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源网络

资源网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网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源网络

资源网络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网络管理系统 B/S结构 Struts框架

1 引言

为了实现提高效率、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的功能,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主要面向对象是教师。教师利用利用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上传、下载等操作。对于搭建这样一个科学合理的网络管理系统来说,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和硬件设施以及如何去搭配将是一个研究重点,下面我们将以一个成功的系统来进行介绍。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对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在一个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中,教学资源的分布是不合理的,它不仅存在于任课教师处、还存在不相关的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处。用一个合理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将他们整合在一起是很必要的。系统所需要的硬件条件总结起来就是以下几点:

(1)技术可行性。可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为基础,结合J2EE的Struts和Hibernate开源框架进行技术设计。

(2)经济可行性。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为了方便教学资源使用而搭建的。系统运营成本较低,能够为学校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效益很高。

(3)操作可行性。要考虑到正常用户特别是教师用户的使用习惯去设计操作界面,使得系统简单有效、合理规范,每个操作反应迅速、灵活。增加系统的可使用性。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总体设计目标

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于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的知识获取、教师的授课以及彼此资源交流的问题。因此,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主要面向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主要是按照自己的要求从管理系统的资源库里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而教师用户则是该系统的主要使用者,对教学资源进行上传和下载的操作,并定期对资源进行维护。该系统的设立为教师提供了较高效率的资源检索和教学配套服务。除了学生和教师用户以外,还有维护系统正常运行、对上传资源进行审核、修改等操作、对用户进行管理的系统管理员账户。该系统使用了轻量级框架的Struts和Hibernate等技术,有效地提升了使用效率。

3.2 体系架构

在Web开发应用的各种平台之中,J2EE是目前最流行的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以J2EE为基础衍生出了许许多多的开源技术和架构。这些开源技术应用于实际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Struts和Hibernate是J2EE的两个开源框架。因为两者相互配合和搭配、可形成一种小和合理的J2EE架构、并能实现很好的MVC模式的特点,这两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我们正是基于此实现了简单高效同时也符合工业标准要求的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

3.3 功能描述

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以教学资源数据库为核心对外进行交互,教师用户通过登陆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地操作,学生用户也可登录系统进行学习,而系统管理员则通过后台登录维持系统的运行。主要功能包括:

(1)上传和下载教学资源。只有教师可以上传资源,而三类用户均可以下载资源使用。

(2)审核教学资源。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将教师用户上传的资源与标准对比进行审核,合格的予以。

(3)管理教学资源。教师用户定期对资源数据库进行检查,编辑、更改资源以维持系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4)检索教学资源。三类用户均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从数据库中检索。

4 系统的实现技术和方法

4.1 B/S系统结构

Browser/Server结构,即B/S结构,是C/S结构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进行的调整,同时融合了浏览器技术、ActiveX以及其他的一些脚本技术发展而来。该结构只提供一个服务器,其余的软件运行操作将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中完成。

B/S结构由三层体系构成,分别为数据管理层、中间件结构、用户界面层。中间件结构是B/S结构的起始点,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业务与应用的增多,就按逻辑细分为表示、业务、数据等不同层次,最后结合物理层的要求,形成了如今的三层结构。中间件结构是基础和核心,主要有连接、通信和管理等功能,三层协作有序运行,互不干扰。

4.2 Struts框架结构

前文曾提过,Struts和Hibernate结合能够实现很好用的MVC模式。细分Struts,可得到Servlet和JSP标签以及一组相互协作的类。由此可见,Struts不是一个库文件,而是一个包含了独立工作的程序类和丰富标签库的完整的开发框架。控制器、模型和视图组成了该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则有业务逻辑部分完成。

4.3 Hibernate框架结构

Hibernate是一种忽略底层复杂关系、使用Java对象编程、采用类的直接继承和对象透明映射机制的轻量级框架结构。使用Hibernate能够有效地提高编写效率。然而Hibernate的使用环境有一些限制。Hibernate并不适合于不能直接使用J2EE服务器的环境。

Hibernate的持久化并不需要对应用程序的某些方面做出特定的要求或设计,这是因为Hibernate使用的POJO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泛化、并不需要依赖环境而存在,任何数据库里的持久化对象都可以用Hibernate来替代,它具有普适性。

5 结束语

我们使用SQL sever为数据库后台,通过多次的研究与比较,采用先进的技术诸如J2EE、Struts和Hibernate的MVC设计模式等等实现了这个教学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最终的系统运行高效合理,后期便于维护和移植,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资源网络范文第2篇

