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回首过去的百年,人类借助工业革命以来蓬勃发展的水利科学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大规模兴库筑堤,修闸建泵,整治河道,发展水文测报与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防洪工程体系,空前地提高了控制洪水、除害兴利的能力,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作用。
然而,受人类活动加剧与气候波动的影响,世纪之交,人类不仅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发展中的新问题,而且治水这一古老的问题也正在变得更为严峻与复杂。在过去的100年中,社会文明与科技进步,为人口增长、经济繁荣突破了种种的制约,使得世界人炸式地从16亿增长到了60亿,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奇迹般地从10%上升到了50%,以往天然调蓄洪水的洪泛区土地被广泛开发利用。人炸、快速城市化、洪泛区中人口、资产密度急速加大,被认为是全球水灾损失普遍增长的内在因素。严峻的防洪形势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现行有效的防洪手段正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20世纪的最后10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充分说明在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的时代,防灾、减灾问题不仅引起了人类更为高度的重视,而且需要全人类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在推动自然灾害的研究、防灾意识的普及、减灾体系的完善,新技术在防灾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促进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来自全世界的事实都在表明,就在这10年之中,水灾损失仍在增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向更为显著[1]。
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与社会经济特征,决定了水灾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自然灾害,决定了防洪减灾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世纪之交,我国正处于大变革的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日益受到重视,同时也进入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阶段[2]。未来20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种种迹象表明,特大洪水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大。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提供防洪安全保障,除害兴利,依然是水利发展的首要任务[3-4]。近10年来我国水灾损失剧增的严峻事实表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现有防洪体系与全社会日益提高的安全保障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治水方略必须作出战略性的重大调整,防洪减灾将更加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二、新世纪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及防洪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需求与特点
对于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可以作出以下的基本估计:
(1)至新世纪中叶,我国人口预计将从13亿增长到16亿,粮食与土地需求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洪水高风险区域土地的有效利用不可避免,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会更加突出。
(2)新世纪中,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可能由30%上升到60%,城市中小河流的整治与现代社会中“城市型水患”的防治将日益重要,治理难度与所需的投入将大为增加。
(3)流域中洪水自然调蓄功能与河道行洪能力下降,导致小流量高水位的现象更加频繁,水涨堤高,洪水风险总体上将呈增大的趋势,摆脱“拼实力”治水的窘境,建立人与自然之间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成为迫切的需要。
(4)现代社会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旦遭受水灾,影响的范围将远远超出实际受淹的范围,间接经济损失可能大大超出直接经济损失,灾后重建负担显著加重。
(5)全社会的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将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面对大洪水,人民将不仅要求确保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而且要求大灾之中能够基本维持或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防洪安全保障的难度大为增加。
(6)21世纪初期,我国以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为标志的水危机仍将趋于激化[5];人与自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更为敏感,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利害关系的冲突使得不同治水方案之间可协调的余地大为减少。
(7)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防洪体系建设的投入能力会相应增强。通过加强管理,有望提高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
新世纪中我国防洪形势的演变趋向表明,世纪之交,我国防洪体系的建设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调整时期。战略调整的方向是从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向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水利部:《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5年的规划思路报告》)。
20世纪的防洪是以控制洪水(floodcontrol)为主要目标的,防洪工程体系的大规模建设,带动了水利科技的蓬勃发展。主要江河流域的洪水特性与发生规律,大江大河整治与防洪方略,大型防洪枢纽工程的规划理论、计算方法、施工规范与建造技术,洪水预报调度的理论与技术等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支撑水利科技发展的基础学科以自然科学中的理、工科为主,并显现出学科越分越细的特点。
