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诊所自我总结

诊所自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诊所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诊所自我总结

诊所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您好!我今年61岁,刚想享受一下退休生活,不想却因免疫系统疾病,病倒在床一个多月,四处求医问药,病情总是反复,真是太难熬了。我难免意气低沉,有时候还会对家人发脾气。难道我的晚年就过不上健康人的平常日子吗?

读者 唐贵山

唐贵山朋友:

您好!首先祝贺您的病情有所好转,哪怕是稍微好转,也是好消息,是值得祝贺的好消息。祝您越来越好!虽然疾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是,人到老年确实容易闹病。我们该怎样面对疾病?我就现身说法,讲讲个人患病的心路历程吧。

克服恐惧心

几年前,我曾生过一场大病,这个病麻烦不小,头一个麻烦,这个病可以要命。死亡率有多大?和扔钢G儿的概率差不多,正面反面各一半。再一个麻烦,这个病得长期卧床。不是平常的卧床休息,是把一个人彻底撂倒,让你走不了,站不了,坐不了,只能头不离枕地躺在床上,一躺就是春夏秋冬。

许多人患病后,产生恐惧心理,我也不例外,害怕去医院、诊所,害怕疼痛,害怕自己被当做“实验”的对象,害怕见到医生、护士、各种插管,害怕给别人增加负担,害怕丧失自理功能,害怕死亡。

我躺在病床上,读张海迪、史铁生、霍金。他们都是英雄,都给了我力量。但是,他们到底能坐着,而我却只能躺着,说实话,最难的时候,我甚至不能正常思维了……几百个日日夜夜,我终于躺了过来,又坐了起来,站了起来,走了起来,活了起来,重新走出家门,大家为我高兴,我更庆幸托大伙的福,又活啦!

我怎么好起来的?如此大难不死,最主要的良方是信心不倒,最关键的康复秘诀是四个字――从心治病。

什么叫从心治病?从心治病,就是治病先治心,就是病倒了心不倒,就是从心理调节上下功夫,激发自身积极的心念力,激发自我救助的心理潜力,激发自心深处蕴藏的蓬勃生命力,来提高疗效,来促进康复。

养病先养心

谁都难免疾病的光顾。病来了,当然首先要看医生,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该手术手术,一句话,该怎么治就怎么治。

生病的人对周围事物特别敏感,尤其是慢性病人和诊断不明的病人,既想了解疾病的信息,又怀疑听到的解释,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病人常常根据医生或护士的细微表现来猜测自己的病情,甚至盲目地把小病疑心成大病,一旦有了这种想法,难免在求医路上走弯路。

生病后,我深深地感恩医学发达,感恩医生。一样的病,一样的治疗,效果却不一样。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关键是心态不一样。有不少这样的患者,他们身体痛苦、内心困惑,完全是有病乱投医,听人说中医好就去看中医,听人说西医好就去看西医,折腾得身心疲惫。

历史上很多养生专家都认为“养心重于养身”。唐代药王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谛与“十二多”的丧生之本。“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乐观地面对生活,可使重病减轻,绝症得到缓解。如果患者总是心事重重,即使微不足道的小病也会演变为重症。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我们才能远离疾病,拥有健康的身体。所以说“百病皆可从心医,养病定要先养心”的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在养心。

对待疾病如朋友

总结了很多具体方法:

重识疾病法:疾病是生命的一部分,没有阴晴雨雪,不是一年,没有生老病死,不是一生。病,是生命中的一个灾难,但同时,病,又是生命中的一个契机。疾病是来忠告我们,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改善生命的。它不仅让我们从生理上认识自我,更让我们从心灵上认识自我,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进而获得彻底康复的内在力量源泉。

勇敢担当法:重病之人的担当,首先表现在不忘自身的责任,也表现在疾病来了沉静面对,更表现在努力当个正常的病人。有了这份担当,就有了生命的源泉,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就有了老天的眷顾和佑护。

待病如友法:天天以病为敌,你的心怎么平和安定?时时与病斗争,怕是不用病折腾你,自己就把自己折腾垮了。所以,要待病如友,与疾病和谐相处,好好善待它、照看它、拥抱它。

积极思维法:我们的身体与我们的思维密切相关,思维方式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功能。只要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会改善我们的免疫系统,改善我们的生命。一个人习惯了积极思维,就有了最好的心理免疫力。

