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实习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医学毕业生;实习管理;工作体会
实习期是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过渡期与转化期,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成长的必由之路。科教科作为医院的教学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医学生的思想、纪律、生活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及教学日常工作,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责任部门和牵头人,也是教学实习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总结科教科日常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期提供参考。
1 精密部署,周密安排实习计划与教学内容
在每学期开始前,科教科要制定实习的教学计划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要根据实纲的要求及各学校专业要求具体情况来制订。制订计划时,首先要评诂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制订实习目的和目标(每批学生的学历层次不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程度不同);找出完成目标所用的方法;实施后不断进行效果评价,对学生实习、各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根据评价修改和补充教学计划[1]。
2 加强岗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切实引起学生对实习的高度重视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生活、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了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科教科安排他们进行正规的岗前培训,了解医院概况、科室设置、人员情况、医院的规章制度及医院实习带教特点等,并强调劳动纪律、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保证安全、有效地完成实习计划,达到实习目的。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者的三大责任,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医学教育都将教学重点放在“授业”上,着重于医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摆在第一位的“传道”重视不够,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此,科教科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教育他们懂得“无医德者,不可以为医”,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要求他们以身边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优秀医务人员为楷模,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热爱医学事业,刻苦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努力提高实践技能,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打下扎实的基础。
3 购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
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科教科分批次购置多台(套)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设备和各专业教学音像制品,以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促进医疗、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科教科积极向医院申请增加示教室的数量,在示教室里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继购置了一批挂图、模型、模具以满足临床带教需要。安装了手术示教系统,对于典型手术直播示范配备专人进行讲解。除此之外,开放医院图书室,提供中外文医学期刊供学生查询使用。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技能的提升
临床实践技能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针对具体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技术和能力。随着医学培养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科教科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采集病史能力、系统查体能力、运用辅助检查手段能力、病历书写能力及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4.1 床边教学 床边教学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和掌握临床常见病的发生、转归、诊治的一般规律性和特殊性,使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发挥主体功能。科教科紧紧围绕实纲,要求每位学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分管3~5张病床,鼓励学生多贴近患者。床边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学生对新入院患者的病历汇报、原住院患者人的病情变化、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临床意义,以及体格检查等各项技术操作和患者下一步的诊治措施等。老师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出同学们在观察处理患者过程中的正确与错误。如此反复实践,能使同学正确地掌握常见病的诊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4.2 强化培训 针对实习生实践机会偏少的情况,每批学生都要进行两次体格检查诊断的强化培训,第一次定在学生刚入院的第一、二周内,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各种穿刺操作、无菌操作等,为学生进入临床做准备。第二次时间定在实习3个月后,抽调各科的业务骨干,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给学生集体培训。由各科抽调的带教老师分成若干小组,手把手地进行示教,主要纠正学生在实习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讲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物理诊断水平,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业务讲座 医院每月安排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丰富临床经验的高级职称医师在院内进行学术讲座,要求实习生全部参加听课。各科室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安排科内授课,每周不少于一次,或结合临床收治的病例适时组织专题讨论。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和病例讨论,由带教老师的提问和启发诱导,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分析,以培养医学生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 沟通能力培训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社会性、应用性、服务性很强的学科,21世纪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现代医学模式条件下,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已成为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实习生独生子女较多,自我意识较强,往往缺乏沟通、交流能力。科教科也应把实习生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通过举办沟通能力培训、医患情景模拟等形式给他们讲授如何选择沟通对象、沟通的内容和重点、语言艺术及肢体语言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沟通效果评价等知识和实用技巧,教育他们要主动、善于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创建良好的实习环境[3]。
5 规范出科考试,注重教学效果。
各专业实习结束后,要进行系统而严密的出科考试。出科考试由各教研室完成。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实验室检查、病历书写、基本技能操作等。考试形式有现场口答、技能操作演示、书面考试等,比如实验室检查部分和医疗核心制度的考核通过抽签抽出题目,当场做答;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将各种操作分解为大小项目,让学生当场演示,老师现场点评等。出科成绩作为实习考试成绩的组成部分。通过严密而认真的出科考试,不仅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主要的是能发现其所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以便带教老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总之,医学生实习阶段是其迈向临床岗位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实践效果,才有可能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基本功扎实的医学生。
参考文献
[1] 王琳,窦科峰.医学生实习带教体会[J].医院管理杂志, 2012,19(5):486-487.
