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经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迅速增长。1978年,我国出口贸易额只有206亿美元,而后1998年既达到了3239.3亿美元,20年增长了近16倍,年均增速15%,不仅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而且比世界贸易平均增幅高出近8个百分点,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7年的第10位。由于贸易增长快于经济增长,用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定义的贸易依存度有了很大提高,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即出口的扩大效应与进口的减缩效应,其中出口扩大就业的影响是直接的,而进口对就业直接表现为冲击作用。但进口商品特别是进口资本品的有效利用,却可以间接地创造就业机会,因而进口对就业的影响比较复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及非要素进出口总量不断攀升,受进出口总量影响的就业人数也不断扩大。1998年底我国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957万人,按当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3.82%计算,1998年受对外贸易影响的劳动力总数为23661.64万人,即使单纯考虑出口,其就业扩大效应也是显著的。若再考虑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这两个领域在我国的高速增长又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来讲,我国出口商品的总体结构已实现了从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出口制成品的转变,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提高。1980年,制成品占出口额的比重还不到50%,而到1998年,这一比重已上升到88.78%。
由于在国际经济中一国的贸易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是由该国相对于其它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的,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资源与技术资源缺乏,自然资源绝对量多而相对量少的缺点,从80年代起我国迅速发展了自己具有最大的比较利益的产品既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很快,在我国制成品出口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见)。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以纺织品和鞋类占较大比重。1994年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已占到世界纤维制品出口总额的11.4%,1997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顺差的行业中纺织品与鞋帽制品分别占据了前2位,达到260亿美元和97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与鞋类出口国。
这两大行业都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高的劳动密集程度,这些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对我国就业水平提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加工贸易。中国的制成品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加工出口,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出口是随着“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兴起而大量出现的。1998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730.4亿美元,占进出口额的52.5%,大大超过了一般贸易。在中国最大的几类出口产品中,加工出口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1993年机电产品加工出口的比重为71.5%,服装加工出口的比重为52%,加工出口占鞋类出口的81%,占玩具出口的95%。而加工贸易就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据估计,仅在1990年末,广东省的2万多家合资企业从事的出口加工业务就雇佣了约137万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大量增加毫无疑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外商投资的就业效应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利用外资包括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外商其他投资(包括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和加工装配)以及对外借款。1992年以前对外借款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部分,曾占利用外资的60-70%,90年代初外商直接投资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急剧上升,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部分。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1998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占亚太地区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据统计,截止到1998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2.78万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54亿美元,就业职工564万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方面,外国投资已成为80年代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外国资本对我国经济的渗入程度逐渐加深;另一方面,利用外资对我国的就业量及就业模式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位次已从1978年的第9位跃升到目前的第5位。在对外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据海关统计显示,2002年河南省外贸出口额已经突破20亿美元,与1999年的11.3亿美元相比翻了一番。河南省的外贸出口额在国内的位次也由原来的17位上升到第13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外经贸投入不断加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南已建立航空、铁路、公路口岸n个,口岸数量居全国内陆省份之首。郑州、洛阳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及其它领域的高新技术和产品。新乡、开封、深河、商丘、南阳、鹤壁、蹼阳、驻马店等市还建立有各种形式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市被国家确定为享受沿海开放城市各项优惠政策的内陆开放城市。近5年来,河南省出现了食品超市、生鲜超市、仓储式超市、折扣店、便利店等新的商业经营模式。高新技术的采用,带给河南省商贸流通领域最直接的变化就是高效、集约,增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目前,网络、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己成为河南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交易方式的重要手段。
1.2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取得可喜成果
2002年,河南利用外资保持较大规模,在中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0家,同比增长29.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合同利用外资10.2亿美元,同比增长64%。“郑交会”、河南产品(鸟鲁木齐)展销会、豫沪经济合作洽谈会等的成功举办,都给河南带来大量的经济合作项目、资金与商品的购销。
1.3“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初见成效
河南对外经济贸易日益扩大,已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分别在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多个经济贸易窗口。河南省已同国外结交了40多对友好省州市,如俄罗斯萨马拉州、美国堪萨斯州、日本国三重县、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比利时瓦隆地区、意大利普利亚地区、法国索恩·鲁瓦尔省和罗马尼亚布勒依拉县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河南省专业外贸公司垄断外贸出口的格局逐步被打破,一批生产企业开始在出口领域大显身手,像安彩集团、新飞电器、许昌瑞贝卡等。全省出口超千万美元的重点出口企业已达28家。随着国家对企业自营进出口权的进一步放开以及河南省加工贸易异军突起,河南省工业外贸额会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倍受青睐。这一缺点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
2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存在的问题
