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耕作技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考文献
[1]孙珏.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0).
[2]牛伟.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旬刊),2015,(4).
[3]尹明,雷坤.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
[4]徐云龙.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4,(11).
参考文献:
[1]罗子儒.基于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4(18):82.
[2]胡涵光.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農机,2015(02):38-39.
[3]张岚.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价值[J].科技展望,2015(04):227-228.
[4]于世光,陈伟,臧传尚.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9):139.
[5]高瞻.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际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2):141-142.
参考文献
[1]刘南松.谈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对机械的需求[J].河北农机,2016,04:22.
[2]郭宝海,周宇超.谈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中的机械深松[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05:79-80.
[3]柴跃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机械[J].当代农机,2007,04:42-44.
[4]郑丹彤.深松技术在玉米保护性耕作中的运用[J].河北农机,2016,03:14.
参考文献:
[1]李春明.相对运动原理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2014,21(z1):277-278.
[2]杜育兵.机械设计加工中注意事项探究[J].商品与质量,2015,21(36):213-213.
论文摘要 涪陵区现有的耕作模式,劳动强度大,不适应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而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技术,克服了这一缺点,既符合该区大力发展榨菜生产的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又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复种指数,达到了增产增收目的。因此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
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由于省工省时,技术简便,减轻了劳动强度,释放了劳动力,适应当前劳动力现状,有利于改变现有的种植模式,提高覆种指数。经近2年的试验、示范、推广,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因技术简单,行之有效,农民易接受,推广前景广阔。
1现有耕作模式及劳动力现状
1.1现有耕作模式现状
我区现有种植模式为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制。一年一熟就是春季种植水稻,冬季田里全是水,不种植任何农作物,让土地空闲;一年两熟主要是春季种植水稻、玉米,冬季种植榨菜、油菜、小麦等作物,其耕作模式仍然是稻田两犁两耙种水稻,旱地人工翻挖种大小春作物,费工费时,劳动强度大。
1.2当前农村劳动力现状
我区地处丘陵山区,长期由于地理条件差,制约着农业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由于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土地撂荒现象比较严重,稻田一年一熟较为普遍。根据调查,传统的耕作模式,由于费工费时,成本又高,劳动强度大,是造成当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前景
2.1技术涵义
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就是水稻或玉米收获后轮作一季榨菜,将水稻、玉米、榨菜的秸秆和菜叶直接还田,对耕地免耕或少耕,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自身的团粒结构,起到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保护土地生产能力的作用;再加上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2可行性强
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耕作模式的一种革新,主要根据土壤保护性耕作原理,经我镇近2年的试验、示范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农民对耕地免耕或少耕,从而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且技术简单易操作,适合当前劳动力现状,因而发展潜力大。
2.3增产增收
使用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水稻平均增产225kg/hm2,玉米平均增产150kg/hm2,增收375元/hm2;由于省去了对耕地的翻犁及人工费用,降低成本1 200元/hm2;由于释放了劳动力,从而为采用一年一熟制的农户多种一季榨菜创造了条件。榨菜产量30t/hm2,按常年均价0.30/kg计算,毛收入在9 000元/hm2。可见采用水稻、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增产增收明显。
3关键技术措施
3.1水稻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技术
3.1.1秸秆还田。水稻收获后将稻桩割除平铺在全田,后茬直接种榨菜;榨菜收获后将菜叶覆盖于田表面,后茬直接种水稻。
