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个人调研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每位同学针对所在地区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2.通过参观,调查,访问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
3.书写要工整,字数不少于3000字。
4.开学后交于各团支部,(以纸质稿件兼电子稿形式)统一交到校团委。
1.调查当前社会经济状况,选择当地企业,调查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等。
2.面向当地居民,调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成效。
3.结合低碳环保主题,调查当地环保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开展低碳环保主题宣传。
4.结合世博会主题,开展"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开放文明"相关宣传调查。
5.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大学生开展“大国国民心态”问卷调查。撰写调查分析报告。
6.围绕大学生创业就业为主题,走进当地劳动管理部门,调查了解相关情况。
7.通过与长辈沟通交流,了解时代变迁给国民带来的生活变化。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的调查研究。
9.大城市“蜗居,蚁居”的现象实践调研。
10.宿迁大学生村官相关问题调研。
11.结合宿迁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主动到有就业意向的企业单位开展见习,总结撰写见习报告。
12.深入城市社区,厂矿,农村进行调查研究。
13.面向宿迁留守儿童开展服务性实践,并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调研。
14.发挥旅游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深入农村,开展支教服务,并进行专题调研。
15.关于市民防震意识的调查研究。
16.关于当代青少年信仰问题的调查研究。
17.关于90后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指导;顺利就业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狭义上讲是给在校大学生传递就业信息,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达成协议的载体。从广义上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社会求职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就业心理辅导,求职就业技巧传授;通过收集社会资源、了解社会需求来提供就业导向,组织相应的专场招聘等。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在校大学生所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保障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是各大高校目前的重要工作。
一、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力度不足
当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发现普遍存在力度不足的问题。第一,在院校中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更多是针对近几年的就业政策、毕业生就业心理及求职注意事项等。第二,各大院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单一,主要是就业信息收集、以及办理就业手续和离校手续等。
2、就业指导师资建设薄弱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各高校当前普遍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现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由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各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和老师以及部分企业中高层,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所以,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只能针对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短期指导和程序上的辅助作用,对在校生个人长远发展起到作用微乎其微。
3、就业指导工作中忽略创业指导和教育
在当今高校逐年扩招生源,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是一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新出路。高校的创业指导和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技能,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建设,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但是,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很少涉及创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存在的创业指导教育大部分是一些相应的竞赛类活动,缺乏一定的倡导和创新。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中,创业指导只占用了很少的课时,使得在校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部分缺乏创新能力。
4、大学生自身原因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求职人数逐年巨增,就业矛盾日显尖锐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面对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日显焦躁,在人生选择和奋斗关口上,出现逃避、退缩现象;对于各个就业岗位的竞争中,显现出自卑心理,自信心匮乏;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现实社会的了解,个人期望与现实就业形势的落差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就业指导培训,大学生个人求职就业没有方向性,在求职就业中出现跟风走,大部分按照固有的常规模式发展。第三、缺乏社会实践,与社会出现脱节断档的现象,对各种职业的认知度较低,没有详细的行业了解。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增强就业指导内容。
第一、丰富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改变原有教学计划、大纲,根据广泛的调研,收集就业热点,发现求职就业创新处。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覆盖面。就业指导课不再主要针对毕业生,要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通过课程的开设来加强学生就业危机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大二和大三阶段应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确立适合个人发展的就业观;大四阶段提升学生求职技巧,增强求职心理,组织多场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广阔的空间。
2、加强就业指导师资建设。
面对目前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绝大部分是非专业的情况,第一,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加入,提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人数,配合部分兼职教师。第二,加强就业指导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通过专家指导交流会,技能培训等,提升就业指导课教师水平。
3、重视创业教育,提供在校学生创业载体
把创业指导和教育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积极性,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一系列载体。第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创业知识和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进行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可行性分析,倡导挑战自我,自主创业,为自己创造就业新岗位。第二,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根据专业、生源等情况建立本校学生自主创业制度,鼓励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学校资源,构造大学生创业平台。第三,组织策划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科学热情,挖掘大学生的知识与潜能,扶持创业团队,培养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4、全面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
第一,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个人能力以及正视所能追求的个人社会价值,做好个人自我认知,摆正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公正评价个人优缺点,继续发扬个人长处,及时弥补不足和短板,完善自我。第二,通过就业指导课程来指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及时了解社会就业动态,获取就业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法规,掌握求职技能。第三,提高心理素质。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能力,树立自信心;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自己跌倒的地方总结原因并及时改正,作为以后求职路上的经验积累起来;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心理调整,培养个人良好的兴趣爱好,热爱生活。(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畅.谈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42-45.
