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模式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成为企业提升核心 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企业的生产活动完全是 指令性和计划性的,产品实行国家订购、国家统销, 这实际上是一种“收购经济”加“政府保护”。在这种 情况下,企业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基本没有创新活 动。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但在引进过程中没有进行很好的消化和吸 收,从而陷入了“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 圈。但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自身特定的 国情和战略需求,不能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实践也证 明,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真正的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取得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

近年来,通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正在增强。在全部 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已占到了60%,一批依 靠自主创新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正在崛起。但是, 我国企业总体上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同知名 跨国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尽快确立企业技 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 心竞争力,不仅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和经济 发展的当务之急,也将决定我国在未来世界经济竞 争中的战绩。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增长明显

从调查状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自主创 新的步伐,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为企业的长远发 展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从2001年到2005年, 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明显,平 均每年增长50%以上,占销售总收入的比例已经达 到4%,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高科技企业的比例 已经超过了5%。

2.2 企业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观念也在改变

市场经济中竞争的残酷性使企业意识到:要想 发展,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单纯靠技术模仿和引进是 不行的。调查中,企业家们已经走出了“技术创新就 是技术改造和引进”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大中型企业 已经从依靠技术引进转变为自主研发。这些企业在 技术开发过程中主要经过商业分析――技术开 发――市场实验――营销战略――商品化等阶段的 管理和操作。这一现象表明,本地区的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有所提高,已在逐渐摆脱依靠外国企业技术转 让的局面。

2.3 民营企业在创新中显示较大活力

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国际双 重压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根本途径就在于自主 创新,增强民营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变,而这也正是本地区绝大多数民营企业持续生存 的最重要条件。民营企业一般管理体制灵活、决策较 快,在创新上往往能快速出击。如作为民营企业的先 声药业,由于企业高层管理部门对自主创新比较重 视,且制定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从而实现了创新 能力的快速提高,在短时间内就发展成为一家知名 制药企业。

2.4 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京具有显著的创新人力资源优势,每年都会 产生大批发明创造项目及专利和科研成果。但这些 单位主要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成果的转化还是要 靠企业。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不可 能建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其技术创新大都通过委托 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或直接受让技术。这样,产学研 结合就成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 径。在调查中有85%的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存在 合作关系。

2.5 企业自主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5.1. 核心技术创新有待提高

企业创新中,大多是通过“不断创新一形成核心 技术一生产核心产品一衍生系列产品一形成核心竞 争优势”的模式来逐渐培育其核心竞争力的。其中, 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关键。从全国范围来看,真正 由南京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现有发明 专利也是掌握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其它实用新型和 外观设计专利大都属于产品的小改小革,不能形成 核心技术。企业中也缺少像海尔、华为等全国知名且 极具科研实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2.5.2 自主创新机制不够完善

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不单单是一个科研开发和 进步的过程,所调查的大多数企业创新意识虽有所 提高,但对创新的理解和把握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 对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这 些机构建立起来以后作用的发挥认识还很模糊,尤 其对创新所取得的知识产权的利用和获益存在严重 的认识不足。这说明企业对自主创新的目标存在认 识偏差。

2.5.3 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缺乏有效激励手段

调查发现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缺乏 对创新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对研发项目有重大贡献 的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奖赏和激励。研发中,科研 人员往往呕心沥血才能开发出关键技术,并在实施 后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却不能获得任何奖励。长 此以往,就使得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降低 到了最低限度,这无疑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最大 障碍。

2.5.4 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难

对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创新中的一个较大难题 就是技术研发融资困难。我国虽然也设立了各项创 新基金,但申请条件都比较严格,只有少数企业能获 得支持。在南京范围内的民营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而 且大多处于发展初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我 国企业创新风险基金制度又不完善,进行融资就显 得愈加困难。

3 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

3.1 基本发明创新

基本发明创新,即原始性创新,是建立在一整套 不同的科学技术原理上的新的发明创新,属于基础 性研究,一般是基于科学原理产生的。它打破了经典 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分处理方式,强调基础 研究的用户导向和应用性研究的重要性,常常能开 启新的市场和潜在应用。例如爱迪生的留声机,在完 成之前不存在任何记录人声音的装置,像这样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就是基本发明,另外的晶体管取 代电子管、聚乙烯、纳米技术的产生等都属于基本发 明,但是基本发明创新一般研究开发周期较长,必须 投入大量资金并要有雄厚的研发实力,而且风险很 大、成功率也较低。

基本发明的创新模式在我国主要适用于从事基 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实力较强的企业可 以与之进行联合研发。

3.2 核心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研发取得产品 关键部件或部位、元器件的制作工艺、技术,并在此 基础上继续推动核心技术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 术和产品商品化的创新活动。像电视机的显像管技 术、电脑CPU技术、DVD的光驱读取技术等都是核 心技术创新的典型。

