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以来,我国就已经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了申报。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位列其中,足以看出中国营造技艺遗产的重要性。就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而言,它属于一种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依靠木材和榫卯,结合模数制为尺度设计构建建筑。采用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可以反映出一个阶段,甚至一个时代的人的生活习俗等,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缩影。虽然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变化,这种技艺正在逐渐走向衰落。为了避免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失传,有必要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实施保护。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的必要性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置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存在两种文化遗产形态,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种是物质文化遗产。[1]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古代文明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二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主要侧重营造技艺和相关文化内容。而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则以建筑实体的形态、体量、材质为主。由此便可以清晰探知,虽然同属于营造技艺,但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和在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还是有明显的侧重点的。前者注重技艺,由技艺探究建筑实体。后者与之相反。因此,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涵盖的内容一定与其营造工艺、相关习俗和文化空间有关。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涵盖了五种内容,其具体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或者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2]而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来说,它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名录中的传统手工艺一类。与此同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集技术性、艺术性、组织性、民俗性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一种技术活动形式。[3]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通俗些讲,就是设计、建造的一种建筑形式。其中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多,不仅涉及建筑的一些基本内容(譬如建筑设计构造知识、工序和做法、材料选取与工具使用等),还涉及当时的风土人情(譬如与建造相关的仪式、禁忌和习俗等)。[4]从有形的文化遗产中窥探出无形的文化内容,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有益之处显而易见。通过保护传统营造技艺,可以深刻了解其中隐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项宝贵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物,其在不断地传承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因而又被称为活态遗产。而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就是这活态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非常有必要。

2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的窘境

2.1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机制过于落后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是保护该技艺的关键。但是,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以苏州香山帮为例,从其传承方式上就可以探知整个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苏州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代代相传,其擅长复杂精细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其传承方式主要还是口传心授。这种传承机制是我国传统技艺延续和发展的基础。这种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机制有效地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来,让现今的人们看到了如此令人称颂的营造技艺。但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致使这种传承方式逐渐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也正是因为这样,香山帮也逐渐走向衰落。调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可以得知,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这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机制所暴露的一个弊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老龄化严重对于之后的传承造成巨大的阻碍。以中国木拱桥营造核心技艺为例(如图1所示,中国侗族木拱桥),其传承人最年轻的已经有70多岁,因而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堪忧。

虽然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含有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屈指可数。目前,拥有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匠越来越少,其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针对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不到位,以至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寥寥无几。[5]

2.2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存在的价值受到质疑

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存在的价值存在争议。现如今,大家都推崇现代工业生产方式,这是新工业时代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6]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手工存在的意义逐渐被磨灭。以苏式彩画(如图3所示)为例,如若采用现代工艺,即印上图画,效果不佳,但是工期较短,施工限制不多;而采用传统手工技艺手绘的效果很好却施工局限大,工期较长。

除此之外,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在操作方面还存在较大的疏失。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营造技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七千年之久。[7]在这期间,这种技艺也被传播到其他国家,足以见得该技艺的优秀。但是,在面对经济社会时,该技艺的传承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部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在生活上得不到保证,难以吸引学徒学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学艺的积极性严重打折,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社会化传承走得非常艰辛。另外,国家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也是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逐渐走向消亡的一个原因。有部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和相关工作者,为了避免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流失,想出了著书的形式。但是,收效甚微。同时,部分传承人文化水平有限,难以采用此种形式保留技艺。上述这些问题都是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逐一解决。

3 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的几点建议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时代的变化过程中存留至今,受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其展现出历史价值和自己特有的表现形式。随着国家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重视程度的加深,相应的也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方式,包括名录式保护、传承人保护、资料性保护以及修缮性保护,这些保护措施对于保留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大有帮助。但是在实际执行当中,这些保护措施仍不免遇到问题,为此,有必要对此实施改进,更好的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3.1 实施整体性保护

