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医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达到了人手一机,甚至人手多机的状态。可以说大学生只要有手机,就在用微信。通过微信与大学生们即时联系,能达到几乎100%的覆盖率,即使个别同学没有微信,也可以单独辅导。如果能够适时合理的将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与微信这一平台相融合,不但可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师生的友谊,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教育部于2008年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多次提出学生在教学及管理中的作用,这是医学院校教学思想彻底转变的开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彻底贯彻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的沟通。通过传“图片”、“语音”和“视频”等功能,多方位解答学生们所面临的困惑,从而搭建一个师生间有效的沟通桥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教学参与度及教学效果满意度。
2.微信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模式中的意义
耳鼻咽喉科学作为一门课程,在理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学时少,实习时间短,师生沟通少的特点,加之耳鼻咽喉是腔隙性器官,各部位解剖结构隐蔽复杂,解剖名词抽象拗口,使得更加难以理解和记忆,而且耳鼻喉科的病种繁多,即使是低年级临床医生也无法彻底掌握,学生们就更易被其繁杂性和综合性挡在了门外。传统教学因授课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教学工具无外乎是板书、挂图等,师生之间没有深入的互动。微信则突破了时空概念,开拓了虚拟的第二课堂。将微信应用于耳鼻咽喉科学的教学中,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以充分贯彻,是对耳鼻咽喉科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上。
2.1课前预习
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发功能发送教学内容中的预习要点、难点,组织学生们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课前讨论,甚至可以将手术视频的链接发到公共微信号中,让大家“先睹为快”。这样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2.2课堂教学
大班教学课堂气氛沉闷,且耳鼻咽喉科学理论课时少,教师多无法进行“细而全”的教学,且辐射范围有限,难以掌握单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利用微信则可以提高社交参与性的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时性。如某些拥有先进教学思想和设备的学校,老师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端将问题发送至课堂教学大屏幕,也可以将学生分为讨论组,收集讨论情况,查看讨论结果。学生也可避免不愿举手发言的尴尬,通过学生微信端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直接将疑问或者回答发送至大屏幕。
2.3课后辅导
微信的虚拟教学可以和传统的课后辅导模式深度融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微信可以发文字、图片,乃至语音及视频的特点对课程活动中理解不充分的方面即时补充辅导,使学生时刻处于学习的环境中,随时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此外,在情绪方面,没有良好的沟通,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微信与学生沟通交流,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可借此使课堂中“老师”转变为网络中的“聊友”,改变传统课堂授课形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上下级的压抑关系,使关系平等化。从而更好的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语
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年轻的主任医师,是水乡卫生战线上脱颖而出的新生代专家代表。他所在的科室是一个团结和谐、勤奋廉洁的温馨集体,在小儿哮喘、内病外治等方面优势突出,冬病夏治、膏方调补等中医疗法特色彰显,被评为“名科”和泰州市“五一文明示范岗”,泰州市总工会专门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事儿科临床二十多年,他深知,做一个合格的医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学养,三者缺一不可。医者德为先,他总是怀着一颗炽热真诚的心,呵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有一次深夜,他接到一个求救电话,急忙赶到患儿身边,患婴呼吸困难、极度烦躁、哭闹不止,一家三代手足无措,焦急万分,经过仔细诊查,原来是新生儿特发性鼻堵塞,经冲洗鼻腔、吸出分泌物后,患婴立刻安静下来,进入甜美的梦乡。
