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干部挂职总结

团干部挂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干部挂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干部挂职总结

团干部挂职总结范文第1篇

能够从内陆边疆省份来到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地区,从环境和工作性质相对较为单纯的高校来到团的地方组织挂职锻炼,我深知机会难得。为了不虚此行,我给自己定下了五条准则:心态归零,一切从头开始;适应环境,尽快上手工作;熟悉到位,配合做好工作;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能力;谦虚自信,树立良好形象。

在整个挂职锻炼期间,我严格遵照五项准则,在东莞团市委各位领导、同事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支持下,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角色的转变,投入地工作、认真地学习、愉快地生活,达到了交流学习、借鉴汲取、完善自我、锻炼成长的目的。现就半年来的工作、思想等方面的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挂职期间参与完成的主要工作

根据部门内部分工,我主要负责部室档案资料的归类、收集整理,起草部门相关文件资料,文件的收发、归档以及剪报等常项工作。同时协助主持工作的高副部长调动部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部室正常运转,共同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挂职以来,我参与完成的主要工作有:省少代会东莞代表团相关筹备工作;20__东莞市大职中学生暑期创业实践活动的部署、督办及总结工作;“快意20__”东莞市少儿广播电视主持人大赛各项组织工作;20__东莞市少年军事夏令营组织工作;丘陵片各镇区全团大调研工作;赴英德慰问宝山部队演出活动组织协调工作;少先队建队节系列庆祝活动及评优表彰工作;18岁成人教育系列活动的安排部署;市学联换届大会的部分前期筹备工作。

二、挂职锻炼的收获

1、强化了学习的意识。从高校团组织来到团的地方组织,工作范围扩大了,工作对象也更加多样化。初到东莞时,我抓紧团干部集中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主动向团市委领导、同事了解团市委的工作概况,做到心中有数。利用整理学校部办公室的契机,我大致浏览了学校部历年的档案资料,对部门工作有了相对全面的熟悉,这些都有助于我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在随后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我也尽可能用一切机会,阅读政治理论书籍、学习业务知识,结合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我深知,唯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让自己不至落后于时代对共青团干部的要求。

2、锤炼了务实的作风。东莞团市委的工作处处体现出务实的作风。对于找准看好的工作项目,他们往往是“先干后说、多干少说、甚至干了也不说”,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不讲排场不搞形式主义。对于工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团干部们始终坚持“不争论、不埋怨、不推诿扯皮,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务实态度,保护团干部的工作热情,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气顺、心齐、有干劲。务实的工作作风,成就出色的工作业绩,这一点,让我感慨颇深。

3、开阔了工作视野。东莞共青团具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创新,敢闯、敢试、敢干,其突出的工作业绩也受到团省委乃至团中心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这里挂职锻炼,使我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珠三角地区青年工作的特色和经验,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使自己的思维跳出了原有的小圈子,学会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学会了从宏观层面思考团的工作,增强了掌控局面的能力。

4、增强了适应能力。对于来自西部地区的挂职干部而言,最大的难题不是语言的障碍,也不是快节奏的工作,而是东西部地区巨大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要想在挂职期间有所收获,就必须尽快填平横亘在二者之间的沟壑,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转变。对此,我通过多听、多看、多问、多想,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努力去理解、适应,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主动介绍云南的风土人情和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情况,让对方更多地了解我长期置身其中的文化氛围,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适应。同时,我坚持“谦虚自信”的准则,不害怕、不回避矛盾的产生,通过有礼有节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最终得到了领导、同事的理解和认可。在滇粤两地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我的适应能力得到了锻炼,树立起西部团干部的良好形象,也与东莞团干部建立了真挚的友情。

团干部挂职总结范文第2篇

面对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探索新时期团的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是去年11月上旬在江苏吴县举行的“全团组织工作会议”的主旨。

