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整治论文

河道整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河道整治论文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1篇

一、找准问题,明确方向

1.发展趋势不容乐观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防洪整治工程的建设,河道被人为填占缩窄的情况屡见不鲜,堤防越筑越高,河道水域越来越少,防洪压力越来越大。宁波市的平原河网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减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5%~6%,城市规划区内的河网率锐减,宁波市江东区河网率不足3%,据专家调查,宁波至北仑东西向铁路27座桥梁,缩窄南北向河道60%河宽;河道的自然淤积十分严重,近20年来,年均淤积1.0m以上,按8700km河道15m宽计算,总淤积量为1.3亿m3,其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疏浚行动,河道的槽蓄输水功能衰减;河道水环境恶化,近几年,全市年均排放污水2.2亿t,污水处理率只有36%,不少水域的入污总量已超过其纳污总量;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草繁殖,2001年全市河道水面暴发水草1700万m2。

2.管理体制上责权利不统一

河道上的问题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问题,河道的行洪排涝功能不足和环境形象差,对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来说具有很大的压力。针对河道整治和河道管理审批许可收费的问题,有关部门互相争权利的多,出现问题主动挑担子的少,责权利不统一的情形存在。

3.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近几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河道上的问题,把它作为兴利除害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各地认真调查摸底,科学分类规划,加大管理力度,积极开展河道“三清”和整治建设。

在具体工作中,宁波市以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为指导,在建设防洪减灾保安体系和安全供水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全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总体部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护”;通过疏浚整治、控占截污、固岸植绿、保洁管护四个手段,达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出“河道水域是特殊国土,比良田还值钱”的观点,不随意填占河道水域、裁弯取直河流、改溪造田;在山区性河道上筑堤要注重“防冲不防淹”,有些地方要留“倒口子”,暂时淹田削峰,确保“水走水路、人走人路”,深刻记取“人走水路,水走人路,造成房冲田毁人亡的后果”的教训。

二、落实规划,综合治理

1.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发挥规划的前期“龙头”作用

宁波市以新的方法,高标准编制规划,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1996年以来,该市在组织实施《甬江流域综合规划》《甬江防洪规划》和《姚江流域规划》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城市防洪规划》《鄞东南排涝规划》《水土保持规划》和《河道疏浚整治规划》,针对河道治理的新要求、新情况,在前几年进行甬江、奉化江带状地形图测量并服务于城市防洪建设的基础上,2002年开始,再测量姚江带状地形图和确定治导线,完成城市规划区内近100km三江六岸的带状地形图,并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按照扩大的城市规划区范围,配套编制《河道整治规划》,结合城市防洪封闭线,全面布置排涝通道和出口闸门,合理设置排涝泵站,严格控制涉河建设项目填占河道水域。

2.结合实际,抓好综合治理

“十五”期间,宁波市将按照省政府要求,在2004年全面完成76km宁波市“三江六岸”防洪整治工程,并按城市发展范围和高标准要求,扩大城市防洪范围,逐步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到200年一遇。余姚、奉化、宁海3县市在2003年汛前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同时,结合城市景观要求,合理调整堤顶高度,不断改进堤型结构,与城市化建设互相促进。

在面上,重点抓好奉化江、姚江“两大干流”的防洪治理和鄞东南、慈溪北西部“两大片”的排涝整治工程,宁波市将着重建设好长36km、宽60m的甬新骨干排水河道工程。

1999年以来,宁波市政府积极组织人力清理江面水葫芦,改善水环境,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招标确定专业队伍清理三江口中心城区水草。2001年,该市及沿三江8个县(市)共投入850万元,清捞水葫芦1700万m3。

近4年来,宁波市共投入7.5亿元,累计疏浚整治河道5820km,规划至2010年,全面疏浚全市近1万km河道,清淤量将达到1.3亿m3。宁海、奉化、象山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和小流域治理,河道堆渣设障状况大有改观,镇海、北仑两区按照城市建设发展要求,积极开展河道的整治美化,镇海甬江堤防和景观大道建设得到好评;1998年、1999年开始,慈溪、余姚、鄞州3市(区)共投入5亿余元,疏浚整治河道4100km;2000年慈溪市把河道整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北西部排捞工程规划起点高、标准高、力度大,一期开挖宽80m的陆中湾河道8.7km,规划再用15年时间,投入30亿元在全市逐步建成“三横十一纵”全长256km的大水系网络。

