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鼓励孩子的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小学六年(3)班 郑宁馨
指导老师 苏梅英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家风家训。我们家也不例外,从我很小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有意识地培养我做一个自立、自信、有爱心的孩子。
首先,学会自立。
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从小事入手,培养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我上小学之前的那个暑假,妈妈便有意识地带我熟悉从家到小学来回的行走路线。一学期之后,我便适应了没人接送,自己上学回家的日子。从上二年级开始,妈妈就与我一起收拾房间,之后再逐渐放手,让我自己收拾。现在,每个星期天,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来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其它例如拖地、擦家具之类的家务活,我都是和妈妈轮流着做,一人负责一星期。这样,妈妈不至于太累,我呢,也能学会做更多的家务活。
其次,树立自信。
这一点,最应该归功于爸爸他*的鼓励教育。每当我表现出哪怕是多么不起眼的一点进步,他们都会及时给予鼓励,使我看到自己的成绩,树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从小,我的兴趣就非常广泛,如:唱歌、跳舞、画画、拉小提琴、写字、跆拳道等等,广泛的兴趣爱好让我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也增强了自信心。
最后,富有爱心。
关键词:教育;家庭;协作
在幼儿时期,幼儿主要存在两个环境,即家庭和幼儿园,这就要求在协调配合中,双方需要相互支持、了解、配合,通过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身心发展。本文主要以家庭与幼儿园协调配合为主线,综合探究如何让幼儿更好地成长。
一、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些家长说孩子入园后,孩子就交给幼儿园,他很放心,一方面有些父母可能很忙,另一方面无法给孩子实质的关爱。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逐渐从家庭过渡到了学校,这需要过程适应,幼儿园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和家庭来比的话更系统、更全面,也更规范。这就需要家长鼓励幼儿坚持去幼儿园,而幼儿园的教育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二、配合方式的探究
1.与家庭有统一的要求。在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们需要按时吃饭、睡觉、上厕所,吃饭的时候不乱说乱跑,饭前便后要洗手等习惯也都是这个时候养成的。事实证明,只有一致的要求,才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如若不然,在这个时间,幼儿还无法清晰地分辨是非曲直,不知为何在家和在幼儿园不一样,不知该按照哪种行为模式生活。其次,在接送孩子的时候也要让孩子养成对幼儿园老师问好的习惯,这样既培养了幼儿有礼貌的品德,又树立了老师的权威,对孩子优良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立有效的联系方式。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微信似乎成为了家长和幼儿园交流最重要的途径。但这种交流是幼儿所不知的,这种交流方式仅仅局限于双方,并没有把幼儿这一主体纳入进来。因此,建立一个联系簿不失为一个更好的办法。在家长准备的小本子里,家长可以把孩子在家的小习惯、小想法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给老师看。然后老师再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进行记录,无论是好表现还是坏表现,同时将对孩子发展的建议也写进去。这样,家长就可以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思想、习惯、智力开发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为孩子更好地发展添砖加瓦。
3.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一些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只会买点好吃的东西,或者简单逗逗孩子,和孩子并没有深刻的交流。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孩子在幼儿园学唱了一首新的歌或者学到了新的舞蹈,或者学会了画小猫小狗。家长可以让孩子表演一下,并在表演过后对孩子进行赞美和表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家长如若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不仅会打击孩子学习和表现的积极性,还会使孩子和父母产生小小的隔阂。
4.正视孩子的缺点。孩子在幼儿园会和在家有不同的表现,这些老师都会看在眼里。在校方和家庭的交流中,家长不止会听到孩子的优点,也会了解孩子的缺点。诚然,每个家长都乐意自己的孩子被夸赞,听到别人说自己孩子的优点,但听到孩子的缺点时也要正视,缺点不可怕。每个孩子都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是容易克服和改正那些缺点的。如若一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极其反感,一味地袒护或者是呵斥,更有甚者孩子进行打骂,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5.正确对待家访和座谈会。幼儿园进行家访和座谈会的目的,一方面就是为了了解家长对幼儿园有哪些要求以及意见,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使幼儿园能够不断提高和进步。另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家长和幼儿园的积极性,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了解生活习惯、性格爱好以及健康情况等问题。还可以通过双向互动,和孩子建立初步的好感,减少陌生感和不熟悉。因此,在家访和座谈会的时候,家长应和幼儿园进行真实的交流,如实提供孩子的情况。
6.建立家长与家长间的交流。每个接送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性,对孩子的教育和美好品质的培养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很多的家长都乐意配合幼儿园,为了孩子的教育出谋划策,甚至不遗余力地在下班后或者是休息时间和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园的发展和建设中。有的时候,家长们在和孩子共同装点教室时,不止加强了家长与幼儿园之间,家长与家长间的联系,更加深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让孩子在幼儿园找到更强的归属感。家庭教育需要多方的协调,是个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幼儿阶段是孩子们一生中的奠基阶段,而且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教师。现如今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将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父母和幼儿园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提出更好的要求。因此,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学会与孩子交流.早期教育,1997,1.
[2]沟通—家园同步,教育的关键.学前教育,1997,11.
