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认识实习感想

认识实习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认识实习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认识实习感想

认识实习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感;认识;动力;关系

一、引言

一说到情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但就其本质而言,情感是一种心理状态。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方面,它是人们根据某种价值标准去评判某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它反映着客体价值与主体的需要之间是否相契合的关系。简单说来,情感本身并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只是一种态度,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停止,对主体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情感是主客观的桥梁,当客体的价值与人的需求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生矛盾时,就会引起失望、颓废、厌恶的消极情感体验。而不同的情感体验对思想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期的作用是不同的,情感既可以对人们认识起到催化作用,也可能起到阻碍作用。所以说,情感是主体重要的心理体验,失去了情感,主体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那么,情感和思想认识之间究竟是怎样发生关系的? 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

二、情感是认识的组成材料

认识作为意识的一种表现形态,其发生离不开客观世界。认识总的来说是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或观念地再现现实的过程及其结果。它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映象。但是,单纯"生动的直观"还不能对事物做出更深刻的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在实践的基础上,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到实践,这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

在认识活动中,人的各种心理意识要素都会参与其中,对人的认识起到不同的作用。人的内心世界的各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是知识、情感、意志即通常所说的知、情、意三者的相互联系。在这三者中,情感是主体整个内心世界的基础和主干。主体认识的发展从情感开始,先有了情感,在情感的体验和推动下,然主体积极或消极地产生对事物的知识,最后情感沉淀固化为必须这样做的的意志,并且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联系,使人形成对某件事物坚持的心理保障。

因此,情感是认识形成的重要基础。情感在形成之后,它的表达和表现形式是形成意识形态的母体,是精神的故乡,认识的形成一大部分是情感体验的结果。因此,情感作为形成认识的组成材料,是认识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是认识的动力机制

(一)情感在认识的道路上的动力源泉

情感作为非理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认识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动力作用。个体因为情感的不同,而对世界产生不同的态度,进而催生了认识的产生。黑格尔认为作为情感表达形式的热情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他说:"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求理论中提出:需求是主体一切认识活动的内在原动力,而情感恰恰是以客观现实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准绳的。认识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而实践活动是主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各方面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作为认识产生基础的实践就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同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还包括社会、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更高需求。像尊重、审美等需求总是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中产生和变化的,在情感中产生和变化的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情感的影响。越是与主体的需求和发展相符合,越能为主体所认识;同时,情感由于可以放大或弱化主体的需要,因而成为主体认识的动力。

(二)情感作为动力源泉的具体表现

情感的认识功能就在于它的动力特性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主体的情感决定主体的认识能否处于最佳状态。情感作为一种动力机制,性质不同对认识的影响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的情感状态能使人精神振奋,是认识主体的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激励主体的认识活动;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消极倦怠,压抑人的认识能力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很简单,当我们心情状态非常好的时侯,比如兴奋、激动,我们会非常积极主动的去完成我们的对某件事情的认识活动;当我们心情低落,也就是现在人常说的郁闷,我们也会失去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兴趣。

另一方面,情感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力量逐渐形成人的意志的时候,便起着支撑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的作用,良好、稳定的情感增强认识的兴趣;消极的心境则会降低兴趣。短时的感情爆发是激情,激情的瞬时力量更大。

四、总结

由上可见,主体的情感作为主体的思想认识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在主体的认识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以上的探讨之外,主体的情感作为主体的内部心理状态同外部环境也具有很大的联系。当然,情感对认识还有更深层次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将其并且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近几年,国内外针对内外部不同的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情感教育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使主体的情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从事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教人明白事理的课程,在这之前必须动之以情,通过教育者真挚的情感感染受教育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发挥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性转换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三联书店,1956.

[2]列宁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82.

