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没有突出乡镇特色
乡镇特色的经济是区别其他形式的经济关键点。没有乡镇特色的经济模式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立足。不能在商界中引起注意,经济长足发展一定会受到限制。这个问题方面。中部和西部可以借鉴东部发展模式,例如东部沿海乡镇的“一镇一品”和“一镇一业”的发展模式。中西部地区还需要对自己的特色进行开挖,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切入点。
(二)城镇功能不足
城镇是连接着农村和城市,一方面服务着城市和农村,另外一方面实现了城市产业的转移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他们奔赴城市,在城市发展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伴随着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城市管理的内容。乡镇功能的实现,可以形成良好的产业聚集,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城市和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解决。从我国当前乡镇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产业和人口聚集的未成形,影响到了乡镇经济的发展。
(三)环境治理问题在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忽视了伴随出现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破坏,影响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我们要边发展便保护,调整经济结构,实
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二、发展模式探究
借鉴东部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有两种模式。对于东部发展经验叫徐的吸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适合我国乡镇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资源优势发挥模式
对于本地区的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可以走农业和旅游以及对外贸易途径的乡镇经济发展途径。推出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产业链的深度开挖。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工业上狠下功夫,促进特色市场的形成。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带动其他行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周庄、乌镇特色旅游的例子,就是典型的依靠乡镇资源,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对外贸易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外资的进入,开展对外加工工业。促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二)创新发展模式
创新模式走的是经济创新的模式,不依赖地区的资源的发展。在与众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直线,乡镇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江苏南部苏州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一集体所有资产为基础,通过农民集体智慧的发力发展呢乡镇企业。将周边的大城市吸引进来,成为乡镇企业的辐射区域。另外一种模式是温州义乌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集中复杂化呢,商贸市场和乡镇经济结合,成为一个新的产业聚集乡镇经济发展模式。
(三)发展特色乡镇品牌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中乡镇经济要立足,一定要挥发具有乡镇的特色的品牌经济。乡镇企业中科学技术的引进和管理方面的进步能促进区域内乡镇企业的联合,品牌优势的发挥,乡镇经济才能又快又好发展。只有发展处乡镇特色品牌,乡镇经济才能走出去,和更大更强的企业合作,才能引进水平更加高的技术和管理资源。所以呀强化品牌意识在乡镇企业中的作用,建立乡镇特色品牌,提升企业产品在本地和对外市场上的产品辨识度。
(四)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论文关键词: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规模经济,
分工和专业化,国家竞争力 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国内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对本国工业化都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对大国而言,似乎国内区域贸易的作用比小国更加明显。根据Chenery.H等人的研究,在大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内贸易的扩张对轻工业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80%,对重工业的贡献率约65%,而小国分别为60%和40%。简言之,在大国经济中,国内贸易无论对轻工业还是对重工业的最终贡献率都大于小国。另据库兹涅茨的研究,对大国而言,如果国内区域贸易发达,在国际贸易依存度很小的情况下也可实现经济的增长,原因是大国的国内市场和资源条件允许其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指出这些不是说我国不需要国际贸易,也不是说我国不需要继续扩大对外贸易,而是提醒我们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国内区域贸易对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在国内各区域存在大量贸易壁垒和国内区域贸易占GDP总额较小的情况下,各地就积极发展对外贸易,而且各个区域对国际贸易的热衷程度远远大于对国内贸易,并在不同程度上形成对外贸易偏好。这种贸易格局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我国作为大国经济所拥有的全国范围内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等优势难以发挥。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逐年兑现加入WTO承诺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协调国内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已成当务之急。