世纪之交,从“洪水控制”到“洪水管理”(floodmanagement)已成为当代社会防洪战略转移的重要标志,其特点是综合运用工程、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等手段,形成更完善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以达到防洪减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洪水的管理,涉及到人与自然两大类因素,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公众有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洪水是自然现象,当其运动超出一定限度,对人类社会造成威胁和损害时,才成为洪水灾害。洪水灾害所具有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确定了洪水风险的不可消除性与可管理性[6-7]。洪水管理的研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既包含了哲学理念的层次,又有大量支持技术方面的需求(图1)。
因此,21世纪中,防洪减灾领域的科技发展必然体现出两大趋向:自然科学中各有关学科的深入与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在交叉领域的开拓与跨学科的交融。同时,为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科学化服务的信息监测、处理与分析系统,将成为新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3新世纪我国防洪减灾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
我国各地不同江河洪水特性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恰当把握我国防洪战略调整的时机、方向与力度,围绕新时期治水的指导方针、管理体制、推动机制、法规政策、规划体系、技术措施等,需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科技问题。
(1)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他们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面临防洪战略调整的重大问题。美国地广人稀,正处于洪泛区被侵蚀的阶段,选择了以强制性洪水保险为导向推动洪泛区管理的模式,形成了以非工程措施逐步取代工程措施的防洪方针。日本占国土面积10%的洪泛区中聚集了50%的人口与70%的资产,洪水具有源短流急、暴涨暴落的特点。在推进综合治水的模式中,推行了以高投入、高技术建设更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为主,以非工程措施增强应急能力为辅的方针。
对我国防洪形势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分析表明,未来20年仍处于新一轮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目前急需研究的是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规划、设计、建造有利于人与自然间良性互动的工程体系。此类工程的特点是满足整体与长远的防洪利益,需要长期坚持,与局部地区追求短期最大利益的方案相矛盾,往往不是任何局部地区自愿接受的措施,因此需要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如何建设这种将工程措施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无疑是21世纪初摆在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面前最具有挑战性、最需要与管理部门、规划设计部门与建设部门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洪水风险管理理论与体制。
洪水风险管理是洪水管理的模式之一。在防洪问题上,要么以高投入大幅度全面提高防洪标准,不许洪水再泛滥成灾;要么严格限制洪水风险区的经济发展,即使淹了也没什么损失,都是无风险管理的模式。无风险管理显然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通过适宜的工程措施将洪水风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结合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等措施提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将有利于谋求到与自然和谐的治水之路,最终谋求到更具有全局性、更为长远的利益。
洪水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适度处理好客观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涉及洪水的利害关系。其根本的问题是在治水方面如何为具有不同价值观念与利益需求的人们寻求到和解、和谐与合作的基础。因此,洪水风险管理的理论就是指导我国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理论。然而,洪水的风险管理,从基本的概念、基础的方法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管理体制与推进机制,至今在我国仍然处于模糊的、探索的、急待进一步发展的阶段。
(3)研究开发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20世纪中我国各大江河流域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工程体系。今后需要根据新的防洪形势与要求进行完善、配套、改造、更新、巩固与提高。现有防洪工程体系实际防洪能力的评价、未来系统防洪标准的确定、成本-效益分析与方案可行性论证的理论与方法均有待研究。现有防洪工程中病险水库与堤防的除险加固技术与未来城市河流整治技术急需发展。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防洪工程体系的调度、运行方式迫切需要调整。
例如,大量以防洪为主要目的水库承担城市供水任务之后,应急泄洪的风险加大;再如海河流域提出,水库应由过去的“上蓄”改成“上调”,合理安排下泄,既保障下游安全,又使洪水发挥造床、冲沙等作用[8]。但是调多少为合适?调少了于改善环境无补,调多了又不能充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显然,这些都是需要多学科知识与多样性手段解决的问题。
(4)防洪减灾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
未来防洪安全保障体系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能力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洪水预测预报新技术、各种防洪体系规划方案与应急反应计划的情景分析技术、洪水风险分析与风险图制作技术、洪水灾情评估技术、防洪优化调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必将极大地带动各种高新技术在防洪减灾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我国防汛指挥现代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又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现有管理体制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作出调整与改变。例如目前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封锁现象,对防洪减灾系统的管理现代化与决策科学化已经构成了致命的障碍。实现社会公益信息的共享,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也已经不仅仅是科技人员的呼声。
4结语
踏上新世纪的征程,我国水利科技工作者在防洪减灾领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继往开来,实事求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创建我国更高层次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
在新世纪治水方略的探索中,我们须遵循这样的理念:既尊重自然,又合理利用;既尊重历史,又开拓创新;既尊重个性,又能够自律。
参考文献:
[1]GerhardBerz:FloodDisasters:LessonsfromthePast—WorriesfortheFuture,WaterandMaritimeEngineering,Vol.142,No.1,March2000.
