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测量汇报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年第二学期我们工程管理专业学习了工程测量课程,并于年月1日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习,地点在学校十三号教学楼,内容是测量十三号教学楼以及四周的地物地貌测量,绘图,放样。这次实习的内容是对工程测量知识的实践化,实习的要求是让每个同学都对工程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够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这次实习与以前的课堂实习相比,时间更加集中、内容更加广泛、程序更加系统,完全从控制测量生产实际出发,加深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是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实习的第一天,由贺跃光教授给我们做了实习的动员大会。在动员会上,贺教授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因为我们是工程管理专业,在专业要求上我们要通过工程测量实习的过程,认真对待怎样从选点,到实测再到碎部控制,最后到放样等等,做到能够看得懂工程图纸并会基本的测绘,以便更好的掌控施工过程。贺教授还给大家分析了十三号教学楼地理条件较复杂及建筑物密集等因素给本次实习带来的困难。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克服困难,努力完成本次实习。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脚架、经纬仪,以及全站仪。当天我们就正式开始了室外的测量工作。
在这里得感谢和我同组的赵健,张瑶,邓强,熊子才。测量工作的成功完成和大家的密切合作分不开。还要感谢贺跃光教授,他在我们实习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以及研究生小吴老师。
实习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重点掌握内业外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得到一次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2)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三、四等控制测量,角度测量包括水平角,竖直角。高程测量,虽不测量等等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掌握角度计算,坐标计算,导线计算等。
(3)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4)掌握熟悉正经-反经折中法。
(5)通过完成控制测量实际任务的锻炼,提高独立从事测绘工作、施工放样工作的能力,以及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职业道德。
(6)熟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工作原理。
实习内容:
测绘目标伟学校第十三号教学楼以及周边的地物地貌,并在制定范围内采集数据绘制等高线。根据k1点的坐标,高程以及k1-k6的方位角,通过角度测量,算出k2—k6点各点的方位角。通过水准测量,算出各控制点的高程,全站仪测出个控制点间的距离。
然后在各控制点进行碎部测量。得到原始数据算出各被测点的高程,坐标并在图上画出。通过这些测点绘制图纸。特别要提到的是在k4点进行碎部是,由于控制范围较广,地形地物较为丰富,必须加上k7,k8两个控制点才能清楚地测得所需的数据。
实习心得:
年月1日早上8点由贺老师给我们做了工程测量实习动员大会,我们工程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在贺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十三号教学楼进行为期两周的工程测量实习。我们班共有32人,分6个小组。赵健,张瑶,邓强,熊子才和我是第一小组。
现在,为期两周的实习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让我深刻的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由于是在夏季,又加上这些天刚好赶上高温天气,烈日当头,但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协作精神。不畏酷暑,甚至废寝忘食。白天测数据,晚上加紧描点等。密切合作,互相互学。很认真地进行了测绘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了实习任务。
通过测量实习,也有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测量学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在学习工程测量这一门课程的过程中,使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的测量学轮廓,而实习的目的,就在于要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面点位的科学,从本质上讲,测量学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确定地面目标在三维空间的位置以及随时间的变化。在信息社会里,测量学的作用日益重要,测量成果做为地球信息系统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位置信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及各种专题的和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均迫切要求建立具有统一标准,可共享的测量数据库和测量成果信息系统。因此测量成为获取和更新基础地理信息最可靠,最准确的手段。测量学的分类有很多种,如普通测量学、大地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作为建筑工程系的学生,我们要学习测量的各个方面。测绘学基础就是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为了尽快尽质的完成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同时我们也在实习中感觉到了充实,也学到了小组之间的团结、默契,更锻炼了自己很多测绘的能力。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经纬仪的各种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矫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个方面:仪器误差(仪器本身所决定,属客观误差来源)、观测误差(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而造成,属于主观误差来源)、外界影响误差(受到如温度、大气折射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时时处于变动中而难以控制,属于可变动误差来源)。这样更好了解了如何避免测量结果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即要作到:
(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在仪器精度有限的前提下通过机械回转等方法消除误差。
(2)提高自身的工程测量水平,掌握正确的方法,规范操作。降低误差水平。
