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个极有效地途径。新奇有趣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能够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之下趣味盎然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中,序言的讲解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一些日常生活经验,我利用镁条燃烧实验告诉学生军用照明弹的原理,是学生的兴趣浓厚。趁热打铁,我又演示了红磷燃烧的实验,引导学生回想运动会上发令枪响前看到的白烟。我还将紫甘蓝浸泡在食醋中,结果学生发现它变成了红色,引导学生了解食醋在化学中叫做显酸性的物质;而浸泡在纯碱溶液中显绿色,说明纯碱溶液显碱性等。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充满了渴望和无限的好奇心。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使得原本枯燥的序言教学变得有趣,能比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的科学态度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化学的研究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为重要。科学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化学的实验设计中有很多实验已经被理想化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对学生起到不好的影响,所以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总是会引导,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接受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他们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和学生做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断的描述每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在这样的感性认识中,我听见有学生疑问,为什么有些有火焰而木炭和铁丝没有呢?在这样的时候,我想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木炭和铁丝的熔沸点比较高,而红磷、硫的比较低,燃烧时转化为气体,从而看到了火焰。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告诉学生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气体在燃烧。然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它,这样可以增强知识的有效记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尊重实验事实,对不同的现象要提出疑问,从而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结论。

在新课标人教版初三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探究,这使得初三化学的教学过程基本建立在实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在初三化学学习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在刚开始我的教学设计中就从不忽略实验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性,为了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在课堂上我尽量的鼓励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帮助我完成课堂演示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着很好的带动作用。并且根据教材设计,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在家也同样可以了解化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学生自制了净水器、酸碱指示剂等。这样的过程在后面中考复习时显现出了效果,实验探究题的设计一般都是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有效地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平时动手能力强而且思维活跃,当问题出现时他会第一时间假想自己完成时的现象,这样可以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让我看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多倾听学生做实验时“叽叽喳喳”讨论的问题,那么一定会发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样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开阔自己和学生的思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让我真正认识到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导作用要想发挥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还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认识到让学生不断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创新品质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创新品质是指有利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从事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品质、智力品质、个性品质之总和。总的来说,这样的品质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在初中刚开始学习化学就开始学会想象,同时不断的使学生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实验的失败,那么倔强的他们会不断找寻成功的方法,而教师不断的鼓励会使学生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学会坚持,这样在学生切身体验“失败修正再失败再修正……收获成功”的过程中,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过程,懂得只有不断失败才会有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结论,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品质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同时我还意识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实施应重视学生在实验中养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在完成化学实验时,学生需要从一开始学会的事情就是协作,所以在我教学的过程中会集体给出问题,在同学们相互交流,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后,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根据提出的几个方案进行分组实验验证。在这样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在现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非常需要各样的创造性人才团结起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进行协作才能有效解决很多问题。我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创设新的研究性课题来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同学探讨和协作的良好氛围,并能够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提高现在的独生子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化学实验,尤其是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和途径。因此,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让我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还有着更好的教育功能,可以在学生的技术素养的提升、创新品质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建立起到很有效地整合。在初中化学教育实践过程中,我明白做到这一点对于一个团队的要求很高,新课程改革中化学与探究的设立个我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教学设计中我将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让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发挥的更好,更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做到自我的升华。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化学教师是启蒙学生走进化学之门的领路人.笔者作为初中三年级的化学教师,对化学启蒙有着非常深入的体会和总结,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和思考,对初中三年级化学启蒙教育谈谈一些看法.

一、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进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持续保持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笔者总结,应从把握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师知识技能两个层面入手.双管齐下,各现所长,共同促进,实现目标.

1.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引导学生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错误.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观察到,学生对化学这门“新鲜”学科,起初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复杂化,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正说明了化学的学习进入完全的理论领域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心理学角度,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旧知识(包括经验)同所学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无法产生新旧知识在意义上的构建,无法实现新知识的内化,无法完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知识.原本这个心理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新知的成就感.但随着新知识的铺天盖地的涌入学生的知识库,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疏导,致使知识断点与日俱增,学习兴趣如秋霜洗礼的绿意萎蔫不兴.甚至于有些学生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自认滑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宣告化学启蒙教育从心理层面上的失败.

