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尽管对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已有好些年头,但是教学中成串的“连问”、简单易答的“碎问”,对学生随意的“追问”,甚至诸如教师问“对不对?”学生答“对”或者“错”的无效提问仍然充斥于当今的课堂。课堂提问的问题缺乏整体性、层次性、指向性、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所提问题既不具备吸引学生对课文整体品读的牵引力,也缺乏使教学环节合理流畅的支撑力,更难达到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有时甚至因为教师问题设计的不科学,人为的割裂了文章固有的逻辑,更谈不到文章逻辑与学生思维逻辑的合拍。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有这样的问题设计:《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样体现的?这个问题咋一看,包罗全面、重点突出。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几个主要问题间的内容联系常常是割裂的,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中又常常出现内容交叉现象。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缺少指向性或者说指向性不够具体等缺陷,因此算不得精妙的问题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余映潮先生在上《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有这样的问题设计:“请大家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你能够将它划分为两个部分、三个部分、四个部分。”要给课文分层,学生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又要分成不同的层次,当然应有不同的分层标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熟悉文本,又能训练学生不同角度探究分析理解文章的思维能力以及概括能力,从而达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针对语文课堂教学“零敲碎打”式的提问甚至无效提问,我们主张整体性的设计问题。即从作品内容整体理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倘若是几个问题,问题间应有一定的逻辑性,与文本的内容逻辑应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一个符合文章内容本身及学习规律的问题系统。这样的问题应该具备引一发而动全文,能引发学生对课文从整体的角度研读课文,能引发学生共同参与探讨交流品味理解课文,能引发学生通过字词句章积累,听说读写训练等实践活动提高语文能力等特点。
王正玲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茨威格《伟大的悲剧》的教学设计纲举目张,析薪解牛,环节合理流畅。他把对本文的教学分为速读,概述故事;品读,发现伟大;探究获得启示;聚焦,理解心灵四个环节。单从板块任务来看,符合分析文章规律,各个板块之间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教学,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紧紧抓住字词句章的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根”不放松。整个教学过程听说读写的训练这个语文教学的“血脉”贯穿于始终。教学设计中文学活动开展鲜明突出,可谓彰显语文教学的灵魂:引领学生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细究来看,在教学的开始就避免了一般语文课过多冗长的渲染铺垫,而是直奔主题,“质疑解题,导入新课”抓住理解文章的关键——标题。在第一个环节速读悲剧,概述故事。意图是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其实质是解决文本“写了什么”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她提出了这样的主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悲剧故事?请大家速读课文,概述一下。”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提示学生速读的技巧“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视”。指导学生概述故事的方法:“抓住叙述的要素,做到言简义丰”。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字词障碍,标注出来。”第二个环节,品读悲剧,发现伟大。其意图是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品味悲剧的伟大。其实质是解决文本“怎样写的”问题。主问题是“你觉得这个故事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这一环节师生围绕主问题以三个子问题:“英雄牺牲与意义伟大;理想破灭与诚实守信;身心折磨与不懈抗争”展开了探讨交流。教师仍然没有放松字词句章教学。比如,“三个极度‘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脑袋”,“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等。要求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关键句,反复品读,加深体验。同时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把听和说结合起来训练。这种“本真”教学,不乏“语文味”。经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思维结晶:“故事是一个悲剧,但它非凡的意义奠定了它伟大的高度!悲剧中折射出的英雄们的美好品质犹如璀璨的星辰,永远照耀人类精神的天空!”第三个环节,探究原因,获得启示:是更进一步探究文本内容:悲剧何以发生?解决的仍然是“怎样写的”问题。