(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距离测量中的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校正数值等来减少误差。第三,除了熟悉了仪器的使用和明白了其原理掌握误差的来源和减少措施,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及精确度。通过实践,真正学到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整平,对中更加熟练,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部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学到且做到的东西,但在实习过程中,我做到了,虽说并不完美,在曲折失败中还是取得了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以及处理各种情况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工程冬季施工,是指根据当地多年气温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或最低气温连续5d稳定在- 3℃以下时,混凝土工程即进入冬季施工。在冬季施工中,如何避免混凝土受冻,对保证施工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
(1)技术措施。粗细骨料保温加热措施采用了表面覆盖塑料布和土工膜,并将其表面的冻结层、冰块等进行清除,保证骨料温度能够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为了减少混凝土冻害,将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降低至最低限度,采取的措施是严格控制坍落度,加入高效减水剂。(2)混凝土运输和浇筑保温加热措施。一是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是热量损失的关键阶段,对混凝土运输罐车外包裹保温材料,并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和距离,减少热量的散失。二是混凝土浇筑前,保证良好的和易性并需现场测温,应保证入模温度不小于5℃。三是在混凝土浇筑时,尽量加快浇筑速度,防止热量散失过多,以便利用混凝土的水化热,加快混凝土强度的增加。四是分层进行浇筑时,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以防止出现冷缝影响工程质量。(3)混凝土的养护。一是冬季浇筑的混凝土,由正温转入负温养护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40% ,对于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二是采用的保温材料(草袋,麻袋)应保持干燥。三是在模板外部保温时,除基础可随浇筑随保温外,其它结构必须在设置保温材料后方可浇筑混凝土。四是保温材料不宜直接覆盖在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层上,可先覆盖塑料薄膜,上部再覆盖草袋、麻袋等保温材料,保温材料的铺设厚度为:一般情况下0℃以上铺1层;0℃以下铺2~3层。五是拆模后的混凝土也应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以防混凝土表面温度的骤降而产生裂缝。
二、混凝土冬季施工的管理措施
(1)试验人员负责每天天气预报的收听和气象记录,掌握近期气温变化情况,并及时传达和汇报气象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应付气温骤变;(2)在施工中,安排专人定时测量日大气最高和最低温度时的混凝土出机口和摊铺阶段的温度;(3)为了验证冬季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情况,要求每班制作一组同建筑物相同养护条件的试件;(4)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日夜轮流值班,并不定期检查施工情况。
三、工程实例分析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并能解释常见现象。
2.科学知识:了解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自制温度计,用归纳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教学准备】
带胶塞的烧瓶(口服液小瓶)、细塑料管、热水、冷水、烧杯、酱油、酒精、食醋、水槽、温度计、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好朋友,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我们就曾经用过温度计,谁想把你了解到的温度计告诉大家?
2.学生自由汇报
生1:我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
生2:我知道温度计由三部分组成,分为刻度、液柱、液泡。
生3:我知道有体温计、干湿温度计、水温计;
……
3.师:你们真是科学小博士,知道得可真多啊。老师在这里补充一点,温度计内部液体有红色的,有银色的。一般情况下红色的为酒精,银色的是水银。
4.教师小结:小小的温度计里竟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就让我们带上胆大和心细一起探究温度计的秘密吧。(板书课题:温度计的秘密)
5.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两杯水,请快速测量水的温度,注意在测量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分组让学生用温度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会上升和下降?)
【设计意图: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学生对温度计有哪些了解,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复习了温度计的构造。有目的性地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渗透给学生。】
二、猜想假设
1.师:大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请根据刚才的现象,大胆说出你的想法。
2.学生说猜想
生1:我认为温度高液柱就上升,温度低液柱就下降;
生2:我觉得是温度计内部的液体有了变化。
……
3.教师:是啊,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为你们喝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测和设想,培养了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质疑精神,另外老师有激励性的评价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点燃了火花。】
三、实施探究
活动一:做个水温度计
1.教师:要想研究温度计的秘密,我们必须有什么?(温度计)对,如果不使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温度计,该怎么办?(做一个)好!那就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和小伙伴们一起制作一个水温度计吧。(每个小组都有冷水、热水、口服液小瓶等实验器材,请各小组自行选择器材,制作一个水温度计。)
2.教师:动手制作的前提是有一个可行的、合理的方案,现在请在小组内讨论,你们打算用哪些材料来做温度计,选择好材料后怎么做。
3.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适时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制造简单的模拟温度计,并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时,要把水装满瓶子,用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塞住瓶口,使玻璃管中有一段液柱。把模拟的水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观察液面的变化。待液柱静止后,做好标记,并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将水温度计放入冷水,观察液面的变化。注意:用橡皮筋标记液面位置。)
5.教师:你们的方案想得可真周到,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生1:要注意安全,防止热水烫伤。
生2:要做好记录。
教师:谢谢你们对大家的提醒,请同学们注意安全,小组分工合作,及时做好记录。那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动起手来吧!
