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色游戏反思

角色游戏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角色游戏反思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第1篇

摘要:后进生,是教学中存在的特殊群体,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忽视的群体。由于后进生形成的复杂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实现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帮助后进生顺利转化成为了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文章聚焦电影《功夫熊猫》中的武学课堂,对武学课堂中的两位主角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关于后进生教学的启示,进而反思在英语课堂中如何实现后进生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功夫熊猫;后进生;英语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75-02

后进生是教师无法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形成的复杂性,且其学习表现各有不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群体的存在对于教学是一个挑战。实现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帮助后进生顺利转化成为了不少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本文将目光重新聚焦在影片《功夫熊猫》(以下简称《功》)中的武学课堂,发现其中隐藏的一些关于后进生定位、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教学启示,重新思考在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实现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

一、影片中教学的角色分析

1.后进生——熊猫Po。Po是一个没有武学基础的大胖子,在课堂中,他是“理所当然”的学困生,其所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特征一:自身对所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Po的这一特征在影片中展露无遗。英语教师若能在课堂中发现、培养起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就“能带动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特征二:在教学环境中处于被排斥的处境。影片中的Po在课堂中是一个不被接受的局外人,且一再被告知“不属于这,早点离开吧”。因此,原本对武学有着浓厚兴趣的Po产生了退却心理。

特征三: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教师的期望出现极端的反差。Po在武场的训练是惨不忍睹的,面对这一情况,其师父试图建立的期望全部失效。学生表现没有达到教师的期望值,两者之间出现极端反差。

2.学科教师——狸猫师父。狸猫师父是典型的资深教师,他拥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一套成熟的教学方式。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以下几点特征:

特征一:培养的学生多数是优等生。从Po出现前,狸猫师父总共经历了豹太郎的一枝独秀时代和“五侠”时代。无论是哪一代,他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先天具有天赋,后天又勤勉用功的学优生。

特征二:教学上有自己固有的方法。在影片中,有一个特殊的训练场,而这个训练场从豹太郎时期就已存在,延续到Po入山学习后依然在使用。由此能看出这是师父独有的一套教学方法,且经年没有太大变化。

特征三:面对特别案例时容易焦虑。两个教学时代的成功对师父而言,像是理所当然的成果,但Po偏偏打破了师父的理所当然,在Po一次次失败的训练后,师父因为这个胖学徒和自己期望之间的落差而倍感焦虑。

二、武学传授中的师生关系分析

Po和师父之间的教学互动,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师生矛盾期。在这一阶段,师父对于Po持了否定且放弃的态度,他不相信Po能够参透武学圣经,更不相信Po能在他的教学体系中获得任何卓越的成就,所以他不向Po传授自己的武学知识,Po也有些畏惧接近这位老师。

2.师生和谐期。这一阶段中,师父开始进入重新发现阶段。一次偶然的机会,师父发现Po在特定的环境下能够激发出自身的武学潜能,于是,他改变自己的偏见,重新制定训练方式。教学方式变了,教学环境也变了,师徒二人的矛盾逐渐消散,开始呈现和谐关系。

三、影片教学因素的启示

影片中的课堂,向我们所展示的后进生生存状态主要包含了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师行为等因素,这些因素在Po的发展过程中,均产生了作用。结合相关文献,影片可以给英语教学以下两个方面的启示:

1.关于“后进生”定义的再思考。在影片中,龟仙人是唯一不认可众人贴在Po身上有关“弱势”或者“后进生”标签的学者。由于心理学上强调的重点不同,当下国外对于后进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对后进生较为粗浅的一个定义则是依据学生在一些知识测试中获得的成绩评定之后,成绩排名比较靠后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这种定义不免有些简单粗暴,考试成绩或许可以作为一个评定的依据,但当下多数时候往往把这一依据作为唯一标准,很多学生就这样被简单地进行了分类,而进入了后进生的列队。

为更好地在英语课堂中实现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英语教师在对后进生的定义上首先要有一个全新的解读,根据钟启泉对后进生的定义,这里将采用“学科维度”上的学习困难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是后进生,即一个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学习后,是否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语言技能或语言知识,如果没有达成,那么则判定这个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出现困难,成为学科的后进生。这种判定方式将学生的“后进”定义限定在了学科内部,且英语学科的分支内容多,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会出现学习困难,教师依据这一定义来判定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后进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在哪里,同时也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优势在哪儿,取长补短,以学生的优势经验带动其不足之处,循序渐进,这样在实现后进生有效教学的同时,也不会给他们贴上标签,从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自信。

