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雨霖铃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1篇

1 云计算基本概念综述

简单地说,云计算指的就是一种计算模式,计算模式可以细化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会向用户提供诸如计算机应用、信息数据传输以及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等服务;另一种则是技术应用模式,其具体的应用模式主要落实在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要组建信息资源数据库,第二个环节则是形成具有虚拟化特点的信息资源,这两个环境的落实使得用户所需要的资源得到极好的攫取,从而最大化发挥云计算的服务价值,就目前来说,云计算的实践应用具有网络化、低成本、高效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就目前来说,云计算的应用是从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层面是软件层面。软件层面服务的提供者来源主要是有两方面的来源,即公共云供应商来源与企业私有云平台来源,这两个来源往往会通过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相应的云计算软件的服务;

第二个层面是平台层面。这一层面的主要的服务载体即是通过构建平台的方式实施相应的服务,其具体的运作流程就是借助互联网将相关的信息数据传输给需求者,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三个层面是基础设施层面。在这里,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诸如服务器、存储设备和其它硬件设施,这些设施就是被用来提供给需求者的方式,以求实现云计算的服务效能。

2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现状

在最近今年,云计算的发展极为迅疾,由此而实现服务的优质化,这一应用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并取得较为辉煌的成果。下文是从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予以阐述。

2.1 云计算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云计算模式会为社会的应用者提供优质化的服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云计算的运营商具有专业化的优势,会基于客户的多元化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相应的资源服务,从而使之及时对自己所获取的信息予以处理,这对于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教育系统内部可以搭建自己的教育系统协作管理平台,所谓的协作管理,指的就是该平台可以将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部门,以及教育相关者都联系起来,在这一平台上,个人或单位都可以实施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交流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的问题等,值得指出的是,在这里的教育相关者的概念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还应该包括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居于主体的作用,教育系统协作管理平台的关涉对象自然不会将这一群体排除在外,基于此而言,广大的学生就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登陆这一平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资源,同时还可以与老师、同学实施在线交流。

二是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云计算所具有的良好的性能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就从云计算本身开研究这一问题。正如上文所言,云计算是一个计算模式,会对所支持的计算机系统的运作效率与功能的升级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设计教育系统所需要的软件系统与现有系统升级这两个方面。即使是使用相对于落后的计算机系统,也会通过软件的设计或是升级方式使用户享受到云计算的优质化的服务,据此而言,云计算所起到的支持服务的作用,不需要在硬件的购置、基础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有所更新,而是将享有的教育资源予以充分整合从而实现计算机系统的高效运作。

2.2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业已获得认可

在教育现代化趋势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业已成为云计算研究与实践的领军者,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云计算应用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并受到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较为明确的表述,《纲要》提出信息化是建设好大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这一条件需要大学在实施自己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积极落实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各项要求标准,并以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为切入点,以此带动远程信息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农村教育远程信息工程的建设,从而使得高校成为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领导者与实践者。在这一过程中,云计算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云计算技术支持下所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以高校图书馆资源与强大的科技研发水平为依托,从而使得用户在不同的区域都开享受到几乎同步的服务,即使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也可以随时随地攫取相应教育资源,不仅教师,而且显学生都可以聆听到名师讲座,都可以了解到新时期最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 “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面临风险

3.1 用户信息资源的安全风险

按照云计算模式的基本要求,被相关的数据信息资源都将会被存储在云服务商的数据库中,但是这一数据库所具有的安全保护性能却不令人感到满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云服务商安全意识的滞后,在这一意识的直接影响下,云服务上在安全保障性能上投资不够,从而导致用户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窃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到了云服务的信誉;除此之外,技术水平低下问题也是原因之一,在云服务平台的运作过程中,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支持所搭建起来的云服务平台有时会出现网络故障、软件与硬件故障等问题,技术性的故障也就成为了用户的隐私数据信息得以外泄的原因之一。

3.2 云服务风险

云服务风险产生的主要的原因是基于技术标准不够规范所导致的,在当前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虽然认识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价值,但是却苦于国家相关的技术标准缺失而无法较为科学合理的选择不同的云服务模式,技术标准规范性不足导致云服务风险据此而出现。

4 降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中风险方案

4.1 规避用户信息资源的安全风险

(1)设置网页监管程序。所谓的网页监管主要是体现在网页检查、网页防御,这一程序的设置要依据的是网页检查技术与网页防御技术。

一是网页检查技术。这一技术是对所打开的网页予以检查,检查的基本程序就是通过浏览页面开判断其是否存在恶意软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起自己网页诚信数据库从而可以及时向相关的用户予以通报,其目的就是力促用户可以及时浏览目标网页与链接,节约时间与资源,提高有效性;

二是网页防御技术。在计算机系统上安装具有识别功能的防御然软件,识别带有恶意软件的网页,当发现村存在恶意网页或链接的时候,进行自动拦截,防止恶意软件的下载,从而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2)设置邮件监管程序。邮件监管程序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垃圾邮件,具体来说,则是要经历这样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追踪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知道恶意邮件的基本特征与来源。第二个环节则是预警环节,即是对上一个环节的延伸,在对垃圾软件的基本特征与来源予以明确后,则会发出相应的预警,从而将其归入自动拦截的范畴之内;

