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事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简而言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为政府培养管理公共事业人才所设置的专业。但专业学生报考公务员对口的岗位很少,甚至一些省份没有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口的公务员岗位。我们再来看一组来自公务员考试网统计的历年国家公务员录取率。从这份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2011年,每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在逐步上升,社会上出现了考公务员热,但是录取比率却没有随之上升反而是呈下降趋势,至2011年录取比率仅为1.57%,其中最热门的专业如财政、税务甚至出现了0.02%的比率。巢湖学院2011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报考公务员比率在40%,但最终考上的只占2%。这说明该专业毕业生对于报考公务员是该专业对口就业方向是持肯定态度,但是从考上的人数来看又是不乐观的,总的来说公务员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是不能解决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
企业的需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第二主体就是企业。鉴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是培养管理型人才,这就促使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毕业后在企业中寻求发展。理论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当进入有关公共事业的企业工作才算是工作对口,但是由于我国民间组织和非营利性机构不够规范,规模较小,机构不完善,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选择余地变得很小。从社会整体上来看企业招聘的方向大多是销售、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文秘等方面的专业,极少有专门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巢湖学院2011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数据来看,90%进入了企业工作。工作岗位包括了销售人员、行政管理人员、财务工作人员等。这证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现象严重。2.3高校研究工作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还有一条与自己本专业对口的出路,即考取研究生。据中国考研招生网统计2011年全国报考研究生人数达到165.6万,创历史新高。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出,每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均在上升,但是总体上来说研究生的录取比例比报考公务员的比例高得多,这促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更多地选择报考研究生。可是真正报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人数不高,更多的毕业生由于学习专业比较全面而选择了跨专业考研。根据对巢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统计,得到这样的结论:在巢湖学院2011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27%报考研究生,最终考上研究生的仅占5%。在当今考研热潮中,很多学生跨专业考研时没有专业课上的优势,这也就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考取研究生比率偏低。
自主创业的需求
自主创业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第四选择。在国家的大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且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来讲,自主创业也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在所学专业知识中包含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等创业必须具有的素质。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在时间地域上没有严格的限制,门槛较低,只是对于年轻创业者来说,由于缺乏经验可能带来一定风险。2010年巢湖学院原管理系举办了优秀毕业生座谈会中就有不少自主创业并成功的例子,其中包括了创办自己工作室、个体经营等形式。通过对巢湖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巢湖学院2011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中有3%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呈下降趋势,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社会承认度差、专业定位尚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材滞后等等,再加上学生在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作为自己所学专业时,并没有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简单的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和普通的管理专业差不多,没有做到正确定位。
1社会原因
1.1社会承认度较差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个成立时间不长发展还不够成熟的专业,在社会中承认度较差是必然的。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特色不明显,社会了解度、认知度低,很多用人单位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专业,专业学生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四年学习的具体框架结构是怎样的。可见专业的认知度低,社会的承认度差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公共事业在我国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就比其他行业起步晚,这也就导致了培养公共事业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较慢,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被社会用人单位了解的程度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人将该专业人才局限的理解为管理类人才,没有和其他诸如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等管理类专业人才区别开来,没有重视和发挥该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1.2专业课设置不合理
各大高校基本都按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的“三级平台课”原则进行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示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但是在承认这种课程设置对于高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利的基础上,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情况却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在面对如此繁杂的课程体系时,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那就是无所适从。庞杂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习了,但却又什么都不会,做不到样样会,样样精,这也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无专业特色的直接原因。
1.3缺少优秀教师和合理培养模式
在我国限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更好更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资力量问题。各大高校纷纷成立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进行大规模的扩招学生,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看起来发展规模在迅速扩大,但是却没有解决好专业课教师来源问题。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至今,全国高校都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点,该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都是从相关专业中抽调出来的。现有该专业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培养模式方面,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传统的“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它在学生构筑自身知识体系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但是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力量较为薄弱,理论研究尚不成熟以及办学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很难保证优质的教学质量。所以师资队伍的增强和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各大高校要引起强烈关注,才有可能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1.4实践环节薄弱
和其他管理专业相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环节并不容易开展。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实习的基地难以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习单位主要是政府部门机构和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单位。但是这些单位同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不能接受大批的学生实习,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有机会去机关事业单位实习。
