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b)-120-02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antibiotics in the system of hospital information

YANG M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Xixiang,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2,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practices and effect of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antibiotics in our hospital. Information of the patients which used antibiotics was collected from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system in our hospital.Then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done with the information above. The institu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 management system in our hospital was strict, at the same time,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was reasonable,in the final, the results was remarkable. The usage of antimicrobial drugs was under better control.However,the using frequency of the first-line drug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s,the proportion of the third-generation cephalosporins antibiotics was still larger in clin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assified management wa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ational usage of antibiotics,but also benefited to save health resources.In contrast,the management measures still need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enhanced.

[Key words] Antibiotics; Classified management; Rational usage

我国临床抗生素的使用的不合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抗生素滥用及重复使用问题。临床抗生素的使用趋向由单一向联合用药转变,借以从不同的机制抗菌,加强疗效及加大抗菌范围。虽然治疗的有效性尚无确定的结论,但是同时也加大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并且可使细菌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也是对我国卫生资源的一种浪费。如2006年的一个统计表明,不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这一项[1],就使我国每年浪费卫生资源17亿元。其次,追求新药贵药。某些医院片面强调和追求利润,对临床医生滥用抗生素不闻不问,甚至鼓励医生开利润较高的进口药、贵重药,造成医生在处置病情时以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为用药准则。

1 抗菌药物分类

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已成为检验医院管理质量的关键之一,其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又是直接使患者得到实惠的信息化应用。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加大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及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依据卫生部特别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并结合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药、不良反应及本地区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①非限制使用:经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在15元以下的抗菌药物。②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③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因此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

依据卫生部特别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之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目录相关规定[2],利用抗生素合理应用监控系统采集医院信息系统现有信息并将药品库中设置不同的“药物分级”字段,以患者每次住院使用一种抗菌药物为1个统计单位,计算使用频次,自动实现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调查报表。

2 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分析

结合医院信息体系,本院的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成效。2009年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与2008年比较,抗生素使用率从73.5%下降到43.5%;抗生素二联使用率从22.7%下降到9.4%;抗生素三联使用率从17.7%下降到2.7%;病房抗生素使用率从77.8%下降到54.9%。从以上的统计数字变化可以看出,本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及分级使用以来,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本院自开始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以来,分级管理的落实情况良好,一线抗菌药物用药频度保持在60%左右,这表明一线药物仍占主导地位;三线抗菌药物用药频度一直控制在4%以下,但是二线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百分比较以前的用药频度有所增加。

3 我院分级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名单

我院门诊抗感染用药共使用10类41个品种,从处方分析得出使用频率较高的抗生素药物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使用率居高。其具体的药物名单为:被列为三类头孢药物的(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唑肟钠、头孢他啶)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从这些药物的使用频数分析,笔者发现这些药物主要是具有广谱、高效、耐酶的特点,且免皮试。用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头孢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比例和其他抗生素类药物相比还是很大的。

4 我院分级管理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成效

抗菌药物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最广、品种最多的药物之一,为临床治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几乎所有临床科室都在使用抗生素,但如果不合理、过多或滥用抗菌药,会产生耐药菌株,浪费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已成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近几年在国内有一些相关报道[3-5]。结合医院管理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抗菌药物的动态监管,系统实现了抗菌药物的分线归类,对抗菌类药物信息进行收集、归纳和量化,并通过有效和多层次的数据分析得出抗菌药物重要指标,如使用数量、给药频次、使用率、联合用药、费用等数字。抗菌药物信息系统的建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我院抗菌药物的实时、长效管理成为可能。由于本院重视抗菌药物的管理,这种做法不仅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提高了医疗质量,有利于消除和避免患者看病贵的不良影响,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5 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后,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使用频次以及二、三线药物的使用比例均比以往有明显减少,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抗菌药的分级管理是推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但头孢三类药物的使用频数较大,抗生素的使用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这种现象也提示相关工作人员仍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李金英,许恒忠.4895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4,1(2):17-18.