1、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相互替代关系 一般认为,国际贸易与区域贸易有共同的贸易基础。迄今为止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比较优势仍是贸易主要基础。在比较优势的多方面来源中,最常见的仍是要素禀赋的差异。下面就以要素禀赋为例,探讨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相互替代关系。 假设A国有E和W两个地区,生产X(劳动密集型)和Y(资本密集型)两种产品,使用K(资本)和L(劳动)两种要素,没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K也不跨区流动,并且区域和国际贸易的基础都是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使用地区国家相对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都拥有竞争优势。再假设在开始时,E、W两地区相对要素禀赋与世界要素禀赋相同,既无区域贸易,也无对外贸易,A国的生产量等于消费量。劳动力从W流向E,而资本不流动,导致了区域和国际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下面分几种情况来讨论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替代关系。
1.1区域不完全分工时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显然,劳动力的流入使E成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地区,生产更多的X,而W地区生产更多的Y。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E地增加的X的产量将等于W地减少的X的产量,E地减少的Y的产量将等于W地增加的Y的产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整体,A国的生产量仍然等于消费量。由于两个地区的生产与需求偏离;贸易不可避免,E将输出X输入Y,W则相反;至于这种输出和输入是采取区域贸易,还是对贸易的形式,或者两种贸易都发生,则稂难确定。
因为根据假设,这时对外贸易和区域贸易的价格相同,交易成本也相同,两者没有差异。更为一般的情况是两种贸易并存,并且这时可以确定的是:第一,对外贸易是一种严格的交叉贸易,E、W两地的对外贸易形式相反而贸易量相等,使得A国作为一个整体,同时进口和出口X与Y,并且X和Y的进口和出口量均相等;第二,由于总贸易量一定,区域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对外贸易量,对外贸易量增加将减少区域贸易量,两种贸易之间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1.2区域完全分工时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仍然假设劳动力由W流向E,并且数量足够大,致使W完全分工于Y后仍在继续流动。在这种情况下,W地区不仅将减少X的产量,还将减少Y的产量,而E地区只增加X的产量;A国为了保持原来消费中X与Y的相对量,必须成为Y的净进口国和X的净出口国。这和E地区以前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形式是相同的。两地区的区域贸易量和对外贸易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来实现上述结果:第一,E和W同时有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E输出X输入Y,W相反,且E的对外贸易量超出W的,以保证A国是X的净出口国和Y的净进口国 ;第二,E和W的贸易一部分是对外贸易,但E的对外贸易量超过w的对外贸易量,维持A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
;第三,W的贸易全部是区域贸易,E的贸易则包括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E的贸易形式就是A国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形式。,第一种情况最为一般,并且此时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表现得更突出,一种贸易的增加将减少另一种贸易。当劳动力继续由W移向E,致使E也完全分工于X时,其结果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同,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仍然存在。
只不过由于劳动力要素分布更为不均,A国作为一个整体;Y的产量更低,消费水平也更低。 以上分析了资本不跨区流动且劳动力区域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区域贸易与对外贸易的替代关系。在劳动力均匀分布而资本不均匀分布的情况下,这种替代关系同样存在,只不过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形式将相应地有所改变;这里不重复。
由于在维持贸易平衡的前提了,区域贸易量对于两个地区而言是相同的,拥有较大贸易量的地区也就是拥有较大对外贸易量的地区,并且该地区的贸易形式决定了A国的对外贸易形式。也就是说,把A国划分为两个地区后,它以地区的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A国总的对外分工和贸易形式是其地区对外分工和贸易形式的加总;只要各地区的对外贸易形式不同,就存在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互相替代的可能。
1.3影响贸易量在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分配的因素 在各地区的贸易量和贸易形式一定的条件下,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贸易量在区域贸易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分配。没有政策干扰的自然状态下,这种分配主要取决于这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和交易成本。在交易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出口方而言,如果区域贸易的贸易条件优于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它将努力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域贸易,直至两者的贸易条件相同或对外贸易量降为零;如果对外贸易的贸易条件更优,则相反。而在两种贸易的贸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对外贸易的交易成本更高,它会把对外贸易转化为区域贸易,如果区域贸易交易成本更高,则相反。由于在自然状态下对外贸易交易成本要高于区域贸易,因此区域贸易在许多发达大国工业化进程中曾得到了先于对外贸易的大发展。
2、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促进关系
2.1国际贸易促进国内区域贸易的发展 布罗代尔在对中世纪晚期近代初期欧洲民族国家全国性市场形成的历史详细考察之后得出结论:对外贸易的繁荣通常是统一的民族市场最终诞生的前奏……从地区市场发展到全国市场,把几个范围不广,几乎独立且往往颇具个性的经济区连为一体,不是自发完成的,统一的国内市场既是在政治意志的强制下,也是在资本主义商业扩张尤其是在远程对外贸易的强制下才得以完成的。
2.2区域贸易量扩大促成的企业规模经济能改变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区域贸易量的增加,国内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大,企业规模经济降低单位产出的平均成本,为提高价格竞争力提供基础。价格竞争力提高后,在其它条件特别是非价格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不仅会增加别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困难,而且一国原来即使在国内市场上难以和别国产品相竞争的产品,也有可能成为出口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改变竞争优势的国际分布。
