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分市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客运量综合分析
预测法由于航空配餐业依赖于航空运输业,特别依赖于客运的周转量。每个机场在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都规划了目标年的客运及货运的吞吐能力及未来的机型、航班和航线的发展情况。根据旅客吞吐能力、航班、航段及时间的不同,可考虑预留5%的余量,确定供应餐食的种类、数量及日均配餐份数。在整个分析预测中还要考虑周转航班的配餐提供情况,综合考虑从而最终得到目标年航空食品配餐的市场分析及发展预测。但此种分析预测方法是基于机场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对客运周转量、机型、航班、航线等情况进行了总体说明这样的前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模型分析预测法
2.1计量经济法
航空发展是全球贸易的一部分,与世界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地区航空业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而航空业的发展中客运吞吐量的数值直接影响着航空食品的需求量,从而影响着航空配餐楼的工程设计。因此,我们通常会建立航空配餐量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线性相关模型,即计量经济法预测。计量经济法是基于航空配餐量的发展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在历史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发展因素与配餐量之间的定量因素,并辅以对配餐量有重要影响的变量,然后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定最后得出配餐量的预测方法。历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可参考地方统计局数据,然后再总结近年来的配餐量,并对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获得相关模型,一般要求相关系数为大于0.9并小于1,其相关性比较好,并要求进行F验证。例如:某计量经济法建立的相关模型y=0.013x2+0.66x+3.56R2=0.97式中,y为目标年的配餐量;x为对应年份的国民生产总值;R2为相关系数。
2.2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是利用航空配餐量历年统计值的统计资料来研究其随时间变化过程的方法。其假设基础在于:假定历史上对配餐量的影响因素在未来预测年份中不变或变化不大,经济相对平稳发展、政策较为稳定。配餐供应量在未来不会有跳跃性变化。以年份为自变量,建立航空配餐量与年份之间的关系。拟合其相关模型进行分析预测。例如:某趋势外推法建立的相关模型y=9.1559e0.1366xR2=0.987其中:y为目标年的配餐量;x为目标年份;R2为相关系数。
2.3专家分析预测法
专家分析预测法是全面分析影响航空配餐量的各种因素,整体分析考虑,给出综合增长比例,从而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作为一种辅证。
二工程设计方案
比选航空食品配餐属于特殊食品,从选料、库存到加工都非常严格,食品经过生产、速冻、冷藏等过程后,首先需要保证安全,还要保证营养,因此,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航空食品配餐工程设计首先要考虑正确的选址,应考虑航空配餐中心周围的环境卫生状况,周围无昆虫且不属于其大量滋生的潜在场所,无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污染源和其他扩散性污染物,无可能导致食品受到微生物或毒物污染的因素;航空食品配餐通常设置在上风口,同时,要有良好的上下水设施,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于工程设计方案来说,功能是首要的出发点。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可划分为食品与非食品两大部分,其中食品部分包括食品的加工、存放、包装、组合等环节;非食品部分包括机供品的填补、配发,配餐用品的清洗、原料存储、纺织品的清洗、食品的检验等环节。整个方案设计要考虑完成以上所有功能。
1工程设计方案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1)布置以及流程组织、区域划分严格贯彻国家航空配餐相关行业规范,满足中国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加工卫生等有关规定等,确保食品生产卫生要求。
2)工序过程严格执行食品冷链,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温度。一般要求热加工保证加热温度≥80℃;冷加工保证温度≤15℃,发货存储时间保证大于4h。
3)设备和生产环境配置确保配餐生产需求;工艺分区清晰、流程合理、顺畅。食品加工洁、污功能分区明确。食品加工采用直线式流程,避免由于工艺路线迂回等造成交叉污染的机会。
4)要求生产车间配置清洁、消毒设施,对操作人员设置更衣、清洁、洗手、消毒等措施,车间设置清洁走廊,垃圾通道单独设置等。
2工程设计方案
比选航空食品配餐工程设计方案比选,主要包含总体布局比较、能源方案比较,这里主要从总体布局比较方面进行介绍,工程设计方案比选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3食品与非食品布局
为保证食品加工安全,要求食品与非食品区域相对隔离,互不交叉,避免造成污染。
4远期扩建可行性比较
对于航空食品配餐楼建筑远期的扩建方案考虑有多种:(1)内涵扩建;(2)加层(空间预留);(3)政体复制;(4)外延扩建,方案前期的设计阶段一定要考虑与后期的接驳,尽量做到改动小,且不影响项目前期的正常运营。同时,在项目工程方案的比选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是否充分利用了地势;能源机房的布局是否布置在不影响生产的地方;各种能源利用是否合理等,力求做到最优化。
三总结
2.保险公司在增员宣传和奖励措施的制定方面存在不规范现象。有的保险公司在新进驻地为了尽快开展业务,在招聘人员时加大奖励力度,放宽招收条件,违规增员;有的在组训时不是传授诚信的营销策略,而以传授技巧为名,让营销员在推销保险的过程中如何夸大险种益处,尽量不提或少提险种的除外责任或免赔事项等等。
3.保险员的道德风险失控。目前,一些中小城市的保险员的业务素质较
低,道德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受利益趋动,展业中弄虚作假的大有人在。有的营销员为了多进单,多拿佣金,在推销保险时,很少为保户的利益着想,一味推荐一些高佣金的险种;有的片面夸大险种的益处,夸大个别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对保单上未载明的投资收益率做保底承诺;有的营销员为了推销自己的险种诋毁其它保险公司的险种,损害同行的形象;更有甚者对一些已患有疾病的保户动员其投保(据笔者所知某银行一个门卫结婚七年多没有要孩子,原因就是妻子有肾炎,今年初却入了十大疾病保险),给以后的理赔工作埋下纠纷的隐患。这也是保险业无序竞争和从业人员高流动性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