2学生自身原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自我定位,在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作为自己的专业后,要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特点。但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该专业学生往往将专业定位在一个错误的位置,就使得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找不准方向。
2.1对于学科专业化的认识差错
从一定程度上,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从行政学中分离出来的,以一种综合、交叉的面貌出现。在发展过程中,公共事业管理学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定位首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是全能型人才,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
2.2学术性与应用性的不统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来源于公共事业管理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该专业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多的偏向于理论的研究,忽略了本质上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是要解决公共管理事业在实际管理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实际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公共事业组织的管理实践服务。所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社会实践方面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专业的实践活动。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要通过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国家学校在培养学生模式上要加强改革,另一方面,对于专业学生来说,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正确定位自己和主动学习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
1学校方面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以及教师队伍力量薄弱。那么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必须加强该专业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该专业高学位的人才培养机构在我国是比较缺乏的,我们就可以先通过调剂相关专业的高学历教师来缓解这一困境,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政府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中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领导、公务员来担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或者邀请他们来为专业学生举办相关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举措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1.2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竞争能力是获得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来积极主动地给学生提供各种实践锻炼机会给学生,以增强其自身素质,并且可以宣传鼓励在校大学生将课余时间充分合理的利用起来,参加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使在校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校可以设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利用激励和惩罚并用的方法从正反两面促进全体大学生参与到在校社会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把在校的实习经验和以后的工作结合起来。
1.3尝试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用,各大高校可以因地制宜的开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就是值得尝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以联系当地企业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的院校内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专业学生努力学习。
2毕业生自身方面
2.1以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树立择业观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择业阶段所要承受的压力比普通学生要大得多,再加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要面临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更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市场趋势进行理性的思考,准确定位。更要正确地评价自己,清楚认识自身情况,将主观意愿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处理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以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理性、正确地进入求职阶段。
一、公共事业管理概念及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事业,其包括对行政、文教、体育、艺术、环保等方面进行管理,配合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开展需求,以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整体性特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部门为辅的管理模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根据相应负责内容进行工作的开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二是定位过高问题。由于我国政府部门的特殊性,要求我国政府立足于法律要求,进行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相关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从而提升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三是综合性特点。公共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概念,其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社会保障问题分析
1.覆盖面问题。社会保障覆盖面是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作用的发挥,它是指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目前,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覆盖面较低、从业人员与社会保障人数不符的现象,导致较大部分从业人员并没有社会保障,不利于我国从业人员利益的维护。2.养老保障基金问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是由个人+企业共同承担,在这种基金缴纳的模式下,出现“空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保障基金缴纳时,由于年龄不同,出现账户资金不同的现象,再加上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不得不挪用新缴纳账户的现象,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支付危机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3.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两大重点难题,其主要压力来自于城乡。目前,为了解决就业与失业问题,我国政府与企业不断为城乡人员提供就业与再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就业与失业问题仍然严重,不利于我国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4.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中存在管理分散、权责不清等方面的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不仅增加了各部门之间管理的成本,还不利于各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了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
三、公共事业管理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我国社会成员利益为目的,提供公共服务的管理工作,其为社会保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从而提升社会保障的效果。1.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进行社会保障制度范围的扩大,从而保障我国社会成员的基本权益。首先,扩大社会保险范围。针对我国社会从业人员社会保险覆盖面较低的问题,可以基于从业人员权益保护需求,进行从业人员社会保险范围的扩大,逐步提升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其次,扩大社会救助范围。针对贫困居民救助政策,可以通过完善救助制度的方式,进行救助条件的放宽,提升贫困补助标准,从而提高贫困居民的收益。最后,扩大社会福利范围。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结合公共事业管理需求,进行社会福利资源的整合,提升社会福利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从而借助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2.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济基础,政府应当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渠道,从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可以以我国法律为基础,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渠道为目的,以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工作,制定规范化的基金缴纳内容,从而保障相关单位依照要求进行社会保障基金缴纳工作的开展,降低拖欠、逃避缴纳的情况。