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求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蓝齐儿”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2021年工作总结

1.强化政策落实,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今年以来结合全市企业用工实际,提请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招工及用工服务若干意见》《加强企业招工及用工服务实施细则》。组建4个外出招工小组和外出招工协调工作小组,持续开展以工引工、外出招工、社会中介机构引进活动,目前招引外来员工27人。充分利用人社网络系统作用,扎实推进专场招聘、“2+N”招聘和网络招聘等各类活动。截至目前,共组织“2+N”各类招聘会92场,500余家企业提供2.56万个岗位,累计17136人参加招聘活动,达成就业意向11385人,主园区用工净增3787人,增幅9.3%。二是持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稳步推进创业培训,本年度共开展23期创业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690人,圆满完成市级下达的年度工作任务。进一步简化办理流程,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及时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预计到2021年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不少于7000万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不少于3000万元。三是兑现招工奖励政策。兑现以工引工及返乡就业人员奖励资金,鼓励企业老员工通过亲带亲、友带友、老乡带老乡等方式引进新员工,对成功介绍外乡或返乡人员来广稳定就业的单位或个人,在企业自主奖励的基础上,再给予1000元/人奖励。截止目前2021年度已兑现奖励资金174.7万元,补贴人数2821人。同时积极向企业宣传《人才兴企二十条》,鼓励企业引才引智、鼓励企业培优育强、鼓励人才扎根兴业。四是精准宣传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利用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及举办现场宣传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创业扶持政策。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开征集就业见习岗位、公益性岗位。建立新投产企业“人社服务专员”帮扶联络机制。定期入企走访调研,开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宣讲等服务。五是有序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根据户籍地将帮扶对象分解到乡镇社区,层层压实帮扶责任,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将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展分类帮扶,做到登记一人,服务一人。六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以来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共开展39个班次,结业合格2284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开班62个,培训系统上线2305人;普通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开班18个,培训系统上线855人,砀山县技能扶贫培训150人;2021年度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开展11个班次,参训学员542人。

2.深化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强化征缴扩面和优化转移接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0万人,同比增长14.9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8277人,同比增长4.19%;失业保险参保3.96万人,同比增长36.55%;工伤保险参保8.22万人,同比增长1.48%。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到27.85万人,当年缴费人数为17.56万人,为符合领取条件的8.69万人发放了养老金,月发放率100%。长三角社保转移接续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二是规范参保。自2021年4月起,逐步规范社会保险参保,实行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险统一缴费基数并同时参保,使得职工社保全覆盖,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将逐步实现职工退休生活有保障、失业求职无担忧;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并推进保险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等合法权益;在用人单位为职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实施补充工伤保险,减轻用人单位工伤赔偿负担,化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促进工伤预防。三是建设基金风险防控体系。成立了社保数据对比领导小组,对各级疑点数据进行排查,联合公安、法院、民政、卫健四部门定期进行数据比对,对发现的数据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建立了完善的内控制度,并顺利迎接了省市多次检查,总体情况良好,对发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及时整改。四是调整职业年金记账方式。根据省市要求,将职业年金缴费由记账方式调整为实账积累,计划从2022年起对职业年金记账方式调整期历年形成的记账金额安排3年分批进行消化。

