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文化

中西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文化

中西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警务英语培训;中西文化;差异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呈现出“无国界”特征,国际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多,使得警务工作者们有了更多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引起全球犯罪率居高不下,犯罪手段也趋向高科技、智能化和国际化,这些情形都给我们的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我们警务英语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了解英美国家地域特点、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消除文化障碍,避免交流上的障碍,有效提高警务工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使警务英语培训工作步入崭新的历史阶段,让警员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工作环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折射。一种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它不仅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1]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便难以正确理解该语言。”[2]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交流离不开文化背景,学习语言就必须要注重了解文化的差异。为了能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避免一些语用失误现象,警务英语培训中应融入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真正培养警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笔者就中西文化在言语交际环境、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化、宗教文化、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差异逐一进行阐述。

1. 言语交际环境的文化差异

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尤为重要,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交际环境中的文化因素也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中西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1.2亲属称谓

西方国家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显示出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如:“grandparents,uncle,aunt”是通称。汉语重视配偶双方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性别区分,则出现称谓的差异,如“外公、爷爷、叔叔、舅舅、姑妈、姨妈、堂兄、表妹”等不同称谓。

1.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您有什么事吗?”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1.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 ”“您吃了吗?”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How are you?”或是谈论天气等其它事件,“ It's a lovely day.”

1.5面对恭维

中国人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一般都是推辞,因为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如:“ 饭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多包涵!” 西方人不会过分谦虚,对恭维和夸奖会欣然接受,并表示谢意,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的信念所决定的,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他们往往会将中国人的谦虚、推辞的表现看作是不礼貌,甚至是虚伪。

1.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喂,您好。麻烦您让××接电话。”而西方人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1.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会在确信客人走后,才打开礼物,在接受礼物时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下不为例啊。”“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1.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会对男子统称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而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在日常交际中为了表示礼貌和亲热程度,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1.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比如,中国人为了表示真诚的关心,会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误认为自己好像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这种情形下,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并谦虚说到:“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西方人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2. 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言语形式来表达。中国处于东半球,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英国处于西半球,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汉语中常用“西风”来表示“凄凉、萧萧”,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就表现那种秋风萧萧的凄凉场景;而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那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中曾有这样的千古佳句“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若是冬天已来临,那春天还会远吗?),这又表明“西风” 会给英伦三岛带来春天,故而有“西风报春”之说。又如,莎士比亚在赞美他的爱人时说:“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这句话中并不是说他的爱人热情如火,如夏日骄阳。由于英国海洋性气候,夏季温暖,气候宜人,莎翁以此作比,是为了表现他的爱人柔美温婉。[3]

另外,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以捕鱼和航海业为主。因此,众多英语词汇均与海洋、捕鱼、航海等有着关联。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the sea has fish for everyone机会人人有,全靠自己抓;miss the boat错过机会;see how the land lies观察形势;know the ropes懂得诀窍。而对中国这个内陆国而言,古代居民多以土地为生。所以,和徒弟有关的词比较多,如“土皇帝”、“土豪”等。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会用短语“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表示,而汉语则翻译为“挥土如金”。

3. 历史传统的差异

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使得他们所形成的历史传统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行为准则,以现实性的人伦关系为核心,通过协调性的伦理意识来实现文化社会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观念,主张对己要“克己复礼、不喜形色”,处世要“不偏不倚、公正和谐”。一些俗语和民谚中反映了这一民族观念,如“吃亏是福”、“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传统文化是以“天人相分”的思想为核心,崇尚个人为中心,宣传个人主义至上,强调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追崇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比如说, individualism一词在英语中强调的是个人独立意识、个人自由与权利及实现自我价值的独立奋斗精神,而中文则认为是“个人主义”。 landlord(地主)、capitalist(资本家)等词在英语中往往有积极的涵义,但对中国人而言,这类词有着强烈的贬义。