(3)设置无效信息数据剔除程序。云计算的主要的特点就是将借助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将处于不同区域终端予以链接,从而使得资源形成资源池,继而得到统一化调度与管理,对于用户而言,就可以攫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是由于信息资源的来源的广泛性,才导致了良莠不齐的问题,这就需要设置无效信息数据剔除程序,这一程序发挥作用的主要是在网关处、服务器、用户的终端,从而起到了过滤无效信息的作用,使得有效信息被保留在了云中,用户就可以据此在较短的时间中直接获取具有价值的目标信息。

4.2 规避云服务风险

规避云服务风险应该是从技术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着手。一是技术服务标准的制定与完善,国家应该从行业协会层面建立起适合于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标准,并将这一技术标准予以落实;二是大力实施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培养计划。在实施培养计划的实践中,应该增加法律知识、技术标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得从业者认识到相关法律的权威性、相关技术标准的严格性,并将此落实到自己工作的岗位上去。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2篇

2012年3月,我区高中课改专家齐聚桂林市,讨论修订《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当年暑假,高中课改专家队伍培训、校长队伍培训、高一年级各学科教师队伍全员培训等紧锣密鼓地展开,“不培训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的培训政策普及到每一所高中学校,向广大教师传达出我区课改的决心和信心;2012年秋季学期,我区普通高中全面进入课程改革。

桂林市的高中课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了全市大规模集体备课(以下简称大集备)活动的帷幕。大集备意在聚合自治区及桂林市各学科课改专家和骨干教师的智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领全市的一线教师携手同行,在布满荆棘的课改路上披荆斩棘、“轻歌曼舞”。

披荆斩棘

回顾课改一年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思想政治科教师古芬对自己所执教的那堂前言课记忆犹新,那是她的第一堂课改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的内容是经济生活,新课程理念重在引导学生密切经济与生活的联系,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正确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经历了多轮集备以后,古老师决定摒弃花哨的课件,以充分体现新课程源于当下生活的理念。在课堂上,她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评价经济生活的复苏是有一定的生活指标的”这一道理,比如买车,比如“观察女人的消费可了解当前经济的状况”……接着,她“顺势”一转,把自己这个课堂上“唯一的女人”引入了师生对话的主题――

……

师:“观察老师有什么收获?”

生1:“老师今天很漂亮!”

师:“哇,你们真可爱,懂得夸奖老师、鼓励老师了!那老师一定要加油了!”

生2:“我发现老师不化妆真朴实、真亲切!”

师:“真厉害!老师不化妆与经济有关系喔!比如口红能体现经济的状况……”

这堂课,古老师把自己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学习有趣的经济理论,如“口红指标”“裙摆理论”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引导着学生的学科思维方向,使课堂充满了良好的探究氛围。这堂课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轻松活泼,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甚至相互间展开辩论。学生突然发现,“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学原来并不枯燥乏味”。当然,对于古老师来说,这种“以我为素材以身说教还是头一回”,尽管一度“有点不好意思”,但最终还是有一种“成为焦点”的兴奋。

是的,新课程正在以其全新的理念催生着师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变化让许多老师措手不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改变课堂结构?如何在课堂上转变师生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课改后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度在哪里?如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课程目标……

桂林市第五中学的姜丽萍老师回忆自己刚接触新课改时的感觉,感慨地说:“在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摸索出一套用起来顺手,教学成果也不错的教学模式。新学期开始了,没曾想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拿到新书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些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姑且不说那十几种选修教材,就说那必修的五本书,新的语文教材按课程标准要求在一个半学年内完成,意味着一学期要完成两本必修教材,单是要讲完这些课文,完成这些规定的教学任务,我都感觉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其实,不只是教材的数量大大增加,内容集束增多,内容呈现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学困难才更令老师们深深焦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突出实验教学的分量,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物理、生物等学科尤其“压力山大”。

恭城中学物理组的唐能斌老师告诉记者:“旧教材的理念是从理论到应用,新教材的理念是从事实到理论的探究,注重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物理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探究中建构学习,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来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课程还要求作业方式多样化,如尝试课外探究实验、小制作、课外调查、科学论文、常规作业等。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许多新理念,体现了中学物理教育的长远方向,但困难多、阻力大、压力重。”

还有!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扬弃传统教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改以往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常态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变革。尽管此前已经有学校在部分学科先行探索,比如桂林市第十八中学数学组使用《导学案》开启学生自主学习新篇章已小有收获,但对大部分学校的多数学科来说,这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个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各种教学方式不流于形式,是目前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桂林市第五中学地理组李连凤老师的一席话,道出了课改最大的难点。

不可否认,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课改都是一个渐进的、无限接近教育本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课堂上师生能力的成长必须经由对过程的不断反思来逐渐达成。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们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为‘改革’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永福县第二中学地理组的王婷老师在参加大集备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对有效课堂本质的体验不断深入。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数学组蒋惠玲老师的“所悟”是:“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

课改刚刚起步,艰难自不待言。尽管荆棘丛生,教师们的“所悟”也在渐进发展,但课改的脚步已经迈出,必须勇往直前!