核心技术创新有三个基本特点:(1)创新的核心 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是企业依靠自身 力量,主要通过独立研发而获得的,这是其本质特 点,也是与其他创新模式的本质区别;(2)核心技术 的知识产权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其他 晚于该创新专利人的同类成果都不能受到专利保 护;(3)相关知识和能力支持是核心技术创新成功的 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 等创新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 持。

跨国公司中的都多数企业像西门子、飞利浦、索 尼、IBM等都非常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像3C、6C掌 握的DVD生产核心技术,英特尔掌握的半导体芯片 技术等都是核心技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 高科技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技、 资金和人才实力,可以进行核心技术创新和产品的 转化研究。这些企业一般集中在能源化工、电子通 信、生物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3.3 改进技术创新

所谓改进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技术后,通过消化 吸收,在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后,在自身技术 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再根据市 场需求,对引进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纵深挖掘其价 值,并实现质的突破,进而摆脱对原技术的依赖。

改进创新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创新行为,并具 有自身的特点:(1)技术的跟随性。改进创新能够最 大程度地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吸收与继承率先者的成果。在技术方面,改进创新做 有价值的新技术的积极追随者;在市场方面也不用 独自开辟新市场,而是充分利用率先者开辟的市场, 从而可以节省先期开发费用;(2)改进创新并不是单 纯的模仿,它并不单单照搬照抄率先者的技术,而同 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研发力量,并对率先者的技术进 行完善和进一步开发;(3)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改进创新避免了前期开发的投入和风险,能够集中 力量在产品设计、工艺制造、装备改造等创新链的中 游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改进技术创新的主要缺点是被动性。由于创新 者不做研究开发方面的广泛探索和超前投资,而是 做先进技术的跟进者,因此,在技术方面有时只能被 动适应。改进创新还会受到率先创新者取得的知识 产权的法律保护壁垒的制约而影响实际效果。

对于改进技术创新,具有中等以上研发实力的 企业都可以实施。企业可在取得先进技术的许可实 施后,集中攻关,掌握其基本原理和专有技术,并在 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和研发。

3.4 产品设计创新

产品设计,是对产品的外在造型、内在结构和整 体性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包括内部设计和 外部设计。产品设计对产品自身的外观和性能,对提 高企业生产技术,以及企业品牌建设都会产生直接 的影响。产品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从产品设计构思审视阶段进入产品设计选择阶 段,再到最后的产品设计实施阶段,从而最终将技术 和市场结合在一起。

产品的设计创新,适合那些技术力量薄弱的中 小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从工业晶的外观设计和实用 新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和创造方面着手,这两 个方面具有广阔创新前景,特别是符合市场需求的 实用产品,如实用制品、生活用品、工艺品、玩具等 等,尽管简单但市场潜力很大。

3.5 传统文化创新

同志曾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 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 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是 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由各民族和 地域群体所创造并传承的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知识 尤为璀璨夺目,我国企业可以加强这方面的优势,在 我国的传统文化领域和民间艺术方面大力挖掘,进 行这方面的自主创新开发。

在传统文化的利用创新上,许多企业也已经进 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像南京的“荣萍”服 装制造,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已经成为中式服装的领 军品牌;中医药企业挖掘传统中医药秘方,融入现代 加工工艺,也已取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如能 利用好传统文化这块资源宝库进行深入发掘,一定 能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

3.6 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原则

3.6.1 模式选择要和企业经济及技术实力相符合

不同类型企业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不同,选 择的创新模式也应该不同。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在选择 时要考虑的自身因素有经济实力、科研开发投人、科 研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组成、科研管理体制、产品市场 需求状况等等。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制造业 自主创新 创新系统 战略创新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科技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同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但是在看到中国制造业发展优势以及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国制造业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1)制造业企业总体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尽管中国制造业大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但与世界级企业相比,规模上还是偏小。(2)中国制造业面临产品低端、利润微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尴尬。(3)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

随着竞争环境的加剧,大多数企业都已经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创新过程认识的局限性常常使许多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失败,例如,国内一些制造企业引进了不少国外专利或技术知识,但由于吸收消化能力不足,因此无法有效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另外一些制造企业缺乏管理自主创新的实践经验,对于自主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和复杂程度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自主创新的失败;还有一些企业由于缺乏新产品市场化的知识和经验,新产品自主开发出来以后不能有效的推向市场,而企业为开发新产品的巨额投入等又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导致企业创新失败并面临生存威胁。目前如果不解决我国制造产业当中普遍存在的多种问题,将会严重阻碍我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改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新视角

以上问题在我国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制造企业对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创新能力体系的基本构成,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缺乏深入了解。片面地追求技术创新,忽视了企业内部不同创新间的相互影响,未能从战略高度认识到企业创新系统不健全对自主创新的长期而重大的影响。事实上,企业在技术上的任何创新只是推动企业目标实现的手段,而影响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断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压力。企业只有建立并不断优化自身的创新系统,才能自发且持续地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一)企业创新系统