还有一次,门诊楼道上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惊厥的患儿,口唇青紫,四肢抽搐,立即组织抢救,针刺、吸氧、输液,一切有条不紊,患儿终于停止了抽搐。为了观察病情,主任72小时没有离开医院,一直守护着孩子直至脱险。出院时,患儿爷爷为了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将一面印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送到了院长室,这样的事例在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儿童的健康卫士,是许多青年夫妇的定心丸,他付出了许多,但作为一个儿科医生,也常常收获生命中的感动。新年,收到了一件特别的贺卡,是一个机关幼儿园的小男孩,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制作的,上面剪贴了他六张不同时期的照片,有出生后第一次生病流着口水拍的,还有最近的一张健康天真帅气的面庞,这些照片围成一圈,中间的一张是前几天孩子亲手为拍的照片,贴在大大的石榴上,旁边写着一行稚嫩的字:朱医生,我爱你!医者父母心。
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光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远远不够,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而技术水平的提高须靠刻苦学习和大胆实践才能取得。在临床工作中,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精勤不倦,不断地追赶学术前沿,占领学术高地,引进新技术,发明新疗法,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创新并举,潜心研究小儿腹泻、紫癜、多动症、出疹性疾病等常见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抽动症”和“中医音乐治疗”相关研究,获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课题《悦脾散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列入泰州市“311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比较》,刊于《中国中医药报》国际哮喘日专版头条,新颖的观点博得业内的好评;甲型h1n1流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达菲的儿童用药尚缺乏经验,主任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及疫病防治经验,拟定了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方剂,运用中药袋泡剂、茶方、漱口等不同剂型,未病先防,得到患者的欢迎。主任还非常关注医院文化、医患关系、新医改等医院热点问题,学习研究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在泰州市卫生系统政治思想研究会年会上,他的论文《医院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激起与会者的共鸣,连续第四届被评为一等奖。 他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担任《江苏中医药》杂志审稿和编辑、受聘为《中医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网上家长学校指导老师。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认真带教临床实习生,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他亦师亦友、亦庄亦谐的带教风格得到同学们的欣赏与同仁的认可。主任一直以弘扬中医文化与医学普及教育为己任,愿为中医药事业鼓与呼,经常参加咨询义诊、送医下乡、乡医培训、社区讲堂、广播宣教等公益活动。先后在《家庭医生报》、《信息》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朱主任的科普文章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趣味横生,贴近百姓。《我见中医多妩媚》、《中医膏方赋》等中医文学作品见报后,激起了读者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主任深爱着中医药事业,深爱着与他共同成长的中医院集体,为了中医人共同的理想与愿景,为了每一个危重患儿治愈出院时脸上绽放的笑靥,作为一个中医儿科医生,他固守着自己纯净的一方天地,学习、开拓、奉献,“读经典,做临床”,他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学术境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他不断升华着自己的医者风范。,水乡儿童的健康卫士,他甘愿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一曲绚丽的人生诗篇。