意志锻炼法:坚韧的意志力,是从心治病走向康复最重要的一味良药。意志,不仅是刚性的心理品质,更是韧性的心理品质,不仅是勇敢刚强和精神不倒,更是持之以恒和坚忍不拔。

康复对话法: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对身体都是一个指令。身体的每个细胞都会依据这个指令,作出相应的生理反应,比如,激素分泌系统的反应、免疫系统的反应,以及整个机体的反应,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医宗金鉴》曰:“若病人能清心涤虑,静养调理……治疗得法,可带病终天。”这些提示我们病痛加身的人,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康复对话,不断给自己输入康复的指令。如此,我们的身体也就真的越来越走向了康复。

您可以参考。相信我们的交流,会给您送去一份健康,送去一份幸福。祝福您!

诊所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2016年7月12日,谭女士第一次来到我的心理诊所。她35岁,是一位全职妈妈,家住上海徐汇区,丈夫是做餐饮生意的,家境殷实,儿子隆隆12岁,上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中等。

谭女士告诉我,隆隆1岁半的时候,因为要帮助丈夫经营酒店,她请了一个保姆照顾儿子,没想到保姆心怀歹意,拐跑了隆隆。尽管保姆很快被抓获,但是隆隆已经被她卖掉了,又接连被几位买主转卖,半年后才被警方解救。“那半年,我过的是地狱般的生活,寝食皆废,精神恍惚,体重降了20公斤。”回忆痛苦的往事,谭女士心有余悸,“儿子失而复得,我高兴得两天没合眼,盯着儿子看不够。我和丈夫商量,不能再请保姆了,我要每天24小时伺候,亲手把他带大,所以我就做了全职妈妈。”

转眼隆隆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谭女士舍不得,担心儿子再出意外,死活不肯。后来,隆隆奶奶干预,谭女士不得不妥协。每天早晨送隆隆到幼儿园,谭女士都不肯离开,在幼儿园门外转悠好久。下午接孩子时,谭女士肯定是第一个到幼儿园的家长,而且是提前一个小时到。“我在家待着坐卧不安,脑海里总有隆隆被拐的幻觉,还不如早到幼儿园。如果能隔着栅栏远远地看到隆隆的身影,我感到特别安心。”谭女士说。

隆隆晚上跟妈妈睡,直到10岁才与妈妈分床。为此,谭女士与丈夫吵过几次架,但隆隆一哭,谭女士的丈夫就没辙了,只好让步。“不是我与丈夫感情不好,而是隆隆离不开我。”谭女士信誓旦旦地说,“要说,小时候被拐卖那件事不应该对隆隆有什么影响,那时他只有1岁半,还不记事呢,但我总觉得他受到了惊吓,晚上睡不踏实,抱我抱得特别紧,生怕我离开似的。”

在幼儿园,隆隆的确是班里胆子最小的男孩,不敢坐滑滑梯,不敢荡秋千,经常被女孩们嘲笑。对此,谭女士解释:“不是隆隆不想玩这些游戏,而是我不许他玩。幼儿园老师跟我谈过,怪我过于担心了,还说为了隆隆的全面发展,要学会放手。这样的话我根本听不进去。当初请保姆的时候,我丈夫也是这样说的,让我学会放手,结果怎样?我可不敢再拿儿子冒险!”

隆隆上小学以后,仍然延续幼儿园里的做事风格,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哭着找妈妈。家庭作业不会做,就让妈妈代劳。谭女士也把隆隆当幼儿看,早晨送隆隆到校后,还是徘徊在校门口不肯离开,下午照例是第一个到校接隆隆回家。“上了小学,孩子力气大了,又跑又跳的,其实比上幼儿园时更危险。再说隆隆也离不开我。”谭女士说,“隆隆的班主任找我谈了好几次,让我试着放手,还说隆隆挺聪明的,就是太娇气,学习不用功。班主任的意思是说,我对隆隆太溺爱,耽误了他的成长。我还是听不进去。我是隆隆的亲妈,怎么会害他呢?我放弃事业,甘心做全职妈妈,为什么不落好呢?”

