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一、艺术的起源比如文字的起源一般认为,先有图画。

可见绘画早于文字起源。在许多出土的文物陶器上都有简单的图形和符号。现在专家鉴定为可能是中国的文字起源。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了。再说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为了统一步调,比如抬巨木,有领队喊“嘿,起来!嘿起来!······”节奏一致,声音铿锵。这种节奏和声调如果记录下来。这可能是中国诗歌的最早起源。诗歌早于文字起源。有了文字以后,诗歌才能有口口相传到碑刻、铭文、书籍等古迹流传。比如欧洲的(荷马史诗),在群众中口口相传,有文字之后才能传到现在。(诗经)也是如此。孔子搜集自从古代以来500多年诗歌,编辑诗三百,使古代散乱的诗歌得到归纳整理,为中国诗歌传唱做出了贡献。艺术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有记载。比如:《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诏 无忌 与议郎 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家、艺术。” “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艺术传序》:“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史体因革》:“ 后汉 为方术, 魏为方伎,晋艺术焉。”可见《随园随笔·梁陈遗事出广异记》:“ 庾肩吾少事陶先生,颇多艺术,尝盛夏会客向空大嘘,气尽成雪。”

清 吴敏树《与筱岑论文派书》:“文章艺术之有流派,此风气大略之云尔,其间实不必皆相师效。” “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李二和《流浪的梦》:“艺术是人类生存状态的特殊显现和高度浓缩与提炼,是最终表达与揭示生命真谛的灵魂奇遇。”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艺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

二、谈谈艺术的种类

艺术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艺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1、主要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两大类别。美术(绘画、设计、雕塑、建筑)、音乐(声乐、器乐、舞蹈)、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都是属于艺术类的,艺术类形态有很多很多。它可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美术是一种空间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美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美术主要是一种静态艺术。依据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

2、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依据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美术中既有表现性的,也有再现性的。

一般来说,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可分为: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

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

造型艺术(雕塑、建筑艺术等)

视听艺术(电影,电视等)

语言艺术(文学等)

综合艺术(戏剧、歌剧等)

比较新的分法,则根据时空性质将艺术分为: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电脑艺术,电脑艺术是指以电脑科技为基础的,艺术与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创作手段。

凡是一切与电脑有关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叫CG,CG包括二维、三维的,静止画、动画(movie),从自由创作、服装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工业设计、电视广告(CM)到网页设计,可谓包罗万象。

三、艺术的作用

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艺术价值是很重要的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品的价值进行发现和寻找,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表演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在艺术欣赏过程中,作者或表演者用动作、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把自己所曾经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别人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艺术欣赏所产生的情感从表面上看具有超功利性,但它不是对功利性的否定,而是对功利性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肯定。

四、艺术的欣赏

艺术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审美活动。

五、艺术的传播

艺术传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以往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欣赏,大多采用简单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意义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传播功能落后,未能对艺术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捷发展对于艺术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艺术、电子技术、卫星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艺术传播方式和功能获得重大进展。它不仅使影视艺术成为当今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将其中许多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影响到其它艺术样式,视像技术的优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传播在当代艺术活动领域,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于艺术品的传播形式、规模、速度、周期、增殖量大小,以及对于接受者的接受方式、欣赏情趣等,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艺术的接受,包括艺术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内在价值获得最终实现的根本途径。艺术接受者的鉴赏与批评活动具有很强的主体性意义,它既是对于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诠释和创造,同时也是与艺术家的精神交流和对话。艺术接受还可以对艺术家乃至客体世界予以精神性反馈,从而实现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的联结,使艺术活动融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宏大系统中,并在其间发挥权极的作用。是门类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美术传播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更着眼于美术领域中的大众传播,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美术作为传播信息和传播载体的种种问题。

艺术传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均有体现,包括各类艺术电影电视剧的创作,为人民带来艺术引导和审美升华。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能力提升 课程体系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必要性

近年来,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为目标的研究性教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性教学,在国外一般被称为“主题研究”或“项目课程”,是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上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一般而言,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1]。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本科研究性教学的国家,在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新模式过程中,美国研究型大学大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措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2]。

与此相比,虽然早在20世纪从80年代末期,国内的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就开始了初步的“研究性教学”探索,并从2000年以来得到大力推广[3],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接受轻创新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够健全,批判性思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欠缺,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要求相结合,实际应用能力不足,缺乏拼搏精神,缺乏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意识,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往往到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才开始进行真正的研究,但由于缺少前期的经验,而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一些质量低下的毕业论文蒙混过关。实际上,这一问题并非是毕业这一学年产生的,而是在大学期间逐渐积淀下来的。他们平时接受的教学常以书本为中心,缺乏对真理发现过程的揭示和与当代科学研究发展现状的联系;课堂活动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技术极为简单,缺少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开放资源的应用;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缺乏对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评估。另外,教学空间也较为有限,通常是局限于校内,缺少与社会现实的广泛联系,实践程度弱。在这种传统型教学的指导下,大学生的学习多成为继承性、模式化的[4]。由此可见,高校进一步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是改观高校教学不良现状,推进高校教改的迫切需要。