实习生:03(5)班,余雁华
实习学校:海口七中初一(6)班
指导老师:孙喜军
指导班主任:陈宗岱
实习时间:2006-10-09到2006-12-01
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很快就结束了,仿佛是昨天才写的实习计划,今天就要做总结了。现在回头看这两个月的实习生活,自己的确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来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如何,这个过程是课本上学不到,但又相当重要的经验。缺乏经验是现代大学生普遍的弊端,这也是造成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尽量让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取得经验。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并不是说在大学里课本上学的知识可以让人很快成材,而是指大学里有很多自由空间可以让莘莘学子充分投入到实践当中,为以后自己的未来积累足够的经验,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本”去面对初入社会是遇到的挫折。对于师范生来说,当实习老师无疑是毕业前最好的练兵。如何教别人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不断的实践,从实践中取得经验,反思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一步一步地完善教学。教师这个职业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担在教师的肩上,然而,教师不只是要教书还要育人,从这次的实习当中,我充分体验到了当老师的辛苦以及应负有的责任,也让我对以后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这次的实习我被分到海口七中的初一(6)班,由对学生和老师的不熟悉,到了解,再到依依不舍地分别,这期间,我努力做到接触班上每个学生,与指导老师交流教学经验,和班主任一起管理班机并体验班主任工作,认真对待每项任务和教学工作。
首先,我对班集体进行了了解,在观摩指导老师的课堂上,仔细观察每个学生的反应,了解学生们对英语的兴趣如何以及指导老师的教学模式。课后,与指导老师常联系,询问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对教材的看法和现在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我还主动找学生谈话,直接了解他们在课堂上接受了解知识的多少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式的要求,从这些途径当中,我很快就获得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学生们的英语水平,课堂表现和学习英语的习惯,这样就对我接下来的备课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在这两个月当中,我做了大量的班主任工作,包括班会,组织活动,监督学生们的自习课,参加家长会等。让我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也初步体验了如何管理一个班级。与班主任交流工作经验,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通过班主任工作,加深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对他们的了解越来越深刻。第二,充分了解学生之后,开始了我的实习教学工作。这也是这次实习的主要工作。因为我么们是没有任何教学的,所以我积极地向指导老师请教如何设计教案,如何控制课堂,并把自己所学的教学法知识融入其中,挑战自己的想法;向指导老师学习控制课堂是很重要的,否则一堂课很难顺利地进行。课前,我经常和组员一起讨论教材,做教具,备课。并在上课之前做好试讲,并互相提出意见,改进自己的缺点,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为每一堂课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到让自己沉着冷静地面对每一个突发的情况,与学生们积极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后,我主动向指导老师要求为自己的课堂进行评价,请教自己课上出现的问题,并听取指导老师提出的解决方法,虚心接受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进,让我慢慢地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且在课后与组员进行讨论课堂上所有的问题,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会记下所有的问题,并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写在反思报告中,并时刻提醒自己在后面的课堂避免出现这些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归纳出了自己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向指导老师和组员讨教解决的方法。同时,这也是我行动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是自身进步的一个重要源泉。
本人是医科大学临床外科专业**级的学生,在学校的组织安排下我来到**人民医院外科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充实而紧张的实习转眼间就结束了,这次经历可谓收获颇丰,使自己对医学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下面就是对实习的个人鉴定。
在进入icu前带教师向我讲解icu内管理制度和消毒制度,并介绍icu环境,使我对监护室有所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特别安排专科疾病知识讲座,即对胸心外科常见病的介绍,使我对胸心外科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术后监护。使我了解中心静脉测压的意义和重要性,它是直接反应左心功能和衡量血容量的客观标准,指导补液速度和评估血容量。
在进入临床实习后,我往往把学习重心放在了操作上,而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有所放松,在胸心外科尤其如此。胸心外科病种多、手术多,我极易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手术操作上。所以我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手术后的病理生理会发生很大改变,我必须全面准确的综合病史、体征、病情程度、手术方式等多方面考虑,方能准确掌握要害所在,看清本质,理解手术对患者的影响,制定正确的处理措施。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使我对胸心外科术后监护有所了解,基本掌握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微量泵等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并能独立完成中心静脉压的检测,气管插管内吸痰,护理记录单的书写,出入量的总结等监护技能。
这次宝贵的实习对临床经验上十分欠缺的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在实习过程当中我保持谦虚、认真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从医者整体素质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为我以后的学习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企业7S;精细化管理
一、什么是企业7S管理理论
什么是7S理论呢?“7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ing)这7个词的缩写。因为这7个词日语和英文中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7S”,开展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和节约为内容的活动,称为“7S”活动。
“7S”活动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它相当于我国企业开展的文明生产活动。“7S”活动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7S”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如果没有职工队伍素养的相应提高,“7S”活动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
中专生的结构较之普高要复杂得多,起点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并有生源素质逐年下降趋势。他们中有些人纪律上放任自己,学习上缺乏主动性,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上追求享乐。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很难满足企业对职工的素质需求的。我们需要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社会教育。因此,引进企业的“7S”管理理论,既使班级精细化管理有了具体落实,又能很自然地使学生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二、如何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实施7S管理
具体如何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实施“7S”管理呢?我们不妨结合几个具体生活场景进行探讨。
画面一:要交作业了,学生张某从课桌翻到书包,再从书包翻到课桌,满头大汗,终于在一本书的中间找到了那张试卷。
(一)整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习资料不加整理、学习用具摆放杂乱无章等一些情况,通过整理把“要”与“不要”分开,再将“不要”的加以处理,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让学生学会整理,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树立良好作风的开始。