2.实现对后进生有效教学的措施。从已有研究来看,不少研究者针对后进生的教学提出了措施。综合前人研究及本影片所隐含的教学启示,要实现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中创建包容的环境。Po进入的是一个高度“精英化”的课堂,他的出现从一开始的被排斥到后来的被接受,教学环境的变化恰是对其包容的逐渐体现。当前,英语课堂仍以集体化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显著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集体教学中一对多的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在集体内出现个别学习进度跟不上大部队的少数人,后进生便是这些少数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前文来看,后进生并非没有求学的欲望和兴趣,因此,为他们创建一个包容性的、不被排斥的环境十分重要。

英语的学习尤其注重语言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当下任务型学习的课堂中,不少语言学习任务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完成。在这种背景下,后进生则更需要同伴和教师的包容及理解,如此才不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退却和自卑心理,从而保持自身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为其下一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观察后进生的课堂表现,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式。简言之,这一措施就是因材施教,这更多的是一个总结—修改—再总结—再修改的过程。后进生本身既有其所在群体的共性特征,也有其个体的特征,这一点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对其做好观察记录工作,找寻在何种环境下能够激发起后进生的学习潜能。

在英语课堂中,英语学科的后进生除去共性以外,有些或许是读写方面尤其薄弱,有些则在听说方面尤其薄弱,也有些是在一些抽象定义上如语法方面十分薄弱,等等,这些薄弱的环节牵动其他环节的学习,长久找不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就会裹足难行,致使语言能力的整体学习呈现一团乱,最终失去学下去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这时候能够细心观察,找出后进生在某个学习潜能可以被激发的状态,而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调整对其惯有的教学方式,后进生则会发现学习语言也非难事。

这一项是很多教师都会想到但很难真正做好的,主要原因还是后进生自身的个体差异性。影片中,在一对一教学的情况下,师父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教学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个班集体中,后进生的数量不会只有一个,且每个后进生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观察后进生自身具有的特点及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呈现的薄弱之处,并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后进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实现其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

3.有效利用教师期望,进一步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龟仙人不止一次地鼓励Po并相信Po恰是教师期望效应的体现。教师期望理论主要来自于罗森塔尔在1965年所做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给了教师一份学生名单,并告知名单上的每一个学生都经过哈佛大学的智力测试,表明他们很具有发展的潜力。实际上,这项专业测试并不存在,名单上的学生也只是被随机抽取。8个月后,他再次回到学校,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情绪、求知欲、提问的勇气和与教师的关系上都有了极大进步。通过了解,他发现,实验中的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怀有一种特殊的期望,并在情感上认同这些学生能够实现发展,这项关于教师期望的实验就是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实验”。

但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起到作用并不是简单地相信后进生能都实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做的还有语言上的表达和行动上的探索。要不吝啬口头语言,后进生完成了一次对话任务,写出了一段通顺的小短文,哪怕只是拼写对了一个新单词,都可以在全班对这些行为做一个正面、积极的反馈和评价,这些评价并不指简单地说一句“GOOD”、“Well done!”而是要具体地指出学生好在哪,为什么好。肢体语言则要求英语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多观察后进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后进生中存在对英语学科有着兴趣的学生,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眼神、手势等动作来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互动中,让这些学生接收到“老师相信你,你来试一试”的信息。

4.放下“权威”,尝试倾听,以成就“好的教学”。在影片中,狸猫师父在最开始对Po的教学中,几乎不会去听取Po的需要是什么,这在教学中是教师倾听“缺失”的一种体现。在当下普遍是大班化教学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人数多,师生又习惯于某种“权威模式”,致使现在的英语课堂中很容易发生老师讲得多,学生的发声练习却很少的现象,而仅有的发声机会并不为后进生所能拥有。

根据佐藤学的研究,教师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的内容则是完整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在英语课堂中,学生的发声恰恰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需要在有足够发声练习的情况下,让教师听到自身的不足和需求,才能保证英语学习的顺畅。后进生的学习在滞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引导其发声并使其声音能够为教师关注则显得十分重要。

