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市教育局的有关要求,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思路
贯彻基础教育改革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
1、探索学科教学规律,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化,并通过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把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2、七年级、八年级地理教学与研讨工作
继续开展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领会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探索新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3、积极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指导教师领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探索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4、高三复习工作的研讨
对高三复习工作加强策略指导,为总结推广先进复习经验,提高高三复习整体质量,本学期将在固镇二中举行2011年地理学科高三复习教学研讨会。(通知另发)
四、教学进度
年 级
期末教学进度
七年级
七年级下册
八年级
八年级下册
高 一
必修二
高 二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 旅游地理
世界地理复习(含地球运动、大气等自然地理基础)
注:如组织质量监测,将按照此进度进行。
五、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教研活动安排一览表
周次
日期
教研活动计划内容
参加教师
活动地点
召集人
一
2.21
学期教研工作
教研组长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二
2.28
选修模块《环境保护》教材分析
高二教师
市教科所
吴岱峰
三
3.6
2011年高考复习研讨会
高三教师
固镇二中
孟庆纪
王 玲
四
3.13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七年级单元备课 乡土地理教学
初中教师
蚌埠五中
沈 红
五
3.20
高二年级地理教学研讨课
——环境保护
高二教师
蚌埠二中
叶国萍
六
3.27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
1.课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观摩
2.全国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介绍
市35岁以下
青年教师
蚌埠实验
中 学
吴岱峰
匡昌林
七
4.3
高考专题复习教学研讨课
——气候专题
高三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三中
曹 斌
八
4.10
XX届省高中地理学业考试
复习研讨
高二教师
教研组长
蚌埠九中
吴岱峰
叶 峰
十一
4.24
高一年级地理教学研讨
——市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研讨课
高一教师及市35岁以下青年教师
蚌埠铁中
韦 军
十二
5.8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
1.八年级教学单元备课
2.学业考试复习专题
初中教师
蚌埠六中
汪翠华
十三
5.15
高考命题趋势专题研讨
(要求:以校为单位准备近年高考试题分析材料、原创试题一题)
高三教师
蚌埠一中
贺广明
六、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周四上午8:20—11:00
要求:请各位教师准时参加。认真准备,积极研讨,共同提高。
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1年2月15日
查阅更多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学地理学科教研活动计划
关键词:历史;故事化教学;思维方式;学习能力
一、历史教学故事化的方法
1.老师结合历史知识,穿插讲述历史故事
历史本事是具有真实性特点的,因此教师在讲学中以叙述为主,这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枯燥乏味的气氛当中。而转换一种方式,老师利用故事化教学,将历史知识以故事化的形式讲述给大家,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深了学生们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有一章“科举制的创立”,这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背诵内容又多,教学上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搜集一些能够突出当时时代特点的“科举制”小故事,通过讲述古代秀才如何寒窗苦读考得状元,内容渗透一些科举制八股文等,让学生能够深切的体会科举制到底是怎样一回事,通过故事理解科举制度的程序,让学生们谈一谈科举制的优点和劣势,有了故事的学习,便为学生们学习“科举制”奠定了历史背景基础,使学生更容易去接受历史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分组合作,演绎历史情景
故事化教学的形式有好多种,不仅可以通过老师讲述,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来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既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丰富了课堂的形式。老师提前安排学生分组,告诉学生讲课内容,学生根据内容引导来搜集切合主题的历史故事,并且课下编排,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使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大家的印象。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上册“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章节,老师安排两个学生小组,分别代表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课下,小组可以合作来制作服装、原始居民使用的生活工具等道具等,编排好整个故事的剧情以及演绎方式。在课上,学生们通过演绎两种不同原始人的居住情况,农耕生活等,同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情节,再现历史情景,帮助师生更深刻地理解学习远古时期的历史知识。这样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过程,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整个课堂生动趣味,使历史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3.结合课上所学历史知识,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在经历过课前搜集历史故事,以及课中历史故事交流,因为课堂时间有限,相信大部分学生并未尽兴,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学生脑洞大开,这个时候趁热打铁,在课堂结束之后,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们课后接着课堂内容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这一章节的内容,在课上,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多个唐朝盛世的图片,视频以及相关的故事,但由于唐朝的鼎盛以及唐朝有名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并不能非常完整的演绎,那么老师就可以在结束课程之后,给学生们点出相关故事或者人物来作为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这样课下大家就会主动搜集故事,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二、历史教学故事化的必要性
1.故事化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心理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容易枯燥乏味,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教学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小孩处在青春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他们直接放弃历史学习,而故事性的教学方式正好迎合了初中生的学习心理。