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部分内容时,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采取的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将石蜡的三态变化和燃烧均以实验的方式呈现,丰富学生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理解理论表达.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教师知识技能

(1)提高教师知识能力

教师化学知识基础深厚,有很好的化学系统知识,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知识体系有良好的建构,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深层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结构的设置和内容形式的安排有较为深入的剖析.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认为九年级教材的知识涵盖面是很高的,对人文意义和化学历史有一定的涉及,将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以其高度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表现出知识点分散,系统性差等特点.如果完全依照教材印制的形式顺序开展教学,很难构建化学知识树状系统,这对于初中学生化学启蒙是尤为不利的.

在把握教材方面,集中突显了教师化学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尝试将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解构,并参照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整合九年级化学知识框架,在这个架构下多次循环知识点学习,适应心理学研究的记忆曲线.实现启蒙学习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 燃烧 燃料”时,笔者将“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学习,收效甚佳.

(2)提高教师教学技术

①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有效地将抽象的化学理论,转变成结构范式.把书籍中的图片变成动画形式,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动画短片等.丰富而直观的材料更容易打动学生.初三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借助直观思维能力的推波助澜.

②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技能中,应该把教师控制情绪的能力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组织能力列为其中,这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幽默的语言总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专注于课堂学习,生动的故事情节设定需要生动的语言作为外衣.准确的用语能帮助学生接受艰深的理论.

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

1.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是化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材中,大到章节,小到小节,处处化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实验存在.

笔者总结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信息技术支撑的化学实验视频演示教学形式;第二种为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第三种为学生亲手操作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

这三种形式均为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最为有利的当属第三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要求,如氧气的制取、二氧化碳的生成等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认真学习整个实验过程.如爆炸等化学实验,危险性较高,在教学中应选取视频课件播放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有时,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时间,许多实验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应适当选取教师实验演示形式或结合视频幻灯片演示教学形式来完成实验的教学.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一、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增加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演示,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施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采用“提出问题――获取信息――设计实验――实验事实――验证产物――总结规律”的学习策略,注重坚持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喜欢提出问题、善于观察、对相关事物细致地进行评价的习惯,培养思维敏捷、勇于实践、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时,除做好铁锈的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外,我增加了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实验易做,现象明显。通过对两组实验的观察,更能使学生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掌握规律。

二、自制仪器或搜集整理实验代用品

新教材实验有80%以上的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半数以上的实验是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呈现的,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学大部分实验室存在缺仪器缺药品的现象,以现有的仪器、药品根本无法完成新教材的实验。为了不影响实验教学的进行,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动学生和老师一起共同收集各种有用的东西来替代实验用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的铝、铁、铜;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等。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明白“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的含义,明白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三、巧用现代多媒体,再现直观情境

现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已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后面所附的“情景素材”光盘和“化学实验”光盘就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可能。化学教学中经常有一些危险性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因可重复性差、耗时长,不适合课堂演示。可将这些内容设计成课件进行实验模拟,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形式的教学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印象。通过多媒体演示,还可以使一些无法以化学实验展示的化学知识形象地再现。例如,在学习“化学的微观世界――原子内部的奥秘”时,可运用电脑动画,从内到外依次演示原子内部的原子核、质子、中子、核外电子各个部分,学生对原子的内部结构就会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直观情境的创设,能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探究途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

四、微型实验,微型节约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初学者;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重要的一环。初三学生是化学初学者,实验教学对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第一次接手初三化学课程,我就将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从中积累了几点心得体会 。

