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 网络化治理 社会管理创新

1、“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兴起及其局限

重属地管理,轻属人管理。属地管理具有明显的静态性管理特征,忽略了现代社会日益增强的社会流动性;属人管理则坚持以人作为其服务的核心对象,对社会实施动态的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虽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了对基层社区公共物品(如对井盖、路灯等)的效率与供给能力及基本服务信息的了解与掌控能力,但其运行理念与实质仍然内含着被管理对象的属地性质,强调对一方地区的管制。

重条块控制,轻整体治理。网格化管理模式致力于将属地分割为若干不同条块,政府“派”专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其主要特点在于各条块职责相对明确。正如“网格协管员”所言,网格就是他们的“责任田”,在其各自分管的范围内,出现的各种问题都由他们来解决。在注重条块分割的同时,这种社会管理模式也往往忽视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特征,人为割裂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种联系,往往导致基层社会管理中只重条块、而忽视整体的社会管理模式。

事权下放,治理资源却不足。在网格化管理中,采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模式”的运行机制。从表面上看,这一管理方式将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基层组织中去了,但事实上是责任下放而权限不足,则加重了基层社会治理单元的负担,使得网格运转不良。因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非一级政府组织,但这种管理模式却又反而加剧了它的行政化倾向;它没有法定的财权,却同时又要负有更多的责任。

管理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负担重。在网格化管理的推行过程中,政府往往要根据网格的划分来配备相应的社会网格协管员,在面对社会失衡时也需要动用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手段等去面对单个的“居民”,这就造成了过高的社会管理成本。

2、网络化治理的内在价值与理念

网络化治理鼓励社会参与,促进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政府依然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主体,但政府与其它各种社会力量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各网络结点之间是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在合作中“各负其责、各司其能”。

网络化治理注重引导价值共识,促进合作机制。合作机制是网络化治理的主要运作机制。在网络化治理中,各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共治代替竞争对立,增进公共价值。公共价值是网络化治理的共识价值,它是高于个人价值、部门价值、地方价值之上的社会合意基础上的共同信念。

网络化治理主张培育社会资本,增进信任机制。社会信任既包括官民之间的信任,还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社会信任是合作的必要前提,是共同行动的基础。当前社会基层政权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权威的弱化,与群众对基层政府与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缺乏有关联。“中央政策是好的,只是地方干部念歪了。”而由于地方干部无法取得群众的信任,很多工作难以推进,从而也容易形成基层管理干部“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心态。

网络化治理强调利益共享,增强协调机制。利益共享是包容性增长过程中社会利益分配中的公平、公正,利益共享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居民之间的利益共享,还包括政府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共享,政府与市场、民间社会之间的利益共享。而现实的社会管理实践中,许多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引发多是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正、不平等。

3、实现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型

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价值共识。网络化治理的核心运行机制是通过培育社会资本形成社会信任与合作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维系不再仅仅是利益的纠葛,更是一种价值上的共识与相互认同。而社会价值共识与社会认同的形成,其根本在于通过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把社区建设成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在一个共同体中,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从短期来看,公共文化建设难以见成效;但从长远来看,这实是一项战略任务。而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发挥传统文化道德伦理观念的约束机制,形成人们在观念、信仰与心理层面的价值共识。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促成利益共容共享。当下社会矛盾与纠纷的增多,其根本在于利益分配不正与冲突;而利益分配公平、公正的缺失在于对公共权力缺乏监督。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一是通过完善法制建设,通过法律制约权力;二是加强社会协商与公众参与,通过权利监督权力。网络化治理强调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能起到监督与制约公权力的效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利益共容共享,同时还必须尊重人民的选择权与自。

权限下放,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赋予地方基层政权相应的自限,促进地方自治,从而促进地方治理的多元与差异。要改变现有压力型体制下的考核机制,同时改革“条块分割”体制转向注重对“块”的建设,促使基层政权组织从消极“维权”到积极“治权”的转变。