例如:在七年级历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这一章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穿插着大禹带领居民与洪水作斗争,并且三过家门而不入,直到完成洪水的治理。利用学生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进一步拓展到整个远古时代的知识当中,等到大家的精神疲劳之时再次穿插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故事化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传统历史教学围绕课本内容,形式单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初中生的思维不够完善,拓展思维、逻辑思维等都不全面,有时候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自己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依然是懵懵懂懂,理解不透彻。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当中“西周的兴起”这一章节,讲到了商朝的落败和周朝的兴起。这其中商纣王昏庸无度,可究竟是怎样昏庸,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很难理解到其中的韵味,学生所学到的是较空虚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增加一些小故事来具体讲述,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出抽象思维、拓展思维,可以想象到具体的内容和画面。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商朝如何一步步走向破败,西周如何休养生息一步步崛起的理解与认识。
3.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
其实中国历史就是中国的故事,所谓历史教学本身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五千年来发展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进步的丰富事件。讲故事的目的就是使得讲学不再空洞、乏味,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因此,故事化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需要,但是选取故事要具有典型性,要能够反应当时的历史特征。
例如: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当中,这一时期,三国势力相对平衡,但这一时期时局动荡,人物故事相当丰富。老师可以讲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大义失荆州”“桃园三结义”等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拓展大家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这是符合历史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意义的。
三、总结
对于历史学科本身来说,它是严谨的,真实的,因此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到历史情景当中,产生一种感性的认识,并且对历史进行理解感悟、抨击批判等,这是一种新兴的更适合当代初中生的一种学习历史的方式。
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而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枯燥乏味的课堂,因此应该增强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故事性教W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和意义,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适应了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历史的故事性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历史教学的故事性教学,对学生本身来说,在思维拓展方面,调动积极性方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等等都有着促进作用。对教育本身来说,在教学效果方面,创新教学方式方面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一、图像色彩亮丽,变化多样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地理图册多色彩、多色差的调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增加美感,也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世界色彩图”,蓝色代表大海,使人联想到蔚蓝色的大海,绿色代表大地,充满了一片勃勃生机;山脉、高原用褐黄色,突出了高俊、雄伟。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非洲主要动物”图除形象逼真外,色彩上更接近动物本身颜色。这样配色,使学生就会建立起整体概念,同时又表现出地理事物的差异性。如,地图册(七年级上册)上的“地球公转与四季(北半球)一图,地球图像呈立体感,突出了季节的变化,沿着公转的轨道,一次标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而且每季之间都配有一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每幅照片上面都有根据景观内容加上的优美文字说明,如春季——“桃花时节”,夏季——“荷花竞相开放”,秋季——“金秋时节”,冬季——“冰天雪地”,精美的图片加上优美的词语说明,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就会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但慢慢地对地理图册产生了好奇心,而且对学习地理教材知识更有信心。
二、图文并茂,珠联璧合,与课本互联互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能力
地理图册是地理教学的辅助教材,是地理教学的显著特色。文字内容和图文配合很密切,有的文字是对比较专业地理术语、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表述或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的补充。其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难度有所降低,使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些。有的图像周围的文字是教材文字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和地理图册互相紧密联系。地图册上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一图,标明了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也标明了板块运动方向,板块的边界,同时又介绍了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间发生张裂运动,形成了今日的红海,这样板块之间层次更加清晰,使同学们看了一目了然。还有能起到归纳和总结作用的有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呈圆形、有无数条、长度不等,赤道最长,越往两级逐渐减少。纬度自赤道向两极各分90度,数值递增。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圆形,长度都相等,经度自本初子午线向东各分180度,数值递增。这些文字与七年级课本中的活动思考题相联系,学生通过阅读地图就可以找到思考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驾驭地图册中的文字内容,协调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阅图过程和方法,就能培养学生的阅图能力。总之,使用地理图册,大大降低了难度,学生就可以以地图册的图像和文字为载体,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爱好都有所帮助。没有文字说明的地图,难度较大,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或启而不发,产生畏图的心理。时间一长,学生对地图和地理学习缺乏信心,他们就会失去兴趣。
三、一图多思,多图并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一图多思、多图并用,不拘泥于教材,敢于提问,主动探究,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态度,创新实践的精神将大有好处。如讲“大陆漂移学说”,是由“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着手,让同学们看教材中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同学们了解魏格纳的故事后,给学生树立创新精神的表现,激励学生只要自己勇于探险、肯于钻研就可能有创新。另外,在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上,让学生先看图册上的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示意图,然后再对照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字说明来了解麦哲伦是怎样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遇到了哪些困难?都发生了什么事情?环绕地球一周的路线是什么?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坚忍不拔的勇士,他们追求真理的曲折过程,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探险、勇于创新去寻找真理的决心。这样经常用图启发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境界,开拓新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热情高涨。
四、地理图册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学生自学的必备帮手