[2]肖克奇,张振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对策[J].职业时空,2006,(22)28-30.
[3]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25.
[4]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63-365.
[6]李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3(2):24-25.
关键词:广西民族大学;“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334-02
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未来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成效的尺度。当前,“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力,为了研究“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基本规律,笔者在广西民族大学2008、2009级学生群体中开展了调研,调研以问卷调查与座谈、走访相结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43.3%。结合问卷与其他方式调研,笔者试对这一群体基本思想特征进行大致的梳理分析,并就其与安全教育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
一、“90后”大学生群体思想特征状况及基本特征分析
(一)“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现状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笔者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日常心理行为的状况分析如下。
1.思想政治状况。“90后”大学生政治立场较为鲜明,但政治敏感性欠缺。在如何对待“”、“”等分裂行为的选项中,有超过七成的同学选择“反对一切企图分裂国家的恶势力”。但对国家时政关注的选项中,也有超过七成的同学是“偶尔、不太关注”,只有24%的同学是“非常关注”的。“90后”大学生思想积极上进,追求进步,但实际选择中却也更加现实化。在大学生入党问题上,62%同学“愿意”入党。但在遇到现实问题的抉择时,只有29%同学“愿意”响应国家社会的号召,到西部等贫困地区奉献自己的青春,51%同学表示“不愿意”。
2.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状况。“90后”大学生对人生看法与责任感悟较为明确。对成年是如何看待的选项上,六成的同学认为“必须对家庭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31%同学认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负责”。自己成年后,如何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71%同学认为“首先需要好好读书,对自己负责任”,18%同学认为“需要以公民道德准绳约束自己,做一个合法公民”。但对身边同学却存在一定否定看法,40%同学“认为周边很多青少年没有社会责任感”。对基本道德观念、未来人生有一定认识。在学问与赚钱两者关系上,过半的同学认为“有道德比赚钱更重要”,18%认为“学问比赚钱更重要”;在如何看待考试作弊,拾遗不还等行为时,64%同学认为“社会风气有待改善”;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个人应如何做呢,过六成的同学认为“好好学习提高个人竞争力”。
3.心理性格状况。在问卷调研中发现,这一群体整体心理状况良好,但辩证地看,还有许多同学自我感觉欠佳,在对他人评价时,往往表现一般,同时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对心理产生较大困扰。对于自我心理状况,14%同学感觉“良好”,27%同学感觉“差”或“很差”;其中心理困扰来源,37%同学选择来自“学习”,20%同学选择“人际关系”;对周围同学如何看待时,负责评价较多,21%同学认为“缺乏团队精神”,28%同学认为“个性张扬”,17%同学认为“冷漠”,而仅有22%的同学是“自信,有创新”积极心理的。
4.日常行为状况。大部分同学自主性较强,能自我规划,但个别同学却状况不佳。在同学交往中,感觉“较好”选项的有52%,但感觉“很差”也有5%;同时也有七成同学为自我规划较好,为自己设计过目标,却有30%“没有”或“没有考虑过”;当遇到挫折时,36%选择“与朋友商量解决”,46%选择“自己解决”,却也有8%同学“不理会,逃避”。大部分同学生活安排较有规律性。40%同学月消费在“300~500元”,但有13%在“800元以上”。在课外娱乐生活中,21%同学选择经常上教室自习,18%同学选择“逛街购物”,13%同学去“KTV唱歌”等;在上网冲浪时间选项中,每周花费时间里,23%在“5小时内”,38%在“10小时内”,21%在“15小时以上”。
(二)“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基本特征分析
从以上问卷调查统计情况中,可以总结出“90后”大学生思想素质基本特征。一是思想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现实生活,都可看到他们明辨是非、真切关注,可以认为“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健康良好,富有激情活力,立场坚定,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很强烈的责任感。二是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里,“90后”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代人更具明显人格特征,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宽广的信息平台,使得他们思维更加开阔,更易成了新鲜事物的热衷者和追随者,更易成为时代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三是部分同学处于迷茫、探索阶段,价值取向多元化。“90后”大学生刚踏入高校,特别是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好奇与紧张,想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却难以一时适应环境需要,因此对大学生活,未来发展都处于迷茫状况。受当前多元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他们逐渐呈现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行为选择的自主性、理智性、务实性。四是个性张扬,缺乏磨炼,综合能力有待提高。“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勇于表现自我,但生活环境所限也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忍耐包容能力等方面较弱,需要进一步磨炼提升。
二、“90后”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特征的逻辑归因
(一)社会宏观环境层面
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等为“90后”大学生的道德理想观、人生价值观、学习成才观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当他们步入高校,开始对大学全新的独立生活时却又使他们思想上出现了现实与理想、利益与良知的冲突。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思想多元化带来的冲击,社会思潮的泛起,这些给“90后”大学生带来了挑战,在吸收外来文化先进因素的同时,也深受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的不良影响,个别学生甚至轻视民族文化传统和党的光荣传统,产生了崇洋的心理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
(二)家庭及校园环境层面