6.学生分组实验
把制作好的水温度计分别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两个水槽,观察液柱的变化。(记录温度计的液柱是在什么条件下升降的)
7.思考:瓶中的水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液柱却上升或下降,这是怎么回事?
8.学生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水受热体积会膨胀,所以液柱上升。水受冷体积缩小,所以液柱下降了,水的这种性质,我们把它叫“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活动二:做自己喜欢的液体温度计
1.教师:水是液体,其他的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聪明的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2.小组自由选择不同材料做实验。(如酱油、牛奶、醋等液体)
3.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附表一:观察实验记录表
4.教师: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请整理好实验器材和记录单的小组坐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发现。(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发现,让学生在发现中思考,进一步得出结论。)
学生1:我们对酒精、醋进行加热,发现这几种液体受热时体积都变大了,遇冷时体积都变小了。
学生2:我们小组选择了牛奶和酱油,发现它们在受热时体积变大,遇冷时体积变小。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缩小性质。
……
5.教师小结:多么了不起的发现,你们精彩的汇报证实了你们的能力。真为你们高兴!我们把液体受热体积变大、遇冷体积变小的这种性质,叫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般情况下,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板书: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我把制作温度计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制作水温度计,二是制作其他液体的温度计,实验由我们常见的液体水扩展到其他的液体,层层深入,让学生用归纳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
四、拓展应用
1.课内拓展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热胀冷缩现象,请开动小脑筋,快速思考,看谁发现得最多。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汇报。(用水壶烧开水时,如果装得太满,水还没有开就溢出来了。……)
2.课外拓展
【关键词】 积极合作;把握契机;明确目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目前备受老师们的青睐,并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 现笔者从平时深入课堂听课及参加一些研讨课中,撷取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教学片段一:(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可能性” 执教:曾谊如老师)
1. 实验准备,明确要求
(1)提供实验材料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每个盒子里面分别装有红色和黑色的小球. (盒子中的球的颜色分别是4红1黑,2红2黑,8红1黑,2红4黑等. )
(2)明确实验要求. ①摸球时不能用眼睛看,也不能打开盒子. ②每次只能摸一个球,然后把球放回盒子用力摇一摇,方可进行下一次摸球. ③每次把摸到的球的颜色记录在表格中. ④每组各摸20次,摸完即止.
(3)商量实验方案
师:这个实验需要小组中的每名同学合作来完成,怎样分工呢?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 (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进行分工的.生:我们小组安排×××负责摇盒子,×××负责报小球颜色,×××负责摸球,我负责记录填表. 师:这个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摸球的,有摇盒子的,有报颜色的,有负责记录的,其他小组可以向他们学习.
2. 合作实验,探索规律
(1)各小组实验,教师参与到小组实验,并及时给予指导. (课堂气氛热烈,随着一次次摸球,学生发出阵阵叫声和笑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不要影响到其他小组. )
(2)各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略)
数学思考:本课执教者精心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精彩纷呈,效果良好. 首先, 教师善于根据教材特点,充分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 只有在为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最强烈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才是最佳时机. 学生在进行摸球的活动中,意识到单靠个人是难以完成任务的,从而产生小组合作的需要. 这样,紧紧抓住了合作的契机,充分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对操作程序给予说明,同时指导学生要合理分工,各司其职,确保合作探究的有序进行,从而真正避免了“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假象. 最后,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及时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观察各小组的实验活动,并适时进行指导.
教学片段二:(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执教:林小梅老师)
1. 大胆猜想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圆的周长. 关于圆的周长,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那你们先想一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和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 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2. 小组合作,实验探索
(1)测量、计算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认为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好,那我们就从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开始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从实验报告单上看,下面我们应做好哪些工作?
生:我们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计算出两者的比值. 师:好,就请各个小组合作测量出每个组中圆形物品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并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活动中,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参与实验,并及时对学生做出指导)
(2)讨论交流方法
师:现在我们就来汇报一下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及测量的结果吧. 生1:我们小组是用一条绳子绕圆形盖子一周,标上记号,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这确实是一种好办法,还有不一样的吗?生2:我们小组在圆形纸片外圈上做一个标记,然后在尺子上滚动一周,滚动的这段距离就是圆的周长.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都是把圆的周长这条曲线转化成直直的线段,也就是化曲为直. 那请你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的结果吧!(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填上数据)
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
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
1 、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
2 、小结;
二、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谈话:现在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
( 6 )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 3 )动手制作;
( 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