教师提出的主问题是“转眼一个世纪过去了,这个悲剧的故事仍旧令人震撼,引人思考。悲剧发生的原因何在?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ppt提供给学生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给英国公众绝命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茨威格对他们的评论“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积极思考交流探讨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阿蒙森成功了,而斯科特却失败了?学生通过小组学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来思考、讨论彼此的区别与成败原因,得出“悲剧不仅带给我们震撼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由于斯科特一行的‘鲁莽’,他们没有避免原本可以避免的灾难,这是令人悲哀的地方。生活中的我们也会遇到失败,不仅要勇于承认失败,更要深入探究原因,善于总结,善于思考。”语文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体现了“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第四个环节,聚焦作者,理解心灵。转而和作者展开对话,其实质解决的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联想到一些公开课在阅读教学中不顾及作者意图、文本实际,丢弃语文教师本质,一味迁就学生,打着“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旗号漫无边际的所谓“解读”,出现《背影》中“父亲违犯交通规则”,孔乙己没有维权意识等等荒谬讨论或结论。我们深感王正玲老师这一设计的本真。作者、文本、读者三个因素在解读作品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得偏废。要说多元解读,“应该是以文本为主体的和以读者为主体的历史结合为基础的”。任何作品的解读都不能忘记文本背后的作者。请看她在这一环节设计的问题:“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作传,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这是为什么?没有亲临现场的茨威格仅凭探险队员遗留下来开的日记资料,什么原因使得他能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并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这几个问题设计的作用显而易见,不再叙述。
在一处灯光幽暗的角落里,一个目光呆滞的少女蜷缩着,空洞的眼神呆望着黑暗的天空,不觉出了神。
她叫小静,一个十八岁的女孩,一年前就在这条街上出了车祸撞断了腿,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一直呆呆地坐在这里。她不害怕别人诧异的目光,似乎什么也看不见似的,独自守望着自己的回忆,没有人理解她,连她的家人都已经抛弃她了。一个老者经过她的身边,不断地摇头叹息,最后无奈地走了。
可是有一天一个比少女长几岁的女孩闯进了小镇,打破了少女悲剧性的人生。
那是一个中午,少女依旧坐在那个角落,迎面走来了一个女孩,二十来岁,吊着胳膊,左边的明显比右边的小了许多。她看到了小静,张口想喊的时候,看到少女一脸的沉重,故而没有开口,径直走了过去。她小声问女孩:“你是小静吗?”少女没有看她,仍旧迎望着天。女孩打招呼失败,尴尬地低下头。突然她眼前一亮,露出了笑容,疾步奔向小卖摊买了许多吃的提在手里,那感觉笨笨的,那只左手被人投以奇异的目光,但女孩依旧阳光满面。“小静,你许久没吃饭了吧,姐姐给你买了点吃的。”少女动都没动。“你别怕,我是来帮助你的。”少女笑了笑,在季风的吹拂下显得可怜但又带着讽刺。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说“小静,我明天再来看你。”
第二天中午,女孩如约出现,这次她主动问起了少女的事,少女依旧保持着她那惯有的沉默,女孩只好不说什么了。时间又过去了一天,女孩仍旧没有放弃,依旧守在少女身边,但少女始终没有理她。“你别管她了,连她爹妈都不管她了。”一个路人走过说。女孩没有回答,只是憨憨地笑了笑,透出善良的气息。少女诧异地看看她,但仍没有对她说话。
一个星期后的夜晚,少女望着天上的繁星,眼里闪烁着泪光,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突然身上多了件衣服,她惊恐地一转身,是那女孩。“赏月啊,好兴致!”两人靠在墙上,沉默良久,忽然少女说话了:“姐姐,你说人活着有意思吗?”
女孩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她欣喜若狂。多美妙的声音呀,犹如百灵鸟清脆悦耳的歌声!“当然有意思了!活着可以干很多事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你可以去实现它。”女孩掩盖不住欣喜,话音带着颤抖。
“我……我是个身体不健全的人。”小静抑制住内心的悲痛,悠悠地道出她的心里话。
“怎么不可以?我也是残疾人,只要自己高兴,何必在意别人的目光呢?你那么可爱,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你知道海伦凯勒吗?她也是一个残疾人,但她敢于挑战世俗的目光,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虽然我们的身体不健全,但身体不健全并不代表心灵残缺,正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常人健全,我们更应该比常人坚强,比常人勇敢,更要成为生活的强者!在苦难中痛也罢,哭也罢,这只能招致怜悯,但我们要的不是怜悯。茨威格说:‘命运总是喜欢把伟大的人生披上悲剧的外衣。’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我们在行动上虽然有点不方便,但我们可以活得同样精彩。我曾经也跟你一样悲观、绝望,但到后来我明白了,成功与幸福都需要自己创造,别人给不了你,一切都得靠你自己!”小静忍不住将目光投向了女孩,
“我可以相信你吗?”少女问。
“当然,我的手永远在这儿-----不离不弃!”女孩坚定地说。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提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提问呢?