“90后”大学生大多出生有“四二一”家庭环境中,他们在物质上得到尽可能的满足,但也承载着父辈们期望,承受着社会、家庭较大的期望压力,使他们在物质丰富,倍受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进一步加推“90后”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呈现。当前在高校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更多地关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上,而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也不到位,突出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职责不明确等。
(三)学生个体层面
“90后”大学生刚摆脱高中升学压力,进入大学,其正处于心理和智力逐步成熟期,思想的发展超前于知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面临着繁重的大学学业,往往导致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协调,理想与现实的脱离。在当前新媒体的环境下,即时通讯交流的快捷便利,他们可借助先进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着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以及事件,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和道德水平,但实现生活阅历的欠缺,心理的不成熟,判断是非善恶的缺乏往往导致他们容易走向极端,偏听、偏信而受到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群体思想与大学生安全教育互动关系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与其他年代大学生相比,其群体思想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笔者认为,这一群体思想特征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内在互动关系。
(一)研究大学生群体思想是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础
通过笔者的实证调研了解当前“90后”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思想特征,这是时代的烙印,受着时代的深刻影响。他们政治立场坚定,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领悟能力较快,但在大学阶段也他们处于思想动荡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弱。因此,这一群体对自身所处环境与自我安全状况了解与把握程度也较为低下。大学生安全教育就是要通过外在的教育形式,引发学生内在自我安全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而建立起安全的防护墙,达到大学生自我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安全教育过程中,如何体现教育的针对性、时代性等,这就需要结合大学生思想特征进行教育。如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则应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状况与对网络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等实际,探索建立安全教育的网络化、生活化、趣味化等。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体现
安全重于一切。学生工作也始终是围绕着安全为重心进行开展的系列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人的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推进人格的健全,人性的成长,是大学生一种内在锻造的体现。通过大学生群体思想的研究与教育,最终达到学生外在的成长。大学生安全教育也主要是通过加快学生安全认知能力的提升,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实现内在与外在自我安全的状态。学生安全与否,是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应该说,大学生安全是做好其群体思想教育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最终的归宿。因此,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田广和.“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特征[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129)
摘要院基于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基本理论和当代高校寝室拥挤现象的研究,分析了拥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探究,针对大学生的行为心理需求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女生寝室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相应的改造设计。
关键词 院大学宿舍;环境心理学;拥挤感;家具改造
中图分类号院TU24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156-02
0 引言
高校宿舍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空间。宿舍空间的质量往往会影响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综合价值观念的取向和确定。我们在调研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的宿舍时,发现宿舍拥挤及室内空间环境较差,分区混淆,学生缺乏个人领域感和私密性。因此需要亟待解决寝室的拥挤问题,优化室内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1 宿舍拥挤的原因分析
造成寝室拥挤感的原因有多方面,通过对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男生宿舍星天苑G 座与女生宿舍云天苑B 座的实地调研,对拥挤的原因进行概括:
1.1 寝室平面尺寸我们调研的两座公寓,都采用竖向分开式布局形式,即睡眠空间和活动空间上下分开,上层床铺,下层为书桌、衣柜等家具。寝室4 人间,室内空间分为四个领域,将床位两两分开,寝室中间为交通空间。寝室的开间为3.3m,除去家具所占的空间,中间留下的交通、交流空间只有800mm 左右,尚且能够满通需求,但调研时我们发现物品占用了走道空间,使原本不宽敞的走道显得拥堵,不利于相互的交流沟通。
1.2 阳台疏于整理、利用率低寝室阳台为开敞式,除晾晒衣物外,利用率低。尤其是冬天不利于在阳台的活动,阳台不能放置贵重物品,自然地成为了堆放杂物的场所,加之疏于整理,部分阳台的物品混乱拥挤。
1.3 家具设计不合理淤衣柜:宿舍衣柜是一个宽73cm,高133cm,深60cm 的立方体储藏空间。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男生的衣柜几乎又满又乱,相对于男生不善整理,女生的衣物则摆放整齐,对衣物较少的女生可基本满足需求,但还是普遍反映衣柜无法满足需求。部分男生表示,衣柜不能放下一个学生四季常穿的衣物、被褥。其次,行李箱放在衣柜外面会给原本就小的宿舍造成更大压力,放在里面会打乱衣柜原有的布置方案,很多女生还把一些衣物放在了行李箱里,取用十分不便。于脸盆与鞋架:衣柜下边的架子上可放鞋子、脸盆,但空间不足。在调查时发现,女生基本选择在衣柜下面放鞋子,但不够四季的储藏,需要鞋架。尤其在高年级女生宿舍中,放置鞋架很常见,使原本拥挤的宿舍空间就越发糟糕。盂书桌:在男生宿舍中,调查时发现一些男生配备了台式电脑。书桌被显示器,书本、零碎物件占用空间后所剩无几,学习空间太少。因此男生宿舍玩游戏的情况下就大大影响学习效率。在女生宿舍,这种现象相对缓解一些,女生大多使用笔记本电脑,使用时所占空间相对较少,可以满足学习需求。但所使用的书桌设置了放主机和键盘的地方,这对于使用笔记本电脑的同学是不适用的。另外女生喜欢的各种装饰品和需要使用的日常卫生、护肤品占据了书架很大一部分空间。
