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象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富有美洲气息的《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亲切可爱 “山姆大叔”及风靡全球的“芭比娃娃”组成了美国的五大文化象征,它们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代表了美国的文化,充实了美国文化的内涵。通过对这些文化象征的了解分析,能对美国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一、自由女神像,美利坚的标志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也称作“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坐落于美国纽约市的哈德逊河(Hudson River)河口附近的白德路岛(Bedloe’s Island 现称为自由岛)。
1876年为庆祝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00周年,法国政府将自由女神像作为礼物赠送给美国。自由女神像是法国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Auquste Bartholdi)的作品。为完成此作品,巴托尔迪总共花费了近十年时间,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巴尔托迪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参考了其妻子的手臂。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其上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刻有美国诗人埃玛・娜莎罗(Emma Lazarus)的诗作。
一提起美国,人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矗立在海边的自由女神像。她是美国的标志,更是美国文化的标志。自由女神像反映了美国文化中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民主自由的社会。无数的美国人及想成为美国人的人们都把它看作心中的圣物,激励着自己去实现民主、追求自由等崇高的理想。所以说自由女神像象征着美国文化中追求民主、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美国哥特式》和野牛镍币,美国人的开拓精神
美国哥特式是一部油画作品,野牛镍币是一枚特殊的硬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壮丽的美国开发史。
1.《美国哥特式》
《美国哥特式》的是美国人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1930年的绘画作品。伍德在南部的一个小镇上看到所颇具哥特式风格的房屋,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想象着一个农夫和他的女儿站在房子前面,然后拍下这个房子的照片带回了他的工作室。他请他62岁的牙医和他30岁的妹妹穿上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衣服作为模特,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副作品。其中画中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视,双唇紧闭,黄瘦的脸上表情十分严肃,鼻梁上一丝不苟地架着圆圆的眼镜,沾满泥巴的手里拿着一个叉。女人同男人一样,表情严肃而坚毅。
2.野牛镍币
野牛镍币(Buffalo Nickel)是由美国著名艺术家詹姆斯・厄尔・弗雷泽(James Earl Fraser)设计,1913―1938年间生产的一种硬币。美国传统硬币上刻画的主要是美国政府的杰出人物,其中大多数是著名的历届总统。可是弗雷泽没有循规蹈矩,他将美国野牛和土著印第安人印在钱币上,野牛和印第安人都是美国西进运动中最常见的两种形象设计者,以此来纪念西进运动。
如果说《美国哥特式》传神地描绘了美国开发初期普通农民形象,而野牛镍币上两幅画面则反映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西进运动中表现出的民族性格。它们共同象征在开发美国的过程中美国人民勤劳耕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美利坚合众国的昵称――“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Uncle Sam)”是与英国的“约翰牛(John Bull)”齐名的国家昵称。在美国的报纸杂志、文学作品和漫画中,都可以看到“山姆大叔”的名字及其生动的形象。山姆大叔常常被描绘成高个子,面庞瘦削,头戴饰星高顶帽,身穿燕尾服和条纹裤老人,虽白发苍髯,却精神矍铄,一派威仪。这一形象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
“山姆大叔”这一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当时纽约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类包装商,他诚实能干,富于创业精神,在当地很有威信,人们亲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战争期间,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1812年1月,纽约州长带领一些人前往其加工厂参观,看到牛肉桶上都盖有E.A.U.S.的标记,便问是何意思。工人回答,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凑巧的是,“山姆大叔”的缩写也是U.S.,所以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U.S.就是“山姆大叔”(Uncle Sam)。这件趣事传开后,“山姆大叔”名声大振。人们把那些军需食品都称为“山姆大叔”送来的食物。从此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出现过“山姆大叔”号召美国青年当兵的宣传画,流传很广。1961年,美国国会正式承认“山姆大叔”为民族象征。
