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翻译教学法论文

翻译教学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翻译教学法论文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法翻译交际法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既让学生对语言能够流利地运用,使之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又要让学生懂得语法翻译的知识,在不断的理解领悟中去体会语言的更深层次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授一、二年级学生时除了正常的教材,还应让他们多读些各个领域的原著,以适应不同语体的特点,这个阶段也是词汇量积累和扩大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尝试地进行部分运用;在三、四年级时可以利用视听手段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言运用,提高听说能力,使其对语言的掌握从稳健中走向灵活。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学生,危机,关键,防范措施

 

初一新生,走进中学,似乎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陌生、孤单和不适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变化,学生在初一阶段有哪些发展的危机和关键问题,应如何应对,就摆在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面前。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发展的关键是自我概念的整合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但作为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则有两大发展的危机,两个发展的关键期值得我们教育者特别的关注和防范:

第一,初一入学以后学习适应性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科少、老师少,学生对老师很熟悉。初中以后,学科多了,教师多了,教师的个性差异也很大,学生每一堂课都要面对一个独特的面孔,学生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以至于整个学期的学业失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帮助学生了解初中学习的特点,帮助孩子们跟我们的学科教师进行沟通教育论文,让学科教师把自己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们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之中去了解老师。让学生在开学之前就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学习生活,对各科的特点和方法有一个基本概括和了解,让学生走好第一步。

第二,学生自我意识的空前高涨论文格式范文。自我意识为什么会在初中一年级空前高涨?这是和学生的生理发育直接相关的。初一学生多数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由于性的成熟,带来个体的自我感受的突变。学生不会再愿意把自己处在一个权威控制下的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主的位置上。他们的自我感觉会空前良好,觉得自己已看清了世间万物,自己长大了,这就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带来的自我意识的突变。所以,初中一年级学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这个阶段人际矛盾特别多。女孩子之间传闲话,使本来很简单的同学关系变得异常复杂。男孩子则个个觉得是天下第一,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而互不相让。这个时期学生的行为问题违纪问题特别多,其根源就在于他们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能够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因此,老师应该特别关注孩子自我意识的调整,要让他们从多个侧面去认识自己,去整合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整合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让学生自己对自己有一个适度的评价,不再处处实施以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

总之,我们做教师的应该积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因生理问题带来的成长中的烦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法,发展趋势,探讨

 

一、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

外语教学包括五个基本问题:教者,学习者,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教即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因此,自从有外语教学,教者即外语教师就开始探索成功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流派和体系,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从以下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简单回顾可见一斑。

外语教学法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也叫“语法模仿法”,它是语法翻译法的前身。

语法翻译法因用母语按照语法规则翻译进行外语教学而得名,因其直接继承了拉丁语教学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人称之为阅读法。强调阅读能力,忽视听说能力。论文格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与之对立的直接法。

直接法因排斥用母语作为中介,主张用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而得名。又因为其具有类似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被称为“自然法”。直接法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忽视甚至排斥母语的中介作用和语法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听说法重视句型操练,所以也叫句型法。听说法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句型操练的反复性和机械性使课堂沉闷,学生失去兴趣。视听法的出现弥补了听说法的某些不足。

视听法出现于上世纪50年的法国。视听法主张视听结合,当时采用的手段是利用幻灯片图片创造语言情景,所以也叫情景法。论文格式。视听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听说法,同时重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认知法的语言学基础。认知法强调学习者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语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也叫交际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功能法主张教学不要像语法翻译法那样以语言语法为纲,也不要像听说法、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应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强调用语言做什么,即用语言叙述事情。同时强调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目标。社会语言学是功能法案的语言学基础,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格式。

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外语教学法应运而生,如产生于保加利亚的暗示法,产生于关国的沉默法、顾问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外语教学法将不断问世。我们发现,每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外语教学中都曾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后出现的教学法在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法,而是借鉴和发展了前一种教学法。纵观当前外语教学界,我们发现,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二、外语教学法综合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综合化趋势是指各种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国外外语教育专家把这种综合化的趋势称为折中(Eltecticism)。

