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肥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化学肥料学 综合性实验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S158-4 文献标识码:A
综合性实验室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目前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要。在本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就应该多为综合性和设计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应用化学专业是一门以肥料学,农药学为方向,通过农业应用化学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在农用化学品科研生产、应用及经营管理等高级应用型人才,并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由于传统的实验模式是根据每门课程单独设计并完成的,忽略了综合本专业全面内容的实践能力培养,故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实验能较好地把三门课程联系起来,建立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1 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实验环节不完整,不利于学生实验思维的创新
完整的实验环节,才会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实验课程从准备样品,试剂配制,标液标定到仪器的准备等工作均由实验老师完成,上课时学生只从步骤开始,只完成整个实验。对于先前的准备工作没有,学生等同于“吃现成的”对实验一知半解,不能深刻认识实验的原理。
1.2 教师为“主人”的教学手段
每次实验,老师好比是“主人”,学生就好像是来做客的“客人”。学生实验前,他们聆听着“主人”关于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计算,仪器使用及注意事项等的讲解,而自己只要机械完成即可。在整个实验过程,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意识。
1.3 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积极性不高
验证性实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之考核成绩以实验报告为主,忽略过程操作,因此,学生普遍对实验课不重视
2 综合性实验模式的设计
根据化学肥料学课程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验,以往的传统实验模式均为基本操作性质,验证性实验,而学生并未了解到农作物的生长是个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化学肥料综合实验并非是单个实验的堆积,是在校内要建立一块农场教学基地。
此教学基地专门用于学生种植农作物,从开始的整地基础、平翻、深松、耙茬;种子处理、日数、药名、剂量;方法施肥:种类、数量、施法,到作物的出苗、保苗、成熟、收获以及在作物生长期间不同阶段,应用所学的测土施肥,测植株施肥等一系列实验技能,这期间要掌握农作物播种,苗期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耕作制度、施肥制度、植保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等主要技术措施,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独立实验来解决的。联系已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消化总结,结合发现的农业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写出综合性实验报告。
3 综合实验教学的效果
3.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实验对象是同一样品,因此,实验内容的连贯性较强,目的性也很强,调动了学习兴趣,激发了积极性。学生还可根据实验过程加测一些项目,以帮助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此综合实验印证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对肥料知识的理解,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3.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教学手段
要真正达到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在课程设置上把验证性实验改成综合性实验即可,而是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进行配套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加强指导作用。
3.3 实验室随时对学生开放
有计划地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时间准备实验,同时也体现了实验的连贯性。由于先期的实验准备工作,设计过程和操作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更加全面和透彻。
4 结语
现有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在既遏制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加之考核以实验报告为主,老师忽视了操作过程,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是综合性实验,是可行的,必要的,它能够使学生确定实验目标,对实验的兴趣与设计的热情都有所帮助,同时使实验教学成为整个课程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通过实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印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土壤肥料知识的理解,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秀芬,崔德杰.土壤肥料学综合性实验模式探索.科技信息,2009(27).
重点:区分氮、磷、钾肥的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①仪器: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研钵、酒精灯、火柴、烧杯。
②实物:缺氮肥的包心菜叶片(实物)、缺磷的小麦植株(高、矮各式各1株)、缺钾的大豆叶片(实物)。
③常见化肥样品。
④实验改进:把一块铁片分成两块,一块正方形烧氮肥,另一块长方形烧钾肥,避免氮、钾肥互相干扰。
⑤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常见的化肥
课前准备
学生各自搜集常见化肥的样品。
创设情境
1.讲述:1958~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不少人饿死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突飞猛进,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事实,指出化肥在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上所起的作用。
2.投影:播放养分充足或缺某种养分的植物生长图片。指出:“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说明肥料与农业生产、人们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点明学习主题。
学生活动
1.展示学生各自搜集的常见化肥的样品,由各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样品,做简要介绍(教师适当点评)。
2.阅读课文:整理资料,填写下表:
常用化肥的名称、化学式及作用
(重点,用时稍长些,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
3.讨论交流:交流信息资料,互查上述表格所填内容。(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4.展示图表:各小组代表争相走上讲台,展示图表,简要说明。
归纳整理
投影1:展示完整的图表。
投影2:常用化肥包装袋商标图示及说明书。
再创情景
由学生讲述案例:
①细心的农民问我:夏天雷雨过后,田里的庄稼长得特别旺盛。听说你在学校里学过,你能告诉我其中的秘密吗?