基金项目:2013赣州市社会科学研究百题(13087)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喜,范况生,杨华等.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

作者简介: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在座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叫李敏,现任来龙镇龙西居委会妇代会主任,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柔肩挑重担 服务赢发展》。

碧空万里江如练,雏雁初飞天;农村家园谱新篇,涉世做妇联。两年前的盛夏,我带着希望,满怀憧憬,肩负使命,幸运地走上了扎根农村,服务妇儿的村官旅程,从此,我站在了妇儿工作的第一线。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份神圣的职业。二年的妇联工作,有平淡、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快乐和满足。作为一名生活和工作在农村环境中的妇联干部,我时常在想,“如何才能在农村挑起发展的重担?”、“如何才能在农村创新妇儿管理工作?”“如何才能在农村给妇儿们一个温暖的家”。 如今,这些问题,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中,在“创先争优,和-谐发展,服务人民”的积极氛围中,我找到了答案。要想履行好职责,成为一名优秀的村级妇联干部,就要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就要想妇儿之所想、急妇儿之所急、解妇儿之所忧、排妇儿之所难;就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关心好、服务好妇女和儿童,这才能彰显妇联的魅力!

现在,村里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有大量的儿童远离父母;有大量的妇女远离丈夫。村留守儿童,陈菊,13岁,11岁时父亲在外打工不幸死亡,母亲随即改嫁他乡,她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靠年迈的奶奶抚养。可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奶奶又体弱多病,一做重活就会发玻奶奶靠捡废品和政府的救济维持着生活,小陈菊也非常的懂事、乖巧,成绩也很优异。今年暑假,小陈菊顺利的考上初中,但却无钱入学,她一找到我就急得直掉眼泪。看着小陈菊,从贫乏的物质生活,到亲情的缺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到与年龄不相符的坚强,顿生辛酸。我立即利用村妇代会主任的身份积极与上级妇联联系,申请救助;同时,发动村“两委”干部捐款、捐物,使小陈菊顺利的进入中学学习。村留守妇女,说“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在农村的许多地方,留守妇女用她们柔弱的肩膀顶起了多半天,她们默默挑起生活重担的同时,还忍受着夫妻长期分居带来的情感上的孤寂。她们坚强、隐忍的背后,饱含着浓浓的辛酸。看着她们被生活的重担压的无法呼吸,我组织成立了妇女协会,利用远程教育平台,教妇女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利用村里的文化大院教妇女们学唱歌、跳舞,这些活动大大的丰富了留守妇女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经过学习和引导,她们逐渐认识到,女人也能做成事。村里有几名留守妇女自信满满,说“现在农村里都比着挣钱。女人有本事了,男人就不敢欺负。俺们现在有的挣得比男人还多呢。谁说女子不如男!”看着这些,我非常的欣慰。

回顾两年多的妇联工作,每一步都是成功夹杂着挫折,欢笑伴着泪光。我经历了很多,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经历的是摸爬、滚打,付出的是青春、汗水,收获的是经验、财富。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是的,我怀着诗人般的感情投身到农村妇联这片热土中,我爱这片土地,我愿意在“村官”的履历中,用勤劳和实干写下妇联的华丽篇章。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管理 “人本型” “服务型” “参与型” “公正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思想观念、管理模式、主体格局也有制度、体制等诸多方面,其中理念的转变是关键,理念支配着行动,影响着决策和行为,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首先必须确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社会管理理念,这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的内在基础。

