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范文第1篇

首场拍卖后,保利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五个多亿的成交量,也留给了人们一个津津乐道讨论的话题:保利文化品牌的价值无穷。

“尊重艺术、尊重拍卖”又成了今春保利的一个新话题,这也是一个行业话题,李达有一种使命感,用自己的行动游走在传承艺术的大道上――

采访手记:长期以来,记者见到的多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市场成交数据,已经习惯了用数学符号描述艺术品市场,但是当走入李达女士带有书香味的办公室里,听着她娓娓讲述艺术品征集和拍卖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从头至尾,记者一直沉浸在一种深深的感动之中,早已忘记了此次采访的初衷,现将这些故事道出,与读者共飨。

人、故事、艺术品

关于艺术品,李达女士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件物品之所以能被称为艺术品,是因为它有着一段故事,一段与藏家有着莫大关系的经历。艺术品本身都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粹,有了这些人,有了这些故事,也就有了艺术品,这些艺术品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而这个过程中的种种,也就传承了文化。

当一个藏家把自己花多年心血收藏的艺术品转给别人时,内心不但要承受割爱的巨大痛苦,还会担心新的藏家会不会像自己一样热爱艺术,一样尊重艺术,如果新的藏家认识不够,对原来藏家、对艺术品本身都是一种伤害。所以,作为拍卖公司,不仅仅是将艺术品征集回来,然后卖出去这么简单,还要承担培育、传导、教育市场的功能,帮每一件艺术品找到自己最好的归宿。这样,藏家才会相信拍卖公司,才会放心把自己的藏品交给拍卖公司,国际上知名的拍卖公司如佳士得、苏富比,很多藏家都是连续几代人和他们打交道,国内的公司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因为,对艺术品的热爱和传承是从事这个行业的根本,这样公司才能走得长远。我们希望,当一个藏家购得艺术品后,他获得的精神上的愉悦会大于他在金钱上的花费,而且能影响到他的子孙后代,把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这样,我们就成功了。

默默无闻的先辈

在拍卖公司出现之前,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画廊、文化经纪人,他们这代人,历尽辛苦地去考察画家,一个一个,一本一本地出书宣传,但是他们没有或者很少获益,他们的工作大都为艺术品的发展做了铺路石。郭先生就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一位,虽然当时也有不少负面评论,但在中国艺术品最低潮的时候,是他把所有的钱拿出来给画家办画展,做了很多的市场的推动工作。那时候艺术品几乎没有市场,他所做的工作几乎全是铺路石。类似的还有新加坡的蔡老先生,现代一些有潜力的画家,包括岳敏君、王广义等,老一辈的如陆俨少、李可染、朱屺瞻、刘海粟等。蔡老先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现在,他已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但他苦心经营的画廊还是在坚持不断推出新的画家,这些人很值得尊敬,他们才是热爱艺术的人。

艺术有价亦无价

当记者提到艺术品的价格问题时,李达女士认为,我们不应关注艺术品的价格,而应关注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艺术品的真正价值是它本身对人类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收藏艺术品是为了传承文化。

艺术品的价值是永远存在的,在创作之初就有了,一件艺术品是否有价值,一个画家是否是一个伟大的画家,是要看他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是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多大的作用。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具有非常大的艺术魅力,当它出现时,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激动,都想将之收入囊中,艺术品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很多藏家一见到自己喜欢的就两眼放光,这就是艺术品自身散发的魅力。在保利的拍卖会上,有位藏家用大概3000多万元,购买了10幅优秀的画作,而当优秀再次出现,他还是抑制不住想要购买,当然这只是体现在个人身上。如果将艺术品的魅力放大体现在国家角度,就更能体现文化的魅力,如前段时间法国艺术品在中国展览期间,一名乡村教师带着他贫穷的学生,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就是为了到北京来看画展,亲自看看《吹笛的男孩》,而这幅画只是法国一家不起眼的博物馆收藏的,可见文化的魅力是多么的强大。