对于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而言,首先需要从整体性方面实施保护。所谓的整体性保护,代表着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保护时,还要将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纳入到保护行列中。这二者是动态与静态、 有形与无形的关系,因此,不能仅仅只重视保护其中一方的内容。同时,与之相关的建筑营造技艺及其附属的其他技艺、 等也是整体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忘却。以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其技艺精湛,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选址相地、规划布局、功能设置、 体量尺度、 选材加工、 制作安装等方面,如若漏掉任何一项,将难以达到良好的统一。由此可见,要对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保护,对于这些相关内容也应该实施保护。这种整体性保护才符合保护标准。与此同时,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从整体性实施保护的第一要务是重视某项技艺本身的传承与保护。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结合中国建筑营造技艺的发展情况进行前瞻性保护。以上述提到了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来说,除了注重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本身的传承与保护之外,还要将其放到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整体中来进行分析,实施保护。

3.2 重视活态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中国宝贵财富中的活化石,极具价值。因此,除了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之外,还应该重视积极的介入性保护。简而言之,就是重视活态性( 活化) 保护。从手工技艺本身来说,只有将其运用在具体的事物上,才能凸显其价值,才能更好地保存。另外,手工技艺本身也受到周围文化生态要素的影响,对其实施保护,应该让其适应当下的生存发展状况,才能让手工技艺得以发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将其放在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环境中,实施全面保护,这就是活态性保护的根本,必须有规划的创造一个适合其生存的区域生态环境,再实施保护。这对于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整体的传承与保护非常有利。一般而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所创造的集体记忆、文化认同与社区归属的文化空间价值远远超越技艺造就的建筑本身价值。从这一点上来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更应该重视活态性保护。

3.3 采用需求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可以说是一种传统手工艺。这种传统手工艺形成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存在以及其产生的影响都离不开社会。有社会,就存在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需要传承,就得有传承技艺的手艺人,而手艺人要生存,就需要有市场需求。因此,采用需求性保护必不可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实现生存和发展,则必然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实现,其一,固守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所创造出的既定的样式;其二,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整合,实现创新应用。这两种模式中,后一种模式更具发展价值。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涵盖的内容复杂,包括普通技艺与特殊技艺、辅助技艺与核心技艺。处理好这些技艺的关系是关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一些非核心要素的创新上。以木材的处理技艺来说,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属于普通技艺。但是,现如今,可以用现代机械对其进行处理,以此取代普通技艺。如此,传统核心技术就能得以保留,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提升效率正是现代社会对建筑建造提出的一项需求。

4 结语

在建筑营造技术体系中,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应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遇阻,则表明我国文化遗产的存续正在遭受严峻的情势。针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实施保护,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有我国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永革,王俪颖.最后的工匠 故宫里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J].中国文化遗产,2013(03):24-33+8.

[2] 张欣.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J].中国文化遗产,2013(03):48-54.

[3] 赵巧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89-94.

[4] 熊璐.中国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法化数字模型探索――以广东竹筒屋和侗族鼓楼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12(02):60-65.

[5] 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整体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04):54-58.

[6] 冯晓东,许建华.香山工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之路[A]. 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10.

[7] 王颢霖.宋式营造技艺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恩施家椅 亲情之美 技艺传承

马凌诺斯基曾在他的《文化论》中说:若我们随意取一件器物,而加以想象分析,就是说想设法去规定它的文化的同一性,我们只有把它放在社会制度的文化布局中去说明它所处的地位。[1]在中国南方许多盛产竹类的地区,竹器成为人们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竹器的设计与制作是一门古老而又传统的民间技艺。恩施自治州是一个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盛产各种竹器,其中有一种叫家椅的小背篓,既有实用价值,又饱含着人类的亲情之审美价值。

一、家椅释名

恩施家椅,又称“凉椅背篓”,是背篓的一种变体,专用于背负尚处在哺乳期的婴幼儿,其主要特征为:主体骨架材料多为整段竹管制成(也有少数家椅是木质榫卯结构的),主体部分的竹质骨架不剖不编,只以切口榫接,多为直腹、平口带弧弯型背靠。主体以背篓特有的双肩系子(背带)相连,以便能固定在成人背部。

