首页 > 文章中心 >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第1篇

摘要:学生与作家的情感共鸣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因此教师只有把课上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文本中的语言,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活跃着。那么,品味语言时怎样做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嚼出真味呢?其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并围绕能生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其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产生对“语”动情,对“言”生思的阅读效果。在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的方法有:释义法、替换法、模拟法、删减法、组词法、换位法。

关键词:思维;活跃;诵读;品味;释义法;替换法;模拟法;删减法;组词法;换位法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不仅是一节好课的标准之一,更是培养创新人才所不能缺失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离开读书、品味语言是不行的。学生与作家的情感共鸣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因此教师只有把课上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学生的思维才会一直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活跃着。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才会在自由、探索的学习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指导。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活动,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保障。那么,品味语言时怎样做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嚼出真味呢?

一、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并围绕能生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理解思考的基础,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范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时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本,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之后,要给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的时间,因为语感的形成要靠自己的语言实践,反复诵读可以获得具体感性的领悟。良好的语感有利于语意的理解,反复地诵读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诵读感悟语言的含义,体味语言的节奏、韵味,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乃至于感知课文中的形象,领悟文章的风格特点,让沉寂的文字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活跃起来,与学生的思维相碰撞,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自得的美感。

诵读是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前提。指导学生读书,教师先要设置一个提纲挈领的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就像一位向导,引领学生自由而又有目的地徜徉于文本之中,学生就会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到文本的意境,达到“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的境界。例如,在教《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就可以从题目切入,让学生在诵读课文时思考:为什么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将目光落到文章的核心上,围绕坟墓的“外在美”和“人格美”来赏析文章,他们的思维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不至于因教师的过度放任而漫无目的地思考,以至于降低课堂效率。阅读教学只有围绕能生成问题情境的“问题”展开交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搜集并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产生对“语”动情,对“言”生思的阅读效果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而入情。”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产生对“语”动情,对“言”生思的阅读效果,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的依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时,应着重注意动词、形容词等的推敲,精当修辞手法的赏析,特殊句式表达效果的体验。阅读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这些内容,就会深刻的领会语意的内涵和作者的匠心,就会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产生对“语”动情,对“言”生思的阅读效果。学生的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从而达到“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在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的方法有:

1.释义法。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字词的意思,从中体会出它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就从“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一句中的“易”字突破,引导学生了解字义,“易”是交换的意思,应是公平的。你们结合全文思考,秦王用“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做法公平吗?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秦王的语言描写,结合“其”、“轻”两个词语的意思,体会秦王说话的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和下文的“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欤?”最后得出了秦王虚伪、狡诈、霸道的性格特点。

2.替换法。就是用同义或反义的词语替换原文句中的词语,或改换原句,然后比较两者表达效果的差异。例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我在讲解秦王和安陵君的对话时,想起了韩愈和贾岛关于“推敲”的典故,就将安陵君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这种语气换成《护钟》一文中朱老巩的语气“这哪里是易安陵,这存心是要霸占安陵,就是拼了我这罐子血,也要守护安陵!”学生就在替换中阅读比较,体会出了安陵君谨慎小心、善于辞令、处理事情审时度势、懂得权宜的性格特点。

3.模拟法。就是模拟文中的语言、动作等体会语言的内蕴。例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表演唐雎的“挺剑而起”和秦王的“长跪而谢之”两个动作,学生很容易体会出唐雎的英勇和秦王的色厉内荏。从而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4.删减法。就是将原来的修饰限制成分删掉,并把删减后的文字与原文进行比较,以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例如,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范读课文时故意都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浅浅的”这些形容词,从而引起学生对这些词语的注意,在反复朗读比较中体会出这些词语起到“以小衬大”的表达效果,以有限的空间衬托作者无限深厚的乡愁。

5.组词法。就是将原来的修饰限制成分,通过组词来体会其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例如,在教牛汉的《根》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将诗中的“我是根。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一句中的“默默”一词组成“默默无闻”,学生就从中自然地体会出“根”甘于奉献的精神了。

