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师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阻碍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整个系统的构成。而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整个系统重构的前提条件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面对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原则、它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与学中。高校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先导,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努力的学生。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并不仅仅单纯的是工作关系,还应该讲究人际关系,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工作关系,彼此之间强调的是责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高校各项管理事务。同时被管理者首先应该履行责任,才能够谈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应该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在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只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高校教学的结果最终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新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这是教学管理思想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变,同时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学管理体系构成因素如教职员工、其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以往侧重点在于保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常规运行,这些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改变,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整。不难看出,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碍因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傲人成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其中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以及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
2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开辟有序竞争地氛围,进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原则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严格、规范按照管理条例去执行,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的理由可讲,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又不能过于死板,因此需要适度宽松,采取弹性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潜力以及个性才能够张扬出来,最终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高校教育强调的是采用刚性手段来进行管理,而现代世界各国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进行柔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正是对现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者,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来,不要对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轻视和抵触心理,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就跟教师的本职工作有着相同本质的出发点,教师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人员,对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校在政策、奖励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目前部分现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进变革的障碍因素。目前个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师实行了教学工作量达标这一制度,通常是以某教师必须承担具体的课时来计算工作量,这与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划上等号。现在,不少高校出台了奖励性文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却出现了空白,很难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工作的热情,并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同时与管理革新并不感兴趣,高校教学管理革新难以实现。大部分高校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弹性学分制等措施,为复合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使得许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为此,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教学管理思路、,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完整的能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正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任务。
3规范与创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统更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资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地的改革和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处在社会改革的需求之中。我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这一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确处理和协调了师生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弄清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如何将这一思想切实运用到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参与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教学方式改革放在首位。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往往要求教师把内容观点是否讲解清楚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授课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本质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上述要求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不断探索和提升的途径。
4结语
市场经济时代,劳动力作为资源禀赋,必须要进入市场进行检验,才最终能够被市场认可。因此,未来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教育和精神沐浴,而须要从承担社会分工的角度,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精密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实践性复合人才。管理类学科主要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类学科背景的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具体专业背景不同,但都是通过理论学习应用于实践,以掌握现有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也就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来提高生产力的。目前高校学科设置中,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等5个一级学科,其下辖15个二级学科。从学科设置情况来看,未来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主要是在企事业单位担任管理工作岗位。从管理类专业的性质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以理论传授为主,使学生掌握管理类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学会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方法,许多学生对管理类实践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以致在就业之初就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管理类专业背景学生的工作经验与能力也是制约校企有效对接,高校人才充分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就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这是一个组织的内部核心部门,其对于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理论知识不再是评价人才的唯一指标,其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刚刚初出茅庐的大学新人是很难进入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岗位,这也造成了学生在就业时的茫然与困惑。