1 强化“人本型”管理理念

按照“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的理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需求,这些需求按照层级,从低到高不断递升,这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也是人性发展和追求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归属感、认同感。今天,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诉求的多彩,如何满足广大人民更高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需求,成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内容。执政党必须以人民的期盼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不断顺应新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宏观上,制定社会发展战略必须始于人并以人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微观上,就是要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意识到,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不是某一领域、某一部门、某一阶段的任务,它是贯穿于各部门、各层次、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需求并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来建立规则和制度。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真实需要。人民群众既是国家的主人,更是智慧之源。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如,曾在中央电视台《生活567》播出的山东省淄博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博山大队,在摩托车管理中首创的“不开一张罚单,送上一顶头盔”“柔性执法”举措,既保了一方平安,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2 强化“服务型”的管理理念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正如总理所言“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要自觉摒弃那种片面地简单地把社会管理理解为就是维持社会稳定,通过收费,办证,把人管住的自上而下的单纯“整治命令”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改变过去那种“我们比群众高”“我们高高在上”,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的管理,不是通过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让他们的现实生活得到改善、同时对未来生活有希望,而是以办证、收费为主,既不了解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工作状态,更谈不上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心理需求,一旦出事或犯法,当地干部就束手无策,对群众既说不上话,也说不进话,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管理格格不入。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管理,“稳定”、“秩序”决不是死气沉沉,静态的、没有生机活力的,而是要通过“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积极性、增加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尽可能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做到亲情化服务,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天津市滨海新区积极推行集宿式、公寓式管理,全面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级平台”,推广农民工社区服务管理模式,设立司法救助基金和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建设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成流乞儿童救助中心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收治中心等等,真正实现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才易于理解和沟通,社会成员才有平等及尊重感,有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会矛盾才会大大减少并利于化解,社会才会和谐。当务之急,尤要完善对流动人口、虚拟世界、特殊空间以及农村留守人群、城市边缘人群、高龄老人群体等社会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给其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关心,从心底增强对党和政府、对社会的认同感。

3 强化“参与型”管理理念

现代社会管理应该从政府包揽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向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一方面,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需求千差万别,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无所不能,面面俱到,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项,这就要求社会积极介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社会对抗。同时,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参与社会、参与管理、参与监督,是群众民主诉求和自身尊严的充分体现,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社会管理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竭的力量源泉。各级社会管理部门,要自觉抛弃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管理观念,而要把“信任”融入社会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不是对立、排斥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各级党和政府应通过完善办事公开制度。让群众全面了解掌握各类社会管理信息,使参与更有针对性;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员培训等方式,积极培育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为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引导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保证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社会组织不是政党,不是政府,是共同体,是为社会做奉献的组织,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枢纽。在政府与群众发生矛盾时,社会组织是缓冲器,是安全阀。成立社会组织不一定都要让它找个“婆婆”,除特殊领域外,多数社会组织的成立可以变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实现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行政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融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过程开放、手段多样、与民合作,增强社会管理的亲和力,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受到快捷、便利、文明、和谐和幸福。

4 强化“公正型”管理理念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统筹兼顾的难度日益加大,社会公正问题更为现实。近年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中,其背后的症结都可以归结为社会公正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更在于制度、规则的公正、公平。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开着豪华汽车的人同时也有资格享受经济保障房,这个社会是公正的吗?这必然导致人们心不平、气难顺,带来社会的非理性,使整个社会陷入无序状态。当然,我们所要追求的社会公正,既不是绝对平均主义,也不能是两极分化,而是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将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充分挖掘每个社会成员的潜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因此,所有的社会管理,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制度安排或原则标准,都应遵循社会公正的理念,这是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的价值准则,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最基本职责。目前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社会公正的理念,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集中精力用好公共财政,搞好公共服务,形成覆盖和保证多数人受益的基本格局;列出专项资金,扶持和帮助弱势群体,给其物质和精神上的慰籍;完善分配机制,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依靠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努力把蛋糕分好,使利益机制下沉,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尽力让全体公民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剔除土地、户籍、身份等人为壁垒,打破形形的社会藩篱,尽快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流动机制,让社会不同群体平等地共享各种社会资源,使大多数社会成员始终心存希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建一个社会安定、文明规范、平等和谐、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盼头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永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四有”新人[J].价值工程,2012(16).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经县委常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项目建设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大会,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县今年以来项目推进情况,分析形势,明确下步发展思路和举措,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推动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提升项目经济对整个经济的带动力和贡献率。刚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周骥同志通报了年初党代会、人代会确定的重大项目推进情况,以及各部门2013年元至4月争取项目、资金到位情况。等一会,珍强书记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入领会,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领会精神,客观分析形势,切实增强抓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4月24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社会管理创新暨平安建设大会,强调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社会管理,确保在发展上干成事,在稳定上不出事。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各区县党委书记座谈会,要求围绕“四破”抓发展,围绕创新体制机制抓突破。前几天,县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市会议精神,对如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后发赶超进行了安排部署,大家要结合实际,认真领会有关会议精神,查找差距,拿出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迎头赶上,实现增比进位。