4. 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差异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当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文化。以颜色为例,中西文化对它的理解和应用方式都存在差异。如“Mr. Green is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the pink again.”(格林先生是个很忠诚可信之人。那天他脸上颇显病色。近来他总感闷闷不乐。当我见到他时,他处于忧郁之中。我希望他能早日恢复健康。)由此看来,white表示忠诚;green表示病态;blue表示郁闷;in a brown表示处于沉思、忧郁之中;pink则表健康。[4]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新婚之时,新人要披红戴彩,满堂处处粘贴大红喜字。这表示婚姻幸福美满。在西方,人们却视红色为愤怒、权势的标志,同时暗示存在某种危险。中国在行葬之时会披麻戴孝,全身皆白,以示悲哀;在西方的婚礼上,往往看到新娘身穿白色婚纱,以表示纯洁、圣洁。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里,同一种颜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以动物为例,同样能看出中西文化中的差异。如:like a key in a lion hide 狐假虎威;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中国人视老虎为百兽之一,而英国则将lion视为国家的象征,是勇猛、权威的象征。在英、美国家,人们特别喜欢狗,所以常从词中体现出对狗的忠爱之情。

5. 宗教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勺;宝玉;苹果;明珠;嘲讽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28—03

历来评论《红楼梦》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侧重人物分析、语言分析、历史研究或多限于中国文化研究。该书内容的确感人,文笔固然洗练,人物确实鲜明,“十年辛苦”真的不寻常,然而作为语言工作者,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切入该小说,对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略加推陈出新以期促进语言教学与研究。

一、“银勺”和“宝玉”

英美人谈到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孩子有这样一句习语“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含着银勺子出生)”,外国的富家少爷们出生时嘴里含着银勺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少爷出生的时候嘴里也含着一样东西,不过那可是一块“通灵宝玉”。曹雪芹写书的时候未必出过国,也未必从外国书籍里读到过这句外国谚语,但该谚语和宝二爷的“衔玉而诞”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映成趣,不禁让人感到中外文化在心理上惊人的相似。

在古时候的中国,玉是极有价值的东西,上等的玉是很难得的,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有,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有道是“黄金有价玉无价”,银子就更普通了,家家户户都有,即使是穷人家也有付银耳环。贾宝玉口含美玉说明他出身豪门,不同凡俗。但是,相同时期的银器在欧洲地位却很高,是上等人的必备品。所以当老外把银勺当宝贝的时候,在中国只不过是件银东西而已。银子在古时候的中国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钞票,谁家也有,只不过数量不同罢了。很难想像宝二爷含着银勺出生会给家里带来多大的惊喜。也许老祖宗会笑出眼泪:“可怜见儿的,咱们这等人家珍珠如土金如铁,还带那劳什子来做什么呢。”也许王熙凤会说:“虽不是什么稀罕物,却也难为他了,还想着咱们家或许缺这个呢。”也许贾政会怒斥:“无用的畜生!带也不知带件好的。”

二、“三”的学问

在《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门子为新上任的贾雨村出谋划策包庇薛蟠时说:“依老爷这一说,不但不能报效朝廷,亦且自身不保,还要三思为妥。”这句话也就是“三思而后行”的意思。英语中相同的意思可以用“Second thoughts are better.”或“Score twice before you cut once.”来表达。为什么中文用 “三”而英文用“二”呢?又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成英文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在中国,“三”是吉祥的数字,有“三六九,遍地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所以含“三”的谚语成语有很多,如“三阳开泰”“三生有幸”……而在国外,“三”,甚至是“十三”都不吉利。西方人抽烟忌讳用一根火柴点燃三支香烟,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做厄运会降临到抽第三支香烟的人身上。如果给别人点烟,当点到第三个人时必须灭掉打火机重新点火。为什么呢?这一习俗源自一个古老的故事。据说,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战争中,不少士兵因抽烟暴露目标而被打死,其中大多数人是在点燃第3支烟时被打死的。因为点前2支烟时暴露了目标,并使敌人有时间瞄准,而点第3支烟时就正好被打死。西方的很多酒店都不设置第十三层,第十二层上面便直接是第十四层,宴会厅的餐桌14号紧接12号。每月13号,西方人都感到惴惴不安。13是个不幸而凶险的数字,它源于达·芬奇的名画及基督教的故事《最后的晚餐》,耶酥和弟子们一起吃晚饭,总共是13个人共进这最后的晚餐。第13个人是弟子犹大,他为贪图三十块银币,将耶酥出卖了,使耶酥被钉在十字架上。西方人憎恶犹大,故把“13”这个数字当作“不幸的象征”。