4.保险业快速增长与保险理赔相对滞后制约着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一些保险公司在开业之初,为了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在理赔方面实现了其所承诺的方便、快捷,受到了保户的好评。随着业务量的增长和理赔案件的增多,一些机构和贷理员在观念上“重展业、轻理赔”毛病逐渐暴露出来,案件处理不及时,手续也相应繁杂起来,笔者一个同事的儿子在公共汽车上多嘴下车后眼睛被打的只有0.1视力,去保险公司理赔时才知道矫正后0.1的视力才符合理赔条件,与当时投保说的差距很大。对此,中小城市的保户因当地没有保监机构是投诉无门,既便能向其上级公司反映,因是共同利益的主体,极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解决。这样一是对保险公司的声誉产生了不良影响,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人们投保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小城市的保险市场上种种不规范的行为和现象,由于保监机构高高在上,鞭长莫及,不但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无人过问,而且,保户有对保险公司不满的事情也是投诉无门,日常监管更是一个盲区和空白。虽然外资保险机构几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还难以将其业务延伸到一些中小城市,尤其是县级城市中来。但是,如果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和处理,显然对保险业的长期和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如果一旦业务萎缩后,再想开展起来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同时还有可能影响到金融秩序的稳定。对此,领导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为了更好的解决中小城市保险市场的监管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完善和建全保险监管体系。建立中小城市保险市场监管体制,是确保保险业稳健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可采取两种方式解决中小城市保险市场监管空白问题,一是采取在若干个中小城市中选择一个相对中心城市派驻保监办事处为常设机构,行使该区域日常的保险监管职能,定期或不定期到该区域的其它城市检查或调查了解保险业务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二是可以采取委托监管的模式,省城以下的保险业监管委托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这样虽然力度不如保监机构大,但是,可以消除监管盲区,不会也不可能出现金融秩序混乱的问题。保户也有投诉的地方,对消除保险业务中不规范的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监管成本。
日用化工产业是生产与人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化工产品的产业大类。广义的日用化工产业分为家用化工产业与其他日用化工产业。狭义的日用化工产业仅指家用化工产业。家用化工产业是以生产清洁、美化人及人的家居生活为目的的化工产品的产业大类。基于产品大类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研究人员的长期习惯,家用化工各产品大类通常被视为统一、联系的市场。本文中所指为狭义的日用化工产业即家用化工产业。中国日化产业具有自己的特点及吸引力。第一,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作为生活必需品,日化产业生命周期很长,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被替代或出现衰退的危险;第二,中国人口众多,是全球未来增长潜力与规模最大的日化市场。2005年至2008年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四大化妆品生产和销售国之一;第三,主要产品大类附加值高,与其他产业相比有良好的获利表现;第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迅速,在可预见的来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第五,由于与国民生活密切相关,成功企业的品牌将获得极大的社会声誉。而中国日化产业主要产品根据传统的产业分类,习惯分为以下六大类:化妆品(含美容化妆品、清洁化妆品、护肤品、发用化妆品);洗涤用品(含皂类、洗衣粉、洗涤剂);口腔用品(含牙膏、漱口水等):香味剂、除臭剂;驱虫灭害产品;其他日化产品(如鞋油、地板蜡等)。
3.2我国日化用品行业分析
行业成长性分析:市场需求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市场空间巨大,市场需求量稳步增长,每年都以不低于二位数的幅度增长,属于技术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行业,产品差异性相对较小,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配方日益增多,消费者的选择趋于多元化、个性化,有品牌影响力的产品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心,是顾客的首选产品。据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空间将达到800亿元。行业市场分析:内竞争呈白炽化程度,竞争强度越来越大,品牌集中度西北__〔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我国日化用品市场现状与行业背景分析会越来越高,占据市场领先地位或优势的大都是合资或外资品牌,价格战、宣传战、服务战和品牌战已成为众多企业的首选竞争策略。销售渠道趋于多元化,销售方式多样化。行业组织分析:发展速度快,产业高度分散,企业规模有限。专业化、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规模经济将会在日后的竞争中发挥明显优势,组织变化状况以面向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主旋律。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国外知名品牌制造商纷纷进入中国市场。行业核心竞争力愈来愈集中到国外或合资品牌上、平均利润率和边际利润率在逐渐下降,经营风险加大,盈利能力减弱。行业结构分析:资本结构分散,市场结构是高、中、低产品齐头并进,行业进入门槛障碍低,几百万元资金就能启动。在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总的市场格局是国产品牌、合资品牌和国外品牌三分天下,各优势品牌己初步形成。从发展趋势来看,国产品牌的阵地是在逐渐缩小,而合资及国外品牌则在逐渐唱起主角。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监测结果表明:合资及国外品牌在美容化妆品市场综合占有率前十名中己占据八席,其优势地位显而易见。
3.3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3.3.1日化品牌在华经营模式正在更新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日化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在不断适应中国市场的同时,他们看到了越来越多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而本土企业的成长方式往往不同于国际品牌循序渐进的模式,这让国际品牌看到了中国市场不同于其他成熟市场的特点。为此,他们开始反思和探索适合中国市场的经营战略与模式。与此同时,一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逐渐沦落为地方二线品牌,只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而始终不能渗透全国市场。在这个背景下,近年来,国际日化品牌的经营战略尤其是媒介传播策略开始转型,从全国范围的角度考虑品牌传播,携手强势媒体共同赢取中国市场。中国的日化品牌并没有束手待毙,也有自己的奋力拼搏。例如,广东日化当年借鉴“舒蕾模式”冲出外资品牌的包围,“舒蕾模式”被看作中国本土日化企业阻击国际日化品牌的“经典模式”,丝宝集团也把这一模式确立为“从终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但现在看来这种模式已经没落。