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

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基础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并在此状态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特定时段内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因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总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计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04(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9).

[4]贾晓燕,杨晓英.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5).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 质量管理 流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U2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80-02

随着软件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创造高质量的产品对于软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项目质量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已成为项目管理向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标志和不可缺少的内容,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不可替代。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项目研发过程,施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对于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1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质量管理是指在约定的时间和范围、预算的成本以及要求的质量下,达到项目干系人的期望。项目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范围、时间和成本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如图1)。

1.1 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

每个项目的特点不同,要交付的工作产品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了解用户需求,分析业务特点,结合信息系统行业评价指标,为项目制定适用、根据形成可量化、可管理的确定了项目质量目标,作为校验项目过程和结果的标准。

1.2 制定质量计划

做好项目质量管理计划,确定了项目质量目标和管理策略,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基准。质量管理计划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质量保证计划、度量计划、评审计划和测试计划等主要子计划。

1.2.1 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要包含3要素,即3W:

When—— 检查时机;

What—— 采取什么样的检查策略;

Which—— 使用何种检查单。

1.2.2 度量计划

定义了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度量的质量指标及其阈值,及超出阈值范围后,所需采取的应对措施。质量方面的度量指标除了如***等业内常用评价指标外,需要重点关注客户方无法具体提出的指标,如系统性能指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参考类似项目的历史系统数据,结合专家讨论的方式最终决定(如表1)。

1.2.3 评审计划

加强需求、设计阶段的评审工作,可有效地减少后期衍生的缺陷数,降低修复成本。因此,需要我们制定详尽的评审计划,明确评审级别、评审时间、评审人员等信息,力争缺陷早期发现早解决。

1.2.4 测试计划

测试计划描述了要进行的测试活动的范围、方法、资源和进度的文档。它确定测试项、被测特性、测试任务、谁执行任务、各种可能的风险。测试计划可有效地预防风险,保障测试工作的顺利实施。

1.3 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

1.3.1 项目质量控制

首先,定期跟踪项目质量目标,控制项目质量。依照项目度量子计划采集、度量项目质量数据。当数据在预先设定的偏差范围内时,表示该周期内达到了项目质量目标。但是需要分析度量数据的可信度,避免缺陷不能及时发现。当度量数据超出阈值范围,周期内质量目标未达到时,需深入分析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纠正措施(如图2)。

其次,采用针对性的评审技术,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评审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行业经验,早期缺陷若不及时发现和更正,遗留到后期衍生的缺陷数和修复工作量将呈指数递增。在需求阶段,对需求规格说明书可在项目组评审的基础上增加专家评审。在编码阶段中,采用代码走查的方式加强对关键模块关键代码的审查。

对于评审工作,需要关注的评审数据的分析。这往往容易在项目质量管理中被忽视。表面上,缺陷密度等评审数据达到了质量标准。但结合备审用时、评审用时、评审人员等因素综合考量,有可能出现评审不充分,部分缺陷未能被发现。此时应该重新评审,确保评审工作质量。

最后,做好软件测试工作,为产品上线把关。软件测试是检查工作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重要工作。绝对避免本项目的开发人员兼任测试人员的情况出现。在需求阶段,测试人员就应介入,了解项目需求,根据项目范围和质量要求,制定初步的测试方案,随着项目深入,逐步细化。在测试执行阶段,可使用测试管理平台QC(QualityCenter)对功能测试进行管理和缺陷跟踪,使用LoadRunner、Diagnositics和WebInspect等工具进行性能和安全测试。

1.3.2 项目质量保证

QA作为软件研发过程的监督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项目遵循开发过程体系提供咨询和指导;依据质量保证计划、过程/产品检查模板对相应的活动或产品进行检查。当产生不符合项时,QA需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确认、解决,直至不符合项关闭。

1.4 实施持续的过程改进

以PDCA循环(策划—实施—检验—处置)为手段,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目标,不断采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质量的螺旋上升。

2 结语

项目质量管理虽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于项目管理的全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加强项目质量管理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项目时间、成本、风险等等其他领域。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开展行之有效的项目管理,取得最终的成功,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邬华芝.质量管理体系与认证[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59-93.

