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比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同课异构 高效课堂 比较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8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探讨模式不断被各校推广。他为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比较课堂教学进程,观察课堂问题生成,反馈教学效率提供了更为直接的教学参考案例。下面笔者就高中区域地理《中国西北地区》一节为例,谈一谈在这次城区教研活动中的教学观察、比较和反思。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教师共有5位,其中课堂效果表现比较突出的有3位教师。他们都是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优秀骨干教师,他们都具备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底,对课堂也都有着很好的把控能力。为了体现课堂生成过程的真实性,本次活动采用借班上课的方式进行。参与班级均是本校高二年级平行班。
首先登台的是杨老师,杨老师以学生分组探究的模式贯穿整节课堂。在简短的导入之后,开门见山的在课件上提出四个问题:1.你如何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怎么样?3.这里有着怎么样的人文地理特点?4.前三个问题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果有,请你说一说。
学生在课堂上分为8组进行合作讨论,然后把讨论的结果书写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由杨老师随机抽取4组选派发言人上台演讲和答疑,其余4组根据发言情况进行提问和评分。教师最后作总结性评分和发言。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在讲到河西走廊的时候有学生提问“河西走廊名字的由来?”,讲到水文水系特点的时候,又有学生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河流几乎以内流形式为主?这里有外流河吗?”等等。待学生就老师提出的4个基本问题探讨清楚以后,杨老师又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上梳理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必然关系。整堂课研究氛围浓厚,学生参与度很高。有的学生即使基础不是很好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提问中来。学生在快乐主动的学,教师乐在其中。
李老师则以“国庆七天游”来串联始终,用图片展示“西北大漠”“风蚀雅丹”“天山雪域”“草原牧场”吸引学生注意,而后提问:“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都出自哪里”,“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独特的风光?”。通过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思考,并围绕着两个问题把课堂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确定旅游地位置。2.观自然风光。3.赏人文风景。4.谈旅游注意事项。由4组学生分别完成一个部分,然后上台汇报。其他小组提问点评。这节课上下来,让人觉得教学设计格外的新颖,并且思路流畅。学生的参与度也很强,师生互动效果良好,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表要求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更加通过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讲解,还让学生开拓了新视野,了解了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禁忌。
第三位教师,李老师(女)准备了一瓶产自新疆的番茄汁让学生上来品尝,通过这个互动环节来设计相关问题:1.这里的番茄汁很甜,他为什么这么甜?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吗?2.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3.这里的地域特点你还了解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教师通过三个系列问题来设计教学探究过程。并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又穿插设计一些新的线索过渡到后一个问题中去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整堂课形成了一个丰富有机的探究链,由浅入深、层层相扣。课堂中充分利用了启发、探究、合作交流。教师语态亲和,学生身在其中如浴春风。
通过以上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以及之后的评课活动,教师之间还可以通过“同课异构”这个平台进行即时的交流和反思。极大的增强了教学交流的实用性,也很好的让教研活动落到实处,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研究案例。可以说“同课异构”既是教师展示自身风采机会,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升华。笔者通过本次听评课活动认为:“同课异构”课堂虽然各家“各领”,但也呈现出一定的比较标准来衡量一堂课的高效程度。具体反思如下:
一、构思是否新颖,突出教学设计创新亮点
“独具匠心”是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课堂教学是否能够抓住学生眼球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课堂有效性判定时,比较课堂的创新亮点是评价课堂的重要一环。首先,导入应具备独创性。本次活动中李老师通过“国庆七天游”把西北独特的自然景向对学生进行展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猎奇思维,让学生自发的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区探索和发现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而李老师(女)请学生品尝番茄汁的设计也很好的展示了自己的亲和力,为后面学生合作探究环节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其次,教学资源的选择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资源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最为便捷的前提。如何选取新颖的教学资源,是一节课是否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兴趣,并把兴趣贯彻到底的关键。李老师的“旅游”课堂设计图文并茂,问题与问题环环相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旅游意愿的同时,也解决了一些与西北旅游有关的常见问题。
二、课堂活动环节是否有效,教师把握是否收放自如
关键词: 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 对比 反思
专用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体,常用于某种特定场合,针对某种特定事务,如贺信、介绍信、证明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邀请书、申请书、聘书等。不同的书信有不同的用途,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现代通讯方式层出不穷,如电话、手机短信、微信等,但对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群来说,它们在交际往来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因此,它是应用文写作中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传统的书信写作教学,学生机械地学习书信的一般写作,也许能掌握它的基本格式,但写作兴趣不浓,往往不愿意写,即使写了,写出来的东西也不尽如人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结合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效果显著。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尝试,对此有了一些思考,下面以专用书信中的贺信为例,将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进行比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贺信教学内容分析
“专用书信”是我院“应用文写作”职业能力训练模块中的相关任务。该模块紧接经管类专业工作岗位,通过训练,有效提高学生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职场发展打下基础。贺信是专用书信中常见的一种。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贺信的特点及使用范围。
2.了解贺信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二)能力目标。