“备”尝艰辛

启动高中课改后,桂林市阳朔中学的物理老师容科霞作为主备教师,在全市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执教了一堂“很特别”的课――物理必修2第六章第6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她在独备时发现,新教材把狭义相对论放在了正式版面,但内容中规中矩、趣味性明显不足,而其中关于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难度非常大。最要命的是,“我对相对论的理解也不比学生强多少”。在思考很久仍然没有设计方案的情况下,容老师重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并在读书的过程中“灵光一闪”作出了如下决定:用自己的“一滴水”,去激发储存在学生脑海里的“一桶水”,上一堂跟学生一起学习的课!

容老师的想法得到了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鼎力支持。于是,她以6幅爱因斯坦不同年龄段的头像作为PPT的第一页导入新课。学生个个睁大了双眼,惊讶于青年爱因斯坦的帅气,将信将疑:“全部是爱因斯坦呀?”他们盯着PPT,听老师开始了下面的讲解:“听说过《双生子佯谬》这个故事吗?”部分学生点头,更多的学生摇头。“有一对孪生兄弟,哥哥跨上了一艘宇宙飞船去作太空旅行,弟弟留在了地球。几十年后,哥哥结束太空旅行回到地球,人们惊讶地发现:弟弟已经很老了,哥哥却还很年轻。这个结果是由狭义相对论所推测出的移动时钟的时间膨胀现象。”看到学生对这“结果”显出“一脸的迷茫”,容老师笑着说出了四个字:“我也不懂。”于是,学生的神情放松下来,师生顺利进入了“一起学习”的新课堂。

这节课,容老师在PPT课件里用上了学生超级喜欢的动漫小女生、小男生头像和颇有网络时代特色的语言“偶有个问题”之类,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她有个问题,你有什么问题呢”;而当学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说出了一些自己觉得纯属胡说的问题,最后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提不出什么问题”时,她便用调侃的话语来消除学生的尴尬,并启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以此点燃学生心头一个又一个新的疑团。这堂艰深的课,师生在PPT的帮助下,在轻松幽默的对话和哧哧的傻笑中学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并且“不止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容老师高兴地看到,“储存在学生脑海里的那桶水”终于被她成功激活了。

为了设计这堂课,容老师和她的备课组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新鲜素材。她把这个过程记录在了自己的QQ空间里,她知道学生会进入自己的空间读到这些记录,而这正是她所希望的。“我对这节课的态度也许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潜在的‘一桶水’。”这,是容老师执教这堂课的“弦外之音”,也是她和她的备课组对高中新课改的一种纵深解读。

高中新课程改革,真的是一场“伤筋动骨”的革命。为了帮助老师更好地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桂林市教育局委托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桂林市教科所)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果断地举起了大集备的改革旗帜,将全市5区12县不同层次和类别的55所高中学校聚合在了这面旗帜下,经过科学的“分组包装”,决定借力专家和骨干教师的集体智慧引领,确保全市范围内各校各学科课改并驾齐驱,并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2012年7月,桂林市教科所书记马铭之在政治学科教师全员培训期间,最早为该学科拟定了详细的大集备方案及教学设计的表格模式,并于8月23日新学期开学前两周在全市率先举行了第一次政治学科大集备活动。

桂林市政府对本市的高中课改给予了重要支持,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巫家世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教育局、发改委、财政局、人事局、编制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物价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旨在集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共同为高中课改保驾护航,解决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校舍扩建、器材增添等问题。截止目前,桂林市政府已经为高中课改投入专项经费60万元。

桂林市教育局则成立了以钟平局长为组长,教育局各科室、教科所、招生考试院、电教站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协调、推进工作;并成立了14个课改学科的专家指导组,专项负责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研究指导及学科教师的业务培训;成立了11个课程改革项目工作组,具体拟定新课程实施的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指定桂林市教科所于2012年9月初拟定并经教育局了《桂林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大集体备课活动实施方案》,整体构建起大集备的模式框架。

“集备”真义

大集备的基本理念:独立备课是基础,面向学生是灵魂,思想交流是途径,教学设计是任务,“二次备课”是落实,形成特色是目标。

在课改之前,许多学校已经有了集体备课的传统,通常是以年级为单位的学科备课群研方式,流程如下:由上课教师独立备课或就课进行构思、试讲,备课组成员商讨、评议,提出修改意见;上课教师重新备课(若有时间再试讲,则再修改),然后正式上全校的教研课。在这个过程中,上课教师与同年级的学科组成员虽属同一个备课组,但发挥的作用不同:上课教师既是主备课教师,又是承担教研课的上课教师,而备课组其他成员只是就上课教师备好的课提出意见和建议,是群研课的参与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者。

