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环境会计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环境方面的核算不但有利于合理核算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危机感与警觉性,而且还有利于抑制企业短期行为,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利于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社会总成本,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使企业关注环境问题,加大环保投入。2、环境会计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控制和管理提供信息。环境会计以具体的企业为核算单位,它收集了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在环境支出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分类等,宏观管理部门能够对社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小,以及国家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与维护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等做出合理的估计。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遏制国外高“环境成本”产业向我国的转移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达的工业国家从行政上、法律上对危害环境的产业与企业进行了限制,并且民间的环保呼声也相当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根深蒂固。于是,他们中间的很大一部分选择了转移到国外发展中国家这一方式,利用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来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国外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无非具有三方面的动机’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为了减轻从社会公众方面而来的压力,避免企业形象的损害;三是为了避开政府对他们的限制。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核算,环境成本方面的内容将被集中起来进行反映。这样公众就可通过环境会计信息较清楚地、较容易地获得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环境方面的信息,意识到它们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政府机构对于进入我国的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可以依据环境会计的信息,对其征取较高的排污费用和税收,或者减少对其优惠,也可制订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限制。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GDP增长模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以来被视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后,随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增长具有明显的缺陷。传统意义上的GDP增长模式包含了很大一部分虚假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GDP”在计量上对环境成本的忽视。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现状与战略

一、土木工程发展的必要性

土木工程内涵丰富,包含了许多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时间长,意义重大。随着当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力学的运用,建筑材料的不断更新换代更是让土木工程的技术领域不断地拓展。可见,土木工程也是一门艺术,包含了社会性、实用性、综合性等属性,成为同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伙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也对我们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土木工程包括了铁路建设、道路建设、桥梁建设、港口建设、环境保护建设等,涉猎十分广泛,因此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出台,对于土木工程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广泛利用先进的技术,保证降低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多种污染,以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也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终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然而,虽然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环境要求的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建筑施工设备,但是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绿色施工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设计与规划,导致先进的环保施工设施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土木工程建设之中。除此之外,由于工程建设的承包商以及建筑单位没有达到环保设施操作的标准,导致绿色施工并没有深入贯彻,更有甚者,由于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施工成本过高、企业缺乏先进的制度等问题都影响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

三、土木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1.注重土木工程的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涉猎十分广泛,综合性极强,运用也是十分的广泛,因此实现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保证土木工程原材料上面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开始实现可持续发展。土木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投入大量的原材料,一旦施工材料出现什么问题,一定会对土木工程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注重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土木工程所使用的施工材料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且环保的标准,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腐蚀性与挥发性的属性。目前,由于化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让许多的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看似没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投入使用,长期以往对环境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另一方面,施工材料是施工方投入较大的成本,有些建筑商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资金酒会选择偷工减料,使用低质量的材料,容易建成豆腐渣工程。不仅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加大对施工材料的研发力度,保证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为土木工程提供更多的建材选择,最终达到施工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2.广泛应用虚拟技术促进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

在新形势下,土木工程不仅仅只是使用特殊的符号和平面的图纸来传递更多的信息,对于信息者的知识结构和行业经验的也得到了广泛的交流,而虚拟技术的使用正是推动这种改变的重要动力。随着虚拟技术的广泛利用,可以促进工程建设中各种交流,从而创建新的实践方式,将多媒体技术、电脑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多重技术相结合,彻底改变了由抽象的符号与图纸的传统土木工程,让人的感受更加立体。这种技术可以为人们创造出新的模拟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虚拟的环境,亲自感受。除此之外,这种先进的虚拟技术也能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成本核算等问题进行模拟,有利于促进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能源的开源节流

土木工程在能源方面消耗巨大,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需要注意开源节流。首先需要节约的是水资源,建筑商可以使用小流量的施工设备,并且建筑用水可以通过循环用水与废水再利用等方式进行水资源的节约,既能够节约水资源又能减低水费用的投入。另外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再利用,研究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施工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企业的运输费、垃圾处理费,帮助企业节约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等保证土木工程的合理施工,另外还可以回收利用的废弃材料等,保证能源的有效供给同时也能降低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我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土木工程建设意义重大。然而土木工程发展仍然在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中需要更多的投入以期更好地实现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存在一些问题,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土木工程发展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为我国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宇磊.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初探[J].住宅与房地产,2015(19):161.