二、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实践教育不仅是高校课程设置的必要环节,也是验证学生理论掌握情况及其实现自我定位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也应看到,当今的教育不再是以往那种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发展个体,教育主体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主体,它具备与汽车、旅游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具备的产业发展特征,其中教育产业链的形成,要求学校从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学校教育的整体性安排和管理体制。高等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培养诉求更要求高等学校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主体协同发展,谋求实现最大目标。在高等学校教育产业链的发展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纽带是学生,而在三者之间,学生家长、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也都关注并影响着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因此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实践的效果及高校的实践教育体系设置和改革。利益相关者一词最早出现于1708年的《牛津词典》,其本意是指人们在某一项活动或某企业中“下注”(Haveastake),在活动进行或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抽头或赔本。后来利益相关者逐渐开始被经济学者运用于企业与战略管理等相关领域。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安索夫是最早正式使用“利益相关者”一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要制定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顾客”。此后弗里曼等管理学家相继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了扩展和发扬,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那些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被企业目标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都可以被归结为利益相关者。当然利益相关者的应用领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领域,伴随其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不断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在高等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理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近年来,有关高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国内外研究日益丰满,诸多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学家均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发展。认为学校成长的关键是必要的内外部合作,高校须转变以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建立“以他方为中心”的参与模式,大学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动共生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校教育推动了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产生更多的用人需求。
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利益相关者构成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政府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围绕学生与学校组织存在的教师、家庭、企业、公共部门、传媒、社区等个人与组织也积极参与到了高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尤其是高校的实践教育中更离不开与组织内外相关者的联系与沟通。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美国学者Mitchell和Wood从3个属性方面利用多维分析法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层次分析,按照其合法性、权利性和紧急性由高到低进行赋值评分,分值最高的利益相关者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也是最权威、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其同时具备上述三个属性特征;其次是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也称重要相关者;最后是潜在利益相关者也称边缘相关者。按照此分法在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活动中,其利益相关者可分为:核心相关者,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学生、企业(用人单位);预期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行业组织、政府部门;潜在相关者,包括高等学校、社会、媒体等。
四、结论
首先需要厘定的是学生班主任并不同于辅导员,他们的工作有重合,但实质上有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辅导员主要辅导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班主任侧重于班级的整体管理,包括学生干部的任免、班级活动的开展、班风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等,相比辅导员的工作更细化。作为一名学生班主任最主要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里。另外,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修养,要真诚的服务学生,班主任不应该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而应该走进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班主任也应该在工作闲暇时不断学习和提高职业水平,能够更好的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总的来说,班主任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学生,更应该有耐心和责任心,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前文提到的因为很多班主任都是教师兼任的,就导致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又要抽出时间处理班级其他事物,这常常把班主任弄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更别说创新管理工作方法了。另外,笔者发现一些高校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时常常并未能注意严宽的适度性把握,有的班主任只是一味的批评学生,看到学生课堂纪律不好、出勤率不高、活动表现欠佳时,未能及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而只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看上去班主任是管理严格,但实际上这并未能达到有效的学生管理,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害怕班主任,有问题不敢说,长期以往对班级建设、学生发展都不好。
三、高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创新
首先,在当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用如此普遍的今天,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利用学生们经常使用的媒介及时与学生互动和交流,比如可以公开自己的微信、微博帐号或其他联系方式,同时收集班级学生的微信、微博,在微信群或qq群里公布出来,便于大家沟通联络。各种各样的公共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增加班级学生交流的频率,也更增加了交流的娱乐性或话题性。过去qq群里只是单纯的用于通知的告知,但有了微信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分享自己看到的文章、视频、音乐等,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互动性有了明显的增强。
其次,现在的班主任面对的大多是90后的群体,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个性凸显,大多集体观念淡泊,同时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知识量激增,受到外来信息的影响很大。面对这样的群体,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摒弃过去一味说教的方法,转为在情感上、心理上让学生接纳自己,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班主任应该放下“架子”,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亲近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同时真诚、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沟通。