然而丝宝的终端策略并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这种模式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克隆。如今宝洁和联合利华在终端方面的力量都在加强,宝洁改变了以往过分依赖大众传播的策略,一方面进行通路转型,一方面推出“全程助销方案”,扩充营销队伍,对渠道和终端的控制力更强了。由此看来,以丝宝为代表的企业取得的暂时成功只不过是短时间突出了一块营销长板,而要想取得持续的成功,仅仅依靠一块长板是不够的。另外,广东日化企业一贯推崇的大流通的通路策略也面临着零售业变革的考验。以拉芳、飘影、好迪、亮妆为代表的洗涤日化企业走的是大批发、大流通的模式,他们通过一批、二批、三批,一级一级将自己的产分销到国内的二三级市场,甚至农村市场,借助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的走量。然而,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卖场的崛起改变了中国零售业的竞争格局和结构,像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所到之处,周围数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超市几乎全部覆灭,这种影响在二三级市场更为明显,因此对大卖场这种新型业态的争夺成为日化企业决胜终端的关键。相比之下,以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国际日化企业采用的大日化和大流通的混合渠道模式所受影响比较小。一些品牌为具备在价格上的竞争和利润空间,不再设置省级总经销,而是直接下放到地市。产品的覆盖面积等大幅度增加。而广东日化企业的大流通模式将受到空前挑战,短期内的渠道转型比较困难,从体制、思路到执行都很难。大日化模式的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更贵,一般的企业很难支撑,而且对管理系统的要求更高了,需要一支更专业的团队。同时,大卖场的迅速扩张也要求供应商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必须全部到位,才能保证正常运转。这些都是本土日化企业渠道转型的障碍。,也就是本土品牌经营障碍。总结起来,零售终端出现了以下一些新变化:大型终端(A、B类)洗涤产品的进场条件更加苛刻,费用项目繁多,厂家进场成本过高,许多终端商场要求直接同厂家合作,跳过供应商,以寻求利润最大化。中小型卖场、综合性卖场的日化专柜相对活跃,因为费用低、数量大,己经成为流通品牌的主要销售终端。终端卖场目前日化自选区的面积在缩小,专柜区增大,部分流通和低价位日化产品已经转向化妆品专门店、综合性卖场的日化专柜销售。中小店:随着中小店逐渐向社区便利店形势发展,中小店的规模将会扩大,销量来源相对会比较集中,作为厂家必然不能放弃这样的营销终端,关键是在完成对终端覆盖的前提下,降低费用成本,从而更有效的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终端的组合营销手段竞争激烈,花样繁多,各种成本支出居高不下。除此之外,直销这类销售方式也在中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思维震荡,商业在为中国销售模式带来新气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非法传销。一段时间以来,以雅芳和安利为中心的商业模式在进行力量大角逐,角逐的结果是雅芳模式暂时从表面上获得了中国政府的许可。而从安利传来的消息表明围绕这种销售模式的争论可能才刚刚开始,安利不会就此罢休,这成了行业内部不确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无论谁胜出或者以何种面目胜出,这两个超级跨国品牌对中国市场的热切企图心都不会改变。那么,对于品牌的销售模式来说,国内传统力量和国际的现代力量之间的争斗结果现在还很难说。
3.3.2市场竞争加剧
在中国日化产品市场上,品牌众多,除了一些知名的外资品牌,近几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品牌成功树立起来,还有一些不知名、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激化了市场竞争环境。市场由价格的缓慢趋降转为更直接的价格斗争。例如,宝洁、联合利华等大型外资公司2003年加大了市场投入,在国内一类场如江浙、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采取轰炸式媒体广告,并以有效的组合营销方法不断稳固日化产品的霸主地位。还有,宝洁、联合利华继续扩张多品牌战略,从更广的销售面制约其他日化企业。大部分国内品牌在2001、2002年,急于提升、创建品牌和增加市场份额,不注重品牌建设过程和品质建设过程,整体经营状况堪忧。2003年,国内流通品牌除了雨洁、田七、隆力奇、蒂花之秀等少数品牌运作良好外,其他品牌走势大都不看好,品牌寿命缩短,经营利润下降。另外,作为传统的渠道,其瓶颈作用也及其明显,尤其是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来说,如果没有庞大的启动资金和中间利润,不能给那些中间渠道以足够的利润,几乎可以说是“死路一条,’o由此看来,2005年和2006年将是一个转折点,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较量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国际客户,国际品牌正在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中国这个市场上。
3.3.3国际力量的深度介入,外资日化企业大举收购中国本土品牌年销售额3亿的美加净1991年被卖给庄臣,一直被弃不用,眼看这一知名品
牌即将被国人所淡忘,于是4年后又重新被买了回来,然而已经元气大伤。在上海家化,美加净的品牌经理8年内换了6个,最终,美加净品牌定位越来越模糊。外资日化品牌大举收购中国本土品牌,带来的不仅是本土品牌的缺失,进一步随之而来的将是外资品牌对中国日化市场的垄断。现在,几大日化品牌巨头又以产业为切入点加快对中国全国战略布局的步伐,从产地销到销地产。2003年以后,中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多事之秋,宝洁、欧莱雅和雅芳同时卷进了一场品牌收购的争夺。继雅芳今年3月巧日宣布其中国公司与美晨达成“分手协议”后,5月n日,宝洁也终于从在华合作16年的老伙伴和黄手中收购宝洁中国剩余的20%股权,宣告一个月内实现在华独资。而欧莱雅分别于去年12月10日和今年1月27日斥巨资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并称这两项收购有利于其开拓二三级市场,以及推出更适应当地消费者的产品。联合利华在一个星期前告诉记者,原先在上海的四家工厂今年年底前全部搬入位于合肥开发区的新厂房,并将其变成亚洲供应基地。短短半年内,日化跨国巨头在华经营战略的调整步伐如此紧凑,值得关注。对于这些日化巨头来说,除了中国入世后整体经营环境改善和政策稳定外,更重要的应该是中国日用消费品及化妆品市场对跨国公司整体业务的贡献突出。根据3月底的《中国化妆品市场发展状况》显示,中国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的消费额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二,己成为世界第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各大日化巨头在今年年初反馈出的信息是,在前两年连续高位增长基础上,在华销售继续大幅上升,宝洁、欧莱雅、雅芳的增长甚至高达50%以上。从经济学上来讲,行业寡头长期目标是垄断市场以形成利润。独资、本土收购等等经营战略调整均有利于跨国公司垄断中国市场,实现利润,几家企业争先恐后转变在华经营战略符合寡头竞争特点。日化行业是国内开放较早、竞争较充分的行业,业内任何一位领先者战略有所变化都会引发其他巨头的跟进,以维持他们在中国原有竞争格局的平衡。而现在,至少有两个固有格局要被打破:一是原有的外资品牌只做中高价位产品而国内企业只做中低价位产品的局面要改变;二是原有的外资企业只注重大城市市场而忽略二三线市场的局面也要改变,一句话,外资企业开始了“占领中国”的全面战争。外资在中国“独食”的冲击对国内的某些行业而言有可能是毁灭性的,譬如美容化妆、洗涤剂和饮料等行业,很可能被外企所垄断。目前,日化行业有些领域已经进入微利时代,日用消费品的利润要来自其庞大的销售量,而销售量的决定性因素是品质和品牌。在产品研发和企业总体实力上,中国企业远不是外资企业的对手。随着外国企业”独资”时代的来临,中国企业所受到的影响将是立即而且久远的。