中国加入WTO以后,从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相对于其他省份的发展来看,显出其多方面的不足,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2.1要进一步更新观念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河南省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悠然自得、小富即安、向上伸手等思想观念。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自觉地置身于国际市场中去观察新事物,了解新动向,解决新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2投资环境急待改善
这不仅包括我们一直在抓的硬环境的建设,还包括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人才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等软环境的综合整治和建设。比如外资是引来了,但资金的管理、利用的有效性急需政策、制度等宏观上的支持,再比如金融业的行业垄断有待进一步弱化。
2.3优势产业不突出,比较优势未发挥出来
在经济全球化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找准自身优势,瞄准国际市场,知己知彼,方能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同先进省区的实力相比,河南省虽然在经济数量上居全国第五位,但是产业结构发展度低(农业比重太大,传统产业居多),名牌产品少、成本高、效益差、污染较重、科技含量低、市场秩序和经济形象欠佳。
2.4企业信息化程度低,未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目前,河南省有多家企业开始或正在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工程,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对信息化的内涵不了解,对电子商务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从而导致河南省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某市耐火材料厂在进行电子报关的同时,还要填写一套传统的纸报关单证。这不但没有达到电子商务简化手续、节省时间的目的,反而更繁琐了。
2.5企业产品的质量竞争力不强,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不足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珐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技术水平高,更具有开发创新能力的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会倍受青睐。这一缺点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普遍存在。
3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既给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严峻挑战,针对以上分析的河南省在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存在的不足,依据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应实施如下发展对策。
3.1明确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的战略目标
今后河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在继续推动产业领域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拓展;在继续加大工业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向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扩展;要把对内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上来;在基础产业中重点选择农业,基础工业(如电力,有色金属加工)等重点项目对外招商。
3.2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在全省范围内深人开展强化开放意识、环境意识、形象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形成迭起的宣传声势。形成人人心系投资环境,事事想着信誉形象,处处为着河南开放的社会氛围。坚持摒弃怕人家赚钱的思想观念,胸怀更宽广些,树立“你赚钱,我发展”的双赢意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促进扩大开放,在扩大开放的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
3.3全省范围内开展投资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清理和废止一批不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清理和取消一批不合理的涉外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制定和颁布《河南省外商投资企业收费目录》,统一和规范收费行为;清理和废止一批政府部门审批事项,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大力减少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整顿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和出租车辆等窗口行业。例如,河南省已开始清理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的限制性和歧视性规定,省市出台的支持结构调整、扶持重点企业、奖励出口创汇等一系列政策,对非公有制将一视同仁。
3.4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领域
鼓励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保、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把跨国公司和重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实行项目促进服务制。在继续吸引国外中小投资者来新投资的同时,加大吸引跨国公司的力外开放的历史重任,并将适时下放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审批权,促进县级对外开放。这度。跟踪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投资动向、展重点,寻找其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如:对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限超过10年的,在享受完所得税“两免三减”优惠后,可在以后的10年内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30%的企业所得税。
3.5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建立省级外贸发展资金,用于扶持效益好、有发展潜力、达到规模经营的各级各类境外加工贸易及境外投资项目,奖励出口大户、重大项目、拳头产品、创汇能手以及有突出贡献的经营者,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到海外合资、合作、控股、参股,与国际知名公司挂钩,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主流。大胆尝试OEM等新的合作方式。1999年底新飞与排名世界500强前茅的跨国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为新飞产品大批量进人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只靠几家企业参与国际合作远不能带动河南的发展。
3.6企业应加大对研究与开发(R邑D)的投入
由于全球化在加快技术的扩散和传播的同时,也使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了。只有加大R如投人,对市场和声品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企业才能长久不衰。企业应该主动与大专院校、专业研究机构合作,省政府应给予高度的支持。这一点新飞做得很好,它不仅有国家级科研中心,而且与河南高校都有的合作。这应该是其他企业学习的榜样。
3.7发挥自身优势,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不突出优势产业终将会被淘汰出局。河南省优势很多,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农产品产量及加工能力在全国具有优势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纺织、医药和一些基础产业有一定的竞争能力;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和出口的增长,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一点河南省已开始实施,今年省里确定了23个对外开放重点县(市)首次亮相,担起农业领域对日快河南省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进程。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明显改善内蒙古的开放环境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当各项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得到落实后,内蒙古开放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为内蒙古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措施来看,国家支持的重点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了配合国家的这一举措,内蒙古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和切入点。“十五”期间,内蒙古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建设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和风沙盐碱治理区、京津周边内蒙古沙源治理区、大兴安岭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保护治理区等四个重点区域,全面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重点县、三北防护林、绿色通道和水土保持七大工程。同时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接区内东西部,辐射西北、华北、东北的干线运输网络,畅通“联疆达海”出区通道和口岸运输国际通道。“十一五”期间,内蒙古将继续加快交通、水利、城镇、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规模和重要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他基础设施相适应。经过未来一段时期的开发建设,内蒙古的开放硬环境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内蒙古具有向北开放的重要区位优势