1、正确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含义

随着多媒体硬件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多媒体的概念出现了质的飞跃。多媒体计算机能同时抓取、操作、存储、编辑和呈现图形、文字、影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介信息,能够把普通电脑、电视机、录象机、录音机、、幻灯机、传真机等功能综合一体,不仅极易控制,而且产生了更新的功能(如交互性、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资源共享等)。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靠教育信息资源、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获得有效(或优化)的教学效果的现代化的教学。其中理论指导是统帅,教育技术、教育资源、系统方法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最优化教学效果是目的。

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如加涅的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组织与展开理论、教学表达与评价理论等。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模式的综合运用,不能偏废。只有注意把“常规媒体手段”与“先进媒体手段”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效益。

2、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教师适应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要求教师必须有现代的教育观念,诸如开放的教育观念、多样化的教育观念、民主化的教育观念、创造教育的观念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学校教育信息环境将逐步完善,教育资源将更加丰富,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主地通过各种途径,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转变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教师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以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根据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需要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广泛收集各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并根据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简单的多媒体教材制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正确使用。

3、多媒体网络教学应注重教学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学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多媒体网络教学,认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代替教师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文字教材……,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达到以上效果,但仅仅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理解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使多媒体网络教学走向歧途。以技术论、机器论开发的教学软件、编写的电子教案、组织的教学,学生形象地称之为“机器灌”、“电灌”。这种“机器灌”、“电灌”比教师灌更有害。多媒体网络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注重教学设计。

3.1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的教学设计没有本质的区别,必须把教学目的的实现放在首位,根据教学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及组织结构,所以,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内容应包括教师主导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活动设计、教学内容知识结构的设计、教学媒体运用方法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3.2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可概括为示范型、逻辑归纳型、逻辑演绎型、探究发现型、练习型和控制型六种类型。示范型模式适用技能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给学生示范模仿的标准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操作等规范行为;教师指出标准规范行为的要点、程序、组织学生模仿,纠正错误;学生掌握要领,模仿练习。逻辑归纳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若干有关科学的现象、形态、结构、文献、史料等客观事实,或提供有关情景,以便建立共同经验,形成表象;教师借助事实、情景进行概括归纳,显示事物的特征,建立概念;学生观察事实、现象,认识事物特征,识记事实,理解概念。逻辑演绎型模式适用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典型的事物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教师借助典型事例,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次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知识迁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原因,探究规律,理解原理,推广应用。探究发现型模式适用概念、原理和问题解决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一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并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或问题,供思考、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设疑,引导思考,激发争辩,总结概括;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参与争辩,探究原因,分析特征,寻找规律。练习型模式适用事实、概念、原理的学习;媒体作用是提供某种可观察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资料;教师教师组织学生细心观察,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来描述被观察对象,以加深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学生认真观察,抓住特征,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动作描述被观察对象。控制型模式适用教学、实验、艺术、体育技能的学习;媒体记录并及时再现学生实践活动的情景,以供分析、评价;教师分解技能的基本要素,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实践,提出评价实践水平的标准;学生根据要求,参与实践,观察实践过程的记录资料,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改正错误。

4、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的建设

多媒体信息资源是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硬件环境相比,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更为直接的作用。目前,由于网上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资源贫乏,各种电教教材、素材短缺,教师要耗费大量时间用于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没有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设计,致使多媒体网络教学大都停留在电子教案的形式,出现前面提到的“机器灌”、“电灌”的现象,这恐怕是主要原因之一。应此,加快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深入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应纳入学院现代化教学建设的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分期、分批进行建设。我们认为,目前学校多媒体信息资源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4.1、学校教学资源通常可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学科教学资源两大类,公共资源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建设,学科资源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建设。

4.2、学科资源建设应立足于课程教学资源需要和适应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既围绕课程现有内容,又兼顾学科发展;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能力素质培养;既突出学校内部教学,又考虑远程教育;既针对课堂教学,又满足学生自学。因此,学科资源建设可以建成学科综合网站(课程综合网站)的形式,栏目可根据学科特点设置。

4.3、教师备课所需的学科(课程)素材(文本、图片图象、声音、视频、动画、模型等)的建设,内容要系统、丰富,素材使用要方便,建议制作成积件的形式。

4.4、资源建设应该是专业制作(由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和普及制作(由各学科、教研室为主)相结合,自制与购置相结合。学校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要统一购置,由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统一管理,实现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资源网络范文第3篇

1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未来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实行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关于这一点已经达成社会共识。这是由于:

1.1图书馆实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力不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已成功地加入了WTO,世界经济格局开始进行重新定位,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的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收藏力相对低下,对业已产生的知识信息根本不可能尽包尽容,各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况且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固定用户对现有馆藏的利用率不高,对信息资源的浪费极为痛心。例如我校图书馆自97年以来购置的数10万元的学术期刊光盘,极少有人问津,但是,相对迫切需要此类信息资源的其他用户,只能望而兴叹。还有就是用户普遍需求的同类信息资源,各图书馆竞相购置,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要,造成目前这种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复购置的局面。因此,统一筹划、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合理共建共享信息资源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实行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是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信息。用户的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够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要求所需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的工作,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如果每个图书馆单独进行这些工作,是远远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2网络环境下影响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

2.1积极因素:

2.1.1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Internet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以及中国信息网的开通与互联,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Internet网成功地采用了TCP/IP(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采用的互交换技术,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任何计算机只要采用TCP/IP协议与因特网中的任何一台主机通信,都有可能成为因特网的部分,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互联,自由地选择利用各种网络服务,顺利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1.2部分国家或地区图书馆相继协议协作,不断推进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的“开放”思想,在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由封闭向开放,由被动向主动,由浅层向深层,由粗放向效益密集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从20世纪50年代国务院批准公布《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起开始的,但那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处在萌芽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注入了虚拟图书馆和跨行业通过网络协作的特征。如1999年1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召集,全国各行业系统的图书情报机构在北京发出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并共同签署了《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

2.2不利因素:

2.2.1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管理体制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起着统筹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图书馆的管理决定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能力、规模、形式和效益,一个图书馆的性质任务、规章制度、馆藏特色、服务手段、服务方式等也极大地影响着其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水准。网络环境孕育了崭新的管理观念,并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目前图书情报系统的状况来看,仍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传统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纵向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2.2.2部分馆员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理念的滞后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专家型”素质,他们除担负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去伪存真,有效地抵制信息垃圾,以健康有序的全方位信息资源满足用户。但在我国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从事图书情报及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专业知识结构老化,新的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一些领导思想认识不足,对图书馆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积极支持等,比较严重地阻碍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2.2.3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的局限性也制约着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有不断发展的过程,目前的一些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计算机及其配件市场比较混杂,升级换代频繁,给信息技术工作者的选择带来困难;通信线路传输速率低,尤其是在传递多媒体信息时更显能力不足。集成管理系统缺乏标准化,如在多平台技术方面,多数未采用C/S技术,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不支持字符终端;在网络功能上,多数未采用Z39.50协议、HyperLink技术。各级种类图书馆发展不平衡,有些图书馆还缺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除此之外,网络环境下制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因素还有诸多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否、正当的知识产权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部分信息霸权主义能否消除、紧缺的图书馆经费能否得以保障等。

3网络环境下如何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共建共享

3.1建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法律保障体系

完备的法制建设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行动指南。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一个需要多行业参与和协作的系统工作,为了协调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和职责,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各方面的行为,以确保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即将出台的我国《图书馆法》及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总体布局等做出明确规定;必需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如版权保护、文献复制、传递、编目、检索、互借等,要制定统一运作的标准规范;必需高起点、创造性地预测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解决途径及办法。保证广大用户能够充分利用公共信息,以能够承受的价格及时、平等、公平地分享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益处。

3.2规范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制上的保障措施

我国图书馆界分成公共、科研、高校及工会等几个系统,管理松散,不利于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合理的体制应该是多元化的、立体的、综合的。最好建立统一协调、条块分割、布局合理,能确保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体系。建立一个全国性信息资源管理职能机构,负责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布局、共享及优势互补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图书馆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对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一协调管理,对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与发展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指导。横向上,在省一级加强各省学会的功能,以便协调和统一各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与建设。纵向上,各系统加强领导。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目前实施的CALS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使高校图书馆按学科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并达到共有、共建、共享的目的,由此带动整个高校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向前发展。超级秘书网

3.3普及使用新技术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并存转移,用户要求的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地咨询、搜索、利用虚拟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借阅时间、期限与区域的限制,是信息资源真正共享的“大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这就迫切需要各图书馆积极投入普及使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及计算机应用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设备及掌握该技术的人才,所有图书情报工作人员及其他广大科技人员应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和制作,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Internet网等系统工作人员高级技能的培训普及以及深层次继续教育,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3.4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建立一个全国齐全、运转迅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和资源布局保障系统,同时加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统一系统网络环境软、硬件和技术支持。其次,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建设,尽快完成全国联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第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中心,建立公共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方式购买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MARC数据和国外的文摘索引类书目信息数据库,通过成员馆的分工协作,建立全国的馆藏联合目录和公共查询系统。第四,建立规范化的电子交换书目数据库,图书馆可以此来、登录、催缺、加工预订目录和新书报道。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协调的联合采购机构,从宏观上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调控。第五,建立统一的馆际互借系统,处理馆际互借的相互联络、借出馆的信息资源在库情况、预约借阅等。

