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观念上思政课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标定位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本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传统思政课价值取向的影响,认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教育,这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当代中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之外,更应该大力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应该承认,思政课功能内涵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尽管有一定的契合,但还是存在区别。公民意识教育更侧重适应现代法治国家需要,而传统思政教育似乎更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取向。二者比较,无疑前者更能面向未来,外延更宽泛,也更符合国家需要。另一方面,客观地讲,思政课任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在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模糊、权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平等意识弱化等情况,公民意识整体欠佳。[3]思政课教师本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成长在传统环境中,其自身的公民意识也相对不足,距离作为教育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自身意识淡薄,自然会影响到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除要加强公民意识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真正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要有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观念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其完整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入学教育,包括适应大学生活和历史使命教育;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制度教育。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加上思政课的特殊性,过度打乱教材章节、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授课计划仍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据。但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尤其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应将公民意识强化出来,刻意突出。课程四大模块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内容。入学教育部分,可以在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部分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替代的角色,以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教育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强调要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立志成才,发愤苦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主义传统为引导,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为依托,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生观教育中,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强调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将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公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在法律教育中,从现代法治内涵入手,通过权利义务观念教育、自由平等观念教育、公平正义观念教育以及实体法权利义务的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并且可以在课程结束时安排2或4学时公民意识教育专题,既总结整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强化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
(一)树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观念
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进一步坚定课程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学校就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是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开设的课程。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不是自发产生的。列宁的“灌输理论”给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也为这些教师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先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刻苦钻研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以身作则,深入到大学生中了解实情,做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用于当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育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
彰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学术性。人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性不容置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同时,课程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必须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且要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支撑高水平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理论去传授、去讲解,才能影响学生、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学生头脑。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但是,在宣传中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科学)性。有人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党和政府的行为,照搬相关文件和要求就可以,不需要深入到科研工作。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由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它必须深入到科研工作。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并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一直积极宣传。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要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提升。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纯粹的政治宣传对他们根本无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如果教学只是一味地重复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会使他们对教师、对课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阐述,必须要用学科科研成果作支撑,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信服。人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科研含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无疑是一种示范作用。近年来,人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不断摸索,力图采取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传授的目的。在教学中,人们利用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目的就是尝试增加学术含量。在新课改进程中,必须改变思政教师教书匠的倾向,必须在科研上提出更高要求,并在政策上提供倾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教书匠向教学科研型教师的真正转变。这与教师所在院校是教学类型不是一回事,即便是教学型院校,思政教师也应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并举,以教学支撑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科研。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一心忙于搞科研,荒废教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 方法 革新
2006年8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为《基础课程》)在全国的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创新而成的一门崭新课程。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2007年版在2006版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加入了新的内容。它的改革不断地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更是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至今,《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进行了两个轮回。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同。
一、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
各高校实行“98方案”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是“两课”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课程。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效果、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当务之急。但是,这些课程的教学尚未走出“课时多、费力大、学生不重视”的困境,直接影响了其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是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就是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抄”的单一的授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满堂灌”、照本宣科,即教师上课时只顾自己讲而不管学生听不听,对考试则以知识考核为目标,这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从而形成了“上课讲知识、考试考知识、靠完忘知识”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传授知识及课堂教学的组织;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已见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发展。要彻底改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些课程教学的困境,就应该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革新
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努力做好革新工作,旨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在教学实际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革新教学内容
(1)提问与思考结合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高涨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这是《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难题。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听起来比较空洞,要想办法将这些层次比较高的问题转化成学生容易感受的内容,这就需要从一些不起眼的小处着手,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不回避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最真实的信息。从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状况,在讲授课程内容时,针对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等,提出有启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重视学生的回答,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这种方法的使用,让学生们明白了《基础》课程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程;同时也使教学充满活力、充满趣味,师生和谐、互动、融洽,真正达到了“易学,乐学”的目的。
(2)理论与实际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基础》课程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际,又反过来指导活生生的实际。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又运用实际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事例来进行分析,给予科学、合理而又具有说服力的回答和解释,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会到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就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道德实践中去体会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2.革新教学形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革新外,还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渗入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在讲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故事。这样,既让学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了解,又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时,适当地添加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2)搞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它以具体的典型案例为主要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所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是一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我从多种途径收集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生动的案例。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为引导者,我通过及时的总结分析,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基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参与社会实践。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实际问题,确定表演题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小品、话剧、相声等。教师的角色仅仅是点评家和观众。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挖掘表演潜能,还有利于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针对《基础》课程中的“法律基础”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活动。主要有旁听模拟法庭、旁听地方法院庭审现场等方式。现场说法,生动实际,对学生们的震撼也特别大,明白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懂得了必须自觉敬畏和服从党纪国法的约束,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做人。