三、完善机制,树立形象

1.抓好基础工作

近期,宁波市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的部署和本地需要,抓紧进行《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和《河道整治规划》的制定,统一规划原则、规范标准和统计口径,明确目标和任务。通过这次规划,首先是摸清河道的基本情况,按法规规定和上级要求初步确定了Ⅰ类(市级)、Ⅱ类(县级)、Ⅲ类(乡镇级)、Ⅳ类(其他)及市区、郊区、城镇、农村四个类型,分类调查了河道长度、面积,规划整治建设。然后,进一步加强规划河道的控制和河道堤防管理范围的划定工作。

2.制定规范性文件

宁波市制定施行了《甬江奉化江余姚江河道管理条例》《宁波市防洪条例》《河道采砂管理规定》等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和文件,市水利、财政、物价出台了《占用水域补偿费的征收管理规定》。各地政府还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颁布了河道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16件,慈溪、余姚、鄞州均有河道管理暂行规定,宁海专门出台了河道采砂管理规定,对河道采砂实行年检年审和清障责任承诺制度。各地认真贯彻浙江省水政监察巡查制度,制订相应配套的操作办法,在行政许可收费和行政处罚上严格按照规范的程序和统一的格式进行,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3.改革管理体制

宁波市坚持对事企不分、管养不分、执法监管主体与养护主体混为一体的不合理体制进行改革,在水利系统内部逐步建立起执法监管、事业管理与企业化运作互相结合牵制的机制。坚持公共地段的河道整治建设必须由财政安排资金,有多少钱干多少事;非公共地段由受益单位和个人承担建设任务。宁波市《三江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因整治三江河道所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应当优先用于河道整治工程和水利工程建设土地补偿。”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个单位专用或几个单位共用的堤防,其改建、加固、维修的费用,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受益单位合理承担。”考虑了水利工程建设在征地指标补偿和投资回收方面的问题。

4.建立积极灵活的保洁养护机制

宁波市积极探索灵活的保洁养护机制,把河道的养护和保洁推向市场,精简监管部门人员,用有效的制度去管理督促专业队伍的管护、保洁,养护保洁专业队伍以市场独立法人主体的身份参与投标竞争。对可由镇(乡)、街道分割、分类负责的河道管护任务,通过政府部署、适当补助、考核奖励的办法加以落实,充分发挥地方的主观能动性,达到“社会办水利,水利为人民”的效果。

5.规范管理监督

宁波市坚持巡查经常化、规范化,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违法违章、制止无效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坚决果断予以处理,严肃水行政执法权威。

6.认真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整合;可行性;探究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得・加德纳,广泛借鉴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生物科学及各种不同文化中在认知的发展及运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的这一概念,并在之后逐渐形成了多元智能这一理论。

这一理论针对传统的单一、可量化、整合于的智力观,反驳其认为的智力的范围就仅仅局限在语文和数理逻辑方面[1]。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引发去解决问题或是创作该文化所重视的作品。”它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整体的能力,而是由多种智能成分组成的综合体。这些智能包括: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 、空间视觉智能 、音乐韵律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并且认为还可能存在着其他多种智能,并不是仅仅局限与以上的八种。[2]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 虽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但是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智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性向,客观公正地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充分发掘每一个人的潜在能力,让在不同智能上各有所长的学生能够高效地、有意义地愉快地学习。这一理念,与我国历来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二十余年来,这一理论在美国获得了许多专业团体的关注与认可,全美亦有不少学校也将多元智能并入他们教学的方案中。在中国,多元智能等许多理论的核心理念被应用到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中,并进一步被丰富和深化,为新课程和新语文带来了一些清新的空气。

二、语文整合的内涵

整合,简单而言,是整理融合,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在各科当中,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广域性、开放性、实践性、工具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等特征,有着文以载“文(文化)”、文以载“道”以及文以载“情”的功能。

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语文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渗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兴趣、自觉性,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与学效果,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改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单调性、封闭性以及限制性。

信息技术与语文之间的整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4]