内蒙古北面与俄罗斯、蒙古国相接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与它们的经济贸易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而且合作的前景主要立足于双方经济结构的长期互补性。
第一,从目前俄罗斯、蒙古国两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俄罗斯、蒙古国均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国内自然资源丰富,但资金相对短缺,需要大量的投资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相比较而言,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因而加强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能够有效带动双方合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从资源结构来看,我国与俄罗斯有开展农牧业合作经营的广阔前景。俄罗斯地域辽阔,农田广袤而肥沃,但粮食产量却远低于我国,食品大量依靠进口,特别是蔬菜、水果质量都比中国差,而且价格也比中国高。而我国是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种植经验,技术发达,人力资源也丰富,因此,两国在农业方面的互补性很强,从长远来看,内蒙古与俄罗斯的农业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第三,发挥产业间互补优势,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的潜力较大。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商投资的带动下,建立了大量加工贸易生产企业,特别是在轻纺工业和家用电器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并带动了对外出口。俄罗斯轻工业相对比较落后,但其发达重工业积累起来的工业生产技术基础和管理经验,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比较雄厚的人力资本,使其能够有效地接受和利用中国的境外加工贸易方式,形成新的符合俄罗斯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
(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内蒙古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物质保障
内蒙古是全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丰富的资源是内蒙古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内蒙古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物质保障。具体表现在: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中,耕地面积722.4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11%;草原面积8666.7万公顷,占全国草原面积的73.3%。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糖生产基地,人均耕地面积0.34公顷,居全国之首,目前已经形成的四大粮食生产基地每年可向国家提供50亿公斤商品粮。内蒙古还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可利用草场面积达6818万公顷,居全国之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等著名大草原牲畜总量稳定在7000万头(只)以上,毛、绒、皮、牛羊肉、牛奶等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省区之首。
内蒙古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开发前景广阔。在世界上已经探明储量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内蒙古就有120多种,其中居全国前五位的有43种,居首位的有5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稀土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稀土氧化物保有储量8377万吨,居世界之首,发展稀土产业得天独厚。煤炭资源储量大,分布集中,保有储量2256亿吨,居全国第二位。且煤层浅,容易开采,又靠近水源,为煤炭资源的开发转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石油天然气的蕴藏量也十分可观。已经探明13个大型油气田,预测石油资源总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10000亿立方米。
二、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趋势对内蒙古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首先,内蒙古的产业竞争力将面临挑战。未来几年里,内蒙古各产业随着开放度的提高将会更大范围地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这对促进内蒙古产业技术水平、管理素质和效率的提高,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将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将使目前内蒙古开放度相对较小、发展相对落后的产业更直接地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同时,资源条件制约大的产业如农业、能源、新兴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业,以及传统加工工业等,都将不同程度地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竞争的压力。
其次,内蒙古的企业将会面临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挤压。目前,内蒙古多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缺乏市场观念,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竞争力较差,加上条块分割,企业设置分散、重复,社会化的专业分工和协作机制一直得不到必要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特别是在内蒙古企业组织结构还没有完全通过充分竞争实现规模经营和结构合理化的情况下,既要面临跨国公司的垄断竞争优势的挑战,又要面临与国内企业争夺市场的压力,这将会成为制约内蒙古企业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最大障碍。
再次,内蒙古对外贸易将会面临挑战。一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加大。内蒙古外贸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是香港、日本和俄罗斯,出口增长的真正潜力在于大力开拓美国及欧盟市场,而美国经济增长在未来可能放慢,从而导致国内需求的下降,欧盟经济也极有可能由于欧元的启动而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增多,都将挤压内蒙古出口增长的市场空间。二是贸易自由化趋势将使内蒙古农牧业、重点工业和服务业比较优势下降,初级产品出口的贸易环境将持续恶化。同时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也将对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造成较大冲击,影响内蒙古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人才短缺的状况将日益突出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将成为竞争的焦点,人才短缺将成为未来制约内蒙古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主要矛盾之一,人力资源将面临挑战。而这种挑战既来自于高素质员工的短缺,更来自于企业家的稀缺。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来看,与东部发达地区甚至西部的一些省市相比较,内蒙古都不具备优势,而未来几年这种环境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内蒙古虽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淡水资源不足,生态环境较差,气候干燥少雨,风沙较大,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面积大,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稀少且居住分散。加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劳动报酬较低,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水平较东部地区明显偏低。而市场规则决定了人才等要素总是向收益率较高的地区流动,尽管内蒙古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也很难把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过来,甚至留不住现有的人才。而人才资源的匮乏将会直接影响内蒙古对外开放环境的改善。
(三)投资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