三、形容受宠之人的语言

贾府下人兴儿告诉尤二姐,宝玉是“老太太的宝贝,老爷先还管,如今也不管了……”。贾母批判才子佳人的小说时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若珍宝……”。中国习惯用“掌上明珠”或“心肝宝贝”之类的语言来形容受宠爱的人,突出珍贵珍爱之意。

英语里的“掌上明珠”是“the apple of a person’s eyes”。为什么呢?西方人对苹果有深厚的感情,认为这是个好东西。生活中有“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个大苹果,不用看病好好过)”的俗语。神话里有“金苹果”之说。希腊神话中著名的宝物金苹果最早出现在宙斯和赫拉的婚礼。大地女神该亚从西海岸带回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给宙斯作为结婚礼物,树上结满了金苹果。宙斯派夜神的四个女儿看守栽种金苹果的圣园。以前学生课前会在老师讲桌上摆放一个苹果以示尊敬,老师对送苹果的学生也会另眼看待。苹果如此之好,以至于后来又增加了“瞳孔”的含义。所以把他们的“apple”译成“明珠”或“宝贝”是有道理的。

四、“狗”的含义的比较

中西文化范文第3篇

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定义

对于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BurnettTylor)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且具有权威的。泰勒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他认为“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尽管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但目前最常用的文化定义就是这个。

具体来说,我们的中国文化一般指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所以中国文化就是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统领的主流文化。

同样,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都是气象万千,源远流长。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经指出,“从历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欧洲文明;在现代时期,西方文明是欧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基督教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具体地域上,就是指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文化系统中占有统治地位、被普遍认同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各种亚文化不包含在内。

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应该从开始。清代后期,中国古老的国门被迫打开,自此之后,西方文化元素就争先恐后地,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西方文化来到中国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合,如“洋泾浜”这样的例子到处都是,它们对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当然,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国也正在不断走向世界。

近些年,从各种媒体上,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地华人组织庆祝节日活动,越来越受到当地人民的关注、欢迎。所以当代社会下,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逐渐显得多元化。不仅有西方对中国的,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影响到西方一些国家。事实上,当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自上而下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地域都参与和感受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无论是在物质文化层面,还是在制度抑或精神文化层面都是如此。

最典型的就是西方的娱乐文化深深的影响到中国人的传统娱乐观念。比如说作为西方文化元素代表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它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日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好莱坞电影不仅打开了中国庞大的娱乐市场,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是这种娱乐文化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而且使当代中国人更倾向于这种文化娱乐方式。还有就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如餐饮文化、着装文化等都已然在中国落地生根。现在西装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的服装,当然在全世界这都是基本惯例;快餐上两大巨头肯德基和麦当劳毫无疑问,早已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人们逐渐接受西方的这些生活习惯,比如说住建欧式别墅,去西餐厅吃各种西餐,去高尔夫球场打高尔夫球,喝咖啡、讲英语成为很多人理想的有品位的生活的象征;尤为甚者,在西方的节日面前,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堪一击,现在我们过的是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而我国本土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俗,逐渐被人忘记。另一方面,在价值观念方面,西方人重利,这种观念无疑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利和求利、钱和赚钱的传统看法。个人用正当手段去追求利益、追求合法的利润,不再被看作不道德、丑恶的事情,而逐渐变得正当合理,相对应的金钱也不再被人们看作是万恶之源。在当代社会,大多数中国人都取得了这样的共识:金钱是实现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且必要因素。