[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柳纯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79-202.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1.1软件开发

金融系统软件开发综合瀑布型和V型生命周期测试模型的优点,将测试活动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避免系统风险,提升项目软件的整体质量。

1.2软件开发过程改进

软件开发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成熟度模型,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简称CMM(CapabilityMaturityModeforSoftware)。CMM模型包括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硬件工程,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包含相应的过程域。该模型包含了软件需求、设计、开发、编码、测试、投入运行、软件退役等整个生命周期里各个过程的基本要素,是开发过程改进的有机汇集,此模型对保证开发质量、控制项目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工程实施推广阶段质量管理

2.1上线准备

质量目标:(1)系统业务功能,验证应用系统各业务功能及业务流程满足业务部门的需求。(2)系统性能,验证和优化逻辑集中系统性能,使之能够满足性能需求。(3)系统健壮性及安全性,验证逻辑集中系统的健壮性、安全性,使其能够满足生产运维的要求。

质量活动:(1)业务测试,验证应用系统的业务功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2)全面分析业务测试用例,选取覆盖业务的测试流程,由业务人员针对所有的需求功能点和业务流程进行验证。并通过专业的测试管理工具对测试用例及测试缺陷进行跟踪管理。

技术测试:(1)性能测试及优化,目标是提高系统的性能质量。(2)通过工具模拟真实系统上线后可能出现的业务高峰情况,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验证系统性能,确保系统处理能力能够达到相关性能指标。(3)健壮性测试目标,提高系统整体健壮性。(4)通过各种健壮性测试,验证系统在发生各种异常情况下的健壮性,主要包括:异常测试、稳定性测试、双机切换测试及容灾测试等。(5)安全测试目标,提高系统的安全性,通过工具进行安全测试,全面检查和消除系统的安全隐患。

2.2运行维护阶段

2.2.1质量目标

生产系统版本质量:尽可能降低运维阶段应用版本、系统软件版本、硬件系统等变更和升级所带来的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系统的运行质量造成负面影响。生产系统运维质量:尽可能提高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最大限度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2.2.2质量活动

功能回归测试:(1)目标是快速检验运维阶段相关系统及应用版本升级对业务功能质量的影响。(2)应用及系统版本新在运维阶段非常频繁,每一次版本的更新都需要对业务功能进行验证,所以需要使用自动化回归测试工具进行高效率的功能性测试,提高版本升级的质量。

性能回归测试:(1)目标是快速检验运行维护阶段各系统升级或变更后整个逻辑集中系统的性能质量。(2)在运行维护阶段,经常会面临应用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和数据库等系统的版本升级,这对于系统的性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高效率的性能自动化回归测试,通过工具快速检测各种因系统版本变化和升级对于逻辑集中系统性能的影响,尽可能降低性能问题被带入生产系统的机率。

绿灯测试:(1)目标是对系统升级后的版本进行检验,验证关键业务和流程在系统上线后的可用性和正确性。(1)选取关键、典型的业务及流程,通过应用开发绿灯测试程序部署在生产环境上,在生产系统进行版本更新后,使用绿灯测试程序将选取出的关键、典型业务及流程在生产系统上进行验证,尽量确保在版本更新后不会对生产的关键业务和流程造成影响。

事件管理:(1)目标是实现运维事件的快速发现及处理。(2)内容是建立统一的故障处理及服务请求响应平台,对整个系统进行集中的运维管理。通过这个统一的平台,可以对事件及服务请求进行统一的记录、处理及响应,同时可以对请求进行分析,对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与管理。

系统配置管理:(1)目标是提供IT基础架构精确信息;同时监控和维护这些信息从而实现对基础架构的控制。(2)建立系统的配置数据库和对配置数据库的维护流程与监控机制。应用版本管理:(1)目标是对于应用版本的的内容及质量进行管理,实现对版本的质量的控制(2)内容是制定版本管理办法,明确版本的流程,对于需要更新生产环境的版本,都需要经过有效的版本验证、操作步骤验证及回退性验证。

变更管理:(1)目标是通过对于生产环境变更的有效管理,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环境变更的成功率。(2)对变更内容进行分级,对于重大变更建立变更的评估机制,建立完善的变更实施计划,对变更的实施结果进行回顾。

3结束语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 Concep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our actual experience, the winning projects as a systems integrator how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start on.

