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0—0019—01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而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影响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校本课程本身、校内因素和校外因素三方面。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考虑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才能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

一、校本课程本身质量影响校本课程实施

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方案。设计课程方案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实施课程所需资源,故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对课程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课程方案应具有:①合理性。课程方案本身要合乎逻辑,其理念、目标和手段在实施层面上应适合课程实施地区、学校的实际。②相对优越性。相对于原有的课程方案而言,新的课程方案应具有自己的长处或优势,如理念的时代性、目标的完善性、手段的多样性、评价的科学性等。③推广度。一般而言,课程方案推广的范围小,其实施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如果推广的范围广,课程实施就会困难重重。

二、校内因素是保障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

1.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是教师群体参与课程开发的领导力量,同时也是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因此,校长需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观,要具有课程开发意识,能够意识到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2.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在校本课程中,教师既是校本课程计划的设计者,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者。教师的思维和行动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实施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就目前状况而言,大多数任课教师不具备校本教学的知识和经验,更有部分教师还不能很清楚地认识自己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应是课程的理解者和开发者的定位。课程意识淡薄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成为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3.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体现者和保障因素。在校本实施中,学生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归宿,是校本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保障因素。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塑造丰富的情感、客观的态度及正确的人生观,这样的过程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针对学生个性的心理结构的构建才能成为可能,校本课程才能顺利实施。

三、校外因素是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1.地方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需要有必需的设备与经费上的支持。如果地方教育部门重视校本课程开发,那么校本课程实施所需的经费和人力投入及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会较为充足,从而为校本课程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2.社区和家长是校本课程设施的必要保证。社区人士和学生家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之一,能够对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指导和帮助。如果家长支持校本课程开发,那么,他们就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课程实施当中;如果家长一味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的帮助,那么学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极地对待校本课程实施。

四、对于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议

1.政策支持。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更多的教育决策为教育行政部,而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下放权力,赋予学校教师课程开发权力,也就是说我国正逐步向中央、地方、学校均权的方向发展。因此,校本课程实施就从政策上得到了支持。

2.经费援助。校本课程实施需要大量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因此需要经济作保障。对于学校的经济来源,不应只是养眼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拨款,应该寻求更多的途径,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经费。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成为固化课程教材。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按18学时相当于2学分算,选修II在高中阶段,至少应有54学时,起始阶段,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遵循逐步开发,不断增加的思路。

2、课程结构设置

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2、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第3篇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打破原有班级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其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在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班制校本课程教学的软环境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班制,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普通高级中学,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让校本课程走班教学模式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以保障。

(一)自我发现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每位教师申报课题,出台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的教师。

(二)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本土培养”。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业、历史名人以及大专院校等课程资源。如聊城地方文化(阿胶文化、运河文化、景阳冈文化等)、新农村建设、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

二、优化选课过程,构建走班制教学自由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地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作了走班制的尝试。

(一)互动对话,了解需求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二)自主选择,灵活自由

选课,也称课程选择,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题和任课教师。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申报的课题,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课题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的选课状态。

三、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走班制的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校本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建章立制,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校本课程课题申报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走课考评制度、校本课程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资源中心,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和外部进行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充实、丰满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的校本课程教研中心及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的精彩

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是班级学习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新班长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教师将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学习展示周,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引导其校本课程学习的大型平台。在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课题校本课程学习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第4篇

一、“博雅”校本课程的构建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自2000年创办以来,逐渐形成“博中求精,精中见雅”的育人理念,其核心就是人文教育。当今教育和学习功利化显著,回避了学生的差异和自我选择,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相去甚远。我校“博雅”校本课程的构建就是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的课程选择,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博雅”选择,顺应学生发展需求;营造“博雅”氛围,激发广泛的关注和兴趣;探索“博雅”途径,引导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我们又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细化了学生四大培养目标:培养博爱众生的胸怀,博学多才的素养,儒雅端庄的气质,阳光健康的体魄。“博雅”校本课程是提升学校构建大爱无声、大雪无痕的博雅教育的坚实保障。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校建构了“博雅”校本课程体系。

首先,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重新分类,前两者为基础性课程,后者又分为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

其次,加大校本课程的研发力度,注重体现独特性、参与性、综合性。一是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以校为本。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二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程设置全员参与,重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在对学生过程性的评价。三是课程设置不但有对基础课程的延伸,更包括了符合学生个性成长所需的各项技能的培养。从体能、生活实践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博雅”课程是发展、变化的,现在共包含39门课程,班级总数53个。

