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海洋文化 海洋经济 影响
海洋文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且海洋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不断的上升。中国的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将还海洋文化产业作为了支柱性产业。在地球上,70%是海洋,剩下的30%才是陆地,所以海洋是地球的宝藏,人们要正确的利用和发挥它的价值。
一、什么叫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是指由海洋所产生的文化,也是指人们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活动。比如海洋旅行、海洋民俗产品买卖、海洋考古等,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中国靠近海的地方有江苏、浙江、上海、台湾等地,而这些地方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早在09年,江浙沪三地就成为了世界第十一大的经济体,而在同年,三个地方的海洋经济总产值差不多超过了9000多亿元。由此可见海洋文化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性。
二、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的现状
海洋文化不但在中国文化中占着极大的比重,海洋文化所产生的海洋经济总值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尤为明显,随着海洋文化的大力提倡,和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海洋文化,早在200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就达到了10%,海洋经济成了沿海地区的区域发展支柱。
海洋旅游业成了支撑海洋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旅游有特色、有个性,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外国来的旅客。早在2000年,中国沿海地区接待境外旅客已经占到全国旅游景点接待旅客的40%左右,中国的海洋旅游大大的提高和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是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的,海洋文化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它还能带动其它海洋产业的发展。比如,海洋旅行一直很吸引人们,因此每年有大批的人来到沿海地区旅游,海洋旅游在中国旅游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加。而旅游的同时又是少不了吃、喝、玩、乐、住、行的,因此当地的餐饮业、酒店业、零售业、运输业、交通业、娱乐业等产业也因此而被带动了起来,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海洋文化业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和产业。不管是餐饮业还是娱乐业,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海洋旅游业的兴起,给很多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另外,海洋文化业也是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因为人的海洋价值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人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如果没有经济价值的产生,人们就不会进行这些行为。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的内生因素,而海洋经济又是海洋文化的出发点,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化,有助于发展海洋经济、提升社会效益和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四、开发海洋文化而出现的问题
(1)对海洋的保护不够全面,很多人到海边去旅行的时候没有注重环保问题,垃圾的随意乱扔和资源的过多开采,让生态环境的污染变得严重,海洋的资源越来越少,甚至一些宝贵资源面临枯竭的问题。
(2)缺乏高端人才,人才的匮乏严重的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技术的人才。所以国家需要培养一些专业的海洋人才,因为从目前的从事海洋业的人员结构来看,这些从业者普遍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国家应该在全国的一些高校开设此专业,加速这类人才的大力培养。
(3)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重下降,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餐饮业、娱乐业以及相关的产业,这让第三产业的从事者在不断的增加,因为行业的需要而变得炙手可热。而第一、二产业的从事者比重却逐渐下降。
(4)对海洋的认识不够全面,一部分领导者没有重视海洋文化每年为海洋经济所做的贡献,更没有体会到海洋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所以导致了一些小地方的海洋经济没有得到发展。领导应该切实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并且加强海洋文化的开发。
五、如何让海洋文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完善海洋旅游的政策和规定,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切实防止污染的现象发生,定期对海洋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并向当地有关部门征收海洋污染税。
(2)大力推行海洋文化品牌,很多地方没有意识到海洋旅游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就没有把海洋利用起来,更没有建立海洋旅游的有关政策,这就需要当地有关部门大力推行海洋旅游,并且重视海洋文化品牌的效益。
(3)开展海洋文化节,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和旅游,利用当地的民俗和特色海边美食来办海洋文化节。比如,闽海烤鱼节、海南椰子节、打渔节等等,将传统历史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抓住旅游市场的脉搏,就能够带动一定的经济效益。
六、总结与体会