2 不同的学生对宿舍使用的需求差异分析
寝室的拥挤现状,使同学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需求也随着性别、专业、年龄的差异而有不同,了解这种差异,有利于我们合理设计室内空间和家具,减少寝室拥挤。
2.1 对储物空间需求的差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与质量也有质的变化。了解大学生对储藏空间的需求,对我们研究大学宿舍的储藏空间,以及预测大学生宿舍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物品上,女生普遍要比男生多一倍的衣物,尤其是鞋子的储存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宿舍都有鞋架。另外还有各种饰物摆设,比如护肤品等瓶瓶罐罐,这些物品在视觉上容易造成拥挤感。因此女生宿舍需要更多的个人储藏空间。
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不同于十年前的现象。即使衣柜有足够放衣物的空间,仍然有不少衣物挂在宿舍里学生自行粘的挂钩和绳子上。这一现象在女生宿舍十分普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女生更注重搭配,而不是由于气候变化或者衣物脏乱而更换。根据场合变化或温度变化换下的衣物不需要清洗,但又不能将其放置在衣柜中,所以,女生宿舍对衣柜之外的置物空间需求较大。
2.2 专业差异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宿舍使用中需求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宿舍设计时进行区别化和特殊化。以建筑学为例,该专业学生对制图工作空间有特殊需求。该专业学生普遍反映晚上在宿舍里,需要图版和纸张的徒手作业中,最大的问题是灯光太暗和桌面太小。晚上熄灯后用来照明的应急灯光照的范围和亮度都很欠缺。另外桌面除了图纸,还有工具,需要能适合制图工作的工作台。此外,熬夜期间对宿舍他人干扰也是问题。因此,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置物空间的需求及个人空间的需求更强烈。
2.3 年龄阶段差异调查发现, 高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宿舍使用的需求存在差异。交往方式上,年级越低的学生越倾向群聚,年级越高的学生越趋向个体。随着年级增高,这两种倾向在同一人身上出现不同的比重。一、二年级有密集课程与社团活动,群聚的需要,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宿舍的使用上体现为对小聚会空间的需求。到了高年级独立倾向逐渐增强。研究生比本科生有更明显的独立倾向。考研、写论文、求职等因素,使这一时期的学生对宿舍使用上集体活动的需求减少,生活上独来独往的情况增多,并要求更多的私人空间。
3 寝室改造设计
基于以上研究以及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分析,从人体工学角度出发,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宿舍为例,对家具设计中(床、书架、储物柜、衣柜、书桌等)存在的诸多不合理提出以下改造建议:
3.1 阳台的改进设计西安在气候分区中属于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利用率极低。因此改为封闭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在阳台活动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其储物能力。物品可以在阳台上进行分类储存,例如鞋柜、吊柜的设置能够大大减少室内物品的堆积,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室内的拥挤感。
3.2 床铺空间的改进设计针对学生常在床头看书和在床上放置书、小物件的习惯,可在两床头之间设置一斜靠靠背及简易壁橱,以便于学生依靠和放置物品,靠背设为活动式,睡觉或不用时可取下,以不影响睡觉时长度空间尺寸。当然,为了简便和节约成本,此靠背也可不设,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自买靠垫倚靠。靠背高约0.35m,与床面大概成110-115毅。靠背弧形弯曲符合人体脊椎自然曲线,材料可使用简易的框架结构,既经济合理又渗透着时尚感。简易小壁橱可为与床体相连、由床部提供支撑的直立双层结构,可放置手机、眼镜等常用物品。壁橱高度设计可参考标准中的男性18-25 岁和女性18-25 岁第50 百分位坐姿肩高,设为60-75cm 可调;两层搁板之间的高度,可参考一般书本的高度20-26cm,设为28-30cm 可调;壁橱宽度参考一般书本宽度15-19cm,取20cm。
3.3 书桌及储物空间的改进设计目前的电脑桌即是书桌,桌上既放电脑又放书籍等物品,因此可采用“L”型设计,将电脑桌和书桌分隔开,较小的一边放置电脑,较长一侧用于学习,转角处设置成弧形。将L 型书桌的用于放置电脑的一侧设置为可活动性可以增强书桌的适应性。在需要更多的活动空间时,可将电脑桌部分收起来。反之,则可以将其展开。在储物空间方面,可以去除放置键盘的抽屉,在书架处增加部分隔断,在书桌下方增加两排鞋架。这样更有利于物品的分类收纳。(如图1、图2)
3.4 衣柜改进设计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大学生审美需求的变化,大家喜欢频繁地更换外出着装,加之当下服饰材料的变化,大家对隔断的需求并不高。因此在衣柜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地去除一部分隔断,加大晾挂衣服的空间。尤其是女生的衣柜,可以适当得增加井字形分割的抽屉来收纳小件衣物。(如图3、图4)
4 寝室改造设计后的效果
寝室环境改造后,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宿舍空间的拥挤感,完善并优化了室内环境,利于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同时创造出合适的个人空间,促进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与完善;进而推动学生宿舍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推动校园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模式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活动,对大学生具有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等价值。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体现。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式,通过临时性专门机构实现对指定项目进行高效的计划、实施及指导,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进而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及手段,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模式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为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贡献了积极的力量。然而,实践内容尚不全面,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等问题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