家椅的“家”从字面意思讲,也可写作“枷”,因其为竹木材料制成框架格档,起着限制婴孩活动范围的作用,然而从其限制功能的本来目的而言,它却完全不同于古代用以惩罚囚徒的“枷”,而是表达着双亲对于婴幼儿的一种呵护,是家庭温暖的一种缩影。尚无正常行为能力的婴幼儿,往往喜欢到处爬,又缺乏安全意识。成人所认为平常的火塘、水池、地窖、沟坎等地方,对于婴幼儿而言却是十分危险的;婴幼儿也有可能因碰触、误食不洁净的东西而生病,这些潜在的危险对于劳作繁忙时的成人而言是必须要考虑的。家椅是父母用来在山地环境中背负小孩行走,或因临时忙于劳作来不及照顾时为小孩提供的一种坐具。因此,这种具有约束功能的育儿用具从本质上而言既满足了山区家庭育儿活动的需要,也体现出了山区手工艺文化中的亲情之美。

目前,恩施及周边地区的家椅大致可分四脚单座家椅、五脚单座家椅和四脚双座家椅三种样式,主体部分多为水竹材质。单座家椅较为常见,只能承载一个婴孩;双座家椅比较少见,主要用是为喜得孪生宝宝的家庭订制的。

二、亲情之美在设计构思中的体现

格尔茨曾引用S・兰格的话说:“凭借我们(人类)的思维和想象,我们不仅有了感情而且有了感情生活”。[2]他还特地补充道:“一个孩子……在用‘心’感受之前用皮肤感受。不仅思想,还有情感也是文化的造物”,[3]传统的民间手工艺设计并非只有实用功能,而无情感表达,或者二者互不兼容,实际上从设计构思的角度而言,这两方面的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家椅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首先,恩施家椅的形制本身就是一种爱的符号,它表达的是一种精致的温情。

一方面,家椅是为婴幼儿量身定做,因而形态小巧玲珑。由于普通竹材过于粗大,只能剖成篾片才可制作,然而篾片的断口比较锋利,容易划伤小孩子的娇嫩皮肤,而水竹的成体细小,用它的整段竹管制作的家椅则能有效避免这一问题;另一方面,水竹表面光滑,质料细密、结实,制成榫卯结构,有利于小孩在炎热的夏天能够透气、凉爽,更舒适。

其次,家椅在社会文化功能上充满了关于爱的艺术意义,这种艺术意义主要体现于三个群体:手工艺文化的创造者――篾匠(成年男性)、文化的应用者――婴幼儿的父母亲以及爱的受益者――婴幼儿,而家椅正是这三个群体之间情感交流的具体物质呈现形式。与我们所理解的艺术品有所区别的是,家椅之美无涉于主流社会和公共空间的展示,而只存在于各个山区家庭的微观单元之内和具体生活的应用情境之中,是生活内容之一。家椅不是一种仅供观看、欣赏之物,它的天然材质所造就的舒适感和耐用的品质只有婴幼儿才能体会得到,但是小孩子毕竟还在呀呀学语,无法言说这种坐具(对于婴幼儿而言是坐具)的好处,但父母们却能够从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他们的愉悦。

来自男性(篾匠、父亲,有时两者合二为一)与来自母亲的爱在家椅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前者体现在设计制作和购买行为方面;后者体现在使用文化方面。

家椅的设计制作者――篾匠是一群匠心独运的人。虽然在很多时候,技术常常被误解为谋生手段的代名词,但在这些制造家椅的工匠们身上却彰显出他们在技术之中凝结的智慧与爱的表达:

篾匠基本上都是成年男性,然而他们却能设身处地从婴幼儿被呵护的需要出发,进行换位思考,他们按照孩子的身体发育特征进行人体工程学意义上的设计构思,制作出各式各样的家椅――譬如在材质选用方面,要满足婴幼儿凉快舒适,不生疮痱的生理需求。

在制做工艺上确保其安全,既要非常结实,不易崩坏,又要非常光滑,不伤婴幼儿的娇嫩皮肤,因而采用嵌合榫接的方式,这种设计虽然麻烦,但却比常用的背篓剖篾编织工艺要好。

此外在细节处理上,如背靠部分用炙烤而不用拼接的工艺,可以增加舒适感,又在婴幼儿手可触及的前方添加了玩具杠这样的益智、娱乐设施。这样一件作品的创意构思中,无疑使父母对儿女的亲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恩施黄泥塘乡的篾匠毛贤才说:“家椅的做法跟其它背篓很不一样,主要是用榫接、“迂”(竹器制艺之一种,即在火上边炙烤边用力弯曲,使之定型后不再抻直,当地人称之为“迂”)、穿线(在竹管上钻小孔,并以麻线缚之)等方法,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漂亮,小娃娃坐进去才舒服。”