企业的创新过程是一个实现价值增长的过程,这条价值链上涉及了许多影响企业创新的内部要素。创新的过程不应该再被简单看作是一个技术工程、技术项目等,也不能简单地考虑创新作为一个结果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影响这个结果的要素作用及其关系。创新的过程是动态进行的,组织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中,其涉及了组织许多职能,从战略制定到战略执行最后到创新绩效产生,都应该被考虑到。因而,在企业层面来看,创新应该是一系列涉及价值创造或价值管理环节要素的系统创新,并且这些要素彼此联系协作形成系统观以及完成系统创新。基于这样的视角,企业才能真正认识创新的动态性、系统性,同时通过系统分析认识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创新系统的定义及要素

创新系统是指企业的创新者借助于技术上的发明、管理上的发现、市场中的机遇等,通过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及有关的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新的变革,并使变革成果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的一切活动所依赖的条件、规则、流程、方法等的总和。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努力。因而,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明确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整个过程中涉及的价值增长环节包括战略、组织结构和流程、文化、产品、工艺、营销等6个主要要素。因此,基于价值管理的角度,创新系统包括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营销创新。

(1)战略创新。战略创新是随着环境变化企业打破旧有的战略模式,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的战略行为。主要包括战略思维创新、战略形成创新、战略控制创新、战略评估创新等方面。战略创新首先得进行战略思维的创新。这种战略创新思维表现在改变传统的着眼于行业竞争的方式,应以为顾客、供应商、企业员工等创造新价值为目标。这需要企业主动去适应变化、利用变化甚至制造变化,从而不断地重建本企业甚至行业的价值创造模式。Hamel甚至将战略创新定义为一种能力,即重构行业现有的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以及为所有股东创造新财富的方法的能力。战略创新是新进入厂商在面对巨大的资源劣势时赢得成功,以及现有厂商继续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2)文化创新。企业文化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和对内调整时在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正确的理性控制和情感引导传递给企业的新员工,并能使企业更好处理内外的各种问题。企业文化一般是指企业内部共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一系列行为准则,其实质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为了形成支持持续价值创新、战略创新的组织氛围并影响员工行为,企业需要通过文化创新使人们重新认识环境,并指导员工行为,即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又适应内部组织调整,从而更好地把握、适应以及创造变革。

(3)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通常意味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变化。然而从更深的层次上看,组织创新意味着企业资源的重组,因而这里的组织创新涵盖了组织制度、治理、结构、流程等多个方面。组织创新应当以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资源积聚和杠杆效应的扩大,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持续的价值创新为目标。

(4)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通过采用新理念、新结构、新材料等开发出能够满足客户更高甚至全新价值、效用需求的产品。它的目的在于为顾客提升价值改变,并为企业赢得价值增长。这里强调产品创新应当注重开发满足客户更高效用需求以及潜在需求,改变既有产品模式,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忠诚度,从而保持竞争优势。

(5)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是指企业产品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例如,新工艺、新设备,也包括企业

生产流程的创新,并往往意味着生产过程重组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方法(例如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柔性生产技术、敏捷制造等)。工艺创新的目标是通过工艺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或组织效率;通过工艺创新改变技术能力;通过工艺创新的过程重构提升顾客价值等等,这些变革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配合或促进其他创新环节实现价值增长。

(6)营销创新。企业营销过程是发现顾客需求、价值变化并直接服务于这种变化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基于价值管理的管理方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营销创新体现为企业的营销理念、营销策略、营销方法等的创新。营销创新是企业创新完成商业化的最终环节,通过营销创新发现和满足客户新需求、开辟新市场或发现新商机、完成创新产品商业化和实现利润增长。企业营销创新应当以满足甚至创造顾客需求及价值为目标,但它的本质是为企业创新完成商业化并获得利润增长发挥杠杆效应。

2、创新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创新努力。因而,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明确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构建企业创新系统首要的问题。我们构建的创新系统六大要素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见图1。

我们强调战略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首要要素,在战略高度下的创新才能走出纠缠于细节问题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困境,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持续的战略创新。许多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当技术创新不明显的情况下,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只有打破“行规”,进行战略创新。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和变化速度的加快,曾经带来成功的战略模式也将会带来失败,因此首先就应当对当前顾客重新思考,并且对企业价值创造内容重新定义,从而产生最根本的战略改变。企业必须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唯有能够彻底改造自身以及整个行业的那些企业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

针对价值创造的持续创新的战略方式的转变中,组织惯性是战略创新的一大障碍,这种障碍体现在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两个层面上,因此有效地保证战略执行就需要企业在组织与文化上进行相应变革。换句话说,一方面,战略创新需要有效地组织结构变革来匹配,以保证战略被有效地在组织内部实施;另一方面,文化的创新避免了战略思维的僵化,形成了创新氛围,使企业高管团队面对多变环境时仍能发现与选择新机会,并且保持企业持续拥有新的战略思维来与对手竞争。