四、小结
20世纪80年代,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学说、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管理的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哈弗大学泰伦斯?狄尔教授与艾伦?肯尼迪管理顾问。文化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思想。文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是将文化建设作为管理的工作重心。这一理论将文化建设的组织以及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突出强化,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企业员工全面发展通过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管理的促进得到逐步提升,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借鉴文化管理的理论思想,使其与社会需求及学生特点更为贴切,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一、文化管理理论的含义
泰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指出,文化管理不仅是管理领域的一种理念及思想,是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学说,还是含有企业管理的组织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文化管理主要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文化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管理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是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相互对立与统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文化管理理论的具体实践
1.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树立
文化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本质,将人发展的全面性作为终极目标,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人、关心人、完善人与满足人。培育具有共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全体成的全部身心与系统的充分融合,改变被动管理的模式,实施自我约束,在社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价值最大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文化气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应用的柔性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是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对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从思想上给予充分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学会自我管理,对自己行为活动负责,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论视角下,管理者面临者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管理者应当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步入人生正确道路的引领者,其自身形象以及素质非常重要,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体,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帮助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在工作管理中,应对学生和管理者关系进行新的定位,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的提升,使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文化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
自我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文化管理具有对人的生理、心理、现实与历史覆盖的特点,全面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文化是整合由集成共享理想、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形成的集体接受个人行为能力的共同规范、标准以及模式。所以文化管理应将各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培养为核心。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应当营造一定氛围。这种环境下,会使学生接受感染与熏陶。长此以往,会使外在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成为是非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3.凝练高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强大的内在企业文化为驱动力。该动力实则为核心价值观念,良好、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念将对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更多??质生源的获得、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文化。高校文化是其思想、精神、制度方面的营造的一种氛围,是高校教育中人格的唤醒、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蒙凝集结果。高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同高校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发展目标等一致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当融入文化管理理论,加大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师生正确、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精神与良好的学校风气,利于高尚学校文化的形成。高校文化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建的文化,是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工作作风共同培养与遵守的总和。人格受文化影响,行为被人格左右。文化管理理念应对高校文化进行凝练,为学生营造和谐、高尚的学校文化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4.强化软、硬管理有机融合
在文化管理实践中,软、硬管理是具有对立性统一性的。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软、硬管理进行有机融合。文化管理中软管理是通过特定文化的培养、组织与凝聚实现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引导、组织,并朝着预定方向前进,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实现的目的。而硬管理则指制度管理,通过健全制度的事先制定,并成为约束组织活动的重要准则及奖惩依据,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一、服务功能是教务处的主要功能
之所以说服务功能是学校教务处的主要功能,这是由于教务处的职责所决定的,大多学校教务处的职责主要有这样几项:在教学管理上,要制定日常教务工作制度并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加以修订和监督落实,对教师出勤情况和教师的备课情况、工作纪律进行系统的管理,统计呈报教学常规考核并从事教学事务、教学档案和学籍的管理;在教学规划上,不但要负责课程开设、教学大纲计划编制和课表、作息时间表等编制工作,还要安排组织考试计划和考试过程中学生报考登记、监考教师分配、考场安排、统计考试成绩等项工作;在教师管理上,要负责教师职称评定和教师继续教育及考试工作,核算教师结构工资及奖励,承办教学教研会议等;在学生管理上,要组织校运会、文娱竞赛或课外活动的开展,挖掘有潜质的特长生;在资源管理上,负责学校图书、资料、文印、实验等馆室的管理和卫生检查工作,开展电教、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从教务处上述各项功能上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其主要的服务功能有以下几项:
一是统筹规划服务功能。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个体固然如此,一个学校没有当前与长远的发展教育规划,就难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务处作为担负制定教学规划的重担,其作用在于服务于学校的长远发展。[1]教学规划的制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为教师的教学方向确定了目标。教师依据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可以将教学重点、难点统筹进行调节和分配。科学地把握教学进度,有计划地分配教学内容,这样就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稳步实施。[2]同时教务处在进行考试的计划中,可以统筹全面考量各种因素,合理安置考试地点和分配考生,根据大纲要求科学确定考试内容,这样很大程度上分担了教师的部分精力,可以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这些辅的教学工作毫无疑问就是对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达现实施的服务举措,也是教务处所承担的教学规划服务功能的体现。