[2]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4,90(23):94-124.

[3]李欣,李志光,周海波,等.994例肿瘤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0):46-48.

[4]杜伟奇,施秀芳,王瑞书.我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事,2005,19(6):375-377.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门诊处方;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2011年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2011-2013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2010年和2014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2.2 抗菌药物整治前后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表1数据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品种由2010年的55种降为2014的50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从24.36%下降至18.16%。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角度看[8],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主要以限制级为主,非限制级为辅,特殊使用级别的抗菌药物不足5%,2014年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较2010年均有所下降。

2.3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 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及药物利用指数(DUI),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消耗按DDDs高低排序前十位见表2。头孢菌素类药物在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有重要比例,2010年和2014年排名前5位中头孢类即有4种(头孢西丁属头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在2010年和2014年均位于前5名之中;而从分级管理的种类来看,主要是以限制级抗菌药物为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及大环内酯类使用累计DDDs相对较少。从药物利用指数结果看:2010年有四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的药物剂量存在不合理;整改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明显减少,仅头孢曲松的DUI>1。

2.4 门诊处方合理性评价 对2010年和2014年随机抽取的361张和68张不合理的处方进行不合理原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菌药物整改活动后门诊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但总体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的不合理原因基本相同,其前3位原因分别是β内酰胺药物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使用、药物剂量不正确、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三日用量。见表3。

3 讨论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2011年卫生部制定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活动整治活动方案,在全国组织并实施。本院药事管理组织积极响应,加大了抗菌药物滥用治理力度,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现活动已开展3年,本次对本院2010年和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调研比较结果提示,整改后本院加强抗菌药物品规管理,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并规范临床医生抗菌药物处方权,抗菌药物品种较前减少,现有50种品种;整治活动后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14%,符合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累计DDD值也较前下降,从各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看,2014年非限制级别的使用比例较前上升,而门诊特殊使用级别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稍有下降。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主要以头孢菌素为主,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有抗菌谱广,临床疗效高,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及耐青霉素酶等特点[9],排序越靠前,说明用量越多,这些药物在抗菌药物中地位重要[10]。通过统计发现,整改前后累计DDD前十位的抗菌药物品种变化不大,而整治活动后药物利用指数几乎都不超过1,提示药物使用的剂量基本合适。

但通过对2010年及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分析结果显示:整改后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数较前已明显减少,但仍存在许多普遍问题。不合理用药的表现有以下几点:(1)未按药物半衰期特点用药,由于β酰胺类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大多半衰期都较短,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因此正确用法应高于最低抑菌浓度,将一日量分次给予[11],而不是通过增大每次剂量,以达到增加血药浓度T>MIC的目的。因此规范β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应控制单次用药的剂量,尽可能一日分次用药以增加其抗菌效果。(2)药物剂量不合适,多为β内酰胺类药物的单次剂量偏大。(3)抗菌药物处方用量超过3日用量:门诊对抗菌药物处方加强对抗菌药物治疗用药,特别是预防用药疗程的管理,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4)整改后仍存在一定数量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有很多处方使用阿奇霉素,这是因为阿奇霉素有抗菌谱广,疗效好,适用人群范围广及不易过敏等特点[12]。而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13],此时更应该增加抗病毒药物使用的频率。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多采用单一用药,联合用药的比例不高,在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本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联合用药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相同种类的药物使用重复,如头孢曲松+阿莫西林,两种都是β内酰胺类制剂,合用后会相互争夺靶位而出现拮抗效应,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交叉耐药性。这种现象在2014年的抗菌药物处方中基本不见;但仍存在是联合用药过程的重复用药现象,如头孢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的方案,由于头孢西丁为头霉素类抗菌药物,抗菌谱类似于二代头孢,但兼有抗厌氧菌作用,原则上无需再联合奥硝唑抗厌氧菌治疗。