二、“博雅”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开发资源:巧引师资注入校本课程活力

1.开发本校资源。学校首先分析校内教育资源,理清教师的素养、特长、兴趣,下发“校本课程开发――学生需求表”“课本课程开发――教师推荐表”,通过两组数据比对,将本校108位教师资源定位为首选资源,引领其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全校在岗教师除两校区各2名管理人员外,其余教师全部参与校本课程建设。

2.开发家庭资源。发挥家长的优势,让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是我校挖掘师资的另一举措。学校通过家长会宣传校本课程建设,通过家委会倡议家长参与到工作中来。如学生李仕弘的家长是外籍人士,积极报名,成为了学校足球课程的主教。我校已毕业学生张凛的家长是英语专业人士,他组织了一批“老外”“海归”为我校开设了快乐英语系列课程。

3.开发社会资源。我校是区少年宫舞蹈、合唱基地校,少年宫派出优秀师资参与指导。被《财富杂志》评为全球“最佳雇主”的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的3000多名精英员工也是我校社会资源师资的组成部分。我校所在的前埔南社区居住着厦大、集大教授,军休所干部及关心教育的社会热心人士,根据各自专长,开设各类乐器、棋类、书法、跆拳道、武术、乒乓球等课程。

(二)精细管理:严把流程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

1.规范课程实施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由专家顾问、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家长代表和共建单位领导组成,校长负责课程开发的决策与协调,教务处负责课程开发方案的制订、课程课时安排及管理实施等,学校德育处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性的活动。

2.规范课程实施流程。课程实施是教师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流互动的过程。教导处每学年根据领导小组确定的课程、各种资源情况分析以及师生形成的双向意向,制订本学年课程实施方案,同时确定任课教师,安排上课的时间、地点,向学生提供菜单式课程选择。为了保障课程实施的时间,将每周五下午定为校本课程活动时间。在开课前一周让全校学生了解各课程场地和教师(助教)名单。提前让每位教师(助教)明确责任要求。任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制订一学期的课程实施计划,认真备课、上课、评价,各授课教师或助教做好学生考勤、路队和跨校区学生接送工作。

(三)注重评价:活用评价促进校本课程发展

1.实施多元评价。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方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发展评价。三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三个控制点(课前、课中、课后)进行。

重视学生发展评价,学生以自我评价为主,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辅。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过程评价,建立成长档案袋。学校在每学期期中推出全校性的“多元智能考核”,提出三个“自主”:结合校本课程学习项目,自主选择考核内容;结合校本课程学习效果,自主设计考核标准;结合多元智能考核结果,自主制订学习目标。多元智能考核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以评价促课程发展。推出精品课程评选。每学年学校组织课程实施计划,对教材、教案及案例,学生考勤记录、学生作业(作品)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同时,学校向全校学生、家长、教师发放评选精品课程的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形成模糊评价。量化评价和模糊评价相结合,评选出本学年校本课程的精品课程。学校以此为依据,在精品课程建构实施的经费保证上给予一定倾斜。在考核中名次靠后的将组织整改或淘汰。

依托校本课程,学生个性得到发展。2013年,我校获国家级航模比赛两个一等奖、市级比赛六个一等奖。参加厦门市第七届闽南“读册歌”比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参加市闽南文化艺术展演获小学一等奖第一名、参加市区级以上各类比赛,学生获奖总数达600多人次。然而,我们更看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学校“博雅”文化对学生的浸润。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就目前我国教育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课程模式转变。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普遍性和共性。校本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但在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国家课程的设置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新课改中,国家课程的设置在逐步完善过程中,本着科本位思想,就本学科又增加了许多课外延伸的知识,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压缩了校本课程的质量,这无疑加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

(二)教师课程观念陈旧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开发从意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从行动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很多学校与教师仍局限于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状态,对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与意义所在知之甚少。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这种构建过程旨在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然而现实中,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以老师的特长或社会的舆论导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领导或教师的个人意志为主,既失去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又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四) 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很多学校的资源比较有限,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五)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地评价,因此存在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结果真实性差等问题。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措施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知识双重要求,高质量地实施校本课程;其次,学校、地区和社会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满足这三者的需求,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让校本课程行之有效。

(二) 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

只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更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因此,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如邀请当地高校教学课程专家进行集体培训,对学校主要开发者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技术与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是学校自主开发,但是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搞联合开发,同时积极与地区和社会合作,鼓励教师创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再反馈到这些主体中,不仅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而且将积极加快校本课程的进程。

(四)尽快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围绕校情――目标――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

[3]郝保文.论教学质量意识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赵永柱.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J].中国农村教育,2007.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