今年以来,我们抢抓机遇,抓早动快,实现了各项工作稳步开局、良好起步。一季度,我县地方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市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市第1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近万人的移民搬迁,创造了“零上访、零事故、零阻工”的“奇迹”,创造了“速度”、“经验”,在省、市树立了典型。项目建设进展较快,全年拟计划在建项目289个,总投资25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85亿元。元至4月,已开工建设161个,预计完成投资20.4亿元,同比增长44.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客观分析当前形势。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完成相对滞后,特别是地方生产总值、规模工业产值等重点指标完成进度低于上年同期。一季度,我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32亿元,增长16.4%,低于上年同期0.9个百分点,比年初党代会、人代会报告提出的预期目标低3.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0.5%,增速全市第8,在全市处于靠后位置,比松桃低1.8个百分点、比思南低1.4个百分点、仅比江口高0.2个百分点。二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从通报情况看,有的项目土地征了,但迟迟不能开工,客观原因多、主观原因少,土地摆在那里“晒太阳、晒月亮”;有的项目开工半年了还是老样子,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给我们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带来了较大压力。元至4月,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年度计划的27.2%。三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的产业项目建设依然面临资金压力,贷款难、融资难已成为产业项目,特别是重点在建项目的共性问题和突出矛盾。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要实现45%以上高位增长目标,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的任务,要在全市各区县中保持增速第一的位置,压力非常大。四是工作作风不实。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我们有的同志工作作风漂浮,责任不实、措施不力。在重大政策机遇面前,缺乏主动性、超前性和敏锐性,对该跑的项目不跑,该争的资金不争,该干的工作不干,导致错失良机。五是民生项目建设资金压力大。今年要启动二中整体搬迁、新建三中、四中、县第二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需投入的更多,资金压力非常之大。同志们,形势逼人,我们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坚定信心,扎实苦干,抓紧每一天,干好每件事,推进各项工作在省、市位次前移。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奋力推进全县经济提速发展

今年各项工作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要确保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22.3亿元以上,财政收入2.28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5个100工程”。“5个100工程”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各有关乡镇、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政策,抓紧完善实施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列出阶段性工作清单,排出计划,明确责任、完成时限,抓好核心建设内容,确保实现预期效果。经济开发区、园区管委会等要充分发挥园区融资平台作用,做实园区融资公司,真正让园区融资公司运作起来;住建、多维国际要认真设计融资路径、载体,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煎茶镇要进一步优化实施方案,各部门要大力支持,优先安排项目入驻煎茶,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煎茶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县农牧科技、扶贫、畜牧、科技等部门要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夯实园区实力;县旅游部门要认真研究景区经营主体问题,采取招商引资等办法,大力发展餐饮等产业,真正让景区活起来。

