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范文第1篇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从课题、作者到课后练习,一手包办,你听我的。自己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叶老的《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分。”学生茫然,但慑于教师权威没有吱声。听课者将课文一数,课文只有十个自然节。下课后座谈,听课老师问授课者,授课者说:“过去的教师用书和现在教师用书不都说十一个自然节吗?”另一位语文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课后有教师问:“你怎么说是于勒呢?”回答说:“课后臧玉书的分析不是这样说的吗?”其实,这一问题早有定论。我想,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不同肯定会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

现状之三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全部设计成了问答题,学生回答不出不做进一步引导,问了张三问李四。问学生“飞流直下几千尺”“疑似银河落几天”,问“白求恩是哪国人?今年多大岁数了?”的语文教师不是一两个人的现象。课堂上问来问去,毫无思考价值的“质疑”,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教学过程既缺乏层次面,又缺乏适时的引导。虽然美其名曰“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实则闲扯。

现状之四是:片面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受、感悟。一节语文课,声、光、色、像齐备。教师忙于操作,学生眼花乱。在课堂上,课文被肢解成了练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蜻蜓点水”。学生自主感知、感悟课文的空间失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思维和模式被教师的“课件”牵住了“鼻子”。有些课甚至“走”的更远,语文课堂成了电影、电视课,一节课黑板上空无一字,这种现象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不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了。

探究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有些语文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敬业爱岗精神缺乏。这些人并非素质不高。目前任何一所农村初中,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不思进取,教育理论刊物不订、不看,语文教育界的“三老”是谁,不知道。“程翔,程红兵”更不知何许人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也说不清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便我行我素了。这绝非个别,也并非夸张。

原因之二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魔影仍然飘浮在中学的上空。县乡教育行政主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唯分数论”。平时竞赛、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排学生排教师。上面三令五申,县乡岿然不动。难怪教师们说:“考试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单一的评价机制,谁敢进行带有风险性的教改呢?万一失败,家长不满意,校长也不愿意,学生与上级领导就更不用说了。

语文课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德;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85-01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工作10多年了,主要从事语文教学,也当过多年班主任,无论是不是班主任,我都很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家都知道,学生要成才得先成人;而且,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一点就是搞好教学、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教学总目标第一条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堂当作了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阵地,收到较好效果。语文课堂上,我可以培养学生的孝心,传承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

我现在正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是《背影》,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虽然语言朴素,但已经感动过几代人。它之所以能打动读者,在于它父子之情的主题,而亲情在如今青少年身上恰恰很是欠缺。我通过《背影》这课的教学,就要使学生们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作者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揣摩,同学们了解到“太聪明”实际是愚蠢不懂事,作者自责不能真正理解父亲的爱,内心充满愧疚。我接着让学生联系自己:你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在父母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时,有没有流露过与作者相似的想法?现在再想想那时的想法对不对?2、在父亲的四次背影中,最感人的是“望父买橘”的背影,儿子被父亲的爱深深感动,以至于流泪了。他对父亲的爱已有深切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你的父母对你肯定做过类似感人的事,(为你做一切事,甚至是不能胜任的事),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学过这篇文章后你对父母的爱心是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全文结束时,我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假如一个人不爱自己父母,你能相信他会爱别人的父母吗?希望同学们爱自己的父母,爱你们身边的人,发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课文结束后,我布置了题为《父亲(或母亲)》的片段作文,很多同学通过细节描写,谈到对自己过去的不孝行为而感到的愧疚,也有了现在对父母爱心的理解。

引进审美教育,从情感入手。将使语文教学达到知情结合或情理交融这样一种与学生心灵相通的细致深入动人感人,移情默化的教育陶冶过程。《爱莲说》这篇文章,德育目标是隐性的,不为学生所知的。通过感受课文中美的情境和美的事物这一过程接受美的熏陶,因之而确立起学生自己审美层面上的道德价值取向。讲到莲花则先感知莲花的纯洁、端庄、正直等形象,再逐层体悟作为君子之人的道德标尺和其纯正无比的君子形象,使学生在感悟这种精神榜样的美感中得到净化而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陶冶。

在教学《爱莲说》时,我要求学生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也加强了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此外,着重分析莲所具有的七种品德和它所代表的七种至纯至洁的君子品德。 莲有七品,君子有七德。出淤泥而不染谓“清”;濯清涟而不妖谓“端”;中通外直谓“刚”;不蔓不枝谓“正”;香远益清谓“廉”;亭亭净植谓“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谓“庄”。

这样,我将写莲所以喻君子的一些内在关系揭示于学生之前,获得一种感性的认识,从探寻莲与君子道德之间相互联系的具体现象中使学生得到美的感知从而受到一种东方美的熏陶,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就感化或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德育恰当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能为学生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信客》时,我就将“诚信”这一中华传统美德渗入其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味” ;丰富多彩的活动;诗意美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3-030-1