显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建设正面临着许多新挑战,需要回答许多新问题。目前,全国拥有团员5680万,仅比党员总数多几百万;而在我国农村,团员人数却比党员人数少数百万。全国的团员占青年总数的比例,按团的组织系统对青年的统计为基数是19.9%;但这个统计似乎不是故意地却显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团组织的统计比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青年总数少了7000万,若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青年数为基数,团青比例更为无情—5.8%。倘若我们再把目光移向这几年新生长的经济群,我们还会惊异地发现:在三资企业、独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新的经济生长带中,共青团组织建设的空白区、空白片更大。数字与统计虽然十分抽象,但这些数字与统计却像一组硕大的、无情的警示信号,告诫全团—我们必须关注与加强团的组织建设。

正视现实需要勇气,正视现实有时甚至有点痛苦,尤其是当我们曾经不遗余力地抓了几年的团的基层组织的整顿工作之后。面对日益活跃的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们不能不冷静、理智地审视和考虑共青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改革与前进。

当然,自知者明。正是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团中央书记处在全团范围的大调研后不久,即举行“全团组织工作会议”,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刘鹏代表书记处提出了今后全团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团的建设和改革,以发展团员为重点,建设一支数量宏大,能够发挥模范作用的团员队伍;以多出人才为目标,把团干部培养成适应团的工作现实需要和未来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服务青年成长进步为着眼点,走出一条团的基层建设的新路,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团的组织运行机制,为全团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局面奠定基础。

江苏、上海、甘肃等地团组织,在团的组织建设中,面对挑战,探索新路子,作出新的回答

面对挑战,共青团从来没有失去信心和勇气,共青团的生机与活力也正是在挑战中生长与发展的。

江苏在党的后,工农业生产发展迅猛,工农业产值跻身全国前列,并创造了令全国瞩目的“苏南模式”—以集体工业为标志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团江苏省委在江苏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农村的乡镇企业中团员队伍的建设。团江苏省委书记徐鸣介绍:由于统计上的困难,我们还未对全省乡镇企业作全面的调查,但根据抽样调查,我省乡镇企业中建团率达80~85%,这一建团率远远高于全团在乡镇企业中的建团平均率。团江苏省委在乡镇企业建团的过程中,根据产业需要,灵活设置团组织,或以团带村,或以村带团,或团企合一,稳步发展,逐渐取得了目前的可喜成绩。去年以来,他们又把眼光盯上了流动劳动中的青年大军。他们从流入地入手,先是组织业余文体活动吸引外来青工参加团的活动;继而配合企业发展和青工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开展各种技术练兵、比武活动;之后,又在青工中积极发展团员,认真地开展建团工作。这一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

团上海市委在团员队伍的建设上,又有其独特的眼光,按照团上海市委副书记薛潮的概括是:“阵地前移,早期导入”。他们在团员发展中抓住源头部位,做好中学生和中专、技校学生的团员发展工作,在行业分布中注意抓住经济发展中新机构、新人员聚合的地方,如在大量涌现的外资银行、证券和信咨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宾馆、旅游业等行业中积极开展建团工作。团上海市委认为这些行业中的青年流动快、人员素质构成高,其工作和生活方式对其他行业青年的导向作用大,并且在将上海建设成国际化的金融、商贸大都市过程中,从事这些新行业的青年还将不断增多,因此上海的团员队伍建设必须“阵地前移,早期导入”,以争主动。

在培养“复合型”团干部的工作中,团上海市委又走在全团的前列。他们总结了几年来这方面工作的经验,认为“复合型”团干部的定义,应是政治素质与经济素质的复合,是基层工作实践经验与领导机关的管理能力的复合,是不同岗位和不同经历的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团干部的目标是:政治素质的全面性、工作能力的适应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实践经验的丰富性。在培养的途径上,团上海市委创造了在岗培训、党校脱产学习、委托专门院校代培、团干部挂职锻炼、团干部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甘肃虽是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团甘肃省委在团的基层建设上也有自己成功的探索。他们在过去几年团的基层组织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从基层建设的“长治久活”的目标出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甘肃省玉门市和皋兰县开展了“青年科技开发区域建设”的试点。他们以团省委帮助筹贷款作为启动资金,农村青年入股合作的形式组成不司的专业联产集体,由各团支部申报投资项目,经市、县团委等部门审定后,在养殖业、种殖业、加工工业、文化娱乐业等上选择可行性的实用科技项目,进行开发,组织青年劳动致富、科技致富。这样既发展了当地经济,富裕了团员青年,也增强了团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现在这两个地区的团青比率已由过去的11~12%上升到19~20%。并且,由于这些实用科技项目的立项、开发都由团组织控制,其经营效益也大大丰富了团的经济实力。团甘肃省委组织部部长徐维忠估计:原计划参与这一活动的村团支部年收入1000元,乡团委年收入5万元,团玉门市委和团皋兰县委年收入各20万元的目标,可望实现。