【关键词】 小儿 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是意外伤害的一种类型,指具有毒性作用的物质进入人体后引起器官和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害, 临床症状呈多样性, 病史明确易诊断。小儿急性中毒在儿科常见,是小儿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儿科的常见危重急症,故预防和控制中毒十分重要。现将我院近10年收治的132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儿科共收治急性中毒患者132 例,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45 例,占34.1%;灭鼠药中毒36例,占27.3%;药物中毒24例,占18.2%;亚硝酸盐中毒12例,占9.1%;煤气 CO中毒10例,占7.6%;其他中毒5例,占3.7%;首诊99例,占75%;外院转诊33例,占25%。
1.2 中毒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132例中男76例,女56例,男女之比1.36:1。
1.3 中毒物质的种类 有机磷农药中毒45例, 灭鼠药中毒36例,药物中毒24例, CO中毒10例,亚硝酸盐中毒12例,其他中毒5例。
1.4 中毒途径 消化道中毒120例,占90.9%;呼吸道中毒10例, 占7.58%; 皮肤接触中毒2 例, 占1.51%。
1.5 中毒病人的就诊时间及救治方法 中毒后1/2h内就诊者30例,占22.7%,1/2h~1h间就诊者60例,占45.5%,1h~2h者,30例,占22.7%,>2h者12例,占9.09%。
1.6 中毒发生区域分布 中毒发生在农村93例, 城郊34例, 城市5例。
1.7 中毒的季节性 农药中毒全年相比冬季少于夏季,高峰在7、8月份,CO中毒季节性强,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
1.8 中毒意图 意外中毒以有机磷农药、灭鼠药误服、误食中毒居多。
1.9 中毒后临床表现 毒物品种繁多,症状表现取决于毒物本身的特性,故各类中毒的临床表现差别很大。有机磷农药中毒表现为呼气、吐物有蒜臭味、皮肤黏膜湿润、瞳孔缩小、流涎、肌肉震颤、惊厥等;药物中毒多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婴幼儿以惊厥为主要表现。CO中毒表现为头晕、耳鸣、口唇樱红色、严重者昏迷、惊厥、呼吸困难等;亚硝酸盐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等。
1.10 治疗方法 积极洗胃是药物中毒治疗的关键, 要做到必洗、早洗和彻底。口服中毒者均予催吐、洗胃、导泻(食道灼伤,禁忌者除外) 。皮肤黏膜中毒者予以皮肤清洗,并注意五官、毛发、指甲部位的清洗。CO中毒者尽早给以高压氧治疗。
1.11 中毒患者转归 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出院者121例,好转出院者10例, 1例技校生服毒,抢救无效死亡。
2 讨论
2.1 中毒特点 本组资料显示: (1)小儿急性中毒发病率农村儿童(70.45% )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29.55% ) ,可能原因由于农村家中农药、药物管理不善,投放毒药的地方不隐蔽,易被小儿拿到,父母对孩子监管不力。(2)小儿急性中毒好发年龄段为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 占65.12%。原因为此年龄段儿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对毒物的分辨、自我保护意识差,且由于家长疏于药物保管及对小儿监护不力等因素有关。(3)医源性中毒明显增多,占10.6% ,且好发于婴幼儿,主要由于乡村医生或私人诊所医生对小儿生理特点、小儿药物的适应证、药物性能、作用机制、不良反应不太清楚,用药过量和疗程过长所致。中毒药物以胃复安、洋地黄、氨茶碱为主。
2.2 治疗经验 本组病例的治愈率(91.67%) 及存活率(99.24%)均很高,通过本组病例我们总结出抢救治疗原则:及时确定中毒原因、立即洗胃, 对中毒重的,给予气管插管和血液灌流,上呼吸机并心电监护;尽快应用特效解毒剂,重视患儿抢救的成功率,对有机磷类混配农药中毒在洗胃的同时静推阿托品,使其快速达到阿托品化。做到争分夺秒,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及治愈率。
2.3预防措施 本组资料显示: (1)加强家长自身健康教育,注意合理摆放物品,避免随处放置灭鼠药、农药、各种药物及危险物品。(2)经常教育孩子,提高安全意识,保护自己,不能随便采食野生植物,不好奇的品尝自己没有尝过的东西。(3)乡村医生和个体诊所医生要提高儿科疾病诊治水平,认真掌握小儿用药的剂量、适应征、毒副作用,尽量避免使用治疗量和中毒量极接近的药物,要选用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4) 加强青少年的心里素质教育,学习固然重要,生活的开心、健康才是最终的目标。(5)儿童有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专业儿科医生就诊,不要在家随便喂药。
参 考 文 献
[1]丁宗一.儿童期意外损伤. 全国儿童意外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北京:中华医学会杂志社,1999.1010.
作为家长,我们最初的预期是非常实际的,就是在6周的夏令营里给女儿一次大学生活的体验,做出的研究能有助于她下一学年参加的科学竞赛,顺便拿到两个大学的学分。可是到结束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女儿的收获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这个夏令营把每个学生分配到一个实验室里,跟着教授和研究人员做实验,在夏令营结束时要做研究报告。在申请阶段,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由大学来进行搭配。女儿提的是微生物,她被分配到一位教授兼儿科医生莫菲教授的实验室里学习做基因方面的研究,具体的方向是分析基因在新生儿兔唇形成中的影响。想想看,十年级的学生接触这样专业化的研究,实在是太高大上了!