②一位老大爷给我讲:70年代刚使用化肥时,生产队里种黄豆,为确保增产,施用了大量尿素。夏天时,黄豆苗生长非常旺盛,农民很高兴。结果,到了秋天,黄豆的结实率很低。相反,漏掉施尿素的地方,黄豆结实却较丰厚,令人哭笑不得。
教师点拨
1.教师介绍案例①中的秘密。
2.案例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对案例分析的体会。让学生知道:种田也必须学习科学知识,否则就要付出代价,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79页第二、三两段。
2.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在化肥使用方面,你应当给父母做哪些宣传?
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了化肥的作用及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为保护我们的家园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活动
1.小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归纳、巩固知识,同桌、同学互查)
2.学生主持:用卡片展示问题(常见化肥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抢答(或板书)。
教师总结
1.简要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2.课后活动:怎样识别区分常见的化肥: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
设置情景
(贴在黑板上)农作物生长时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肥,如果缺少这些营养元素,农作物就会得“病”:
实物1:发黄的菜叶与正常的菜叶比较。(缺?)
实物2:矮小的小麦植株与正常的小麦植株比较。(缺?)
实物3:叶片边缘发黄的大豆叶与正常的大豆叶比较。(缺?)
提出问题
1.这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
2.如何区分常用的氮、磷、钾肥呢?
3.怎样科学施肥?
学生活动
1.观察实物、填写下表:
2.组内交流:交流观察结果。
3.展示观察成果: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观察的结果(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小结:从外观上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教师点评)。
5.交流实验结果:学生下位,自由交流;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教师指导,给予点评)。
6.归纳小结:区分氮肥和钾肥的方法。
学习评价: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统计能正确区分氮肥、钾肥的方法及人数)
问题拓展
黑板上的三种不正常的植物,各缺乏什么养分?急需施肥。但是,买回来的化肥包装袋因磨损,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现取化肥样品分别装入1、2、3号小瓶,放在实验台上。请你帮助辨认,指导施肥。
看哪个组最先完成任务,把小瓶标号写在黑板上对应的“生病”植物的下方。
教师小结
你们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是满意,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
课后活动
1.整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同学互相交流,查漏补缺。
2.调查你的父母在贮存、使用化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
3.社会调查:化肥使用的利弊与对策。
点评:化学肥料是农村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国家一直相当重视。农村中学的学生,将有一部分要回到农村,要做一个现代化的农民,就必须懂得科学种田。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十分注意从学生身边事物出发,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对教学素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得轻松,有机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摘要】 目的:系统观察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恩度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初治或复治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42例,化疗采用(长春瑞滨+顺铂,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顺铂,紫杉醇+顺铂及吉西他滨或多西他赛单药)常规方案。恩度1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匀速缓慢静滴4 h,连续给药第1~14天,间歇7天后重复。结果:42例共完成122周期。全组有效率(CR+PR)为45.2%,临床受益率(CBR)为64.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2个月。使用恩度1个周期9例,中位生存期3.5个月;2~3个周期26例,中位生存期7.4个月;>3周期7例,中位生存期10.2个月。生活质量改善20例(47.6%),稳定、下降各11例(26.2%)。主要有食欲不振,疲乏,轻度的心脏毒副反应等。结论:恩度联合化疗有效,耐受性好,并可改善或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使用获益更大。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靶向治疗;化学治疗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85%,传统放、化疗疗效有限,且常伴较严重毒副反应[1]。