3.加大推荐评选,提升人事人才工作水平。一是完成2021年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今年我市事业单位计划招聘124人,涉及卫生、教育、农林水专业技术领域以及行政管理等88个岗位。经过公告、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程序,目前116人进入体检环节。二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新增技能人才3537人次,占任务数(2500人)的149.4%,其中新增高技能人才771人次,占任务数(1090人)的70.73%,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690人次,占任务数(1800人)的93.89%,其中高级工271人次,占任务数(400人)的67.75%,技师27人次,占任务数(30人)的90%,新技工系统培养705人,占任务数(700人)的100.7%。三是组织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成功举办我市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推进1名选手参加全国新职业技术技能大赛安徽省选拔赛;组织参加宣城市“皖厨宣味·徽菜名城”首届烹饪技能大赛,共7名选手参赛,其中1名选手获得中式面点一等奖、3名选手获中式烹调优秀奖;4名选手参加首届长三角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安徽选拔赛;3名选手参加安徽省第三届农民工职业技能竞赛。四是稳妥有序开展网上申报职称评审工作。今年首次使用网上职称申报系统,为保障申报人员顺利上传资料,指导用人单位经办人员认真学习网上职称申报系统操作流程。目前共审核通过并上报了13名申报人员的申报材料。五是多措并举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作。进一步规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流程,积极组织工作站申报参与省厅开展的各种项目和活动。今年有三家工作站申报了科研活动资助经费项目,有四家工作站参加了全国博士后创业创新大赛,其中有两家工作站进入了复赛,有一家工作站进入了决赛。

4.规范行政执法,劳动关系和谐发展。一是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用工管理趋于常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劳资纠纷大幅下降,在大大改善根治欠薪工作局面的同时,切实维护了我市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是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稳步提升。组织参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员仲裁员培训班,加强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打造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高的调解仲裁队伍。推进信息化仲裁院建设,上线运行全省统一的调解仲裁信息管理系统,落实案件受理、审理、监督统计等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推广应用全国“互联网+调解”平台,拓宽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申请多样化渠道,为群众提供便利。今年以来案件办理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劳动监察受理投诉举报案件153起,涉及农民工1961人,涉及金额2607万元;排查全市工程建设领域在建项目97个,排查存在拖欠支付隐患项目6个,及时责令限期整改项目5个,涉及农民工389人,金额1265.3万元。仲裁院已立案受理261件,调解结案173件,裁决结案73件,终局裁决5件,其他方式结案7件,仲裁结案率96.9%,仲裁调解率68.4%。全市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平稳,全年未发生因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引发的上访或群体性事件。

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招工引工方面。进一步完善招工引工政策,制定全市招工引工考核办法,完善招工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建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监管机制,鼓励引导重点临时缺工企业以服务外包的方式解决用工困难。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招聘会,2022年全年计划开展136场“2+N”招聘会,其中80场周三、周六现场招聘会、18场乡镇“夜市“招聘会,20场网络直播招聘(每月固定8号上午9点举行直播带岗),18场劳务基地及其他招聘会。突出春节等重要节假日招聘,春节期间开展10场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3场网络直播招聘会,3场乡镇、开发区子园区招聘会,4场人力资源市场大型招聘会)。

(二)就业创业方面。在开展好常规创业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创业和就业技能培训,2022年计划培训农民工3000人以上,开展1-2期乡村振兴主题创业特训营,培训学员不少于60人,开展乡村旅游、品茶员等乡村特色就业技能培训班不少于3期,培训学员不少于180人。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2022年,计划开发公益性岗位200个,上岗率不低于50%;新增实名制就业不少于1.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6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率不低于70%;创业担保贷款计划发放不少于7000万。

(三)人才保障方面。围绕广德市开发区四大主导产业,积极组织广信农化等不少于3家企业开展企业自主评价,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筹备广德市第三届“广德工匠”评选活动,计划表彰、提名奖各10名。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积极推荐优秀的乡土人才参加全国、省、市技能人才评选及技能人才竞赛,所有竞赛项目计划各推荐2名选手参赛,加大乡土人才在技能人才评比中的比例。组织荣达食品有限公司创建升格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四)社会保险方面。扎实推进征缴扩面工作,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0.12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达到8450人;失业保险参保达到5.0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达到8.40万人。针对目前我市社会保险参保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参加职工养老保险人数明显少于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从2022年起将积极推进职工全险种参保计划,进一步提高全市职工全险种参保率。扩大协议医疗机构签订范围,简化转院流程,为工伤职工和企业创造更大便利。