上小学三年级时,隆隆迷上了网络游戏,无心学习,考试成绩下滑得很厉害。令所有人不解的是,谭女士并不反感隆隆玩网络游戏。“隆隆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脑前玩游戏有什么不好吗?不往外跑,避免了多少危险啊!”谭女士一本正经地讲歪理,“至于学习,都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成绩差不多就行了,我可不想让隆隆去跟班里的学霸竞争。以后考不上大学也没什么,可以接他爸爸的班,经营家里的生意。只要他安全,我就放心了。”后来,在爸爸的强烈干预下,隆隆不再玩网络游戏了,学习成绩有所回升。

眼看隆隆快小学毕业了,谭女士的丈夫力排众议,执意要送隆隆去上寄宿制的国际学校。“我丈夫是在跟我怄气,成心拆散我们母子。”谭女士气愤地说,“他明明知道隆隆是我的命根子,隆隆也离不开我,却偏偏要让隆隆独立生活。看到我和丈夫吵架,隆隆吓坏了,知道自己马上要离开我,他惊恐不已。前天晚上,隆隆洗澡时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腕,流了好多血,幸好被我及时发现,否则他小命就没了!我吓坏了,也很生气,可我不敢跟丈夫闹了,怕隆隆再轻生。现在,医生、老师、亲戚朋友都责怪我,说我溺爱隆隆。您给评评理,我把什么都牺牲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什么落得这样的下场?”

牺牲未必伟大

谭女士向我倾诉了两个小时,一再向我证明她为隆隆付出了一切,隆隆也非常依赖她。而我却做出了相反的诊断:她对隆隆的付出是强迫性的,不是出于隆隆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自己;隆隆确实依赖她,但她更依赖隆隆,换言之,隆隆依赖妈妈是妈妈依赖隆隆的自然结果。

母子俩的畸形关系,心理学上称之为“共同依赖”,又称“共生”“交互依赖”“关怀强迫症”“拖累症”“关系成瘾症”等,意思是“依赖别人对自己的依赖”。说得通俗一点,谭女士喜欢关心隆隆,不去关心自己就难受,而且还非要隆隆接受不可,不管隆隆需要不需要。总之,谭女士是通过让隆隆需要自己,依赖自己,给予隆隆并不需要的关心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

“妈妈关心儿子,难道有罪?”听到我的诊断,谭女士大怒。

我耐心地解释:“您关心隆隆是出于母爱,天经地义,但凡事都要讲究分寸,只有对隆隆有利的关心才是对的,否则就是错的。隆隆幼年被拐卖,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却给您留下了心理阴影,格外担心隆隆的安全,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您的贴身呵护下,隆隆的童年缺失了很多乐趣,也错过了逐步社会化的机会,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这难道不是耽误他成长吗?在您过度的呵护下,隆隆越来越依赖您,有许多不健康的需要,他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无助,本能地寻求您的帮助,您的帮助又进一步瓦解他的独立意识,形成恶性循环。如此下去,隆隆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孩子。”

谭女士流着泪说:“可是我付出了很多!”

我说:“没错,您付出了很多,却也要求很多的回报。”

谭女士委屈地问:“我要求什么了?”

“您要求的回报就是别人对您个人价值的认可。当听到丈夫、医生、老师、亲戚朋友的责备,您非常生气,刚才听到我的诊断也格外愤怒,就是您认为自己的付出白费了。”我转而耐心地安慰,“真正的母爱是促进孩子成L,帮助孩子独立,而且是不求回报的。不是吗?”

为了让谭女士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深刻的认识,我向她介绍了共同依赖的十大典型症状:

1. 行为受不可抗拒的强迫意识驱使,即让别人依赖自己成为习惯。

2. 有痛苦的生活经历,仍时常感到痛苦。

3. 自我评价和成熟度较低,而且常常是混乱的、破碎的,经常处于两个极端,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

4. 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5. 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强烈地认为自己应该为别人的快乐、情绪、想法、行为负责。

6. 处理依赖与独立的关系时,表现得不稳定,缺乏平衡,极大地破坏了与伴侣或亲友之间的关系。

7. 善于否认和自我压抑,看问题一向不客观,无视情况的恶化,即使最糟糕的情况也能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8. 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忧心忡忡,想尽一切办法试图改变它;试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人、事、物,因此永远都有挫折感;有失败的预期心理,潜意识里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当展望未来的时候,只看到失望和挫败,如果不幸印证,只会更加深其自卑感。

9. 因为缺乏自我肯定,所以想法极端。

10. 无法放弃不断寻找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的愿望。

我逐条举例说明,谭女士越来越信服。她说:“原来真是我错了啊!”