(4)进行分组讨论
要使课堂讨论富有成效,必须精心设计,周密布置。讨论前,我精心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思想深度、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论题由学生进行发言、讨论;在学生自由讨论期间,我不断地进行提问、点拨,把讨论引向深入,并避免学生偏离主题。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总结,不断展开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聆听别人的见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5)运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搞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改造。我主要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等方式,把课堂讲授、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以外有更大的启示和收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听、看、记、想的统一,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3.革新教学考试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效果的评估离不开考试。考试是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也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考试中,教师往往掌握绝对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给学生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所以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基础》课程在教学考试方面也应有所创新。
我对《基础》课程教学考试的革新,主要是提高平时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主要由课堂提问、布置作业、撰写小论文三部分构成。课堂提问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做作业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理论,采用命题或自拟题目的方式,撰写小论文。我对作业和小论文认真批阅并记入平时成绩。作业发下去之后,通过批语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优点与错误,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素质也得以拓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初步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多媒体教学的课时分配、讨论课尺度的把握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完善,使《基础》课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今年秋季,全国高校普遍实施新课程设置方案。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实施新方案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
1.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7t~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优良道德风尚的弘扬和尊崇,以及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逸等不良思想行为的反对和贬斥,非常具体地为我们指明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发展什么、反对什么的时代标尺,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中贯
穿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根本任务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最根本的是要澄清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
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应具备的是非观念、善恶分野和美丑界限,为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确定价值标准、道德尺度,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3.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统领教学,是由教学基本内容决定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落爱国主义教育、劳动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
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体
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对新
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时代感
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赋予
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荣辱
观统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把引导学生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教学的各部分内容中去,使他们
自觉地实践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
二、将“三贴近”原则贯穿于教学始终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坚持
“三贴近”原则,把教学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
达到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
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的目的。
1.贴近实际。贴近实际的本质就是贴近以人民群众为
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长期以来影
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
素,就是教学内容与客观现实的脱节。其造成的直接后果
是,非但不能使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反而造成道
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扭曲。”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教学一定要贴近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贴近
不断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要坚持具体生动、贴近实
际、针对性强的原则,从社会的现实性出发,紧紧围绕社会
上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组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综合运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解惑释疑,提
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指导他们解决在人生观、价
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荣辱观上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
题。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通过“三下乡”、志愿服
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劳动锻炼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20__.1l学校党建s晷椽教育
使学生融人社会,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净化心
灵、熏陶思想、升华认识、提高觉悟。
2.贴近生活。贴近生活就是要融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
活中去。要从大学生的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人手,把学生
生活中有实际感受的道德教育素材纳入教学中,使生活过
程德育化,把教育培养融人生活细节中,使德育过程生活
化,使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自觉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学生
反思自己的生活,内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为人处
事,进而对自己曾经有过的不良行为进行悔悟,把社会道德
要求从外在的要求变成自己内在的主动追求,不断完善人
格。要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眼前事、点滴事做起,从细节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八荣八耻”内
化为荣辱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自觉扬荣抑耻,做当荣之
事,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
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根本点在于贴近学生的心灵。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精神和心灵的活动,只有真正触及心
灵、引领精神成长,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一方面,要注
意抓住学生的心理,深入发掘足以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和心
灵震撼的素材,尽可能人情入境,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
感受到社会道德与他们息息相关,是他们情感和内心世界
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学生的道德
需
要与选择。大学生作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
个性,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和追求,有丰富自己和
发展自己的需要。但是,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使学生遇
到了许多适应性困难,特别是需要与选择、判断与认可上的
困难。所以,要把社会道德的普遍要求与学生个体的具体情
况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避免空洞说教,
要尽量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
择,发展和完善个性。
三、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统一要求,今年秋季,高校将使用全
国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教材非常重
要,是我们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
系转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形式,真正实现
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
1.创新教学观念。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
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
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
点;体现在教学对象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
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
用;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体现
在教学方式上,要突出对学生需求的重视,以学生是否接受
和欢迎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
2.创新教学内容。当前,创新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
o20__.1l学皎党建与器幔教育
面,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内容融人到“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换言之,就是要以社会主义荣
辱观为核心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道德
观、法制观和荣辱观的内容,切实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进教
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是整体融人。“思想道德修养与
法律基础”教材已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提高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作为绪论中的一节着
重地加以论述。虽然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
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些内容在以
往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随处可见,但是,“八荣八耻”更
为全面系统和深刻,每对荣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
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道德建设的整体要求,充分
体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整体性目标。另外,“八荣八
耻”以荣辱对立的形式表达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给人以强烈
的震撼力,因而也更具有警示作用。二是有机融合。根据“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身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不影
响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
荣辱观的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
础”课的有关章节中,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教育,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阐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
科学内涵,解答学生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疑难和困惑,从
而真正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入耳、人脑、人心,达到使学生牢
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
3.创新教学考核。“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不仅要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论观点,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
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自觉提高道德修
养,将正确的理论观点内化为心灵的道德品质、外化为自觉
的道德行为,真正实现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统
一
。因此,在考核上要加大平时学习考核和道德实践考察的
比重,建立“理论知识考核 平时学习考核 道德实践考察”
三位一体的考核模式。理论知识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理论
观点的正确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分析程度;平时学习
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课外作业等1、课
堂讨论(包括发言、辩论、演讲等)情况;道德实践考核主要考
察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及书面总结。
参考文献:
[1】.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__,(9).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征求意见座谈会述要[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o6,(7).