山姆大叔是美国二战后政治需求的产物,它代表着美国文化中诚实可靠、吃苦耐劳的精神。美国人民还把其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品质。
四、芭比,永具活力的美利坚
闻名全球的芭比娃娃(Barbie)是自1959年来美国最畅销的时尚娃娃玩具,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拥有着永远年轻的相貌、变化多端的形象和创造者不断赋予她的生活故事与职业经历。芭比是时尚界的宠儿,也是美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芭比娃娃的设计灵感来源与一个德国一个名叫Bild LIli 的玩偶。芭比娃娃的创造者和玩具公司认为芭比娃娃不仅仅是一个漂亮的摩登女郎,他们一直努力把她塑造成一位智慧、独立、积极进取的时代女性,希望在她身上能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女性的进步。在鼓励女人上班的60年代,芭比穿上了行政套装,挎起了公文包,包里有名片、信用卡、一份报纸及一个计算器;当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时,芭比娃娃很快就成了一名宇航员;进入e时代,聪明的芭比娃娃也开始给朋友“伊妹儿”了;为促进民族团结,玩具公司曾经推出“黑人芭比”、“拉丁芭比”、“日本芭比”、“中国芭比”,芭比所代言的民族有45个之多。
芭比娃娃并不是一般的女孩子的玩具玩偶。她教导着女性要独立自主,要做自己的主人。正如美国文化评论家M.G.罗德(M.G.Lord)在《永远的芭比》里指出:“她只要换一件衣服就可以发明她自己:前一分钟还在聚光灯下独唱,下一分钟就变成驾驶太空船的飞行员。”芭比娃娃是晚期资本主义女性的化身,她象征着美国的流行文化。她的形象,以及为她创造出来的职业和生活,更是美国女孩所向往的目标。所以《商业周刊》在“2001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上对芭比品牌评价说:“她不仅是个玩具娃娃,她也是美国社会文化的象征。”
五大文化象征分别从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勤劳耕作、勇于开拓精神的嘉奖,对诚实爱国等美好品质的肯定,以及女性的独立这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诠释了美国文化,丰富了其文化内涵。美国文化独具特色,颇有魅力,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给人类的绚烂的文化长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Althen,G.American Ways.Intercultural Press,1988.
[2]戴特斯曼等著.陈国华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采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
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1960年,中国在湖北省沙市郊区发现现存最早的纪年脊兽。在一件筒瓦脊兽的瓦内壁刻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距今已近2100年。可见中国建筑上出现吻兽,至迟在西汉时期就比较完备了。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
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
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关键词] 《喜福会》;千里鹅毛;花瓶;食物
电影《喜福会》改编自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同名畅销小说。1989年该小说出版后,就受到了评论家的广泛关注,曾获得“全美图书奖”和“最佳小说奖”。1993年,美国华人导演王颖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影片尽可能地贴近原著和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使这个以四对母女的冲突与和解为载体的故事成为彰显东方文化的经典。《喜福会》描写了四位性格迥异的中国母亲在抗战期间移居美国,努力获得新生的故事。通过母女们各自回忆过去与现实生活的交替,使我们体会到母亲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她们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们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误读。
与以往反映家庭关系的电影不同,《喜福会》完全按照小说的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电影中的四个母亲和四个女儿分别以自己的视角讲述自己所看到的和理解的事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造成的隔阂。同时,大量的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也蕴含了丰富的感情意义。另外,影片中如行云流水般的叙事方式夹带了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如割肉救母的巫术,打麻将中的言语与眼神交流和四岁就订“娃娃亲”等现象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喜福会》这部电影中大量地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通过表象的事物与行为展示其复杂的内心情感和文化理念,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本文试图对《喜福会》中的象征手法进行解读,从而深入理解该电影所反映的东方文化主题。