一、 教师做好演示实验

1.采用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

简洁而又形象化的语言,不仅能引起学生注意并激发兴趣,而且对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理解和巩固化学概念有较好的作用。如使用胶头滴管应“捏头赶空气、放手吸试剂、悬空滴液体、管口勿碰壁”;试管的拿法,强调“三指头”,不要“一把抓”, 添加固体要“一斜、二放、三慢竖”,液体取用量则形象为“一个指节长”。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则编了顺口溜:“实验开始先通气,通气以后再点灯,由红变黑先撤灯,试管冷却再停气。”同时强调:“一氧化碳要早来晚走,酒精灯要迟到早退。”在做电解水的实验中,把实验归纳为八个字“负氢正氧,氢二氧一”,等等。

2.教师认真做好演示实验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实验,都有好奇心,对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会格外注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力求使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达到此目的,我把演示实验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例如,演示化学爆炸,我就充分利用了氢气。将一个装药品的小塑料罐,底部烧一个小洞,倒扣收集氢气至一半左右,用点燃的木条靠近小洞,尖锐的爆炸声让学生既兴奋又印象深刻。做“用稀盐酸溶解铁锈”实验时,铁钉上的铁锈溶解完以后将溶液倒到另一支试管中,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溶液和铁钉的变化;同时充分利用除去铁锈后光亮的铁钉,马上再倒硫酸铜溶液进去摇一摇,再将溶液倒到第三支试管中,再次让学生观察溶液和铁钉的变化。装置的改进,不仅让学生注意到观察的重点是溶液和固体,同时复习了置换反应。总之,在做演示实验时应力求做到:装置正确、简洁美观、操作规范、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

3.让学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广泛参与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还是处在主导性的位置上,但部分任务可由学生承担完成。每一次做演示实验我都刻意安排一个“助理”,比如要求一个学生专门帮我照顾酒精灯,需要时帮忙点燃,不需要时熄灭,或者帮我取用某固体或液体药品,或者提前让一部分学生帮忙准备实验药品或器材。比如在做“石灰石实验”时,就让一些学生帮忙准备了鸡蛋壳、牙膏等,做“pH试纸使用实验”时又让学生把自己想要测酸碱度的东西带过来,于是有学生带来了洗面奶、化妆水、醋、酱油等。在做“蛋白质检验”时我甚至让他们提供了自己的毛发。虽然这部分要求或操作还是相对简单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规范性操作,为日后分组实验中的独立操作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克服了对化学实验进而是化学学习的恐惧,从而加强了对化学的感性认识,拉近了学生与学科的距离。

4.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对于化学初学者来说,化学实验充满了新奇,一见到异常现象就很兴奋,如果没有特别明显的现象就失去了兴趣。总之,不知道观察的要点。所以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要重点观察物质变化之前的颜色和状态,变化时所发生的现象如发光、放热、生成沉淀、气体等,变化后物质的颜色和状态。观察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有重点地观察。比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往往只注意耀眼白光而忽视产生的白色固体。又如“酸碱中和”实验,除了观察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尤其要注意酸碱中和到达等当点时酚酞指示剂变色的时间很短,应指导学生捕捉瞬间突变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敏锐性。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如氨气)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 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1.分组实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虽然在做第一次分组实验之前已经有多次的演示实验,但在学生第一次进行分组实验课的第一个班级,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兴奋无比,一会儿开开水龙头,一会儿摸摸水槽,整个实验室乱哄哄,根本无心实验,教学效果比较差。总结经验教训,第二个班级授课时我就不着急让学生做实验,而是带领全班学生先参观化学实验室和药品准备室,揭开化学实验室神秘的面纱。先认识了通风橱、水槽,后又让学生清楚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摆放原则,最后还详细讲解了分组实验的注意事项:如进实验室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写好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加以具体指导。最后特别强调实验完成后仪器的清洗、药品整理、实验桌面的整洁等实验习惯。第二节再上这个班级的实课时效果明显就好多了,所有学生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实验结束后我又特意留出10分钟左右让他们整理实验仪器,并把做实验的感受和反思写在实验报告的后面。由于要写实验反思,学生就“强迫”自己又重复了一次实验流程,印象特别深刻,在接下来的所有分组实验中,这个班级的实验效果一直是最好的。