如图1所示,AC为某种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假设国内、国外企业都采取成本定价原则,A国在获得规模经济前的t点,国内产品价格是P1,而W国该产品价格是P0,P1>P0,A国在W国进入其市场的交易成本低于(P1-P0)时,仍将进口该产品;而当A国通过区域贸易,在t1点获得了规模经济后,其价格降至P2,P2
“中国梦”为我国体育指明了道路,即“体育强国梦”,体育经济正是体育强国的重要一环。体育经济拥有巨大潜力,但相关人才缺乏的现状严重制约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发展,市场上拥有一大批重大影响的名人名家名作。但是体育经济市场缺乏这样的大人物、大作品即熟悉市场经济与体育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寥寥无几,他必须具备充分了解我国国情,深谙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熟识体育专业知识。对于我国体育经济必须要做到“有路、有魂、有底、有人、有备”,这就为我们的体育经济管理提出了要求。作为行政单位,我们的体育主管部门行政主体突出,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育管理知识,但在经济领域,特别是重要经济项目的决策能力相对薄弱,制约了体育经济的发展。而对于一般的体育相关的经营者缺乏体育专业知识特别是体育领域的先进理念,从而无法与时俱进。这直接导致对体育热情度不高,不了解国际体育大环境,不熟悉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光相对短浅,并无法全面的调查市场,更谈不上顺应时代的管理运作,缺乏大局观。从宏观层面、长远角度来看,体育经济要想有长足进步和稳定的发展,体育经济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根源。“中国梦”之“体育强国梦”的现实基础就是体育经济的追赶与超越。我国的体育经济期待高素质人才、期待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实现“体育强国梦”的道路上体育经济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体育为载体的各项商业活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这也正契合了“中国梦”的基本路线——群众路线。总的来说,我国目前体育经济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深谙中国特色的市场规律,熟识中国体育经济市场规划和监管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既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未来的市场发展中,既懂体育运动又掌握经济理论;既懂市场经营管理运作又熟悉国内外体育经济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势必成为社会需求的热点。
2我国体育经济管理人才培养途径
2.1突出各级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合理完善配置体育经济管理是一个宏观的课题,它是需要政府主导的行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处宏观管理职能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得到完善发展。体育行政部门要迅速成立或完善管理体育经济各级机构,专门管理地方体育经济发展工作。贯彻“中国梦”的群众路线,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要求的体育经济协会组织,协调好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互补作用,利用组织平台、积极吸收和培养优秀人才,以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良性发展。
2.1.1高校在体育经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各高校从事体育经济专业的教师可以拓宽渠道,深入体育企业的第一线,了解不同企业的各种经营管理动态,体会“体育强国梦”具体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在其间发现最新最实在的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方案、充实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等向学生剖析、传授最新的专业知识。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重要的不仅仅是学习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所以,实习基地可以帮助他们,熟悉体育企业的各个具体运转流程,感受实际运作的氛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
2.1.2发挥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平台员工专业的再教育,知识的再更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人员的培养是体育企业成功的重要一环。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研究力量,有更为广阔的与国内外交流的平台,有条件为社会体育经济相关经营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培训。高校特有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体育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反思和探索,帮助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通过系统学习和思考,建造“中国梦”实现“体育强国梦”,快速提高管理水平。
2.1.3创新教学思维吸引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工作高校体育经济的专业教师相比社会上的一线经营管理人员,在实践运作上处于劣势,理论与实践无法做到无缝结合。这会直接影响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步入社会、走上岗位缺乏社会适应性。因此,高校不能固步自封,盲目自大。应当邀请体育企业最前沿的专家参与到体育经济专业的教学中来,为教学带来企业管理、市场管理最前沿的讯息,特别是整个体育经济的生态圈的时代信号。更新体育经济管理的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如何解决的能力,促进高校教育和市场经营、经济管理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要把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结合的优势,为我国体育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足够的后备力量。
2.2以“中国梦”为契机,更新管理人才的课程体系现行培养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培养与需求不贴切等问题。即单一强调专业知识的灌输,忽视经营管理技能的培养,教育工作与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脱钩等问题。这急需要对我们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进行更新调整。
