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理实验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是演示实验,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做好物理演示实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依据课本要求进行演示实验.教科书的编排是诸多著名专家的潜心研究的心血,其中设置的实验不仅符合理论教学课程的内容,还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大多是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因此,按照教科书中的安排进行物理实验演示,最适合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2)实验的演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恰当的时机,可以在新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通过有趣的实验作为引入,也可以用于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用实验的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这些时候实验的运用必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其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在教师演示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时,一个物理实验靠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帮助下完成实验步骤.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互动更能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更加透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结组在全班面前代替教师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将有利于其以后的实验学习.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实验动手能力,一举两得.(4)当实验器材缺乏时,教师要能够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代替繁琐的实验器材,通过简单物品的实验演示,加深学生对身边物理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这样做既教会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又节约了资源,经济方便.
2.将物理现象回归生活
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奇妙和伟大之处,建立起物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当学习新的物理理论时,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入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关注点出发,由浅入深,揭示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物理知识.
3.小组合作
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需要多人协作完成,一个人很难完成.因此,分组实验是实验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手段.分组实验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掌握,还能让学生认识到分工合作、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从小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习惯.在分组实验中,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进行实验的分组.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合理地安排实验分组,使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发挥.其次是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讲解,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及实验的操作顺序,合理地安排实验时间,制定出详细的实验计划.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在旁进行实验指导,也要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实验分析总结阶段除了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外,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总结,找出原因,练习不熟的实验操作,总结经验,以利于下次的实验操作.
当前的时代,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其中物理实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也是非常巨大的。与物理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正在不断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其中有很多成果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地普及,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这一趋势有增无减。所以,让学生多参与物理实验课,让学生们多多讨论,不仅能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由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于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目标要求也高。这需要每位物理教师精心地设计并组织一堂高效的实验课,教师要通过这堂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验课教学的关键所在。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展。只有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以训练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等。这更需要教师在现行的教材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心地去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也是组成物理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普遍现状是,教师重点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被要求做大量的习题,对于实验,则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也是偶尔做做演示实验。这种状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通过做实验认识物理科学,更符合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规律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更具体地认识物理事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生活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由于学生能参与其中,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可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学生分为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之间在操作、问题解决方面的合作意识,培养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述该实验的实验步骤、预期达到的实验目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多做交流,互抒己见,或者向自己多提问,以加强口头表达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则以要求学生做实验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印象,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具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益处。
四、结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能为实验而实验,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对出现的各种现象,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应精心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可提出问题:(1)把铁球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圆盘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两种测力计示数变化的关系如何?(2)两个测力计示数的变化说明什么?这样设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把部分演示实验改变为师生协同实验.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将物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边提出问题,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有可能与应得的结论不吻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反复实验,直到实验成功,让学生在主动否定自我和超越自我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探究实验.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运用实验启示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相应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这里一定要注意有意识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尽可能做到一个物理规律可用多个实验方案来探究.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实验中,经过学生思考,分组讨论设计出多个方案:(1)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反映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一系列点迹来进行探究;(2)用光电门计时的自由落体实验仪进行探究(获得多组速度v与时间t数据,描绘v-t图象进行探究);(3)利用直尺、停表记录物体下落高度和所用的时间进行探究;(4)用滴水法进行探究(找一敞口输液瓶,在其下方放一个金属盘);(5)利用在本地拍摄的频闪照片进行探究;(6)利用单摆进行探究.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结论是可靠的,更让他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而且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培养的目标.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将同一套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凸显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从而实现创新.
