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批评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做无谓的批评抱怨
教师批评学生的目的唯有一个:帮助学生进步。本意是帮助学生,但往往由于控制不住情绪对学生泄愤、发泄不满,有时只是为了抱怨、甚至斥责学生。、学生爱面子乃至维持自己人格权利,都需要自尊和被他人尊重。自尊是学生人格尊严的支柱,是克服各种困难,坚持不懈取得成就的动力。而伤害学生自尊是批评的最大的弊端。也是我们最大的“犯罪”。每当学生做错事情或考分不高时,本来自己就觉得“无颜他人”,如果我们再无谓指责、抱怨,刺伤他们的自尊,以至于使我们失去了许多与学生沟通、协作的黄金时机,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要抱定一个宗旨:“尽量不要指责,抱怨,批评学生。”
要谅解有容忍之心
作为教师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要试着了解学生,试着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批评和斥责更有益处。当我们真正了解学生之后,往往就会发现原来他们是值得原谅,值得同情的。
一位教师,若以对待儿女之心来对待学生,宽容学生,他才是最“伟大”的。遇到学生犯错误,需要我们理智的化解矛盾,打开心结。忍一忍,让一让,放一放,凉一凉。真正的体凉他们,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制力,也会增强我们的魅力,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亲人、是挚友。容忍和谅解,虽不如热情的感染力,似疾风骤雨,但仿如丝丝春雨,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让学生知道批评是为他好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学习方面,有良好行为得到奖励的学生比有不良行为受到惩罚的学生学得快的多,而且也更能记住所学内容。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多鼓励少斥责。但是批评既然是照亮学生的巨镜,那么有些批评也是必须的。我们不能一味的迎合,赞扬学生。如能巧妙地恰到好处地提出建议,既不伤到学生自尊、引起反感,又能起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觉得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只有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亲人,是知己,才能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真正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批评和赞扬自己的某一部分,会有全部收到了评价的感觉。批评要取得良好效果,在使用批评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批评也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而赞扬就是麻醉剂,赞扬有助于将师生沟通建立在友好的气氛中,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无限的关爱,感觉到更加无拘无束。先“扬”后“抑”比先“抑”后“扬”的批评更易于接受。先“扬”后“抑”也需技巧,真诚的赞美之后,一定不要接句“但是”再开始批评。如果这样,学生会怀疑这个赞扬的可信度,以为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久而久之,他就会知道你赞扬他只是为了一个“但是”。我们何不把“但是”改为“而且”呢?“你的数学考得不错,而且我相信你下次语文也会考得很好。”这样批评也就化成了一种激励。
学生犯了错误,怎样既能惩罚学生以戒下次,又让学生悦纳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建议”而不是下“命令”。我们不要用“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或是……的语气来教训学生,用“你可以考虑这个”或“你可以考虑那个”,……的语气来表明对他们的尊重。
关键词: 超限效应 批评教育 适度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当我们由于工作上的某种原因被领导或同事批评时,最初常常是怀着诚恳谦虚的心情认真倾听对方每一句话的。可是如果挨批的时间过长,我们的心情就会渐渐变得烦躁不安,渴望立即结束谈话。如果这时对方没有发觉这一情绪变化,仍然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我们的烦躁很快就会转化为愤怒,最后甚至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和对方发生激烈冲突。可事后却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反问自己:我刚才是怎么了?
这不免让我联想起了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次经历。有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参加一场募捐会。会上牧师声情并茂的演讲使马克・吐温深受感动,决定立刻将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可是他左等右等,牧师的话总也讲不完,于是心情不免有些烦躁,决定只将零花钱捐出去。可是他又等了一会儿,牧师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马克・吐温不禁由兴奋转为烦躁、由烦躁转为愤怒,暗下决心无论牧师怎么宣传自己一分钱也不捐。等到最后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愤怒的马克・吐温不但分文未捐,相反还偷偷地从募捐盘里拿走了两元钱。本来准备慷慨解囊的大作家到最后居然变成了小偷,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是因为牧师讲的时间太久了。牧师的话无论如何动听、如何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就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事实上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育中时常发生。例如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完后,过了一会,又觉得意犹未尽,又重复批评一次,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使学生极为不耐烦,讨厌至极。其实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可能已经接受了老师正确的观点,并下决心进行改正,但是在第二次,学生的厌烦心理就会出现,如果再来第三次,那么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就犹如好心人反而办了坏事情。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批评不能过度超量,应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这一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另外,教师的口头禅,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也会造成超限效应。有时有的学生甚至不听老师批评的内容,而去数老师在整个批评中有几个“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防止超限效应的出现,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批评时讲话要精练