实施课改后,教师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足以胜任原先的主备、上课,他们迫切需要“真实真正”的集体备课、专家引领。桂林市第四中学数学组的备课组长李润姣在这方面有切身的体会。她借助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学到的校本教研,升级了本校本学科的备课群研方式。她说:“我们每一节大集体的校内备课,都不是个人行为。课堂上的每一个精彩片段,每一处点睛之笔,每一个增删步骤,每一项恰到好处的课件动画,都不是一气呵成的,都经过了多人多次的思考、酝酿、修改和再修改。”

为了达到上面的效果,他们扩充了备课组日常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包括教学进度、教学设想、考试计划、测试内容、批改作业时的错误案例、课堂上学生发生的知识错漏例子等,要求大家通过交流达到如下集备目标:共享好的教学设想,将瞬间萌发的教学火花加以延展、拓宽,形成完整的教学思路;尽量学步调;将课本例(习)题中不严谨之处严谨化、准确化;组内教师分工选题、印制试题;统一周练,统一测试,交流测评结果及质量分析,完成考试预想;等等。他们还在集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和操作性的集备流程:选课题、定内容、议导入、架结构、配练习,设置问题链――让思维活动化,注重学生的活动探究――让活动具体化;主备教师先按照集体备课时确定的思路独自完成既定内容,然后发电子邮件给下一位教师,接“下一棒”的教师遵照前一位教师对该课的设计意图进行修改、完善,然后再传给下一位……最后是参加桂林市的大集备,再反思、修改、定稿。

听着李润姣老师讲述本校集备模式形成及具体实施的过程,记者真切感受到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无限敬业;“反复打磨”,是记者在本次采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词汇。

桂林市教科所化学教研员李煜是这样解说集备“真义”的:“集体备课,从表面上看,说的是教师在一起研讨和准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它不仅是相关学科教师在一起,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和问题,通过教师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使教学得到系统设计的一种准备活动,更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普遍、典型、复杂的教学问题,通过共同协商和参与,系统科学地加以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教学进步和教师专业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所以,集体备课更强调教师之间基于合作探究而寻求教学真义,强调优秀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的共生共享,强调教师在反思碰撞中创造新的教学。桂林市的大集体备课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内学科组集体备课而提出的全市校际间同一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

是的,桂林市的大集备,以校内学科集备为基础,是校内学科集备的升级和更高一级的集备平台。它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关注课程,聚焦课堂,研究教学,促进发展”为目标,以解读课标教材、探讨教法学法为重点,以校际合作备课、示范观摩、研讨交流、反思总结为基本形式,旨在实现全市所有高中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互补与共同发展。大集备以学科为单位推进,间或有综合性、全学科集备,目的是各学科共同交流大集备的经验,进而在学科间形成取长补短、携手共进的局面。

在推进大集备的过程中,各学科都是先成立市一级高中课改专家组、学科中心组,二者联合组成学科指导组,由市教科所各学科教研员分任相应学科指导组组长,具体负责各项大集备活动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并采取分散备课与集中备课相结合、现场备课与网络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学科教研员以合作共研的角色参与本学科的大集备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3-4次活动,利用全市统一的学科教研活动时间进行。

大集备的基本操作流程为:统筹规划、分解任务(教研员主导)分工备课、小组研讨(校内集体备课)对话交流、共同研究(市学科指导组、主审学校、主备学校三方对话)大集体研讨、汇聚交流(全市展示)修正完善、个性设计课后反思、修订完善。

2012年秋季学期一开学,桂林市各学科指导组已经在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做好了一学年的学科大集备方案,并将本学年本学科课程的课时及单元(专题)重点、难点、课程目标等课时集备内容确定下来;各学科中心组再组织全组教师交流研讨备课内容,分解课时备课任务,确定主备教师。主备教师按照分配的任务进行电子备课,撰写详细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并做好集中研讨时的说课准备。通常,主备人以说课形式详析教学设计,备课组成员根据主备人的说课参与研讨,重在找不足、找问题、寻策略。达成共识后,主备人进一步整理教学思路,形成教学初案。备课组长再整合,形成课时教学初案,交学科指导组。学科指导组成员针对定稿的课时教学初案,确定与中心组主备学校的共研主题,采取面对面或网络互动交流的方式,对课时教学初案提出二次修改建议。主备人在二次研讨的基础上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形成二次教案。学科教研员按规定时间组织全市课改年级教师进行大集体备课,由各中心组讲解课时教学设计,全市学科教师对主备学校的教学设计进行评议,提出修改建议。主备教师根据大集体备课情况对教学设计进一步修订完善,最终形成的课时教学设计(教案)、课件、教学资料及时上传网络供全市学科教师共享。各学科教师以共享资源为基础,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和自身教学特点,再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并通过网络平台与同组教师进行深度交流。

多轮集体研备、进入课堂之后,主备教师还要对自己主备的教学设计及时进行反思,对不合理的教学环节进行修订,再反馈到网络教研平台上。主备学校也要写出本校主备情况总结,包括备课过程、成效与问题、改进措施等,上交中心组组长及学科指导组。