能够熟练地写作贺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写作专用书信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独立开拓思维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所规划。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为掌握贺信的写作。
2.难点为贺信写作技巧和格式的把握。
二、贺信传统教学组织模式
传统的贺信写作课常常按照书信常识介绍――贺信概念及种类――贺信格式与写法――讲解例文――学生写作这样的模式进行。
这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讲授型教学,也称接受式教学,目前在高职写作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写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惯用这种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教材、“粉笔+黑板”等工具辅助教学,即使有多媒体,也只是简单地展示知识内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
三、贺信信息化教学组织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微信群组给学生学习任务单和相关微课视频。
(二)课堂学习。
1.导入
首先播放一小段视频歌曲:安雯的《月满西楼》,提问学生:歌词“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中的“锦书”是什么意思?由此引出“鸿雁传书”的典故,通过故事导入专用书信的写作。
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而典故的讲解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书信的作用,更能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2.写作实施
(1)写作任务。2015年的写作课堂上,我的是我校一英语教师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的案例,要求学生向老师祝贺,不少学生刚好是这位英语老师的学生,很有真实感;2016年,我选取的写作任务是我校三名大二学生在刚结束的2016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一等奖并获得高教社杯,要求学生向这三位学生祝贺,学生带着崇拜的眼神看着这个新闻报道,大喊佩服。这两个案例,我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且熟知的,所以在写作上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
(2)分析任务。学生看完网上的新闻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任务分析,由关键词“获奖”、“祝贺”引出贺信这一文种。上述两个案例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教师,属于上级,后者是学生,属于平级,所以在分析任务时要引а生注意语气、用词及贺信内容的写法。
(3)小组完成任务。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写作,要求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结合课前自学,交出一份贺信,写完后上传至微信群中。
(4)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在微信群中查阅其他组的成果,指出优缺点。教师在点评中穿插讲解贺信的知识点,并结合《祝贺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中国足协祝贺广州恒大夺冠》两则新闻中的贺信内容,让学生总结贺信的构成部分。
(5)最后小组修改习作,教师一旁指导。
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对比分析
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学生的直接对话,教师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适时地调整教学节奏,让学生在自己的安排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内容。学生在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有很大的魅力,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讲解生动形象,否则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时很难长时间地专注,加上高职学生的写作基础差,对应用文写作提不起兴趣,常常到最后玩手机、打瞌睡现象严重,真正成了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
在“贺信”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我们改变以往的写作教学模式,先给出任务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他们利用各种信息化的手段掌握贺信的一般结构,在思考、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比老师的灌输效果更好。总体而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
信息化教学模式强调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要求以“学生为主”,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学习,促使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建构中完成知识的获得。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情境更生动形象。
在写作课上,学生常常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头疼,教材上一般的写作素材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没有写作欲望。信息化的手段集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形式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在多媒体创设的学习情境中,既丰富教学资源,又增强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考核评价更科学。
传统的写作教学更注重终极评价,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解写作知识,而将写作放在课后,对于学生是否掌握只能凭作业和最后的考试,至于学生的作业是抄袭还是原创很少了解。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内完成写作,教师有机会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从而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更能客观地从学生的写作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反思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方向是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高职教师应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这样才不会被轻易淘汰。信息化教学对教师及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要主动转变身份,由“主体”变“主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信息化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能再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做好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树立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信息时代的各种技能。
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在学习上养成惰性,习惯被动地接受,信息化时代,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形成敢于质疑、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品质,主动反省、评价和监督自己的学习过程,使W习良性循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张岩.信息化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传统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对比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12).