(二)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二季度是项目建设的黄金季节。一要依托资源优势谋划重大项目。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实际,重点围绕城市建设、旅游开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精心设计,认真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二要瞄准需求包装好项目。要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重点包装以矿山机械标准化生产、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城市综合体和交通物流建设等为代表的重点项目,主动去跑、去争,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规划盘子。三要保障要素供给。要跳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传统思维,算大账、算长远账,下大力气争取大项目,学会用足国家的钱;充分发挥园区平台载体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会用好客商的钱;做大做实投融资平台,学会用活银行的钱。要充分利用救灾、农村宅基地、保障性住房等土地政策,用时间去抢、用好的项目去争、带着感情去跑,多渠道争取用地指标。四要实行跟踪服务。建立县级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推进责任制、部门帮扶推进项目制,采取一个重大项目一名县领导、一套进度表、一套督查机制。对开工在建的项目,要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倒排工期,紧盯不放,加快推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未开工的,抓紧完善程序,尽快开工建设。五要严格项目建设规范管理。严格实行工程项目报审、项目招投标规程、项目业主责任追究等制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三)着力抓好工业经济。要围绕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上半年规模工业产值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开发区多层标准厂房建设,督促入园企业投产达产,组织开展多层标准厂房招商引资活动;二是加强园区企业管理。园区、工贸等单位要抓紧健全完善园区企业考核机制,对“圈地不建”的企业,要坚决依法收回,“腾笼换鸟”;三是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定期研究工业企业运行情况,定期召开政银企座谈会,着力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要素问题,全力支持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确保入园企业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

(四)着力抓好发展环境。一要增强服务理念。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和创新服务工作,创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为重点项目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二要加强诚信建设。政府各部门作为信用建设的组织者,要带好头、作表率,做到诚信招商,信守承诺,提高公信力。三要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县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监督,防止“项目上了、干部倒了”,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廉洁、高效。

(五)着力抓好民生工程。树立以抓项目来保民生的理念,集中力量抓好省、市和县党代会、人代会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加快推进教育“9+3”计划实施,抓紧启动二中整体搬迁、青龙六小、第二幼儿园建设,加快进度,积极推进青龙七小、三中、四中、第二人民医院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枫香溪、高山等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计生大楼整体搬迁、楠木园生态移民小区、保障性住房、金三角安置点、城北70米大道安置点等建设,确保达到序时进度。

(六)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当前,正值汛期,加之沙沱电站蓄水,导致乌江水位上升,安全形势严峻。一是抓好水上交通安全。乌江沿线乡镇及交通、海事、农牧、畜牧等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加大水上安全宣传力度。要迅速组织开展水上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活动,对非法从事水上生产活动、生产船舶的依法处理。二是抓好地质灾害安全。我县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各乡镇、有关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地段要设立警示标志,派专人值守,加强地质灾害易发点、病险水库、矿山的监测监控,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抓好道路交通、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各类安全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排查力度,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展。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推进年度各项目标顺利完成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支撑。各项目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靠前指挥,亲自督促。要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整合力量,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要认真研究政策,把握机遇,带头主动向上争取项目、争取资金。

(二)加强配合,形成合力。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需要大家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县纪委、监察局要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环境的监察工作,严查项目建设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发改、住建等部门要加大项目建设监管,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公安部门要加大排查力度,对无理取闹、漫天要价、敲诈勒索,干扰阻挠重大项目征地、拆迁、公用设施使用及工程施工的,依法进行打击,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社会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

(一)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的冲突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之下,社会管理创新并不是任意而为的,它还面临着如何与法治相协调的问题。从法治的内涵可知,法治以良好的法律得到普遍的遵守为基本要求,以法律的稳定性为基本保障。有别于此,社会领域的创新则要求人们对既有的体制、制度、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适时作出调整与变动,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两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法治所要求的稳定性和创新所体现的变动性至少在表面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紧张关系:一方面,要进行创新,就势必面临如何维护法律的尊严及其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要实施法治,则又面临如何保证创新的及时进行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问题。在社会管理领域,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如何在创新的变动性与法律的至上性和稳定性之间保持平衡,超越创新与法治的紧张,促进其协调一致乃至相互促进,是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的协调

首先,社会管理创新不可超越法律的基本框架。诚然,法律可能出现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情形,但即使这样,社会管理创新也应在法律框架之内进行,否则,社会管理主体本身不遵守法律的行为将引起其他社会利益主体的效仿,使得法律的尊严无从维护,法律的崇高地位无从保证,创新不但不能达到加强社会管理,反而可能导致社会处于更加不确定的无序状态。