大集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主备学校呈交一份完整的课时教学设计。为了规范设计,各学科中心组都给老师们拟就了一份教学设计的模版,并提出了详尽的内容要求:一是在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等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二是每一份教学设计都要有理论支撑、内容详实,至少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程序(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各种课程资源的使用、典型例题分析、课堂练习、课内作业及课后作业、板书设计)等,而且要确保其他教师在阅读这份教学设计以后能够理解该课应怎么上、为何这样上、上到怎样的程度;三是教学设计可以汲取他人优秀教学设计的精华,但杜绝简单复制他人成果。

经历了一年的群研和智慧共享,桂林市的大集备阶段性成果呼之欲出。2012年12月,桂林市教科所对全市大集备中的优秀教案、课件进行评比,选出典型优秀案例在全市推介。目前,该市的13个课改学科(通用技术学科2013年秋季学期刚刚启动)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一全学年教学资源库(教学设计、课件、训练与测试),并已公布在网上(桂林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资源库)供全市高中教师共享。桂林市教科所还将其中的优秀教案和课件进行精选、修订,编辑成教案集和配套课件光盘,拟分发全市各高中学校,供2013级高一年级教学使用。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育林。大集备将不断积累各年段教师的智慧,实现教师智慧的最大化提升和最大化共享,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魅力”课堂

桂林市第十八中学的盛潆莹老师与记者谈起她为参加“2013年广西中学语文优质录像课”比赛而进行的几轮备课经历,让记者仿佛置身那一个个大集备的现场,正在观赏着一堂堂“充满了学生”的意气风发的课堂。

盛老师执教的是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的《雨霖铃》一课。考虑到学生在必修3第二单元中已经学习了唐诗,掌握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为宋词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了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盛老师定下了主备学生的备课思路。

第一次备课,她在独备时了解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柳永的词。考虑到柳永乃宋代词人中的“另类”,她决定从“柳永其人”展开教学,串起《望海潮》和《雨铃霖》,最后让学生评价柳永其人,实现能力提升。按此思路上课,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让学生谈谈“我心中的柳永”时,就连那些平时上课三缄其口的学生都举手发言、大谈特谈,以至于下课了都不肯停下。“我的激情也被带动起来了,和学生天南地北地谈着,很有成就感。”说起当时的感受,盛老师仍然激情难抑。但是,王璇(桂林市高中语文学科课改专家)和刘嘉德(十八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两位老师却对这堂课给出了一个“浮光掠影”的评价,认为这堂课只是强调了柳永其人却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太虚,太浅,像快乐大本营,过分花哨”。

第二次集备,盛老师“不断思考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这个问题,决定将《望海潮》和《鹤冲天》两首词作为讲解《雨霖铃》一词的背景,铺就学生知人论世的背景知识,当学生对诗词鉴赏有了整体把握以后,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深刻体会《雨霖铃》一词。于是,第二次执教,她安排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先听名家范读整体感知,再进行主旨句分析,然后分场景分组讨论、赏析全词,以学生赏析为主,老师及时点拨写作手法的运用。但是,在分组定任务讨论、赏析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整堂课上,老师的点拨显得较为分散。课后,当一名学生兴致勃勃地跟她谈起这首词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时,她发现该生的见解非常独特,只是因为本组的“任务”是赏析另外一句而“不好意思”举手发言。盛老师的心因此受到了触动:因为“总是担心”有些句子学生会“无人问津”,她习惯性地把全部句子的赏析任务按组“安排”给学生;因为“面面俱到”,她的课堂时间总是很紧,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扩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第三次集备,王璇专家建议备课组抓住送别诗特点和情景交融等手法进行重点点拨。在充分考虑学情并听取了专家和集备教师的建议后,盛老师在课堂中加入了“唐代送别诗分析”的内容,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来深刻理解时代背景对文人作品的影响,并通过增加“虚实结合例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具体赏析课文时,她不再分配小组任务,而是改由学生自主赏析,让学生掌控课堂。最后,再次借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对“情景交融”这一最常见也是《雨霖铃》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略为不足的是,这堂课上,她那“生怕学生答不到点子上或遗漏了重要知识点”的担心,客观上又一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信心,她时常“迫不及待地道出完美的解释”。

第四次集备,老师们围绕“为何学生总答不好、答不到点子上”这个问题展开研讨,达成了如下共识:为了避免问题过于宽泛让学生无从答起,或者问题太难让学生不敢回答这类课堂情景的出现,老师要适当调整一下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有话可说,甚至有时可以考虑用“让学生问问题、老师解答学生心中疑惑”的办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赵红秀老师还建议盛老师亲自范读,让学生感受老师的魅力,使学生在亲近老师的同时亲近文本。于是,第四次上这堂课,她采用了配乐的形式,将老师范读与学生齐读、默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结合在一起,以诵读调动学生的听、视觉,扣击他们的心灵,使学生对词作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盛老师的范读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也激励着学生踊跃发言,该校“十大歌手”之一王梦婷甚至还主动演唱了《雨霖铃》,在课堂上很好地渲染了“曲子词”的意境,使课堂不仅声情并茂,而且其乐融融、美不胜收。