[2]郭晓功,徐鲁宁.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差别对比[J].信息通信,2014(06).
[3]刘晓.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在课堂教学中常会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其中既有教师预设的成果,也有在课堂教学中意料之外的“生成”,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成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关注课堂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主体意识应得到充分地体现。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实现课堂生成的价值提升。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设计这样一道题:“某绿化队去年植杨树、柳树、松树共2400棵,杨树占植树总数的45%,柳树占植树总数的40%,松树占植树总数的15%,杨树比松树多百分之几?”按常规解题思路,教学预设为:先求杨树和松树各几棵?杨树:2400×45%=1080(棵)松树:2400×15%=360(棵)再求相差数1080-360=720(棵),最后求出杨树比松树多百分之几?720÷360=200%,课堂施教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列式解答:45%-15%=30%。这是意料之中的生成。教师请一位这样做的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解释说:杨树占植树总数的45%减去松树占植树总数的15%就求得相差的百分数。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幡然醒悟:“45%-15%不对,这时相差的百分数的单位‘1’是植树总数,而问题的单位‘1’却是松树呀。”他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时反思了自己的解答方法,发现了错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单位“1”的意义,促进了知识的构建。教师抓住时机发问:“是不是就不能用45%-15%列式求解呢?”继而组织学生分小组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打破“常规思路”的解答方法:(45%-15%)÷15%或45%÷15%-1等有创意的解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预设为基础,发挥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在陈述自我解答方法的过程中“顿悟”,发现错误,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在小组活动中,巧妙地将这一“错误”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去思考、探究、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动的生成即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也就少了亮点和令人怦然心动之处,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发展与升华。
二、巧用错误资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应将及时捕捉这些“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如,在“化简比”练习中,一位学生在化简■∶■时,直接写出答案:■∶■=7∶15。讲评时,老师请这位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才一写完,就引起全班学生的非议。教师亲切地对这位学生说:“你能说说这样做是怎样想的吗?”学生阐述:“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师:“你的想法很独特,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化简后的比与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们发现■∶■应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成15∶7,就是■∶■的最简整数比了。”生2:“对,我还可举出几个例子,如■∶■=4∶5,■∶■=13∶9。”生3:“我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最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的那个比。”教师称赞:“真是太妙了。同学们发现了同分子分数化简的简便方法,真了不起。”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虽然打乱了教师的预设,也似乎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教师没有把预设外的资源武断搁置,而是及时调整思维角度,将“错误”当做生成性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学生自我阐述,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从“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三、发挥教学机智,促进精彩生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最大的技巧是教师要善于因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生成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它需要“以学生为本”的预设,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调节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难免会出现错误、疑问和其他特殊情况,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教学“意外”隐含的教育价值,将这些“意外”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引领学生从中悟出真知。
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归纳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时,一位学生提问:“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决赛,西班牙与荷兰比赛的结果是‘1∶0’这是不是比?”这是教师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是学生对“比的意义”还不理解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中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结果“1∶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结果“1∶0”不是比。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1∶0”是比的规定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规定为反方,进行辩论。正方:我们认为“1∶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1∶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个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假如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1∶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新知在课堂意外生成的辨析之中得以深化。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也未固守原先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控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促进了知识的生成,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有时又会让你受益匪浅。因为我们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奇思妙想。教师既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调,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对课堂上未曾预设的生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在课堂上方寸大乱。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促成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时,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灵动的激情。
一、在思维活动中积累策略经验
策略经验通常包括归纳经验、类比经验、证明经验等,它主要是让学生在思维操作活动中获得经验。人的理性思维过程也就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当参与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活动经验又善于反思时,他们在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数学直觉也会积累增强。从获得的经验类型来看,这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其他经验更侧重策略和方法,也更为理性。所以,策略经验的获取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提供了三个层面的信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第一条信息,让学生感到在水资源这个问题上,我们只看总量不能解决问题,还要看人均数,从而体会平均数的价值。第二条信息,儿童乘车免票问题。这一环节不仅能使学生再次经历求平均数体验价值,还渗透抽样的思想。第三条信息,该走哪条路。学生根据车辆通过的大致情况,帮助教师选择和分析。从中可以发现:平均既可作为重要依据,也说明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学生体会意义的同时也明白了数据的随机性。教学将数学活动“数学化”,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实现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二、经历数学活动的反思过程,及时提升、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自我反思,对于提升和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参与的数学活动进行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自己是怎臃⑾钟虢饩鑫侍獾模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从中提升并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奇妙的剪纸。在介绍了正方形纸的多种折法后追问:“不管哪种折法,只要保证什么条件,剪出来的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又如在实践活动的结尾阶段,让学生回顾自己最满意的一幅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提升实践操作的经验,同时也希望学生能提升类似的实践活动的经验。