其次,政府部门可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行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工作,增加与其他机构之间的沟通,做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工作,在保证社会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社会保障基金的金额,为社会保障制度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支持。最后,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当根据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调整,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救助,从而提升我国贫困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保障。3.医务、教育改革完善。医务、教育、体育、艺术等内容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做好医务、教育改革的完善,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在医务、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社会制度保证水平。因此,应当基于公共事业管理需求,进行医务、教育改革工作的完善,从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完善。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认识到医务、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结合改革需求,进行与其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促进体育、艺术、娱乐等行业的发展。由于公共事业管理具有非盈利特点,各地政府应当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改革方式的丰富,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医疗卫生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不同地区人民思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共同承担起社会保障问题解决的责任,加强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从而为医务、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4.环保卫生范围的扩大。环保卫生工作对于我国个人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基于公共事业管理的需求,面对人类生存所面临的问题,应当进行环保卫生范围的扩大,提升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引导人民做好疾病防控工作,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方面在我国人民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我国人民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逐渐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需要根据人民需求的变化,进行工作内容的科学调整,做好环保卫生工作,有助于我国社会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于环境破坏的日益严峻,环保卫生范围的扩大,有助于社会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不同地区政府应当做好城乡居民环保卫生宣传工作,提升城乡居民的环保卫生意识,使其可以主动参与地区环保卫生工作的开展,提升不同地区的环境卫生水平。同时,环境破坏的同时也导致各种疾病问题的出现,扩大环保卫生的范围,可以对不同地区居民,进行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让不同地区居民认识到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卫生维持的重要性,使得不同地区居民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配合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环保卫生工作的开展,不仅改善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情况,还为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各地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保障工作开展的认同度。
四、结语
共事业管理指的是从事科教文卫等国家事业单位的管理。
师范类的公共事业管理主要是对教育进行管理。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社区,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心理辅导、教育科研、社会服务及行政管理工作,并能在中小学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如进教育站,在学校进行行政管理,大学里的教务处就属于这个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就业水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11002
自1999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以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公共事业管理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不理想,未能实现教育部所设计的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出口的不畅严重影响到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讨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变动情况
从最早开设本专业的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来看,毕业30人就业率100%,主要去向为:考研、出国9人,占30%,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13人,占40%,其余8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家公务员队伍(考试)和事业单位。笔者通过西部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受调查者49人,25人参加工作,占51%,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通过一些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有12人,占总数的24.5%,12人考取研究生,占24.5%。而在直接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中,从事营销、市场开拓工作的有15人,占工作总人数的53%,从事与公共事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工作的没有一人。而考研的专业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其它专业。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无论是211高校,还是一般高校,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区间均为C+(75%≤C+
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2.1毕业生供求失衡是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增长快速。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对该专业的招生,教育部原本想由上述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办学门槛较低,高校自主办学,特别是各省属高校教育部难以控制,因此,各地一窝蜂地开办该专业。到2000年,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2003年有220多所各类高校招该专业本科生,而目前增加到302所,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本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0-20000人。但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自身存在富余人员,许多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高门槛的准入限制,加上需求本来就少,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本专业就业困难。
2.2专业显示度低
由于宣传不到位,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很少有政府部门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即使有的招录职位与本专业很吻合,也没有列示该专业。这种现象在市(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更普遍。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只得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而这些职位往往报考的人数特别多,竞争惨烈。同时,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面临着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平等的竞争局面,也使得许多毕业生只有选择相近的专业,甚至转行报考其它专业。本来企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经济体,由于对该专业的不了解,造成毕业生失去大块就业市场。
2.3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由于该专业覆盖面广,大多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来设置专业课程,如师范类院校以教育学科为主;而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多依托经济管理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总体上文理科平分秋色,既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又要学习线性代数等,“文不文、理不理”。同时,多数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教学实践环节薄弱,与社会现实差距比较大。笔者对本专业2002级、2003级的毕业生在关于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实用程度的调查显示,近7成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带来优势,因为学习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在对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上劣势非常明显,常常因为专业特点不突出而造成障碍。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的调整,主流意见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2.4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心态较差