3.1.2化学防除杂草。水稻移栽淹水泡田前和榨菜移栽前对稻田进行1次化学除草,选用遇土能钝化无残留的灭生性除草剂为宜,可用10%草甘膦水剂7.5~15.0kg/hm2对水300~450kg/hm2,或20%百草枯水剂1 500~2 250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水稻移栽返青后再进行1次化学除草,除草剂以当时杂草发生情况选用,如稻宝Ⅲ号、水星等,施药后注意保持水面7d左右。榨菜移栽后,多采用人工行间除草。
3.1.3淹水泡田。水稻移栽前1个月要对稻田淹水泡田,淹水要深,做到全田浸泡,直到水稻移栽前几天让水回落,便于施底肥。
3.1.4整地。水稻移栽前淹水泡田后,对稻田进行粗平,主要是对明显高于田面的地方进行适当平整,使其淹没在水面下,不翻犁。在榨菜移栽前,要做好开厢理沟排水。水稻收获后按5.00~6.67m开厢,边沟深40cm,背沟深20cm,厢沟深30cm,以厢面不积水为准,厢面不翻挖。
3.1.5施肥。水稻移栽前底肥的施用要视还田菜叶多少,增减N肥的施用量。移栽前1~2d施底肥,主要是N、P、K肥量,用肥量为碳铵375~600kg/hm2、过磷酸钙375~600kg/hm2、钾肥75~150kg/hm2;水稻移栽返青后,及时施用追肥,施用75.0~112.5kg/hm2尿素;水稻灌浆期根据长势情况,适当施用粒肥。榨菜施肥原则是施足底肥,适时追肥。施用榨菜专用肥1 500kg/hm2,窝施,并用细土盖好,再将菜苗栽于另一侧,避免苗根与肥料直接接触。二是追肥移栽后1~2d施定根肥,施用45.0~52.5t/hm2人畜粪。栽后15~20d施第1次追肥,施用45.0~52.5t/hm2人畜粪加240kg/hm2尿素。栽后45~
50d施第2次追肥,施用67.5~75.0t/hm2人畜粪加270 kg/hm2尿素。栽后80~85d施第3次追肥,施用60.0~67.5t/hm2人畜粪加120kg/hm2尿素。
3.1.6病虫害防治。水稻病虫害防治:水稻移栽前2~3d施药1次,主要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1 000倍液、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移栽后5~7d,用22.5kg/hm2杀虫双大粒剂防治螟虫。分蘖期注意稻蓟马、螟虫、稻秆潜蝇等虫害的预防,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1 000倍液防治。孕穗期注意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的预防,可用杀虫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800倍液防治,或杀菌剂40%富士一号乳油500倍液防治。榨菜病虫害防治:榨菜在5片真叶以前是最易感病的阶段,这时正是苗床期。因此苗床期是防病的关键时期。榨菜的病害主要有立枯病、猝倒病、褐斑病、霜霉病、根肿病。主要用杀菌剂20%井冈霉素、50%多菌灵1 000倍液防治。当出现第1片真叶时开始施第1次药,以后每隔1周左右施药1次,至移栽前1d。注意施药应在晴天进行,喷洒要周到。榨菜的虫害主要有蚜虫、青虫等,主要用40%乐果乳剂、多杀菊脂1 000倍液防治。虫害在榨菜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主要危害其叶、茎,影响光合作用,也是病毒病传播的媒介。因此,必须及时防治。
3.2玉米轮作榨菜保护性耕作技术
3.2.1榨菜叶还田。榨菜收获后将菜叶覆盖于田土表面,让其自然腐烂,后茬种玉米。玉米秸秆,有条件的可粉碎后还田;没粉碎的玉米秸秆由于腐烂慢,一般不还田。
3.2.2化学防除杂草。玉米移栽前5~10d对移栽地进行1次化学除草(草甘磷、百草枯),移栽后根据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人工除草或采用玉米专用除草剂化学除草。榨菜移栽前5~10d进行1次化学除草(草甘磷、百草枯),移栽后根据杂草生长情况,一般采用人工除草。
3.2.3整地。用田种玉米或榨菜,注意开厢理沟排水,不翻犁;用旱地种玉米或榨菜直接打窝移栽。
英文名称:水稻科学(英文版)
主管单位:农业部
主办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英语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6308
国内刊号:33-1317/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
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关于“覆盖”,保护性耕作强调的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其首要目的是加强对地表的防护,而常规的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则主要是“翻埋入土”,其目的是培肥地力。二者的形式和目的都不同,这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秸秆还田的主要区别所在,不能混淆。至于保护性耕作的“覆盖”形式,可以是秸秆粉碎铺放地表,也可以是留高茬及秸秆直立或压倒覆盖等。但无论何种覆盖形式,都必须保证地表的覆盖度不低于30%,覆盖度过低就不足以发挥对土壤的防护作用了。
关于“大量”,国外有2种说法:一是“尽可能多”。这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及种植模式等条件进行判断,水肥气热条件好,有利于秸秆腐烂分解,可多留些秸秆根茬;土壤养分消耗大、补充少的田块和土壤侵蚀严重的区域,也应加大秸秆覆盖还田量,以加强地力培肥和田面防护。二是“地表的覆盖和覆盖量不低于30%(美国)。”我国借鉴国外的定义,要求“秸秆覆盖量不低于秸秆总量的30%,留茬覆盖的高度不低于秸秆高度的1/3”(见农业部颁发的《保护性耕作实施要点》)。综上所述,“覆盖量30%”、“覆盖度30%”和“l/3秆高留茬”是国际国内对保护性耕作“覆盖”的最低要求,低于这3项指标就不能算是保护性耕作了。其第二句话“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要达到这一境界,就应尽可能地减少除播种以外的耕作,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减少机具对土壤的压实,即便是播种也要尽可能地降低对土壤的扰动。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土壤自然状态,保护土壤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自我平衡的能力。这是保护性耕作理念的核心,代表了人类通过对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反思所形成的现代农耕观,也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农业耕作习惯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搞保护性耕作就必须实行免耕和少耕。