有许多班主任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常会把学生的错误“小题大做”或“借题发挥”。班主任犹如故事中的牧师,意在加深学生印象,但效果并非如此。有人曾在一个年级的10个班中进行问卷调查,75%的学生对教师的“喋喋不休”置若罔闻:“谁听他的催眠曲?”俗话说:“话到舌尖留半句。”当你发现一位学生做错事情时,正常的思维好像是跟学生讲因果利弊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去讲、自己去悟才对。比如当我看到学生课桌下有纸,我只会直接告诉他说:“你看看你的桌下。”他就会立即意会后弯下腰捡起来,而不希望老师把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二、运用恰当的方式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时学生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学生犯错误可能是因为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其正确的一面,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学生就容易接受教育了。
1.以褒代贬――用表扬代替批评
“数生十过,不如赞生一长”。学生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甚至一听批评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批评其不足之前,应真诚地赞扬他的进步,或者巧妙地用赞扬其进步来代替批评其不足。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使他看到前途和希望。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当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几个同学时,只是制止了他,并没有立即批评,而且后来还奖励了他四块糖果,使王友愧疚地哭了,从此痛改前非。
2.间接提醒――巧妙地指出不足
有些班主任在劝学生时也注意表扬,但习惯在后面加一个转折词“但是”。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你劳动不够积极,也不怎么跟同学交流。”结果学生一听就反感,觉得老师的表扬就是为了后面的批评,如果我们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比如说:“你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如果你劳动再积极一点,而且能多跟同学交流的话,相信你在各个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
三、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
“筋伤肉体,话伤灵魂”。批评教育时,教师要以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要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批评场合,把握批评的最佳时机,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1.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要抓住恰当的契机,妥善用好“热处理”和“冷处理”。
时机不同,效果则不同。只有把握批评的时机,及时疏通思想,才能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比如,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经常因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班主任就要抓住时机,趁热打铁进行批评教育,让这些事情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确保以后不再重犯。
再如,如果是遇到两个学生打架,则要把握时机,应先把他们分开,让他们各自冷静思过,了解双方争执的根源后,再找机会和他们谈话,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指责他们,否则起不到批评教育的效果。
2.注意批评的场合,变当众批评为个别批评。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尽量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要有所回避。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学生,可能会使有的学生从此再也抬不起头来,产生自卑心理,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顶撞行为,破罐子破摔。较妥的办法就是班主任私下找到学生谈话,针对其所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做一次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批评教育工作,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其自尊心得到了老师充分的维护,从而乐于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四、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
批评是一剂苦药,其中包含了老师多少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份苦心有时是学生不一定能体察到的,被批评的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误解、怨恨、抵触等情绪,把老师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在我班上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各科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在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违纪现象。为了煞煞他的傲气,数学老师结合他平时的表现批评了他一通,本希望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更大的进步,但由于没有做好批评的善后工作,结果事与愿违,他产生了对立情绪,甚至对数学课也反感起来,使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而对于另一位同学,这位数学老师对他的批评更严厉,但由于吸取了上次批评的教训,注意了做好善后工作,诚恳地告诉他老师批评他的苦心,并委婉地表示了老师对他的特别关注。结果师生关系比以前更融洽,该生数学成绩也因此逐步提高。
其实很多学生屡犯屡教,屡教屡改,可还是进步不明显,关键问题就出在教师在批评后的善后工作做得不到位和不够持久。其实,学生在接受老师批评之后,完全改正通常需要一个过程,尤其是那些已成习惯的不良行为,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关心、帮助、鼓励和监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多一些“你进步真快,我为你感到高兴”、“我很荣幸,能有你这样的学生”、“我知道我可以相信你了”等让学生感动的话语,必要时还必须在班级面前大张旗鼓地表扬,或把这样的好消息及时传达给他父母,这样更加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树起“我能行”的信心并认真改正错误。
俗话说:“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整日当甩手掌柜、对学生不管不问当然是不行的,相反,不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一味强塞硬灌同样也是不行的。虽然学生由于碍于老师的脸面或畏惧老师的威严,很少与教师公然对抗,但表面上的平静并不代表内心服气。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我们就不难发现超限效应的种种不良后果。所以,在此提醒教育界同仁,工作中一定要时刻警惕学生的超限反应,千万别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傻事。
参考文献:
[1]傅道春.21世纪新型班主任.黑龙江出版社,2004.11.