交流都是相互的,西方文化在影响到中国的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积极走向世界。近些年来兴起的汉语热,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毫无疑问,汉语的对外输出是国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得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放眼世界,一股汉语热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汉语志愿者走出国门,一座又一座的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建立,无数的外国人开始学汉语。据报道孔子学院如今已经遍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令人自豪的是其中海外学院和教学点总数已达140多所。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武术。它是中国的国粹,融合了中华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最开始的时候,武术为国外所认知与了解,是通过那时候的中国武侠电影的风靡而走向世界的。现如今,在国外到处都可以见到中国武术,在西方人看来,中华武术是神秘而又极其具有魅力的,也有很多外国人迷上了武术,或者在当地学艺或者直接来到中国学习。此外,还有中餐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很多西方国家的客人逐渐能够接受中餐,学会了使用筷子,夸赞并喜欢上了中国美食。

中西文化范文第4篇

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是跨文化的交流,只有了解中西文化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其语言内涵,将其语言信息原汁原味传达给人们。

关键词:

文化差异;语言表达;翻译;影响

人们在相互交流的时候,虽然有时候懂得语言的字面意思,但由于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很难了解文化所赋予的语言内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语言文化受到地理文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翻译的时候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英国是有名的岛国,所以其文化渊源就离不开船和水。例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allatsea(不知所措),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其文化渊源自然就与陆地相关。例如:当形容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俭时,人们常说“挥金如土”,而英语则为“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流水)”。另外,中国以农业大国文明,通常用牛来耕地,汉语表达多用牛,例如“牛饮”。而英语表达为“drinklikeafish”,与海相关。

二、历史典故和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的精髓是历史典故,只有了解了历史政治,在翻译典故的时候要追踪历史文化。例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实又正直)。toeatnofish不能翻译成汉语“不吃鱼”,在西方文化中,这是出自一个典故,指伊丽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的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toeatnofish是表示“忠诚”的意思。又如:Heisaveryfamousfreelancepoliticianinthiscountry.(他是这个国家很有名的无党派政治家)。lance最基本的意思是"长矛",那么freelance是不是汉语中所说的免费的长矛呢?在十六七世纪,一些作家把lance(长矛)用于形容使用这些长矛的骑兵,而其延伸的成语freelance则指中世纪的自由骑士。后来,freelance的外延又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可以指"不服权威的自由行动者"或"自由记者"。在方面,西方国家人民主要信奉基督教,所用表达多于上帝“God”相关,例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等。而中国人信仰佛教,常用到“借花献佛”这样的表达,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对语言表达的影响。

三、认知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在认知方面,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对于用颜色所表达的词语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也有所不同,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红色(red),红色在中国具有褒义的色彩,人们用红色表示大吉大利,如“红红火火,开门红”等。与此相反,“red”在西方却含有贬义的色彩,表示血腥,恐怖等。如:"redhands"(血腥的手,杀人的手);"becaughtred—handed"(当场被捕)在价值取向方面,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中华民族却以谦虚礼让为美德,所以,当西方人说“YoucanspeakperfectEnglish.”对方会回答“Thankyou”。如果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很有可能会回答“No”。

四、结语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传达出说话人要表达的信息,翻译中所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于思想的交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了解对方周围的风土人情,等,才能达到思想上的共鸣,才能把对方的意图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最终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作者:徐丹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宫慧玲.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9(2):44-48.

中西文化范文第5篇

1.1从风俗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而不同的风俗文化使文学作品的翻译之间造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红”在汉语中有着吉祥庆祝、幸福美好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红”只是一种颜色,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而“老”这个词在汉语中不仅表示“陈旧”“落后”,还可以表示对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仅仅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由于中西之间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文字代表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译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词语进行单纯的翻译,容易使文章出现歧义,影响作品的翻译水平。

1.2从思维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依据。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领域中,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细微的思维差异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异,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影响不容忽视。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逻辑思维,着重于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其进行反复验证强调。然后中国文化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中庸之道,提倡万物皆有可取之处,属于一种中性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已经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响着该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带着浓浓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造成中西文学作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即代表个人对某种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并作出心理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但在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的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对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的巨大差异都会引起价值观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是造成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个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认为个人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奋斗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个人逞英雄的唯我主义,是受到人们摒弃和排斥的。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应该具有大局意识,个体必须服从集体,只有团结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化传统,中国人极其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提倡集体创造价值。因此,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褒贬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来,在价值观存在差异的不同国家中,同一个词语的含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部分歧义。为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在翻译时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中西文化发展。