求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双元制”的内涵: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指的是一种私人办的企业作为“一元”,与国家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学生一方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的培训,一方面直接在工作中或特别的培训车间学习工作技能。培训的职业由联邦、州和社会伙伴合作确定。根据职业,培训期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双元制”与许多国家通行的纯粹学校式的职业培训不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区别:学生每周在企业学习三到四天,在职业学校学习一到两天;在企业的培训由联邦负责,在职业学校的培训由州负责。

“双元制”的特点: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能力的一线技术工人或农民;企业和学校紧密结合,共同完成培训任务,并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重实践、重技能培训;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的有机结合;职前与职后培训的结合。

“双元制”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调节的企业中心的职业教育制度,突出以企业为主,以实践为主。

二、“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实施

山东省平度职教中心自1991年开始,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德“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平度“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培训中心。23年来,学校按照“把握实质,洋为中用,探索规律,立足可行”的方针,积极探索构建“双元和融、行知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结合、校企一体、深度融合、特色发展”的具有平度特色的“双元制”办学之路。

(一)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组建双元制校企联盟(集团)

为加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一是加强校内实训车间建设。目前共建有电焊、电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钳工、钣金、服装、数控、汽车、木工、酿酒等各种校内实训车间72个。二是加强校内培训机构建设。按照“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结合专业创办了华德汽车维修培训中心、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服装加工培训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培训中心。校办产业的创建和有效运作,实现了培训功效“五合一”:即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教学、生产合一。三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平度市内外67家企业和山东省境内8家高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结成一个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的联合体――平度双元制校企联盟(集团)。校企双方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讨“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行业指导,扩大了校企合作规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学校走引企入校、引校入企之路。学校于2008年分别与青岛圣达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青岛德宏工贸有限公司、青岛新鸿机电公司、青岛德发肉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了数控培训加工中心、电气焊培训加工中心、电工装配培训加工中心和肉制品培训加工中心。青岛海信集团不但在学校实训车间建设了一条模拟生产线,还为学校提供了一条完全独立的现代化电冰箱生产线,实行线体承包制运作。2014年上半年,将平度六和饲料有限公司引入学校,校企共建了“动物健康养殖检验检测室”。

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引校入企,实现了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运作。学生在学校体验到了企业的生产实境,加强了学生的岗前培训,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意识和岗位操作规范,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以人为本,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双元制”职教办学模式的根本保障。为满足项目的快速发展,建立了教师培训长效机制和名师队伍建设工程激励机制。一是实施校本培训。通过名师带徒、邀请国内外的专家短期培训等方式,立足岗位成才。二是基地培训。充分发挥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针对校内教师的培训。三是高等院校培训。选送优秀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参加各级进修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四是企业生产培训。要求教师必须到企业下厂锻炼,每两年轮换一次实习两个月的时间。五是国外培训。选派专业教师到德国接受时间不等的“双元制”职业培训,考取国际通用的“师傅”证书。从1990年开始,有81人次赴德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回校成为项目健康迅速推进的中坚力量。六是参与各级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七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立项国家级科研课题3个,各类子课题40多个,走科研兴校之路。

目前学校专业教师中级证获证率100%,高级证获证率近70%,技师获证率为43%。“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

(三)深化教学六项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使“双元制”办学更紧密地结合国情和平度的实际,学校一直把教学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是改革教学计划。第一学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第二学年为专业技术培训年,第三学年为专业能力提高年,三年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68%。第一学年50%的时间学理论,50%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第二、三学年20%的时间学理论,30%的时间在校内实训车间实践,50%的时间在企业培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使教学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真正意义上的结合。

二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国家职业标准,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了适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了“教、学、做”合一。由学校专业教师编写的机电专业《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和《专业实训》成套教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学校开发的《山东省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农字号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引领了学校其他专业和全省涉农专业的发展。学校共开发了14门青岛市精品课程、10门平度市精品课程和32本校本教材,其中5本教材达到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课程标准已出版使用。