三、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整合这一思想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语文整合过程中缺少可依靠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以更为丰富生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但它只是一个有效的工具,若缺少能让这个工具发挥作用的指导思想,那么这种课堂与原来传统的课堂并无太大区别,最多也只是增加了些展示方式而已。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这种缺少一指导思想的语文整合课堂。由于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之间有很多的切合点,因而,将其作为整合的指导思想,将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语文整合。

四、多元智能与语文整合的关系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已经走到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学科教学领域,全面的语文课改开始了。国家、省、市级实验区越来越多,新的课程标准编定,新的教材纷纷出版,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被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认为智力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发展性,并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旨趣和愿望,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及时发现、发挥、发展。这与新课程改革中对语文整合的要求一致。1996年大纲中提出指导教学的视角提出六条教学原则:(1)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2)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3)语文训练中语文知识教学同能力训练密切结合。(4)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全面训练。(5)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6)语文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结合。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这些原则的达成提供了可能性和参照性。而这两者之间又有很多的结合点,如:读写听说――言语语言智能;阅读理解训练――数理逻辑智能;直观教材――空间视觉智能;音乐渲染情境――音乐韵律智能;研究性学习――人际交往智能;写观察日记――自然观察智能;排演课本剧――肢体运动智能;学会反思――自我认识智能。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以上各种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理念体系完全可以作为语文整合中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多媒体化的特征,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羽燕,多元智能对培养人文精神的作用[J].中学语文,2004.5.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33.

[3]周祝瑛,张雅美.多元智能理论在台湾中小学之实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4]邹羽燕.多元智能对培养人文精神的作用[J].中学语文,2004.5.

作者简介: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道整治,生态修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开发力度的增大,河流的管理问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河流要发挥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传统水利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性的需求,实现水利功能和生态修复功能的统一,并在开发利用水资源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目前河道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河道渠道化,传统的护坡工程侧重于工程安全和人类单方面的需要,设计时往往采用不透水的硬质结构,对河流的环境效应和生态补偿重视不够。因此修复河流生态和优化河流管理是保障河流健康的先决条件。基于这一观点,从河流健康的理念出发。对河流的现状、发展及治理进行分析。

1 河道现状

1.1 河道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河流管理方面,已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仍有区域性的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紧缺、水生态退化、洪涝灾害等问题尚待解决.流域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虽然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改变了原有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其主要表现在河流干涸,水生态环境消失;河流功能降低,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加重。因此.基于环境变化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河流治水方略,修复河流生态刻不容缓。

1.2 存在问题

大多数集镇、村庄、农田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均零星分布在河道两侧。由于建设用地和耕地资源不足,占用河道水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早期河道的建设规划受历史因素的限制,河道行洪断面偏小,与集雨面积不成比例,甚至出现倒置现象。另外,由于历史上对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林育林力度不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此外,防洪堤、堰坝等河道建筑物大多建设年代久远.已运行了30—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工程老化现象比较突出。

2 河道治理原则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河道治理首先是要利于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提供生存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论文参考,河道整治。除满足渲泄洪水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多样化。为此,河道的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益等多方面考虑,既要修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论文参考,河道整治。

2.1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2.1.1 平原河道特点

平原河道纵向坡降较缓.横断面一般呈复式,河道较宽,阶地、河漫滩较发育,水深较浅。枯水期河道内水量很小或无水,洪水期河势变化剧烈,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复杂,河床冲淤变化无常。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河道径流量减少,河床、河滩裸露,有的河段行洪区域内栽植了大量树木及高杆作物,致使河道行洪断面缩窄.影响河道正常行洪。

2.1.2 平原河道治理原则

治理平原河道,要求既满足河道体系的防护标准.又利于河道系统恢复生态平衡。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所以应根据岸坡稳定、正常行洪、表面异质、材质自然、内外透水、成本经济等原则进行。目的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还要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的生态系统冲击最小化,不仅对水流的流量、流速、冲淤平衡、环境外观等影响最小,而且要创造动物栖息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多样性空间。治理原则为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缓流并存的多自然型河道。