人类在物质上满足到一定程度后,不可避免会出现精神方面的追求,开始注重:文化需求,注重精神享受。一位藏家这样说过,“吃得再好,就算每顿饭吃山珍海味,也就一日三餐,也能吃腻了;住得再好,住再大的房子,也仅仅用一张床的位置休息,房子太大自己就成了看房人了。”这也恰恰说明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就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才会快乐,而艺术品就能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需要,收藏就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有些人只要自己喜欢,不管花多大价钱都愿意购买。

潜心收藏、功德无量

李达女士给记者提到自己遇到的一位新加坡藏家,这位藏家几十年来一直在收藏中国艺术品,从最初的每幅画1000元钱开始,到现在一些画已经超过100多万元了,他还是在收藏,他把当初花低价买进的书画返还给市场,把所赚得的钱又投入了新的艺术品收藏中,一点也不乱用,他说:“这些钱是收藏艺术品的回报,我还要把这些钱回报给艺术品市场。”这样做仅仅是因为他喜欢中国艺术,对艺术品的热爱,对艺术品的付出,着实让记者感动不已。反观我们国内的很多买家,他们本身不懂得欣赏画,没有从内心深处欣赏艺术品,只是为了投资,他们买到艺术品几乎不看一眼,就放入仓库,等着升值,春拍中花10万元买的画,在秋拍中就拿出来,就想卖到50万甚至100万元,这使得艺术品市场出现一些混乱现象,这种现状可能会让人感到痛心,细细思量之下,其实很好解释,这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刚刚经过动荡年代的艺术品市场是没有办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刚刚处于学走步阶段,经过“大浪淘沙”,剩下的才是金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会被淘汰,拍卖公司也是如此。而真正坚持下来的,都是对艺术品心存感念的,真正服务于艺术的人,只有经过整合,调整、淘汰,市场才会稳定、成熟,法律、制度也会不断修改完善,才会达到成熟。

艺术属于真正热爱它的人

李达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去画廊,在短短的半小时这家画廊成交了70多万元的画,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件最令她难忘也最令记者感动的一件事。有一位老太太看中了石齐的一幅画,不由赞不绝口,“这幅画真是漂亮,真是好画啊!”她询问价格,画廊经理说是8万元,最少也得7.5万元,老太太说到:“这真是幅好画,不过能不能再便宜一点。”也许是看到了老太太的恋恋不舍,被老太太的痴迷所感动,画廊经理问她买画做什么用,老太太解释到:“我刚刚搬了新房,现在要装饰房子,可是不想买什么印刷品、商品画之类的东西,只是想买一幅真正的画作,现在看中了石齐的画,很喜欢,我想把它放在客厅里,我真是喜欢这幅画。”最后,画廊经理同意以7万元卖给她,并告诉她,如果有一天不喜欢这幅画了或是看中其他画,可以随时退或者换成别的画作,但老太太说不会退的,她就是喜欢。

“只是喜欢”,记者的神经再一次被触动,这说明中国的老百姓,开始真正懂得欣赏艺术,开始对美有了真正的需求,他们想把真正的艺术品搬回家,这更让记者坚信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尊重拍卖、尊重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里很讲究诚信,从事艺术品行业更是如此。有时候,一些买家举了牌,最后说是不想要了,可以赔偿拍卖公司的损失,但李达女士认为,我们拍卖公司不要赔偿,我们受了损失倒没什么,但这种行为却伤害了委托方,是对原来藏家、对拍卖、对艺术的不尊重,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伤害。拍卖公司仅仅是一个平台,让买家卖家在这个平台上公平地、公开地交流,我们应该对艺术品、对藏家负责,不要随意地伤害他们。我们知道,国际上大多买家把每一次举牌都看得很重,举牌成功就意味着签订合约,签约了就要履行,这也是与国内一些买家的心态有关系的,在国际上,一般买家都会使用他资产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来收藏;但是在国内,一些买家,他有1000万元的资产,却敢用2000万元或者3000万元的价格来买,这难免就产生违约,为了自己的一点利益,丢失了内心最珍贵的诚信。