(二)整顿。把整理后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能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合理的物品摆放,可以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画面二:某班的教室内,废纸垃圾扔了一地,学生在教室内心浮气躁,教师在课堂上也是烦躁莫名。学生很快就听不下去了,在下面做一些小动作,老师看到了,立即进行批评教育,语气比较粗暴,然后师生矛盾激化,导致整节课被迫中断十几分钟。
(三)清扫。脏的环境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使人不愿久留。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清除那些脏物,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学习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减少师生摩擦,提高学习效率。
画面三:刚刚整洁的地面上很快就变脏了,很多同学无意间又在破坏教室环境,这时候负责打扫的同学要注意维护,保持环境卫生,用行动来感染其他同学,让无意中污染环境的同学得到教育。
(四)清洁。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通过清洁,使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成为一种惯例和制度,形成班级文化。
(五)素养。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使其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活动的核心。要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通过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遵守规章制度,并具有一个良好工作素养习惯的人。
画面四:在教学楼五楼的某教室前,学生张某和同学打赌,说自己敢在教室走廊的扶栏上行走。张某的确安全的走过去了,但是所有人的心都被提上去了,大家的议论久久不能平息,上课很久了学生们还不能融入课堂的情境中。
(六)安全。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保证学习活动安全正常的进行的前提。学校要通过安全教育清除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
画面五:教室内空无一人,可是日光灯、电风扇在工作着;水池前的水笼头开得很大,水直接从水池流入下水道;一本练习本才写了一两张,就被学生扔在垃圾桶里。
自田永一纸诉状将母校告至法庭后,因学校管理行为失范而使学校被诉至法庭的案件日益增多,大学生维权及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律审视成为全社会及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学生与高校之间矛盾纠纷所涉及的权利类型也越来越多,中国政法大学2011级硕士生因新生奖学金金额减少未在招生简章中公布而提起诉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级大一学生小顾因不满校方设置转专业门槛,把学校告上了法庭;2015年1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郑清患血友病被取消学籍,向海淀法院递交了起诉书,状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诸此种种。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已从过去的那种单纯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民生法律关系的不同主体。
2 高校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行和法制教育的深入,高校和学生的法律意识都日益提高,高校越来越注意遵循依法治校,学生则越来越关注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均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权利,而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纠纷也主要是围绕以下四类权利的侵犯而产生。
2.1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甚至对学生的教育参与权作了相关规定,即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计划、管理政策、软件设施等方面加以审视。
高校在处理学生违纪、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学历、学位证资格审核等事务中,往往因处分依据不明、处理程序不当造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典型的案例就是“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因此高校在遇到处理学生时一定要做到,理由充分、证据明确、程序正当合法。
2.2人身权
我们常说“天赋人权”,对于人身权的保护往往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前者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自由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利益等;后者主要指因为法律身份而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高校在涉及学生处分、贫困生认定、学生的疾病、心理等问题的处理上往往会存在因程序失范而带来的对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因环境、宿舍、公共设施、食堂餐饮等环节,管理不当或疏于管理造成学生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因监管不利造成的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权;以及涉及大学校园暴力引起的侵权责任问题。
2.3财产权
学生的财产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如依法享有获得奖助学金的权利、在寝室中,学生有权使用电脑、电视等。高校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主要表现在:学校擅自动用、挪用学生的奖助学金,少发不发各项资助补贴,学生不能公平共享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图书馆、学生宿舍等。
2.4救济权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也就是说法律在赋予学生诸多权利之后,同样规定了学生在所享有的权利受到侵害之后,依法享有通过一定的保障机制获得救济的权利。
3 搭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体系避免学生管理中的侵权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通过学生工作者“人治”的方式去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实行“法治”的管理,依照国家和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然而在两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工作者法治观念的增强。
3.1强化法治观念,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思想,要带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特别要熟悉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关法律条文、规章制度,要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养成良好的学法、守法和执法习惯。在高校营造和谐的师生、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法治氛围。
3.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法制管理与人文关怀并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单纯的依靠高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能够对于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需求。我们的学生工作者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同时,还要考虑尊重学生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育人绩效。
3.3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有《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各高校自行制定的校规,在高校内部也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因此,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本质。同时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也要做到程序合法和完备,通过送达制度的确立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申诉权、通过学生听证制度保障学生管理过程的公开、公证性。
3.4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管理申诉裁决机构
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申诉机构,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维权意识,了解正确的权利救济渠道和程序,提高法律素质。避免因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而选择依靠媒体等制造舆论压力或直接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方式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