团干部挂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共青团组织 大团委 团员

实施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是深入贯彻总书记在2008年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和团十六大代表座谈时对加强群团工作提出的要求——两个全体青年:“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目标要求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全国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的实际举措,是对新时期基层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

1 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团员队伍建设是共青团事业自下而上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各级团组织都在基层组织和团员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了很多的时间,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很多地区和单位也出现了团的基础建设弱化现象,尤其在村一级表现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弱化、工作方式单一化和工作对象局部化几个方面。全面实施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是坚持“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社会使青年怎样聚集,就用怎样的方式建立团组织”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着力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团建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推进农村团组织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发挥乡镇乡镇作为共青团面向基层“桥头堡”作用的具体体现。

2 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实施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的实际

按照关于《安徽省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共青团八公山区委精心组织、统一部署、明确责任、集中突破、全面推进,顺利完成了初期的基层团组织建设目标,共新建基层乡镇直属团组织41家,涵盖了机关单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文体兴趣组织、大学生村官、居住社区等,基本实现了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为后续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结前一阶段区团委开展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领导重视是推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基础。区团委接到《安徽省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后,认真学习领会了文件精神后,积极向分管领导进行了专项工作汇报,并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分管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和组织部相关领导的支持,并就八公山区开展八公山区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行了重点要求和特别部署。区团委及时召开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推进会,乡镇党委分管共青团工作领导和团委书记参加了大会并就实际开展大团委建设达成了共识,为后续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方案设计是推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灵魂。区团委在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方案设计方面,结合八公山区实际,积极谋划、合理部署、科学推进,指定了符合地方特色的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分别指导八公山镇和山王镇建立20和21家直属团组织,顺利完成了团省委下达的工作要求,同时在人员培训和工作指导方面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效确保了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基层实干是实现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关键。基层乡镇团委在基层乡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就基层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指定了切合自身实际的实施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着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推进,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及时向区团委汇报,及时沟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在区镇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基层团委的实干下,八公山区圆满完成了团省委下达的建团目标,为全面实现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目标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3 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加强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等学校是知识聚集的地方,也是青年群体比较聚集的地方,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权益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成绩,结合县区基层乡镇团委在开展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工作的实际,现就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加强和丰富基层乡镇大团委建设工作内容谈几点思考。

3.1 利用高校先进的理论资源,为“大团委”建设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共青团工作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的,青少年是共青团工作的主体,无论是从共青团的社会职责,还是从共青团的事业的发展来说,都需要最广泛地吸引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理论资源,为基层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比如:基层共青团理论学习的方案设计、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基层共青团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等。本着服务青年、引导青年的目标,可以为大学生村官基层团组织、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等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指导他们更好的立足本职岗位、发挥自身特长,为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3.2 利用高校先进的实践资源,为“大团委”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载体。基层共青团组织在活动实践方面存在着一种现象:参加活动的都是一些老面孔。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团员青年热心于参加团的活动,成为团的活动的活跃分子、中坚力量,在团的活动中担当了主角。而另一部分团员青年则不热心甚至不愿意参加团的活动,渐渐远离了团组织。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一些团干部的工作浮于表面、不够深入,习惯于通过组织途径,没有或者不愿意进行广泛的组织发动,仅仅满足于活动有人参加,而不考虑参加活动的团员青年的覆盖面和广泛性,使本该面向全体团员青年的共青团工作实际上成为面向一部分青少年的工作, 工作对象的局部化导致共青团工作的局限性。为了有效拓展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实践的内容和领域,可以依托高校丰富的实践资源多领域、多方位的丰富基层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比如:利用高校的大学生乒乓球社团、羽毛球社团、机器人协会、志愿者协会、爱心服务社、绿色协会、心理协会等资源有效完善“大团委”建设中基层团组织活动的领域和范围,使得基层团组织活动呈现精彩纷呈的良好局面。