5.措施相辅相成,前后连贯,教学中要注重趁热打铁。期望、倾听、环境、教法、兴趣这几个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后进生的有效教学都有着影响力,但这几个影响因子在整个英语的教学环境中并非独立存在。根据佐藤学的研究结果,几个因子的模型图如下图所示:

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存在连接和影响,其中兴趣作为后进生语言学习的动力之一,其他几个因子都对其产生影响;而教师对后进生语言学习上的期望效应和倾听力对于创设一个包容、舒畅的环境也会产生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

对后进生开展有效教学,实现后进生转化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英语教师在采取一定措施前,需要充分认识自己班中的后进生,包括其当下的学习环境,他本身所具有的学习特点和可能引起其兴趣的知识点。此外,还要给予后进生一定机会做好课堂的发声练习。本文所提出的模型,当后进生在英语学习了一段时间出现转化后也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如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获得激发后,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将是如何保持后进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兴趣,即学习状态的维持等。

参考文献:

[1]林荣花. 培养学困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J].消费导刊,2010,(1).

[2]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宋倩. 英语教学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方法[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Z1).

[4]李静.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课堂中的皮革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M].唐晓杰,崔允漷,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Rosenthal. R & L. Jacobson.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J]. The Urban Review, 1968.

[7]佐藤学著.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钟启泉,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第2篇

一、把握锲机,立足园本

我们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教科研组长及年级组长为核心成员的园本教研领导小组。首先在立足本园实际的基础上,针对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状况、幼儿园现有的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讨。同里文化源远流长,古镇的小桥流水、民间艺术比比皆是,工艺品琳琅满目,节假日同里大街小巷、各大景点更是热闹非凡。结合我园苏州市“十二五”重点课题《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我们确立了园本教研活动的总体规划:民俗文化元素融于幼儿园角色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学习。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强调: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的练习和实践的机会。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从不同的侧面了解社会。可见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积极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我园本次的园本教研活动定位在大的民俗文化课题背景下对于角色游戏的关注。因此,我们老师在给幼儿创设角色游戏环境的时候,充分考虑从周围生活入手,由近及远,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收集、筛选和设计,尝试在角色中开展融入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幼儿园教育更加乡土化、民俗化、生活化。

二、仔细推敲,反复实践

在建构了本次教研的总体框架后,我们的核心组成员每人领导一组教师开始了实践的探索与问题的查找和反思。教研活动采取分合相间的方式,既有教研现场的集体讨论交流,又有教研中个体独立思考的表达。从角色游戏内容的生成、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挖掘到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指导进行研讨,老师们在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了解到其他老师的观点。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查找资料、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同时不断地进行理论的学习。

有了理论的支撑,老师们对每班的角色游戏区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创设,积极寻找民俗文化和幼儿园角色游戏更好融合的生长点与结合点。从游戏的生成、材料环境的创设到游戏的介入、指导,每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老师探寻、思考的着眼点。在组长的带领下,老师们各展所能、创意不断,开发了特色游戏项目。如:热闹的喜糖铺子、逼真的古镇小吃店、活灵活现的水乡表演、琳琅满目的特色工艺品店。。。。。。收集了各种本土资源,如:芦苇、稻草、麦秆等,取得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很多东西取材于生活,实并不需要花大钱去买,只要我们平常留心观察收集周围废弃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将之变成宝!核心组成员也定期地召开“协商会”,把近期工作的重点、感悟到以及碰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交流磋商,寻找对策,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

三、师幼双赢,体验快乐

在民俗文化元素融于角色游戏的园本教研实践中,我们辛勤地付出着,却也快乐地收获着。本次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经历着由单一粗浅到逐步成熟多样的历炼与蜕变。在以角色游戏为主题的园本教研中,老师们能够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并在此过程中缩短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还很好地解决了实际问题。

1、提升教师实践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丰富的园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的民俗文化融入角色游戏的开展,在老师们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获得了理性的提升。老师在游戏过程中养成了敏锐的观察力,细心发现游戏中的问题,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更让我们全体教师深刻地感受到园本教研的活力、魅力所在!我们从问题与需求出发,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澄清我们在开展民俗文化角色游戏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原有的角色游戏经验上梳理出民俗文化特色角色游戏的理性思考,进而运用于实践,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成长。