我国的海洋文化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如今步入了新的时代,我国的海洋文化更需要与科技和结合起来。先进的海洋文化不仅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人们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杰出成果,海洋业的大力推广,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关系探讨――兼论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2-35
[2]戎霞,丁智才.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海洋文化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2(6):162-165
关键词: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214-02
为应对“21世纪是海洋世纪”的预测与挑战,海洋文化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升温,海洋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海洋文学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海洋文学”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75年台湾的《大海洋》诗刊创刊号上发表了朱学恕撰写的创刊词《开拓海洋文学的新境界》。1987年台北角出版社出版了辅仁大学林耀德主编的《中国现代海洋文学作品选》。1998年底,台湾高雄市举行了“海洋与文艺”国际会议,所录论文集中有十篇左右以海洋为主题的学术论文,至此“海洋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文学种类正式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阈,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出现在海洋文化研究专辑中。2006年浙江海洋学院柳和勇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资料和研究丛书》(海洋出版社)包括了《中国古代海洋诗歌选》、《中国古代海洋小说选》、《中国古代海洋散文选》等,为以后的海洋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2008年在宁波举行了“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以及国内2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的论文加以遴选汇编成册为《海洋文学研究文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海洋文学研究领域的论文集,对以后的海洋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上可知我国海洋文学的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但是与之相应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却尚未起步。语言文学携带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起着传承民族文化、塑造人格构造精神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收集并讲授海洋文学作品,使当今大学生尤其海洋类高校学生受到海洋文学作品的熏陶,成为海洋文化学校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调查,海洋高等教育的培养领域集中在水产、矿产、航运等传统技术方面,人文类的研究严重滞后,至今仍没有设立完善系统的培养海洋综合人才的海洋文学课程。由于缺少海洋文学、文化类学科及课程设置,文学这一民族文化综合载体与世界文化重要交流媒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呈现,这与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大学海洋人才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1]按照体裁海洋文学包括神话、小说、戏曲、诗词、散文等,这些风格迥异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面镜子。远古时代先民们面对浩瀚无际、变幻莫测的海洋想象出各种奇异神灵及仙境异域,创造出许多海洋神话传说,滋养了华夏文明,也构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被奉为中国海洋文学历史源头的《山海经》不仅记载了海内外的神奇地域和事物,还保存有像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素材流传至今。《诗经》、《楚辞》以及诸子百家中海洋神话随处可见。孔子曾把海洋作为自己神往的理想境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孟子也将大海作为自己汲取人生哲理的源泉;老子曾言:“澹兮其若海”,“大国者下流”,意喻修道之人当静如深海、包容万物。先哲们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后世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海洋与人生关系的探讨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学重要的精神要义之一。后世历代文学作品不乏对海洋的文学性描写:汉朝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班彪的《览海赋》,晋朝木华的《海赋》,韩愈的《南海神庙碑》,胡严的《望海》,清朝李汝珍的《镜花缘》、刘大的《海船》、沈之白的《浮生六记》等都涉及了海洋贸易、海洋航行、海洋想象等。[2]这些海洋文赋及小说或描绘海洋之景色,壮写其雄浑气势;或寄情于瀚海,感悟人生探究生命的真谛;或摹写涉海生活之艰辛,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方文学传统中有着丰富的以海洋为母题、为背景的作品,在其经典作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奥德赛》和《伊利亚特》记述了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是史诗与大海的完美结合。有着神话般幻想并充满传奇色彩的莎士比亚的杰出戏剧《暴风雨》用大海的自然风景和神奇变化来化解人世的种种纠葛。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以同名主人公航海冒险、开发荒岛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反映了英国殖民时期的生活、道德和理想,鲁滨孙・克罗索这个带有鲜明时代的人物及其叙述以其勃勃的生气、天真的信心、坚韧奋斗的精神和对自身的严肃省察唤起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共鸣和深思。