家椅的这些细节之处既体现出技术功能背后亲情之美的创造动力,又体现出篾匠们在处处体现实用之美的艺术情趣。即使家椅的受益者婴幼儿并非篾匠自己的孩子,篾匠仍然以非常细腻的心境去制造一个个家椅。在以机器取代手工和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兴起以来,我们往往习惯把“美”和“用”作为两个彼此相区别的概念指标,来审视和评价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造器物,但在为数不多的、尚在延续的乡土传统中,“美”与“用”却经常表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家椅的舒适感本身就是一种美,又是一种用,它独特的整体质感既体现出篾匠对竹子材料性质的深刻了解,又体现出他们对人,尤其是婴幼儿的温馨爱意。

虽然,恩施家椅常常以商品的形式传播到周边,但它们的制作者们长期以来所得到的只是些许微薄的回报,但他们存在于传统价值观尚未完全消逝的土家族、苗族、侗族村落之中,把自己的身心融于生活的乐趣,因此所做的活计并非不单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且也是通过造物之美验证着人的智慧。柳宗悦曾指出:“美的境界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把美普及到所有的大众生活中。不要把美限制在特殊的场合或特别的器物之上,而应该使美回归到最平凡的器物之中。”[4]家椅的设计、制造者独到的匠心体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民族古老美德。

三、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虽然恩施家椅一直受到当地城乡用户们的广泛欢迎,但其传承保护问题实际上并不容乐观,根据笔者调查,家椅制作工艺主要分布在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水竹资源较为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如恩施、宣恩、咸丰等市县。以恩施市为例,近些年来,健在的、能够制作家椅的篾匠人群每个乡几乎不到3人,主要集中在恩施市的芭蕉乡、盛家坝乡一带,他们大多以务农为主,兼做篾匠营生,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方式本身既缺乏稳定性,又面临着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的强大冲击力。目前就其传承活动的保护工作而言,既有不利之处,也有有利之处。

从不利的方面而言,由于家椅造匠只是篾匠群体之中的凤毛麟角,而且他们的技艺传承方式往往既非家传,亦非师传,而多采取的是一种以“自学”和“瞄眼学”为特征的不稳定型非正式传承方式。[5]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新生儿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因此家椅的销售市场也正在逐年萎缩;加之如今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并能胜任者非常少(根据笔者在恩施市芭蕉、盛家坝两乡的调查统计情况表明,在目前十万多村镇居民中,能够制作家椅者不到10人),因而其所面临的困境用“濒危”二字来形容是毫不夸张的。

但从有利方面而言,作为商品而受到地方人群的普遍欢迎,且由于家椅本身为榫卯结构,制作工具简单易学,熟稔篾艺和藤编的农村手工艺人只要能够获得足够的实物模型和相关数据,大多都比较易掌握,因此当前此项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并未陷入绝境。

根据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恩施家椅的相关保护工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一方面借助旅游业开发的机遇,扩大其影响力,帮助他们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潜力;另一方面,依靠各县、乡文化部门,为手工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支助,对愿意从事该项手工技艺学习的年轻人予以奖励,并形成对应的县、乡级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当前,只有充分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家椅手工技艺和家椅文化才可能良好地延存下去。

注释:

[1](英国)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译,第21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2](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韩莉译,第100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

[3] (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阐释》[M],韩莉译,第101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1.