其次,社会管理创新应实现制度化。社会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管理的主体、权限、程序、方法、途径、手段等,相应地,作为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的创新,也涉及所有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保证成功的创新经验得到长期和广泛的应用,增强创新的实效性和持续性,应及时将其制度化,通过制度形式将其固定下来。

最后,社会管理法律本身要进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应在法律框架之内进行,但法律本身不应是长期僵化不变的,在法律不能适应社会管理形势发展的需要,或出现因法律的局限而导致必要的社会管理创新无法开展的时候,应着手对社会管理法律本身进行创新,也就是开展法律制度的修订工作。这种修订不仅可保证社会管理创新的进行,保证社会管理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可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在法治的轨道内进行,不致出现表面上“良性违法”、实际上有损法律尊严的状况。

(三)法治视角下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1.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法治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念,要求必须摒弃原来的那种国家全面控制社会的思维,认识到社会自组织性的重要价值,允许社会组织的发育,形成完善的、具有包容性的多元社会结构。同时,在管理活动中,应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以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应尊重各方利益诉求,保证各方合法权利的维护与实现;应贴近社会生活,增强服务意识,密切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所有社会管理创新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不可脱离法律的约束。只有牢牢树立依法开展社会管理创新活动的理念,才能带动社会管理主体、方法、程序等方面的创新,实现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根本目的。

2.社会管理主体的创新。在法治视角之下,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进行主体的创新,由单一的行政化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转变,由单一管理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转变,明确各主体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机制,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作用,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3.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当今社会是个多元社会,与之相应,社会管理的手段也应该是多元的,在保留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的同时,应视管理内容的性质和类别,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管理。尤其要重视疏导性手段的应用,防患于未然,将矛盾消除于形成之前,化解于无形之中。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应及时采取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社会管理活动,如采取现代信息技术、网络等手段实行社会管理。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

基于是否以执法办案为载体,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间接参与”,第二个层次是“直接参与”。

“间接参与”体现为检察机关通过具体个案的妥善解决,在微观层面上达致化解社会矛盾、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的效果,为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

“直接参与”则体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检察机关将检察职能进行横向延伸和深化,即在原有检察职能范围中、在各项工作从入口到出口形成的线性管辖区间内把两端向外延伸,即“入口”前提和“出口”后置,以达到延伸检察职能、完善社会管理的目的。[1]实践操作中,“入口”前提的典型表现是对犯罪的一般预防,例如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预防渎职侵权犯罪工作,[2]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宣传讲解法律知识,提示群众远离违法犯罪等;“出口”后置的典型代表是对犯罪的特殊预防,例如加强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法律监督,协助做好特殊人群(如犯罪未成年人、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等。第二种情况,检察机关基于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采取多种形式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与执法办案工作联系很少。比如:依法监督政府施政的合法性,多方面为政府施政提供专业协助(如向行政部门提交法律咨询或法律意见,就政府的法案提出建议等),加强工作协调、推动完善法制,向社团、机构提供法律咨询等。[3]分析上述两个层次,检察机关并不像行政机关、党群组织及其它社会组织一样直接对行政相对人、组织成员等的行为或者相关社会关系进行规划、控制,而均需要通过与其它机关的配合协调,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提供咨询等方式参与社会管理,以达致完善社会管理的目的,这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延伸检察职能,创新社会管理

(一)转变理念,厘清认识

一要增强公平理念。检察机关应切实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核心,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范及时、充分且准确地转化为各类法规范和制度,转化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切实确立和竭力践行的基本价值追求,转化为各类社会管理主体进行价值取舍和决策判断的基本行为准则。[4]二要增强人本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把和谐稳定社会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尊重各方各类利益诉求,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进而形成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创新。三要增强可持续理念。当前,社会管理方式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机关的重点工作,检察机关责无旁贷。四是增强统筹理念。检察机关应以法律监督为纽带,统筹好各方主体,统筹好各种职能,兼顾好各种利益,实现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效果最大化。