Key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信息系统的集成,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过网络的建立,将复杂的硬件、软件、业务、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提供帮助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质量建设目标,让客户满意。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仅是系统运行正常,而是在系统运行正常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点是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1 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

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对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按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1.1 干系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

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系统集成商、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软件设计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等。

(1) 系统集成商要对项目经理资质、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进行评审,确定能胜任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除了必须了解项目团队成员包括网络设计和调试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的特点、经验、技能外,还应了解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管理。

(2) 系统集成商包括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要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多沟通,了解其执行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流程,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

(3) 对于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应纳入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对其资质、质量体系、产品质量、施工质量、供货期、售后服务进行评审。

1.2 现场环境勘察和系统需求分析因数

自然环境、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系统接入服务环境、供配电输入环境和防雷接地环境都会对系统质量形成相当影响。

现场环境勘察和客户需求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数据库定义是否合理、适宜、完善,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3 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软件开发设计因数

系统规划设计将直接影响项目硬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的可靠性、正确性、充分性、合理性和系统运行效率。

软件开发设计将影响程序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码逻辑与效率、函数(模块)接口正确性、可测试性。

1.4 设备材料和系统开发、运行平台

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直接关系到项目硬件系统的质量。中间件、系统开发、运行平台、数据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软件产品质量标准将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可测试性。

1.5 质量计划应强调的质量因素

质量计划对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明确和落实。

(1) 质量目的是为确保项目完成的工期、实现系统的功能和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规定质量保证措施、资源及活动应具有的顺序,确保产品的实现过程受控有效,完成的项目满足用户的要求。

(2) 落实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职责分工、工作程序、项目实施顺序、质量控制点以及技术工艺、方法、工具等。

(3)风险控制及预防。

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

2.1 质量计划编制

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数,所以质量计划首先是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并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将目标分解到每个工作包,并按职责分工将工作包的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每个工作包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予以明确。工作包根据项目情况不同,一级WBS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设备材料及软件采购、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售后服务等。

对于项目分包,必须建立对分包方的管理制度;同时,分包方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计划和实施方案,经过总包方审核后实施。

建立与项目目标相一致的项目管理组织,明确各工作包的质量责任人。

2.2 质量保证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质量组织和项目管理组织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主要是执行质量计划(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保证组织是组织实施质量活动、检查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

制定质量活动计划。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制定质量活动计划,如:系统需求报告完成后进行需求评审、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评审、现场施工的质量检查、各个阶段质量记录的检查、质量整改闭环检查等。

2.3 质量控制

对于在质量计划实施、质量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改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从不同侧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3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控制点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系统实施的质量管理、集成运行测试的质量管理、变更控制的质量管理、收尾及验收的质量管理、保修期的质量管理、保修期后的质量管理。

3.1 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

需求分析是系统实施方案的输入,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最困难、对项目成败影响很大的过程。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

(1)用户需求不明晰,理解有误;

(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3)设计人员理解有误。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质量;业务绩效;信息系统;现状

1.数据质量背景

南方电网公司2012年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扎实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推进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业务数据、统计信息的有用性及其价值,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公司管理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数据质量专项工程,切实落实“突出抓好数据质量”的要求,深化应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管理提升和管理精细化。

2.数据质量现状

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公司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体数据质量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还存在诸如缺乏统一管理、数据源不唯一、责任不明确、缺乏企业资源统一建模以及数据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以安全生产设备为例,问题主要如下:

(1)缺乏统一管理:目前设备涵盖了变电、输电、配电网,变电和输电设备的管理主要在主网生产或资产系统中集中管理,而配网设备则是在营配一体化或配网生产系统中,管理源头不统一。

(2)数据源不唯一:主网生产系统、资产系统、营配一体化系统、配网生产系统由不同的厂家在不同时期建设,数据要求不统一,导致数据源不统一。

(3)责任不明确:设备数据的建立横跨了工程、物资、生产、财务等多个部门,涉及的业务部门多、数据复杂、信息量大,数据未进行很好的职责划分,导致业务部门在数据信息的录入和管理上缺乏指导及考核,数据的质量不高,管理混乱。

(4)缺乏统一建模:由于系统建设的周期不一致,对设备的数据的应用范围要求也不一致,未形成统一的设备模型,导致同类设备,在元数据模型上存在差异,影响到数据分析及数据质量。

3.数据质量概述

数据质量也就是信息质量,不良的数据将产生不准确的信息和较差的业务绩效。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数据质量的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早期对数据质量的关注点主要是提高数据准确性,随着系统功能和定位的不断延伸,关注的重点逐步由数据准确性扩展至完整性、一致性、及时性等方面,这些内容也属于数据质量的范畴。

数据质量好不好,首先需要考虑数据质量六大基本要素是否满足,所谓六大基本要素是指:

完整性:主要包括实体不缺失、属性不缺失、记录不缺失和字段值不缺失四个方面;

(1)唯一性:指主键唯一和候选键唯一两个方面;

(2)一致性:指统一数据来源、统一存储和统一数据口径;