最终,盛老师的参赛课不负众望,获得了该项赛事录像课的特等奖。课后,备课组的赵红秀老师又有了新的建议……

是的,课改无止境!老师们刚刚开启了新课程改革的大门,从门缝中看外面的新世界,新世界中的种种精彩已经引发了他们的热爱;当他们走进了新的世界以后,那将是一种体验者、经历者、奋斗者、创造者的精彩!不可否认,教学永远是一门充满了遗憾的艺术,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更是遗憾与挑战并存,而挑战遗憾的过程,因为有了同伴的携手互助,不仅让教师们更有成就感,也让那“充满了学生”的课堂更加生气勃勃、摇曳多姿!

春华秋实

在投身大集备的过程中,桂林市13个课改科目基于本学科的资源优势开展活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培育了本学科的教研文化和教学力量,成就了学校,成长了教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生物学科。按照原来的设计,生物学科将全市高中分成了5个集体备课组,区、市课改专家分别编入各组进行指导。2012年秋季学期,鉴于12个县中的9个县没有生物学科专业教研员(多为其他科目教师兼任),难以具体指导高中生物教师解决备课疑难问题这一事实,生物科在桂林中学举行首次市区高中生物教师大集体备课活动时,创造性地启用了“桂林生物圈”Q群视频,让各县教师“足不出县”便能了解大集备的形式和流程。虽然因为视频声音不够清晰收效甚微,但他们心中确实在真切地“关注”着县里的课改进程。2013年春季学期,他们调整了集备模式:专家指导组每月派出1所市里的示范性高中与县中进行联合备课,学科专家亲往现场指导。半年来,在各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生物学科已经先后在恭城中学、灵川中学、永福中学、平乐中学完成了4次市县联动备课,对县级高中的课改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弥补了各县教师出门难、学习观摩机会少的遗憾,有效地促进了各县生物学科的课改进程和教研工作。

2013年3月,生物学科市县第一次联合备课在恭城县恭城中学进行,桂林市高中课改生物学科组专家莫绍双(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黄晓清(桂林市第五中学)与桂林中学的生物教研组长潘健一行参加了本次活动,观摩活动的还有恭城莲花中学、栗木中学的生物教师约30人。同年4月,市县第二次联合备课在灵川县灵川中学进行,指导本次活动的是广西课改专家、桂林市第十八中学特级教师刘诚宽和桂林市高中课改生物学科组专家、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忠安,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黄晓霞和灵川中学的老师上完“同课异构”的课后,专家们组织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议课,参与本次教研活动的灵川中学、灵川一中、灵川潭下中学的老师们对此感触很深。紧接着就在该月,市县第三次联合备课在永福中学进行。5月,市县第四次联合备课在平乐县平乐中学举行……

据桂林市教科所生物教研员毛敏介绍,生物科专家组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12个县的联合备课,让市区示范性高中联动县中,县中带动县级乡镇中学,循环联动,促使高中生物教学一线形成良好的集体教研氛围,促进高中生物教师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从目前的运行情况看,这些举措效果良好。

原来在恭城中学工作,现已考入临桂县某中学的廖春香老师,说出了多数县中教师的心声:“从旧教材到新教材的转换,经过一年的学习体会,桂林市的教改给我的感觉是课堂越来越新,观念越来越活。市生物教研员毛敏老师每安排一次集体备课,我们教改的路就又宽敞了一片。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努力,让我们用旧知识上出了新感觉。”

恭城中学的地理老师李新建告诉记者:“以前我对新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总认为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储备深厚,独立备课时不愿意下功夫,得过且过。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以后,我不得不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制定教学方案,认真研究改进措施,认真进行教学反思。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整个备课组的老师必须分头找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问题都要明朗化,最后才能达成共识,把最科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不断的实践中,我提高了教学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普通老师的“提高”离不开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桂林市第十八中学的英语教师郭丹梅非常珍惜自己每一次参与的各个层面的集体备课,她说:“回想起这一年走过的历程,每天都过得如打仗一样节奏紧张,极其充实、刺激,有时累得苦得想得过且过,可集体备课的力量与相互关心、扶持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如见到寒冬的太阳一般,可以咬着牙继续前行并笑到最后。”

真的,如果没有专家和骨干教师的“累得苦得”,就不会有一线教师“笑到最后”的专业成长。

继往开来

2013年秋季学期,我区的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二个年头,桂林市的大集备活动自然地由高一年级扩展到新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据了解,该市的大集备至少要进行3年,直至以专家为中心的大集体备课网络辐射桂林市所有高中学校的每一位教师。