2.做有指导的学生分组实验

对于化学初学者,做好实验仍然离不开教师对实验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在实验前进行指导。学生在开始实验前,教师要就实验中的操作要领、仪器的使用方法、试剂的用量及添加顺序,以及实验的成败关键等方面进行提示或说明。也可以做示范操作或针对性提醒,或提出几个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供学生边实验边思考。如“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中,应指出操作上注意事项:①检查气密性及检查方法;②石灰石和盐酸的添加方法;③收集和验满;④二氧化碳倒入点燃蜡烛的位置。 其次是实验中的指导。实验中有时由于实验条件控制不够,学生常遇到困难或进行违反操作规程的操作,而使有些学生常得不到与其他同学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时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若不及时予以帮助,很可能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自卑心理,而失去了实验的信心及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如果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而又耐心地跟学生一道分析原因,对错误概念或操作予以纠正,让学生重新做。最后应做好实验后的总结。这种指导是教师根据实验的目的,结合实验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及实验技能的问题,进行总结性评价,并适时地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即使做得不好,也应该鼓励其努力提高,以免打击初学者的自信心。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现象观察 技能考查

2010年以来江苏省就对初三毕业生就把理化生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纳入中考内容之一,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是招生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而制订的,不可否认它的指挥棒的作用。基础教育理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客观上仍不能消除在教育中的应试因素。历来中学教育中文化理论知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中仍被不少教师所忽视,尽管在升学试卷中含有实验考查的内容,但毕竟无法体现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水平,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文考而轻实验技能的现象。在2012年理化生实验技能考查中我们就发现不少“学习优秀生”动手能力很差,连基本的操作都无从下手,这对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在组织实验技能考查的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均有待于在今后的考查中加以改进和完善。三年来来,笔者在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方面,采取了下达几点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要让学生熟悉基本操作,准确把握实验流程,规范操作

任何化学实验的进行,都离不开一些基本操作:准确、熟悉的基本操作,可以保证化学实验的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基础和保证。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中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学习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很多项,主要包括溶解、振荡、加热、过滤、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装配及气体的收集等等一些基本操作。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1.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2.装置气密性的检查:3.药品的取用:4.加热方法:5.气体的收集和放置:6.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例如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以木炭燃烧为例,要熟悉以下几个实验步骤:

1.将带火星木条伸到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将一小块木炭用坩埚钳夹住,在空气中点燃后,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待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教学中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熟悉掌握基本操作流程,熟练使用实验用具,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些事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做好演示实验,强化示范作用

化学教师准确规范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中起着示范作用,而且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深化。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一般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实验难度较大的(如实验装置比较复杂或实验中使用剧毒药品和学生操作有危险的实验),这是少数。这类实验必须由教师演示,力求操作规范化。二是实验技能难度较小,这是多数的实验。对于这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实验条件较差的学校,某些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在教师指导下去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实践证明,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验,经常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动手去做,除了增加他们的操作机会以外,还可以起到两个作用:①使学生对一些被认为是无所谓或被忽视的常规操作如试剂的取用,取量的多少,试管夹持,一般加热等等,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②在实验过程中,向学生恰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操作技能。

三、学会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能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的能力,我们对现行初三化学教材中所讲到的现象进行归纳、综合,主要涉及光、热、声、态(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沉淀、液化、燃烧等等。在每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中,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中有无新物质的生成和上述现象内容来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好,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填写于实验报告中。这样要求学生,不仅使学生知道在实验中要观察些什么,使学生对知识获得比较完整的概念,而且也不会漏掉某些重要的实验现象,以致得不到正确结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产生原因,揭示化学原理。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推断得出的。在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要夹带生成物名称。实验现象是描述人通过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所感知的现象。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不能描述成“生成了氢气”,而应描述成“产生气泡,锌粒逐渐消失”。再如: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反应现象描述,不能叙述成“生成黑色氧化铜,同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而应叙述成“绿色粉末逐渐变黑,试管内壁出现无色液珠,同时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人可以感知,而物质的结构、组成却是不能被感知的。由于化学反应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因此描述实验现象,要仔细全面,不要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