免耕,就是完全取消铧式犁耕翻,并且不进行其他土壤作业,国外称之为“免耕法”。目前美国已基本取消了铧式犁翻耕作业,澳大利亚也已全面取消了铧式犁翻耕,实行免耕法的农场使用的农业机械仅有3种,即播种机、喷雾植保机械和联合收割机,这种“免耕法”是保护性耕作的最高形式。
少耕,就是在取消犁耕的基础上,为保证播种和疏松土壤、除草等农事而保留少量土壤作业(国外称之为“少耕法”),其要点是减少耕作次数和强度。这种“少耕法”是传统耕作向“免耕法”转化的过渡型保护性耕作形式。少耕主要包括深松、浅松及浅旋、浅耙等播前表土整备耕作等。
深松,即使用各式专用机疏松深层土壤,破除犁底层,加大土壤中气体和水分上下流通孔隙,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对深松的要求是尽可能减少对土壤上下层结构的翻动,减少对地面植被的破坏。深松的深度不必太深,只要深度大于耕层厚度、能破除犁底层即可,过深其实是一种浪费。另外,深松不必每年进行,提倡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第1年进行普遍深松,其后因不再进行犁耕,不会形成新的犁底层,就不必年年深松。关于深松的间隔年数“隔3~5年进行1次”的说法比较含糊,没有讲清“间隔”的道理和如何确定“年数”。根据国外资料和国内实践研究有关介绍,深松间隔年数应主要根据田间机械作业的多寡和土壤紧实程度而定,作业多、机具设备对土壤压实明显,致使土壤过于密实时(容重大于1.4~1.5g/cm3),可进行1次深松或浅松,其后再视情况而定。深松过频与深松过深一样,也是一种浪费。浅松,指耕层内的松土作业,其松土深度不超过耕层厚度。浅松的作用除疏松耕层土壤外,还可除草(利用浅松机的水平翼铲切断草根),是机械除草的主要形式。有些凿式深松机也可加装单层或双层水平翼刀,除草效果也不错。浅旋、浅耙,属播前表土整备耕作,作用主要是碎土、破茬和除草,其要点是“浅”,是表土作业,耕作深度不宜超过5cm。过深地翻搅,尤其是深旋,不利于保持土层的稳定,容易杀死蚯蚓,破坏土壤的自然恢复能力,还会降低地表的覆盖度,影响保护性耕作的防护耕作的防护效果。可以说,浅旋、浅耙等播前整地作业有浓厚的传统耕作味道,是为常规播种机顺利作业而采取的不得已做法。随着通过性能好的新式免耕播种机的不断出现,旋、耙等播前表土耕作将会逐渐减少。
对新式免耕播种机的要求,首先是通过性好。能够在秸秆粉碎覆盖、高留茬或整秆立、卧覆盖的地块顺利通过;其次是动土要少,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目前国内开发了一些采用前置带状旋耕装置来破除播种行秸根茬的免耕播种机,使用效果不错,但其带状旋耕的工作宽度和深度差异较大。关于这个宽度,国外有一种说法是“应小于作物行距的1/4”;带状旋耕的深度,应与浅旋5cm以内的要求一致,宜浅不宜深,至于种子的播种深度,可由开沟器保证。
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或少耕,土壤耕作的减少,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防治病虫草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而控制杂草是主要矛盾。
控制杂草的措施有两类:一是化学除草,二是机械除草。采用化学除草,首先要针对杂草类别及其不同生理阶段选择除草药剂,再选择气候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喷洒时机,以最低的投入达到高效除草的目的。化学除草搞得好,还可以免除或减少中耕除草作业程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是在解决了化学除草后,保护性耕作才得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大范围采用化学除草又会引发出污染问题。从国外的经验看,一方面是开发或引进新低毒、低残留高效专用除草剂;另一方面是机械除草,利用各种形式的除草机械和表土作业机械切断草根,干扰和抑制杂草的生长,达到控制或清除杂草的目的。美国通过这种措施,使除草剂的使用量减少了2/3,使污染问题降低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借鉴国外的经验,我们在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过程中,要重视合理使用除草剂防治草害,同时重视利用接茬、倒茬等关键时节,利用机械除草手段,抑制和防治草害,降低保护性耕作发生草害的危险。
(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
摘要:试验为选取有效耕作方式及合理种植密度指导玉米生产,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区为耕作方式,副区为密度,以‘德美亚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玉米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T1)玉米产量高于秋翻平作(T2)和传统垄作(T3),前两者差异不显著,与后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再降的趋势,D2处理产量最高,与D3差异不显著,D2、D3处理大于D1处理,但与D1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穗粒数、穗粒重最高,倒伏率、空秆率较低。通过本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免耕优于传统垄作和秋翻平作;(2)T2D2组合处理产量最高。
关键词 :耕作方式;密度;玉米;产量;农艺性状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4100104
基金项目: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创新驿站佳木斯基层站点”(2013GH560196)。
第一作者简介:盖志佳,男,1985 年出生,黑龙江人,实习研究员,在职博士,主要从事作物耕作与栽培研究。通信地址:154007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庆街269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gaizhijia@163.com。
通讯作者:张敬涛,男,1964 年出生,黑龙江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研究。通信地址:154007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安庆街269 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Tel:0454-8351081,E-mail:Zhangjt@163.com。
收稿日期:2014-10-29,修回日期:2015-04-02。
0 引言