19世纪法国著名海洋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三部曲《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和《神秘岛》将海洋探险故事融入科幻小说中,引发了人们对海洋世界的巨大兴趣。另外还有被公认为美国20世纪“天才小说家”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堪称海洋文学中的杰作。这些优秀的海洋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成为西方文学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加深,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构建民族的海洋文化观、繁荣海洋文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大量的海洋文学不仅丰富了叙事美学,也为铸造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3],当今高等院校尤其涉海类高校应将提高学生的海洋文化知识与素养纳入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大力充实语言文学课程的内容,努力构建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文学课程体系。系统科学的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应探讨海洋与文学的文化联接关系,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与掌握了解人与海洋的互动过程,进而强化对海洋文化的体会达到深化海洋文化价值内涵提升海洋人文教育成效的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具体说来即是建设与实践“三级层面多维拓展”的课程体系――基础课、选修课、学术前沿讲座的三级分层教学。在这三类课程中,不同程度地贯彻海洋文学史的纵向关联、异质海洋文学的横向交流、人类相关海洋特性的概括总结等全面综合思考与研究的多维拓展的教学思想,丰富学生们的海洋文化知识,加强他们处理海洋事务综合能力的提高,构建具有民族精神与国家特色的海洋文化观。海洋文学基础课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根本所在。基础课重视当今大学生海洋知识体系的构建,接触海洋文学作品对于本身缺乏对海洋文化特质与精神体认的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建构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心灵、人格的培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基础课的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基本知识的全面准确的教授。海洋文学选修课即是有选择地就某些以海洋为主题的重大语言、文学问题开设的相关课程。选修课应体现学术上的专、精、深,可以针对某些重要海洋作家、海洋作品、社会思潮等进行设置有关课程,也可对某些跨越性的文学问题进行设置,以填补基础课的不足。海洋文学教学应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转变为多维度的教学,教师可将自己的海洋文学学术科研成果通过选修课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带动学生理解海洋主题在文学创作上的观察诠释与文化想象,开拓海洋文化议题的推广与思维,带动学生的思考向更深入、更前沿的学科领域迈进。海洋文学学术前沿讲座是前两个层面的辅助与补充。讲座强调学术视野上的新、远、博,内容也可扩展到包括海洋政策与文化、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海洋资源与海洋科学等若干体系。该层面的课程是文学与其他海洋专业交叉融合的结果,使人文精神在其他海洋专业中得到充分体现。该层面课程的设置与讲授内容就是将海洋文学、文化置于各国之间或本国之内、同一文化体系之下或不同文化体系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比较互释之中等几个视域加以考察。将语言文学还原为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的综合载体,将文学与其他知识门类相联系进行分析,如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科学等。多维度多方向的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专业学科学习的热情以及综合思考海洋文学、文化问题的积极性,语言文学的丰富性和原生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掘。
目前我国专业的海洋人才不足,社会上累积的海洋文化教学资源还属有限,因此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的教师还要做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资料的搜集与研读工作,分析形成教学所需的内容,择取有把握的部分进行授课。海洋积极与其他学科的海洋类专家合作,热情邀请他们在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海洋知识。二是将相关海洋知识编入教科书,尽快并高质量地产生海洋文学方面的教科书与参考书。编写教材过程中注意海洋素材的引用。三是在教学内容上加重海洋知识的分量,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海洋观念,为海洋人才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源泉和动力。在国家海洋战略下重新发掘与利用我国海洋文学作品的审美资源,分享西方海洋文学作品的丰厚传统,并将两者加以结合,为我国海洋文化观的建构提供强大的话语、审美资源,将是海洋文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在海洋文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中应结合当前高校传统的语言文学课程设置状况,以及海洋系所的学生对各门文学课程的需求与喜爱情况,研究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体,使学生学有所长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为促进海洋事业发展、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经济腾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汉武.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A]//段汉武,范谊.海洋文学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09.