2.2.1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任何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都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必须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其中理论课程体系不仅仅包括理论专业知识,更应该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自学能力上;实践课程体系要紧密连接理论课程体系,即在社会实践、体育经济管理技能实习的过程中再学习再提高等等。
2.2.2增设多样的选修课程以期拓宽专业平台体育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的专业,它必须有多学科知识搭建平台,才能得以支撑。增设多样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更好的激发积极性、创造性和个性,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培养学生建立“中国梦”,弘扬“体育强国梦”。
2.3固定时期、固定阶段开展中短期培训充分利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社会体育机构的组织功能和高校的教育优势,固定时期、固定阶段对现有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进行强化培训。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当前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周期长的困境。这样一是时刻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更好的将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体育机构和高校资源整合,短期内培养人才、更新人才结构;二是三部分的合力能够更好的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即学即用。
2.4坚持“中国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欧美体育强国中,体育管理人才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促进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我们应本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与西方体育强国体育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找出我们的不足。聘请国外专家名士来指导我们商业运转等,帮助完成体育经济各方面运作。派送我国体育经济管理人员到欧美发达体育强国学习,促进我国与国际体育经济的交流合作,推动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3结语
行政三分制的现实意义
行政体制是国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和深化,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体制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提了出来,十七大中又提出了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协调运行的新思路,尝试借鉴西方公共管理活动的成功经验,试图用“行政三分”再造政府。“行政三分制”就是借鉴国外行政体制改革,并在其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来推行的行政体制改革模式,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实行“行政三分制”有利于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执行更加公开和透明,提高行政效率。行政三分制将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对分离,实际上是对决策权的分散,但是相对集中了执行权,强化了监督权。这样有助于政府集中精力通过民意调查、听证会、专家咨询等方式广泛听取民声,征求民意,采纳民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来供决策者决策,从而保证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执行由执行部门专门负责,只负责执行,这样就可以提高行政效率;而监督部门则负责对整个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监督,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行政的效率。三者有机配合,使政府由过去的“决策快、执行慢”向“决策慢、执行快”转变。
2.实行“行政三分制”有利于促进中国政府的转型,为政府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来搭建平台。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是以职能分工为标准的部门行政体制,各政府部门集决策、执行、监督权力于一身,自定规章,自行执行,自我监督,缺乏对权力的有效制衡和监督,是腐败问题滋生的温床。“行政三分制”决不仅是简单的把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对分离,而更主要的是为政府更好的提供公共服务来搭建平台。行政三分制下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相互协调与配合,各司其职,进一步转变了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使政府由全能型政府向限权型政府转变,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过渡。同时大力构建非政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让渡给社会,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资源得到充分和高效的利用。
3.实行“行政三分制”有利于政府行政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的重新定位,明确定位主体角色和各部门职责。“行政三分制”是把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对分离,改变了过去原有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行政体制中“拍脑袋决策”、“万能首长”等错误行为,保证权力更加民主化、法制化和科学化,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同时使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理界定部门职能,避免了政府在行政活动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错误定位,也有利于各行政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树立一种自律、自省、自察、自控的良好氛围。