耕作方式的不同对产量和环境的影响也不同,最终的经济效益也不同。在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一的背景下,如何选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对玉米生产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有关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观点不同。Kapusta 等[1]连续20 年研究表明,耕作处理对玉米产量一般无影响。Alke[2]研究指出,免耕较常规种植玉米产量差异较小。张志国等[3]对24 年的长期免耕与犁耕玉米的产量研究结果表明,前13 年免耕平均玉米产量与犁耕相当,而后11 年免耕平均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犁耕玉米产量,随时间的延长,免耕在产量上逐渐显示出优势。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免耕造成减产,免耕玉米产量一般比常规耕作低10%~15%,并提出不同的减产原因。
此外,种植密度是易调控又经济的增产措施。但在生产实践中若不考虑具体生产条件,盲目选用耐密型品种或增加种植密度,会造成田间郁闭,田间小气候恶劣,通风透光不良,中下部叶片受光较少,叶片早衰严重,品质下降[4-10];过度密植取株营养面积减小,对肥水的竞争加剧,导致植株营养不良、矮小,病虫草害加剧,生育后期空秆率及倒伏率大幅增加,最终导致作物减产[11-14]。由此可见,种植密度在玉米增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只是单一的研究耕作方式或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相关指标的影响。因此,本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旨在为黑龙江玉米生产提供合理的耕作方式以及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促进玉米生产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2014 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试验地进行。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为草甸黑土,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供试玉米品种为‘德美亚3’。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耕作方式:免耕平作(行距38~76 cm,T1)、秋翻平作(行距38~76 cm,T2)和秋翻垄作(70 cm,T3),副区为3 种植密度,分别为6、7、8 株/m2,分别用D1,D2和D3表示,3 次重复。小区为5行区,行长10 m。免耕平作处理前茬作物为免耕大豆,大豆收获后秸秆全量还田,均匀抛洒。
1.3 调查项目
产量测定方法为对角线布点,每区取5点,每点5 m2,按标准水分计算产量。室内考种测定项目包括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每穗粒重、每穗粒重、百粒重、秃尖长;棒三叶期测定棒三叶叶面积;成熟期测定株高、穗位高、茎粗、空秆率、倒伏率。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 和DPS 7.0 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产量的影响
从表1 可发现,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升高,‘德美亚3’的产量呈先升高再减低的趋势,低密度(D1)和中高密度(D2、D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中高密度间差异不显著,最佳的密度为D2。
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处理产量比秋翻平作处理产量高,秋翻平作处理产量比秋翻垄作高,免耕平作、秋翻平作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但与秋翻垄作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
因此,试验条件下,‘德美亚3’最合适密度和耕作方式分别为D2和免耕平作。
2.2 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从表2 可知,相同密度下,免耕平作‘德美亚3’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秋翻垄作高,差异不显著;免耕平作穗粒重、穗粒数大于秋翻平作,差异不显著,免耕平作、秋翻平作比秋翻垄作高,二者与秋翻垄作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同耕作方式下,‘德美亚3’穗行数、行粒数、穗长、百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但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穗粒重、穗粒数的大小依次为D1>D2>D3,D1、D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D3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2.3 不同耕作方式和密度对‘德美亚3’农艺性状的影响
从表3 可知,相同密度下:秋翻垄作‘德美亚3’株高、穗位高、茎粗比秋翻平作高,秋翻平作比免耕平作高,但3 种耕作方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叶片是玉米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产量形成的实质是光合作用的结果,棒三叶的光合作用最强,经济产量的形成作用最大。