参考文献

1刘彩虹,杨玉红.论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创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1)

2李家清.我国文献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1)

资源网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 网络组织 治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132-01

就目前而言,在对流域水污染进行防治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将会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这一情况,不断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网络治理模式,以便对污染情况进行改善。下面,将从以下几点针对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水资源网络组织以及治理进行简要介绍。

1 流域水污染防治现状及问题

现如今,水资源污染的防治成为流域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对其进行防治时,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技术问题,还涉及到各方面的经济因素。就我国众多流域来说,污染最为严重的就是太湖,该流域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太湖流域处于我国发达地区,该地区不但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快,还具有较高的工业,虽然为自身地区赢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却在无形中中给水资源带来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水资源短缺的现象。第二,太湖流域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一地理特征间接的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太湖流域包括两个省和一个市,在对水域进行相应的划分时,存在相应的利益关系。

虽然其他流域无法和太湖相比较,但还是具有相似的水污染问题,总的来说,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治理责任的缺失。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水资源的价值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种公共资源。但是,由于过于关于个体利益,对共同利益造成了忽视,因而对其进行治理时,没有相应的责任感。第二,现如今所存在的管理体制,没有对水污染进行管理体制上的约束。在对水污染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各个不同程度的主体都有着自己的利益追求。然而,管理体制并没有对这些追求进行总结,也就很难形成约束。

2 防治水污染中水资源的网络组织模式

2.1 改善思路

由于目前在防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对防治措施进行改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内部改善。科层制管理过程中存在各种缺陷,比如:行政低效等,可以通过对立法进行完善、对官员进行培训等手段,这可以说是提高行政的最为主要的手段。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对科层制进行改善,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对其解决,因为:在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所制定的相关体系,都得依靠行政部门所制定的体系。因此,水资源体系的改善会受到行政人员的约束。并且,现如今所具有的技术很难对行政体系进行改善。针对这一问题,要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寻求综合治理方法。第二,市场化。由于传统体系对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可以适当的引入市场来对其进行管理。

2.2 管理模式的建立

网络管理模式和市场化治理来说,具有显著的优势:第一,网络治理模式更加利于对水资源污染进行治理。第二,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资本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第三,网络管理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更加符合人类的基本特征。因此,利用网络管理模式进行水资源污染的治理,不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还可以更加满足人类的需求。

3 防治水污染中水资源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对共同目标的认可

从上述所讲可以得知,水资源防治网络管理模式介于行政和市场之间,既缺少一定的权力,又具有自己的自愿性。对于网络管理模式来说,共同目标是它的核心,一旦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共同目标,就会间接的导致该网络的瘫痪。并且,无论是水资源防治中心,还是相关组织,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基于这一现象,必须确保相关人员的目标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该网络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3.2 优化决策机制

单就水资源防治的决策来说,行政体系只是单纯的进行决策,完全忽视其他方面的作用,这样很难在过程中对资源进行利用,甚至严重时会造成重大悲剧。在水资源网络管理模式中,参与人员具有不同的作用,也有着自己不同程度的利益追求,因此,这些参与人员在对自身决策功能实现过程中,必须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想实现自己的决策功能,就要建立自己的网络机构。并且,在决策过程中,还应该由重要人员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决策功能。第二,对网络决策功能进行相应的明确。在还没有针对水资源污染治理达成共识之前,仅仅依靠自身的自律是不可能的,网络决策的参与人员、方法等都应该具有相对明确的说明,这样可以有效防止该决策只是流于形式。

3.3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可以促使工作的健康发展,尤其是针对水资源污染治理来说,公众参与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毕竟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地方。然而,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公众的力量并不等同于防治中心的力量,他们所关心的是环境的经济效益。但是,就目前而言,根本没有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这样不但不利于防治的科学性,还会间接的导致矛盾的激化。基于这一情况,必须对参与机制进行相应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对资源重新配置,提高人员对资源的依赖,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更加重视污染的防治工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流域水资源污染防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对其改革。当然,改革需要的不仅只是勇气,还包括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这样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从全新的角度进行认识。当然,上述针对流域水资源防治中的网络组织与管理所讲述的内容还不是很全面,需要相关人员不断进行研究,以便借助更多措施进行完善,在确保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给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海炜,范从林,陈岩.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水资源网络组织及其治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0(4):30-34,45.