组织内部变革的改变使得企业需要新的文化氛围来适应,同时文化创新对组织成员进行熏陶保证和加强变革后组织的稳定性。组织与文化是创新系统第二层面要素,对企业有效的创新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传统的基于职能的管理方式下,信息渠道是纵向而非横向,职能壁垒的存在总是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信息交流,因而也限制了企业有效的创新行为。事实上,职能组织结构对于创新的制约不单体现在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上,还包括其他任何有助于创新的资源有效流动,这就大大影响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以及营销创新的完成。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共有价值观,对于企业员工的创新行为选择有着深刻影响。坎特的分析表明,企业文化是传统导向还是变革导向,是自豪还是自卑,以及能否给员工安全感和价值观,都会影响其创新行为。

着眼于价值创造的战略创新,终归要通过具体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完成。产品创新是企业为顾客创造新价值的体现,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供应商的价值。而营销创新一方面直接为顾客创造新价值,另一方面也通过关系营销网络发现顾客新价值,从而为产品创新指引方向。对顾客、供应商等价值创造的目标,总是通过这样具体的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来体现的。而产品创新又与工艺创新密切相关,产品创新经常意味着生产工艺、流程的变革。而工艺创新则又会影响到组织创新。

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创新要素成为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服务于价值管理、价值创新的企业创新系统。概括地说,企业创新系统是以价值创新为核心,以战略创新为先导,以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为保证,以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工艺创新为基础,通过企业资源等的有机整合来实现价值管理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系统。企业创新系统提供了一个科学系统化的视角对创新过程本质进行认识,这样的视角使企业面临创新执行时,能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关注各个环节相互影响协作,从而有效实现系统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3篇

基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DEA基本模型和超效率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并不理想,区域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湖南、广东、海南、重庆、贵州、10个省市的综合效率为DEA有效,综合效率平均水平只有0.80;除上述10个DEA综合有效的省市外,吉林、江苏、山东3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纯技术效率为1,即为DEA弱有效;21个综合无效的省市R&D活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无效,其中约48%的省市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存在投入冗余问题,约88%的省市存在产出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

自主创新效率;DEA模型;超效率模型

研发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投入产出效率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数量和质量.由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的《201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自主创新或R&D)经费继续保持增长,继2012年我国R&D经费总量突破万亿后,2013年我国R&D经费达到11906亿元,R&D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其中,工业企业R&D经费达9120亿元,占R&D总经费的76.6%.由此可见,工业企业是我国研发活动的主体,在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2014年国家统计局等六部委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鉴于此,有必要利用最新统计数据对目前我国工业企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系统性评价,分析不同省市在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效率上存在的差异.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创新效率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国外学者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研究起步较早,且较多偏重于探讨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等因素对企业R&D效率的影响,Kuen-HungTsai[1](2005)依据“熊彼特输出假设”,通过对工业企业规模及其R&D产出关系的分析,认为二者存在近似“U”型关系,即相对于中型企业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在R&D活动中拥有更大的优势.LiuXiaohui等[2](2014)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特性及国内外竞争程度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指出国际竞争程度与企业引进技术的强度正相关,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负相关,而国内竞争强度的加大则会削弱国际竞争的影响.另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企业R&D效率的因素除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外,还包括研发经验[3]、外部R&D治理模式[4]、研发合作[5]以及全面质量管理[6]等.国内的许晓雯、蔡虹[7](2004)引入经济效率概念,指出在R&D投入绩效评价中应贯彻产出/投入分析的思想,并尝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30个省市的R&D投入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分析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区R&D投入绩效的差异.钟卫等[8](2007)以2004年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及R&D活动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投入和绩效情况差异.韩东林,张琼芝[9](2012)以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得出了2009年我国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率普遍不高的结论.通过对文献进行简单梳理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视角、利用不同方法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对企业R&D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根据国内学者对我国工业企业R&D效率的测度结果,我国工业企业的R&D效率并不高.因此,在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的同时,仍需要进一步利用新数据检验其实施结果.鉴于此,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最新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法及超效率模型,对2013年我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投入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1DEA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

DEA方法由美国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以及Rhodes于1987年创建.DEA方法的思路是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DMU)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可以根据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无需做任何权重假设;二是假定每个输入都与一个或多个输出相关联,且输入与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是没有必要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即没必要用一个函数表达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根据研究需求,本文选择DEA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DEA方法是根据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相关数值来计算其相对有效性的,而构建指标体系正是一个确定“输入”、“输出”变量的过程.因此,选择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用DEA方法测算DEA的一个重要前提.根据工业企业R&D活动自身特点、数据可获得性及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万元)、规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人年)为投入(即输入)变量,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有效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件)、形成国家行业标准数(项)、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作为产出(即输出)变量.以上指标样本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

2评价结果分析

使用DEAP2.1软件计算综合效率值、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值,运用EMS1.3.0软件计算DEA超效率值,对计算结果进行整理(表1).