1.实践内容尚不全面。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模式在理念、体制和机制上均普遍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师常常把社会实践局限于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走访、志愿服务等范围,很难有效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相当数量学生以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践内容没有很好地同大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没有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实践活动的划分,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难“学以致用”,只能被动参加实践活动。这样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乃至创业等问题都缺乏指导作用。
2.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信息和资料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应对快速增长的信息成为社会实践顺利进行的保证。我国不少高校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使用人工记录参与活动对学生信息和学生的实践进度,这样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巨大,容易出现差错,而且加大高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智能管理,让大学生个人信息和活动进度实时显示在管理系统中,便于管理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然而,由于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过于重视眼前利益而忽视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的长远发展,不愿建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3.资源整合力度略显不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及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之间普遍存在各自规划、单独管理的现象,教学和活动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例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场所之一,由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基地建设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建设过程中运作不规范,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整合资源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发展尚存在较大的空间。
4.受众范围还不宽泛。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通常由校团委指定,学生个人没有选择实践活动的自。管理人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负责人按时反馈活动信息,自身并不参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导致无法及时处理高校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突发状况,影响到实践工作的成效。由于部分高校对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及形势的变化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导致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离意图和资金不足等问题。此外,就我国大学生现阶段社会实践活动来看,实践活动基本都是学生工作者带领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很多普通同学缺乏活动热情,导致社会实践活动缺乏联动效应,很难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思路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内涵。项目化管理模式伴随着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而发展成熟,它是指从具体任务入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技术,将项目的设想和具体实现过程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因素之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是项目。所谓项目,是指组织或机构为实现预定目标,在一定时间和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次性工作。将项目化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是指使用项目化管理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实践工作的计划制订、实施监督、成果评测等各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过程管理,目的性更明确。
具体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细分为以下阶段:一是项目启动阶段:项目启动包括社会实践项目的制定及授权,实践活动负责人的任命,实践活动小组的划分,以及实践项目利益相关人的确定等;二是项目设计阶段:这一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计划,例如活动的区域、活动的范围、活动的时间,活动的人力物力分配,项目预算编制,时间活动项目的考核和管理等;三是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进度的监督及管理;四是项目总结阶段:该阶段主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验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分析。作为现代化企业的科学管理方式之一,项目化管理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管理对象、管理模式和活动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连接点,这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的基本保证。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都是以实现预期目标为活动原则并且具有一定生命周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各小组目标明确,小组成员围绕相同的总体目标进行活动的设计、实施、监督及总结等过程。项目团队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具体项目,团队成员通常完成项目中分配给自身的模块,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合作,最后由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模块总结。在生命周期方面,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项目进度、费用及质量等因素的管理有所侧重,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和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准备、开展和总结等阶段,并且需要保证以上环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