[3]刘晓伟.情感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认识实习感想范文第2篇

当我认真接受了继续教育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评课”与“议课”的区别:“议课”是围绕观课说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有“主”“客”之分;“议”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议”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教师在评课活动中的“被评”地位和失语状态。“评课”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议课”活动以“改进、发展”为主要献课取向,不但不怕出现问题,而且鼓励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

二、“评课”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各自形式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常会以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出现,随之而来的评课却往往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说几句好话,提一点希望,这些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我觉得在教学中,作为我们一线的老师听课评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践,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如果都说些没有意义的话,那评课还有什么意义呢?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线老师自己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评课者真实的心声,能得到大家的认同,有所理解,同时有所接受,并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于行动。

三、“议课”非常有意义。“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议”强调了彼此的平等,都有自我表达的权利和倾听、理解对方的义务。“议课”我觉得更能让老师得到提高,更能有说服力,因为有时评课者并不了解学校的情况、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进度等情况,往往对上课者提出的要求过高,这样如果只评不议,也许会让老师觉得委屈,甚至不理解,从而打击了积极性。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让授课者说话,让评课者更能点中要害,不仅可以得到参与者的充分信任和理解,更是对教师改进课堂、促进专业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四、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短短的几个字却很精练的写出了作为一个合格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这是师德的首要条件。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美好赞誉。世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添光彩。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就必须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冷淡或歧视另一部分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做思想工作时应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来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别人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敢于正视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五、爱生应有九需要:

认识实习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感 认识 关系 效应 措施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首先形成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这就是理性认识,我们这里所说的认识是指理性认识。情感分为情绪和情感这两种基本形式。情绪是一种原始的、简单的情感。情绪依赖于情感,受情感制约;情感也依托于情绪,在不断变化的情绪中得到表现。

1.人的情感与认识的关系

人的情感与认识作为人的两种主要的心理活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一方面,人的认识与情感相互区别。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不同于情感。一般来说,人们认识到某种行为是错误的尚不足以使其拒绝这一行为,只有在情感上也对这一行为持否定态度时,才能完全摒弃它。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东西不一定是人们所需要的。当个人认识上的倾向性与需要上的倾向性不一致时,认识与情感便产生了对立。

另一方面,人的认识与情感又是统一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任何情感总要在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要受认识的制约,从根本上说,只有那些被认识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其次,情感也是随着主体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贫乏的知识必然伴随着贫乏的情感,深刻认识必然会引起丰富的情感。

认识与情感既对立又统一,是一对矛盾,这样才会产生人的思想。同志指出:“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1人们的个体思想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个体思想内部认识与情感的矛盾特殊性。

2.情感对认识的效应

情感是认识活动当中的必然要素,对认识活动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曾说过:“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2.1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认识的动力。情感的动力功能在于激发有机体,使内驱力信号得到放大或提高,这种鼓动和激化作用是认识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为人的需要必须自觉的反映到意识当中,首先引起意识焦点的注意和集中,使其积极地接近对象和指向事物,并对事物进行选择。

2.2情感对认识对象具有选择作用。情感选择的机制就是,一方面,情感根据自身的性质对认识活动当中的信息流程进行令行禁止,符合情感的优越目标,就会推动信息的采集、储存、处理和反馈环节的持续向前发展。而不符合情感优越目标的则给予抑制,消除相应的信息流动。我们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考虑就是原有记忆储存的信息由于受某种刺激的影响使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过程遇到阻碍时, 个体的神经化学机制就被激活并发出特殊的信号,唤醒有机体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改变其行为。另一方面就是情感的量的增减程度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它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感程度的大小对认识活动的选择成正比。另一种情况就是情感强度的大小对认识活动的选择成反比。

2.3情感也是认识具有创造性机能的重要因素。情感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具有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特点,强烈的激情能够把主体内部的各种潜能都调动起来,起到一种调节剂的作用。“情感作为认识中不可缺少的独立要素,其职能是在同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3主体在对客体信息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过程中,情感的消极作用也在所难免,不良的心境和情绪低落,使认识主体不能正常地加工、整理客体信息。

3.中学思想品德课加强情感教育的措施

3.1增强趣味性,让课堂“活”起来。作为初中生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基于这一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知识既轻松又有收获。

3.2寓教于乐,让课堂“乐”起来。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教师可以尝试着在各种课型中恰当地加入了辩论会、小品表演 小合唱等形式,最好是让同学们自己策划、编排。学生们在活动中不仅会增长知识,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

3.3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起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它们都注重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坚持育人为主,让学生健康成长起来。教书一定要与育人相结合,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要求如此。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成绩可以有差距,但决不能以此把学生划分等级,更不能歧视学困生 。对优生,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提出新的要求,如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避免盲目骄傲;对成绩落后的学生,除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外,还要尽力去发现其闪光点,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选集》合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83-28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119页