3.3 利用高校先进的科技资源,为“大团委”建设提供优质的科技支持。比如:利用高校先进的科学技术资源,针对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商业类基层组织,进行科学有效的智力辅导,开拓创新地开展基层共青团工作。利用高校优秀的创业培训资源可以为青年创业家协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平台、高校的科技产业处的高新技术资源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等等。

3.4 建立高校团委与县区共青团战略合作关系,有效推动乡镇“大团委”建设的深入发展。县区团委依托高校挂职干部的挂职资源,有效地利用挂职干部的特殊学校资源,积极寻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使得高校优势资源不因高校挂职干部的结束而失去联系,所以积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推动乡镇“大团委”建设的深入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同样,创新也是做好新时期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必由之路。面对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急待加快改革建设的新局面,等待着我们尽量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这是青年的使命,也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紧迫课题,共青团工作的主体对象是青年,团的工作只有适应青年特点和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团结、吸引和凝聚青年,为团的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善于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在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青年成长的需求等方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薄采娟.当前基层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0(11):47-49.

团干部挂职总结范文第4篇

社会实践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巩固知识、锤炼意志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师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技术支持、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巩固,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社区、农村一线,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有利于培养其爱国爱党情怀,了解我国国情,坚定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决心。三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人民疾苦,通过在艰苦环境中锻炼、磨炼意志,有利于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践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实践工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质量;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效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层次;与体悟社会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锻炼素质,成长成才。

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原则

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要求,实现全面部署与重点组织的有效结合、学生实践教学与社会观察的有效结合、项目实施与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要重点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就近就便原则,立足于学生所在社区、乡村,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沟通交流方式,积极探索学生属地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节约资源,便于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设计适合组队学生参与的活动,又要设计适合分散返乡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队,也可以由学院组织重点团队开展活动。三是坚持力所能及、务求实效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四是坚持保障安全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以上原则是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

四、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活动内容模块化。系统化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提。学生社会实践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及学校学科专业特点,按内容大体上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科技帮扶、企业挂职、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寻访、创新创业,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实行按类别进行申报、实施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来选择参与不同类别的活动,使学生在巩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张扬个性的同时,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二)活动组织项目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式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组队过程中,实现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有效对接,大力倡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每个项目团队必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实现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学相长。项目团队的组建途径分三种:基层学院按照现有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情况,组织师生组队;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自由组合,申报组队;青年教师根据教学科研情况,提出申报组队,每一个团队按项目化方式进行管理,从申报答辩到项目活动实施,到项目答辩总结,按照项目团队完成情况进行经费划拔。同时,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联合,与政府部门联合,与上级团组织联合,与行业协会联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活动考核科学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保证。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考核合格的学生赋予相应学分。在社会实践的考核过程中,既要重视质量,也就是活动开展得是否扎实而有成效,又要重视数量,也就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比例。因此,社会实践的考核要二者兼顾,才能给社会实践工作创造公平的环境。一是要加强过程监督。由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组成检查调研小组,以实践地点的区域为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于活动开展情况和活动效果进行调研,为实践活动的考核和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二是组织总结答辩会。活动结束后,对各项目团队以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认定,评选出优秀团队,并进行经费划拔。三是组织先进集体评选。以积分方式进行评选,在评选过程中,既考虑活动质量,又考虑活动参与面,并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活动宣传时代化。积极地宣传活动成果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持续动力。活动结束后,要通过开展总结座谈会、展示会、表彰会,优秀团队巡讲等方式,扩大实践活动成果。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进行宣传,利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宣传报道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开展情况。引导青年学生为优秀成果点赞,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团干部挂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学生骨干队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成熟,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应用,最初为企业界所广泛接受;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不断延伸发展,开始逐步应用于各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团体等组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即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学生骨干队伍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组织,其范围涵盖了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在高校建设发展、人才培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党事业延续,国家建设发展的中流砥柱、核心群体。高校需要从党和国家战略发展、人才储备需求考虑,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推进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一、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人力资源因素特点