玉米棒三叶叶面积大小依次为免耕平作>秋翻平作>秋翻垄作,免耕平作、秋翻平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秋翻垄作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秃尖长、倒伏率、空秆率数值越大越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秃尖长、倒伏率、空秆率大小依次为秋翻垄作>秋翻平作>免耕平作,免耕平作、秋翻平作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秋翻垄作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同耕作方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茎粗呈下降的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棒三叶叶面积随着密度的增加亦呈降低的趋势,D1、D2间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D3 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秃尖长、倒伏率、空秆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D1、D2间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D3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通过设置不同3 种耕作方式,研究不同密度下免耕平作、秋翻平作、秋翻垄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平作玉米产量最高,中密度(D2)、高密度(D3)处理产量比低密度(D1)处理产量高,且与低密度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中、高密度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德美亚3’是较耐密植玉米品种。总之,试验条件下免耕优于传统垄作和秋翻平作,且T2D2组合处理产量最高(表1~3)。本试验研究结果免耕处理产量最高,与前人[1-3]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免耕处理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通风、透光效果好,边际效应明显。
良好的耕作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不仅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玉米免耕作为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核心,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玉米免耕不但能减少工作量、降低生产,对提高地力、改善生态环境和玉米可持续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5-19]。目前,如何使免耕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开来,关键在于是否能提高玉米产量,提高农民对免耕玉米种植技术的认识[20]。此外,由于免耕地硬度高,需要专用的播种机械才能进行播种,因此,选用专用免耕播种机是免耕技术能否得到推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本试验也存在品种单一、试验年限短的问题,今后应该进一步多品种、多点、多年试验,完善该项技术,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加之,本试验测定的各项指标为地上部分,没有对地下指标(如根系指标、土壤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这也是今后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Kapusta G, Krausz R F, Matthews J L. Corn Yield is Equal inConventional, Reduced and No Tillage after 20 Years[J].AgronomyJournal1996,88(5):812-817.
[2] Alke L. Soil and crop response to different tillage practices in aferruginous soil in the Nigeria savanna[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1986(6):261-272.
[3] 张志国,徐琪, Blevins R L.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384-391.
[4] 才卓, 郭庆法.中国玉米栽培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 薛吉全.玉米高产理论和技术途径之概述与展望[J].作物研究,1993,7(1):46-49.
[6] 滕树川.不同密度对夏播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4,12(S1):76-77.
[7] 魏占彬,徐艳霞,王立伟,等.夏玉米不同品种与密度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0):68-69.
[8] 路海东,薛吉全,赵明,等.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J].玉米科学,2006,14(5):111-114.
[9] 王小星,王存纲,张守林,等.种植密度对‘浚单29’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2,2(3):125-129.
[10] 柳延涛,李鲁华,陈树宾,等.种植密度对绿洲农区高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0,18(3):134-139.
[11] 张新,王振华,魏昕,等‘. 郑单988’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2):56-59.
[12] 张永科,王立祥,杨金慧,等.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增进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7):267.
[13] 张明友,张新,王振华,等.郑单22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66.
[14] 张秀清,王春英,王庆成,等.超级玉米杂交种‘鲁单818’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1):187-191.
[15] 黄禄星,黄国勤.保护性耕作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2-115.
[16] 张志国.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1998,35(3): 384-391.
[17] 刘文成,马瑞霞.河南省玉米免耕法栽培技术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0,8(2):41-42.
[18] 李定强,卓幕宁.免耕农业制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