我总结道:“您的痛苦在于过分依赖隆隆,太想控制他的生活,但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失控的情况越来越多。比如他要去上寄宿制学校,对您来说就是一种失控,所以您非常紧张。为什么不想一想,他能一辈子在您身边吗?再往远处说,您百年之后,他如何生活?另一方面,您和隆隆都是独立的个体,你们相互羁绊,各自的自我、个人价值严重地受到钳制,甚至可能因为对方的问题而抹杀自我。这样的相互依赖是您想要的吗?”

谭女士使劲摇头,哽咽难言。

重建母子关系

沟通中我了解到,谭女士小时候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她的父母在她4岁时离异,母亲再婚,远走他乡,直到她18岁时母女俩才见面。谭女士的父亲长年酗酒,穷困潦倒。谭女士从上小学开始便成为家里的小主人,放学回家需要给爸爸做饭,周末洗全家的衣服。即使如此懂事,她还是经常挨父亲的打。“印象中,爸爸骂我最多的话是‘滚出去!找你那该死的妈去’。”谭女士说,“我参加高考那年,爸爸中风去世,我哭得非常伤心。邻居大婶悄悄问我:‘他对你那么不好,你怎么还那么痛地哭他?’到现在我都不明白,我为什么那么伤心。”

我说:“因为你感觉自己再一次被遗弃了。”

谭女士愣愣地看着我,说:“对,就是那种感觉。我不是在哭爸爸,而是在哭自己。”

谭女士的童年经历再次印证我的诊断,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关键作用。心理学认为,童年成长经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成长。事实上,共同依赖症的产生根源也往往来自于童年。童年因为缺乏关怀或者遭受某种身体或心理的虐待都会导致共同依赖症的产生。

我对谭女士的心理辅导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帮助谭女士对不健康行为方式及其危害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她必须立刻停止对隆隆的过分关心,转而培养隆隆的独立意识,让他尝试性地独立生活。如果隆隆遇到困难,可以指导,可以示范,但绝不能越俎代庖,替他搞定一切。同时,我引导谭女士发现自己的需要,勇于依靠自己,在独立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自由和安宁。“所谓独立,是避免依赖,并非排斥合作。”我提醒,“比如,您与丈夫一起经营餐饮生意就是合作,不是依赖。同理,您让隆隆独立生活,也不是把他推出家门,不管不问,正常的亲情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追根溯源,引导谭女士认识自己。首先,我告诉谭女士,童年缺乏母爱是她患共同依赖症的根本原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储爱槽”,如果幼年时父母不断地给孩子的储爱槽储存爱,爱越多,孩子的幸福感就越强烈,爱自己、爱别人也更多;如果父母给孩子的爱不足,孩子储爱槽就不满,甚至干涸,那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爱的索求也就越多,对别人的期待也越多,并且只是追求得到而忽略对等的付出,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其次,谭女士与父亲生活了14年,经常受虐待,有随时可能被遗弃的恐惧,损害了她的安全感,所以她拼命做家务,依赖父亲。这种不健康的亲子关系和恐惧感是她心中的“病灶”。再次,谭女士在照顾父亲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无条件牺牲自己,满足对方无理要求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多年之后,这种习惯在照顾隆隆的时候复活。也就是说,她依赖隆隆是依赖父亲的延续。通过这些治疗手段,我帮助谭女士与童年被埋没的感觉重新建立联系,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给自己造成困扰的行为模式,同时帮助她重建健康的母子关系。

第三,治愈谭女士的“内在孩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孩童”,理想状态下,“内在孩童”会呈现天真无邪、快乐的天然本性。谭女士的“内在孩童”受到过长期的家庭虐待,在谭女士的潜意识中留下了阴影。要治愈她的共同依赖症,关键是治疗她“内在孩童”的伤痛。治疗包括三个步骤:1.提升她的自我价值感;2.减少自怜自恨;3.增强她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

诊所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从古至今都承担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任务,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中药在我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影响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中医中药打过交道。其中,“我与中医的故事”一定不少,欢迎您带着“故事”走进“健康大家谈”――