一、“喜福会”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的四个母亲都是二战期间从中国移居美国的。身在异国他乡的母亲们说着不流利的英语,过着不完全民主的生活,为了女儿们的将来辛勤努力着。她们每周举办“喜福会”,打麻将、吃中国菜和聊天。在女儿看来,妈妈们“穿着有趣的硬邦邦的中国式立领衣衫,前胸绣着花卉”(谭恩美,16),参加这种聚会很古怪,“如同‘三K党’的秘密集会或者电视里印第安人在打仗前举行的手鼓舞会一类的宗教仪式”(谭恩美,16);而在母亲们的眼里,这个聚会意义重大,它超出了赌博的常规意义,是她们短暂地忘却现实中不快的一种绝佳方式,是她们在异国他乡的精神慰藉,也表达了她们对“喜”和“福”的期盼。
故事围绕着四个母亲在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逐步展开。母亲吴宿愿的去世使喜福会出现了“三缺一”的局面。在阿姨们的邀请下,女儿吴晶美加入了喜福会,并代替了母亲在麻将桌上的位置――东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东方象征着主人,为“尊”。这表达了三个阿姨对晶美的关爱,也预示着晶美最后将回到“东方”,在中国找到从情感上可以代替母亲的两个姐姐。(参见张瑞华,100)正如宿愿所说:“东方是万物起始之源,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风向的起源”(谭恩美,19)。在这里,晶美才真正理解了母亲,过去的“叛逆”才得到了化解。在麻将中,东方为庄家,之后按照投掷骰子的大小或轮流的方法确定下家,四盘为一局。影片中故事的讲述也是从坐在东方的晶美开始,依次为林多、盈盈和安梅。女儿与母亲的讲述互为交织,构成了一个整体。在影片的结尾,晶美带着母亲的遗愿在上海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姐姐,方才真正理解了母亲,感受到了“根”的力量。于此,东方成为母女关系和解的标志,更是对东方文化的重新认知。
二、“千里鹅毛”的象征意义
电影中最具深远意义的象征要数作者在故事的开头讲述的那个寓言:一个中国母亲买下了一只“天鹅”,而这只“天鹅”本是一只鸭子,只是因为把脖子伸得太长,再也变不回鸭子了。母亲把这只“天鹅”带到了美国,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她希望能在美国生一个女儿,长得像她,却能过上与她完全不一样的生活,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自尊自爱,没有忧伤,并希望能把这只天鹅送给女儿当做礼物。但是,象征着美好愿望的天鹅,在美国入境处被移民局官员不由分说地夺走,只留下一片羽毛做纪念。
毋庸置疑,在影片中,天鹅是幸福与成功的代表,是“民主之都”美国的象征,而鸭子反衬的是抗战时期在中国卑微的生活。事实也的确如母亲们希望的那样,女儿在美国能够说流利的英语,大口地喝可口可乐,没有悲伤,绝对自由,可是女儿却对母亲感到陌生,对母亲代表的中国文化充满了不认同。例如,当宿愿要求晶美弹钢琴时,晶美的反应是,这不是在中国,母亲不能迫使她做任何事;林多带着得了西洋棋冠军的女儿四处炫耀时,得到的是女儿的叛逆与不屑。同样,罗丝第一次到男朋友家就受到了朋友母亲对东方人的歧视,而她的本能回应却是,“我不是越南人,我是美国人。”这些女儿们已经变得过于美国化,如同天鹅再也变不回鸭子,女儿们已经脱离了东方文化,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对华裔美国人身份认知的困惑。外表的“东方化”与内心的“西方化”使女儿们对自己的“根”充满不确定性。最后,为了让女儿继承东方的传统文化,宿愿把象征着希望和祝愿的羽毛传给了女儿晶美,在女儿与母亲达到情感上的和解后,晶美又把“千里鹅毛”的故事讲给罗丝的女儿听,表达了东方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千里鹅毛”给早年的母亲们带来希望,象征着她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影片结尾的晶美回国与姐姐团聚传达了华裔人民对祖国的眷恋和落叶归根的愿望。
三、“花瓶”的象征意义
影片在讲述丽娜的故事的时候使用了“花瓶”这一意象。在丽娜的新家里,花瓶摆放在一张倾斜的桌子上。丽娜明知桌子不稳,但是仍然放任之,因为这是丈夫哈罗德大学时代的作品。丽娜与哈罗德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虽然哈罗德的收入是她的七倍多,但他们奉行着“AA”制的生活原则。原本以为所有费用平分,爱才能平等,但是婚后斤斤计较的生活使丽娜觉得自己失去了关爱和尊重。哈罗德送给丽娜一只猫,可猫的除虱费却由丽娜负担;丽娜从不吃冰激凌,但是哈罗德却要丽娜与他平摊费用;外出吃饭时,尽管丽娜只点了沙拉,而哈罗德点了三个主菜,但是吃饭的费用也得平摊。在这个家里,丽娜完全失去了话语权,从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被丈夫所主宰。表面上的经济平等掩盖了夫妻之间应有的温存与爱护。花瓶的岌岌可危象征着丽娜濒临破产的婚姻,而丽娜对花瓶的不作为也象征着她在婚姻中的忍气吞声。桌子的基本要求是平稳,如同婚姻的平等原则;而这个象征着婚姻基础的桌子则是由哈罗德一个人设计,完全忽略另一方的感受,这必将导致婚姻的破碎。
桌子倒了,花瓶碎了。丽娜说她早知道会这样。母亲盈盈问道:“早知如此,为什么不阻止?”在母亲看来,虽然女儿从未受过“三从四德”的教育,但女儿本性的忍气吞声和谦让是她遗传给女儿的,她没有“气”给女儿,使女儿没有能力在婚姻中自救。中国气功提倡的“气”,包括“元气”“经气”和“自然之气”,指个人自我调养、自我认知的能力。盈盈在中国时曾嫁过一个浪荡公子:孩子的满月酒上,丈夫公然与歌女调情,甚至带回家侮辱妻子。为了摆脱折磨,她溺死了自己的儿子来发泄对丈夫的愤怒。到了美国,盈盈一直生活在对过去的忏悔中,无法摆脱。看到女儿的悲剧婚姻,盈盈再也无法把痛苦压在心底,重新找回了自我的“气场”。她像蓄势待发的老虎,准备要解放女儿被禁锢的灵魂。丽娜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决定不再忍气吞声和一味顺从,努力争取并得到了自己的幸福。与母亲盈盈所遇到的负心丈夫相比,丽娜的丈夫有文化、有能力,但是他们都成了从精神上压迫和摧残女性的代表。影片并不是要宣扬极端的女权主义,而是通过故事的讲述,传达着女性觉醒的意识和追求平等的权利。
四、“食物”的象征意义