[4](日本)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第18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5]吴昶“试析湘、鄂、黔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基本类型”,《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第132页,北京,2008.11.1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复杂,有它的基本特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类别,如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民间文学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出了社会性、多元性、活态性、民族性、本土性、整体性等多种特征。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价值,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传承价值一直是被人们认可,但随着近些年旅游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体现了其重要的旅游价值,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通过欣赏、参与体验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历史价值,也可以说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保护方式。

一、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简介

河北历史上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的。2002年6月7日,518项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省共39项入选。在全国居第四位。6月8日,河北省确定的13类1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公布。河北省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在这份名录中得到充实印证。虽然这些不能完全涵盖河北的整个文化遗产,但毫无疑问,在一定范围里它们是河北文化遗产最杰出和最典型的代表,构成了河北独具风味的深厚文化背景。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按地域主体分类遍布全省11个市30多个县区,其地域分布范围较广,但相对分散。按国家划定的表现形式主体分类,河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种类丰富,涵盖了全部10个大类。河北省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遗产就有230项之多,民间文学类有9项,包括伯夷、叔齐的传说、契丹始祖传说、邯郸成语典故文化、孟姜女故事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民间美术类有12项,有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曲阳石雕、无极剪纸、白沟泥塑、八沟石雕工艺等;民间音乐类共34项,有丰宁满族吵子会、涉县寺庙音乐、任丘大鼓等;民间舞蹈类共35项,有昌黎地秧歌、井陉拉花、丰宁蝴蝶舞、曲周龙灯、二贵摔跤等;传统戏剧类共40项,有河北梆子、评剧、唐山皮影戏、定州秧歌戏、冀南皮影戏等;曲艺类共15项,有西河大鼓、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县)、木板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等;杂技与竞技类共24项,吴桥杂技、邢台梅花拳、杨氏太极拳、沧州武术等;传统手工技工艺类共41项,有著名的板城烧锅酒五甑酿造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刘伶醉酒酿造技艺、刘美烧鸡手工制作技艺、山庄老酒酿造技艺、直隶官府菜系烹饪技艺等;还有民俗类24项及传统医药类1项。如此之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样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不能泛泛开发,要与某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原则

原真性保护原则。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经过长时间的历史人文积淀形成的,具有特定的文化空间,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一定要保持原真性保护原则。有些地方为了大肆开发旅游业,不顾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将其舞台化、不正当的演绎,单纯为了利益或开发而开发,不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的真正价值,失去了其旅游开发的真正意义。

可持续利用原则。目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利用原则。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民族的和地方性的原生态文化环境以及遗产传承人,这样才可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利益均衡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单纯是某个部门的工作,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这样在开发过程中就会遇到各方利益不均衡的情况。所以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照顾到某些部门的经济利益均衡,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传承人的利益、考虑旅游开发空间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要从全局及长远利益考虑,使所有的参与者及至全民族世代都是受益者。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

1.借助著名旅游景区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主要可以整合对旅游都吸引较小的遗产类型,如民间文学类、民间音乐类、民间舞蹈类和民俗类遗产,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单独进行旅游开发的难度较大,因此将其依托著名旅游景区,辅助开发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人们在旅游的同时可以顺便欣赏、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对此类遗产的认识。例如,契丹始祖传说、乾隆民间传说、丰宁满族吵子会、承德清音会等可依托著名的承德旅游景区进行开发表演;孟姜女传说可依托山海关及长城景区进行开发表演等。

2.借助产业及产业旅游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主要可以整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类遗产。一些企业在生产加工此类遗产时,可以在美术品上附着产品文化简介、粘贴或内赠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的标签等,如将蔚县剪纸、武强年画等做成小型产品或标签样式,在山庄老酒、板城烧锅酒、刘美烧鸡等外面贴上标签或盒内放置标签,小型工艺品等,并可以借助商场、超市等商家进行促销、采用包装内附简介或集标签等活动,通过促销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拓宽公众了解的渠道。还可以开展产业旅游的形式吸引游客观光、体验、学习。

3.借助非遗文粹园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可以整合各种类型的遗产资源。如建立一个非遗文粹园,将全部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园中,在园中按一定时间进行展示、展演、销售等活动。在园中不仅可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如服装、道具等,还可以现场展演技艺,如表演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竞技、传统工艺技艺等精美的技艺,使人们在现场了解其全过程,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人们共同参与、亲身体验,人们可以亲自娱乐,或亲自参加传统工艺品制作,还可以品尝美味,同时开发单位还可以向人们进行产品销售,有人们亲身参与的宣传应该会收到不错的销售效果。