抗菌药物在治疗与预防各种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4],抗菌药物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观念、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还存在突出问题,其中,抗菌药物的盲目使用是最突出的问题[15]。自2011年本院开始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较2010年规范许多,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仍值得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实行、推进,为促进我院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实现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有效的合理用药目标,一方面,需要医院要坚决执行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对临床用药情况,医院应当经常监督检查,对无充分依据滥用抗菌药品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医生及药师要拟定正确合理的药物方案,要根据药物本身的医疗疗效特点,结合患者症状、药敏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减少和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Louie J P, Bell L M. 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for common infections in an era of increasing resistance [J]. Emerg Med Clin AM, 2002, 20(7): 69-91.

[2] Teng C L, Shajahan Y . The management of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 Med J Malaysia, 2001, 56(9): 260.

[3]刘娟,张巧玲,林碧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医院感染[J].海峡药学,2010,12(7):41-42.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 2011.

[5]卫生部召开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推进工作会议[J]. 中国药房,2011, 22. (44): 4207.

[6]谢{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911-912.

[7]齐薛红, 娄小娥, 吴美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药业, 2002, 11(9): 57-58.

[8]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宣贯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61.

[9]晏梨,田静.昆明市某“三甲”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2,9(3):217-219.

[10]赵欣欣.我院头孢菌素类基本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11,22(44):3779-3781.

[11]赵志刚. 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500 例[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78.

[12]苏平菊,王岳.阿奇霉素药理毒理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95-1296.

[13]罗文基,林子玲,黄汉.本院门、急诊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分析[J].今日药学,2011,21(3):194-196.

[14]陈晋蓉.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14(20):12-14.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一、通过区卫计局对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督导考核有以下问题: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未按期效验;

2、抗菌药物管理应符合相关规定;

3、医疗器械管理、医学证明文件管理建立符合相关规定的制度、资料。

二、整改措施:

1、《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已安排专人负责效验。

2、制定《区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人民医院开发区分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并实行。

3、成立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小组,制定药品医材采购管理制度及医学诊断证明书管理制度。

三、针对以上问题整改期间,根据各项进展情况及工作核查结果,及时上报中心主管领导。

                             

 

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通讯作者:宋晓阳

【摘要】 目的 了解和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二级甲等)住院部呼吸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分析住院部呼吸内科7~9月份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数量、销售金额、DDD值、DDDs、使用强度。结果 非限制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基本均衡,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没有出现,药物应用基本合理。结论 统计数据明确,全面反映临床抗菌用药现状,呼吸内科抗菌使用情况良好。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三级管理; 使用频率; 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6.054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问题已经受到临床医生、药学专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重视。为规范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笔者所在医院对抗菌药实行全面监督管理,并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为了解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呼吸内科抗菌用药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针对2011年第三季度呼吸内科抗菌药物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阅呼吸科7~9月出院病历,通过笔者所在医院网络系统抽查全院住院部及呼吸内科第三季度每月抗菌药物使用品种、规格、使用数量、使用金额。

1.2 方法 DDD值(限定日剂量)采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DDDs(用药频率)等于某药的总用量/此药的DDD值,DDDs具有量的相加性,DDDs越大,该药的使用频率越大[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100。依据二级甲等医院抗菌药品种不超过35个的规定,笔者所在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即非限制使用级(一线)、限制使用级(二线)、特殊使用级(三线)。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医院于2011年9月1日起实施二级甲等医院抗菌药物35个品种,根据院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三个等级,*表示此品种抗菌药有两种规格。

2.1.1 非限制使用级 阿莫西林胶囊、青霉素钠针*、苄星青霉素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头孢氨苄缓释片、头孢羟氨苄片头孢唑林针*、头孢呋辛酯胶囊、头孢呋辛针、头孢克洛胶囊、头孢曲松针*、红霉素针、红霉素肠溶胶囊、阿奇霉素分散片、克林霉素磷酸酯针、庆大霉素针、奥硝唑针、甲硝唑片、甲硝唑针、氟康唑胶囊、伊曲康唑胶囊、左氧氟沙星片、左氧氟沙星针。