夏令营的管理非常有序。学生们住在大学宿舍里,白天他们去各自的实验室“上班”,到了晚上,有各种活动,包括安排一些专家、教授做讲座,如怎样做研究、怎样写科研报告等等。为了让这些高中生依然能够享受暑假的快乐,夏令营还安排了很多娱乐活动。我们送她去报到的那天,日程表上写着当晚的活动是学习打麻将!我赶快给女儿科普,告诉她什么是“中发白”,至于怎么玩我自己都已经忘了。听女儿说,周末的时候他们还组织游泳、打保龄球、看电影、外出野营以及参观博物馆等活动。
夏令营内容丰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女儿说:“我学到了怎样负责任地去做事。”她告诉我,按规定,每个学生在实验室里每天工作6小时,可是实验往往不是6小时就能做完的。最长的一次,女儿在实验室里泡了9个小时,因为她不能把正在做着的实验扔下就走。她因此很多次错过午饭和晚饭,也深刻感受到科学研究不是件容易的事。
后来女儿慢慢习惯了实验室的节奏,额外阅读了好多科研论文,在小组会上也能时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几天,她为准备汇报演讲常常熬到夜里一两点。工作虽然辛苦,但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和自信是万金难换的。
在夏令营结束的那天,我们开车去接她。前一天我刚刚从国内回来,还有时差,昏昏欲睡。可女儿的话就像山间跳动的小溪,兴奋得一刻不停。我强打精神听着,渐渐被她的话吸引了。
女儿说的最多的是指导她的莫菲教授。这位教授是他所在领域里的专家,他人很好,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生活方式非常健康。在莫菲教授的实验室里有几个学生,除了女儿之外,都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授安排一个研究生和一个本科生每周和女儿讨论一次,也让她参加每周的小组会议,这些都对女儿帮助很大。
教授说话风趣、有耐心,很喜欢女儿提的各种问题。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儿科专家,女儿随他去过产房,看他给刚刚出生的婴儿做检查。教授还让女儿亲手剪了一次脐带打完结后剩下的那一段,这个经历真是让15岁的女儿很难忘,她说:“我拿着剪刀的时候紧张极了,很怕会不小心碰到婴儿的皮肤。可是当我剪完后看到护士把她包起来,我觉得特别自豪,感到自己做了件了不起的事。”
还有一次,教授带她到一间产房门口,但是没有让她进去。因为产妇是个13岁的女孩,而爸爸只有12岁。教授说那个女孩来自问题家庭,情绪很不稳定,怕她看到年龄相仿的女儿会受刺激。这件事对女儿的触动非常大,引发她对很多社会问题,如低龄生产、单亲母亲的思考。
女儿对我说:“我希望自己以后成为莫菲教授这样的人,既是医生,又是科学家,这样能帮助更多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更大。”我心想:在美国,当医生已经不易,再当教授,这是一条多么难走的路啊!未来是多么辛苦的工作和生活!可是我没有说,我不愿自己成年人世俗的观念浇灭女儿心中的理想之光。谁没有青春年少过?谁的心不曾被理想点燃过?
夏令营结束后,我特别提醒女儿要和教授继续保持联系。后来女儿说她给教授打过电话,谈到自己打算学医,教授告诉她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专业方向上,上大学后先开阔眼界,吸取各种知识,然后看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女儿觉得教授说的很有道理。我听了后很感慨,教授这一席话胜过父母的千言万语啊!
半年以后,当女儿需要莫菲教授为她申请的一个科研项目写推荐信时,教授爽快地答应了。那封信写得非常具体实在,一点没有敷衍了事的味道,我清楚记得一句话:“她在我实验室的表现足以证明,未来她完全有能力从事高深的科学研究。”这样的肯定让女儿更加坚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夏令营一共有36个学生,除了美国国内的,还有来自意大利、土耳其、印度和香港的5个高中生。
1儿科用药现状调查
2008年以来,我院输液室平均每天接待600例患儿输液,其中,约有98%患儿输液所用的药物是需溶解药物,共20余种,均需临床护士加入一定量的溶媒溶解后,经过计算抽取所需剂量。
2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性抽查
由于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实际工作中药物有效剂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为此,在2008年1月—2008年4月对我院儿科护士使用需溶解药物的实际操作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查,共计408瓶需溶解药物,实际使用的药物剂量误差率为8.16%,每瓶误差量最少为0.01mL,最多达0.95mL。结果分为以下4种情况。2.1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不增加或无明显增加如0.1g的苯巴比妥钠、50mg的更昔洛韦等,临床实际抽查用药剂量符合要求。