1.学生骨干的人力资本价值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高校学生骨干在人力资本方面具有文化水平高、善于学习、可塑性强、增值潜力大的特点,他们作为特殊资本参与活动中,不仅自身价值能够得到自然升值,还能产生其他不可估量的价值意义。正如学生骨干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中,通过培养历练,一方面提升了自我价值,即资本的固有价值;同时作为优秀学生榜样,成为学校管理育人过程中的有效抓手,他们引领了积极、健康、进取的和谐学风,还有效推进了各项育人工作在学生中的开展,成为师生的纽带。

2.学生骨干队伍的管理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包括了全体管理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目标任务和专门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与任务;其中全体管理人员承担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任务,一般都是专门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完成的目标任务。对于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中央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者;在2007年启动了青年者培养工程,明确高校青年者的重点对象为学生骨干,明确了用中国化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培养一大批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骨干队伍的管理目标自上而下,具有高度性和统一性,能很好引领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落实更为详实具体的管理目标和任务。

3.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管理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通常主要包含六大模块,分别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管理基本与之相对应,包含了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发展战略规划、优秀学生骨干的选拔与任用、学生骨干的培训与潜能开发、对学生骨干的考核评价,以及在管理过程中的激励奖惩。至于劳动关系管理模块,对于高校学生骨干和管理者而言并不存在,而是更为平等且温馨的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更体现了朋辈支持和关爱情怀。

4.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管理者

作为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通常要求具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知识、敏锐的人才嗅觉、艺术家气质的管理能力、良好的信息沟通水平。在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中,高校学生思政人员作为一线管理者,他们拥有高学历文凭,具有与大学生相似的高校求学经历和学生工作历练经历,能感同身受学生骨干一步步成长历程,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与他们交流沟通,建立起良好的朋辈关系,影响学生骨干的行为等。但是高校一线思政人员在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技能运用方面相对有所欠缺,这正是高校亟待提升和加强学习研究的方面。

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1.通过文化环境建设统一思想,明确队伍建设发展战略规划

自中央提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者”号召以来,学生骨干队伍建设越来越为社会和各高校所重视。高校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的引导下,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引导,不仅让更多教师逐步意识到支持并参与学生骨干培养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自我主动要求进步的内在需求。

高校在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管理模式上,尝试突破原有依托思政人员管理模式,实施以学生工作处、团委为首联合教务处、科研处等高校其他相关机构,吸引并邀请管理学、心理学等方向专业教师,一起参与其中。高校在制定全校整体发展规划中,要将学生骨干纳入建设发展的主要人才力量之一,实施制定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五年规划纲要,比如明确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组织架构、层次规模、目标任务、考核评价、相关支持条例或政策文件,使得高校能调动整个学校层面、职能机关部门层面、院系基层单位层面、学生自发性团体层面的共同参与,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各层次任务清晰,高效有序地推进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2.借助人才评估系统方法,注重学生骨干成员的选拔与任用

对于学生骨干成员的选拔与任用可以采用人才评估系统,实施“组合拳”评估方式,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学生的特质。目前可以运用的评估方法有,管理人员经验判断法:通过管理思政人员在与学生日常接触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初步认知,对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分类、推荐;量表测量评估法: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对学生进行素质测量评估,选择基础性心理测评量表,如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工作兴趣、工作能力、价值观、情商等进行具体评估;面试评估法: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面试交流,也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方式更为直接、深入地了解被选拔成员的信息;民意测评法: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公开民意测评,无记名投票或是无记名访谈了解被选拔者的民意情况,希望选拔出道德水平高尚、为广大同学认可的学生骨干。

借助上述人才评估方法,能有效帮助管理人员对学生素质进行综合性评估,进而根据学校、院系、自发性学生组织各个层面的不同队伍结构分布特点和岗位实际需求,选拔合适的优秀学生骨干委以重任,同时也能根据学生骨干自身综合素质高低现状,进行分类、分层次,为后期培养管理做好准备。