从投资硬环境角度分析,首先在生态环境上,由于人们过度开采草地和矿藏、乱砍乱伐森林、超负荷放牧等原因,内蒙古的沙化非常的严重。其次在基础设施上,近年来虽然内蒙古的基础设施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横向比较,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大大地落后于中东部地区,也逐渐地落后于西部一些省区。内蒙古铁路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仅高于西部甘肃、青海、新疆和等省区;全区公路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仅高于、青海和新疆;全区电话普及率仅为8.8部/百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2部/百人。全区互联网用户位居全国第26位,低于西部5个省区;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全区实有铺装道路长度为2620公里,建成区道路铺装密度为4.4万平方米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30位;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87.3%,比全国低8.7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8位;城市煤气普及率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6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9位,仅高于甘肃和青海;建成区拥有公共绿地密度4.3公顷/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22位。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经贸 人才培养
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此战略激发了区域合作的新浪潮,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光明的前景,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前行。目前,我国正积极融入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各大财经院校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外经贸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战略本身需要对外经贸人才的参与
“一带一路”是将国内沿线区域与国外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现代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连接起来的相互开放战略,其核心便是对外开放。沿线国家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大部分区域都要参与到丝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并拓展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最终形成全方位的开放经济体系。深化国与国之间经济的密切联系、建立合作共赢的互利关系需要大量专业技能高超、语言能力强且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2、产业转型需要对外经贸人才的推动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为各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在“一带一路”的发展规划中,需要财经类院校提供较强专业技能的对外经贸人才,从“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实施、产业结构的转型发展、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三方面出发,加快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高素质对外经贸人才来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3、区域发展需要对外经贸人才的助力
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区域发展优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各大财经院校有必要在培育新兴服务业态等方面提供优秀的对外经贸人才。需要一大批具备电子物流、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交易、国际采购等行业知识技能的新型国际贸易人才,以及善于开展金融投资、互联网金融等业务的资本运作人才,依托跨境经济合作区,不断构建多国之间互惠互利的跨境产业链、物流链以及金融服务,最终形成区域价值链。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经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忽视了跨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各大财经院校已开设了对外经贸的相关课程和专业,众多院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非常相近,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并未重视遵循市场需求的有关对外经贸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已有部分财经类院校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外贸易中具有某方面特长的人才,尤其要提到的是,外语在对外经贸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对外经贸专业的课程设计缺少相关国情和民族的文化课程,影响到人才的国际交流,出现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偏弱的现象,难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经贸环境。
2、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单一,难以体现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各大财经院校在培养对外经贸人才方面还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和设备仍在不断更新与完善的进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设置比重不够合理,教学实验室建设相对匮乏,大多数财经院校的实验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学生人均硬件软件配套水平较低,很难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效果相对较差。虽然我国财经院校在培养对外经贸人才方面都设置了实践环节,但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突出,缺乏具备实战经验的师资力量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对外经贸方面的创新创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技术性创业,它可以集中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也可以和工科等其他技术性专业的创新创业形成优势互补。在我国当前的财经院校中,对外经贸专业的教学大多只是围绕国际贸易规则进行理论教学讲授和实践教学操作,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此外,参与到教学中的一线教师大部分没有从事过对外经贸实际业务的经验,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经贸人才培养的思路探讨
1、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提升跨语言的国际交流能力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各大财经院校应突出对外经贸相关课程的特色,注重培养对外经贸专业学生国际化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把与对外经贸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中,增强并开设有关“一带一路”国家商业贸易规则和特点的相关课程,以提高从事对外经贸行业和领域的工作能力。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各国的文化、语言以及风土人情和国情不尽相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小语种课程和相关国情民族文化课程,并开展讲座等多种国际化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2、完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当前,各财经院校旨在培养对外经贸复合型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也要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实习和交流项目,拓宽实习与交流渠道,特别是和“一带一路”国家的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交流。此外,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各财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资源,建立对外经贸实验室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也可聘请企业第一线的高素质专业人员进入高校课堂,或者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一线企业锻炼,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互动,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改革的必要性。