喜福会中的四个母亲每周聚会,穿上中国特色的衣服,吃着中国菜,以此来暂时忘却自己不幸的过去。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以晶美将去中国与姐姐见面前的一次聚会开始展开叙述,全面地反映了吃中餐时热闹的氛围。在中国的文化中,饮食文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餐桌上的座次、吃饭的规矩都反映了人物的关系与地位,所吃的饺子、螃蟹也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某年的春节,宿愿邀请林多一家来吃螃蟹,因为在蒸之前螃蟹就死了一只,宿愿推说自己不饿,没有吃,而且她的女儿晶美也在别人都挑最好的时候,挑了最小的一只烂螃蟹。这是中国优良传统中谦让的具体化,也是大多中国人与生俱来的风格。另一方面,中国的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也是通过吃来展现的。没有西方文化中的拥抱和亲吻,取而代之的是拼命地给子女夹菜与不断地要求子女“多吃点”。在东方文化中,食物就成了母爱的替代物,吃得越多,感受到的爱就会越多。在晶美去中国前的告别宴上,林多端上自己的拿手好菜,拼命给晶美夹菜,遭到晶美的拒绝后,林多的回答是,多吃点,这个菜是蒸的,吃了不会变胖,你太瘦了。
影片中,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薇弗利第一次带外国男朋友里奇回家吃饭的场景。为了让母亲接受里奇,薇弗利特别交代里奇一定要称赞她母亲的菜是他吃过的最好的中国菜。但是吃饭那天仍然不太顺利:里奇带来了没人喜欢的法国酒作为礼物;在薇弗利父亲敬酒时,里奇居然一饮而尽;由于坚持使用筷子,结果把菜汤溅了一身;最后更是间接批评了她妈妈的拿手菜。母亲林多端上自己的拿手菜清蒸排骨后,故意抱怨着:“这菜不够咸,不够香,淡而无味。”这是中国人的一种饭桌文化,主人用谦虚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所以,当里奇赞同母亲关于菜很淡的话,还把酱油倒入了菜里,气氛陷入了僵局。当然,如果薇弗利事先告知里奇,这种误解是可以避免的。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象征,作为一种典型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显性的艺术形象来传达隐性的内心情感与理念。(参见Abrams,311)《喜福会》这部交织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从多方面展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与隔阂。除了本文所列举的几个象征外,还有“割肉救母”的巫术、小年夜的死亡会变成厉鬼等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文化意象。谭恩美对于个人、社会和理想的描写已经超越了她的时代,从思想上把东方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升华。
总而言之,影片中用大量的象征来展现了东方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华裔家庭的生活现状。影片中四个华人母亲对中国文化的坚持和对子女的教育让观众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更是享受到了一场东方文化的盛宴。
[参考文献]
[1] [美]Abrams M H.文学术语汇编 [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美]谭恩美.喜福会 [M].程乃珊,贺培华,严映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关键词:《红楼梦》;茶;礼俗
茶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正所谓“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然而,相对于俗谚里排名其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已经生发出了其他深层次的意义与内涵,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日常用品之一了。下面我们就从《红楼梦》这部文学名著所提及的相关茶事入手,具体来看一下“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与“俗”两个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一、茶之为礼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茶”对于“礼”的表达。“茶”在礼的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两点,即表示“敬”与用以“赠”。
(一)有关于敬
既然茶最广为人知也最为普遍的作用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那么,就如同中国人见面往往相互问候一句“吃了吗?”一样,有客登门,主人往往首先是“奉茶”——在这里客人渴或不渴已经不重要,关键在于“奉茶”本身已经表明了主人对来客的招待,表明了主人的礼数。而与客人的会面又往往是以“端茶”的形式结束,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茶在这里已经成了代表“礼”的文化符号,而“奉茶迎客”与“端茶送客”则体现了茶的实用价值与礼俗象征形式的完美统一。
《红楼梦》中可以表现奉茶作为待客之礼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寥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
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
从这里我们看到,甄士隐在中秋佳节邀请贾雨村,是以饮酒赏月之风流雅事为目的的。但二人至甄家并没有直接入席,而是先“茶”,等“毕”方入席,“茶”之作为待客之礼,由此可见一斑。