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2],以肿瘤的血管生成为靶点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控制肿瘤生长对肿瘤治疗和防止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自2007年1月~2008年2月共收治经过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初治或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本文旨在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Endostar,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3岁,平均58岁。病理类型为:腺癌24例,鳞癌11例,其他7例,能耐受2周期以上的化疗,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有可评价的病灶及无脑转移;1个周期后评价毒副反应,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病情进展出组。
1.2 治疗方法 化疗联合恩度(上冻先声麦德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化疗采用常规方法,包括长春瑞滨+顺铂、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顺铂、紫杉醇+顺铂及吉西他滨或多西他赛单药。恩度1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匀速缓慢静滴4 h,第1~14天连续给药,间歇7天后重复;恩度联合一线化疗8例,联合二线化疗27例,联合三线以上者7例。
1.3 评价标准 对于近期客观疗效按照RECIST标准观察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以CR+PR率作为客观有效率(RR),以CR+PR+SD率作为疾病控制率(DCR)。对于生活质量(QOL)的评价,参考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KPS)变化,以治疗后KPS增加≥10分为QOL改善,变化
2 结
果
2.1 客观疗效 4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评价客观疗效和安全性,总化疗周期122个,平均化疗2.9个周期。有效19例(45.2%),稳定8例(19.0%),疾病控制27例(64.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2个月。恩度一线治疗8例,中位生存期10.5个月;二线治疗27例,中位生存期9.7个月;三线治疗7例,中位生存期3.6个月。使用恩度1个周期9例,中位生存期3.5个月;2~3个周期26例,中位生存期7.4个月;≥4个周期7例,中位生存期10.2个月。
2.2 生活质量评价 42例患者中治疗后有20例(47.6%)QOL改善,稳定、下降各11例(26.2%),QOL改善稳定率达73.8%。
2.3 安全性评价 全组42例患者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轻度的心脏毒性,见表1。其中全组有17例(40.5%)在治疗后出现了心电图变化,常在用药初期(3~10天),其中9例表现为较重的ST-T段改变或阵发性房扑或血压变化(血压降低1例),有出血倾向2例,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不影响患者的继续用药,可能为恩度的影响。
3 讨
论
美国学者Folkman1971年首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这一崭新的学术观点,奠定了控制肿瘤生长的新的理论基础[3]。O'Reilly等(1997年)从小鼠的成血管细胞瘤株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的一种内源性糖蛋白,含有18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0 kD,系细胞外基质胶原Ⅹ、Ⅷ的水解片段,具有显著的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的作用,故命名为血管内皮抑素。它是最广谱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可选择性地靶向血管内皮细胞,发挥抗增殖、抗迁徙和促进凋亡的作用,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我国学者罗永章等[4-5]自主研发出了新型人血管内皮抑素,与天然血管内皮抑素相比,恩度在N端添加了9个氨基酸序列,使半衰期延长,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均明显提高,王金万等[6]对全国24家肿瘤中心化疗联合恩度Ⅲ期临床研究(诺维本+顺铂与诺维本+顺铂+ YH-16),共有49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治疗组缓解率(RR)、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分别为35.4%、6.3个月和62.7%,与对照组(19.5%、3.6个月、3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避免了EGFR-TKI类药物将癌细胞同步化于G0~G1 期,在化疗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所致的肿瘤增殖和转移,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获得阳性结果的可能原因[7]。
从本文研究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恩度联合化疗对初治和复治均有效,患者长期使用可最大获益并延长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与文献报道相似[8]。对于重点指标QOL,本文研究也提示:在改善和稳定QOL方面,恩度的作用与其他分子靶向药物基本一致,且毒副反应轻,提示可用于多线化疗、体质较弱者及老年患者。
在安全性方面,本组42例患者共治疗122周期,结果发生Ⅲ~Ⅳ级毒性反应26例次。这些毒副反应主要与所用的化疗药物相关,与恩度本身的关系不大。