2.1.3 生态护坡技术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和生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常用的生态护坡形式有抛石护坡、混凝土预制件护坡铺砌、生态砖和鱼巢、土工织物袋、格宾网护砌等。河北省近年来河道常用的护坡形式为格宾网生态护坡和草皮护坡。从工程效果看,格宾网生态护坡优于草皮护坡,且观赏性强。从生态环保方面.格宾网生态护坡属生态环保型护坡,透水透气性好,一定时间后易于植物生长;又由于其柔性结构,故整体性较好.适应变形能力强.能满足河道较大流速对岸坡的冲刷,适应冻胀变形,不易破损,尤其适应北方寒冷地区,是理想的护坡材料。

2.2 山区河道治理原则

2.2.1 山区河道特点

山区河道纵向坡降陡.横断面一般呈“V”或“U”字型,阶地、河漫滩不发育。论文参考,河道整治。河道洪枯变幅大,枯水期流量小,河岸或河堤承受高水位压力时间短。山区河道集雨面积小,暴雨集中强度大,汇流时间短,水流速度快,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强,其推移质和悬移质多,危害性不容忽视。轻则河岸坍塌、淤塞河床,重则损毁耕地、摧毁城镇村庄,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2.2 河道整治原则

山区河道治理中.要统筹上下游及整个流域相互关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并遵循自然规律,尽量发挥天然河道功能。所以在规划治理中。一方面在流域内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拦截地面径流,减少泥沙进入河道。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另一方面进行河道整治,采取上堵下排,修建堤防、护岸工程。上堵就是在河道上游修建一定的拦挡坝、沉沙库,拦截泥沙;下排就是疏导河道,清除阻水障碍,使河道畅通。论文参考,河道整治。其次在关键河段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约束水流,保护岸坡。堤身结构和型式应尽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由于山区河流水土流失严重,推移质多,大部分河道内都有充足的卵石材料.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道趋于自然形态。还应注意河道的生态平衡问题,充分遵循自然规律.不宜过多改变河道自然特性,尽量保护天然河道的作用。

3 水质改善及污染源的处理

在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面源污染,强调源头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实行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减少排入河流的污水量。改善末端治理,对于必须排出的污水,应逐河段进行总量控制(即功能区的水质目标确定后的河段最小环境容量)。必要时需进行深度处理。提出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于易积累的有毒物质,要坚决制止排人河流。根据河流径流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和自净规律.合理规划排污口位置和排污时间,按实时水情调度.合理利用水体的环境容量,达到逐步改善水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可娜.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及其枯河流管理中的应用[D].北京:国家图书馆一博士论文库.2005.

[2]李宏伟,赵艳丽.宜阳县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J].T程建设与管理,2009,(9).

[3]余国庆,朱雯,邱美娟,等.淳安县山区河道治理规划与设计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3).

[4]董哲,孙亚东.生态水利T程原理与技术[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4篇

>> 城市河道整治管理探讨 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坡结构探讨 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景观设计探讨 河道生态整治的探讨 刍议建设多功能河道对城市发展大格局的重要性 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分析 论城市河道景观的整治 城市河道整治的几点思考 城市排涝河道的整治及措施 城市河道的综合整治方法分析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探讨 试论水生态修复与城市河道整治的相关工作探讨 探讨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 城市河道整治对策研究 对城市河道护坡整治的思考和建议 城市河道整治工程中的生态水修复 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 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坡管理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融合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探讨 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整治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河道已经不仅仅是防洪抗涝的主要途径,还开始具备了生态和水环境的载体,成为重要的城市景观。综合考虑了景观需要、水环境载体和防洪抗涝的功能,很多城市开始进行河道整治。传统的河道整治多是以防洪抗涝为重点工作,忽略了水环境的协调和美观,本篇论文就以工程案例探讨了适应多功能城市河道的整治,全面考虑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实现综合价值,提高人居质量。 关键词:城市河道;多功能;整治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河道随着社会的变迁开始具备了更多的功能。不仅能供水兴利、防洪排涝,还成为了城市的水景观、水生态、水环境的主要载体和构成因素,直接决定了城市的人居质量和城市面貌。对于河道的整治实现了河道传统功能和城市景观的综合需求,适应多功能的城市河道建设是现代城市河道的关键问题。 1.城市河道整治现状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的污染。根据99年我国的环境公报显示我国城市河道普遍遭到污染。国控河道的63.8%都是劣质水质。城市的工业化发展越快,规模越大,人口越多,河道的富营养就越严重。以上海为例,主要的河流都遭到了氨氮等化学成分的污染,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又由于城市河道具备了环境保护、防洪除涝、航行运输和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的功能,城市河道的整治始终都在进行中。传统的城市河道整治只是关注了水土保持和防洪除涝等实际应用的功能,开展了河道的疏浚和护岸等工作,造成了河道的渠化和断面形式的单一,很多走向笔直的护坡结构也是过于坚硬,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新时代的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城市河道开始了两岸的绿化,并且多数护岸结构都是仿照园林景观和休闲广场的形式,既保护了河道两岸,又美化了周围环境。而且,当今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开始反思对于河道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开始了河道的回归自然改造。自90年代开始,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开始了人工河床硬质材料的大规模拆除,建设生态河道已经成为国际上的大趋势。我国的水利部门也已经开始了河道生态化和景观化的初步尝试,上海新家浜已经设立了生态护岸,不仅增加了河道周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滨河的自动回复能力。 2.城市河道整治的平面布置