保护艺术、传承文化

记者提及了保利集团收藏圆明园国宝之事,李达女士表示,一个人赚了钱,要想着光宗耀祖,一个企业赚了钱,也要想着自己的祖国,要想着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应该为国家做一些贡献,保利出于保护文化收藏这些国宝,在博物馆里展出,这只是开始。这种模式会发展下去,所有的企业发展好了,都应该为保护民族文化做出一些努力。因为国家收入毕竟有限,在国际上很多地方,都有完整的捐献体系,企业出钱购买艺术品,然后捐献给国家,保利自己出钱为国家收回国宝也是如此。有一次在新加坡征集藏品的时候,当别人给当地一个大藏家介绍说,这是收藏圆明园国宝的保利来征集拍品时,那位大藏家很爽快地把自己多年的珍藏拿出来。藏家认为,一个有热爱祖国、对保护祖国文物有责任心的公司,是值得信赖的。

还有一些可敬的人,比如在国外有一些人常年在收集唐卡等民族艺术品,他们只是想保护民族艺术,将民族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

文化传承范文第2篇

一、会计文化的探讨分析

会计文化在会计职业的群体中具有特殊的含义以及功能,会计文化与所有的文化一样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由于会计文化特殊的价值取向,决定其具有的综合功能,其的综合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与其他辅助作用的协调方式调节会计人员的职业群体的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行为,并发挥其积极主动的作用。相关的会计职业人员都是独自的个体,其通过自身对会计职业的观擦分析以及理解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以及策略。同时,会计文化也作为会计职业群体成员之间互相沟通的中介,其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共享文化的形式,有效的缓解职业群体间的沟通以及消除互相间的隔阂。其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全体的来说,其具有精神层面的共同协作力以及凝聚力,由于其是会计职业躯体长期遵循的一种职业精神,在长期的实践生活中总结并培育成具有统一战线的职业价值意念以及行为准则。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在实际的生活中要想建立一个充满理性,且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生活,首先就应该要有精神文明的支持,再通过政治以及法律的措施对其进行秩序的维护;而在这个过程后中,精神秩序的形成是在商业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诚信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从某方面来说,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躯体精神秩序的基础依据,也是良好会计职业道德以及实施力度的重要保障,更是会计职业群体精神家园以及情感世界的有机且不可或缺的做成部分以及其产生凝聚力,团结一致的源泉动力。

二、会计文化传承的研究探讨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的遗留现象,其不仅是历史文明的积淀,而且还是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以及传承。同时,会计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传承,其在传承的过程中,是在一代会计职业人员向另一代会计职业人员之间的传递体积继承,由于会计文化在实际的生活中通过其特有的功能,使每个会计职业人员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清楚的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意识、职业道德等是否符合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且能够遵循会计文化的精神以及职业价值取向,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会计职业行为以及职业道德感到自信,并且得到会计职业群体的欣赏以及褒奖,其就是体现会计职员个人价值取向的主要渠道。如果会计文化逐渐积淀以及传承的时候,就说明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规范得到认可并能够遵循,同时也说明在会计职业群体中自然的形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够体会并遵守的职业秩序。如果会计文化得到人们的肯定,就会自然的实际的生活中传承下去并将其作为一种职业素养,这就是会计文化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的体现;如果会计文化不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以及在实际生活中不能够遵循其职业文化取向,会计文化就有了传承功能,并能够促使下一代延续并传承会计文化成为一种可能。

三、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探析

文化传承范文第3篇

1.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是解答本题最快捷的方法。答案为D。

2.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解析: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特质(包括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城市环境属于物质范畴,故③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可排除B、D。雕塑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作为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城市环境)的反映和产物,故雕塑风格依赖城市环境,①错误,A可排除。答案为C。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快捷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学会并熟练运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的“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及“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体现的是中医药创新(文化创新)问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体现的是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体现的是现代传媒的作用。