《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元春归省的有关描写是“茶已三献,贾妃降座,乐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元春虽然是贾家的女儿,但她“才选凤藻宫”、“被加封为贤德妃”之后,在等级制度极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她的社会身份就大大提高了,已经涂上了皇家的色彩,在这里,贾家并不是在迎接一个出嫁了的女儿,而是在欢迎一位皇室人员的“大驾光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茶”之作为表示敬意的一种方式,甚至可以进入神圣的庙堂之中,表示对皇室的虔诚与敬意。
的确,“茶”还可以作为臣僚进贡于君王的贡品,因此,有“贡五侯宅,奉帝王家”之说。关于进贡,据现有资料来看,茶叶作为贡品起源于周代,“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之作为贡品的悠久历史。
(二)有关于赠
将茶叶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中国古代也是极为平常之事。如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就记载曰:“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人。”白居易在其诗《萧员外寄蜀新茶》中即有“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的句子,这些都表明了茶可以作为礼物送人。
《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关于这个方面的描述:
香菱嘻嘻的笑道:“我来寻我们的姑娘的,找她总找不着。你们紫鹃也找你呢,说琏二奶奶送了什么茶叶来给你的。走罢,回家去坐着。”一边说着,一边拉着黛玉的手回潇湘馆来了。果然凤姐儿送了两小瓶上用的新茶来。
二、茶之为俗
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仅在“礼”上,还表现在“俗”上。下面我们就从“婚”与“祭”两个方面来看一下“茶”与“俗”的联系。
(一)有关于婚
《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是凤姐送茶、黛玉道谢,之后紧接着写到宝玉说自己尝了所送之茶后认为不好,黛玉说吃着却好。
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凤姐笑道:“你要爱吃,我那里还有呢。”林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打发丫头取去了。”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
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
是什么让一向伶牙俐齿、有着一张“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的巧嘴、“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的林黛玉哑口无言了呢?在这里就涉及到了“茶之为俗”的一方面,即自宋以来,即有用茶作定婚礼的风俗,那么,为什么要将“茶”与“婚”联系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故男女双方约为婚姻时,“既已插钗,则伐柯人通好,议定礼,往嫁报定。若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绢金裙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在这里,男方给女方下聘,即是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定婚也因之被称为“吃茶”、“纳茶”等。
(二)有关于祭
茶之于习俗,不唯有“婚”,亦有“祭”,即茶还可以作为祭祀之清供。这种“以茶为祭”之礼俗,在《红楼梦》中亦多有记载。如:
这四十个人也分作两班,单在灵前上香添油,挂幔守灵,供饭供茶,随起举哀,……
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凤姐缓缓走入会芳园中登仙阁灵前,一见了棺材,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滚将下来。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伺候烧纸。凤姐吩咐得一声:“供茶烧纸。”
当下和尚工课已完,奠过晚茶,……
关于以茶为祭,齐武帝萧赜在其永明十一年(493)所颁的遗诏上写道:“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齐文帝也曾下诏规定太庙四时祭品的具体种类:“永明九年(491)年,诏太庙四时祭,宣皇帝荐面饼鸭臛,孝皇后荐笋鸭卵脯酱炙白肉,高皇帝荐肉脍菹羹,昭皇后荐茗山炙鱼。皆生平所嗜也。”在唐人传奇小说《博异志·郑洁》中也曾经写到妻子死后以茶酒祭奠之事。
(三)有关于节
关于茶的习俗,除了上述两方面,《红楼梦》中还涉及到了“吃年茶”。如在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写道:“偏这日一早,袭人的母亲又亲来回过贾母,接袭人家去吃年茶……”“至于跟宝玉的小厮们……因此偷空也有去会赌的,也有往亲友家去吃年茶的,……”在这里,“吃年茶”是指过年期间亲戚好友间的相互宴请,这种习俗一直到今天还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茶”之于礼俗的重要作用。当然,茶的文化内涵远不止此,《红楼梦》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茶文化的描写,也同样不止于此。但这就不在这篇文章的范围之内了。
[参考文献]
[1]吴自牧.梦梁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王敷.茶酒论[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引言
汉语的象征词语在汉语词汇中占有重大的比例,通过对象征词的研究和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教学来说是很重的,不单单是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上的教学,而是通过词汇的镜子来折射出汉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 象征词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美国人类学家a.怀特说:“人类的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在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仅仅是动物而不是人类了。”①