3.3.4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
要使中国的消费者树立起忠诚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中国营销人士的抱怨。消费者很容易知道一个牌子,也容易记住一个品牌,但是,他们不容易对于一个品牌满意,也难以建立对于品牌的忠诚。很多情况下,只要一打价格战,消费者立刻转移,有时只要有新的牌子新的概念出现,消费者就会尝试。营销的手段因此变得单一,降价,玩概念。营销的水平似乎很低,市场的次序由此很乱。而另一边,消费者抱怨企业短期行为,做表面文章,购买前后两副面孔。究其原因,其实是企业没有感动消费者,消费者没有被品牌感动。
(1)近年来我国日化消费市场模式的变化
以前中国大众消费者的行为远远还未达到品牌消费的层次,市场的竞争环境较为单一,多以广告为主,通路环境更是单纯,现代的通路模式才正萌芽,市场正开始分化,这些变化使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势能,产生了独特的机会。“循规不蹈矩,无知者无畏”正是在粗放型市场阶段最基本的经营原则,是最核心的营销思想。在这个阶段,企业需要有不按牌理出牌的勇气,掌握市场环境和消费者行为的特征,扬弃传统的营销理论,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把握市场机会,制定符合市场特征的营销策略。于是便有了中国新兴的民营日化品牌与宝洁、力士等国际品牌的竞争。当年,奥妮和鹤璧天元以经典的营销理论为武器,与宝洁、力士对抗,奥妮甚至找到世界知名的奥美广告公司作为广告,结果节节败退,而舒蕾却在奥妮的败退中奇迹般的崛起,同时以好迪、拉芳、立白等为代表的广东日化兵团也紧随其后冲击着宝洁们的市场。舒蕾们成功的关键就是准确把握了粗放型市场阶段的特征,循规而不蹈矩地制定了适用的营销策略,得以取得成功。
首先,经销商对宝洁产品利润的不满,使他们产生了“用宝洁建网络,小品牌赚利润”的思想,舒蕾、拉芳、好迪等品牌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由此获得了至为宝贵的销售推力。其次,由于新兴的超市型终端正在高速成长中,他们需要特别的方法汇聚人流,于是舒蕾的终端装和终端促销无需代价地顺利开展起来,而消费者对于这种他们从未见过的营销方式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消费热情,产品很快地实现了高额销售。再次,当时中央电视台的强势,使正在发展中的省级卫视被迫使用更优惠的广告价格去争夺客户,舒蕾和广东日化兵团获得了非常廉价的广告资源,迅速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这使消费者更加乐于接受这些国产品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舒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单品牌市场占有率取得了第二的佳绩,广东日化兵团也迅速壮大,知名品牌达到了30多个,宝洁则遭遇了重大挫折,销售额下降近半。但是2002年之后,市场分化加剧,一、二级市场和三、四级市场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终端促销模式因消费者的熟悉而失去了吸引力,而消费者品牌意识逐渐提高,消费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通路也开始获得市场话语权,通路营销的成本不断提高。市场的变化使舒蕾和广东日化兵团赖以成功的“通路聚焦”策略失去了威力,更适应市场的、以市场细分化为基础“品牌聚焦”策略成为主导,市场出现了新的策略与战术机会。这时候,为越来越理性的消费品创造感性消费氛围的服务营销开始崛起。品牌消费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中高端市场甚至高端市场己经日渐成熟。中国消费者对品牌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惜的是,大多数的日化品牌却并没有结合市场的变化对策略进行调整,
(2)消费者心理变化
消费者的理性和感性之分,是一种很常规的消费分析,表面上,消费者的文化层次越高,其消费就越理性,消费者的年龄越大,社会经验和消费经验越丰富,其消费就越理性,这是基本的事实,但实际上,消费者理性与否,并不体现在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实质上,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而其每一个购买决策,则都是感性思维作出的,所以,“理性思考,感性消费”才是最根本的消费规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需求与动机、偏好与兴趣、消费价值观、消费者知识度、个性与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认知消费、偏好消费、影响力消费、从众消费等四种不同的消费行为模式。这四种消费行为模式都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的,从中可以挖掘出让消费者感性的因由—新奇、感动、利益、氛围、信任。新奇驱动,就是开发新奇的、不具市场可比性的产品或服务概念,或者运用新颖的、在本行业内暂少使用的战术,利用消费者的好奇和喜好,实现产品的销售,这种方法最适合认知型和偏好型的消费者。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概念,首先不具有市场可比性,消费者缺少参照系判断其价值,知识度不高,消费经验欠缺,这时候,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识是感性的,自然更容易将之定位为好产品而接受。心灵驱动,意即“攻心为上”,重要的是建立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联系,使品牌成为消费者表达内心感性思想的载体,从而冲破理性的消费藩篱,实现产品的销售,心灵驱动的方法,就是赋予品牌独特的形象与个性,满足消费者的心灵需求,激发消费者的情趣爱好、文化情结、情感共鸣和个性认同,促成消费者的购买。没有哪个消费者不愿意用最少的金钱换取最多最好的商品,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所以降价、打折、买赠等促销让利行为对消费者具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能使消费者更为感性,从而形成巨大的销售驱动力。利益驱动的运用,随着市场的发展,将导致促销常规化,面对“促销常规化”的趋势,企业的正确做法是积极策划组织促销,创新促销方式,而不是回避促销,这样才能避免“做促销是死,不做促销也是死”的困局。消费者身处不同的环境氛围中,其理性与感性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品牌如能营造出感性的消费氛围,使理性的消费者变得感性起来,则将对品牌销售起到巨大的影响,现在甚为流行的会议营销、体验营销等营销方式,就是通过营造独特的消费氛围,激发消费者的感性认识,形成销售。氛围驱动对各类消费者都有作用。会议营销,将消费者集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所见所闻都是丰富多彩但却内容单一的品牌信息,将简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创造得天独厚的销售机会。