二、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构

针对高等学校教学普遍存在的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能力不明显、学习资源不丰富等问题,江南大学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能力和习惯为目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师资保障、优化管理等四方面的举措,初步构建起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体系。

1.丰富课程载体,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核心载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学校基于课程营造研究性教学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建设慕课、“卓越”课程、新生研讨课、素质创新课等,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课程保障。

(1)慕课(MOOCs)。依托食品、生工、纺织、设计等优势学科平台,围绕“衣食住行”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知识内容,试点建设一批慕课课程。鼓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为学生提供更高效的课程与学习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等多元能力。

(2)“卓越”课程。重点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和专业核心课,通过精炼课堂内容,精讲多练,突出重点,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等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学习环境。

(3)新生研讨课。由各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小班研讨课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体验认知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人文品质、宽广的学科视野、高效的思辨能力,激发新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

(4)素质创新课。从全校大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获得者、各类精品课程承担者等优秀师资中,组建素质创新课程导师队伍,利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开阔前沿的学科视野,融会贯通、寓教于练的素养开设素质创新系列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建筑艺术欣赏、文学名著导读、英语口语强化、现代艺术与设计等,目标是“素质提升”、“能力强化”、“知识拓展”,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

2.搭建教学平台,提供优质资源保障。

平台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以提供各类丰富的信息资源、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快捷方便的交流功能。学校通过建设优质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网络教学综合平台、视频资源共享平台,构筑学生学习支持系统,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资源保障。

(1)优质课程平台。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和抓好过程管理等举措,建设一批以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慕课(MOOCs)、卓越课程、新生研讨课、素质创新课,以及高质量平台课为代表的优质课程,打造优质课程平台。

(2)实践教学平台。打破专业界限,对全校实践课程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整合,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一批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为标志的实践教学平台。

(3)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导向的“e江南”信息化平台,包含“教学互动系统”、电子图书、数字文献等优质教学资源,搭建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互动的学习支持平台。

(4)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学校引进优质视频资源点播的网络平台,致力于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共享。本着合理布局、共建共享、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资源展示,在系统中实现优质视频资源与师生互动结合起来,以及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活动进行网络化设计,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管理的高度整合。

3.提高师资质量,保障研究型教学开展。

师资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关键。学校依托教师卓越中心,以教师卓越工程为抓手,建立“教师发展在线培训平台”和“教师教学发展专家库”,立足教育理论与方法、现代教学技术、教学拓展、教学观摩四类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教师教学测评、教学诊断、病理分析等途径,提供全面的教学评价服务,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形成研究型的教学师资,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师资保障。

(1)更新观念,增强研究意识。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增强研究意识,进行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的研究。要增强科学研究意识,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精神融入教育理念、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转成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同时也要增强教学研究意识,审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反思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转变为教学研究者。

(2)转变角色,增强合作意识。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确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并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流程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指导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提高组织管理、调控协调和统筹全局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加强交往与合作,从单向传输关系转变为双向互动关系。同时,也要增强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外界之间合作的意识。

(3)改革教法,增强创新意识。研究性教学需要教师成为创新者。重点培养教师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改单纯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为理论知识与创造能力并重的教学方式,提倡运用问题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优化管理模式,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

管理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依据教学的客观规律,立足于教学全过程,通过科学地计划、有效地组织、监督和协调,加强教学管理,使之“现代化”:制度化、过程化、人本化、信息化。同时,出台研究性教学相关政策、制度,优化运行机制,并提供资金支持,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管理保障。

(1)制度化管理。坚持以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从教务考务、学籍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等多个方面构建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行绩效考核制度、问责制度、服务对象评价制度和检查结果通报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2)过程化管理。强化教学环节与过程管理,及时掌握教学过程动态,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课程考核中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加大中期检查和答辩督查力度,采用查新等手段,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3)人本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创设全面育人环境,营造自由的育人氛围。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主体性、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着眼点,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个性和能力,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学生个体自由发展。

(4)信息化管理。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部门的深度融合,完善“e江南”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开展工作,建立一个集研究、咨询、交流于一体的交互式平台,提升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各项教学管理工作运转的高效、便捷,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学校的研究性教学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学、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构建各类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1]屈波.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

[3]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