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学习小说《项链》一课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国外森严的社会等级划分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对马蒂尔德的行为也不能够理解,甚至会觉得她只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若这样理解,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因此,教师要抛弃旧观念,进行情景迁移,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去理解马蒂尔德的行为。如教师可以假设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马蒂尔德夫人,美丽、温婉,但是却只能过贫穷的生活,而很多不如你的人反而锦衣玉食,那么你是否还会做到逆来顺受、任劳任怨呢?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经历,总有羡慕别人的时候,也就能够理解想过富足、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马蒂尔德的行为可以说是虚荣,但这也是她追求幸福的权利。通过这样的设想,学生自然能够明白马蒂尔德的无奈和辛酸,认识就上升到了新的层面。
二、高中语文多种对照式教学
对照式教学是指将两种以上的材料进行对比式的学习,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促进阅读理解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形式自由而丰富,可以进行内容的类比,也可以进行作品形式的比较,还可以做出思想感情的对照。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使用对照式教学,主要是将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既可以打破中外文学既有的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又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学习卡夫卡的《变形记》时,就可以和蒲松龄的《促织》一文进行比较,都是描写人变成动物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主题,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通过对两个文本的细致阅读,学生就会发现,在《促织》中人变成蟋蟀是主动的,是为了改变贫苦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眼泪和痛苦,但最后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中国文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大结局写法。而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尔是被动的变成甲虫,即使异化之后主人公仍旧想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生活也随之变得更加痛苦,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无奈和悲伤,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控诉。但二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就在于主人公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压力,都是生活在下层的人民。通过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比较,学生就可以理解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同时理解中国文学的内在。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上。中职外语教学实践性不强,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外语环境,一些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给予检验,同时口语训练也无法完整的体现出来。这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得教学内容无法突破实践这个瓶颈。学生英语实践课程的不足是影响外语实用性的根本原因,他们见到和学到的英语都是课本上的英语,而不是生活中的英语或者工作中的英语。因此造成了他们综合职业能力中外语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中职院校外语教学改进措施
1.调整和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外语教学模式的灵魂,对学生外语素质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外语教学之所以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对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做出贡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目标定位不清造成的。为此在外语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反思和评估当前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此,首先应当对职业人才需求做综合测评,只有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改革教学模式。当前我国产业机构成绩中,与国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同时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消化也更加深入,一些国外技术设备和人才直接被一些企业所用。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对本土职业人才的英语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新需求不仅体现对人才的英语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更为具体的专业外语阅读理解和交流能力当中。总之,中职学生的外语素质如何,应该看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英语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此在中职院校外语教学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和教学目标,以专业英语教学为主,例如机电专业英语,数控专业英语等等。增强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确保职业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2.开发课程资源,完善教材设计。教材是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第一资源,教材质量影响着学生学习外语的效果和积极性。为此以教材改革为契机,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风格,突出外语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使教材不仅成为知识的载体,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发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潜力。具体而言,在教材内容中应当引入与知识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语言本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文化背景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外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提升口语能力也有非常有效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学生能够在了解外语语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有效促进作用。另外,完善教材设计还应当注重外语教材内容与专业知识内容的联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无非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能够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提供帮助。为此英语教学必须联系专业课程设置,体现职业教育特色。教材中的例文、习题等内容也要体现专业特点。这样才能不断融合职业英语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