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以下简称外贸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从专业结构的组织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教学是学校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课程考核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也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财务管理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考核则是对本学科学习成果的最终衡量,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传统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不适应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的改革,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改革的目标。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具体目标如下:1、提高考试效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考核要求;2、降低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提高学期内有效学习时间的配置;3、加强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的能力;4、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实战能力;5、督促教师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
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务管理课程考核现状
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财务管理课程担任两个不同的角色:一是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二是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一)考核方式现状。外贸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开设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课程性质是专业核心课,考核方式是闭卷考试;会计学专业、财政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以及物流管理专业都将财务管理设置为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也是闭卷考试;另外,旅游管理专业也开设了财务管理课程,而这个专业的考核方式是开卷考试,以论文和试题结合的方式考核。其实无论是开卷考试还是闭卷考试,都没能摆脱“考试”,也就是说最终仍然是通过一份卷子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定。事实证明,对于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仅仅依靠一份卷子是不能真正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情况。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卷子的内容通常分为客观和主观两部分,客观题通常是一些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考核,无法体现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主观题虽然是案例分析等,考核的是应用能力,但是由于卷子篇幅非常有限,所以考核的基本也只是一部分知识点的应用,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二是由于考试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多数同学是靠记忆获得高分,而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也无法为社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人才。所以,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应该适时地进行改革。
(二)考核内容现状。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财务管理基本理念的掌握情况,包括财务管理概述、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二是财务管理主体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决策等。由于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有一些重点内容无法考核,比如项目计划书的编写、可行性报告的编写、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能反映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情况。
(三)成绩评定现状。外贸学院财务管理课程的成绩评定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堂笔记等成绩形成,考勤和笔记等情况只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期末卷面成绩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平时不积极学习,等到期末靠好好复习拿一个卷面高分,而卷面成绩也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的情况,所以成绩的评定除了看学生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能力提升情况的认定。这样的成绩评定既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掌握的真正情况,也不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务管理课程考核改革建议
(一)考核方式的改革。传统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通过出卷、考试、判卷等环节来考查学生对财务管理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能看出部分同学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如何,但看不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考核方式改革的核心就是取消期末考试。具体的改革思路是,上课伊始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赋予小组内每个同学不同的角色,例如有负责筹资管理的、有负责投资管理的、有负责流动资产管理的、还有负责资金分配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等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模仿企业的真实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分三步:第一步是开课初期的考核,由于这一时期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还比较陌生,所以考核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课上提问和小测验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自己搜集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并阅读,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知识的了解。第二步是开课中期的考核,这一时期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题内容也有所把握,这时也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考核,一方面是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进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项专题案例进行讨论,并由一个代表讲述本组的分析及决策,通过专题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不同模块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给定一个前提或是范围,让学生书写项目计划书、可行性财务分析报告等财务性文件。第三步是期末考核,由于已经结束了所有内容的学习,所以这一时期的考核不再是单项内容的测试,主要通过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一些综合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检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的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加大,通过三步考核督促学生自开学至期末一直努力学习。
(二)考核内容改革。在改革了考核方式的前提下,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核内容也要做相应的改革。将财务管理课程的考核内容主要分三个模块:一是基本理论部分,如财务管理的概述、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分析;二是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资金分配决策;三是财务文件的编写。通过试卷考试时,这些内容是分裂开来的,因为试卷篇幅和考试时间有限,无法把这些内容融合到一起来考,甚至无法全面考核,比如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在考试的时候就很难能以案例的形式来考,而通过客观题来考,就显得不够全面,所以要改变这种割裂的形式,把所有的知识融合到一起,形成大型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能以公司为背景,研究财务管理知识的实际运用,在筹资、投资和资金分配的决策中体会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运用,在财务分析报告的编写中体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