(二)主体定位,参与管理

从权力属性上来讲,检察机关不是典型的社会管理主体,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但从广义的社会管理来讲,检察机关具有对内管理的职能,同时,部分检察职能如公诉权、职务犯罪侦查权,具有主动追诉犯罪的功能,相对于中立的司法属性而言,具有一定的控制犯罪的社会管理性质。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检察机关具有一定的打击和控制犯罪的职能,具有对内管理的职能,这些都是广义上的社会管理职能,但从狭义的社会管理职能上来讲,检察机关不是社会管理的直接主体。但是,检察机关在我国定位为法律监督机关,有相对广泛的法律监督权,公诉部门可以对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侦查监督部门可以对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监所检察部门可以对刑罚执行活动以及刑事强制措施进行监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可以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及其执行活动进行监督,反贪、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还可以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公安机关、法院、监狱、看守所、行政机关作为被监督者,其中除法院属于司法机关外,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和行政机关都具有明确的社会管理职权。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相对于被监督对象而言是具有一定法律强制力的外部监督,对于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利于规范被监督机关的内部管理。同时,对于促进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行政机关规范执法行为,完善和创新其管理社会的体制机制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其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同时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促进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化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具有其独特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途径,延伸职能

一要向农村基层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延伸检察职能。探索建立和完善派出乡镇检察室等新机制,努力延伸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和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积极搭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新平台。设立基层检察工作室[5]有助于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基层派出机构的立案、侦查、审判和社区矫正等活动的同步监督、全程监督,切实增强法律监督效果。

二要向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延伸检察职能。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配合有关部门加强监外执行罪犯、刑满释放人员、轻微犯罪被不人等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安置政策,帮助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困难,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共青团、学校、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密切配合,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三要向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延伸检察职能。在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思路指导下,检察机关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一要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的颠覆国家政权、窃取国家秘密,诈骗、盗窃和“黄赌毒”等犯罪活动,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二要分析网络犯罪的新情况、新特点,及时出台司法解释和提出立法建议,促进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完善;三要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对涉检负面舆论快速反应,及早处理,正确引导,营造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四要重视检察门户网站建设和维护,建设好“网上检察院”,利用网络大力开展“阳光检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最大限度争取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了解,提升执法公信力。

四要向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的社会管理延伸检察职能。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交往摩擦产生的矛盾,即各种人际交往、经济交流等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二是社会管理存在偏差产生的矛盾,即由于管理上存在瑕疵或错误,导致相关当事人采取不当行为而产生矛盾。检察机关所办理的案件,往往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矛盾纠纷的激化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重大误解导致;也可能是一方采取严重的欺骗、侵权等,导致严重不公而产生。检察机关执法办案就是要以法律责任追诉为手段,惩治导致矛盾的过错方,维护被害方合法权益,弥补被害方损失;以析法说理为依据,沟通信息,分清责任,化解矛盾,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适当向化解社会矛盾延伸,具有对激烈社会矛盾进行纠偏、修复和管理的作用。

五要向促进公正廉洁执法的职务犯罪预防延伸检察职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是反腐败总体格局中的重要环节,是检察机关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利剑。检察机关可通过预防调查,深入分析导致职务犯罪的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监督等方面的原因,把握其变化趋势和发案规律,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检察机关可通过开展行贿档案查询,实现对办案和其他执法活动中所形成的资源和信息的有效利用,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检察机关可通过预防教育、宣传,发挥廉政文化舆论导向作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实现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注释:

[1]刘建刚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载中国人民法制网,2010年11月9日访问。

[2]:《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渎职侵权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载《检察日报》2010年10月28日。

[3]何超明:《在2010/2011司法年度开幕典礼上的致辞》,载《当代检察官》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