体验营销,让消费者参与其中,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消费感受,激发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更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产品,认可品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体验经济时期的到来,中国的消费者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正在由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过渡,从前利益驱动在我国消费者购买行为中起主导作用,但现在,仅仅是价格的让步已经不是万能的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倾向于被心灵驱动和氛围驱动所影响。于是目前,中国消费品市场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外资品牌的忠诚度普遍高于国内品牌;二是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消费者更愿意多花些钱去购买优质产品,走高价位路线的国际品牌兰寇和露华浓去年的销售增长率高达90%以上,便是一个例证。消费者更愿意也有能力享受一些较具个人特色的消费以强调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外资品牌由于长期的发展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为高端的产品和服务,自然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关键词:现代会计现代市场会计市场
Abstractthisarticlebelievedthatdevelopsthebasicrulelookingfromthemarketeconomymovement''''sbasicmechanismandaccountant,thesocialistmarketeconomycannotnotaneffectiveaccountantthemarket.Beginfromunderstandingmodernaccountantandthemodernmarket,todiscussaccountantthemarketimplication,ismoreadvantageousingraspsaccountantthemarketessence.Accountantthemarketisreferstoaccountanttheresourcesmarket,istheresourcescarriesontheeffectivedevelopment,thereasonabledispositiontoaccountant,thusachievesthefullusetheoperationalmechanism.Itmayunderstandthatatthesametimeforaccountanttheresourcesflowing,flowsto,theexchangeplaceandthedomain,ontheotherhandmayregardasisaccountanttheresourcesandothercommodityexchangerelationssumtotal.
keyword:Modernaccountantmodernmarketaccountantmarket
引言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和会计的基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一个有效的会计市场。然而什么是会计市场,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信息市场,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侯文铿1974年);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注册会计师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场所(丁平准1997年)。笔者认为,从认识现代会计和现代市场着手,探讨会计市场涵义,更有利于把握会计市场本质。
一、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虽然理论界对会计的精确含义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会计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亦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从目前会计实践和近几年来会计权威机构给会计所下的定义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具有以下意义则是可以肯定的。
(一)会计已成为具有一定会计能力的专职会计人员从事的专业性的活动。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技术迅速发展,资本大规模积聚和集中,通货膨胀加剧,会计业务与会计方法越来越复杂化,使得会计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会计工作的专业化、独立化已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项必要分工。现代经济活动绝大部分是从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来进行的,而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的设立,都必须有一定的会计人员,这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而且已成为包括《公司法》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法规的规定。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力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会计活动不仅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处理过程,而且包括会计信息的传递过程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验证、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决策制定者,经济决策制定者不仅包括主体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而且包括会计主体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政府主管机构。由于外部经济决策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其会计知识的局限性,必然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独立审计与验证,必然需要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则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必然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是会计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会计的行为结果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经验和会计信息。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经济决策成败的概率必然不同。一项科学的经济决策,离不开必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二、对现代市场的认识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我国经济学家对现代市场的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产生于本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才有实质性的突破。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践来看,市场具有以下经济含义:
(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产品只有处在市场上才成为商品,有了市场,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因此,处在市场上的交换物都要有商品的一般特征,即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分工越细,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范围也就越大,从而带来市场的范围和容量扩大。商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什么样的商品,就有什么样的市场。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分工环境下,商品的范围不同。目前不仅人力、财力和物力成为商品,而且技术、信息、服务也已经成为商品。
(二)市场是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机制。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两种: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计划机制是以计划为基础,由政府机构给经济单位配置经济资源;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由经济单位自行配置经济资源。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由于市场机制是以经济决策者的趋利避害行为,以及对自身的荣誉、社会评价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为动力,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资源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配置经济资源的,所以市场机制能够使经济单位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决策具有自主性、及时性和微调性,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最佳形式。
(三)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那么在市场上必然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经济主体,即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这两个主体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市场所反映的本质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或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及买者与卖者的关系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处在市场上的经济决策者,虽然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但也必须在考虑自身得益的同时,顾及到对方的利益以及政府政策和规则的协调,否则商品交换就难以实现,商品生产及其一切经济活动将难以继续进行。交换关系的存在要求培育市场。
三、对会计市场的认识
基于上述对现代会计与现代市场的认识,我们不难推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资源市场,是对会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运行机制。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会计资源的流动、流向、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另一方面又可以被看作是会计资源与其他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一)会计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会计资源的使用价值取决于会计资源本身的自然属性。不同的会计资源,其自然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也不同。会计人才的使用价值是加工处理、验证和传递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它是经济决策的依据。会计资源的价值是凝结在会计资源上的社会必要劳动。不同的会计资源的价值,在质的方面是相同的,但在量的方面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会计资源,其价值的构成要素有所不同。会计人才的价值包括本人及其家属生活资料的价值和教育训练的费用,而会计信息的价值则包括其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和风险价值。会计资源所具有的一般商品属性为其进入市场交换配置提供可能性,并成为前提条件。
药品市场的监管范围研究事实上是探讨政府对于药品市场的作用范围,即对于药品市场而言,政府可以管哪些事项,不可以管哪些事项,对于应该管的事项监管到何种程度。那么我们首先应该关注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品市场,即此处的药品、药品市场究竟是指代什么,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是管什么,唯如此我们才能明确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边界。
(一)药品的范围
作为监管对象的药品,按照《药品管理法》附则的规定,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①]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药品专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因而其不包括用于植物和动物疾病的农药和兽药;第二,药品是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这就与保健品和化妆品区分开来;第三,药品既指非特殊管理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也包括特殊管理的药品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二)药品市场监管的内涵与范围
在明确我国药品内涵的前提下,上述分析表明,药品市场监管主要是指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也包括监管主体对药品市场公共产品的供给服务,但不包括对药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也不包括对药品产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事实上如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兼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于一身。则其在行使市场监管职能时,不可避免要受到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干扰,市场监管将背离其初衷,将无法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兼得。市场监管的目的在于增进公共利益和合法私人利益,并使之避免或减少由个体经济决策(生产、销售及价格行为)带来的损害。