综上所述,恩度与化疗联合有效,耐受性好,可改善和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比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观察以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肺癌是当今世界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80%~85%,传统放、化疗疗效有限,且常伴较严重毒副反应[1]。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2],以肿瘤的血管生成为靶点抑制血管生成进而控制肿瘤生长对肿瘤治疗和防止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自2007年1月~2008年2月共收治经过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的初治或复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本文旨在评价血管生成抑制剂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Endostar,恩度)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45~73岁,平均58岁。病理类型为:腺癌24例,鳞癌11例,其他7例,能耐受2周期以上的化疗,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预计生存期>3个月,有可评价的病灶及无脑转移;1个周期后评价毒副反应,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病情进展出组。
1.2 治疗方法 化疗联合恩度(上冻先声麦德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化疗采用常规方法,包括长春瑞滨+顺铂、多西他赛+顺铂、吉西他滨+顺铂、紫杉醇+顺铂及吉西他滨或多西他赛单药。恩度1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中匀速缓慢静滴4 h,第1~14天连续给药,间歇7天后重复;恩度联合一线化疗8例,联合二线化疗27例,联合三线以上者7例。
1.3 评价标准 对于近期客观疗效按照RECIST标准观察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以CR+PR率作为客观有效率(RR),以CR+PR+SD率作为疾病控制率(DCR)。对于生活质量(QOL)的评价,参考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KPS)变化,以治疗后KPS增加≥10分为QOL改善,变化
2 结 果
2.1 客观疗效 4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评价客观疗效和安全性,总化疗周期122个,平均化疗2.9个周期。有效19例(45.2%),稳定8例(19.0%),疾病控制27例(64.3%),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2个月。恩度一线治疗8例,中位生存期10.5个月;二线治疗27例,中位生存期9.7个月;三线治疗7例,中位生存期3.6个月。使用恩度1个周期9例,中位生存期3.5个月;2~3个周期26例,中位生存期7.4个月;≥4个周期7例,中位生存期10.2个月。
2.2 生活质量评价 42例患者中治疗后有20例(47.6%)QOL改善,稳定、下降各11例(26.2%),QOL改善稳定率达73.8%。
2.3 安全性评价 全组42例患者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轻度的心脏毒性,见表1。其中全组有17例(40.5%)在治疗后出现了心电图变化,常在用药初期(3~10天),其中9例表现为较重的ST-T段改变或阵发性房扑或血压变化(血压降低1例),有出血倾向2例,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不影响患者的继续用药,可能为恩度的影响。
3 讨 论
美国学者Folkman1971年首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这一崭新的学术观点,奠定了控制肿瘤生长的新的理论基础[3]。O'Reilly等(1997年)从小鼠的成血管细胞瘤株培养液中分离提纯到的一种内源性糖蛋白,含有18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0 kD,系细胞外基质胶原Ⅹ、Ⅷ的水解片段,具有显著的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的作用,故命名为血管内皮抑素。它是最广谱的内源性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可选择性地靶向血管内皮细胞,发挥抗增殖、抗迁徙和促进凋亡的作用,通过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的生长。我国学者罗永章等[4-5]自主研发出了新型人血管内皮抑素,与天然血管内皮抑素相比,恩度在N端添加了9个氨基酸序列,使半衰期延长,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均明显提高,王金万等[6]对全国24家肿瘤中心化疗联合恩度Ⅲ期临床研究(诺维本+顺铂与诺维本+顺铂+ YH-16),共有49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入组,治疗组缓解率(RR)、中位疾病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分别为35.4%、6.3个月和62.7%,与对照组(19.5%、3.6个月、3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成,避免了EGFR-TKI类药物将癌细胞同步化于G0~G1 期,在化疗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长所致的肿瘤增殖和转移,是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获得阳性结果的可能原因[7]。
从本文研究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恩度联合化疗对初治和复治均有效,患者长期使用可最大获益并延长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与文献报道相似[8]。对于重点指标QOL,本文研究也提示:在改善和稳定QOL方面,恩度的作用与其他分子靶向药物基本一致,且毒副反应轻,提示可用于多线化疗、体质较弱者及老年患者。
含氯肥料妖魔化,氯化钾难觅踪迹
“氯化钾是水溶肥的重要基础性原料,其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使用,在我国也理应得到大力推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承林表示,由于“忌氯作物”的错误概念,企业大量生产硫酸钾型复混肥,氯化钾和硫酸钾的发展本末倒置。
从经济角度看,氯化钾比硫酸钾价格便宜,有助于降低农民负担。基于2014年市场价格计算,氯化钾价格平均比硫酸钾价格低800~2000元/吨,而折算成单个钾养分,氯化钾每个养分平均价格为39.6元,硫酸钾则为74.4元,接近于两倍。