2、挖掘本土特色资源,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在呈波浪式前进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练就了一双慧眼,从幼儿生活出发,挖掘本土物质资源,取其“精华”,去之“糟粕”,在制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关注的是幼儿的动手动脑,体现的是幼儿的意愿和创意。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同里的特色小吃、婚庆习俗、节庆活动、民间艺术等内容,开展富有本土特色的角色游戏实习场。孩子们能任意组合、加工,能变出多种玩法,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这样的游戏活动锻炼的是社会往、口语表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规则,是孩子们所认可的,他们是游戏发展中真正的小主人。游戏的不断深入,孩子们也感受着家乡的美丽。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4R教学; 教育游戏设计; 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高岚岚(1982-),女,云南普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教育游戏研究。E-mail:。

一、后现代主义4R课程观简述

小威廉姆·多尔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其在研究后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结合怀海特的有机论思想、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以及皮亚杰的理论,对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提出反思,设计后现代课程,突显多元特点,以取代现代性的权威教育而探索。[1]作者通过批判工具理性对西方原有的课程体系、理念的长期支配,指出其设计的4R标准后现代课程,去除了对课程理念、课程体系的封闭,以开放的方式假设和比喻自然、社会同课程过程的表现。4R标准后现代课程中,尤其将教师的角色定位根本改变,是转变性的体现。课程本身关注的是过程,而降低了对结果的要求。如果说曾今的教育与课程是工具化的产物,那么现今二者体现的则是过程成长的价值。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主导者更多的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学习者社区中的平等者。小威廉姆·多尔的4R理想,十分强调开放性的意义,正如所说“开放才能包容、开放才能进步”。

后现代主义的4R课程,是4个以R开头的词汇命名。[2]

(1)丰富(Rich):各门学科课程需要有足够的含糊性、挑战性、混乱性,能够促使学习者在课程中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丰富性应贯穿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之中。

(2)回归(Recursive):后现代模式强调回归,人们通过环形的思考,不断创造的过程。回归不是重复,而是在有意义的思考中更多地得到启发。作业、考试等作为学习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新学习的开始,这正是回归的体现。

(3)关联(Relational):教育联系和文化联系分别是关联的深度性和广度性。教育联系融合回归性的课程,展现课程体系的丰富性;文化联系则作为解释的主要工具,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广阔的背景形式存在。

(4)严密(Rigorous):多尔强调“不要过早地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告终,而要将各种观点放入不同的组合之中。”[3]不要漏掉任何的入口,应以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产生多种结果以及关注结果、过程之间的联系。这正是多尔严密性的思考。

二、4R教学融入教育游戏

(一)丰富性

多尔认为课程的丰富性可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育游戏有着极强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丰富的教学内容。数学、语文、科学、英语、信息技术、地理、综合实践等学科都可以将教育游戏应用其中,课程设置跨度大,年龄段多。从幼儿园开始,中学、小学甚至大学的各个学科。第二是丰富的教学模式:教育游戏可以设计为课堂模式,比如单元练习、课程引入;也可以在课外完成,例如消防知识的学习,环保知识的扩充;还可以是研究性的课题,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为目的,开展教育游戏的创作活动。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是教育游戏丰富性的体现,就目前国内的研究来说,二者是没有办法并重的。教育游戏教学手段多以介绍为主,市场中好的游戏作品不多,学生的选择很少,丰富性更多地倾向于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广度,对于深度的研究则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如果只注重广度设计的强化,浪费教师的心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的只是肤浅的游戏作秀,同时知识点的断裂,学习达不到应有的迁移效果。而深度的加深意味着意义的层次提高,既扩大了广度,同时也加固了丰富的特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更好地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但游戏制作选取的知识点不过是教学的初次内容,没有经过太多的加工,不够精华、层次不明。这样的游戏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障碍,我们不应该再以广度教学为主旨,应在教学中作如下改进。

游戏内容设置重点突出“少而精”。即以深度的分析代替广度的教学。作好游戏内容的层次、难易分析,体现教学的阶梯式,为差异性教学服务。了解学生的喜好,在教学中,合理地进行游戏设计。如角色扮演类教育游戏,可以设计题库,由故事剧情的步步深入安排难易不同的提问、任务,同时注意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平衡,恰当地加入优美的场景、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游戏中学的境界。不要用教师的视点来看学生,多从学生的个性入手,设置引导问题,关注学习的迁移。游戏教学中还要深挖游戏的奖励机制,作为评价的手段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要拘泥于部分的得失,而应从学生完成游戏的过程和整体情况来作定论。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在游戏的实践中探索知识。