[2]蒋继辉.当代土木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门窗,2014(11):368.

[3]侯锡林.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门窗,2014(6):427.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林业 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

跨入二十一世纪,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同时也是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 保持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和森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林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策略与措施, 提出一些思考。

一、突出生态建设

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身, 是林业的特殊属性。良好的生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中的主体作用, 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社会不断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与落后的林业生产之间的矛盾,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林业基本矛盾, 而当前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突出表现为强烈的生态需求。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具有多种功能是森林及林业的突出特征。发挥生态效益与发挥经济效益都是林业的重要任务, 应从解决林业主要矛盾的高度来统筹协调两者的关系。解决生态问题是林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以生态建设为主不能有丝毫动摇;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必须首先服从和服务于生态建设的大局, 在建设和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树种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充分发挥森林产品品种丰富、可再生、绿色无污染的优势,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林产品巨大的市场潜力对林业发展的强大引导和带动作用, 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及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二、加快森林培植与强化资源保育

加快森林培植和强化资源保育都是当前林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科学把握它们的关系, 集中体现了现阶段林业发展量与质的内在统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一定要遵从林业主要矛盾和运动规律。对于解决林业主要矛盾而言, 当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森林资源的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由于林业资源总量不足, 我们在协调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时颇感捉襟见肘, 而分布不均归根到底是总量不足问题。以现有的森林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 加快森林培植是解决当前林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缓解森林供需矛盾、加强生态保护最基本、最急迫和最有效的措施, 质的提高必须以量的扩张为前提, 把蛋糕做大, 质量再好的小蛋糕也不能满足庞大的需求。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 全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 尽快使森林面积在短期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力争全国森林覆盖率在近期内较快的增长, 为解决林业的主要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强调加快森林培植的同时, 要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如果说加快森林培植、扩大森林面积是当前解决林业主要矛盾的首要措施, 那么, 强化资源保育、提高森林质量就是发展林业事业的永恒工作。森林资源是量与质的统一, 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要体现在大面积与高质量相统一的森林资源上, 加快森林培植的结果要落实到强化资源保育上, 这是把“以生态建设为主”方针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所以, 加快森林培植的速度, 进而实现资源培植与保育的协调发展, 是当前林业发展的全局性任务。在那些现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以及森林培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地方, 应尽快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强化资源保育上, 不断巩固森林培植成果。在资源保育工作中, 要把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沙区植被资源的保护放到突出位置。

三、完善林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布局

发展林业要全国一盘棋, 目的在于完善林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布局。我国东中西部的自然经济条件、社会状况以及林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都不尽相同, 林业发展一定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协调发展, 使林业生产力布局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东部、中部与西部林业协调发展, 首先要着眼于林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奇缺且分布不均衡, 是我国生态最脆弱、最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西部地区的林业发展应以生态建设为核心, 以国家投资支持为主, 加快高海拔和沙化地区林业建设的步伐, 以实现更快发展, 促进林业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还要优化和完善林业生产力结构, 实施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经济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 鼓励、吸引国内外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林业,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力争做到用现代市场引导林业, 用现代工业带动林业, 用现代科技支撑林业, 用现代信息管理林业, 率先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 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然、人力和土地的潜力, 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 壮大森林资源, 强化森林经营, 发展林业产业, 创造新优势, 寻求新发展; 西部地区则要大力推行封山(沙)育林(草)、飞播造林种草等措施, 扩大生态建设规模, 突出生态保护, 尽快提高森林的生态生产力, 形成以充分发挥自然为主, 辅以积极的人工促进培育措施的林业生产力发展特色。

四、依靠科技发展经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林业生产力,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以“治危兴林”为主攻方向, 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为重点, 以引进、推广新技术, 改造传统工艺为主要内容,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一要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是在发展职工自营经济上,突出抓好技术扶持, 全方位提供实用技术信息, 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 使职工自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二要加大技术引进和改造力度。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 依靠新技术, 不断提高企业素质; 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大力发展林产工业、多种经营、地方工业,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要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抓好林区的基础教育、职工技术教育、成人教育, 提高职工科技素质。要广开渠道引进人才,不拘一格吸引人才, 以此引进技术成果, 推动林区经济发展。