根据材料的上述信息,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有: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把《文化生活》的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就可组织出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答案的方式上,北京卷、全国卷多要求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因此,答案不是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这是与地方卷特别是山东卷的重大区别,这一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切记并做好针对性训练!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4.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解析:“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这种类型的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①提出正确态度是什么,②阐明持这样态度的理由。

设问的有效信息包括:“《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正确态度”。

材料中给出的“上述挑战”是“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问题,所以,“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文化不是要将某种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要“兼收并蓄”,实现文化的融合。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挑战,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这是解释应有的正确态度的原因的思维角度。据此可以组织起这样的答案:“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尊重,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融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无法在东道国顺利地开展经济活动”。因为试题分数的限制,参考答案对这一点没有作出要求。

参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解析:首先,解读设问信息:“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这是调动知识的范围),“谈谈对……的认识”(这种试题的解答思路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应‘走进去’(是对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即融合当地文化,能够为其他文化接纳和欣赏)”。

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是:①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特别是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这个案例。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的角度上说,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创新必须借鉴、融合当地文化(这是“走进去”的真正内涵,也是“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两点启示),中国的文化产品就不能被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这里也在告诉我们“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在这样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整合这些有效信息,用《文化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比较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中的①②属于“为什么”(其中②中包含“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③④是解决“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考情分析】

1.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整体情况看,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有遍地开花的特点,近三年高考试卷涉及了本专题的每一个考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甚至“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这些一向被认为“偏冷”的考点,出现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非选择题中(第39题)。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考点复习时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全面、系统。

2.本专题的考点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就这四大考点而言,近三年的高考考查还是有所侧重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这些考点上。山东省教学内容的调整中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框题删除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个考点在山东卷中没有出现过。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知识点的复习可以根据各地命题的特点有所侧重,不必平均用力。

3.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知识点的考查综合化,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解答高考试题往往需要使用知识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考点知识。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第1问。二是对单一知识点考查的深化。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8题第4问,参考答案中“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对尊重文化多样性内涵,特别是对“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一内容的深化理解。因此,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要深化理解。

【考点精讲】

基于对近三年高考考情的分析和对考点的理解,我们把本专题考点整合为如下四个:

1.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载体):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①正确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因:第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第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含义:文化是民族的,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

考点拓展:

(1)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国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所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而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区别。

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例如电视和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②联系。

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也有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电视、互联网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利用电视、互联网信息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传递短信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的继承。

①文化继承的对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继承的正确方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辩证分析(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批判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古为今用。

(2)文化的发展。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说明:山东省的教学内容调整中删除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部分内容,山东的考生可根据实际加以取舍。

考点拓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理论的根本意义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发展。

4.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新题速递】

1.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新闻会上表示,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假如请你为文化遗产保护制订宣传标语,你觉得可以做出的选择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③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④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已经有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散布谣言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④政府应及时信息,使谣言止于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香港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腐朽文化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我国文化的多元化状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②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改变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认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④文化通过创新能更好地掌握群众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熊建的文章《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阅读文章节选,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节选一: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

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四大因素:责任、忠贞、含蓄、隽永。

由牛郎织女组成的家庭,相信一定是稳固的。因为他们二人都不会把爱情和婚姻当儿戏,这跟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是一致的,在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与世界主流价值观也是一致的。西方社会经过一度的“去家庭化”,拨乱反正之后也在向“重责任、固家庭”的主流意识形态靠拢。

(1)结合节选一,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节选二: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但却一直处于“自悲”之中。

即便外国文学大师,也看不明白我们的爱情。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来搞清楚。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那么,中国爱情最经典的表述——《红楼梦》则提供了更多、更充实的爱情故事,但这对西方人来说更加难以理解。

第一位发表红学论文的西方人——德国人郭实腊(1803年~1851年)更不靠谱,他甚至以为贾宝玉是女孩,说书中的小姐们“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毫无顾忌地发表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

文化是软实力,伴随硬实力的盈缩而变化。18世纪,西方社会还对中国充满敬意,在后来的交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地位跌入谷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也赢得了尊重。1000年前,中国俯视世界;100年前,中国仰视世界;今天,中国平视世界。