在进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时,老师应激励学生多思考,敢于质疑,改变只听不讲的听课方式,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有更充分的思考,才能达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课堂上,老师应与学生平等自然地相处,消除学生的拘束,拉近老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多讨论交流。当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问题结论时,老师也不能直接否定,而应先激励学生对自己结论的推理思路进行讲述,再对不正确的地方进行纠正指导。期间,老师应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激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考,激励学生积极地对问题进行辩论,得出深层的只是结论和感受。进行实验教学时,老师也应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譬如让同学们合理地猜想实验过程和结果,这不但可以增大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而且当学生猜想与实验过程和结果有偏差时,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质疑,老师可以即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譬如学习加速度的时候,让学生思考问题“速度大,加速度一定大吗?”,此问题也表明同学们学习目的是,弄清楚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实验并分析,间接让学生主动思考,有助于带动学生主导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组合作法进行探究教学
在探究教学时进行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在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研究,还要注重科学探究的协作模式,小组分组时尽量保证每个人可以负责适合的相应岗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参与探究教学,进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意识。与此同时,老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才能是学生达到更高效的学习。比如,进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揭晓其规律,老师可通过设计DIS实验,对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观察摆锤运动过程中的机械性能的变化,分析机械能守恒规律。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动能与势能反相关,当势能减小,动能增加,而机械能始终逐渐减小。学生就会有疑惑,为什么机械能会一直减小?进而会有更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机械能的减小都相当接近零,有学生想到可能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因为DIS实验中空气阻力太小,所以不适合用于研究空气阻力因素的影响,如果把阻力作用加大,比如让小车顺着粗糙的斜面向下滑动,对整个过程中小车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变化进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在小车滑下的过程中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机械能也减小,机械能不守恒,表明阻力可减小机械能的猜想是对的。这种探寻答案的过程,很好地展现了物理学科的探究思想,同时让学生在动态立体的实验过程中学习,有助于学生形象化地理解实物理知识,加深记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
三、开展创新性实验
进行实验时,学生不仅要学会实验的操作方法、步骤等,还要学会物理实验的研究方法,譬如间接测量法、控制变量法等,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时,老师可以利用课本上的小实验等经典实验,改编成学生实验,带领同学们设计、讨论并辨析,得出实验方案。有条件时,还可为同学们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比如学习“加速度”的时候,可以设计“不同速度的列车行驶中容器内液面倾斜的角度”实验,准备的器材为刻度尺、清水、玻璃盒等,让同学们带着实验器材分别乘坐高铁和地铁,在地铁和高铁启动和到站两个关键时点,观察玻璃盒中清水的液面倾斜角度。因为地铁在启动加速和到站减速时的加速度较大,所以尽管其速度比高铁慢很多,但是相比之下,不如高铁在启动和到站时稳定,继而让学生明白了加速度和速度的差异,解答了前面所提及的问题,在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也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的参与程度,从实验中获取数据验证某一规律.对于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验,从做好实验到得出规律还需要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要对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或对数据进行恰当处理,才能总结概括普遍的规律.如欧姆定律,它是通过“电流强度与电压关系”的演示,运用条件控制的比较方法,得出电流强度与电压的正比关系,然后比较得出电流强度与电阻成反比关系.在进行总结概括的基础上,运用辩证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I=U/R,使学生进入到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也有某些规律是通过实验找出共同特征,来得到一般规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分析方法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如“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实验中的物距、像距,是通过与焦距比较的方式进行记录的,再从整个实验的比较上得到,相同性质的像所对应的物体所在的范围,从像的特征上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演示或实验中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处理数据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的方法和分析现象的方法,使学生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运用实验攻克教学难点,培养知识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在解决较为综合的问题时,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困难,但利用实验从直觉思维中去认识这些问题,可以化难为易.运用实验可以分解难点,培养学生正确地寻找思维途径,减小思维难度,灵活地应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如在学“二力平衡”以后,学生遇到下面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让一物体静止,两同学水平拉测力计,读数为5N,那么拉力分别为多少?将该题分成下面的几步进行实验,并编成口头练习.(1)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水平方向轻轻地拉,示数为5N,拉力为多少?(2)此时弹簧测力计水平方向受哪些力?这些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些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对原题目分解难点,各个击破,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再综合为本例的形式,以此达到培养思维方法,寻找路径,化难为易的目的,以后在解类似问题时都能得心应手.用己有知识去解决有关物理问题,是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开阔视野的主要途径,通过简单的演示,可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解决习题中的疑难问题时,利用实验可以丰富感性知识,保持知识的新鲜感.如学习“浮力”相关内容时,学生常遇到如下问题:在一个水槽里的水面上漂着一个盛有铁块的容器,将铁块投入到水中,问水面是上升还是下降?对这样的题目以往通过公式推导比较,费很大的周折,学生仍是一知半解,现采用实验的方法,从直观上得到了结果.在量杯中放入一定体积的水:(1)使盛有铁块的玻璃管浮在水面,当把铁块取出投入到水中时,观察水面的升降,发现水面降低;(2)换用盛水的玻璃管,发现水面不变;(3)在玻璃管中装有小木块,水面不变.在上述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直观地解决了疑难问题.
三、培养初中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
物理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大多属于测量仪器,如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天平、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计、气压计、电压表、电流表、万用电表等.为了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应注意:(1)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了解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然后进行操作;(2)做物理实验,通常要用几种仪器.因此要指导学生合理组装仪器,掌握合理组装仪器的基本要求,正确选用仪器.规范连接仪器并使仪器布局合理,便于观察和操作;(3)实验中出现故障是难免的.关键是要分析故障原因,实验时是否按照要求做,检查仪器及实验方法,逐个排查,解除故障.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同时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测量和记录.这就要求实验者合理地、充分地发挥仪器的功能,同时调动人体感官的积极性,协调动作方能达到实验目的.整个测量过程交织着各种感官的活动,并要求判断准确、操作规范.因此,整个操作观测过程,其实就是大脑和各种感官协调手的综合训练过程.
四、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独立设计实验,是学生建立在已有基础知识上的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它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晶,又是学生开拓性思维的发挥和综合应用知识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布置一个切实可行的实验,让学生独自设计实验的方案并操作,锻炼学生独立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