该市2013-2014学年大集备的工作思路:在发扬中修正,在优化中创新,有序推进大集备成果,使之成为桂林市高中课程改革向前发展的助推剂。具体做法:高一年级在借鉴原高一年级大集备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丰富、完善,大集备的研究重心将从课标、教材、教法转向新课程资源的开发;群体研讨亦将从说课为主转向课堂教学展示为主,13个课改学科都要在本学期组织新课程课堂教学集中展示活动;物化成果从教案、课件拓展到配套学案、单元教学巩固训练,以构建适合不同层级学校的教学资源库。高二年级大集备继续以研究新课程课标、教材、教法为重心,群体研讨的形式是说课和课堂展示相结合,物化成果则以教案、学案、课件为主要形式,以构建适合不同层级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桂林市高中课改大集备已经走过了一年多的历程,到目前为止,该项举措已经被实践证明为一种比较成功的推进课改的方法。它不只产生了阶段性的物化成果,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全市教师投身课改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全市高中教师的学术交流与专业成长,增强了全市高中学校的教研氛围,确保了新课改在正确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当然,借用李连凤老师的那句话来说:“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种方法的不足所在。”尽管大集备充分发挥了桂林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偶尔也请全国名师上示范课,但仍然缺乏与教育发达省市的深度交流,难免会在视野和学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集备活动内容多、节奏快,难免会有开发深度不够的情况,精品意识、效率意识有待提高;部分教师的参与度不够,依赖专家、名师或资源库里的物化成果,课程意识有待加强……物理、生物学科甚至紧急呼吁:尽快配齐实验教师,尽快组织高中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因为在新课程体系中,生物学科已经上升到了“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高度,而现在的生物教师实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体育学科因为要开发选项内容,上选项课时需要几个老师同时授课,所以迫切需要更多的器材和场地……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3篇

分析模式,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巧用音乐导入新课、巧用音乐促进阅读、

巧用音乐配合诵读、巧用音乐引导写作、巧用音乐精彩结尾这四个方面来阐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 语文教学 有效性 作用引文: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我国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可见,音乐有其独特的魅力,没有音乐的世界是枯躁乏味的。生活中离不开音乐,学校教育中也离不开音乐,新课标要求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而音乐则成了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音乐的巧妙选取与合理运用已成为教师对课堂调控和驾驭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对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都具有良好的功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很喜欢音乐。在五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恰当地把音乐引入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教学有效联姻,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巧用音乐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音乐,则可以唤起学生对头脑中储存的一些相关的人物形象、影视故事、文化背景、特殊情感的回忆,让学生自然而迅速地进入状态。例如在学习文言文《鸿门宴》时,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导入,随着音乐声的深入,学生会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而后教师再提问导入:“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悲惨的下场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鸿门宴》,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答案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再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可让学生听视频音乐《送别》,画面中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萧瑟的氛围。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罢,学生能很快进入主人公感伤的情感世界中。

二、巧用音乐促进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课堂要求灵活忌讳沉闷,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和有效操作课堂。学生阅读兴趣提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和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阅读可使人拓宽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在阅读过程中引入音乐,能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联系脑中原有的记忆,储存新的信息,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例如在让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比较阅读,可在上完《沁园春?长沙》后,播放歌曲《沁园春?雪》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学生则会很自然地把注意力转到课文后面资料上去,这样再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学生的记忆库的容量也会逐渐增加。再如在学习《论语》之《诲人不倦》篇中第一节“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可播放《三字经》歌,《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便出自《论语》,稚嫩的童音加上熟悉的旋律不仅愉悦了身心,而且积累了丰富了课外知识

三、巧用音乐引导写作,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它所提供的广阔的情感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写作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苦不堪言。如果在写作中播放相关主题的音乐,把写作主题和音乐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好的乐曲往往是写作的催产剂,它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起热情,产生灵感,顺利完成写作。

例如在以“努力拼搏”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可在教师讲述完写作要求之后播放一首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在激昂雄壮的旋律感染下,整个课堂都笼罩在振奋人心的高亢氛围之中,此时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弦都会被拨动,从而写出充满积极向上的文章。再如写有关生命或与春天相关的话题的作文,可在写作前播放《森林狂想曲》,乐曲中清脆的鸟叫,林里的蛙鸣、陶笛以及小提琴奏出欢快的音符,很快将学生带进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因此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写作,既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巧用音乐精彩结尾,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阅读、探讨、分析课文之后,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会鼓励学生倾诉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学生表述完后,教师进行总结并深化文章的主旨,此后再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吻合的音乐作结,既可以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如播放《同桌的你》(友情)、《懂你》(母爱)、《精忠报国》(爱国)、《最初的梦想》(梦想)……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深入领会课文主旨,并在优美动人的音乐中愉快地走出课堂。在动人的歌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又顺利地记住所学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呢?

再如在学习完周国平的《直面苦难》后,可给学生听汪峰的《怒放的生命》,听着高亢激昂的旋律,体会那耐人寻味的歌词,学生会消解内心的痛苦与彷徨,而顽强的斗志在涌起,燃烧的激情在膨胀……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音” ,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束语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音乐家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相信音乐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青春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很多语文教师都意识到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并且也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教无定法,但有一点要注意,语文课毕竟不是音乐课,音乐在语文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于引入音乐辅助。我们决不能本末倒置,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朱小玲.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0(2).