2.1综合效率和超效率分析如表1所示,我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企业的R&D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80.其中R&D活动为DEA有效,即综合效率值为1的省市有10个,有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湖南、广东、海南、重庆、贵州、,约占样本总数的32%.其中,海南、的综合效率值较高,但事实上其R&D投入远不如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R&D投入效率并非与R&D投入水平呈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另外,这10个省市的超效率值均大于1,意味着他们各自增加相应比例的投入仍能保持其DEA有效.例如,安徽R&D活动的超效率值为1.31,表明湖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26%的R&D投入后仍能保持其整体有效率.在其他R&D投入产出效率为DEA无效的21个省市中,约有38%的省市的R&D活动的综合效率值在总体平均水平(0.80)之上.这些省市既包括像天津、辽宁、山东这样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和资源丰富的省市,也包含像宁夏、新疆这些经济技术落后、R&D资源匮乏的省市.究其原因如下:虽然发达省市的R&D资源丰富,但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存在,因此并非R&D投入越多则R&D效率越高,当R&D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过多的R&D投入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从而降低R&D投入产出效率;另外,对于多种投入要素而言,存在最佳投入比例,不合理的投入比例同样会降低资源利用率.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省市而言,R&D经费和R&D人才的缺口是共同的难题.此外,管理思想陈旧、生产技术落后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R&D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2.2纯技术效率分析综合效率可以被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一步分析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的纯技术效率,有利于发现其综合效率无效的原因.由表1可知,样本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的纯技术效率平均值比综合效率平均值略高,达到了0.85,而且有13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是纯技术有效的(即DEA弱有效),意味着这些省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给定投入水平下已实现最大产出,无法通过增加投入要素来增加产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1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是纯技术有效的省区中,吉林、江苏、山东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是综合效率无效但纯技术效率有效的,说明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的综合效率并不是由纯技术无效造成的.另外,有18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处于无效状态,即其纯技术效率值都小于1.纵观3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的纯技术效率值不难发现:超过一半的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区属于东部地区,超过一半的纯技术效率无效的省区属于西部地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相对于西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区位优势,与发达国家交往比较频繁,是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的首入之地,这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更快、更及时,管理制度更好、更健全,这些都促进了其纯技术效率的提高.

2.3规模效率和规模效益分析规模有效是指被评价单元的生产规模既不偏大也不偏小,处于规模收益不变的状态.对比表1中的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可以发现,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大于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5.但是,只有综合效率为DEA有效的天津等10个省市的工业企业R&D活动是规模有效的且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这说明这10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活动规模比较合适,现有的R&D投入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它们几乎能全部享用规模效率所带来的收益,并且当增加投入或产出时,其规模收益保持不变.其他2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无效.其中,内蒙古、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即增加一定比例的R&D投入可以产生更大比例的R&D产出.因此这10个省市可以通过适当增大R&D投入规模,实现工业企业R&D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规模收益递增带来的好处.其他1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出现了R&D资源规模过大的现象,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因此可通过整合R&D经费投入、提高R&D人员素质、优化R&D投入要素结构来实现规模效益.

2.4投影分析进行投影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为无效的省市的R&D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情况.本文在测算各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效率的同时,整理出了部分省市的R&D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数据(表2).在投入方面,天津、山西、辽宁、云南、陕西、青海、新疆7个省市R&D经费存在投入过剩,黑龙江、福建、河南3个省市的R&D人员全时当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事实上,除了天津和辽宁两省市,这些存在R&D投入冗余的省市本身所拥有的R&D资源并不十分丰富,其R&D投入量也不如东部发达地区的省市.相对于产出,其投入出现冗余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地区的R&D投入要素比例不够合理、R&D经费没有用到关键之处、R&D人才的能力不够高,这些导致R&D活动效率低下.在产出方面:除云南、陕西、青海三个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省市外,其他绝大多数省市在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标上不存在产出不足的现象,应该继续保持;就专利申请方面来看,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市的专利申请量不足,天津、河北、山西、江西、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市的有效专利申请量有待提高,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福建、江西、河南、湖北、广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市的有效发明专利产量较少;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西、青海、宁夏等省市在形成行业或国家标准方面实力较为薄弱.不难发现,这些专利申请及形成行业及国家标准能力较为薄弱的省市大多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经济及科技实力较为薄弱.因此,对于这些省(市)而言,应加大政府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减少专利申请保护成本,鼓励和帮扶这些省区的工业企业的创新活动.