认识实习感想范文第4篇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怎样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呢?我认为可抓住以下几个切入点。

一、大自然之恩

人类始于自然,生于自然。“自然的声音”一课,通过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等状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进而形成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价值观。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泽,在思想之中产生感激,进而自觉地关注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父母之恩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三字经》这样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守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尊老爱k,中华民族之美德,古人已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父母之恩,理应回报。有人曾这样说: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感激关怀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温暖。感激鼓励你的人,因为他们给你力量。感激教育你的人, 因为他们开化你的蒙昧。感激钟爱你的人, 因为他们让你体会爱情的宝贵。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三、社会之恩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社会给我们提供一个美好的时代和自由生活的舞台。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会自觉地给人以帮助。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

在“关注同龄人”一课中,引导学生对同龄人中的弱势群体的调查,以及课堂上老师展示图片等活动,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并懂得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尊重弱势群体,践行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的正义,将对弱势群体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并最终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帮助和关心上。引导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付出,还是一种分享,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四、党的恩情

我在“富而思源”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多媒体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教师:就像歌中唱的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13亿人口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人已经过上了比较富裕、殷实的生活。那为什么会在这短短的几十年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学生1: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决策。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

学生2:因为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安定,人民勤劳。

教师:“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又产生了什么结果呢?

学生1: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确实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了起来。甚至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大富人。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

学生2:产生的结果是在我国出现了贫富差距,出现了贫富悬殊。

教师:那么,现在所达到的水平是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学生:当然不是。因为我们要建设的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应消除贫富差距。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教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有很多人依靠党的正确领导、富民政策,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与此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也是不可忽视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教师: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时,有人就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示怀疑。那么,我国有没有相关的政策、战略体现了“先富带后富”,共走富裕路的要求?

学生: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等,鼓励、奖励到这些地区去投资,并出台了优惠政策。

认识实习感想范文第5篇

贵阳市小河区第二小学 朱宁 1D00000686

我于3月6日到省团校参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回到宿舍后,我就打开省团校发给的学习资料袋,得知这几天要学习的课程有:《观看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同志启动会上的讲话》、《贵州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思考》、《励志训练在未成年人工作中的运用》、还有贵州大学谢萍教授的《教师人文素养》、贵州省未成年人劳动教养人员管理所李婧警官讲述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及禁毒防艾教育》、师大心理学教授何克的《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分析指导》、全省道德模范彭旸的奉献报告、团省委春晖中心蔡顺华老师的《春晖感恩教育》等等,且学习时间都是上午:8:30--11:30,下午:14:00--18:00,晚上:19:30--21:00。虽然我没有全程学习,但通过只学为期短暂的两天半的时间里我感受颇多,更是我脑子里得到了一次洗理,特别是彭旸老师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我,她的爱心以及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奉献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这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从“爱”开始。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运兴衰、民族昌盛。高度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祖国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而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承担着教育主渠道的重任。这一次培训虽只是短短两天半的时间,但受益匪浅,现就这一次短暂的学习培训谈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首要目的是传授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知识技能。要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爱他人,爱社会的人,是不是让学生背背日常行为规范?或者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在学习完后。我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作为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同时,还要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儿童避免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另外,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高一些。正视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就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违背了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据儿童的天性来进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品德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采取易于未成年人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法。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还要让他们多参与。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

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要做到育人先育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两句话是我对德育工作的概括。也就是说在我教育我的学生时,我必须先做到有德。德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学时期是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好多习惯在这期间养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的品质会决定孩子的一生,。相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以良好的师德培育优秀的学生。通过这次学习,今后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展德育工作:

一、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从爱护公物,座椅做起,小中见大,不摆大道理,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入手,让他们处在优秀品德的良好氛围中,自我感知德的重要。

二、遇到问题要让学生主动,冷静。积极与学校有关老师及家长沟通,从问题本质着手,努力化解问题,使孩子恢复正常学习生活。耐心讲解,使之感化,自行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从平日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遇到德育工作好的事例,积极结合自身教学。做到教学与德育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让他们懂得具有怎样品格的人才能把所学知识用得恰到好处,才没有辜负老师及父母的培养。

四、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不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要求我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要小心谨慎。说到就要做到,使孩子有榜样可学。而不是仅仅是空口号,要做到以德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