但中国崛起之快,许多人还不适应,往往用老黄历看待中国,也因此对中国的进步抱有偏见。我们坚信,那种陈旧过时的中国观迟早会改变,那种随意误读、解构中国爱情悲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2)结合节选二,说明怎样才能破解“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这一难题。

8.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作为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重点活动之一,第27届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中国主题系列活动7月14日晚在德国北部城市基尔拉开帷幕。石荷州音乐节,是德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音乐盛会之一。并非音乐节“传统项目”的京剧,今年首次进入音乐节的舞台就光芒四射,“东方戏剧”《野猪林》在德国著名的塔利亚剧场演出,征服了这里口味挑剔的观众,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指出:这些年,京剧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动静寥寥。综观国家京剧院《野猪林》在国外演出的巨大反响,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迪:京剧“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剧目,张扬传统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剧目必须融合人类情感,讲述现代视野的动人故事,适合国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习惯;同时,要有优秀的演员,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台和专业的市场运作。

结合《野猪林》演出成功给我们的“启迪”,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京剧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答案:

1.A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只是“已初步形成”,故④错。

2.B重要事件不一定是负面的事件,故②“防止消息扩散”的观点不正确。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个人对事件的了解不一定正确、完整,况且事件的性质也不确定,故③“个人应尽快传播”的观点不科学。

3.B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④错。

4.A对待腐朽文化应该是剔除而不是改造,故②错误。文化的多元化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参考本文“考点拓展”部分),也不是我国文化的现状,故④错。

5.D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然①不符合题意。从整体上说,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不等于任何具体的差异都不可改变,因为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故②错误。

6.C现代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③错误。大众传媒的宣传只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还是自身经营的改善,故①错。

7.(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从七夕节的世代流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牛女传说浓缩的“全部理想”“备受欢迎”,及其现实意义说明了这一点。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世界“重责任、固家庭”的回归,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一致,说明东西方文化有一致性。④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传承范文第4篇

主持人: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文化传承主要来自书本。上述数据似乎在说明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氧”。作为当代中学生,你对“传统文化”知道多少呢?你阅读了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学名著呢?你又是通过那种途径阅读的呢?对我国“传统文化”你是怎样看待的呢?

刘 昊: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鲜明的历史特征。作为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道“座右铭”是什么,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唐学连:我认为传统文化应写入书本,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维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今年对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假日与节日的结合,可以使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懂得自己国家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在文化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位置、责任与使命。

吴 铭:春节、清明、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是对民族传统的尊重,对民族精神资源的珍重,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政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积极行为,是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贡献,这也是中国特色吧。

主持人:确实应该在课本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在学生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包含着民族发展的历史,深刻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群体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春节与清明,是我们民族纪念祖先的感恩节;中秋与重阳,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健身节、审美节。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不忘历史、积极创造幸福与快乐人生的结果,希望所有学生都有传统文化意识。想起自己在中小学时那种对书籍的热爱,现在还觉得很欣慰。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媒体,好像只有书籍才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慰藉。所以,有了书,就几乎饥不择食地读下去。

夏 霓: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迷失,很有可能与课外阅读有关,现在传媒技术这样发达,学习之余就是卡通片、动画片。想想看,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与传统文化谁最有魅力呢?我个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课外读物的阅读是密不可分的。

黎 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目的在于促进人类重视阅读的传统,延续书籍文明。我们通过阅读、朗读、吟诵,以情激情,使文中的佳词美句、精彩段落,伴随文中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流入心田,思想感情在陶冶。

何 珥:课外阅读是学习中的一种放松的方式,从阅读中体会到的快乐,并不逊于从其它地方得到的快乐,有时甚至超越其他快乐。我不知道初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否快乐,但我知道高中学生在各种试题、作业外的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罗冰冰:“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课外阅读不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我们的人生修养也有重大影响。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这些令我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我们通过阅读各类书籍认识的。当我们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所以,我提议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付 粤:课外阅读不会影响到我们对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学科学习和人生应该是有帮助的。阅读安徒生的童话,让我悲哀,让我忧伤,更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的人的苦难。这种悲剧性的,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苦难,该如何面对苦难。