3.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是当前中职院校外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此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做好外语时间教学工作应当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组织与英语交流和学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是在校企合作框架下争取更多的外语岗位锻炼机会。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英语交流能力的重要方面。但是,英语实践环境在我国社会当中比较稀少,为此,中职院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开发和联系英语实践锻炼的社会活动。并在英语教师参与下制定详细的实践锻炼计划。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目前国际上学习汉语、汉文化的国家和个人越来越多,以孔子学院的发展为例,“从2004年3个国家3所孔子学院起步,截至2014年8月,全球已有123个国家设立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出口的最好最妙的文化产品。’”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之一就是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加强中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孔子学院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留学生同样也应该承担起宣传、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加强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编排方式也各不相同,但都万变不离其宗,都以古代经典为重头戏。教材中,中国传统典籍分类中的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著作占有绝大多数比例,这些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好载体,体现着典型的中国文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逐渐领略、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当他们走出国门后,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形象大使。
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感情。”爱国主义一词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就产生了。《战国策•西周策》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判断,《汉纪》也有“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记载。每一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产生的文学中,爱国主义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诗经•秦风•岂曰无衣》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国家面临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全国人民昂扬的斗志和共同抵御外侮的团结战斗精神;《民劳》《十月之交》《正月》等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诗经》之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作品更是难以胜数。屈原、曹操、杜甫、岑参、范仲淹、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以他们的爱国主义作品感染着后人。后,外邦的入侵激起中国各族人民的反抗,这使得爱国主义作品呈现出崭新的内容。今天世界形势纷繁复杂,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坚定地爱国主义信念。2013年10月21日,在《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恳切希望留学生“坚守爱国主义精神”,他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不论留学人员身在何处,都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里。……希望广大留学人员继承和发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国主义的坚守者和传播者,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始终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出国后,面对国外的种种诱惑和种种复杂环境,怎样保持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科学无国界,人是有祖国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大学语文教学承担的重任。
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语文教学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
关键词:浅析 外语教学 文化导入
传统的外语教学缺乏西方文化环境的配合,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语法结构,但在实际交际能力上却很缺乏。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的结合,使外语教学只是单纯的培养了“纯语言能力”。要改善这种局面,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事。笔者根据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种文化导入模式。
一、 典故引入模式
英语中有很多固定搭配有其固定的意思,这很类似于中国的成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却很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对于这样的习语,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典故向学生引入其意思,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语境下,加深了学生对习语的理解。例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就决不是“把每块石头都翻遍”的意思。这是出自于一个历史典故。波斯与希腊在公元前五世纪大战于古希腊的普拉特亚城,波斯战败。事后,有传言说波斯军队留下了大批珍宝。一个叫波利克雷兹的人东挖西掘,但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跑到阿波罗神殿去问神。神谕:“Leave no stone unturned!”。波利克雷兹照做,果然找到了珍宝。此语现在被引申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不错过任何机会”。
二、 实践经验积累模式
记得一位外国朋友问我,当他问中国学生“How are you?”,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使他非常的费解,难道他们都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感觉都一样吗?从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口语教学太过于模式化,缺乏灵活性。那么除了了解课本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实践,即与英语国家的人接触,从交往的过程来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同时学习异国文化。中西之间打招呼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人见面往往会说“吃了没有?”,而西方人则很简单,仅“Hello!”或“How are you?”。中国人喜欢问一些在外国人看来是属于隐私的问题,如“你的衣服在哪里买的?”,“多少钱?”等。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喜欢谦虚,总喜欢说“You are flattering me!”这会让西方人摸不到头脑,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仅这几例日常用语,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通过实践,学生们既学会了如何与西方人交际,也了解了西方文化。这要比在教室里组织学生对话收效大的多,达到了双重目的。
三、 对比分析模式
东方文化含蓄、婉约,而西方文化则是开放、外露。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习俗、价值取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导入这类文化时,就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别,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he Present”中的“marigold”(万寿菊或金盏菊)为例,绝大多数学生特意为老太太的生日献上一束“marigold”,以表示对她的关心,这与老太太女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可是,中国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marigold”,而不是“carnation”(康乃馨)?这里就涉及到西方文化源泉之一,即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众所周知,carnation表“祝福”之意,而且是母亲节的花卉。实际上,marigold意为“圣母玛利亚的花”之意。据说古人以此花献给因失去耶稣而悲伤的圣母玛利亚。更重要的是marigold的花语是grief,而这不正是象征着老太太的凄凉晚景吗?至此,学生对整个课文的悲凉基调就能很好的把握了。