在城市河道的整治过程中,必须要整理出基本的思路: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处于人口密集地带的城市河道水利建设不仅仅要满足于基本功能的需求,更要达到资源功能、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协调一致,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利用好水体的自然特色,构建出和谐美好的河道生态环境。基于这种思路,以广州某河道为例,结合河道的地形地貌,河道的平面布置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段位:

第一段:河道的长度为1.93千米,自然形成了蜿蜒曲折,而且大小弯道比较多,这段河道要尽量地保持河道的中心线,将弯道进行适当的处理,扩大水面,行成了两处人工湖,与此同时,一定要保留河岸的自然植被,降低河道的水流速度、避免河水对河道的冲刷。也通过植被来净化沉淀,提高下游的水质。

第二段:河道的长度为0.5千米,这一段河道的整治主要经由当地的村民来管理,多年来形成的断面是规则的矩形,河道中心线也是基本顺直的,这条河道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所以必须要保持当前河道的走向不变,全面考虑道桥的出口和河道设计的平顺链接,对局部的位置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在保证实际效能的同时,建成人工湖。并且布置成园林景观。

第三段:河道的长度为1.87千米,这一段河道主要位于规划公路的过程中,土壤的腐蚀性相对较大,为了确保生态的要求和岸坡的保护,在既防冲的同时又适应草木种植的普通草砖、干砌块石和亲环境的植生块的方案等等,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方案。

这是我们结合了具体的情况分析了河道的平面布置,在很多城市河道的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循科学的设置原理,合理地进行布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城市河道在治理过程中能够满足多功能的需求,实现城市河道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3.适应生态城市的河道整治 生态城市的建设可谓是源远流长,真正开始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并且逐步由最初的城市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发展成为了城市的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形成了一种综合的城市生态理论。城市河道和滨河地带的建设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为城市的文明发源地和各类用水供给源,同时也是鱼鸟、两栖动物和微生物的集散地,城市河道的生态建设在城市中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自2000开始,城市河道兴起了绿化建设的,并且城市河道整治的方向与生态城市的建设紧密相连,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河道的生态治理,改善水质,美化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工业与自然、河道与景观的关系。城市河道的整治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工业的发展加重了废水向河道的排放,20世纪的泰晤士河含氧量几乎为零,许多鱼类基本绝种,将近三十年的整治终于恢复了合适的清澈、改善了泰晤士河的水质,水中的生态系统也就逐渐恢复了。所以,城市河道的建设必须标本兼治,既保证了环境的美观又要保障水中生态环境的完整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

为了适应城市人们的要求,城市河道的建设也开始了绿色景观的设计,绿色景观的设计原则主要就是功能的结合。既要满足除涝泄洪的要求,又要保护河道的自然环境,还要美化周围的环境建设。保证城市河道建设的生态科学性,遵循的整体规划,构建市民的亲水空间。实现配置的艺术性,在三维设计中,结合地域的风土人情营造出景观的意境,着重表现出当地的区域景观特色。城市河道的建设一定要符合经济的合理性,尺度的规划一定要以河道为主轴线,纵观整个河段的绿化景观。

河道整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