3结论

从评价结果来看,我国3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效率并不理想,且省际差异较大:仅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湖南、广东、海南、重庆、贵州、10个省市的综合效率为DEA有效,综合效率平均水平只有0.80;除上述10个DEA综合有效的省市外,吉林、江苏、山东3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纯技术效率为1,即为DEA弱有效.其中,大多数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区属于东部地区,大多数纯技术效率无效的省区属于西部地区;只有综合效率为DEA有效的天津等10个省市的工业企业R&D活动是规模有效的且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其他21个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无效;在21个DEA无效的省市中,约48%的省市在人力和财力方面存在投入冗余问题,约88%的省市存在产出不足的问题,这些省市在今后的自主创新活动中应更加合理地R&D资源、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及加强省际协同合作,从而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参考文献:

[1]KuenHungTsai.R&Dproductivityandfirmsize:anonlinearexamination[M].Technovation,2005(25):795-803.

[2]LiuXiaohui,HodgkinsonIR,ChuangFumei.Foreigncompetition,domesticknowledgebaseandinnovationactivities:EvidencefromChinesehigh-techindustries[M].ResearchPolicy,2014(43):414-422.

[3]HambrickDC,MacmillanIC.EfficiencyofproductR&Dinbusinessunits:theroleofstrategiccontext[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5(9):527-547.

[4]FeyCF,BirkinshawJ.Externalsourcesofknowledge,governancemode,andR&Dperformance[J].JournalofManagement,2005(40):597-621.

[5]CzarnitzkiD,EbersbergerB.TherelationshipbetweenR&Dcollaboration,subsidiesandR&Dperformance:empiricalevidencefromFinlandandGermany[J].JournalofAppliedEconometrics,2007(7):1347-1366.

[6]HongP.TheeffectofTQMonperformanceinR&Denvironments:aperspectivefromSouthKoreanfirms[J].Technovation,2008(12):855-863.

[7]许晓雯,蔡虹.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5):13-19.

[8]钟卫,袁卫,黄志明.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18(5):35-37.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政府机制;市场机制;企业机制;社会机制

1 引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健康持续 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和转变 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重 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 要支撑,同时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 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重 要标志,更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 国家的创新能力,需建立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的基础之上;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认真 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才能够有针对 性的采取相关的措施,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形成机制就是推动企业自主 创新能力产生和提高所必须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 及维护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企业内外的各种经济 关系,企业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研 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我们在现有的基 础上,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和成长的动力系统,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政府机制

2.1 法律保障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法制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 系是维护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正常秩序,推进创新活 动的根本保障。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是企 业自主创新项目所有者权益的保护屏障,也是企业 自主创新投资者防范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发展提 高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制度 安排上,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保护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知识产权的制度 范围,产权界定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要素。企业的 产权制度安排,要明确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所有者, 以鼓励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做出贡献的产权所有 者;要保护自主创新投入者的利益,将自主创新外部 效益内部化;还要加大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来打击 侵害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保护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2.2财政税收机制

政府直接通过拨款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是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财政对企业自主创新投 人机制管理的不断完善,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 制,使用效益提高都能够有力的促使企业自主创新 能力的提升。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财政部将通 过建立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和增加投入的办法,积 极促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在自主创 新中的主体地位。从2006年起,国家将建立和完善 财税政策的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 在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 业税收制度,使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尽量接近,促进 公平竞争;完善并合理使用税收抵扣、减免和加速折 旧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职工技术培训和设备 更新改造的力度;对使用落后工艺、设备及高污染、 高消耗的企业实施限制或惩罚性税收政策。

2.3 金融投资机制

在自主创新的金融投资方面,国家出台一些相 关政策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有效途径。如 山东省专业银行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贷款专项用于 新技术开发,该项贷款分别占各专业银行当年发放 固定资产贷款的2%以上,并逐年增加;山东省外汇 管理局协调银行优先安排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购汇指 标等。除了商业银行优惠贷款外,企业自主创新的金 融投资机制还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性 银行设立专项贷款科目,支持企业重大自主创新成 果转化和技术自主创新项目,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二是通过发展高科技自主创新资本市场来筹集 社会资金;三是大力发展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 极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逐步形成投资机构与企业“项 目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风险投资机制。

2.4 创新奖励机制

完善自主创新奖励制度,建立适应新时期自主 创新工作特点的科技人员业绩考评制度,拓宽奖励 渠道,完善自主创新工作激励机制。近几年国家科技 大会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进行重金奖励就是一 个有效促使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奖励制度。对取得 显著成绩的科研人员,组织、人事部门积极推荐授予 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组 织领导能力的要提拔重用;对从事应用研究开发的科 研人员,业绩特别突出的,可不受学历、资历和职称限 制,破格评定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加大自主创新 奖励力度,对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 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科研人员和组织实施者,由市政 府予以奖励表彰。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开发研究,转让自 主创新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先富起来。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市场机制

3.1 需求拉动机制

创新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当一种需求出现并得 不到满足时,必然会形成市场空缺,使相应的潜在产 品价格上升,这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潜在利润,如果 企业能够首先进行创新占领市场,还可能抢占市场 的先机,形成垄断地位。自主创新企业在市场上吸引 生产要素,使资源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集中,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率先发展起来,使其他企 业无法生存,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创新,以求得生存 和发展。市场需求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引 导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从而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3.2市场竞争机制