综上所述,文化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差异使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在交际中受到了限制,但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我们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的学习中。因而,这对语言教师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教师既要教规范的语言,又要教不同情况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因此必须兼顾语言的个体和社会性。语言教师除了教语言以外,也应该是外国文化的介绍者和教育改革的促进者。语言教师应对其职业进行思考,从而将语言教学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而且成为新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关键词】儿童文学 外语学习 视点采择 行为主义
说到儿童文学,人们常常将其与图画书或是讲故事等相提并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明确指出,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而儿童文学,其定义却不像儿童的定义这样简单清晰。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与划分
虽然儿童文学一直是文学研究者热衷的话题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儿童文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Nancy Anderson认为儿童文学指“所有为儿童而创作的书籍,但不包括漫画书、笑话书、卡通漫画书,以及一些非小说类参考读物,如字典、百科全书等”(wikipedia)。
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指一切适用于儿童的读物。其划分主要有两大依据:著作类型和读者。但《儿童文学国际指南百科全书》明确指出,儿童文学著作类型的界定并不固定,存在很多争议。比如由英国女作家J. K. Rowling创作的《哈利波特》,尽管作品本身起初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但在市场上却赢得了很多成年人的欢迎。由此可见,不论是儿童文学的定义还是划分,都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结论。但是,儿童文学在生活和教学环境中被广泛运用,且承载着多种文化、教育和社会意义。本篇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儿童文学的社会意义,即:外语教学和承载视点采择、行为主义的儿童文学。
二、外语教学中的儿童文学
使用文学原著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有效地掌握外语,提高其语言能力。多位学者也在他们的科研中多次证实真实文学作品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Chen, 2012)。然而,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文学本身相对较复杂。通常情况下,藏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元素距离语言学习者所处的时期较遥远,且多数作品篇幅较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经常从作品中节选出一部分或者一些片段,或是对原著中的词汇、风格以及形式进行简化后再在课堂上使用。这样一来,节选的或是简化后的文学作品只能片面地构成一个缺乏真实性的语境,打破了原著中语言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语言的掌握带来消极的影响。
多项科研结果证明:儿童文学具有语言简单明了、话题大众广泛、形式易于掌握,以及信息情景化和插图精彩丰富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使得儿童文学成为一种形式丰富且有效的学习工具,尤其是对于初级和中级的成年英语学习者。理论上讲,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材料是因为儿童文学作品以简单易懂的信息向读者传递语言的内容和形式。Chen (2012) 也曾明确指出:想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学习者需要在有效的、有意义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并掌握语法形式。同时,研究也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年龄阶层的学习者,儿童文学都是有效的学习材料。对于那些成年学习者,英语作为他们的第二语言或是第一外语,使用儿童文学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可以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儿童文学作品,使得阅读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对于阅读树立一种积极的态度,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中、真实的语境中接触、了解、掌握英语最地道的表达方法。Khodabakhshi 和 Lagos (1993)的科研结果证明“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让学生大声朗读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同时还兼顾学习乐趣的学习材料”。
三、承载文化和社会意义的儿童文学
上文对外语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实践证明,儿童文学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完整的语境,提高学习结果。然而语言早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流工具或符号,其本身就是一个集合概念。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文化,一个民族的特性,语言传递着多种社会意义。
儿童文学与视点采择。视点择选指的是在持有自身视点的同时也能接纳他人不同的观点。在人际相互理解中,在跨文化交流中,视点采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一个具有多种语言、多种民族、多种文化的社会里,视点采择就显得尤为重要(Gaskell,2006)。先前教育学者在研究中发现(Bhavnagri & Samuels,1996),采用儿童文学及其相关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其中包括视点采择。采用儿童文学让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故事情节,从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的为人物思考,感触作品中人物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抉择,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不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搭配一些活动,比如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这样学生会以一种更理性、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和自己不同的视点、不同的文化。在作品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和手势。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跟老师及同伴进行语言和社会的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社会能力,增强学生的包容和接纳,有利于学生具备更好的视点采择。
儿童文学与行为主义。儿童文学的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传递有效的信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将抽象的故事具体化的一件工艺品。而故事本身是一个行为主义,是一种文化向导,故事通常对政治和个人层面上的人性有鼓励、吸引、创造和改变的作用(Bruner, 2004)。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文学从多个方面阐明、体现了行为主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就像结缔组织一样,连接着个人与团体、人与社会。儿童文学通常也被认定为行为主义者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需要读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文字,更需要读懂它的世界”。儿童文学“既是一扇窗户又是一面镜子”(Bishop,1990),让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时也看清自己的世界。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见,儿童文学不再是单纯的为儿童创造的文学艺术作品,儿童文学本身在社会中活跃地扮演着多种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不同年龄阶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参考文献:
[1]Bhavnagri,N.P. & Samuels, B. G.(1996) Children’s Literature and activities promoting social cognition or peer relationships in preschool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11(3).
[2]Bishop, R.S.(1990). Mirrors, windows, and sliding glass doors, Perspective: Choosing and using books for the classroom,6(3), ix-xi.
[3]Bruner, J.(2004). Life as narrative. Social Research.7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