4.借助媒体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可以整合各种类型的遗产资源。首先,可以借助电视,拍一些纪录片,在省市台进行专题介绍民间传说、民俗、音乐、舞蹈、美术、传统技艺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其历史、现状、表现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还可以借助电视,编排一些动人的短片,优美动听的歌曲,做一段央视的广告进行播放,效果会大大不同,如现在央视播出的五粮液的广告,配以歌曲、短剧《香醉人间三千年》,使得五粮液广告家喻户晓。其次,可以借助网络,建设专题网站介绍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遗产的图片、简介、视频等资料全部放在网上,便于人们随时在网上查阅、了解、学习。此外,还可以借助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连载介绍。

5.借助名人效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此种开发模式主要适合于商品类遗产。现在许多产品都借助名人效应,无论是日常用品、食品还是家具家电,甚至是药物,只要有名人做广告,产品的知名度就大大提高。如,板城烧锅酒的代言名人是杜雨露,衡水老白干的代言名人是胡军,其他商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扩大知名度,深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当然,在具体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时候,要针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准确、适度开发,确保开发的投入与效益的比例关系,也真诚地希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实现其旅游价值,为人们所熟知。

参考文献:

[1]张捷.区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及旅游业价值研究[J].人文地理,1997 (3):20~24.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244-246.

[3]刘茜.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西北民族研究,2005(2):179~184.

[4] hebfwzwhyc.cn/。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 阳谷哨 品牌推广

现代生活发展迅速,人们享受着工业化的便捷。随着时间的进程,人们越来越开始怀念曾经那些古朴的手工艺品,它们或精美,或质朴,或童趣,或深沉......他们代表的是一代手艺人的精神,是他们生活精神的表现。手工艺的初衷,就是一点点的乐趣,一个小玩意,讲述着人们曾经的时光。流动的时光,时间的声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并了解中国那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人们对于那些陪伴着他们度过青春年少时光的“玩具”是怀念的。通过人们怀念的心情,唤起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让它们得到关注,被重视。让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能够因为它们发生一点点改变。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工业化进程越来越快,在这高速运行的社会生活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很多消遣类产品如雨后春笋般。然而人们在忙碌之时开始怀念童年时代的无忧以及那时造型各异,形态质朴的玩具。

现如今我国手工业日益衰退,阳谷哨是我父亲儿时的玩具,它存在我家里很多年。对它,我也是从不喜欢到发现它的美。父亲给我讲诉了很多关于它的故事,我觉得应该让它被人了解,让人喜欢。因此,以“传承,唯真”的风格理念进行阳谷哨LOGO及相关品牌视觉系统和品牌推广设计。寻找一条发展的道路,让更多的人去熟知它了解它。让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得到关注。

选题理由在于对阳谷哨独特的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利用阳谷哨传统文化VI设计,以“传承,唯真”为理念进行设计,寻求一条发展道路,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加入到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来。 有道是:“六十三年手艺传,哨声不歇情意浓”。

阳谷哨,上个世纪70年代,有位走街串巷的老人将它带到人们的视线内,用它吹奏出一首首动人的旋律,带着的是最真实的情感,带来的是我们无尽的欢乐,童年从哨声中得到一丝乐趣开始。现在由第二代传承人辛福春接替。学做“阳谷哨”,现为“阳谷哨”的唯一传人的阳谷哨为纯手工制作,具有风格独特性,不易被复制,只是现如今没有品牌宣传等的推动。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到品牌原创性,对品牌的原创敢于探索和挑战,以全新的面貌展现,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也会大大增加,给人呈现耳目一新的传统文化品牌。

“阳谷哨”传统文化品牌的提出,从构思,内涵,发展等方面都深入考究,它只为留住传统老工艺,还原当初最原始的律动。用创新,质感,朴实的风格,来真实的记录阳谷哨的成长,真实的让它展现在眼前。 阳谷哨属于传统文化,准确的人群定位和市场前景是关键,而品牌的名称和品牌形象设计最直观传播给消费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目前市场并没有系统完善的传统文化品牌及包装产品展示。 阳谷哨传统文化的品牌设计应该是展示清晰的“视觉力”结构,从而准确的传达独特的阳谷哨形象,以达到宣传的效果。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阳谷哨”这个品牌,以丰富多样的应有形式,进行最直接的品牌宣传。“阳谷哨”会更加系统的为消费者展现。