二是资源配置服务功能。如何将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这是学校增强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3]教务处对教师和学校教学场馆的管理功能使其更有能力达到这种要求。一方面对教师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教务处可以在全面掌握教师的基本资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对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进行合理搭配,形成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对教学场馆和教学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上,教务处可以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调度,在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完全避免冲突的发生,使教学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了教学设备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对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配置上,教务处可以发挥自身职能的管理优势,与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为教师教学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务处作为学校的管理机构之一所发挥的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服务功能。只有在这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基础上,学校的资源配置才能不断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和传播知识的需求。
三是教学秩序服务功能。教学管理包括制度的制定落实和对教师工作纪律的考核,这些都是教务处所承担的重要功能。教务处以规章制度为依据不断加强对教师日常工作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除此之外,对教师绩效的考核、工资奖金的评定和对学籍档案等的管理,这些都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因素。承担维护教学秩序的功能,在教务处的监督管理之下,形成了学校日常考勤管理、绩效考核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等多项学校管理体系,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在合规有序中开展。首先抛开这种管理的有效性,但就教学秩序的基本维系来说,这些管理措施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有了这项管理职能和机构,促使了学校的各项岗位责任制度、绩效评比制度、奖惩激励制度的具体落实,这些制度的落实过程其实也是维护教学正常秩序的过程。所以毋庸置疑地说,教务处在规范学校制度运行和从事日常教学管理上发挥了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能动作用,从而为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服务和创造了良好环境。
四是教学质量服务功能。针对学校教学方面随时出现的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探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对难题和矛盾进行合理化解,这是教务处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这也是教务处的重要功能。破解教学难题需要成立课题研讨组,提升教师素质需要通过进修交流等渠道,而教务处恰恰是这个平台的组织者、搭建者和全程参与者。可见,教务处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其实教务处不但要在组织教师进修和进行教学课题开发利用上作用重大,同时对于学习参考资料的购置、教学用具和设备的引进、信息化教学的开发利用等辅教学上还要严格进行把关。由此看来,教务处实际上就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上的操盘手,所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服务的。因为服务于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而服务于学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二者是同一的。
为学校的教学发展规划、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秩序维护、教育质量提高服务,这是教务处作为学校的核心管理机构所承担的重要服务功能。如何发挥这种功能,是实现学校的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发挥教务处在施教方面的服务功能
发挥教务处在施教方面的服务功能是指教务处针对教师教学方面所应提供的服务而言。笔者认为,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学校公开化合理化的校务管理,并积极为教师搭建进修平台,充分保证教师的合法权利,这是教务处发挥施教服务功能的重点所在。
一是规范制度管理。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为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条件,合理制定教师管理、考评和激励制度。[1]制度的制定和落实要以符合客观实际为前提,一方面不能单纯地处于加强管理而考量,必须在加强管理上能够使制度真正符合教师在现有条件下的心理接受程度,至少是绝大多数教师在客观条件下能够做到的。比如在边远山区的教学点,不可能像城市规范管理的学校一样,采取正常的考勤制度来约定工作时间,也不可能以衡量城市教学目标的规定来执行教学目标考核制度。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因地制宜、因势而异。另一方面不能迁就姑息,不能因为条件差就没有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地域和客观条件的差异可以采取不同的制度约束,但不能无章可循。条件好的地方有相应的制度,条件不好的学校同样也具有相应的制度,但只是制度约束程度的不同,同样要按照各自制度进行规范性管理,这是教务处需要根据差异具体裁度的。
二是搭建进修平台。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也进入了快车道。要想实现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需要教务处及时为教师搭建进修再教育的平台,[2]来进一步实现教学信息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教学视野进一步拓展,才能够及时了解教育信息和动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育源头上避免落伍。教师进修和实现知识更新的方式不一定约定俗成,非采取某种形式不可。比如可以通过学校教师间的教学研讨会、教学心得交流会,也可以采取校际之间的教学方法交流互动等方式进行。这就需要教务处要加强这方面的沟通联络,要为教师间的互动提供机会和环境,形成定期交流互动的长效机制。这对于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三是维护教师权益。教务处不但要对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制度约束,同时也要对教师权益的维护负责。尤其是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定、奖金补助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来是应该晋级职称的却没有申请成功,而不符合条件的靠着拉关系、走门路晋级了。这对于社会公正尤其是教育这片净土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侮辱。保障教师权益,教务处应积极倡导教务公开,使任何工作的任何程序都在阳光下运行,充分接受广大教职员工和社会群众的监督。同时在保障教师生活工作条件上要做出积极努力,对生活上确实有困难的教职员工要客观反映情况,全力争取上级的帮助支持,为困难职工尽量营造安定的生活环境,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三、如何发挥教务处在受教方面的服务功能
发挥教务处在受教方面的服务功能是指教务处针对学生接受教育方面所应提供的服务而言。这需要教务处要认真分析当前教育状况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的同时做到恩威并重、因材施教。
一是加强教育环境管理。古代孟母三迁的典故充分说明了环境因素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既然生活环境对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务处就要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作为为学生开展教学服务的重要工作。首先是教学环境,要尽量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必须的教育设施,包括教室、图书资料场馆、活动娱乐场所等。同时要不断提高科技化、信息化教学水平,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受教育阶段,接收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体会到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是生活环境,要不断组织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到学校的亮化、美化和净化中去,打造一个干净优雅的学习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干净利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品格。同时要严格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校园的侵害,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为主线,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抵御诱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