三是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起“宽基础、活模块、复合型”的智能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真正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关键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列入教学计划,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才培养标准上的双向性:既有较强的技能,又有健全的人格。

四是改革教学形式。采取“模块化、三点一线”教学,形成了课堂、校内实训车间和校外培训企业“三点一线”的培训格局,构建起了实践能力的“三个层面”培训体系:一是基本技能培训层面,通过校内实训车间,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是专业能力培训层面,通过校办产业,培养学生的熟练技术技能;三是综合能力培训层面,通过社会培训企业,培养学生的顶岗生产能力。

五是改革教学方法。运用车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四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在“干中练、练中学”的机会,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等整个工作过程,真正让学生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是改革考试考核方式。改变传统的学校命题、学校考试的办法,也不照搬德国的由行业协会考试的方法,而是建立起统一的考核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由“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职教专家以及职业学校教师组成)组织考试考核,下设各专业考试小组,经考试委员会确认合格者,由学校颁发毕业证书,由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遵循职业性原则,在教育教学层面上,具体表现为:教育思想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专业设置以职业需求为依据,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实施以行动导向为原则,考试考核以职业资格为准绳。

三、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成效与启示

(一)办学成效

一是为当地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从建校到现在已向社会输送了约5.5万名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就业率达100%,优质就业率达90%以上。学生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均在98%以上;在历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荣获5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品牌,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智力支撑作用。

二是推动职教改革与发展。山东省将25个县市作为“双元制”试点推广县市,省市推广“双元制”教育模式现场会及全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现场会相继在平度召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办学情况。

三是发挥“双元制”项目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学校作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山东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培训服务、示范辐射带动既在国内也面向国际。面向全省、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培养培训职业学校校长、管理干部、骨干教师8000余人次;面向当地行业企业人员、养殖种植专业户及三峡库区移民的培训达10万人次;为朝鲜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期100多人次;有力地推广了“双元制”教育模式。

四是发挥农字号专业链群优势,拉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学校充分发挥畜牧兽医和农产品加工与保鲜两个专业链群的优势,加大为“三农”服务力度。在学校畜牧教学养殖实验场和果品加工培训中心的示范带动下,全市奶牛存栏量由1998年的40头增长到16000多头,果品加工企业由1998年前的3家发展到65家。以畜牧兽医养殖教学试验场为载体,先后向农民推广生态养猪新技术、全株玉米青贮技术、人工授精、配合饲料、疫病综合防治和畜产品加工储运等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

(二)启示

1. 良性引导,加大宣传,转变观念。德国“双元制”的成功,与“企业必须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这一观念是密切相关的。2012年,德国第二阶段(即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总的毕业生中,约65%的年轻人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这与德国良好的职业教育观念和政府的大力宣传是分不开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学生不但没有“低人一等”,反而与大学生相比凸显出不少优势,例如收入较高、经济独立(学徒有津贴)、职业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关系、明确的职业定向等。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学而优则仕”,长久以来造就了轻视一线劳动者的社会风气。表现在职业教育方面,在意识形态、社会认同感以及国家宣传力度上都相对落后于德国。

在今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快发展职教,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总理强调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这必将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法规健全,财政保障,权责明晰。目前规范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有2个:《联邦职业教育法》和《手工业条例》(2005年4月,《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与《联邦职业教育法》合并)。此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质条例》以及各州的职业教育法和学校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德国各地的职业教育行为起到了引导和规范作用。德国依靠政府和企业的高投入,保障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我国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出台了相关办法和条例,但是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法律条文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律责任不健全、强制性力度不够,法律监督不完善、执行力度不够等。

3.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实践为主。德国“双元制”的关键点是企业主体性的发挥,职业学校配合,产学结合,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其实践教学比重占总课时的65%~70%。

我国中职教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途径的缺失导致其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职校生不能直接上岗而需要企业职前培训等。

随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印发,会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预言,企业广泛深入地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