初中生模仿能力强,如果教师经常边讲边画黑板略图,使教材内容逐渐出现,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学生就会在长期的读图、疑图、绘图的认识环境中受到熏陶,久而久之,一幅幅图像储存在大脑中,学生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地出现一幅幅相关图像。古人说:“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善教者“引”而不善教者“灌”。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必须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创新。现代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信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创造各种教学情境,促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地图是地理的第二教科书,指导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利用手中的地理图册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涵。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以单纯接受式学习为主,走向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主动参与性就会大大增强。读图与析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地理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锻炼读图与分析能力是地理教学中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和课堂外,学生如果想学好地理知识,就需要用好地理图册。因为地理图册是学好地理知识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地理图册色彩鲜艳,联系生活实际,文字浅显易懂,结构紧跟教材编排,每当上课时,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想拿起来看看,就好似童年的一本彩色图画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学生都称地理图册是他们的好帮手。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1、学际性,即把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沟通。例如《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综合性学习活动“黄河,母亲河”的设计,以文学为基础,融入了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在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背起行囊走四方”、“到民间采风去”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从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获得成功,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搜集、整理、分析、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引导。
2、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有些教师只关注综合性学习的结果,而对课前的准备不够重视。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感受自然”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寻觅春天的足迹”,教师往往出于安全考虑,而让学生闭门造车。这只能做做表面文章,却使整个活动失去了意义。因此,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3、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因此,应注意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广泛适应性,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既发挥个体学生的特长,又能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4、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生动活泼,又真实有效。
综合性学习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活动形式,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认真检查学习效果,使活动有声有色。
5、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反馈与评价。
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往往把评价重点放在知识的掌握上,这是片面的。对学生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价相结合;应以肯定性、激励性评价为主;应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的全面性;应注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进步;应评价学生知识掌握及各种能力的情况。
三、发挥农村优势,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利用优势资源,针对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初中学生,正因其见识相对狭窄,语文活动相对较少,因而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着天然的愿想与兴趣,这种愿想与兴趣往往比城市学生来得更强烈。我们应好好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逐渐成为学生的向往。其次,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他们经常与大自然中的各种动植物打交道,然而他们又无法说出这些动植物的名称与特点,常常处于好奇与懵懂状态。
语文教师应把生物学习与语文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如在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感受大自然”的活动中,应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表达出来。
再者,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都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的过程与感受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如七年级“我爱我家”的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活动,让学生说说农家的温馨与快乐。
2、挖掘校本资源,开展有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校,无论是校舍、设施还是文化信息,都与城市学校无法相比,但却是具有其特色语文资源。如农村用语、农事诗、俗言俚语、农谚、《百家姓》、《三字经》等。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特色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如在九年级“关注我们的社区”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访的形式,去调查本村爷爷奶奶辈的文化生活和当今农村青壮年的文化情况,尤其调查记录他们在不同年代的不同习惯用语,如问候语、流行语等,让学生感受历史的脚步,增强对农村的认同感,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适应能力。
3、发挥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握教材与实际联系
初中阶段,学生逐渐具有自我意识,在很多时候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但因年龄、生活经验等因素,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强,综合分析、概括、总结能力还有欠缺,对所学的知识往往停留在表面,只形成概念性的印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用事实来论证课本的观点,使学生从一个名词出发,到理解概念,上升到情感,形成一种面对某类事情的态度,最后形成价值观。什么最有说服力、最能让学生相信?当然是事例,而且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以成绩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以分数为目标,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要求学生掌握教学知识点。这种做法,固然有时可以取得书面的分数成绩,却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对不良诱惑说‘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依据课本内容,简单的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
1 什么是不良诱惑?