6.换位法。就是将原文中的词、句的语序移动,从两者的差异中体会语句表达效果的异同。例如,教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时,为引导学生理解“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这句诗歌中,新生活中的一切,都如春风拂过,给作者带来了希望。我就将“轻轻地”移到了“从我琴弦上”的后面,在反复朗读、比较中学生体会出了“轻轻地”这一词语的表达效果:放在前面表示强调,与上一节“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这些美好的事物相承接,说明新生活给作者带来的影响是悄无声息的,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教师备课,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备课要细,要先于学生,读出文本的意境,品读文章的语言,将教材吃透。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他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就能自觉保护学生的思维。备课时还要备学生,教学环节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理解水平来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探索性的学习。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时的引导语上,面对教学中学生的突发想法,教师的引导既要因势利导授之以法,又要旁征博引启之以思;对学生的评价应该站在真理的高度,实事求是的评价学生的发言。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在课上积极参与教学,又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第2篇

何谓"句读"?古人写文章是不断句也不标点的,后人阅读时,常在一句末尾用"。"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这就是古人说的"句读",也就是我们讲的"断句标点"。

近两年,中考语文在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方面,除了考查学生理解实词、虚词,翻译句子,理解文意四个基本题型外,又新增了对诵读能力的考查这一题型,即"断句标点"。断句标点已纳入考纲,走进我们的视野。因此如何开展"句读"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课题。

笔者认为开展"句读"教学首先应当克服畏难情绪。我们承认给文言文断句标点,必须积累和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文言词汇、句法,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常识。但我们不能因此产生畏难情绪,乃至放弃。"断句标点"是理解文意的基础,是我们传承中华文化的必修课。克服畏难情绪,脚踏实地的工作,是搞好文言文"句读"教学的前提。

其次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找寻规律。由"句读"一词的涵义可知:研究"句读",必须观察研究句首,句末和句中的遣词造句规律。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规律在哪里呢?笔者依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把它们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虚词的位置断句标点。

(1) 用在句首的发语词,谦敬词,反诘,揣度等副词。

例如: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2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

3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

4岂直五百里哉?(《唐睢不辱使命》)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例1中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例2中的"愚"表谦下,相当于"我"。例3中句首"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您"。例4中的"岂"表反诘,有"难道"之意。例5中前一个"其"同"岂",表疑问反诘,有"难道"之意;后一个"其"表揣度语气,有"大概"之意。

(2) 用在句末的语气词

例如: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2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五柳先生传》)

3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惠子相梁》)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睢不辱使命》)

5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

6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公输》)

例1中的"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例2中的"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3中的"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4中的"哉",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5中的"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例6中的"矣",句末语气词,表祈使。

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用在句首的副词和用在句末的语气词,确定了句子的语气语调,了解了不同的语气,标号就易如反掌了。值得一提的是句首的副词不能以字解字,否则我们在句意理解上就会闹笑话。

2. 根据文言句式断句标点

例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例1的"者"表提顿,"也"表判断,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句式,当然也有直接用"也"字表判断的。例2的"焉",疑问代词,相当"哪里"。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因而它既是疑问句又是省略句,例3是个被动句,此句虽无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熟炼掌握不同句式的特点,对我们断句标点也是不无裨益的。

3. 根据修辞方法断句标点

例如: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1和例2均采用了排比修辞格。排比要求结构对称。了解排比的结构特点,划分节奏就会得心应手,不会出太大偏差。

4. 根据专有名词断句标点

古汉语中,有很多特定的专有名词,平时我们要留心观察,擅长积累。

例如: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4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出师表》)

例1中的"孤",古代王侯自称。例2中的"寡人"封建君主自称,它们属于表示人称的专有名词。例3中的"庆历",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是表时间的专有名词。例4中的"侍中"、"侍郎"表示古代的官职名称。

5. 根据"曰"字断句标点

例如:1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小石潭记》)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第五章)

例1中的"曰"可直译为"叫做",朗读时不需停顿。例2中的"曰"可直译为"说",标点断句与现代汉语中的"说"用法相同。"曰"字是断句的标志,把握标志,才能正确断句标点。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诗文 创新 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法。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朱光潜说:“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见出常人所不能见,读诗的用处就在随着诗人所指点的方向,见出我们所不能见,这就是说,觉到我们素认为平凡的实在新鲜有趣。”传统的文言文讲法,老师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句、逐段地翻译,接着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全然没有兴趣。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方:

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1)导入激发兴趣。古诗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很久远,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往讲古诗文,都是老师介绍背景,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我在讲《孙权劝学》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上讲台讲这篇文章的背景,来导入新课。即吕蒙是吴国名将,深得孙权器重,但文化知识不多,缺少谋略,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劝他学习。这样,学生还更多地知道了与之相关的三国故事,即吕蒙学有所成后,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抱撼而逝等。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效果很好。

(2)诵读美文。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名家录音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意愿,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如教《木兰诗》时,学生见诗作很长,都皱起了眉头,感觉很难背。我让男女生交叉读,分组赛读、赛背,不断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学生的背诵速度大大提高了。

(3)音乐提高背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配乐授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将文学的情感美、艺术美与音乐美的意境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时,配上二胡名曲《阳关三叠》,学生的思绪很快就被带入歌曲凄恻悱恻的境界中,朋友之间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似乐曲一样萦回在学生脑海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不久,一曲完毕,有部分同学整首诗也会背了。

(4)绘画体味意境。讲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可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笔画下来。如教《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背景发挥想象,画下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了意境,体会了游子的断肠之思。

(5)多媒体激趣。多媒体借助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展示了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和动力。如教《观沧海》,引进多媒体教学,荧屏上出现苍茫的大海、黑耸的礁石、低飞的海鸟;音响里出现低沉的海潮声、浑厚男中音的吟诵声,将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激越澎湃的大海边,似乎也感受到了勒马碣石山的曹操豪迈博大的胸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6)课本剧、辩论形式等。教《唐雎不辱使命》,我指导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上台表演,让学生制作简单的小道具。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把秦王的盛气凌人、阴险狡诈、外强中干、先倨后恭和唐雎的勇敢沉着、不卑不亢、正义凛然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

2.课外活动异彩纷呈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第4篇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材料范围大多是名家名篇,考点主要有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重要语句的翻译和对文段的理解、分析。

1.准确认读、理解文中生难字词。所谓生难字词,对初中生来讲,是指流传至今,在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通假字、异读字以及多音多义字。

2.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断句。一般情况下,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停顿。

3.理解常见实词的语境义。考查的对象常常是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4.根据语境理解文中某些常见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有“之”“其”“于”“而”“为”“何”“以”“乃”“乎”“焉”等,对其用法,要结合语境,依据例句,进行归类,日积月累,准确把握。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文章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名句警句、精彩的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以及某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省略句等,是命题考查的重点。对于文言句子的翻译,必须坚持直译和“信、达、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根据字面意思,把每个字、词用现代汉语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注意字字落实,对关键词语决不能含糊。所谓信,就是要准确无误;所谓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所谓雅,就是要语言优美。

6.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即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文章,是否能够在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语段结构及其在原文中的地位作用等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准确归纳。

7.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够作出评判。即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并联系实际谈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及其现实意义。

8.理解选文的写作特色,进行简单的鉴赏分析。考生必须从选文出发,在理解文意、整体感知、分析内容的基础上,从其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修辞运用、谋篇布局等方面去进行审视,才能作出合理的答案。

【新题预测】

(一)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才美不外见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3)必先苦其心志(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

4.文章在论述“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和“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两个观点时,分别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孟子认为一个国家避免灭亡的关键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碧万顷( )

(2)而或长烟一空( )

(3)或异二者之为( )

(4)不以物喜( )

(5)至若春和景明( )

2.与“而或长烟一空”中的“或”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B.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或王命急宣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指出下列句子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

6.在作者看来,“古仁人”有怎样的胸襟和抱负呢?(用原文回答)请说说你对“古仁人”的胸襟和抱负的看法。

(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公输盘不说( )

(2)吾义固不杀人( )

(3)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4)然,胡不已乎( )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愿借子杀之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B.乃不知有汉 乃可攻也

C.知而不争 人不知而不愠

D.将以攻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将以攻宋( )

(2)宋何罪之有( )

(3)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2)胡不见我于王?