雨霖铃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播媒介 语文教学 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集汉语言文学、心理学、美学、传播学、表演学、教学法等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教师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尝试。

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即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知识传播与沟通的过程。当然这里所说的传播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地单向宣传,而是一种双向的传播。教师通过运用一定的传播媒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接受知识后所反馈的信息,调整新知识的传递。在这个双向传播沟通的过程中,需具备五个要素:知识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传播效果。其中能否有效地利用多种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授课成功地关键,也是衡量语文教师素质的一个标准。

媒介是英语“MEDIA”的汉译。媒介是一种工具形式,它是用来传达具体内容的,这一词的中文含义,媒即二人之间的中介,介即将一方介绍给另一方。语文教学的传播媒介,从其物质形式来看,常用的有符号媒介、实物媒介和电子媒介三大类。

一、符号媒介

美国社会学家伦德伯格认为:“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符号的中介而传达意义。”因此,符号是传播活动的要素,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符号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一种有意义并能引起互动的载体。符号媒介是现代社会运用最广泛的传播媒介,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媒介。符号媒介可以用“语言――非语言”和“有声――非有声”两个纬度进行划分。

1.有声语言媒介

有声语言即自然语言,也就是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大量运用有声语言媒介进行传播,如读课文、讲述内容、解释概念等。有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一个语言干涩,词不达意,语病丛生,结结巴巴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因而语文教师要讲究使用有声语言的艺术性,做到语法、用词准确,具有规范性;讲授条理清楚,具有逻辑性;描述有声有色,具有形象性;叙事情真意切,具有感染性;穿插事例,比喻新颖,具有趣味性;吐字清晰,措辞恰当,具有准确性;弦外有音,循循善诱,具有启发性。

2.无声语言媒介

无声语言是有声语言的一种文字符号形式。在语文教学中,是通过文字进行信息传递的。如课文内容、教师教案、板书、学生笔记、作业等。例如板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概括讲授内容,提纲挈领,钩玄提要,有效地显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又能在学生的记忆活动中起指导和调节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的、有目的地进行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

无声语言媒介的优势在于便于保存,容易查询,学生可以反复阅读,仔细斟酌,认真思考;教师可从学生的书面作业中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等,从而更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

3.有声非语言媒介

有声非语言,也就是“类语言”。 它是人发出的有声而无固定语义的信息传播。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常常是自发地产生出来的,如各种笑声、叹息、、叫声等等。这是因为人的信息沟通离不开感情的传递,感情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怎样说”,而不完全是“说了些什么”。它能够反映出教师的许多背景材料,如个性、说话的心情等等。其突出的特点是信息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独特的意义,而且同一形式的语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它是一种有声而不分音节的语言。常见的方式有讲课时的音量、语调、语速、重复等。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的需要对声音的表达形式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它不但清晰明白,而且音量适中,恰到好处,使学生有悦耳感,同时合理运用语调控制语速,使其轻重缓急,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富于审美感。

4.无声非语言媒介

无声非语言指的是各种人体语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辅以表情、姿势及神态,这三者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了解。但是在某种特定情景(如没有语言)下,也存在仅由表情、姿势和神态这样的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体态语信息系统,完成信息的传递。它是以教师的动作、表情、服侍等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伴随语言。在语文教学传播中,无声非语言是一种广泛运用的重要的传播方式,教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身体语言,如手势、面部表情及其他动作举止来增强教学效果。尤其是语文教师的表情用语,如目光语、微笑语,在教学中可以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心理学家对一个信息的表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这样一个经验公式:说话的影响力=7%的言辞+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而面部表情,正是一种无声非语言的体现。可见,无声非语言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物媒介

实物媒介指的是实物上包含有某种信息,实物充当了信息的载体。语文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如果条件许可,均可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形象而直观。如讲到《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可将景泰蓝工艺品带到教学现场,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有利于突出感知对象,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电子媒介

指的是利用电子手段传播教学内容的媒介。电子媒介集文字、音响、图像、色彩、动作于一身,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能同时诉诸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形象生动,真实感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是利用电子媒介在传播信息。电子课件在教学中有机的运用了形、声、光、色等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打破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语文教学中电子课件的使用,对一些名著赏析的内容最为适宜。如讲析《长亭送别》、《雨霖铃》、《天净沙•秋思》等情景交融的作品时,利用电子媒介播放著名艺术家朗诵的录音,借助背景音乐和优美的画面,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起传统的仅靠教师的语言和书本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当然将电子媒介应用于整堂课还是仅用于某一教学环节,则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灵活对待。

现代语文教学,应在传统媒介的运用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形式多样的传播媒介,从口头语言到图片、书面印刷物、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影、电视、计算机课件等媒介的综合运用,是一种趋势,并且也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活动的日趋普及化、个别化而越来越丰富多彩和综合化。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媒介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将显得越发重要,已成为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还会有更多的传播媒介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利用。

参考文献:

[1]董原、赵利民:《公共关系原理与实务》,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相关期刊更多

云南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新闻出版局

现代科学仪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技术部

双足与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