4.实行“行政三分制”有利于重新构建分权和权力制约机制来防范权力异化,有效遏制腐败问题,促进政府廉洁。我国政府目前采用的仍是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体的模式,这种模式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造成了事实上的“权力垄断”。“行政三分制”从提高权力效用出发,使三个部门实现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防止权力异化,杜绝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监督部门将单独行使监督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约束了权力的滥用,最终使政府行为更加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践行行政三分制时的内外部制约因素
关键词: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策略
一、背景
有效地激励机制能够尽量地避免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并快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国内,激励机制并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甚至有的是形同虚设。
在2005年北京现代制造业信息化课题组面向北京现代制造企业——汽车、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企业开展的有关知识管理等专项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有关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笔者就有关经营者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此次调查和访谈对象的选取是按照行业展开的。不同行业由于企业数量、规模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基本原则是明确的,即选取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或者总产值排名前10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
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原因剖析
目前我国不同企业的激励机制现状肯定各有不同,但根据对35家(本次调研以调查问卷为主,课题组共发放了60余份问卷,返回的有效问卷数为35份)北京现代制造企业进行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在经营者激励方面都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也是我国企业激励机制中普遍存在的共性。
(一)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
1.激励强度不足,经营者的报酬水平总体来说仍偏低。
2.激励结构较单一,激励方式缺乏多样化。
3.短期激励机制较成功,长期激励机制几乎难以实施。
4.经营者报酬与业绩的相关性较弱。
5.激励空缺同激励失效同时并存。
6.采用的主流激励模式如年薪制、员工持股、管理层持股等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这些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深入地分析才能加以解决。
(二)经营者激励机制现状的原因剖析
1.公司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实行多层委托关系,导致了经营主体不清。另外在我国的产权结构中,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国家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其法人股也是国有法人股,一点点个人股微不足道,这就使得国有股权所有者往往按传统办法选拔董事长,甚至总经理。
2.出资人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严重。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由于谁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界定不明确,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不仅对国有股份保值增值不利,也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严重障碍。正是由于出资人的缺位,导致了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更加不利。
3.缺乏公正合理的考核制度。目前企业中的考核大多存在激励与考核制度不挂钩的问题。考核的定位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着考核制度的实施,定位不同必然带来实施方法的差异。同时绩效考核的定位也很模糊,主要表现在考核缺乏明确的目的。
4.经营者面临的市场监督、约束软弱。现代公司制度下人的行为除了要受到公司内部的监督约束外,还要受到市场竞争的监督约束。表现在其行为一般受到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方面竞争的约束。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种种不成熟特征,如股票市场规模还不大,国有股法人股还不能上市流通,各种配套体系还没有跟上;我国的经理人市场还处于萌芽状态,绝大多数国有公司经营者的任免还是政府干预的结果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
5.退出机制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较弱。如果长期持续经营不善或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出现资不抵债等情况,这就意味着经营者管理能力低下,正常情况下,股东与董事就会动员力量更换经营者。但是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退出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大多经营者是能上不能下,而不管其经营好坏。
三、构建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双层结构体系
如果使经营者以与股东一样的心态去经营管理,那么这种激励机制就是科学的、有效的。为了能达到或接近这种标准,笔者提出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分别构造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从而达到一种激励相容的状态。
(一)上市公司经营者内部激励机制
经营者内部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激励模式,包括报酬激励机制、EVA激励机制和控制权激励机制等。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1.报酬激励机制。报酬激励机制也就是以物质激励为主的一种方式,现行的报酬激励机制主要有下面几种:年薪制、股票期权、经营者持股、业绩股票等。但他们在现实之中的应用都是只具有形式,而没有很好的理解其内涵。第一,建立以年薪制为基础的长期激励机制。职业经理人年薪应采取基本收入加上风险收入的办法,其做法是:将企业职业经理人的年薪分为基薪和风险收入两部分。基薪按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本地区、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来确定;风险收入则以企业上缴利税、资产保值增值、劳动生产率增长等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按基薪收入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超额完成核定的资产保值增值率基数指标时,设置奖励收入。