(3)精确度:指计量误差、度量单位等方面的精确程度;

(4)合法性:主要包括格式、类型、域值和业务规则的有效性;

(5)及时性:指数据刷新、修改和提取等操作的及时性和快速性。

4.影响因素分析

如图1所示,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四方面:信息因素、技术因素、流程因素和管理因素。

4.1 信息因素

由于对数据本身的描述理解及其度量标准的偏差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产生这部分数据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元数据描述及理解错误、数据度量的各种性质得不到保证和变化频度不恰当等。

(2)元数据描述及理解错误中的相关元数据主要包括业务描述、业务规则、业务术语、业务指标口径等。

(3)数据度量和变化频度提供了衡量数据质量好坏的手段。数据度量主要包括完整性、唯一性、一致性、准确性、合法性。变化频度主要包括业务系统数据的变化周期和实体数据的刷新周期。

4.2 技术因素

主要是指由于具体数据处理的各技术环节的异常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技术实现上的某种缺陷。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环节主要包括数据创建、数据获取、数据传输、数据装载、数据使用、数据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4.3 流程因素

由于系统作业流程和人工操作流程设置不当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主要来源于系统数据的创建流程、传递流程、装载流程、使用流程、维护流程和稽核流程等各环节:

(1)创建流程质量问题主要指操作员数据录入时缺乏审核流程;

(2)传递流程质量问题主要指通信流程沟通不畅;

(3)装载流程质量问题主要指清洗流程缺乏/不当、调度流程逻辑错误、数据加载流程逻辑错误及数据转换流程逻辑错误;

(4)使用流程质量问题主要指数据使用流程缺乏流程管理;

(5)维护流程质量问题主要指缺乏变更维护流程、缺乏错误数据维护流程、缺乏数据测试流程以及对人工后台调整数据没有严格的流程监控;

(6)稽核流程质量问题主要指缺乏数据错误反馈流程。

4.4 管理因素

由于人员素质及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如人员培训、人员管理、培训或者奖惩措施不当导致的管理缺失或者管理缺陷。

5.数据质量管理过程

数据质量管理(Data Quality Manage-ment),是指对数据从计划、获取、存储、共享、维护、应用、消亡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里可能引发的各类数据质量问题,进行识别、度量、监控、预警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并通过改善和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使得数据质量获得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管理是循环管理过程,其终极目标是通过可靠的数据提升数据在使用中的价值,并最终为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5.1 数据质量管理方法

数据质量管理借鉴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以事实为驱动,讲信息和数据质量提高周期分为评估、认知、行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展相应的具体数据质量管理活动。如图2所示:

(1)定义和商定问题、时机和目标,以指导整个数据质量管理的工作。

(2)收集、汇总、分析有关形式和信息环境。设计设计捕获和评估的方案。

(3)按照数据质量维度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

(4)使用各种技术评估劣质数据对业务产生的影响。

(5)确定影响数据质量的真实原因,并区分这些原因的影响的数据质量的级别。

(6)最终确定行动的建议,为数据质量改善制定方案,包括数据级和组织级的。

(7)建立数据错误预防方案,并改正当前数据问题。

(8)通过改进组织管理流程,最大限度控制由管理上的缺陷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9)对数据和管理实施监控,维护已改善的效果。

(10)沟通贯穿管理始终,循环的评估组织管理流程,以确保数据质量改善的成果得到有效保持。

5.2 数据质量分析流程

在明确评估方法后,需要对数据开展分析工作,评估对业务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5个步骤:

(1)识别需要审查的数据集合;

(2)按照业务用途对数据集归类;

(3)利用分析工具对数据集进行经验分析;

(4)列出所有潜在的异常之处;

(5)对于显现出的数据缺陷,提交给数据专家进行处理并评估潜在的业务影响;

本质上,对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是为了评估:

(1)生成记录的比例;

(2)数据值产生的每个属性的数量;

(3)经常发生的值;

(4)潜在的极端值;

(5)同一个表内列之间的关系;

(6)表与表之间的关系;

5.2.1 数据质量规范定义

根据分析的结果,建立数据质量规范,对数据质量管控要求进行明确的约束,需要体现的内容包括:

(1)可测量性:规范要具有可测量性,在不同的业务范围内,可以进行计量;

(2)业务相关性:要与业务期望相匹配;

(3)可接受性:数据的质量维度表达了业务的需求,对质量维度的测量提供了一个数据质量水平,应设定一个符合业务需求的质量水平基准,当低于这个基准时,应及时处理;