五、抓好结构调整,构筑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新形势下国有林业企业的发展模式, 应该是一种彻底摆脱“技术支撑”的经济格局, 变林业经济为林区经济, 多点支撑, 多轮驱动, 多元发展, 并紧密与市场经济接轨,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产业体系。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要立足资源优势, 走林木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新路。选好建好龙头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抢占市场,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要建立起质量保证体系, 实施名牌战略, 增强市场竞争力。二要努力创造条件招商引资。重点要选准项目, 制定吸引力较强的优惠政策, 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借外力促进新的产业形成, 这样才能加快和促进林业结构调整步伐, 实现产业转换和替代。三要加速开发森林旅游业。把旅游业当作一项支柱产业来抓, 加大开发旅游资源的力度。四要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重点抓好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发展, 形成规模, 使之成为替代产业的支柱。

参考文献

[1]赵志仁.林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2):103,122.

[2]马忠江.新形势下海原县林业发展之我见评论推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1):101-102.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摘 要 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正 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 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自此,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形成了流派纷呈、见解各异的多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生态农业论”。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2.“效益型农业论”。该战略认为中国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发展效益型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既是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需要。

这一战略就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遵循经济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农牧结合论”。这一战略认为:为确保中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建立一个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4.“现代可持续集约农业论”。(注:程序认为中国应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那种“集约化持续农业”的提法,强调把“可持续的”约束条件作为根本特征,显然是不足取的。)该战略认为中国人多耕地少、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农村欠发达、多数地区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消费趋势,要求农业在有相应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选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道路。

上述生态农业战略、效益型农业战略、农牧结合战略、现代集约持续战略等,其核心实质都是要试图解决、回答如何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显然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二)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 农业经济学家虽然不像农业生态学家那样,能够直接敏锐地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选择,但是却尤为关注农业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更能从深层次揭示把握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目前,其关注的主要战略问题有:

1.粮食问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在《Who will feed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一书中,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也将大量移向非农产业部门,且化肥使用量已达报酬递减点,到2030年中国粮食将较目前水平减少20%,中国届时将进口3.69亿吨粮食,这将远超过国际粮食市场拥有的粮食资源,从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

Brown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关于21 世纪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悲观论与乐观论。

悲观论认为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要维持一定的粮食安全水平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这意味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则会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从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紧缺且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国家来说,追求100%的粮食自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应适度地部分进口粮食,利用人类共有资源最经济地实现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应采取“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战略方针。

乐观论认为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不但不会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威胁,更不会给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粮食造成威胁,技术进步是中国过去粮食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中国现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还将是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而科技发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投资政策。

2.制度问题。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传统战略转变为比较优势战略,作为产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发展政策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决定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性质或演变方向。只有依据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变革,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效率,才有可能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应实施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

3.技术问题。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历了绿色革命前时期、绿色革命时期、后绿色革命时期(Ⅰ)、后绿色革命时期(Ⅱ),应实施21世纪农业技术创新战略,即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强有力的创造发展体系和研究方法,确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研究领域,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构造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支持系统,加强农业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建设,是今后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4.农村问题。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一元化论”与“三元化论”。

一元化论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农民过剩,过剩的农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于农村工业化,应以农村工业化为重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迅速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元论认为中国农村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失衡加剧,失衡主要表现在时间顺序上的差异、变动速度上的差异、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应是“三化齐动”,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其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为目的,寻找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并以是否对农民有利作为评价有关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准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1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 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 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 既要推进人类发展, 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 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的发展, 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 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 推动型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 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 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 年6 月,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 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 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 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 年7 月4日, 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 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 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5 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 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 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 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 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 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 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 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 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 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 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与治理结合, 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 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 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 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 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 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 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 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 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 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 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 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 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 积极地肩负起责任, 自觉地调整行为, 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 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 又不破坏自然;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 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逐步提高生活质量,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 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 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 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 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 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 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 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 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 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 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 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 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 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 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 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 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 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 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 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 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 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 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 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 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决策者们意识到: 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 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 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 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 确定了远离市区, 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 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 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 “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 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 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 “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 “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 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 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 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 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 ,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 t和0.05 t,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 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 后治理”的城市不同, 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 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 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 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 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 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 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 最后, 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 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 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 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 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 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 只要体制、政策对头, 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 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 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 需要全民的参与, 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 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要保障公众知情权, 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 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 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 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 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 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 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 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 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 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 强化公众参与。此外, 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 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 1 ]  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相关期刊更多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