一、注重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 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获得多种解答 问题的方法,使 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具体的提问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提 出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简单精练、难度与梯度并存。比如说进行 《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的教学时,围绕明天封不封阳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楼房为什么要设计阳台呢”?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就可以提出表扬。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偏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家庭装修时,为什么先要封阳台呢”?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文章中主人公最初决定明天封阳台,为什么后来又对这一决定产生了疑问”?这样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对于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 “为什么文章主人公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这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提问要注意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目的和内在意图,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所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而设。比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较难把握。我们不妨先设置针对性提问:“文中的‘路’仅指地上之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后,最后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一问,加以一定的过渡,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问题,也就能轻松解决了。
四、提问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以后,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抛弃繁华而追究本真的课堂提问,必将引领我们走向纯净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重感悟—紧随形象美的代言人
美离不开形象。高尔基曾经说:“文学是人学。”所以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须伴随对形象的感悟,教师应“努力使儿童的思维过程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来进行”。《伟大的悲剧》中,茨威格笔下的“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着”的斯科特及其队友为了祖国的荣誉,义无返顾地加入到了南极探险行列中。虽然葬身冰原,但他们那种为祖国荣誉勇于献身的精神,敢于冒险的科学探索欲望让人肃然起敬。在课堂上我重点分析了这些人物形象的美,在浓烈的课堂气氛中,他们行为的高尚、精神的伟大感动了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同学们1个个深有感慨,并纷纷对照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反思。
2、启想象—打开意境美的显示屏
1位大师说过:“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感世伤怀,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原本是春暖花开的3月,京城里却杂草遍地,民不聊生,连娇弱之花亦在为国都的残破落泪,形只影单的鸟儿发出阵阵哀鸣在为失散的家人担忧……这合理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诗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让他们产生1种身临其境之感,更能进1步领悟到诗歌的精髓。
3、细推敲—掌控语言美的试金石
“文学的第1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可见,精美的语言多么重要。
1.推敲点金之笔
精美之文章常有精妙之用词。所以,推敲文章的遣词造句,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的开头即写得很生动,其中的“钻”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小草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冒出头来感受春天气息的情景,“朗润”1词形象地写出山的色彩明亮,“欣欣然”1词把大自然久睡后初醒时那副慵懒的模样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来了。这些词语都需我们引导学生认真推敲。
2.品味精彩篇章
富有震撼力的语言常常依靠整齐优美的句式来表现。如《安塞腰鼓》这1课,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把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类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强烈情感。
去年夏初,我们全家游历苏杭,驻足西子湖畔时,方知岳庙就近在眼前。余秋雨先生在《西湖梦》一文中曾谈到自己初识西湖是在一把印有西湖游览图的折扇上,而儿时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视,竟烂熟于心,及年长之后真到了西湖,踏踪循径,如游故地般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岳飞传》,伴随着阅读而深深印在我脑海中的不仅有岳飞高大的形象,还有这圣地般的存在――岳庙。如果西湖如梦,那岳庙则像是燕赵慷慨之士的悲歌,雄壮悲凉。
刚一踏入大门,我立刻就被那庄重肃穆的气氛包围了。环顾四周,黑漆的柱,朱漆的门,九重的飞檐,屋脊上的螭龙,无不透出威严的气息,使人不敢有一丝杂念,心中唯余敬仰之情。
正殿内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那块岳飞手书的匾额“还我河山”了。书家有语:“字如其人。”故右军洒脱,颜公刚直,张旭癫狂,而岳飞的字里透着股雄浑之气,遒劲有力,奔泻如黄河万里,浩浩如大漠黄沙,正彰显出他那“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正殿中还塑有岳飞像,目光赫然,炯炯有神。佛家有云“金刚怒目”,用来比喻威严,我以为,岳飞这坚定的目光更胜金刚。而他这跨越了八百年岁月的凝望中,又包含着什么呢?是陆放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恨在胸,还是杜少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怆然涕下,抑或坡“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的欲挽狂澜呢?我猜不透,也不敢猜,但从《满江红》那一泻千里的笔法中,我们或许可以悟出:这位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的擎天一柱在希望些什么,抑或在叹息什么。
正殿两侧的配殿里,还供奉着牛皋和张苍水。牛皋跟随岳飞南征北战数十载,立下赫赫战功,可他的结局却不像《说岳全传》中写的那样浪漫:“气杀兀术,笑杀牛皋。”史书上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又一个英雄末路的悲凉图景:“及飞死,皋亦为奸人所害。”而张苍水则是属于另一个末路王朝――南明的死士,他曾同郑成功联手克复江南四州三十二府,使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重归南明之手,到最后兵败被俘,誓死不降,化作西子湖畔又一泠泠孤魂。常言道“时势造英雄”,但更多的英雄却是被时势所毁灭。岳飞如是,文天祥如是,张苍水如是,史可法如是,李秀成如是。然而正如茨威格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写道:“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又如屈原在《九歌・国殇》中有云:“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张苍水其如是乎?岳飞其如是乎?
到了岳王坟前,想那英雄最后的归宿也不过是一黄土。想那墓碑上镌刻着的“岳鄂王”等字句所散发出的荣光,怎么也抵不过朱仙镇被迫班师的遗憾、风波亭父子惨死的冤屈吧。但冢中之人就这样静静地躺着,谈不上快乐,也说不上悲哀,只是安详坦然地注视着跪在墓前的秦桧、秦桧妻王氏、张俊、万俟这四个贼子奸人,默默地度过了八百个春秋。“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世音书漫寂寥。”自古贤愚殊途同归,但时间真的能磨灭历史的印迹吗?我扪心自问,不假思索地给了自己否定的答案――人们不会忘记!像岳飞这样的英雄,将永远活在每个华夏儿女的心中,他们的浩然正气,将永存于天地间。
等到离开岳庙的时候,天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旁人念起了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我却在心中玩味着写给岳飞的那副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雨中的西子湖水泛起阵阵涟漪,荷花上万斛珍珠倾泻而下,而我的内心却十分平静,耳畔回响着的不是铮铮箭响,而是那斜阳晚照下的渔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呜呼!愿将杯酒祭江水,为君消却万古愁!
是为记。
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