2.2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明显增加如1.0g的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加入10mL生理盐水后,每瓶液体实际量为10.6mL。临床护士凭着自己的实践经验按1.06mL含100mg的标准剂量进行抽取,熟练护士可掌握且抽取时剂量基本准确,但新护士则不易掌握,存在着计算有误差、操作欠规范等情况。2.3溶解后每瓶液体容量增加在0.5mL以下如0.6g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0.75g的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加入溶媒后每瓶液体的容量分别增加0.3mL和0.4mL,而我们的护士大多数仍按每瓶6.0mL和7.5mL计算,故实际用药剂量不够准确。2.4操作不够规范,造成药物剂量误差个别护理人员操作不够规范,在加入溶媒时由于瓶内压力较高,造成注入溶媒外溢或者用10mL、20mL注射器配制小瓶装药物,使注入溶媒液量误差较大,仍按标准计算剂量,达不到所需要的治疗量。
3保证儿科用药剂量准确的有效措施
3.1制订需溶解药物的统一配制标准,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临床中16×105U的青霉素,加入3.6mL的生理盐水溶解后为4mL,每mL含4×105U,由此得到启发,根据剂量及玻璃瓶的容量,经过反复的实践制订了“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参照表”,在科室组织实施,并反复督查,不定时抽查。在科室内药物剂量准确换算考试上,还开展了药物剂量准确换算的竞赛,使全科护士的计算准确性与速度明显提高,并且将药物剂量准确换算作为护生带教的重点内容之一,进行规范化带教。3.2把儿科用药准确性要求提高到法律的高度进行教育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由于肝肾功能、酶系统及血脑脊液屏障等均未发育完善,并且一次用药剂量少,往往只需一瓶中的论文格式几分之一,因此,儿科用药有其特殊性。我们将准确应用儿科药物剂量提高到法律的高度,通过学习使科室护士明确意识到药物管理和使用的重要性。在学习中列举了生动的例子。如1例患儿在门诊注射青霉素3次,每次将剩余药液要回,并询问护士每瓶加入的溶媒量,结果3个剩余药液的剂量均大于应剩余剂量。而引起医疗护理纠纷,要求赔偿经济损失,这样的实例确实令人震惊。经过学习,科室护士都能努力熟悉所用药物的作用与副反应,并按规范化要求统一配制,做到剂量准确。规范用药后半年随机抽查20次,共计126瓶需溶解药物,操作误差率为零。3.3建立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不但要求护士严格按本科室统一标准及规范化操作要求配制药品,而且对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每瓶实际液体量在执行前进行回抽评估,对未达到要求或操作中已造成的外溢溶酶进行事先补足,避免实际使用中的误差。3.4对小瓶装儿科用药规范操作要求护士必须根据药瓶容量,严格按照“参照表”配制液量,当瓶内压力较高时要求边注入溶媒边回抽空气,并且必须使用2mL或5mL注射器进行配制,避免护理操作中因瓶内压力较高造成液体外溢或者注射器过大而造成的抽取药量误差。
4规范配药方法和操作程序的意义
4.1便于护士准确换算,提高工作效率在科室统一了每种药物溶媒量后,使每种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每毫升药液所含药物剂量相同,我们基本上稀释10倍,特殊药物牢记即可。这样标准统一便于护士长检查工作,又可提高临床护士在实际工作中的换算速度。4.2减少了交接程序,有效避免了护理差错由于规范了每种需溶解药物的溶媒量,在临床护士换岗或护士科室间轮转时,不必再为每人的配制方法不同而进行交接,避免因习惯性操作而引起的用药剂量错误(例如更昔洛韦50mg,有配制10mL,有配制5mL),同时,每种需溶解药物配制药量有据可查,统一了全科护士对需溶解药物配制的工作程序,通过实际操作反复强化记忆已经熟能生巧,有效地杜绝了工作繁忙时药物剂量换算错误而造成的差错。4.3应用于临床带教,明显地提高了护生的工作适应能力药物剂量的精确计算一直是护理带教中的难点,以往新入科的护生药物剂量的换算速度较慢,有的甚至计算错误。还有的配药程序及方法不够规范,或抽药注射器不符合要求。本科统一了药物配制程序及方法后,通过规范化的带教,在护生出科评估中发现,她们对儿科用药剂量准确换算方法、程序基本掌握,换算速度明显提高,没有发生计算操作中的错误和抽药注射器不符合要求等情况。4.4规范药物配制及使用,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制订“常用需溶解药物的临床配制参照表”并对科室护士进行培训,规范了科室护士用药操作,杜绝了用药环节中的药物剂量误差,提高了需溶解药物使用的准确性,满足了临床对儿童疾病治疗的剂量要求,避免了剂量过少影响疗效,剂量过多增加毒副反应等情况,赢得了儿科医生对护士用药的信任,避免了一些治疗纠纷,甚至法律纠纷,明显地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