【关键词】批评教育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11-01
批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学生不喜欢,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表面上唯唯诺诺,心底里也是反感居多。使用的次数多了,还会疏师生之间的距离。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可是天底下谁喜欢吃药啊?虽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可哪个人又喜欢挨批评呢?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一书中有这样一句教诲:“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要讲究艺术。”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当学生犯错、出现失误时,如何将错误变为教育资源,让失误再生为美丽,关键是批评要有艺术。睿智的乾隆皇帝,不也爱听和珅的甜言蜜语,恼怒纪晓岚的直言不阿吗?那么,咱们把药裹上糖衣,把批评拐个弯儿,或许学生接受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这个弯儿得拐得自然,拐得有理,拐得学生心服口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修炼才行啊。
一、批评教育有时需要“无声”
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我们大多采取说教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因为“有声”的方式用得过多、太频,有时效果不太理想,此时我们不妨换个“无声”(即“笔谈”)的方式来试一试,说不定就能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我班有个叫林卫的学生个人自制力比较差,上课总管不住自己,爱做小动作,影响他人学习,经过多次的谈话没有太多的效果,有的任课老师甚至言辞激烈,搞得师生关系很僵,林卫对老师的话也越来越听不进去。经过思考,我试着采取了几次书信、便笺、作业批改附言、赠言等方式来与他进行沟通。把老师的看法、道理、情感和希望通过笔端传递给孩子,教育感化他。没想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林卫改变了很多,一下子变得懂事了起来,师生关系也不再那么剑拔弩张了。“笔谈”达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默契和沟通,让学生产生了一种被重视、被关心的良好心理效应,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二、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糊涂”
这里所说的“糊涂”是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是一种更理智和更深远的爱。这种批评教育方式更适宜于犯错误的、心理内向的、平时比较稳重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因为有时他们之间真的很“乱”,往往是不理就“乱”,理了更“乱”,此时老师智慧地来点儿“糊涂”不失为一种策略。如我班有两个女生关系不和谐,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矛盾,两个人都很要面子,从来都不主动交谈,但我并没有揭开或说开她们,反而总是让她们俩一起做事或一起管理班级事务,经我观察和私底下了解其他学生,现在她俩已变成了要好的同学。通过“糊涂”的处理,这一桩“糊涂”的矛盾(因为我到现在为止也不知道她俩是什么矛盾,为什么会有矛盾)最后“糊涂”的解决了。其实,面对学生的错误或矛盾,很多时候,老师们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抓住不放,而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制造的“内乱”岂不是更好、更彻底?也许“糊涂”一点儿,宽容一点儿,教育效果会更好。当然这个“糊涂”也是要看对象的,也要看程度的,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它是一种教育艺术,是给学生留一片自由的空间,留一次自我反省的机会,给一次自我解决的渠道。
三、批评教育有时需要“笑脸”
教师在工作不顺利或情绪不好的时候要注意调整,多给学生以笑脸,给学生以信任,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那么,在学生犯错误时,即使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他也会认为这是为他好,从而能虚心地接受我们的批评。
如果有学生没有请假而上课迟到了10分钟,我会微笑着告诉他,“你到现在为止已比别人少学了10分钟知识!如果你再早15分钟,你就会比别人多学5分钟的知识,希望下次早点到,好吗?”如果有学生作业做得比较好,我会在作业本子上画个“笑脸”以示鼓励;我要求班里的学生每天起床上学或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对着镜子笑一笑,或着大声说“我今天很开心,很棒,很有信心”;在课间10分钟或比较大型的活动结束时我也经常会跑到教室去说一些他们感兴趣或开心的话题,逗逗他们开心,让他们放松放松。如我在学校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亚军的过程;今天是我们班同学谁的生日;国内外即时新闻;甚至我自己的生日故事等等,这些事往往能逗笑学生,在笑声中给学生一种心灵的快乐,也能增加班主任老师的亲和力,更能提高班级的凝聚力。一个月一次的民意调查证明,这一些举措的实施使我们班的学生都感觉很好,很乐意,他们更希望有空时让我多去多讲,讲一些开心的事,天南地北的事都可以。
很多学生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很可能因为儿童的种种错误而“大发脾气”,认为儿童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是在为自己找麻烦,所以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时会产生负面情绪,将自己心里的“委屈”一并发泄给儿童。儿童对于教师批评反馈行为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儿童会对教师的批评感到恐惧,尤其是教师的批评行为中带有负面情感特征的时候。教师的负面情绪会在批评教育的过程中传达给儿童,让儿童觉得教师是在讨厌自己,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还会在接下来与老师的学习与交流中埋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对教师接下来的管理有影响。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先收起自己的负面情绪,再对儿童进行批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对学前儿童耐心教育管理是自己的职责。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在此基础上学习、成长,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在对儿童进行管理教育时注意说话态度,即使自己很生气,也应该在批评中掌握说话表达方式和艺术性,在儿童心里真正塑造启蒙教师的形象。