(二)回归性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幼儿园已经形成了把“上课”作为“教学”的惟一合法途径和“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根据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向幼儿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被看作是幼儿园教学的核心任务。游戏在事实上成为集体的作业教学(即上课)的附庸,变成了有利于知识技能灌输和训练的手段。即使是被视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和建构游戏等,在教师高控制化的指导下,也成为知识的集体加工过程,变成了变相的上课。在这种异化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创造精神和游戏的愉悦感都一起被窒息了。教师把表演游戏作为集体故事教学的一个环节,作为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正是这种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和反映。教师们满足于幼儿完整的表演,却忽视了艺术教育对幼儿的人格、情感、个性、创造能力、以及终生发展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拥有智慧的人才,是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那些善于使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要素,在自己头脑中相互交叉和融合,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新的发明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只有通过生态智慧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育,才能获得智慧。当前教育改革最健康的趋向,是从各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而所谓生态式教育,是指以一种生态的原理和方法来思考和解释复杂的教育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策略。在生态式教育的视野中,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各种活动的开展、人际的互动、坏境的设置等都应形成和保持良好的生态关系。而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生态式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由滕守尧先主首先提出,意指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艺术教育。本文试图探讨表演游戏中如何为幼儿创设生态式的艺术教育氛围,从而来认知生态式艺术教育与幼儿表演游戏之间的关系。

一、创设良好的对话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人文素养的养成

生态式艺术教育以儿童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总体目标。生态式艺术教育注重儿童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期待着通过这种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儿童的艺术能力,还使他们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健康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表演游戏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表演,而是一个合作性的游戏活动。教师们要首先为孩子们创造出一个互相对话的环境,而不再是以高高在上的权威者自居,他们与幼儿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们要能够不间断的获取与幼儿平等对话所带来的自由、轻松的解放感,并常常能够不时的从幼儿那里获得有益的启发和良好的体验,能够不间断地感受到幼儿所表现出的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方面的良好天赋与直觉。如幼儿在游戏中使用道具,可以创造性的加上本地的品牌;在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幼儿也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这种自主性氛围的熏陶下,即使是幼儿游戏前的角色分配,也让幼儿自己商量解决,提倡幼儿关爱他人。当角色分配达到激烈争议时,让幼儿自由讨论,以或轮流或划拳等的方式来定夺。如此来达到教师和幼儿成为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的亲密伙伴的目的。

二、广泛搜集获取多种信息,培养幼儿学会分享经验

生态式艺术教育不再把艺术知识和技能技巧作为儿童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上述完整的艺术能力,也只是艺术教育总体目标的一个部分。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让幼儿学会表演的动作、表情等教育方式,而是让幼儿感受故事里人物角色的真善美,从而进行幼儿人文素养方面的感知。教师们要辅助幼儿搜寻有关该角色的各种媒介资料,让幼儿自己评说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收集来的有关资料布置在墙饰,并把自己的头像剪接到喜欢的角色图象上,进行手工制作小人等活动,从而给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三、多种媒介综合的游戏内容,让幼儿的创造性表演成为可能

在传统的表演游戏中,幼儿熟悉文学作品后,就在教师提供的成品和半成品材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表演。而在生态式艺术教育中,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并不是互相割裂,互不相关的关系,而是以生态的方式相互交叉融合,彼此相通,互生互补,成为了一种有机融合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从而构成了生态式艺术教育活动内容的综合。如电视播放有关包公的电视剧时,幼儿对电视里是非分明的角色非常感兴趣,常常学着电视里的对话惟妙惟肖。此时教师们就选择一些《包公审石头》等故事,让幼儿进行自主表演,幼儿也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加入电视剧中的有关情节,进行创造性的表演,并且根据剧情的需要,自己创造性做出各种表演道具,以此来达到有效地促进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目的。

四、生态式表演游戏,有利多学科、多能力的综合培养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第5篇

摘 要 体育游戏中体现出来的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统一行动、遵守规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培养。文章从分析体育游戏培养团队精神的设计要求,提出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的运用。