李幸:我与中医的缘分

我们祖国的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上古时期,就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从那时流传至今的医家经典则以《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脉经》、《神农本草经》和《百家针灸歌赋》最为著名。随着历史的推演和后人的不懈努力,中华医学得以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惠及古今万民。

我自幼体弱多病,是中医屡次救我于病痛之中,于是我与中医结下了不解之缘。还记得儿时的我,有一次高烧不退,用尽方法也不见起色,于是,父母携我去求教中医,幸遇一位名为曹英的儿科主任,她只用了三帖中药就将我的热度退尽。从此,我们全家都对中医佩服不已。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疾病总是不时地前来骚扰,因此,我总是徘徊在家和医院之间,去得最多的就是中医院。7年前,我得了慢性结肠炎,再加上自己服药不慎造成了肝损伤。母亲提议可到中医内科的金士璋医师处就诊,她相信这位医生一定能治好我的病。而事实也是如此,金医生的第一帖药就控制了我的病情,随着治疗的深入,我逐渐康复。金医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慈善和气,他在与我闲谈的过程中询问病情,并教导我如何自我保护,今后,应将防病作为首要任务。金医生开的药方我至今仍然保存着,看到它们,回想起金医生对我的关心和精心治疗,心中总是感到很温暖。从此,我对中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外祖父也酷爱中医,他家中的医书很多,他有整套的《本草纲目》和《千金要方》以及《汤头歌诀》等,还有多部药性词典,我经常拿着医生的药方去外祖父家询问每一味药的作用和疗效以及该药方为何如此配伍等,并查询药性词典,全面地认识中药,从而使我在治病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中医药知识。

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需要有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也曾受益于中医,我为自己与中医结缘而感到庆幸。因此,我特赋诗一首来赞美国宝中医:

神农尝草得天灵,中华医学方闻名。 病愈多亏此神术,结缘中医乃吾幸。

黄智生:我与中医的故事

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四川省凉山州一个三县交界的乡村中学任教,常步行往返于学校和县城之间,路程有60多里,全是山路,往往走得全身大汗长淌。却又要涉河而过或者冒雨前行。天长日久,双膝得了严重的关节炎。每走一步都疼痛得钻心。于是,我到公社卫生院去就医。医院里一位胖胖的扎着双辫的的邬医生,给我开了一些消炎止痛的药,又让我每天两次到医院针灸。刚开始时,我有些害怕和担心,看着那长长的细细的银针,心里直打鼓。能行吗?会不会发生事故?小邬见我有些不放心,就解释说:“不怕的。有的病扎针比吃药管用。你不要紧张,紧张了,肌肉收缩容易弯针。只要放松心态。很安全的。”听她这样一说。我也就不再紧张,任随她扎针。银针扎进去,有酸、胀、麻的感觉。小邬告诉我:“越是酸胀,效果越好。”有时,她又转动扎进去的银针。酸胀的感觉便增强。几次下来,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我就每天坚持按时去扎银针。经过1个多月。我的关节疼痛完全消失了。直到现在,再也没有发过。

后来,我调到西昌市教书。1983年的一天起床后,我发现我得了一种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怪病:头只能略向前伸着,再抬头或者低头,脖颈都要疼痛。于是,我赶紧到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科治疗。我告诉医生,我是用过银针的,知道效果很好。医生很高兴,给我扎了针,又接上电,酸胀感顿时加强。扎了1个星期。脖颈的疼痛便烟消云散,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中医银针的神奇效果。

我的父亲也懂一些中医,他是广西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高级畜牧医师。在“”期间,他常常用中草药免费给农民治病,医好了不少人的常见病,并且从来没有出过事故。他长年在山区工作,每次外出,都要带上小背兜和小锄头。见到草药就挖了放进背兜,背回住地,然后摊在木楼板走廊上晾干。他用的药全是自己采制的。患者对他的报答是逢年过节,给他送鸡蛋或者猪肉。

张体英:赤手空拳治愈了我的腰肌劳损

1990年,我所在的单位因经营不善破产了。为了生活,我在一家农贸市场里摆起地摊,经营小吃。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可能是久坐的缘故,我的腰部经常疼痛,特别是阴雨天气更为明显。我去中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腰肌劳损,一位中医师要为我推拿按摩治疗,并自信地对我说,一定能治好。

那时,我对中医推拿按摩治病的机理还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对不打针、不吃药,赤手空拳能治病,有点不相信。老公得知后,就劝我说:“试试呗,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治好,管它什么法!”于是,我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这家中医院,并让那位中医师给我医治。