标识的辅助图形也是必不可少的,阳谷哨的制作过程中主要原料就是泥土,所以在设计辅助图形的概念上,我提取了泥土的形态做变形处理。辅助图形也采用圆形和标志统一。辅助图形的设计灵感取自于泥土的色彩表现,去繁就简让大众更能识别记忆,通过土色系列的色彩使它于标志统一协调。标志标准色是焦茶灰,焦茶灰代表厚重质朴的感觉。标志辅助色为土棕色和灰色,代表沉稳,古朴。体现体现出时代的感觉。采用阳谷哨形态为手册元素,开本是长方形,用哨子声音扩散的音率感。用丝网印应用体现手工的质朴感,凹凸的手感让人更加清晰的感受。手册采用了漏脊锁线达到手册的翻阅的便捷,在品牌宣传时既有手册的所需的严谨又不失品牌理念的图特性。

在基础应用,如展示所用的组合式包装,适用于日常购买的牛皮包装,适合收藏的抽拉结构的木盒包装以及透明包装组等等一系列的,在这一系列的基础应用中都已棕色贯穿其中,形成统一整体视觉感受,同时又符合阳谷哨传统手工艺的特性,更完整的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为企业创造无形的资产产品设计是一个品牌独特的一部分,该产品设计,也是采用了动物的形态作为元素,用制作阳谷哨时泥土处理时的一个形态做图形提取变色。让标志更具识别性,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延展设计,宣传册设计主要以简洁大色块为主,两本宣传使用的册子,一本主要介绍阳谷哨产品特色,一本主要介绍标志的特点。让人们更加了解阳谷哨。更有助于企业形象的传播和企业长远的发展。

在毕业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才发现有很多是和自己最初设想有出处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态度端正,认真求学,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这个道理我明白的不算早,我希望也不算太晚。总的来说,我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整体性如如何再加强,统一性如何更完美,如何让视觉效果更强。总之,阳谷哨民俗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离不开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和实用产品的开发。

大学就快结束,最后一次的设计作品不管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四年来最用心的一次。也许在将来当有人提起毕业设计时我会感同身受,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历练。它教给我的有太多太多。想要感谢付静老师,我很庆幸我有这么一位负责任的指导老师,她教会了我很多,我也明白了很多。同时我也感谢魏坤老师,在我迷茫胆怯的去向魏老师寻求帮助时,魏老师没有指责,而是为我提了宝贵的意见。感谢所有教导我的老师们,我知道因为希望我成材才会很严厉的批评我,督促我。感谢你们授予我知识,教导我做人。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饮食 健康 科技 食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食物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停留着每餐大鱼大肉,而是对营养健康的渴求。寓医于食,浙江省畲族食疗这种集美食与良药于一身的药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若再结合现代先进的科技及科学养生理念,这定是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成为继温饱之后的又一市场的主流和时展的热点。

一、简述畲族食疗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人,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少数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居住在山区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畲民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条件下,为了谋求生存和繁衍,大胆的利用平时生活里的实践经验,学会了防治疾病的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充分的利用山区里丰富的草药资源与各种食物配伍使用,创造了畲族独具特色的富有民族气息的当地饮食文化--浙江畲族食疗。浙江畲族食疗完美的将药材与食材结合起来,满足了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据了解,在当地的畲民中还有“医食同源之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拿食物配草药食用,其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大概有214多种。畲族食疗的特点是大多以野生植物草药为主,现采现用、用药剂量大、并有炮制技艺,注重药引和辅料等用药习惯,这样就可以保证药物的天然性能以及疗效效果。其讲究的是以食借药威,以药助食性,两者相配合。