按理说,学生在各门功课中最不应该感到乏味的应该就是语文了,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现在学生感到最无聊乏味的就是语文课。他们在语文课堂上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讲到哪里就把课本翻到哪里,就是随着自己的性子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神游”一会,管你老师唾沫横飞,天花乱坠。究其原因,还是语文课堂失去了本应该具有的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感悟不到语文的魅力。对此,笔者针对这种现状,深入研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增添“语文味”

许多经验教训证明: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一种严谨细致的态度,才能有所成就。在语文课堂上,“语文味”的体现还是要求语文老师特具严谨细致的态度,让语文课在浓浓的语文学科特殊味道中浸润、发酵,散发芬芳。

严谨细致的态度应该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特别的氛围。在课堂导语设计中,我们应该精益求精,力求科学严谨。例如我们在学习孙犁的散文名篇《黄鹂》时先展示黄鹂插图以及其文字说明,让学生能够细致认识黄鹂,然后再切入古诗词中黄鹂的形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既兴致盎然又学到了科学知识。在课堂提问环节,我们更加不能够不经过设计就匆忙上阵,让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同样是问题,我们可以有许多种不一样的问法,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问法呢?当然是经过精心设计后提炼出来的最精当最切中要害的一种问法。让学生易思考好回答,才是问题的关键。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无论是人格上,学习方法上,对我们学生都要十分重视用严谨细致的态度去培养他们,还要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非常重要,语文老师率先垂范,让学生在老师严谨细致的态度感召下形成自己的学习语文的好习惯。

我相信,在我们老师严谨细致的态度引导下,“语文味”必将回归语文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享受语文课浓浓的“语文味”。

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增添“语文味”

我们知道,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我们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表达时就更应该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睿智的话,以增添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思想,促使他们去想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是最令人深省、最能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我们在学习《听听那冷雨》的时候,读到这样一段“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我们应该特别动情特别有味道地吟诵,才能够让学生体味一种空蒙而迷幻朦胧的意境。这样,我们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增添了“语文味”,“语文味”必将紧紧笼罩在语文老师周围,散发浓浓的香味。

三、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语文味”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活动是增添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关键所在。语文课的活动可以是诵读,可以合作交流,可以辩论,还可以比赛拿积分,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常态的某个教学环节设计成一个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去求知、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种自发而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那么,我们在语文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是不是有讲究?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常见的分角色、改编成话剧等等形式在此就不一一赘述,笔者在实践中使用了循环比拼赛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兴味盎然,教学效果显著。

语文课堂范文第4篇

何谓“语文味”?“语文味”理论创立者程少堂先生认为,语文味是指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义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我们发现高效课堂的宗旨与程少堂先生的理念高度契合,这更坚定了我们追寻实现高效课堂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决心。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注重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情味、品味是使语文课堂呈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趣味”的激发与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探究它。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文本,在导学案上下功夫。

在导学案内容编制上,要呈现趣味性较强的内容,吸引学生。如在设计《兰亭集序》导学案时,我们介绍了古人“流觞曲水”的雅好;在设计《赤壁赋》导学案时,我们引入了苏轼传奇般的人生;在设计《囚绿记》导学案时,我们介绍了陆蠡与日本人的交锋;在设计《沁园春・长沙》导学案时,我们选编了16岁时的诗作;在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时,我们搜集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轶事等等。这些内容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又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语文视野,使我们的语文课有了趣味。

在展示课上,要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让课堂形式有趣。对于展示学生的挑选,我们可以不断更换形式,以使我们的每节课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同时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除了常用的“毛遂自荐” 式以外,我们还有“巅峰对决”“一战到底”“点将台”等等。

二、注重“情味”的创设与熏染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点。古人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饱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着很多的情感点,因为作者写作时必定在其中浸透着自己的爱憎。因此,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情感,首推创设合适到位的情境。学生入情入境了,情感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多媒体声、光、影、图等融为一体往往能给学生多重感官带来最直接、最强烈的刺激,从而充分激发学生情感。教师激情导语的渲染,也很能调动学生。激发学生情感还可以采用其他手段,如情感朗读、音乐渲染等等。善于“煽情”的教师或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互相糅合,总能利用合适的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完全沉浸在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情味。当然,“煽情”也特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语文教师的激情最好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是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一味激情四射就有过火之嫌。

动情诵读、圈点批注式的静心默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使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的最好方式。我们要充分利用导学案这一抓手,设计有必要的诵读、默读成功展示环节,促进学生阅读文本。展示课上,对通过诵读才能更准确体会的课文,如《离骚》《赤壁赋》《短歌行》《故都的秋》等,我们采取不同形式的赛读,以美读带动鉴赏。对需仔细品读方能领会妙处的作品,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小狗包弟》《包身工》等,我们展示导学案上的阅读心得,促进学生真正走入作品。