关键词 体育游戏 高职 团队精神

一、前言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综合人体的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基本运动形式,创编出多种形体动作,并根据健身的需要,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拟定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和竞技性较强的比赛规则而创编的游戏。体育游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在团队协作方面的有着突出条件,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体育游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游戏对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很多体育游戏都是以集体参与的方式出现的,游戏的完成需要参与者的共同遵守游戏规则,一个团队游戏的成功必须依赖团队中每位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创新、统一行动。在游戏中教师要不断的灌输团队协作的精神,磨练学生,使学生产生共同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精神。在体育教学中选取那些具有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体育游戏,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懂得团队之间协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

三、体育游戏培养团队精神的设计要求

(一)设计的游戏要有团队性

设计选取的体育游戏要具有团队性。通过团队性体育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教师在团队性体育游戏中的引导,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团队之间协作的重要性,在游戏中体验团队成员彼此信任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同时发展学生速度、力量、灵敏性和协调性等能力。

(二)设计的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教学内容中团队训练的素材,所设计选取的体育游戏要与主要教学内容相关联。如游戏安排在体育课堂的准备活动部分中,要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热身的准备;安排在体育课堂的主要部分中,则要围绕主要教学内容开展体育游戏。这样即能达到团队精神的培养目的有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设计的游戏要有量化标准

无论开展何种游戏,都要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可计时、计量等。这样即使是优胜团队,也有团队提升的衡量标准,才能激励团队如何超越自我,实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目标。

(四)游戏中教师引导的设计

团队性体育游戏的开展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为引导角色。根据每个体育游戏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教师引导至关重要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1:游戏的导入,教师介绍体育游戏的规格,引导学生进入游戏角色。

步骤2:游戏中方法手段的引导。根据游戏的重难点,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甚至做适当的提示。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给予反馈。

步骤3:一个游戏完成后的反思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团队的协作,解决问题,创新突破,提高成绩。

(五)游戏后的总结反思设计

在每个游戏完成后,都要留有时间让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团队交流或全班交流,使学生反思总结后有所提升。交流过程要求学生表达要简明扼要,一般为一两句。同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给与鼓励和肯定。反思的问题有:

反思1:每个人在团队中起到什么作用?你与集体是什么关系?

反思2: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反思3:游戏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什么启示,对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启示?

四、体育游戏在培养团队精神中的运用

(一)游戏:计时传递呼啦圈

分成人数相等的两个团队,每个团队中开始第一人肩挂一个呼啦圈,全队手拉手成一个圆圈。计时开始后,人从呼啦圈中过,手不能松开,将呼啦圈在团队中传递一周,先到达者胜出。决出胜负后,给每个团队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再进行第二次传递比赛。第二次比赛结束后对比第一次的成绩。导入——用集体荣誉感召大家,激发个人力量,发挥团队集体智慧。

培养目标1:通过与同伴有效合作,最终争取团队的集体胜利。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柔韧性;

培养目标2:挖掘团队潜能,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采用新的高效的传递方式,将游戏做到更好。

(二)游戏:找人凑数

随机将红、黄、蓝的丝带发给学生系于手腕。红、黄、蓝各代表数字1、2、3。学生围成一圈按逆(顺)时针方向单脚跳前进,注意力集中,当听到喊某数时,相邻的同学在三秒内按组合起来的数目立刻集合成一组——导入,调动学生情绪,提高学生快速的反应能力。

培养目标1:学生记住自己的丝带所代表的数字及观察别人丝带所代表的数字,背转身凭记忆找出自己的同伴。——关注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了解自己团队。提高学生在团队建设中必备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培养目标2:学生围成一圈按逆(顺)时针方向单脚跳前进,注意力集中,当听到喊某数时,相邻的同学在三秒内按组合起来的数目立刻集合成一组——观察团队中每位学生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分工合作的意识。

(三)游戏:学生自主创编游戏

按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几个团队,在限定的场地、器材和时间,设计出一个的全新游戏,各团队分别简述设计的游戏思路并展示,完毕后共同选出最佳游戏,全班一起尝试这个游戏。——团队在接到游戏设计以后,要进行计划、分工、沟通、合作,以最高效的方法完成游戏设计,反映出团队的协作和创新,以及对于游戏改善的巨大创造力,

培养目标:通过这个游戏激发潜能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理解团队里有效沟通和通力合作的重大作用,并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通过精心设计,运用团队性的体育游戏,在体育游戏教学中渗透团队精神的培养。深受学生认可和喜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是学生较为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在团队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体育游戏在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过程中,大胆改革创新,加强团结协作,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全面提高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蔡锡元,李淑芳.体育游戏[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