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时,所有与此有关的企业 都会面临新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率先自 主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企 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相关的企业先前的自主创 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 临生存危机。激烈的竞争迫使落后的企业必须追随率 先进行自主创新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求在市场上 占据一席之地。即使没有创新压力的企业,也会“居安 思危”,对竞争者保持警惕,以潜在的竞争对手为对象 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以此来保持竞争的主动地位。

3.3 市场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机制,是自主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机制 实现其自主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从自主 创新市场激励分析,市场形成了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自组织的机制,对自主创新有一种导向和激励作用, 这种激励是通过市场对自主创新效果的检验来实现 的。如果自主创新的成果能满足市场需求,自主创新 主体就可获得相应的回报;反之就会受到市场惩罚。

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企业机制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坚持企业自主创新 的主体地位。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表明,重大技术的 创新突破和产业化几乎都是企业所为的。以企业为 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 化国家的鲜明特征。

4.1 企业创新机制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 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企业 改革,激活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促进企业建立 起良好的自主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切实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自主创新目标责任制和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单项技术 研发一直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方式,而以单 项技术为主的自主创新,如果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 和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将很难形成有竞争 力的产品和产业。因此,企业应当注重选择具有较强 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自主创新战略,大力促 进各种相关技术的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实现关键 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向现实 生产力转化,形成企业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4.2 人才开发机制

高素质的人才是最为稀缺的自主创新资源,是 决定自主创新水平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自主创新的 根本动力和竞争制胜之本。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开 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重点培养和引进一大批自 主创新带头人,形成企业多元自主创新人才结构。在 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企业人才培养的“折旧一 更新”机制。在自主创新的人才引进方面,由于人才 争夺日趋激烈,我们的政策难以吸引优秀的创新人 才。如何引进人才进行自主创新,有待于科技人员社 会保险制度和社会调节机构的建立。前者的功能主 要是补偿人才进入企业可能遭遇的收入风险,消除 他们的后顾之忧;后者的功能主要是为科技人员进 入企业提供各种中介服务,为企业与科技人员牵线 搭桥,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人才激励机制

强化自主创新对智力资本的评估,应该同承认 货币资本、土地、设备等资源的资本价值一样,承认 智力资本的价值。保护智力资本,承认其合法获取收 益的地位,使知识资本和技术要素应拥有经济权力 和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客观、公正 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形成人才公开竞争的 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创业激 情和活力,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培 育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允许和鼓励科技人 员在进行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时,选择适合技术特点 与发展要求的分配方式,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通过 多种分配方式取得合法收入。

4.4 动态管理机制

根据自主创新工作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建立动 态管理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进度保证体系、自主创新 质量保证体系和自主创新目标优化体系。在企业自 主创新工作实践中,从贴近市场的角度出发,探索出 一套动态优化的管理方法。一是自主创新项目一般 是动态的,所以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二 是自主创新技术是动态的,根据国内外技术发展和 市场变化,对项目所应用的技术进行动态调整,保证 技术的领先和贴近市场。三是进行自主创新的人员 是动态的,要根据项目的需要和技术的变化来调配 人员,以此来保持科研人员的高素质,充分发挥项目 参与人员的特长,使得人尽其才。

5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社会机制

5.1 创新服务机制

科技中介是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 中间环节和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重要纽 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自主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培 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要使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以保证自主创新 资源和要素的供应与需求。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功 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转移和扩散,推动企业自主 创新活动和生产的紧密结合,实现自主创新成果产 业化,从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5.2 社会组织机制

创新社会自主服务机构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 社会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中介 交易机构,包括技术市场,证券交易市场,技术成果 交流中心,产权交易中心等;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出 现,为交易双方提供公证,仲裁,监督等服务的组织 机构,如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公证处,资产 评估机构等;行业行的企业发展和监督组织,如行业 协会,资产评定组织等;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场所, 设备,咨询服务的组织,如高校,高科技园区,企业孵 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对科技成果做进一步修改 和完善的工程化、中试和设计方面的服务,如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

企业自主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主创新 驱动力 模式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总是活动的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驱动力作用下发生的。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内驱动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驱动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创新,起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更新,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是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1912年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组合”。这种组合包括:开发出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材料或制成品的新供应来源;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另外管理大师Peter F.Drucker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自主,是对某一事物具有决定权。从深层含义上说,自主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并且目的明确地为某一特定的主体服务。现代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以自主作为存在形式,因而自主不仅关系经济范畴,也关系政治范畴。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自主都是不可缺少的。

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和新产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实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自主是原则、精神,是企业基业长青的保障。