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十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各种文化的个性和思维特征经过历史的沉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中华民族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则深刻的表现为思维习惯的内向探求和自我省悟,表达侧重含蓄式和具象式,喜欢用客观的事物的比喻和谐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于是一些象征词语便保留在我们的汉语词汇当中。
二、 文化的理据视角看象征词汇
文化理据是通过对词汇的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进行词的理据研究,但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很多文化理据类的词是通过这种方法来研究理据的,象征词在汉语的词汇中就属于此类词。
语词理据是语词发生、发展的促动因素,因而总是先于语词的形成而存在。词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历时的系统,所以研究词的理据要从词汇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入手。
汉语的象征词语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它深刻的反映着民族的哲学思想和民族心态。汉民族自古就有重和谐,爱群本文由收集整理体的传统观念,汉语一些词如“福、禄、祯、祥”,这样的词,正反映了汉民族对幸福安康、富裕美满、吉祥如意、美好的愿望和价值观念。汉语词语的象征意义是根据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表征特性或谐音的关系并通过联想而生发出来的。汉语词语的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具体的事物形态习性特征来表示一种抽象的意义,或者说,象征词语往往通过客观事物的特点来象征主观心理。在现代汉语词汇中,借物征取义的象词此很多,笔者划分大致归为三类;神话传说或文学典故、谐音双关、自然属性及特点。
(一) 象征义源于神话传说或典故
被我们推崇为“四灵”的动物“龙、凤、麒麟、龟、”,是我们汉民族自古以来就赋予以神灵和传说的动物。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这与我们汉民族农耕时代有关,人们为了祈福求雨,在各地所见的一些龙王庙就是我们对龙崇拜的一种体现,当让这与当时的落后生产力有关,人们把不可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灵的庇护和暗示。“龙”在封建时代还具有帝王的象征,从和“龙”这个词组成的复合词中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出和皇帝有关,如“龙颜”就是指皇帝的面容。“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凤”在古代封建帝王之家有帝后的象征。
(二) 自然属性及特点
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分类,范畴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其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或动植物的生长特点,人们又概括出了一批象征意义的词,如“松”、“柏”、“竹”这样的植物象征词。根据其自然生长特点可知,“松”、“柏”四季常青,树龄可达到千年,所以我们在为老人生日祝寿时,就说:“寿比南山不老松”来表达我们对老人长寿健康的美好愿望。“竹”因其高直挺拔,冬夏季节常青,中空有节。所以一般文人墨客就用“竹”来赞美和象征高贵的品格。“梅”,梅花在严寒的冬季盛开,梅花色淡清香。枝干无叶如铁。所以人们常用“梅”来象征高雅纯洁、清丽而含铁骨之气的高贵品性。“菊”在秋末冬初开放,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逸等特性,所以人们常用菊来象征坚毅,清雅、淡薄的高贵品格。 “兰”由生长于空谷山岩,风姿飒爽飘逸,其淡雅幽香。因此人们常以“兰”象征高雅、纯洁的品格。因此,人们常有把“梅、兰、菊、竹”誉为花木中的四君子。
三、 象征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汉语词汇和文化的关系。研究汉语的象征词语的文化含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因为从语言的的符号角度去介绍该语言所载的文化信息,是深入理解该民族文化并进而深入地掌握语言的一条重要的捷径。如果学生了解或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词汇背后的象征义,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推测出其他与其组合的意义,便可找寻其中规律快速掌握生词。研究一个词语的历史发展其实也就是研究了该词产生和使用的文化背景。通过分析其文化背景来研究其理据的词语,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大多数是由于该词的理据不能从构词角度分析获得,而只能从该词产生的历史典故或神话传说来判断或从其文化象征来判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对文化的的深入了解,仅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去教授汉语学习者的话,会给汉语学习者一种“汉语难”的印象,如果我们在讲授汉语的时候,文化和词汇双管齐下,弄清象征词的象征意义,有助于非汉族人理解汉语并在语言中表达得体和提高其汉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