其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管理方式上都具备系统性的重要特征。项目化管理通常对大项目进行分解,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和责任分配,促使成员之间有效协调与合作,同时管理人员要对项目周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活动经费、活动周期和活动成果等方面关系密切,并且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预先分配,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和协调性。
最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项目化管理在组织上都具有较高弹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通常具有一定弹性,这是由于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针对小组的活动开展进度、经费使用情况、突发事件等因素动态调整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例如,删除部分实践内容、延长实践活动时间等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由于项目的目标和实施方式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而调整,因此项目通常具有临时性和高柔度性,这样才可以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人员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的价值。首先,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管理人员意义显著。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入项目化管理理念和知识体系构思,是实践活动的全新尝试和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新的思路。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机制体制,使用企业项目运作的方式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整合利用资源,还可以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人员可以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管理模式,同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教学理念。
其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对高校大学生也有明显的意义。对于大学生来说,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避免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合理选择活动内容。管理人员通过前期调研可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焦点事件进行分析,使其可以选择主题突出的问题实践。同时,使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使大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解和认同团队活动在处理复杂问题中的重要性,培养与同伴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向实效性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
将项目化管理模式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为其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科学分组,合理侧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活动的任务要求和特点,将整个活动按照特定标志分为若干项目组。所谓项目组是项目总体内进行的一种定性分类,将总体划分为性质相异、范围较小的个体。项目分组可以明确反映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在各个项目组的基础上计算各组所占的比例,分析各组在总体构成上的重要程度,帮助管理人员对各个项目组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有效判定和评价,并且帮助各个项目组成员明确小组和个人的活动内容和职责,强化责任意识。
以某高校大学生绿色环保中国行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该活动内容涉及生态规划、生态旅游、公共设施规范化、社区环境管理、家庭节能管理、企业节能管理、绿色办公和生产等诸多环节。此时,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可将该活动横向划分为进农村、进城市、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五个项目组,每个小组的成员根据分组的实践对象不同而不同。该活动从纵向上划分为调查研究、问题调研、宣传、技术、方案设计等层次。经过横向及纵向的划分,就可以很好地使这一项目深入开展下去。
2.责任明确,制度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活动主体为正在接受高校教育的学生,因此实践活动的责任可以根据高校教学模式的特点分为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职责、指导老师职责、大学生职责等三个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在明确责任、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制定目标管理责任清单,确定活动的目标和要求,促使各项目负责人加强组织领导,对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和部署,保证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第二,活动的指导教师需要经过个人申请、组织筛选而确定,担负培养和指导大学生的重要职责,需要管理人员制定相关规定对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和监督;第三,为规范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更好地体现团结、求实的精神,制定大学生实践管理准则,明确大学生管理和培训、权利与义务,量化考核等相关内容。
3.量化考核,综合评价。为全面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需要在活动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在活动前期,应当对各项目组及整体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活动内容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各项目组的活动内容和进度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不足和改正措施,帮助小组成员顺利完成本小组对活动内容;活动结束后,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活动评价体系,对项目组、指导老师、小组成员的活动表现和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项目化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2009.
[2]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5(4):124-127.
[3]张洁.社会实践与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