(二)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原因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因为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在于能产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的先天优势,有直接面向市场并了解市场需求的灵敏机制,有实现不断持续自主创新的条件。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对手互相竞争的,永远都是企业。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等都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但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追求的是市场利益最大化,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与组织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进行自主创新的强大内在动力,同时能做到既关注自主创新技术的先进性,又考虑其自主创新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因为企业的市场价值导向,决定了其既清楚产品开发和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难点,又能把握产品的市场需求并严格控制成本。因此,只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成为自主创新的投资者和实施者时,自主创新才最有可能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只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国自主创新才会有强大的源动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也才会有质的改变。

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微观表现。企业家为企业而存在,是企业人格化的象征,是企业价值增长的源泉,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如果一个社会要生存,如果它还是一个“社会”的话,就一定得有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Joseph Alois Schumpeter特别强调,创新并不等于发明。一种发明只有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功时才能算是创新。创新者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在Schumpeter之后,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内容受到学者们一致推崇和进一步完善。Frank Rnight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以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E.G.Freema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从国家制度政策等宏观层面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Michael E.Porter强调将一批组织集中到一起进行创新,并把这种形式称为Cluster(集群)。Miller提出公司企业家精神,并把创新精神作为其最重要的内容。Peter F.Drucker明确把企业家精神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我们社会需要一个富于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与变革是正常的、健康的、稳定的与连续不断的需要”。通过对突飞猛进的20世纪90年代的观察,Peter F.Drucker得出结论:创新已经成为未来构成企业家精神最重要的特殊工具。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系统化的创新思考,这种思考首先建立在对创新来源的研究基础之上。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Joseph Alois Schumpeter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实质和特征;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能,企业家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才创造出新颖、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满意度,试图将“一种物质”转换成一种“资源”,或将已有资源组成新颖、生产力更大的结构。也正因为有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才被赋于更深刻的意义,企业家与其创新精神的有机结合,使得人类经济活动范围空前扩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所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驱动力

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源于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具体体现在: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投资主体、是自主创新的活动主体、是自主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等三个方面。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上则分别表现为创新的收益驱动力、创新的资源驱动力、创新的成功期望驱动力三种。此外,创新的企业文化也对企业自主创新起着重要作用。

(一)创新的投资收益内驱动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投资主体,追逐投资收益是企业的天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追求的投资收益最大化,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与组织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收益取向,决定了其进行自主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企业对自主技术创新投资收益追求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技术创新收益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技术创新收益的大小具有驱动企业自身从事技术创新的功能。当技术创新成功后,巨大的收益会驱动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同时,也会驱动其它企业加入自主技术创新的行列。因此,创新的投资收益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天然基本内驱动力。

(二)创新的资源内驱动力

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需具备创新所必要的资源投入,包括财力、技术和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经费,保证创新项目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技术资源是创新能够正常进行的技术保障:人力资源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决定性的作用,许多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否都与参加项目的核心人员或项目负责人直接相关。创新的资源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必具基本内驱动力。

(三)创新的成功期望内驱动力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利益分配主体,获得自主创新收益是每个企业的本能。企业自主创新不仅仅在于企业能产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期望科研成果能转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能转化为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当一项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之前,对技术创新成功的期望会驱动企业是否选择这项技术创新。创新的成功期望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当然基本内诱导力。

(四)创新的企业文化内驱动力

Peter F.Drucker认为:“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创新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否则,所谓的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却不能掉以轻心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企业应当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来激励企业内的创新活动,不断引导创新,适应变革和鼓励改进。

企业内在的驱动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其驱动模式为:收益、资源、期望、文化驱动企业行为自主创新新产品新市场。

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的“二环模式”

在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中,包含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驱动力、企业内在的驱动力二重驱动力,各重驱动力对技术创新起着不同的交互作用。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驱动力处于核心地位,它对其他各重驱动力起到指导、传接和凝聚的作用,失去了企业家创新精神这一核心驱动力,就无从探讨企业自主创新驱动力的本质内涵和属性。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所有的技术创新活动都必须具备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完成。没有创新精神,创新活动就难以产生或坚持下去。企业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发生发展,决定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努力程度与意志强弱。

企业内在的驱动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驱动力。企业内在的驱动力从企业内部促进、推动企业主动创新,这种主动性不仅使企业在创新时间上领先,而且还能在创新技术上领先,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

通过上述分析,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驱动力主要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其中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驱动力,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本内驱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的“二环模式”,如图1所示。

创新型国家的建立,有赖于千千万万个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如同果树的根。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为基本内驱动力,如同果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企业自主创新如同果树一样,有了发达的根系、健壮的树干、枝繁叶茂,就能拙壮成长,开花结果。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民经济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细胞是否具有活力,取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内驱动力的“二环模式”犹如一个细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一核心驱动力是细胞核,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是细胞质与细胞膜。由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新的收益、资源投入、成功期望与创新的企业文化组成一个独立有序的、能够进行自我调控的企业自主创新驱动系统,驱动企业持续自主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