二、特色食疗药膳

畲族民间医药秉承了“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强调未病先防,尤其注重季节性预防疾病。例如,三月三初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是畲族同胞过节的传统食品,据调查,乌稔饭的重要原料是来自大自然乌稔树(也叫乌饭树)的绿色树叶泡制而成的,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也可防蚊虫叮咬.中医本草则认为乌饭“日进一合不饥 ,坚筋骨 ,益肠胃 ,补骨髓 ,久服变白去老 ,除睡 ,益气力 ,轻身延年 ,固精雅颜。”可见 ,乌稔饭的保健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的色香味和开脾健胃驱湿膳疗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绿色食品。以及在立夏的季节畲族居民会常吃绿豆腐,是种常见传统小吃,俗称“豆腐柴”。制作原材料是一种野生灌木,这种灌木在景宁一带的树林中算是常见的植物。有关研究人员对豆腐柴枝叶进行营养学研究,发现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3.39%,果胶含量17~19%,乙醇可溶物(包括色素、糖等)为22.36%,纯纤维素为25.71%,灰分为8.25%,另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有清热解毒功能,是盛夏防暑降温的佳料,是纯真的自然绿色食品,是提取果胶的好资源。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绿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绿豆腐和乌稔饭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算是山中之宝了,但是“养在深闺人未识”,长期以来只是山里普通人家偶尔食用的一种小吃,并没有走到正规的餐桌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三、畲族食疗发展状况

畲族的食疗药膳研究工作长期地处于滞后状态,在食疗药膳产业开发和临床应用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食疗药膳的研究人员没有实施基本的准入制度;食疗药膳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原材料以及产品加工方面没有具体而客观的规范标准;食疗药膳药效的药理作用和物质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深入。在本次研究调查中,我们通过走访一些餐饮机构发现了一些问题,饭店推出食疗药膳,滋补效果到底如何,很难确定,很多调配食疗药膳的厨师根本不懂药理,他们更注重的是味道和卖相,对于食疗药膳内各种中草药的成分、药性是否冲突、顾客适合怎么样的食疗等方面,没有科学考量。餐饮店推出的食疗,仅仅是抓住了追求健康饮食的现代都市人的心理,用于招揽顾客的噱头,其实很难达到养生的目的。

四、新型的畲族食疗开发

传统的食疗在烹调过程中较为复杂,这在今天我们这个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大多人不可能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去做食疗药膳,这也就是食疗药膳不能真正起到保健作用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借鉴现代食品工艺技术及科学烹饪、养生学的新方法、新技术开发方便制作、食用及携带,保健效果明显的新型的食疗药膳产品,针对现代消费者对方便、实惠、疗效可靠的食疗的需求情况针对性强的进行开发。例如像绿豆腐,在保证采摘药物新鲜的前提下利用现代工艺技术、创新科学配方、精致的加工技艺对它加工处理,能够在制作过程中,降低营养的损失,营养成分保存完好,满足消费者的各类营养需求,如方便型的食疗药膳产品或者是半成品。据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食疗药膳养生的需求已经非常的强烈,这是一个14亿人的市场需求,有着年逾5000亿的巨大市场容量。在近年来,食疗的传统疗效得到了国外的很大重视这也恰恰可以让畲族走向世界的良好机遇。国外的食疗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在日本方面,其食疗的有效药方、工艺经各国访问交流的学者,对食疗基础研究深入,在东京开设了药膳餐厅,并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在中国传统的五千历史文化中,畲族食疗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食疗文化理念,虽然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生产,而且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加工形式,这种落后的加工方式,缺乏规模性、重现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数量也十分有限,同时还存在保质期短、稳定性差等问题,受到很大的限制。但这正也是我们所需要做的,让畲族食疗文化理念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的健康养生理念,做大做强畲族食疗产业,使其产业化,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节约原料、降低成本、增加品种、扩大规模,使我国畲族食疗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对我国的食疗养生市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五、结论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世界都在对食疗对这天然成分的药物药膳有很大的期待。在未来畲族传统食疗开发的工作中,应借鉴古建筑保护中遵循的“整旧如旧”的原则,既要保持它的民族乡土特色和独特的民间口感风味,又要适合当今人们最求的科学养生的健康保健的时尚理念。总结所做的工作,提出存在的问题,展望发展的前提,明确努力的方向,对发挥浙江畲族食疗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丽水地区畲族志》[J].电子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

[2]《中国民族文化大观・畲族编》[M].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

[3]王浩.《食物健康营养与食疗大全》[A].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

[4]《景宁自治县畲族志》[S].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5]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M].民族出版社.1987年

[6]倪世美 金国梁.《中医医疗学》[A].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

陈庆徐(1995.11-),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学生,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