我们首先以听说法的发展为例说明综合化的趋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崛起。它以句型为核心。强调听说的机械操练以培养习惯。因此也叫结构教学法或句型法。由于它不仅从横的方面科学地处理了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从纵的方向上协调了教和学的关系。所以被日本的小川芳男称为教学法的科学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体系。在其四个基本教学原则中,其对比原则吸收了翻译比较法中对比原则的精华,而这一原则正是Mager倡导的翻译比较法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思想。听说法提倡的养成习惯原则也是从Palmer二十年代提出的培养学生五种语言习惯中继承下来的;另外,它对本族语的态度、直观教学的观点,用归纳法教语法的原则等均来自直接法。听说法把这些原则和方式围绕句型和机械操练配合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由上述分析可见,这种教学法体系汲取了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的长处,又以某个方面为主,形成了自己特点。其中的折衷因素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再以近几十年来颇为风靡的交际法为例。交际法以意念功能为纲,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语法和句型教学,注重合理使用本族语。由此看来,交际法折中融合了多种外语教学法的合理成分:不仅继承了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的原则,容纳了听说法的言语实践性,借鉴了听说法的句型研究成果,而且还吸取了语法翻译法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听说法也在向交际法靠拢,这主要体现在增加语言的情景,加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教学。这应该是外语教学法折中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完美的,外语教学法之间的综合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综合,外语教学法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强了各流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过程中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在外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网络进行外语教学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一趋势的产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实现的。网络的丰富资源,网络的快捷方式,网络的视听手段为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化条件下的外语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新领域。

外语网络化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体会、学习到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间的交流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外语的常规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教师,学生的学习交流一般都是在课后与放学这一段时间内,而大多都是以本族语为主,而网络就为学生的外语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外语母语者进行在线的即时的语言交流,这种交流是真实的,可以打破课堂活动的虚拟,学生能体验到利用外语交流的快乐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实用感和成就感。

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和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法是不断发展的,每一种外语教学法的产生都对外语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趋势启示着我们教学法没有最好的,只有综合利用,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外语教学法的网络化趋势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左焕其.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岩.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4] Johnson, K.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生 论文写作能力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C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8-01

作者在对毕业生进行论文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力不从心,没有思路,没有方法,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论文提问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的选题目的不明确,思路不清晰,结构混乱,论文整体上质量不高。从而也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某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而论文写作的特点,即选定一个研究的方向,明确研究的目的,从而寻找合适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来达到论文研究的目的。这与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完成项目的过程实质上就体现了一个针对某个学科的某个方向完成论文写作的过程。所以我们对项目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论文写作能力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的内容,大致包括文学,语言学,翻译等几个方向,这与我们在课程中的学科设置基本相同。因此我们企图在教学上,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对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论文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某个研究问题的方法,形成独自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正是当今大学生比较缺乏的一种能力。

下面以英语专业中文学课作为例子来具体阐述项目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很多学生都喜欢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评论作品中的某种写作方法等等。但在论文写作中对论文的整体结构把握混乱,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不甚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文学课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对可以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进行规划,教师只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运用项目教学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七个步骤:明确任务、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进行决策、组织实施、过程检查、结果评估。

比如在讲授美国文学中作家爱伦坡的部分时,爱伦坡的写作方法或作品中的人物的性格等都是文学研究的重点。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我们选取爱伦坡作品中的一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比如爱伦坡笔下女性主人公的觉醒。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制定适当的计划,从而掌握觉醒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等等。在获取信息方面,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参考资料,也可以提供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的途径,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明确任务以后,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计划,即通过怎样的步骤安排,最终实现自己的目的。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到计划中,包括回答学生在计划中某个步骤的困惑,给出建议或更多的选择,或通过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确定更好的实施计划。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以往此类的优秀论文,作为范例来讲述如何实施。也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完成一个论文,让学生参考或提出意见,从而对自己论文的写作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制定的计划,即项目完成的步骤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比如对作者生活背景的分析,对女性主人公生活时代的分析,女性觉醒表现的形式等等。检查一方面可以监督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对项目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也可以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改正,以免影响整个项目的完成效果。学生完成项目后,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同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价。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文学课中的运用,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制定任务完成的计划,明确任务完成的步骤,对整个任务解决过程,思维清楚,结构明晰。因此对未来完成文学方面的论文写作任务信心倍增,通过最近两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情况也证明,论文写作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可见,项目教学法确实能够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同的课型中应用。不断总结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翻译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翻译过程教学法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1.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13)的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学中要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在此指导之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翻译过程教学法(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approach)的探索与实践顺应了当下教学的需要与要求。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收获,培养合作精神,从而为实现培养实用型、学习型翻译人才的目标奠定基础。