(4)责任分工:当数据质量不符合业务期望时,按照预定义的职责,应该有人对此负责采取处理措施;

(5)可控制性:恰当的数据质量测量维度应表达业务控制的要求,换句话说,当数据质量进入不良的范围时,应触发数据改进流程;

(6)跟踪性:持续跟踪数据的改善过程。

5.2.2 数据质量业务规则定义

在数据质量管控要求范围内,参考数据质量维度,对数据集的每个数据项进行业务规则的定义:

(1)值范围检查:录入的数值在枚举值范围内,如邮政编码;

(2)定义一致性:在全流程中,保证数据的定义被一致性的理解;

(3)范围规则:数据的属性值应确保在一定范围内(时间的、数字的、预定义的);

(4)格式符合度:为数据制定要遵循的模式,如电话号码模式;

(5)匹配性检查:某些数据属性值必须与其他域内的某个值相匹配,如市与省之间的关系;

(6)值和记录的完整性:不存在遗漏的属性值;

(7)准确性确认:比较录入和输出的数据值,确认其准确性;

(8)唯一性确认:录入的数据必须唯一;

(9)时间线确认:标识数据的可用和可访问时间特征。

5.3 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的质量改进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明确了数据质量的规则之后,需要制定一个数据问题整改提升的流程,通过不断的改进流程,持续不断地排除错误、对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最后达到流程的自动化,从而降低数据质量计划的总体开销。

数据质量控制还需要选择和实施数据质量策略。目前的策略类型有两种:在输入数据时提高数据质量的方法称为“上游”方法,而从系统提取数据的应用程序(如数据仓库)中改善数据质量的方法是“下游”方法。事后制定流程优化持续改进即为“下游”方法,事前的数据录入(“上游”方法)的质量预控更为重要。

上游策略研究当前应用程序的逻辑、数据和流程,解决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此策略可能涉及到更改应用程序逻辑、添加更好的表验证、改善与数据输入相关的流程,它致力于数据的高准确性。

6.生产域设备数据质量看板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主数据为设备,设备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故以生产设备数据作为数据质量看板的数据集,参考数据质量的核心要素和管理方法,对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备数据进行质量管控,促进生产业务的应用。

6.1 规则定义

以南方电网公司设备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为基础,按设备分类进行设备数据质量规则的定义,作为数据质量校验、评估的依据。根据标准中的分类、基本信息和技术参数规范,选取必填的重要属性,划定属性的数据类型、长度、业务规则、字段类型、编码,并从完整性、规范性、唯一性等方面进行约束。

6.2 数据质量评估

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按设备类别固化设备数据质量规则,形成数据质量规则库,选定由下至上的数据质量评估方法,以数据质量规则为标准,对每类设备的每个数据进行检查和校验,挑出不符合规则的设备数据,形成问题数据记录。结合数据质量管理目标,按数据问题类型、不符合规则项等维度统计异常数据量,导出统计数据,形成数据质量报告。

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将设备按逻辑及物理方式划分为功能位置、设备及部件三种类型,根据数据质量规则,自动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验,分别统计出功能位置的错误设备数据量、错误率,设备及部件按照变电一次、继保、输电、通信、自动化等专业进行汇总统计错误设备数据量、错误率,并能按照统计数量进行挖掘查看明细设备,能清楚知道设备属性,因为什么原因产生错误,并能与业务规则进行比较查看,供各专业人员分析及纠错。

6.3 质量改善

以数据质量看板中检查发现的设备数据质量问题记录为依据,分析认定为异常数据,则在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直接发起设备变更的管理流程,按数据质量的要求调整错误的设备信息。在问题记录全部处理完毕后,再次执行数据质量规则的检查与校验,验证错误数据是否得到纠正,形成PDCA的闭环管理,持续提升设备数据质量。

7.总结

数据质量作为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基础元素,已经成为南方电网公司一体化大潮下最具竞争力的工具之一。可靠的数据是企业最具价值的资产,在数据质量管理上所投入的资金和时间,将会在现在和未来得到高额的回报。目前在生产域设备数据看板上探索研究了数据质量管理的方法、规则,后续需要借鉴此经验,在整个企业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对组织的数据质量实施全程、全域和全员管理,将数据质量管理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落实到数据生成、传递和使用的各个过程、方面和人员之中。

参考文献

[1]南网生产域数据质量整治方案(部门发文).

[2]南方电网公司数据质量专项工程工作方案.

[3]数据中心数据接口单元-生产管理分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