第二,股票期权制。股票期权实质上是公司给予激励对象的一种激励报酬,该报酬能否取得完全取决于以经理人为首的相关人员能否通过努力实现公司的激励目标(股价超过行权价)。这样就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了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利益的高度一致性。通过赋予经营者参与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把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与约束变成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经营者要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努力经营,以使股价大大超过行权价。要实现股票期权的这种效果,我国必须加快证券市场和股票期权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并为实行股票期权制中的股票来源问题开辟一条通道。
其他的报酬激励机制形式同样也需要我们准确地理解其意义之后,才能有效的实施。
2.引入EVA激励机制。EVA即经济增加值,EVA管理系统的核心是EVA与薪酬挂钩。EVA奖励计划的思维是:按照EVA增加值的一个固定比例来计算管理人的货币奖金,即把EVA增加值的一部分回报给管理人,而且奖金不封顶。这样,经济增加值就成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激励机制的最佳衡量标准。
由于EVA是一个企业在扣减股东资本成本后测算出的经济利润。理论上分析当EVA为零时,企业经营产生的效益正好等于股东期望回报水平;超过零的部分是经营者为股东创造的超出期望的剩余价值。企业可以设定一定的分配比例,将超额的EVA中一部分分配给经营者作为奖励:超额越多,奖励越多;而奖励越多,经营者创造超额EVA的动力则越大。这样一个分配机制有效地保障了经营者利益和股东利益的挂钩。
3.控制权激励机制
对于经理人来说,失去控制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但对于股东来说,控制权并不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永远是利益最大化,因此控制权市场对经理人始终是一个现实的威胁。控制权市场的竞争能有效约束经营者。这是因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公司经理层经营不善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公司股价下跌,这样就很容易为收购方提供机会,从而导致公司被收购方接管。但控制权激励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所以对此应非常慎重。
(二)上市公司经营者外部激励机制
外部激励机制作为另外一种激励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营者市场激励、资本市场激励、产品市场激励、声誉激励、法律约束和中介机构监督。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经营者市场激励。(1)建立职业经理人档案。在职业经理人市场上要形成应有的职业经理人档案。这种档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有关中介机构从职业经理人的受聘史及受聘业绩等方面对职业经理人的能力及道德的评价,以便使职业经理能内在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接受市场的约束,从而形成有效市场约束。同时国有企业要改变高层管理人员任命的方式,逐步转向从市场上选人。(2)出台相应法律法规。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像注册会计师一样,以便合理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完成自己应有的义务。因此国家要迅速出台经理人市场运行规范及相关法律,以保障经理人市场的有序运行。同时推动职业经理人协会的迅速筹备,以达到行业内自律。
2.资本市场激励。资本市场是出资者约束经理人员的重要外部市场条件之一。资本市场有助于消除由于股东和经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它的运营状况是约束经营者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无法使资源的再配置达到最佳效率。所以有必要尽快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如尽快修改我国《证券法》的不适部分,使之逐步完善;规范信息披露行为,加强证券监管;对公司股权结构优化,逐步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流通。
3.产品市场激励。现代企业是以充分竞争的产品市场作为运行基础的,从而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也就可以通过产品市场上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得到反映,因为消费者的“货币选票”绝不可能是廉价的。所以产品市场评判是监督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重要依据。但要想实现产品市场的有效约束,我国必须加快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消除行政干预的行为。
4.法律约束激励。经营者的法律约束是极为重要的约束。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完善经营者的法律约束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完善公司法,增加公司法中有关规范企业内部利益主体的法律条文;制定职业经理人法,对职业经理人的地位及其责权利等做出明确的法律规范;要从刑法和民法上增强对出资人财产的保护力度等。
5.公众约束激励。把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所作所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是约束其行为的有效手段。主要方式有:(1)团体约束。所谓团体约束,就是职业经理人作为重要的社会阶层,要形成民间团体,形成自己的“行规”,从而形成行业自律,通过自身的组织对职业经理人的行为形成有效地约束。(2)媒体约束。作为公众媒介,其社会约束力是极强的。因而,应发挥媒体这种独特功能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约束。近年来,中国证监会对于严重违规的公司CEO采取在国内各大证券报纸上进行公开谴责的方式,对高层管理人员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6.声誉激励。对优秀经营者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及美誉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优秀经营者有其独到的见解,所以应创造条件让其参政议政,充分体现社会对优秀经营者的尊重,使其产生自豪感,以便鼓舞其斗志。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我国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整体效果还不是很明显,难以达到设想的目标。
第二,我国目前在激励机制方面比较侧重激励,而不重视甚至忽视约束,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