[2] 刘永,郭怀成,周丰,等.基于流域分析方法的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6(2):337-344.

[3] 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 以江浙边界水污染治理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3-9.

资源网络范文第5篇

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使之能够帮助学习者有针对性地根据某一具体需要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使之成为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广泛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十分重要。高校开发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学习信息资源库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准确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研究性学习者来说,网络提供的各种信息须客观、科学、准确、可靠。这就要求研究性学习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注意两点:一是采取正确的信息检索方法,尽量搜索客观准确的信息,防止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息失真;二是对搜索的信息内容进行准确判断,避免可能产生的信息污染———没有观点和语言层面的错误,不会产生歧义,从而获得精炼、准确、能解决问题的信息。第二,适用性。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开发出具有针对性的适用信息,以满足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信息需求。目前,人们往往仅在互联网上简单地收集资源,而没有自主地进行资源的设定与制作,其资源量看起来很大,但垃圾资源多,有效资源少,可用性差。有些学校校园网也建立了有关课程或专题的教学资源库,但这些所谓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一些信息的,或是与教材配套的教案、讲义,或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也会有一些习题,但也是为了实现“教”的意图,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探究学习的空间。第三,时效性。研究性学习网络信息资源现实性强,失效时间快,具有易变性强的特点,因此,对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要注意时效性。要及时收集最新的、有效的学习信息,并紧密跟踪网络信息的动态变化,定期对原有信息资源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使所保有的学习信息常新不衰。因此,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及时收集、整理有关网络信息资源,加快传递速度,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利用效率。第四,统一性。网络学习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为此,要使用通用的开发语言、统一的媒体格式和专用的开发工具以及源代码公开等,这既有利于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也便于对学习信息资源库进行方便而有效的管理。

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对教育信息资源库中“自行设计部分”的教育资源定义了相关属性,该标准体系包括6大类26项子标准和4个跟踪研究项目,但由于各高校采用的制作平台不统一,导致该部分内容仍然缺乏统一性,给数据更新、交换与实现共享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因此,在建设学习信息资源库的过程中,应依据统一的标准或规范,并注重利用先进的技术对资源库进行维护与管理。第五,可扩展性。可扩展性是指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可更新性。网络学习信息资源库应该是动态的,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丰富和完善。以英语研究性学习为例,其资源库应通过与其它资源网链接,实现互联网资源最大范围、最大限度的共享与互访,比如,链接到网上有关英语学习网站:如“英语爱好者”,“英语在线”,“新东方”等等;或链接到网上英语新闻报刊,如“英语沙龙”、“希望英语杂志”、“中国日报”等英语报刊网站。高校校园网学习信息资源库应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当涉及某个主题时,整个互联网都可以为之提供相关链接,从而获得比本校资源库多出若干倍的信息。第六,易检性。要合理分布网络学习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使各种资源都有清晰明了的存储位置。根据资料内容或类型设置不同的文件夹,以便于资源库的使用、扩展和管理;提供尽可能详细的网站地址,建立起便捷的检索系统,当学生需要某些信息资源的时候,目录系统就能提供重定向的功能,将一个网站跳转到另一个网站。

二、研究性学习网络信息资源开发途径

首先,大力建设需求性强的“预设资源”。为了方便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或学生(或二者共同)根据研究性学习项目或专题的要求,预先设定或制作学习资源。专题学习网页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一门课程的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页。专题学习网页通常由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专题学习应用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部分组成[3]。例如,为了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可根据英语写作“过程法”教学理论和CSILE学习理论,制作大学英语写作专题网页,作为大学英语写作的“预设资源”。其次,广泛收集大量有效的“相关资源”。根据研究专题或项目的大致指向,进行相关资源的搜索。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各种学科或类型的教育(学习)资源网站都不难找到。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专业的网络学习资源都不尽相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进行“网络学习资源应用与管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网络学习资源及其使用方法。同时,高校的院系应自觉适应互联网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自己的主页上及时提供相关的网络课程、网络课件、论坛、blog等网络学习资源。并在院系网站设置学习信息资源推荐区,鼓励师生上传与专业相关的学习信息资源的链接地址及简介。研究性学习是开放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学生往往可以发现许多教师没有注意到,但很有学习价值的网络资源,教师应热心指导学生将这些网络资源索引添加到专题学习资源网页上,这样不仅有助于快速丰富库中资源,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贡献意识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