三、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
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不断的思维积累也能逐渐积淀出一种经验,而这种经验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较多且喜欢反思的学生,其数学思维也必然会随着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增强。
举个例子,在讲授《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材中给出了小冬测量几瓶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相关记录,然后进行体积和质量的比值填写,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等式,因为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有了相关认识,从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较为容易。有的学生对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比等概念可能不太了解,基于之前学生学习的商不变规律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关知识,学生会有一种直觉,就是在新知识“比”的课程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相关性质。那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一个不为O的相同数字,其比值不变。这个结论学生便可以依据之前的经验得出。
四、在小学数学活动中注重与实践结合
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广泛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广泛存在着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以此来培养出小学生利用数学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解释和表示存在于现实中事物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养成解决日常生活、实际情况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打开了解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在现实中使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课《校园的绿化面积》,学习此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稍复杂的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通过测量与实际计算来提高小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以及具体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可以在教学时,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具体举动,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在教学活动内容中的各种因素,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自主地设计各式各样的花圃,然后进行面积计算。这样就为培养小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表现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反思性活动。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能够促进教学的自觉实践,收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一种高效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自我反思、学习的方式。简单总结,包括以下内容。
反思教学活动的缺陷。世界上没有完全至善至美的人,同样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很难做到完美,一定的小缺陷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对教学进行必要的分析、探讨和思考,及时完善教学方案,总结经验教训,避免以后教学中重复出现类似失误,提高教学效率。
反思学生的独特性。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在教学学习中有其个性化想法,不会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有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师应该珍视徐盛这种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反思教学中的设计方案。教学反思并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开放自由的,教师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可以是随笔摘录,也可以是探讨分析,在每一阶段或者每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要及时整理总结教学规律、记录创新式新教法、引导训练是否适当合理以及知识技能方面的新发现。
二、进行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创新改进,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盲目的乱添“佐料”。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只重视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很难达到学习效果。而盲目改变花样或者多方面一起改进,又让学生一时难以适应。所以,教学方法要在平稳中求发展,循序渐进。在语文学习中,预习生字生词、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是每一课都需要做的,而每一课需要掌握的重点又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变色龙》学习时,学生需要自己深入思考稳重的人物品格特点。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从接受到探究,即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品质,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平台,让他们去发展自己,尽量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做到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能够自监控,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让他们和教师一起作为课程的创作者。比如在学习《窗》这一课时,可以采取让学生想象的方式,这个病人没看到希望中的美景,会怎样呢?让同学们尽情自由发挥。
教学活动要有侧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课都有其侧重点和各自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握整体框架,清楚重点是什么,然后才能引导学生们,让他们既能整体明白知识框架,又能了解每一课的学习特点,以便更好的去进行学习掌握。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文言文《孔乙已》是这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其它四篇均是小说,而且共同点则是都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而描写角度又各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点学习文言文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过程要重视情感交流。真正的教育是有血有肉的,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养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在教育的关键。在课堂上,要把课文情感和个人情感融合在一起,与作者或文中主人公进行感情交流,能在课堂上尽情流露自己的感情,以情动人,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励学生的成长。比如,在《背影》一文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感受文章基调,然后谈谈自己的父亲,这样更容易和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加深理解。
三、教学反思的意义
语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技能、课程活动以及自身经验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总的来说,教学反思能给教师带来以下作用:
反思能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教学理论系统的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