2.1.2 限制使用级 阿洛西林钠针、美洛西林钠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针、哌拉西林舒巴坦针*、阿莫西林舒巴坦针、美洛西林舒巴坦针、头孢丙烯胶囊、头孢他啶针、头孢地尼胶囊、头孢哌酮舒巴坦针、氟康唑针*、阿奇霉素针*、地红霉素肠溶片、依替米星针、头孢西丁针、头孢米诺针。

2.1.3 特殊使用级 万古霉素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2.2 呼吸内科抗菌药使用频率及排序 第三季度7、8、9月份出院人数分别是127、111、127人,平均住院时间为10.3、10.7、8.9天。将7、8、9月各种抗菌药物消耗量进行统计,并按DDDs值进行排序,见表1。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7、8月份呼吸内科抗菌药物范围较广,分别是22和16种,9月仅为8种。这是因为从9月份实施二级甲等医院抗菌药物35个品种,7、8月很多抗菌药已逐步被取消,9月份的抗菌药使用比较集中,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增大。

2.3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将抗菌药分成三线管理 笔者所在医院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临床需求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线管理,一线抗菌药为医保甲类和常用的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价格较低的抗生素,以满足临床治疗的常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二线抗菌药为医保乙类和部分疗效好、毒副作用较大、价格较高的抗菌药,要以临床诊断、细菌学诊断、药敏试验等作为选用药品的依据,由治疗组长签字方可使用。三线抗菌药为非医保类和易产生耐药性、毒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的抗生素,由科主任签字同意方可使用。分线管理的目的不是限制抗菌药的有效使用,而是让医师有根据地合理使用。

3.2 抗菌药使用频率 从7~9月的抗菌药使用频率排序可以看出,排在前三位分别是注射剂头孢米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钠。作为三代头孢菌素的二线抗菌药头孢米诺,对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的作用较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胆汁、脑脊液中浓度高,基本无肾毒性,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敏感菌感染[2]。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属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成的复方制剂,主要用于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胆道感染等的治疗,对严重感染患者及时应用可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在8~9月中的DDDs排序第四位,该药为三代喹诺酮类药,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无须做过敏试验,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价格较便宜等优点,不良反应较低,对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所以深受青睐。但是随着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发展迅猛,所以医师有责任避免选用那些对病菌无活性或有轻度活性的抗生素品种,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7~8月中,阿奇霉素注射剂的DDDs始终排在第九位,长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独特的药动学特点为组织分布广,细胞内浓度高,长达68 h,每日仅给药1次。它以副作用小,疗效确切等优点,正日益为临床医生所接受。

在7月份,DDDs排序在十七位的庆大霉素和二十位的阿米卡星都属于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葡萄球菌属、需氧G-杆菌所致的感染,阿米卡星抗菌作用相对较强,但氨基苷类的耳肾毒性较大,从而制约了其在临床的广泛使用,8、9月份没有出现。

在7~9月殊使用级药物没有出现,一、二线药物的使用比例比较均衡,这与笔者所在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是分不开的。从查阅病历中可以看出,呼吸科医师对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次患者选用一线药物,在需要更换级别时均记录了使用理由和用药方案,在用药程序和权限上比较规范。

3.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是指每天100例住院患者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DDD提供了一种与药物价格和配方无关的测量单位。从表2中可见,呼吸内科7、8、9月的使用强度分别是133.5、164.2、159.0,与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5.2、97.62、110.6有一定差距,存在用药过度的情况。远高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的力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 DDD以下的指标。调查显示,抗菌药使用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无感染指征的预防感染,预防起点高,用量大,时间长;无指征、不恰当的联合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低,凭经验用药。