柳 涛:阅读有多么重要,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数。我觉得,我们首先应该阅读那些被专家、被时间考验过的经典名著,接下来再读一些原创的、具有文学色彩的、讲究审美的、讲究悲悯的经典性的作品。这两大类是阅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

王 妮:据我了解,对于超过500字的文章,大部分同学不感兴趣,认为字太多,读起来头疼。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影音图片内容的阅读,而对文字阅读置之不理,不能深入地控制注意力和思考力。然而,文字阅读恰恰是培养我们注意力和思维力的最好途径。

蒋明明:阅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自然与我国现行的教学评价有关。目前,考试和分数依然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教师和家长能够有多少时间让他们的孩子去读一些课外书呢?他们的孩子,包括我们又有多少能够有时间、心情和精力读课外书呢?

刘 青:时间可以合理分配,并不一定非要限定在某一时间必须得做某一种事情,只要每天都能读半小时书就可以了。

蒋 兵:中国教育到底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一到中、高考来临的时候,一些学校把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撵送回家,多么残忍地把一个人的前途这样活生生地断送?每每知道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的时候,我的心已经碎了,我不知道能够说什么。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教师和学生就这样被动地生活着,哪里还能够有太多阅读的时间和习惯?传统文化从何进入我们心田?当我们都在忙于这样的时候,其他国家都在拼命地阅读着,思考着,我们还不觉悟,我们的前途令人担忧。

主持人:从我的成长来说,我从小很喜欢看书,爱书如命,从连环画到故事书,再到一摞摞诗歌、文集,最后到一书橱一书橱的书。看自己喜欢的书,欣赏着美丽的词句,感悟着做人的道理,每每一句格言都会激励倦怠的我要拼搏,要努力。阅读增长知识,也能提升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好书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文化传承范文第5篇

一、做好民间美术文化挖掘

形式多样且群丰富的民间传统美术资源是小学美术教育中民间传统美术资源植入的基本保障和条件。在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挖掘是实施的第一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本地区的民间传统美术资源加以挖掘利用,将其作为美术教学中的课堂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例如,过年贴窗花、平时放风筝等具有美术特征的民间美术活动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在教学中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加以优选,将学生熟悉的典型民间传统美术资源引入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此外,教师在优选民间传统美术资源的同时,还应该采取走进自然进行校外采风、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体验创作、走访民间美术大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等方式挖掘民间传统美术文化价值,为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创造基本条件。

民间传统美术文化资源是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传统思想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接受与认同,以及其传承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将其植入学校美术教学中,一方面有利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认同与接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民间传统美术文化传承保护的高度出发,在教学层面做好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优选和多元化教学原则,为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有效植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创造条件。

二、创设传统美术文化活动

在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组织创设传统美术文化活动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方面的优势,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开展一些与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有关的活动,为民间传统美术文化有效植入学校教育开辟新途径。

例如,学校利用艺术节专门开展传统文化展演,让学生们利用民间传统美术元素装扮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剪纸等专门性的传统美术活动竞赛;利用学校现代信息平台宣传传统美术文化,学利用自身网站,家长微信平台等信息平台宣传学生传统美术作品。

学校层面和一线教师作为这一主题实践的实施者,对最终能否实现民间传统美术有效植入小学美术教学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学校层面应该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展与民间传统美术相关的活动促进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在学校和学生中的传播与接受,为开展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做好民间传统文化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虽然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民间美术学习,但是由于各地区之间在民间传统美术资源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课程实施上难以形成统一的课程形式。因此,在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

例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南京市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以“发扬创新”“以人为本、主体性探究”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开发了“阿福”这一民间传统美术校本课程。通过这一校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新的全面性认识,同时为小学美术课注入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民俗文化的精髓和乐趣,培养学生对民族特色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形势下民间传统美术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是贯彻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的基本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