2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英美文学作品赏析

除了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作为西方历史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同样对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在西方国家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思想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所以基督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同样影响着西方的文化。

2.1古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反映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由于西方文化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西方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要表达的情感。许多古罗马古希腊的传说中或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或是说明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有很深的内涵。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中应用了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充分体现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同时使文学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内涵,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增加读者的审美兴趣。在许多我们熟知的英美文学作品不乏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例如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就是以古希腊罗马题材进行创作的,还有《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等,雪莱的《潘之歌》以及《阿波罗颂》表达了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的赞美之情,此外慈济、尤金奥尼尔等作家、诗人、戏剧家都通过借助神话作为题材或从中寻找自身的创作灵感。可见古希腊罗马文化渗透在了英美文学作品当中,如果对这些神话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那些与之相关的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其内涵和思想,翻译也就难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只有深刻了解西方的文化,才能实现从作者的角度去品味书中的情感,充分感受原文中的美,在翻译的过程中展现其文化价值。例如在翻译西方的俚语“ShynessisherAchilles’heel”,如果不知道它所包含的希腊神话很难将它正确地翻译出来。在一个希腊神话中,Achilles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大英雄,在他出生之后,他母亲抓着他的脚踝让他在冥河中浸洗以使他变得强大,果然他被浸洗过的地方可以禁得住任何兵器的防御,唯独被母亲抓着的脚踝没有被浸洗到,自然也就不能防御兵器,在被对手知道他的脚踝就是他的弱点之后,敌人将箭射在了他的脚踝处,使他丢掉了性命。所以在俚语中Achilles’heel指的是一个人的弱点,如果不知道这个神话故事是很难正确地理解他的意思的,所以原句的意思是:害羞是她的一个致命弱点。所以要想了解西方文化中的内涵,就要对其文化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2.2《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圣经》是基督教的巨著,对西方人的道德准则有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西方文化的发展。它包含了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内容,题材来自多个方面,内容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有戏曲、诗歌等多种题材,抒发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虔诚,是西方人的一笔精神财富。许多文学著作都从《圣经》中取材,来表达作者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借鉴了《圣经》中的情节,再加上自己的构思,使作品在语言上较为丰富,结构清晰,提高读者的审美兴趣。在应用《圣经》的同时展现了古老文化的美,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展现经久不衰的文化之美。英籍诗人弥尔顿以及浪漫诗人拜伦在他们优秀的作品中都引用了《圣经》中的内容,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拜伦的作品《该隐》都取自《圣经》中《创世纪》。《圣经》中的犹大之吻、撒旦、所罗门等在英语中广泛使用,如果没有一定的了解是很难把握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所以《圣经》对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应用广泛,翻译者应对其有一定的了解,确保能够翻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3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美文学作品翻译

作为世界语言,英语在语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英美文学也随之成为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学的作品具有个性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是西方文化领域的代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实质上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传递,对文学作品翻译的重要目的是反映出作品中要表达的内涵,使读者可以理解到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意境,使读者产生置身其中的感觉。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翻译人员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内在含义不能充分的理解,对西方文化的特点没有重视,造成翻译时不能选择合适的语言来表现出文学的内在含义。大部分翻译人员只是对单个字或词语进行简单翻译,没有对词语进行详细的意境描述,使读者不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意境,导致文章没有生气,文字枯燥,没有将文章中带有的感彩表现出来,从而使翻译的质量大幅下降,使文章缺失了文学气息,严重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使读者降低了对文章的认识。英美文学作品主要包括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方式。分别代表了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发展和进步。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意译和直译之间的联系也愈加紧密,翻译人员应该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异同,合理运用意译和直译的方式,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力求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真实地呈现出来,使读者可以通过译文了解到文学作品本身的意境,将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真切地展现出来,从而提高作品的文学价值。因此,只有深刻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英美文学作品,避免作品在经过翻译后降低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