三、注重对“韵味”的品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鉴赏作品,首先需要细致揣摩文中的语言。“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强调语言感悟重点在品味涵泳。教师在教学活动别要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深入探究。这些关键词句往往直指文章主旨,仔细品味,读悟结合,自然就能纲举目张,辐射全文,从而对文意取得更深的领会。

品味语言,“读”字当先。虽然语言品味可采用多种方式,比如比较不同句式,故意遗漏重点词语,抓关键词理解,甚至还有现场表演等都能使学生格外关注重点词句,加深体会,但是没有朗读的参与,只一味地干“品”,学生往往找不到语言的感觉,文字的妙处并没有在学生心中烙下印迹。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语文课强调“读”占鳌头,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语言体验,既理解了语言又积淀了语感。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

语文课堂范文第5篇

关注人格,享受关注的幸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我们的教师普遍把着眼点转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但是在重过程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在多次的公开教研活动课中,特别是评优课中,我发现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讨论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新异的,总有个别同学提出让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的教者经常会委婉地对那名学生说:“你提出的问题很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把这个问题留到课后一起商量好吗?”试问:这样的课是否成功?实际上老师课后把该承诺忘到了脑后。难怪那些执著的孩子会追着我们的老师说:“老师,辩论会什么时候开啊?”那眼中闪动的求知的光芒着实让人心痛!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关注,希望获得老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只有在得到尊重、关注的教学环境下学习,我们的学生才会享受更多的幸福。

关注美育,享受美的幸福。教师的语言美本身就蕴含着奇异的魔力,语言文学的本质和灵魂就是情感。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于一个表情,对学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行教材中插图很多,这些生动有趣的插图不仅为课文增添了许多童趣,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说插图是文本的补充。如果教师能关注并有效利用它,就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月亮湾》,课文中就配有一幅非常精美的水墨山水画,像月牙一样的小河,连绵起伏的小山、茶园,灿若朝霞的桃花,远处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的农田,这些都给孩子们以直观的感受。课堂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小作者,站在村口,根据课文中的语言,看着美丽的画面,动情地介绍月亮湾,孩子们字字入耳人心,在享受美的同时,心中对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不妨和学生一起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心灵,走进插图,在不知不觉中被语文学习中的美所熏陶浸润,从而达到性格的塑造和情感的享受。

关注生活,享受生活的幸福。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教师如果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会使“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会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学习,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苏教版教材第三册最后一课《夕阳真美》,既是赞美自然界夕阳壮美的景色,又是爷爷奶奶幸福晚年的生动写照,一语双关。在教学中,我找来了夕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在华丽壮美的情景中,学生不禁啧啧称赞。再读语言文字时,已不再是干巴巴的语音了,那种感悟的语音让朗读有了丰满的感觉。我还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用敏锐的双眼去捕捉大自然中真实的夕阳情景,和爷爷奶奶一起去看夕阳。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过了大约两个星期,一个孩子喜滋滋地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昨天傍晚我和爷爷奶奶去散步的时候看到夕阳了,跟书上写的差不多,好美啊!”我眼睛一亮,连忙夸奖了他一番!我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祖孙三人其乐融融的场面,够温馨,够让人羡慕!

关注成功,享受成功的幸福。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享受成功。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采用赏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班上有一名孩子,非常内向,上课几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总好像怕这怕那,我很担心她一直这样闷下去。在上《雨后》这篇课文时,最后讨论“为什么小妹妹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突然我发现这个孩子好像和以前不同,竟然举起了小手,可一看到我的眼睛,又慌乱地把手放下了。我看出了她的犹豫和不自信,心想这是个机会,我想推她一把,于是就以鼓励的眼光叫了她。谁知她说出的答案,让大家怎么都没有想到。“小妹妹也想跌一跤,是也想挨妈妈的骂。”我愕然,孩子们哄堂大笑。这个小女孩红着脸不知所措。我定了定神,心想暂且不评论,让她说说理由,再见机行事,于是就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我也有一个哥哥,他很调皮,但我们很要好,有别的孩子欺负我,哥哥总是保护我。哥哥经常犯错被妈妈骂,我想我也摔一跤,妈妈就不会单单骂哥哥一个人了。”说完低下头,小手指使劲地扭着衣角。多么透明、多么细腻的童心啊!我想这个小女孩一定触景生情,感受到了小哥哥和小妹妹的兄妹之情,想到了自己,有了生活的经验,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而今天的发言,也是她难得的一次主动举手,一定要让她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带头给这个小女孩鼓掌,孩子们也跟着我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她。一学期下来,这个孩子无论是性格还是成绩都大变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