我们要远离不良诱惑
2 不良诱惑有哪些危害?
这样教学,学生会认为课本所说的是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离自己、离自己的生活是有距离的。如果在教学中插入适当的事例,效果必然不一样;若是学生自己举出的身边的事例,效果更佳。如教学过程可以为:
(1)什么是不良诱惑?――列举如:吸烟,喝酒,无节制的游戏,赌博等。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我们班有没有这样的同学?我们学校有没有?身边认识的熟人中有没有?
(2)这些不良诱惑的影响是什么?――不良诱惑的危害,如电子游戏会让人上瘾,流连忘返、身心投入,进而耽误学习,甚至逃学旷课;当手里的钱紧张时,为获得玩游戏的费用,有的会向其他同学借钱,甚至偷窃、抢劫。你知道类似的事例吗?他的结果如何?
(3)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向不良诱惑说“不”――你现在有没有面对不良诱惑?你是怎样处理的?你这样的处理结果会是什么?
这样,通过身边活生生事例介绍,结合教师的引导,总结,使学生牢牢树立一个观念:不良诱惑会使人堕落,使人陷入深渊。
二、教材不能普遍适应每个学生
现在的课本可以说是图文并茂。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配有图片、相关链接、事例及思考提示等等,尽可能地照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但再高明的教材的编写者也不可能照顾每一个地方的每―个学生。有的内容所列举的事例适合城市的同学,有的就只适合农村的同学。要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进去,有代人感,仍然需要教师带动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
例如,“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这节内容,教材在说明依赖的危害时所举的母亲帮儿子找工作的事例,就会让学生感觉距离很远。现在的七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到这时还未从父母的羽翼下开始走出来,找工作的事还很遥远。在农村,这样的事例很多。有的刚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父母还没有摆脱小农思想,对子女极尽呵护,使得一些子女在走向社会后找不到生活的支柱和方向,无所事事,整日游手好闲。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的事例,设计几个针对性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依赖的危害:
XXX家生活条件好吗?
这样的生活条件是谁创造的?(其父母)
XXX在其中做出贡献了吗?
其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后,他们家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依赖,没有生活能力)
你会做×××这样的人吗?
如果不想,我们长大后该怎么做?现在该怎么做?
三、教材中复杂的概念性词语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走进法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这节内容中提到几个近似的词语:
规矩(如果人们的行为没有规矩,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P86);
规则(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P87);
规范(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P87)
这几个词语很容易让学生晕头。合适的事例会让学生清楚一些:
饭时不语;放学后回家――家里定的规矩,家里人遵守;
实验室里应该遵守的纪律一学校定的规矩,所有学生、教师遵守,也是规则;
尊老爱幼,超市付款时排队;不偷盗―_整个社会定的规矩,要求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是规则,也是规范、规矩、规则,规范在这节里实际上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就像称呼父亲的父亲:当面叫爷爷,写在书面可以叫爷爷,可以叫祖父。理解了这些,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律是规范,是我们应该遵守的准则,才能在心中树立遵守法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