药品市场的监管重在对药品研制、生产、经营、销售、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其目的在于确保药品安全有效。在经济学家看来,政府管制是政府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的一个重要举措。政府管制一般分为经济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经济性管制主要是针对自然垄断和存在信息偏差的领域,主要是为了防止发生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确保利用者的公平利用。政府依据法律,通过许可和认可等手段,对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价格、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投资、财务会计等有关行为加以管制。而社会性管制是指“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着提供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管制”。[②]对于药品市场监管而言,其究竟归属于经济性管制还是社会性管制?有学者认为:药品产业管制主体上属于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健康为目的的社会性管制,其旨在“从制度上保证消费者获得更多的药品信息和医疗保健服务,从而尽量降低交易成本和健康风险”。[③]本文认为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则融和经济管制和社会性管制于一身,主要以社会性管制为主。对药品市场的监管既有市场准入管制、价格管制等经济性管制的内容,也有药品质量安全管制等社会性管制的内容。
二、我国药品市场监管范围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市场监管范围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所不管到市场经济体制下
有所管有所不管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体现如下:
1、就药品研发而言,监管缺位。我国目前尽管已经成为医药大国,但我们的药品研发与创新能力欠缺。如在国内销售的药品中,只有3%是我们自主开发的。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发展植物药较早的国家,但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植物药,我国仅占396。中国生产的化学药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寥寥无几。我国生产的西药品种中,98%是仿制品。药品研发不足带来的后果在于新药品欠缺,民众得不到需要的药品,民众的生命健康处于危险之中。药品生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多,产品结构失调,市场混乱,无序竞争。药品研发的不足透视市场监管的缺位,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就前者而言,多采取政策支持、扶助或者给予优惠措施等手段鼓励市场主体的药品研发:就后者而言,或者政府购买研发出来的药品,或者给予研发出来的药品相应的专利保护,以确保药品研发者的利益。但应当注意的是应蛤予研发出来的药品以相应的专利保护,但避免形成垄断,即对研发新药的专利保护有一定的期限,鼓励非专利药的上市,形成药品市场竞争的良性秩序。特别是事关公共安全的公共药品的研发,政府应承担责任,或者政府直接研发,或者政府与企业签订合同,政府提供帮助与支持,利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研发,并购买最终的产品,提供给民众。但我国目前对于药品研发的支持与关注不够,对药品的专利保护不强,监管缺位。
2、就药品生产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由于药品的研发创新不足,导致我们的药品生产品种不能出新。我国生产的西药品种中,98%是仿制品。在此前提下,众多的企业竟相重复生产同一品种,致使普药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中国药品生产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药品市场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市场混乱、无序竟争,严重阻碍医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且也是假冒伪劣药品屡禁不止的深层根源。药品生产存在恶性竞争,药品生产企业或者降低药品的原材料成本,或者在生产环境上降低要求,甚至直接生产假药,以节省成本,获取利润。由此导致生产出来的药品质量不能保证,存在潜在危险。上述问题的发生表明对于药品生产的监管存在缺失,许可药品生产企业的设立,往往忽略了生产药品的市场需求和地域需求,忽视药品产业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规划。对药品生产企业审批之后,疏于生产过程中的监督,无法在生产过程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其安全有效。
3、就药品的流通过程而言,我们面临的问题在于:百业经营药品,高定价高回扣作为主要促销手段,流通渠道混乱,假冒伪劣药品充斥市场。对于药品流通的监管,则存在缺位和越位的问题。
三、药品市场监管范围重新确定
(一)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确定标准
事实上,政府如何发挥作用或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划分,是随着生产要素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划分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因为不存在一个长期不变的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就不存在一个职能范围和职能作用一成不变的政府。
但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范围的确定,以下几个原则是可以肯定的。
市场经济属于私人产品生产的领域,政府属于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各自遵循不同的规则,没有这样一条边界的划分,政府介入私人产品的生产领域,或者公共产品领域适用于私人产品生产的规则,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结果。
凡是由其他社会组织所能做的事情,政府就不应该介入,更不应该大包大揽的亲自出面来进行。例如经济活动本身是经济组织的事情,但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则不恰当的充当起经济活动的组织者,甚至对经济活动的要素:人、财、物直接进行调配。这一方面造成以政府调拨、分配的机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作为经济活动者的企业缺少积极性和活力,只是被动的接受指令。因此,政府应当退出经济活动领域,不在具体从事经济活动。
政府不再无所不能、无所不管,政府作为公共组织,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一是要制定规则,以确立个人、社会组织活动的规则;二是依据这种规则进行管理,将纸面上的规则变成生活中的状态,形成每一社会组织或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