“无论从养分含量,还是资源节约,抑或是农民负担方面,水溶肥中氯化钾比硫酸钾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现实很骨感’,硫酸钾倒成了香饽饽。这一切,都是‘忌氯作物’错误概念导致的结果。”张承林表示,由于在我国存在“忌氯作物”的错误概念,几十年来对含氯肥料没有正确的认识,今天这种错误认识愈演愈烈,已到把含氯肥料妖魔化的地步。
忌氯作物不存在,翻译不当惹的祸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承林介绍,一方面,参与光合作用,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另一方面,参与细胞水合作用,活化多种酶系统,可调节气孔开闭。此外,还可以提高根系、茎秆及叶片抵抗真菌病害的能力。
实际上,并不存在绝对的忌氯作物。一般认为是忌氯作物的烟草、柑橘、马铃薯等都需要适量的含氯肥料。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忌氯作物”的错误说法呢?原来,这一切都源自于翻译不当。植保土肥
“忌氯作物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应译为对氯敏感作物,而不是忌氯作物。”张承林解释,“忌氯作物”的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将氯元素“一棒子打死”,这是错误的。如果某些作物禁止施用含氯肥料,那么有机肥也不能用,因为有机肥就是含氯肥料。
即使是对氯敏感的作物,也需要吸收氯,只是量相对少而已。只要是合理施用含氯肥料,不仅不会对作物造成伤害,还会起到促进生长的作用。
含氯肥料要慎施,科学施用增效益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肾上腺髓质素;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总数的80%~85%[1],为支气管肺癌的主要类型。在晚期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方法。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日本学者KITAMURA等人于1993年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肽,也是一种重要肿瘤细胞存活因子,它可以在早期特异性诱导基因表达而调节肺癌细胞的活性[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5例NSCLC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ADM的表达水平与肺癌化疗疗效的关系,以阐明检测血浆ADM浓度对肺癌治疗评价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7例NSCLC患者来自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肺癌住院患者,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晚期NSCLC;男38例,女29例;年龄38~79岁,平均(63.21±8.67)岁。病理类型:鳞癌38例,腺癌27例,鳞腺癌2例。TNM分期:Ⅲ期35例,Ⅳ期32例。排除标准:①近1个月曾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②术前有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史的;③合并有心、脑、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吉西他滨1 000 mg/m2+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30 min,第1、8天给药,顺铂25 mg/m2+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第1~3天,每28天为1个周期,全组均接受2个或2个周期以上治疗。化疗后每周复查血常规2次,每周期化疗前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B超、心电图、胸部CT。
1.2.2 血浆ADM检测方法
自患者肘正中静脉取血2 ml,缓慢注入含7.5%乙二胺四乙酸钠20 μl和抑肽酶20 μl的抗凝试管中,立即混匀;30 min后于4℃,3000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血浆放入Ep管中,置-70℃保存待检。ADM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购自美国Phoenix公司;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2.3 患者疗效与血浆ADM含量关系
根据治疗疗效计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记4分、部分缓解(PR),记3分、稳定(SD),记2分、进展(PD),记1分。所得积分与血浆ADM含量Pearson相关分析。
1.3 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3]按1989年WHO标准评定,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总缓解率以CR+PR计。缓解期为自判定CR或PR起到肿瘤出现复发或进展的时间,生存期为化疗开始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中的SNK-q检验,两个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67例均疗效评价,其中CR 3例(4.4%),PR 23例(34.3%),SD 31例(46.3%),PD 9例(13.4%),总有效率38.8%;鳞癌有效率46.2%,腺癌有效率40.0%。因为鳞腺癌患者数量少(2例),未列入下面统计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2.2 不同病理组织类型NSCLC患者血浆ADM含量
三种不同类型间患者血浆ADM含量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表2)。