[3】周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
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__,(19).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
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召集人)罗国杰教授[J].思想理论教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 教学设计 探索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73-0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以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培养学生整体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为主旨,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初步的实践与探索,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与育人效果。
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树木树人,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坚持“热情教育,规范管理,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确保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就是围绕“以德育人,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
从课程本质教育功能出发,坚持以“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意识、信念、责任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全程育人”为依托,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理论和法律知识,以理论教学说服力、实践教学感染力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强化学生服务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处理自己学习与生活中各种困惑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为学生的努力奋斗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学校抓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和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组织教学工作,努力做到“一个坚持”(坚持以人为本,即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两个结合”(传统与现代多媒体两种育人手段相结合,校内课堂和校外实践基地两个育人场所相结合)、“三个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四个提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学生对待思想政治课的态度由“要我受教育”转变为“我要受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
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组织设计
按教育部的规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统一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6年8月第1版,2010年修订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由绪论、三个主题部分共计八章和结束语组成。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针对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面临的不适和困难,分析了大学生活、学习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的学风,明确成才目标和应有的形象,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其在大学生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第一部分:一至三章,属思想教育的内容;第二部分:四章及五、六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主要集中阐述道德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第三部分:五、六章的部分内容和七至八章,这一部分集中阐述法制观教育的有关问题;结束语“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课程的逻辑归宿,讲述了青年一代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必要条件,激励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八个光荣”的优秀品德,创造永恒的青春。
教师的组织设计对教学内容的表现非常重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是:
1.课程小组组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讲解方式,以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对于每一板块(单元)、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出学生需要思考、需要回答和参与互动必做的问题。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和深入思考问题,形成带着问题学习,通过思考和解决提高自己的良好习惯。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课程内容中理论比较抽象或内容离现实比较久远的问题进行形象化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理论认识和教学意识。
4.精心设计例题和作业,合理安排答疑和作业评讲。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课堂思考和学习,通过作业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学习,通过评讲,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5.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用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一方面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与学校和系里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扩大参与面。
(二)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哲学分析方法,从而提高自身对社会道德和社会人生的分析、判断、取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与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2.知识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明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教育的理论精髓。(2)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了解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从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法律素养。(3)学生通过调查实践与研究,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达到对“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进而激发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做人做事的诚信度,积极投身到社会中进行人生实践。(2)注重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3)注重知行统一。学习该课程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践履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
(三)课程教学任务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设计详细情况见表1。
(四)课程教学进度与课外任务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度与课外任务设计详细情况见表2。
(五)课程单元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以每一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下面以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为例,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设计思路。采用“案例引入—教学任务提出—讲授重点难点知识—课堂讨论—任务实施—检查验收—改进完善”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设计。
2.任务提出。如何更有意义地过好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帮助新生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了解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他们走好大学之路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帮助新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知荣辱求发展,这是我们肩负的重要任务。
3.任务分析。通过了解大学的基本特征,说明大学与中学的区别,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新生活。让大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该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认识到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在思想上帮助大家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明确自己进入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就是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4.能力目标。(1)让学生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和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2)指导学生掌握应对适应问题的方式、途径;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1)正确看待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适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以时代主题和历史使命为背景和依托,根据个人自身的特点,确立成才目标和发展方向;(3)培养优良学风;(4)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难点:(1)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3)如何使学生认识到要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就必须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现代人才的素质规格。解决措施:(1)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原先布置的教学任务;(2)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受性。
6.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启发思考法、课堂讨论法等综合运用。
7.教学过程设计。详细情况见表3。
(五)实践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法制观,使学生理解人的成长成才必须有道德与法律素质支撑,使学生对社会人才的标准更加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和运用理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数据分析、人际交往表达、调查报告写作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2.实践模块内容。(1)欣赏一部最让自己感动的电影。(2)阅读(下转第78页)(上接第75页)一本对自己最有价值的课外书。(3)做一件对社会最有意义的事情……
3.模块设计样例。详细情况见表4。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尝试与探索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体上说,在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引导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参与度和积极性均有了长足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投入、专业知识积累、教学设计能力提升和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在整体教学设计时和实施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今后应该注重和把握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和考虑学生的真实接纳程度。在新设计的教学环节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而是讲究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信息反馈,只有教师的机智引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教学才是具有成效的教学。要达到这一境界,首要前提就是师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教学活动的需要,强迫学生参与其中,把一些学生不能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的问题强加于人。
二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驾驭活动的能力。教学活动是互动式的,且有不规定性的过程,虽然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驾驭活动的能力,才能在开放教学环节里调整好教学进度和把握住正确轨道。
三是教师必须贯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原则。教材是“死的”,而现实是“活的”,教师的教必须是“活的”而不应该是“死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到内容不空洞、情节不浮夸、事实不捏造、消息不谣传,教师就必须始终贯彻实施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原则。
四是必须善于总结和提炼,不拘泥于现有成绩和模式。近年来的尝试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作为教育者应该清楚,教无定法学无定式。要想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就得有上进心、创新力,还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和提炼方法,不能拘泥于现有成绩和模式。
【参考文献】
[1]龙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浅析[J].文学教育(中),2011(1)
[2]钟秋莲,栗宗祥,单志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