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德教育

美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

1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认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几方面。

1.1崇尚伦理道德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道德价值体系,作为个人必须要有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有相适应的个人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说自己该说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作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强调和谐观念

即一种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过无不及的行事原则。而这当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事物的方法论。例如《黄帝内经》论述问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考察。它无形中让人形成了从联系中和整体中看待问题、强调整体、强调和谐的思维方式。

1.4倡导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人们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现实的状况所产生的一种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对显示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理智富于远见的精神状态,是充满了辨证思维和中和思维的理性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宣扬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慎言敏行、严于律己、改过迁善等道德规范,几千年来就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谐、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当前社会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

当今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巩固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美德教育范文第2篇

*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出传统道德中“美德”之本,作为学校德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从当代青少年的实际出发,我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美德教育应当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当代青少年的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历史上有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仁人。这种忧患意识又总是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青少年生活那么幸福,有什么好忧患的呢?首先,我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虽使相当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富了起来,但还有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在温饱线上徘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其次,21世纪的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人的素质的竞争。竞争就要有压力,当代青少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当前要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国内稳定的有利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传统美德教育过程中应使青少年具有忧患意识,并把它与责任感结合起来,与“祖国同发展”、“与上海同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社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第二,引导青少年对社会尽责,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对社会尽责,勤奋刻苦,古往今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在迈向新世纪的今天,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少年,更有必要学习、发扬这种美德。

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当代青少年是喷薄而出的朝阳,正处在勤学苦练的最佳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流传着“韦编三绝”、“悬梁刺股”、“怀书而耕”、“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艺校学生要想占领一流剧院,没有技压群芳、艺惊四座的一流艺术技能技巧是不行的。戏谚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久久为功,方能成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见只有勤学苦练过硬、扎实的基本功,才有可能去为人民、为社会尽责。强烈的责任感要转化为刻苦勤奋、吃苦耐劳、忠于职守的具体行动,因为人的一生对社会、对人民的奉献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实现的。

第三,提高青少年美德修养的自觉性,持之以恒。

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需要下一定的苦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天长日久地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格力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艰巨的战略任务。

美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必要性 实效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灭的灵魂。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国,需要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中学生健全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析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实效性。

一、传统美德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在市场经济向深入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公正、合理、竞争、民主、诚实、守信等新的时代精神对传统道德的维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异质文化所体现出的多元的、与传统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个体所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具有共同民族心理特征和表现形式的价值观、人生观。面对严峻挑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成为一线政治教师的科研方向。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倡导好善乐施、扶危济困,把人的生命和尊严,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越是危难之际,这些传统越是得到发扬。如九八抗洪,抗非典,南方冰雪灾难,汶川5・12特大地震灾难面前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及时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这些传统美德已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的大门,使他们在情感的激动中陶情养性,在强烈的情感中把真、善、美融化在心中。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优秀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是建构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文明思想体系的重要任务,是应对国际社会变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传统美德教育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魂”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任务。着眼于未来,青少年的教育尤其重要。思想政治课作为专业渠道应发挥自身优势,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课程标准、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优秀道德重视人的实体存在,重视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对人进行礼乐的教化。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人被看做是天地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人为贵,重视人生、重视人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构成了以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传统美德对人生、理想、立志、求学、生活、工作、处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从。就立志而言,荀况说:“无冥冥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说:“命为志存。”还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为人所熟悉。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优秀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渊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用观点,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美德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之中,思想政治课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能增强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中学的德育工作要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把做人的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中学生渐入成年,思维已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活动,因此思想政治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生活,便于接受。例如,在讲“师生交往”一课时,我补充了李白拜师、唐寅学画等事例,使学生愿意听、听得懂,从而教育学生尊师爱师。在讲“友好交往礼为先”时,让学生展开讨论荀子的“人无理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无理则不宁”,《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中蕴含的道理,“友直、友谅、友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的交友原则,等等,教育学生树立“真正做人,无事”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听其言,信其道”,在个人修养、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三个方面逐步树立整洁健身、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勇敢自强、守时守纪、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尊师敬老、友爱合作、诚实可信、关心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

2.批判继承,有机结合。

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是要坚持批判继承原则,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选择地讲传统美德。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必须对传统文化中许多消极因素进行改造,消除传统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培养具有现代意识观念的人。比如,在讲“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时,教育学生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同时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是愚孝和盲从,懂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孝行,要结合实际落实孝行。赋予孝悌教育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要求相衔接。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敬人、爱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先辈提倡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要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接受传统美德,也会有一定益处。只有对传统美德进行一番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才能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之中。