经过对呼吸内科病历检查及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呼吸内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不合理情况有了明显改观,分级管理对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卫生资源、提高医疗质量和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意义已被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认识,从而避免药物滥用导致的菌群失调及耐药性的出现。药学工作者可利用院内局域网平台,定期组织检查临床抗菌药的使用情况,把结果反馈临床,从而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参 考 文 献

[1] 邹豪,邵元福,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药房,1996,7(5):21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方法

抗菌药物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炎症的重要手段,但临床上存在较多不合理用药现象导致治疗效果大打折扣[1],如何通过合理的药学干预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十分重要。本文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400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学干预方法及干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1月~12月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处方400张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药学干预前(2015年1月~6月)和实施药学干预后(2015年7月~12月)各200张,共涉及急诊外科、呼吸内科、消化科和普通外科、皮肤科、妇科等不同科室的患者400例,患者的患病类型包括了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盆腔炎、附件炎、前列腺炎等。药学干预前200张处方中涉及的患者中,男104例,女性患者96例,患者的年龄在18~79岁,平均年龄为(49.1±4.2)岁。药学干预后200张处方中涉及的患者中,男106例,女性患者94例,患者的年龄在18~81岁,平均年龄为(50.3±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涉及科室、患病类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有可比性。

1.2方法 2015年6月~12月,患者开始实施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如下:

1.2.1行政规范 结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导方案》与我院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抗菌药使用、分发、处方点评制度以及抗菌药分级管理制度。定期对不同科室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反馈分析,由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对不同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措施。同时,制定严格的抗菌物使用监督制度,连续监测不同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旦在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要对相关责任医师进行内部通报,并给予相应的惩处措施。

1.2.2培训干预 为提高医师、药师的专业水平,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专家讲座、内部经验交流等不同的形式对其进行抗菌药物用药相关干预管理,保证其对常规抗菌药物的各项药学特性熟练掌握;加强对用药前菌检、耐药试验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感染的重视程度,避免过度依赖经验性用药;加强用药监控,做到科学用药。

1.2.3用药指导 加强科室医生和临床药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科室医生出具的处方,要给予合理点评,遇到分歧可以加入第三方进行共同判断。做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工作,增强防范意识。特别是针对临床工作中,由于医生对细菌耐药性的过度担心而致盲目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的情况,要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以及处方点评制度指导下,确定医生的处方权限,详细规定不同级别药物的适应证,严格监督医生的使用情况,保证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

1.3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分别统计抗菌药临床应用药学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统计其各自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药物联用比例、用药前菌检或药敏试验比例。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实施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前,患者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包括:联用药物不合理(9例,占4.5%)、给药途径不当(5例,占2.5%)、用法用量不当(4例,占2.0%)、用药档次过高(2例,占1.0%)、溶媒选择不合理(2例,占1.0%)、无适应症用药(2例,占1.0%),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2.0%(24/200),实施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后,仅有出现联用药物不合理和用法用量不当患者各1例,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为1.0%(2/200),显著低于药学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同时,从抗菌药物的总体使用情况来说,使用时间从干预前的(17.1±1.9)d降至(10.2±1.7)d,用药前接受菌检或者药敏试验的比例从11.0%(22/200)提高到了31.0%(62/200),药物联用比例则从35.0%(70/200)降至18.0%(36/200),药学干预前后,差异十分显著。

3 讨论

抗菌药物是世界上使用率、使用量最高的药品种类之 一[2],在炎症、感染的治疗中,抗菌药物因其种类多、抗菌谱广、治疗效果好的优点得到医生与患者的青睐,但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则给抗菌药物药效的发挥带来了新的阻力[3]。

本文分别对抗菌药物药学干预实施前后的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及用药情况进行了比较,可见,通过积极的药学干预,可以大大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且用药时间缩短,仅为(10.2±1.7)d,药前菌检或药敏试验率提高,联用比例下降,临床使用的规范性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行政规范、专业培养与用药指导等方式共同实施药物干预,能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利用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瑞林.临床药学在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0):185-186.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中国感染与化疗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农药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