她让我俯卧,开始沿着腰部两侧,用滚法上下往返滚动,由轻到重,约5分钟,又用双侧拇指端沿着脊柱旁向外点,按,拨,并着重在腰部痛点及有关穴位施术。接着,用掌根推擦腰部两侧,横擦腰骶部,至有发热感。最后,拍击腰背部两侧。

就这样,我坚持治疗两周,病症逐渐减轻并销声匿迹了。

此后,医师又建议我在以后的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忌腰部长时间固定不动,避免腰部受风寒湿邪,睡硬板床等。我把医师的话铭记心中。从那以后,我的腰痛病再也未曾复发。

听医师说,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方法,它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吸收,解除肌肉痉挛、消炎镇痛等。

赤手空拳治愈了我的腰肌劳损,我深感中医的推拿按摩疗法真是太神奇了!

张伟杰:小银针 疗我顽疾

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段日子,我特别喜爱球类运动,经常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打篮球、排球,每次都玩得汗流浃背才肯罢休。当时为了贪图一时凉快和痛快,打完球后就到风口处或电扇下吹吹风,谁知这样天长日久,竟酿成了祸患,不幸得了风湿性肩周炎。发病时肩部广泛疼痛,活动受限,特别是在阴雨天气、寒冷天气时更为难受。那时,我心里非常烦恼――这么年轻就得了这个怪病,将来会对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呀?!我去了医院看医生。吃了多种药物,可效果甚微。正当我愁眉不展的时

候,我认识了一位老中医。他是我父亲的同学,姓李,我便把我的病情告诉了李医师。他欣然答应给我治疗。

由于治病心切,在次日,我就与父亲一起来到李医师家。我们彼此寒喧之后。就“言归正传”,各自进入了角色。李医师让我放松,然后认真取穴,消毒,行针。细细的银针慢慢地扎入我的肩部、背部等处,酸酸的、麻麻的、痛痛的,那是一种特别的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在回家的路上,我半信半疑地问父亲:“这小小银针能治好我的病吗?”父亲说:“治几天看看再说吧。”我按照父亲的吩咐,一连10余天不间断地到李医师家治疗,病情日渐好转,最后竞奇迹般的痊愈了。且多年来一直未曾复发过。

说真的,我从心里佩服这位高明的中医师。更为这小小的银针能驱走病魔感到神奇莫测,不可思议。

后来,我才慢慢知道,小小银针是中医的瑰宝,针灸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依据人体经络分布网,通过穴位刺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它可治疗400多种病症,其中100多种单独施以针灸,就可取得较好疗效。

小小银针的神奇功效,让我感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愿我们的国粹――中医更快地走向世界,惠及全人类。

王秀兰:中医治好了我的“腰突症”

3年前,我被确诊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当时,腰、臀、胯、骶、腿等部位的疼痛使我走不了路,夜不能寐,昼夜躺在床上,好像瘫痪一样,病魔折磨得我痛不欲生。于是,赶紧去医院就诊,医生一方面为我复位治疗,一方面往痛处注射进口的“止痛药”,治疗了两个星期,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疗效不显使我有了想法,我便同老伴商量,去中医院治疗如何?老伴点了点头说:“那就试试吧!”市中医院针灸科的王大夫既会针灸还会按摩,真可谓多面手,他仔细看了CT片后先按穴位针灸,然后,为我按摩腰部和腿部。看我那愁眉苦脸的样子,王大夫风趣地说:“老周,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既来之则安之嘛,疼痛像弹簧,你强它就弱呀!”他那金子般的语言,给了我抗病的力量和信心。此后,我坚持治疗了两个疗程,同时又到康复科牵引,采用中药热疗(以乳香、没药等中药装入布袋,加热后置于腰部、腿部);每天睡前,黄酒做引口服腰痛宁胶囊,1个多月后,我的病情缓解了,腰、骶、腿不那么痛了,能睡觉了,也能走些路了,我十分高兴,以为大功告成了。这时,王大夫笑着说:“老周,别高兴得过早了,这种病容易复发,不可大意。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养’,这七分养就靠你自己进行自我保健和自我调理了!”于是,我便在王医生的指点下,进行了自我保养,并总结出了“八不”、“两护”的经验,即:不久坐,不久站,不负重,不弯腰(必要时蹲下取物),不坐矮板凳,不让腰腿受风寒,不做有损腰部的动作,不劳累;“两护”,即:寒冷天气穿上毛背心或棉背心护背,用纸样薄的塑料泡沫围腰护腰。此外,我还加强了锻炼,每天坚持做悬垂动作,前后左右弯腰,转腰,倒退走等,这既使腰部增强了血液循环又增强了腰椎的功能。

3年过去了,我的“腰突症”没有复发过。看来,中医的综合疗法还真管事哩!