5.说说选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并概括大意。

(四)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收而攻蕲( )

(2)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

(3)比至陈( )

(4)将军身被坚执锐( )

(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6)诸郡县苦秦吏者( )

3.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自立为将军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5.从三老、豪杰拥戴陈胜的话中,分析陈胜为王的原因。

(五)粤令悦谀

粤西有令性悦谀,每布一政,群下交口赞誉,令乃欢。一隶欲阿其意,故从旁与人偶语曰:“凡居民上者,咸喜人谀,惟阿主不然,视人誉篾如也。”其令耳之,亟召吏前,抚膺高蹈,加赏不已,曰:“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自是昵之有加。

(摘自《应谐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粤西有令性悦谀( )

(2)令乃欢( )

(3)故从旁与人偶语( )

(4)凡居民上者( )

2.将下列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群下交口赞誉。

(2)嘻,知余心者惟汝,良吏哉!

3.这个故事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读了以后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繁文之人

繁文①之人,人之杰也。有根株②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③,士之荣与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④,故文见而实露。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选自王充《论衡・超奇篇》)

注释:

①繁文:内容丰富又有文采的文章。②株:原指露出地面的树根。这里作动词,扎根。③文墨辞说:指文章、著述。④意奋而笔纵:意奋,精神振奋;笔纵,文笔流畅。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字。

①人之杰也( )

②有根株于下( )

③实诚在胸臆( )

④自相副称( )

2.下面句中的“之”字与其他几项意思不同的项是( )

①繁文之人②人之有文也

③人之杰也④士之荣与皮壳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

②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

③苟有文无实,是则五色之禽,毛妄生也。

4.选文主要针对什么说的?请具体分析其写作特色。

(七)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

陈轸曰:“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臣窃为公譬可也。楚有祠者,赐其舍人一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得八城,又移兵欲攻齐,齐畏公甚,公以是为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战无不胜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选自《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头抢地耳( )

(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

(3)长跪而谢之曰( )

(4)今君相楚而攻魏( )

(5)徒以有先生也( )

(6)天下缟素( )

(7)公以是为名足矣(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吾能为之足

B.以头抢地耳公以是为名足矣

C.长跪而谢之曰移兵而攻齐

D.此庸夫之怒也其官爵何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4)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

4.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陈轸以“爵且后归,犹为蛇足也”设喻来说服昭阳,这分别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品质和陈轸怎样的性格特征?

5.陈轸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说服了昭阳,请将他所说的故事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6.甲文和乙文最后分别写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手法一样吗?对表现唐雎和昭阳分别有何作用?

(八)

【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 ②任意东西( )

③或王命急宣( ) ④飞漱其间( )

⑤风烟俱净( ) ⑥窥谷忘反( )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读了甲文第②段和乙文第③段的内容,你会自然地联想到李白的哪一首诗呢?请把这首诗写出来。

4.读罢两篇选文,请你说说两位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峡和富春江美景的?

唐雎不辱使命朗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自主学习;综合比较;语言能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静心回念自己在这学期走过的教学路程如花开花落,有欣喜亦有失意,面对这些,我想就文言文教学说一说自己的做法。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而行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指导自主学习

首先,定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再次是合作,这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我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其间,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二、教会综合比较

教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辄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孙权劝学》中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

如:虚词“之”,在“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是“他”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到”的意思,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中是“的”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的句式,这也需要我们对这些句式进行综合比较,理解其结构,准确译出内容。

三、训练语感能力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只知道一些词句的差异,并会翻译,我们学习文言文还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为此,学习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1.反复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把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其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2 品味语言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1)品味“词”。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我会重点讲“清”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我则应重点品评“清”的丰富内涵。柳宗元一再遭贬,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环境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吗?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层次的。(2)品味“句”。学习《唐雎不辱使命》,唐雎听了秦王的威胁后,对秦王说:“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唐雎为了国家利益,不惜以死相拼,义正词严,凛然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3)品味“段”《小石潭记》的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往来翕忽”等,表面上写鱼,细细品味这一段,又可感悟到处处体现了水的清澈。

3.背诵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量。背的方法很多但要讲究科学,首先,要口熟。其次,要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记准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以及连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第三,要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我还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时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和骈文、韵文等的特点来帮助记忆。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相关期刊更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科研管理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9-12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