本来,我在接这个班之前是要给所有家长开会的,中途接班不同从头带起,孩子们最初也会有抵触情绪,那么,征求家长的支持是班级稳定进步的关键。但由于时间关系,去学农后又上课,暂时不能与各位见面。但是,对于个别同学的家长,最近还是会请您到学校的。
新学期,班级要制定一系列的规定,我把它命名为约/束。
约——我们同学自己的约定。这项工作在学农后开展,由五名同学(秦昕、韩丽塾、孙陈博文、曹禹杰、何心怡)将所知晓的原来班级的规定交给团支书闫敏整理,再经过团支部和班委会部分成员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开学之后第二天,将公布在班级后墙上。同时,我也会在博客中公布的。
束——约定是大家要自觉遵守的,也是束缚我们行为的底线。对不能遵守班级规定的同学,要进行一定的惩罚措施。如为班级图书角贡献图书、捐一盆小花或者洗手液等,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
除了班级公约外,学校制定的规则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是我们参照的标准。再次,特别向各位家长提出的是,学校规定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校,如果在学校期间您的孩子使用手机,我会没收,直到本学期末再归还,请您到时不要因为各种理由打电话为孩子开脱。希望我们一起严格执行已经制定好的规则。
高中时候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人际关系最敏感的时期,他们渴望被别人关注,渴望拥有朋友。只有在高中阶段做学生干部才是最单纯毫无功利心的工作,追求的只是荣誉。经过学生干部的锻炼后,孩子会为他人着想,学会管理班级工作的同时,会更好地管理统筹好自己的各方面事情。所以,希望家长鼓励孩子为班级服务。一个只懂得“自扫门前雪”的人,在社会上也会被淡出。所以,如果哪个孩子想为班级服务又不好意思讲的话,家长一定和我沟通。
新学期团支部和班委会成员暂时不会有太大变动,还有待观察。但对于(文章转贴自实用工作文档栏目) 小干部要进行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需要增加小六门的课代表各一名。因为小六门在明年三月考试,各科作业量会逐渐加大,需要两名同学协调老师做好复习备考工作。这项工作以自荐和他荐为主,将在开学一周定下来。
近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产生了许多的困惑: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学习挺好,但动手能力很差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多才多艺,但心理素质很糟糕呢?为什么现在许多孩子在学校是个"乖乖娃",在家里却成了"小霸王"?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其一、"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 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估价和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为,有的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里的"乖乖娃"成了家里的"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怪圈"之二:浪费钱物 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2)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3)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4)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
(5)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怪圈"之三: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对策之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
1、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一)现状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望子成龙型。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为自身小时候的经历,许多家长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一是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要求。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里一定是“阴雨连绵”。二是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资料,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2.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
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奈放弃。具体表现为:一是“家长”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和轴心。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长辈们的心。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诉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无从下手”“伤脑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现实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龙”和“顺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症结所在。所谓的“超现实性”,是指家长对待孩子“严”而出“格”。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种过高的希望,常常用邻居、同事的小孩的优点去评判自己孩子的成败,从而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所谓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长教育孩子“严”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的点点滴滴。如孩子出现顶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行为,家长往往放松对孩子的严格要求。长此以往,孩子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家长一旦醒悟,招数使尽亦束手无策。于是出现了学校乖乖娃成了家里小霸王的异常现象。
(二)现状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1.现象之一: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越来越渴望。在他们的口袋里,或多或少都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金钱至上”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现象之二:浪费钱物。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有: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早餐费和车费;帮家长干活儿的“帮工钱”;长辈给的压岁钱等。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3.现象之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高级手机、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手包,戴的是精巧发卡,看的是精美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甚至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
4.现象之四: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用“喂”来代替。不能说他一定不爱自己的父母或不尊敬长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他(她)的心目中,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有一些独生子女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现象,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培养良好的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而良好的性格却取决于习惯。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孩子刚刚有自我意识起,就应开始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其言谈举止、行动坐卧加以规范。尽可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前穿脱衣服、洗脸洗脚、整理房间玩具、叠被子、洗袜子、手绢都能做。要有意识教育孩子“劳动是人的生活需要”,会劳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本领,在生活中要处处多学习、多参与。可以对家务活进行分配,让孩子承担自己的一份,例如洗碗、拿碗筷、盛饭、扫地、给客人端茶倒水等。在学习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孩子当天的事当天完,要有时间观念,认真完成作业,多督促多检查。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成绩不理想,作为父母不能干着急,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孩子明确学习重要性,鼓励他主动学习。
(二)培养健体意识,使孩子健康成长
学习好固然重要,但健康的体魄更是不可或缺,家长可以每天和孩子一起锻炼,在闲暇之余带孩子多亲近自然,和孩子一起玩耍嬉戏,加强亲子互动,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三)培养是非能力,使孩子学会做人
孩子明辨是非能力的高低,标志着孩子思想认识水平,而孩子的思想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使孩子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孩子难免犯错,关键是孩子做错事后怎样对待。在孩子犯错后,家长要学会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何处,帮助他知道怎样做才更对、更好。孩子犯错是一次教育良机,也是一次提高认识的机会,要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改正错误。我总是用“妈妈相信你以后会做好,一定会做得更好”来激励孩子,对孩子我会尽量做到宽容、关心、理解、鼓励。孩子上学后,比以前接触的人和事多了,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时我总是耐心地倾听,做孩子最好的听众,从中体察孩子的思想。每当孩子讲完后,自己总不忘问一句:“要是换了你,你会怎样做?”孩子会认真思考,讲出自己的想法,我再适时点拨,日积月累,孩子明辩是非的能力日渐提高,并落实到行动之中,逐渐学会做人做事。
(四)培养自信心,使孩子立志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