市场监管的范围就是市场失灵的部分领域。市场机制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可以有效的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市场机制本身亦非万能,它具有种种的缺陷和不足。具体体现在:第一,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第二,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第三,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第四,市场机制不适应于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第五,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问题;第六,市场经济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产期发展问题。等等。市场失灵的存在,说明政府干预的需要。政府干预的范围自然不能超出市场失灵的范围。但市场监管的范围仅针对其中的第一、第二、第四项,对于第三、第五、第六项则属于宏观调控的范围。
按照上述原则,考虑确定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制约因素,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确定应遵循如下标准:
1、有效性
药品市场监管管什么?首先我们关注的是药品的有效性。药品是用来预防、诊断、治疗人的疾病的,因而药品必须对症,具有效用,无效的药品即使再安全,也不应进入市场。
2、安全性
药品市场监管不仅管效用,而且管安全,即关注药品的质量,药品应该对症有效,同时不应该对人体造成损害。事实上,药品常分为以下四类:安全有效;有效但毒性大:无效且毒性大;安全无效。对于有效毒性大的药品进入市场是非常审慎的,仅在特殊的情况下才采用。无效毒性大的药品、安全无效的药品均禁止进入市场。
3、创新性
药品作为一种高科技的商品,创新性是药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但药品创新的特殊困境决定了政府应鼓励对新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政府对创新性的监管体现在通过制定和完善医药领域内的新药监测期和专利保护制度,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使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新药上市后的垄断利润,从而可以继续增加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制药行业的发展,另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制定鼓励新药研发政策来激励药品创新。
总之,我国对于药品市场的监管注重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保证药品的安全和有效,另一方面鼓励对药品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
(二)药品市场监管范围的具体确定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药品市场的监管存在缺位、越位的困境,药品市场的监管范围需重新确定。具体到药品市场的各个阶段,市场监管的权限边界在于:
对于药品的研发阶段而言,市场监管限于:第一,鼓励药品企业研制开发新药,防止低水平重复,为企业和研究单位进行新药的研究开发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第二,提高审评质量,统一审评标准,以利于公平竞争,促进新药研制和生产健康发展。第三,建立优先审批制度,对一类新药、首家申报临床研究、治疗疑难危重疾病及因技术创新使仿制药品成本明显降低或质量显著提高的,给予优先和加快审评。第四,严格控制对同一品种的研制、开发,减少重复研究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五,对新药技术转让实行宏观控制,从生产单位数量、剂型技术含量、GMP等方面进行控制,避免多家转让生产造成无序竞争。第六,对研制成的新药,延长保护期,从而更有利于新药研制。可见在新药研发阶段,市场监管限于制定规则,维护竞争秩序,确保研发药品安全有效。
对于药品的生产阶段而言,市场监管限于:第一,确保生产主体适格,即药品生产企业须符合法定的条件,还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药品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防止重复建设,其设立需经审批。医疗机构配置制剂也应得到许可。第二,保证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药品安全有效,即生产出来的药品应符合GMP标准。第三,确保生产过程符合对药品标准和生产工艺的管制规定。第四,确保药品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料和辅料符合规定的标准,符合药用要求。药用要求大多在于符合药品标准,不得对药品的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应到符合规定的单位购进,并按规定入库等。
对于药品的审批上市阶段,市场监管限于:第一,严格审批新药,确保药品的非临床研究符合GLP标准。第三,进口药品注册。第四,仿制药品审批。
对于药品的经营阶段而言,市场监管限于:第一,确保经营企业适格。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必须经负责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机关事先审批,经审查确认符合法定条件,方可准予开办。开办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必须符合基本的条件。第二,确保药品经营企业按GSP的标准经营药品,在药品经营环节保证药品质量。第三,审批药品广告,检查药品广告。对于处方药可以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介绍,但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非处方药可以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第四,规范医疗购药行为,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此外对于药品上市之后的整个流程而言,市场监管还应包括: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新药在经过严格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后被批准上市,但上市前的实验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如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目的单纯等,一些发生频率低于1%的不良反应和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应用才能发现或迟发的ADR、药物相互作用、更多人群应用的有效性等均未能发现。因而为保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应包括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
参考文献
--------------------------------------------------------------------------------
[①]参见王生田著:《药事管理学概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5页。
[②]参见【日】植草益:《徽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③]参见余晖:《中国药业政府管制制度形成之障碍分析》,载《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第1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