[2]汪恕诚: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基础,《中国水利报》2000年4月13日。
[3]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项目组:21世纪中国防洪减灾对策研究,1999年10月。
[4]国家计委、水利部21世纪初水利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初中国水利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12月。
科技管理的重点是科技项目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在每个环节需要做工作流程。让科研工作者从一开始就明确每个环节的管理流程。
1.1科技项目立项阶段管理
在科技项目立项阶段,必须做好科技项目的筛选和顶层设计,坚持科技项目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单位学科发展战略;确保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发挥科研人员的作用,积极参与立项活动,并做好科技项目储备。科技项目立项申请工作流随着社会、市场的需求,科研院所研究的内容和类型越来越复杂。主要分为科技研究,应用研究两个部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分为技术攻关、技术现场试验、高技术科业化以及科技平台建设等,有区分、有交叉。项目申请材料完成后,按照工作流程,单位组织申报材料的初审活动,技术专家必须认真、公正,确保申报材料符合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定位、符合项目上级主管部门的成果要求和科研技术的先进性。审查的重点包括:项目的目的、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创新性,对学科的发展、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探讨,研究的方向、内容、技术路线和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查后并提出修改建议。科技管理人员对编写的申请材料按照申请指南等进行形式审查。做到详细了解项目主管单位对项目的立项政策导向及相关信息,仔细阅读、理解申报通知,如《项目申报指南》和《项目申请书填写说明》等技术文件,同时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结合科研院所自身需求,尽量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成功率。
1.2坚持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
当申报的科技项目获得批准立项后,各项目组按照任务书、设计的要求,开展项目实施活动。为确保项目研究工作的质量,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必须实行三级质量检查,即:自查、互查、单位组织抽查。建立项目工作进展情况的定期报告、质量检查、年度的技术总结评估制度,年度部门成果交流、原始资料检查制度。科技管理部位通过这些管理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为项目正常运作创造良好环境,为按时完成项目结题起到保证作用。科技项目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抽查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1.3加强科技项目结题阶段的管理
根据项目进展实施时间的安排,科研项目进入结题阶段。项目结题质量,能反映科研项目水平、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本单位科研水平。能为以后项目的延续研究和申报奠定基础。因此,研究管理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成果审查工作。根据工作流程,科研管理部门要组织项目成果初审,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专家对照项目任务书或设计书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原始资料进行认真检查。包括:技术路线、任务目标、实验数据等,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对需要更为深层次研究的项目,提出继续申报下次课题建议。推动科研项目的延伸和管理水平。科技项目结题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科研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了解项目基本情况和项目评审的基本过程,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对项目进行评审工作。
2.其它工作管理流程
2.1科研协作合同管理流程
在科技项目整个过程中,外协是一个重要过程。外协包括:科研、实验测试、工程、施工、购买软件、设备加工等。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合同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合同管理流程分为合同书的签订和外拨经费用的过程。科技管理部门不仅要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科技研究的工作过程,有为单位、科研人员负责的工作态度,按要求组织好合同的签订活动。合同管理流程如图5所示。
2.2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
科技奖项的申报是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体现。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推动科技项目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和集成重要科技成果,扩大科技成果的应用前景。每年国家、省、部、局、院和专业协会开展各类的科技奖申报工作,科研院所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申报质量。研奖项申报的科技奖项申报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审核流程
1.1一般资料
我院产科共有病区2个,其中一病区床位36张,护士15人,床护比1∶0.4,其中护士长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8人;正式护士3人,合同护士12人;本科4人,大专11人;年龄22岁~39岁,工作时间5年以上护士7人,3年~5年2人,3年以下6人;月收治患者120~180例。二病区床位22张,护士9人,床护比1∶0.4,其中护士长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4人;正式护士2人,合同护士7人;本科2人,大专7人;年龄22岁~36岁,工作时间5年以上护士4人,3年~5年1人,3年以下4人;月收治患者60~100例。
1.2方法
1.2.1建立绩效考核方案根据“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重点内容要求及医院制定的各项质量标准,结合产科具体工作特点制定二级考核指标10项。
1.2.2实施方法工作量由工作人员每日自行填写,夜间工作量由白班审核,护士长最后审核。质控小组成员按科室要求逐项检查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并随时记录存在的问题,护士长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平时护理质量。夜查房及护理部抽查,季度质量检查存在的问题均纳入考核。护士长制定专科调查表并亲自发放记录结果。
1.2.3分配方案将护士绩效奖金按职称发放40%,其余60%总金额除以全体护士总得分后再与每个护士得分相乘,加上职称发放部分即为每位护士绩效工资总数。另有加分项目:如、合理化建议、科室有困难时主动加班、表扬信者加2~5分。
2结果
将2011年6月初次考核与2012年6月同期进行比较。2011年6月为对照组,2012年6月为观察组,将月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检查得分进行对比。患者满意率大幅提高,护理质量有较大提升。
3讨论
3.1确保了质量改进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是管理的精髓。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评估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解决同样的问题重复出现的现象。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对全科护理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检查与控制,护士的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定期和不定期以及反复检查、督察的方式,找出了护士工作中易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整改。
3.2考核可操作性强,考核面广,能反映大多数护士的工作质量,得到护士的认可