2.3 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SCLC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联系数r=-0.437,P=0.000,表1、图1);NSCLC鳞癌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联系数r=-0.505,P=0.001,表1、图2);NSCLC腺癌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之间呈负相关(关联系数r=-0.410,P=0.034,表3、图3)。
3 讨论
NSCLC是肺癌的主要类型,对于Ⅲ、Ⅳ期患者化疗时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方法。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的脱氧胞苷类似物,为阿糖胞苷类似物,其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即S期细胞,可阻止G1期细胞向S期转化,导致DNA合成中断,显示较好的抗癌活性;吉西他滨单药治疗NSCLC的有效率为21%[4]。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可增强顺铂与DNA嵌合的稳定性,抑制被顺铂损伤后的DNA修复而起协同作用[5]。本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67例晚期NSCLC,总有效率38.8%,与以往的研究报道相符。
ADM最初是从嗜铬细胞瘤分离出的一种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的多肽。研究发现在生理过程中,ADM有调节细胞的生长、促进有丝分裂以及抑制增殖的作用,在胚胎期ADM即有广泛表达,而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6]。Deville[7]等认为ADM在缺氧的肿瘤微环境中表达增高,在肿瘤的进展及血管再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hlenz等[8]报道肺癌和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ADM是升高的;肿瘤在缺氧状况可以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HIF-1),HIF-1作为转录因子对于缺氧或者缺氧诱导物所诱导的ADM mRNA表达增高必不可少,造成ADM分泌增加[9]。因此,它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法比较67例肺癌患者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ADM含量与在综合临床分期及TNM分期中的表达。结果发现三种不同类型间患者血浆ADM含量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NSCLC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之间呈负相关;NSCLC鳞癌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之间呈负相关;NSCLC腺癌患者疗效记分与血浆ADM含量之间呈负相关。也就是说临床疗效与血浆ADM含量呈反比,Cuttittia[10]发现血清ADM含量的增高伴随恶性表达的出现,而且ADM水平高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差。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ADM与临床疗效之间是负相关,说明ADM在肿瘤的发生、增殖及抑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详细机制需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检测肺癌患者血浆中ADM的水平为肺癌的诊断及预后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为其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Wakelee H, Kemstine K, Vokes E, et al. Cooperative group research efforts in lung cancer 2008:focus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Clin Lung Cancer, 2008, 9(6): 346-351.
[2] Harrison JK,Barber CM,Lynch KR,et al.Molecular cloning of a novel rat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ene expressed prominently in lung, adrenal, and liver.FEBS Letters, 1993, 318(1): 17-22.
[3] 黄信孚,林本要.现代肿瘤学诊疗手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484.
[4] 管忠震,梅慰德.肿瘤内科诊治手册.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4.
[5] 孙燕,汤钊猷译.UICC临床肿瘤学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04.
[6] Kitamura K, Kangawa K, KawamotoM, et al. Adrenomedullin: a novel hypotensive peptide isolated from human pheochromocytoma. Bichem Biophys Res Commun, 1993, 192: 553-560.
[7] Deville JL, Salas S, Figarella-Branger D, et al. Adrenomedullin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in angiogenesis. Expert Opin Ther Targets, 2010, 14(10): 1059-1072.
[8] Ehlenz K, Koch B, Preuss P, et al. High levels of circulating adrenomedullin in severe illness: correlation with C-reactive protein and evidence against the adrenalmedulla as site of origin.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1997, 105(3): 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