吴 剑:小心中医被中药搞垮

一位老大爷,也是位中医药的铁杆病友,来到一家中医院就医。他先把医院的名老中医了解了一遍,并对老中医的望、闻、问、切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然后选择了自己中意的一位老中医。开方子时,为了一味中药,老中医斟酌再三,这位老大爷感到了老中医下笔的分量。就是这样一点点的差别,可能就决定了治疗的效果。

到了取中药的地方,这位老大爷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取药的年轻人手里并没有必备的戥子,而是用手非常随便地抓药,而且全部是凭自己的感觉在抓。到了这个环节,老中医的严谨精细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随意和粗糙。老中医的心血在这里化为泡影,老大爷对中医的信任也一落千丈。于是,老大爷给医院领导写信投诉了!

中医药的存在根本是治疗效果,而治疗效果也取决于许多因素。既有中医师的认真负责、理论基础、实际经验、谨慎诊断、创新精神、精细态度,也取决于取药、煎药、服药等环节,如果哪个环节受到影响,其最终治疗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老中医可能还不明白,自己那么认真地开药方,为什么病人的疾病却不见好转。过去的传统中医都是自己诊断,自己开方,帮助抓药,指导煎药。如今,现代化了,分工合作了。由于取药人员的工作不严谨,一味药的分量是否精准、煎药时放多少水、哪味药什么时间下……均关系到中医药的治疗效果。但是,正是因这一系列细小的问题,就可能毁灭了中医药。

由此可知,中药是否地道、是否有污染、如何炮制等,均直接关系到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传统、规范没有了,中医的疗效就谈不上,中医就可能会萎缩。如果没有了中医,谁来使用中药?所以。中医的灾难也就意味着中药的灾难。

范永梅:我遭遇的“神奇中医”

我是一个年轻的老胃病患者,说年轻,是因为我才二十几岁,说老,是因为我的胃病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年轻,平日里不注重保养,生冷热辣乱吃一通,胃疼了,就去拿几片丙谷胺和西米替丁吃一气,肚子不疼了,也就万事大吉了。就这样,断断续续,成了老病号。

结婚后,丈夫说不能老这样,建议我去看看中医。他说有一个中医,名声很响,极会把脉,擅长看胃病。据说,此人医道极神,看病需排长队。听丈夫说得如此神奇,我也就动了心。

早早来到诊所,门面很普通。还没开门,门前就站了长长的一溜人群。一打听,都是来看病的。看衣着打扮,绝大多数都是农村的病人。坐堂问诊的中医,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眼皮下垂,谁也不看,表情肃穆,用手放在病人的手腕上,嘴里喋喋不休,说着一些诸如受凉、血脉不通、胃有病等,中间还偶尔夹着一些新名词。他口齿不清,说话有气无力,想听懂是很困难的。我排了一上午的队,终于轮到我了。一番把脉之后,他就开始开药,纯中药,每服二三十元钱,五服为一疗程,还有一个小纸包,内有一些小药片。医嘱喝中药的同时必须要吃小药片,说是药引子。

我吃了两个疗程,花了300多元钱,也未见起效。丈夫劝我再去拿一个疗程的药试试,我坚决不同意,自己去医药公司买了两瓶西米替丁。打开一看,居然跟那位中医给我的小药片一模一样。我这才明白,中医给我开中药治胃病的同时,还给我开西药止痛,所谓的药引子只不过就是显效快的西药罢了。

我赶紧去正规医院做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做钡餐透视的时候,医生问我:“你还有饥饿感吗?”我茫然不解,不知什么意思。医生说:“你的胃根本就不蠕动了。”我着实被吓了一大跳,原来,这神奇中医给我开的中药非但没治好我的胃病,相反,却把我的胃给治坏了,都快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