3.从需求角度出发,开展职业生涯发展式人才培训与潜能开发

学生骨干既是受教者也是自主教育者,在接受各类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对自我成长的渴求和思考。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这是最具有价值的地方之一。高校在对学生骨干开展培训和潜能开发时,需要借力发力,从他们迫切需求的个人成长发展角度出发,引进“生涯发展规划”教育。通过生涯发展规划学习的启发式引导,重点帮助学生骨干认识内在自我特点、了解成长环境平台,逐步清晰自我的不足和需要提升的方面,进而激发出内在强烈的学习激情和成长动力。

具备了内源动力的学生骨干群体,在管理者的引导下,很容易聚集发展成各具特色的学习型组织。针对各自不同的需求,管理者分类组织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为学生骨干提供平台、或是创造机会。当他们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面对各自共同的任务目标,或是困难问题时,能自主地以主人翁意识形成团队执行力,善于学习、突破、创新,相互支持、传递正能量,实现无限可能地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型小组成员逐步完善各自所在组织的内设机构和机制,进而影响带动其他学生的共同成长。

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实时性、系统性考核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学生骨干在校期间参与组织的学生活动往往涉及对应的管理部门跨度广,有校级、院系级、社团级等各层面的,很难统一评价,而且参与的培训也是各不相同,有时候交叉部门间还会出现重复培训情况。因而在学校层面构建一个联系各部门信息、实时更新的考核评价网络体系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督促学生骨干以评促建,加强这支队伍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管理者实时掌握动态信息,对学生活动和骨干培训进行监控和指导。

高校具备有利的校园网络环境,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息在教师层面开发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MI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我们可以借鉴此系统开发学生骨干管理信息模块。内容可以涉及学生骨干的个人基本信息、担任学生骨干经历和考评信息、参加培训内容和考核信息、朋辈民主评价信息、自我思想总结反馈信息等。管理权限则根据校级、院系级、社团层级,以及学生骨干本人分别设立,以便实时上传,分享信息,全面了解考核实况和评价。那么每个学生骨干在毕业时系统可以导出一份详实的成长记录和评价信息,作为高校赠送于学生骨干很有价值的个人档案。

5.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合理实施激励奖惩措施

学生骨干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意识,但往往会因年龄相对较小心智不够成熟、社会历练有限等原因,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受挫而产生各种心理情绪。管理者切不可单从角考虑而因事小忽略学生骨干的情绪波动,应以学生为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激励奖惩措施,从而保障骨干队伍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

目前,培养高校一线学生管理者考取心理咨询师认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有利于管理者能从心理学角度更好地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更为细腻地考虑学生骨干的需求,制定激励措施。如根据学生需求有条件地为其提供更为自由的活动场所、提供校外挂职锻炼机会、提供境内外高校交流培训活动等等,以此提升学生骨干的工作热情、创作力和效率。与学生骨干构建良好的沟通谈话机制,定期主动与他们交流,在他们因学生活动等原因出现情绪焦躁、委屈、迷茫、懈怠等的时候,能够尽快察觉并给予引导,让他们感受到这个团队大家庭的强大支持力和温暖。当然,对于个别、不能以身作则的学生骨干一经发现切不可姑息,必须在认真了解事情原委的基础上,采取严厉的批评教育工作,必要的话则按照条例规定进行惩罚,以此激励学生干部严于律己。不管是激励、引导还是教育,最终的目的都希望借人性化的管理,让学生骨干对这支队伍产生强烈的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乐意为队伍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管理过程中注意问题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加强对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在此过程别要注意学生骨干队伍的自身特色,有别于一般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的群体。他们既有自主能动性,更有学生的稚气和脆弱、倔强和莽撞,因而对他们的管理更需要以学生为本、循循善诱地引导和教育。在选拔、任用、考评过程中务必公平公正,以提供机会、帮助认知自我为主;在激励时,要注重运用过程型激励,通过期望、强化精神力量来鼓励学生,而非简单的物质奖励。当然,对高校的学生骨干管理者也要注意自我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学习和素养的提升,能因势利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创造更为有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昕.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

[2]杜兰晓,吕媛媛.高校“青年者培养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43-47

[3]兰亚明.关于青年者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9(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