二、让学生了解适度批评的重要性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白学前教育中,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应该认真了解儿童行为的原因,有许多行为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特有的,教师不应对儿童进行深度批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样的行为再次发生。应该循循善诱,用平和的语言告诉儿童,这样行为的错误性和这样的行为长期下来会造成的结果,在对儿童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做出一种期望或向儿童指明如果再次发生就会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教师要认识到学前教育中批评不需要谩骂与侮辱,教师对幼儿要该奖则讲、该罚则罚,奖惩并济且奖惩适度,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抑制儿童的不良行为。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各种学前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过度批评的案例,通过各种新闻、社会调查结果、调查报告等,告诫学生对幼儿深度批评的负面影响,并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批评的度。
三、引导学生在对儿童的批评过程中渗透情感关爱
在看不见的课后,真的一直是公开课中呈现的这样吗?其实我们有时会用到批评教育。如今批评孩子倍需小心谨慎,曾听到过教师批评孩子后,孩子想不开;还听到过母亲批评孩子后,孩子想不开离家出走;在网络上也看到一些孩子弑母的报道;最近还看到一位高三的孩子因为班主任没收手机而走上弑师的极端道路。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说不得了?孩子承受打击的能力怎么这么弱?诚然,有的教师把批评教育演变成体罚、侮辱学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确实对孩子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些老师应该负法律责任。由于少数道德败坏的教师引起整个教师职业承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指责,每每人们谈起批评,都会联想到谩骂、挖苦、殴打等方式,以及一些消极、有负面影响的事件来。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学生因教育所造成的矛盾冲突日日明显,渐渐的,批评教育退到了幕后。对于一些经常不遵守纪律,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藐视校规、老师的学生,给老师的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不说,有失师者的职业道德;说吧,万一造成不良后果,教师要承担后果。不少教师都有某些孩子惹不起的感觉。而在我国,也没有惩罚学生的相关规定,那么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就得小心翼翼,生怕说重了出了差错吃不了兜着走。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在实际中,我也是如此实施。出来工作的前5年,一直担任一、二年级班主任,由于身材矮小,高年级的学生常常背地里笑话我。后来接手教五年级,在接手的第一天全校进行劳动,结果是我带的班级最糟糕,非但没有完成任务,反而把整个校园都闹翻了,大部分男孩子都在你追我赶。其中有几个男孩在四年级时经常不值日,老师也拿他们没办法。我一句话也没说,反而悠闲得看着他们,有的老师看在眼里偷着乐。下课时,我让全班都留下了,对不认真劳动的学生,特别是调皮有名的两位男孩子,我都严厉地批评教育了一番。至今,那第一天的批评教育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也一样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第二天,全校只有我们班劳动,但没有人不认真。以后,每次大搞清洁、劳动,那几个调皮的男孩都是挑最重最脏的活干。后来和学生们一起制定班规,赏罚分明,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某一天,在街上碰到当时被我批评过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说:“老师,以前我们太调皮了。”其实,我在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些调皮的孩子,欣慰的是他们已经长大了,懂事了。
人的一生怎么可能一直都一帆风顺呢?恐怕还可能遇到比批评更大的挫折。记得以前的老师教育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都怕孩子受苦受累受委屈。比如说军训,肯定是辛苦。有的家长很是心疼,都想呼吁不要了。我却不认同,军训就是一种锻炼意志的形式。没有坚强的意志哪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社会?比如劳动,劳动最光荣。记得我们小时候就以能帮上老师为荣。可如今,由于一些老师运用不够恰当,劳动似乎成了“体罚”的一种形式。缺少劳动、缺少汗水的孩子一般比较娇气,容不得别人说不是,也容易养成好吃懒做的坏毛病。有的家长也不喜欢老师说孩子的不是。有的孩子在校被老师批评了,家长会找老师理论,找老师的麻烦。如果孩子做错了,老师不能说,不指正,那老师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可以说不堪一击。如果一个孩子,从懂事以来,从没有接受过含有批评成分的教育,一路来都是夸奖。那么这个孩子进入社会后,他需要这么做:无论什么事都要做得最好,得到大家的认同、表扬;或者,就算他做得不好,别人也不能来指点、批评他。其实,我们的成长需要表扬,同时也需要批评。
我所说的批评教育自然不是尖酸刻薄的挖苦、不是辱骂,更不是殴打。教师要恰当运用好批评的语言和语气,不能变成谩骂。批评教育应先指出孩子错在哪里,这样做造成的后果,以后可以怎么改正,怎么做。相关部门也应出台一些关于惩罚的法律法规,保护好学生不受伤害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师有一定的权利。有了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促使教育更完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规定,比如:
韩国:韩国的《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
2002年6月26日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可以对违纪学生做出体罚。但它同时规定了实施体罚的程序:(1)实施体罚之前要向学生讲清理由;(2)实施体罚前对学生的身体、精神状态进行检查,必要时可延期进行体罚;(3)学生可提出以校内义务劳动来代替体罚;(4)体罚必须在有校监和生活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美国: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曾有7名学生因学业成绩差,被判刑坐牢两个月。同样是在美国,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教师的惩戒权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