绩效考核质量标准细致,考核涉及范围广,做到了凡有护理操作、质量体现的地方均纳入考核内容,避免了护理管理“死角”的存在。同时,护理绩效考核体现了绝大多数护士的意愿,考核方法公开、透明,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及时反馈,使护士能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绩和发现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和学习方式、方法和态度,从主观上和客观上改变个人平时工作中一些不良习惯,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行为。
4结语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又是一项综合性、开拓性很强的工作,大型种子公司应放手推广经营性开发成果,发挥龙头企业、组织的技术推广功能。种子公司应在推广服务体系上有大的举措,而当务之急是成立科技培训中心,培训大批农民技术员,特别是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的培训,只有这样才会有富有活力的基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产生,才会有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最先推广的科技示范户的产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业物化的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这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基础。
因此,只有具备强大市场敏锐性及实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的种子公司的参与,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才是一个完善的体系。那么,作为种子公司科技成果推广的高速通道应当是:
建立专业组织机构由种子公司市场策划、经营、生产及科研部门联合成立推广服务中心,推广服务中心人员应培训成多面手,既懂育种又了解栽培技术还有一定的营销攻关能力。然后在每一个地区挑选当地有关部门(如推广站或种子公司)的2人——3人聘为推广技术辅导员,明确其责权利。再在每个示范推广点培养2名——5名农民技术员,具体指导。
成立培训中心成立种子公司自己的农技培训中心,依托种子公司的技术、品种、人才特别是市场敏感性的优势,招收农业职业中学毕业或相当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集中培训6个——10个月,也可与政府推广机构结合起来对基层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通过他们把种子公司的或公司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向农村。
气象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气象探测资料、预报服务资料、气象灾害防御资料、气候资源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具有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利用率高等特点。做好气象科技档案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科技档案管理意识是做好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可通过组织全局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知识,宣传《档案法》,增强气象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提高各科室的归档意识,营造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管理局面。②建立健全收集、整理、存档、保密、借阅利用、销毁等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使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③不断完善气象科技档案管理设施建设,加大档案安全管理设备资金投入,建立现代化档案管理设施,做好档案管理基础保障工作。定期检修档案,更新设备,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④不断开发应用现代化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加强气象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并及时更新软件系统,完成气象科技档案的纸质、电子化全面管理,实现气象科技档案的网络查询和海量存储,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气象科技档案的有效利用
2.1在气象服务方面的应用
气象部门工作者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天气气候变化规律,加强对各种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才能提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而气象科技档案是气象部门开展服务工作的基础,可直接为广大用户提供气象科技信息咨询和服务,开展气候分析等服务内容和产品,拓宽服务领域,还可利用气象档案数据资源建立气象科普基地,通过对外开放参观与宣传等,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气象为民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2.2在工业方面的利用
工厂厂址的建设、布局和工农业生产等均要受到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大气混浊度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的厂址选取和建设布局要考虑风向、风速、混浊指数等多种因素;纺织、造纸等工业则需要考虑温度、湿度等方面的因素;工业用烟囱、水塔、铁塔等高层建筑需考虑风压、雪压等因素,而且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对区域内太阳辐射状况、热量平衡和水资源环境等都可能造成影响,致使局部气候变化。
2.3在农牧业方面的利用农牧业是鄂尔多斯的基础产业,发展现代农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气象条件是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
素。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鄂尔多斯气候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气象灾害频发,导致农牧业经济波动较大,正是因为掌握了当地气候特点和灾害发生规律,才能趋利避害,对农业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2011年,鄂尔多斯市出现了近10年罕见的春夏连旱,鄂尔多斯气象局根据多年干旱气候特点,利用各旗区生态与气象监测站数据,结合区域自动站资料对该市的旱情进行了监测分析,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先进设备遥感监测植被生长状况,定期、适时地为农牧业局种植业科、畜牧科、现代农牧业科、草原监理所提供《生态与农牧业气象监测信息》《雨情公报》等,及时报送《重要气象信息》等决策服务材料和手机短信,为全市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保障。
2.4在建筑业方面的利用
建筑物为室外作业,建筑物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等都会受到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的直接影响,而且建筑物选址、地基构建和用料选择等也必须依据当地的气象条件进行选择,施工阶段还要注意低温、高温、雨雪冰冻、降水、大风天气对施工进程和工程质量的影响,例如强风损坏建筑施工设施、威胁施工安全等。对此,政府部门应用当地气象科技档案就工程建设制定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专业设计标准和施工标准,在安全施工、保证建筑质量方面彰显出重要作用。
2.5在交通、旅游行业的利用
交通安全和旅游业市场的繁盛均与气象条件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强降水、降雪、大雾以及衍生的洪涝、冰冻等气象条件可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连阴雨、高温等天气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运输是一个城市经济生产和生活的命脉,旅游业则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气象与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关系,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气象科技档案资料,适时开展交通、旅游业气象预报服务,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