然而,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product-oriented translation approach)一直遵循着“翻译练习—译文讲评—技巧推介”的教学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着眼于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如理解是否正确、选词是否到位、行文是否流畅等,而缺少对学生的翻译过程的关注,进而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国内许多探寻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研究者(王树槐,2009;连淑能,2007)肯定了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但也指出诸多差强人意之处,如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苗菊(2007:50)指出:“经历了长期教学实践的检验,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掌握翻译技巧、发展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而是使翻译教学滞后的原因之一。”

2.翻译过程教学法

过程教学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将写作课从注重学生写作成品的模式导向注重学生研创过程的模式: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学生要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图书馆或现实生活中收集材料后初写,接着小组分享信息、根据写作要求讨论初稿各方面的问题,然后修改、成文,以此获取知识、提高研创能力。依此模式,在翻译教学中,教学的重心要从教师对理论知识、翻译技巧的直接讲授转向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与技巧的过程性研习。

新时期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培养方式越来越呈职业化趋势,对学生译者的翻译能力的界定由早先的双语能力(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拓展到非语言能力(文化差异、百科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等等。因此,翻译能力的有效构建要求我们在翻译教学中更多关注翻译过程。牟俊贞和时庆梅(2002:62)认为,与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相比,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有更多优势,“翻译实践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其知识面之广,数量之大绝非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能学完的。但相对而言,获得这些知识的技巧与方法远比获得这些知识本身更重要……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就是‘授人以渔’的做法,它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帮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与方法,培养他们的实际翻译能力,避免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容易产生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翻译过程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具有可行性。首先,翻译过程教学法建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以学习者为中心,顺应了当下语言教学的主流和主导发展方向。在这一教学法下,学生成为翻译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是学生、审校和初级研究者三位一体的新型学生;老师是设计者、指导者、辅助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取得进步。学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在讨论中培养正确处理异议的心态和合作能力等。其次,翻译过程教学法有效地帮助了具备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高年级学生进行一定层次和范畴的研究创作活动,既可为其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位深造(MTI)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可为其今后的职场打拼做好能量储备。最后,国内外翻译界众多专家、学者丰硕的研究成果(论文、著作、译著、教材等)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过程性研习提供了大量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素材。

3.翻译过程教学法的课堂操作

翻译过程教学法以对翻译过程大量研究为基础,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会受到思维、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常我们把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理解阶段、表达阶段和修改阶段。

(1)理解阶段:理解是指对原文的解码过程,是表达的前提。学生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就进入了选词、构思、译文的表达阶段。为了深刻领会原文,学生至少要把原文通读三遍。第一遍以较快的速度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第二遍放慢速度,尽可能地扫除原文中的语言障碍,弄清楚逻辑关系,理解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与专业术语;第三遍“细嚼慢咽”,加深对全文的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2)表达阶段:表达是翻译的编码过程,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原文的理解。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表达顺畅,它涉及学生自身的汉语功底及对诸多翻译技巧和方法的灵活掌控。

(3)修改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对照原文,反复阅读译文,对译文中不畅、误译的地方进行修改。

学生在经过理解、表达、修改形成译文初稿后,以结果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法大都止于教师对译文初稿的评析。而过程教学法重在观察和解释学生的翻译过程,强调学生反复修改译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且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取消或延迟给学生译作评分的行为。

3.1评注式翻译(translation with com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