3.加强补课,边学边教。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只有补好这一课,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化为自己的德性。

一是学习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譬如,读一点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大学》《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门就可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正是这种道德传统的典型表现形式。这样的道德传统相对于今天来说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应成为当今道德教育之必需。孟子的许多伦理道德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有些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座右铭传颂,所提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劫难、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它从思想上养育了千万贤者。认真读一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运用到教材、教学中,将有助于思想品德课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学习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历代蒙学读物。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教育尤其德育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和篇幅。“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对青少年教之以仁义;礼仪是《三字经》的中心思想,《三字经》还教导青少年学习百科,讲了许多勤学苦读的感人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各种蒙学读物包含着许多有益的伦理道德思想。在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故事、资料等方面,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鉴。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韵语在民间传颂,长盛不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些来自《治家格言》的话,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民族语言。将蒙学读物加以分析提炼,择其精华,教育青少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会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历史典籍,还是蒙学读物,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学而思”有所分辨,有所肯定或否定。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它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增强爱国情感,弘扬传统美德,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是深化学校德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完善学生人格的需要,更是思想品德课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班华.现代教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4]任远年.世界普遍关注的课题.1995.1.23.

[5]冯增俊.当代西方教育道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62.

[6]钟以俊.论教育研究科学化的必要基础.教育研究,1995,(10).

美德教育范文第4篇

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全日制的义务教育中“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它是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作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他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画家和设计师,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高素质的公民。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成为当今社会有用之人使其终身受益。那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在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1、在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二期课改后的美术教材与旧版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含量的明显增加。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老师寻找一些文化内涵丰富,学生喜欢的课题进行教学,着重从美术文化方面去启发、引导学生。

例如初一年级第二学期《质朴的民间玩具》单元中,我设计了《我们一起动手做――龙》,课前让学生们专门找来有关龙的传说或知识,并告诉学生将在课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交流。由于龙的知识并不难找,学生事先做好了充足准备,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在交流完成后,老师再来总结,告诉学生在中国的文化中(如:九龙壁、龙的传人等),“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龙已渗透到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中,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而关于“龙”,除了典故,称谓等,令我们激动的还有“舞龙灯,赛龙舟”等活动。这些信息的呈现,吸引了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当有了明确的图形后,在利用不织布制作我们自己的玩具。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在领会龙文化的内涵的同时时,学生又通过“动手做”了解了我国优秀传统工艺的独特韵味,其手工艺品也令人耳目一新。

2、在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而美术创作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有效教学环节,那在“创作”环节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文化渗透呢?版画艺术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成果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和美学文化价值,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和艺术交流的手段,版画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是一种生活化且富有鲜明个性的艺术。

在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凸版画的艺术魅力》单元,我设计了《我眼中的上海》一课。课前,我依旧还是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上海建筑”资料,交流后进行归类整理,便于课堂创作。课堂上,我首先引入鲁迅先生说过的话:“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历史知识。然后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版画的种类,并重点展示“纸版画”。纸版画不同于其他绘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相融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剪、刻、撕剥、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它取材容易、工具简单、效果独特,具有强烈、明快、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而较大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版画的局限。接着我效仿《艺术创想》中的教学模式,将预先制作的《外滩》纸版画按步骤分别展示。这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接近同学生活,深深促动学生的心灵,激起了他们对版画创作的热情。学生利用纸版画,创作出了他们眼中的上海,而纸版画也在学生手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在版画教学中,积极开发挖掘有利于学生创作的题材,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体现出美术教育的文化渗透。

3、在欣赏中的传统美德渗透

美德教育范文第5篇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文明所创造的宝贵财富,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律己宽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巨大教育力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把真、善、美融化在学生的心中。为了充分发挥传统美德教育的巨大作用,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全面融合。

1、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优势作用。现有的教材,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新教材收集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事迹、名人名言、史实材料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既具有说服力、感染性、激励性,又留有很大的空间让教师在驾驭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如:在“成长中的我”这一主题中,通过收集战胜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事例,讨论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即可以渗透做人应勇敢顽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等美德教育。在“我与他人关系”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例,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美德的教育。

2、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传统美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如春风化雨一般,用传统美德的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如:在讲授《培养爱国情操》一课,通过展示古代文天祥、陆游到近代的、徐悲鸿、鲁迅等爱国的事迹,渗透“热爱祖国、坚强不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 ”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用一些名言如:“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等等激励学生,感染学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政治课堂教学中,我更多的是采用案例教学,热点时政教学,通过一些贴近生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渗透美德教育。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主要运用了张海迪的事迹,洪战辉的事迹,教育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坚强勇敢,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