部分学生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智商高情商低,并且对公共管理职业准入证书方面不够重视,造成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影响就业。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比较高,十分看重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好坏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通过简单的面试与个人的了解就能全面掌握。这样导致这些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错失良机。如2002级某同学就因为当初找工作时考虑太多,而错失了一个有潜力的汽配城的总经理助理一职。
2.5教师队伍水平低
现有的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堪忧。真正的专业教师很少,而转行的教师太多,多数学校是在原行政管理、政治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整合师资而来,一些领导认为专业课门槛低,大肆安插关系好但专业关联度低的人员滥竽充数,形成教师人数少,职称学历结构低的格局。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在岗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大部分老师缺乏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师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学生竞争力的提高,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3.1以质量求生存,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
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另一方面对已开办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学校,取消其招生资格。同时,结合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情况,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增长趋势,科学确定招生规模,力求人才供求平衡,切忌不顾社会客观需要,盲目下达招生指标,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假象。
3.2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从业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多向社会推介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美誉度和显示度,使用人单位家喻户晓。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在各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把该专业纳入招录范围。建议教育部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符合条件的院校赋予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对于在比较艰苦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协作,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3.3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首先,凝练专业培养方向,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城市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很多方面,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其次,科学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再次,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撰写和实践单位挂职训练等方式,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端正就业心态
激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帮扶、非政府组织等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多参加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进入用人单位的通行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能正视现实,勇于竞争,不怕挫折,客观地认识自我,明白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合理定位,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
作为一个公共事业管理人,应该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应该明了自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应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唯如此,才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的一名合格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
(一)教师要有专业发展使命感。
一是教师要有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良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修订。对于教学来讲,作为任课教师要结合现状组织教学,汲取多家之长,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方法才是其最明智的选择,所以,任课教师要及时搜集、积累、分析、总结学生们的意见建议,这将会极大地推动教学的不断改善。二是教师应有正面的舆论导向。正因为社会需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高校才予以培养,虽然暂时还无法看到其很好的就业形势,但是应该对其抱有信心;专业的新兴性,其教材必然不太丰富,教师可在备课时适当补充和完善。
(二)教师要有敢于挑战传统的精神。
许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既担心难以适应专业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所提出的高要求,也担心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改良后的教学模式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还担心课程授课教师的不固定性使得自己在一段时间为之付出太多精力的研究与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没有合适的“用武之地”,等等,诸种因素导致了现在公共事业管理教学的诸多尴尬局面。然而,专业年轻,教师也较年轻,这就避免了较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为专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并且这也是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应该具有的精神和思维导向。
(三)教师要有“只有最适合,没有最好”的教学理念。
在原有教学理念下,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但新兴专业的教学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在开课伊始,任课教师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最适合师生的教学方式是什么,随后教师的教学总结和学生的意见反馈就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征求学生对本次和以往教学环节的意见和建议。总之,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搜集教学信息,寻求师生教学相长,而不是一味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职责所在
有人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何其不幸,因为专业不是自己选的;但笔者认为,能够在大学阶段学习该专业,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年轻专业的发展空间随处都在,在教师身上,更在学生身上,这就要看该专业的学生,他的“专业”修为如何了。
(一)生涯方向应明确。
“Career”一词在英文中有两种词性的解释:名词被解释为生涯,职业;经历,事业。动词被解释为(犹指失控地)猛冲,疾驰,飞奔。在这里我们特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观方面的受教育规划,具体来讲就是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应该如何去规划。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生涯方向主要体现在就业、创业、读研、留学、入伍等五方面,由于专业年轻,使得这五个方向的努力要困难一些,往往这些,才能成为该专业更高研究起点的突破口和指示灯。
(二)专业发展规律要尊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整个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然而在最初必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尊重事物发展规律之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专业学习上,学生要摒弃“专业的就是最好的”惯性思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抱怨任课教师专业出身的少,主要原因是,客观方面,新兴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高校人才引进的门槛要求决定了现阶段几乎不可能有专业教师的出现;主观方面,说明该专业部分任课教师缺乏职业责任感,不好好备课以致漏洞迭出。所以学生们应摒弃“专业的就是最好的”思想,紧跟教师教学进度,做足自己的“功课”,共同进步。
(三)学生素养要不断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