[2]赵君尧.论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学[A]//段汉武,范谊.海洋文学研究文集[M].海洋出版社,2009.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特性;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张永贞,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张开城,广东海洋大学思政部主任,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0-0162-03
一、海洋文化生态的概念
(一)海洋文化生态概念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首创了生态系统(Ecosystem)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那么所谓的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人文环境,甚至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文化生态”也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广义的文化生态,首先是一种世界观,或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学,狭义的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精神文化与外部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精神文化内部各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生态关系。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大陆文化,也创造了辉煌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在人们对海洋的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历程中诞生,因而,海洋文化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那么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就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所处的海洋环境中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这也就是海洋文化生态化过程。一个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真正地反映海洋文化所蕴含的重要作用和无限的活力。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特性
生态系统的特性决定了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性。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主体性,
1 整体性。海洋文化生态作为一个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而言,海洋文化生态是由海洋文化和文化所处的环境组成的整体,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把握好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海洋文化生态;应当从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重视和发展海洋文化各种具体文化形式,特别是别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优化文化生态的结构,优化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发展模式。
2 动态性。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着的,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海洋文化生态,其应该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的稳定系统。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海洋文化生态的动态性要求我们要以辩证法的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海洋文化生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揭示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对海洋文化生态进行维护及完善。
3 主体性。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所具有的特性之一。海洋文化生态的主体性特征是人在海洋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海洋文化生态与人息息相关,人是海洋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是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者。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文化的同时,文化也对人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在文化世界中的生存发展,彰显其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总之,主体性是文化生态系统最为明显甚至是根本的属性。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
海洋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浩瀚的大海、独特的海洋条件为海洋文化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孕育了具有深厚底蕴的海洋文化,因此,每一种海洋文化的形成背景都与其存在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海洋文化生态的影响因素是研究海洋文化生态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海洋文化属于区域文化的范畴。其传统价值观念、思维习惯、情感模式和行为规范经过长期的积淀和流传,成为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主体拥有不同的文化生态意识。海洋文化主体是海洋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文化主体是地方文化特色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和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其重要性和地位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这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首要条件,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海洋文化生态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确立,是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的前提。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将文化与生态整合,维护好海洋文化生态,怎样才能使优秀的海洋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仅仅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对维护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必须平衡才能保持它的稳态,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根本的价值,是人和其他生命生存的基础。”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海洋文化生态,海洋文化生态是海洋文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所形成的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所谓海洋文化生态平衡,指的是海洋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各个子系统乃至各种因子和成分,以及海洋文化生态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保持着动态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海洋文化是海洋社会的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是与其所处的环境中多种因素协同发展的结果,海洋文化的渗透与传播涉及海洋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海洋文化生态的建设具有综合的特征,需要保持海洋文化和海洋环境之间相适应、协调并相互促进,也就是维持海洋文化生态的平衡度,从而防止海洋文化生态的失衡、淡化和被侵蚀的危险。
(三)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所谓的海洋文化生态环境指的是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赖以进行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种条件。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所谓的时空条件也就是环境。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范围很广,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海洋社会环境。但是海洋文化生态环境的好坏对海洋文化生态有一定的促进和制约作用。无论是海洋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弘扬,都是在一定的海洋环境下进行的。海洋文化环境适应海洋文化的存在,文化生态环境就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但海洋文化生态环境如果不适应海洋文化存在、发展的状况和要求,它就会对海洋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三、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
主体性是海洋文化生态的必有特性,也是其所
具有的根本属性。按照这一特性进行海洋文化建设,就必须在对海洋文化主体的培育上加大力度。文化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文化可持续发展观。人类进行文化艺术生产,需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适度的、有节制的开发,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持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为主体进行一切文化活动做好了思想准备。
提高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是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前提。应发挥海洋文化主体在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方面的主导能力,将海洋文化价值观和海洋环境相结合,使独特的海洋文化得以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并使海洋文化生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开发与配置海洋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一个民族进步与发展赖以生存的源头活水,必须高度重视其合理的利用、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就是指人们用来从事海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必要条件,要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海洋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开发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实现海洋文化资源的边际效应最大化。
要合理开发和配置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稀缺的,能够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海洋文化资源也是有限的,同时,海洋文化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资源的脆弱的一面,许多文化资源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需要特别加以保护。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充分认识文化资源的特性,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尽可能做到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相适应。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主要目的是使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完善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与立法
1 加强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管理加强海洋文化生态的维护,促进海洋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文化的开发要经过多学科专家参与规划和可行性论证,谨慎开发。对于海洋文化生态的管理要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管理的经验教训,构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的海洋文化行政管理模式,履行政府对海洋文化的规划、组织、调控等宏观管理职能,形成强有力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促进海洋文化的发展。
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针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一些问题,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对海洋文化主体保护的重视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实施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的战略,加大政府、媒介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力度,提高整个社会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意识,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人进行全面具体的统计、挖掘和重点保护,发动宣传、科研、教育、培训、涉外交流等海洋文化主体支持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事业。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海洋文化生态,将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纳入海洋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范畴,依据海洋文化主体的生存现状、发展需求,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划可行,切实加强对海洋文化主体的保护,形成良好的海洋文化生态态势。
(四)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
人类是海洋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主体,海洋文化生态与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从事海上活动并不断地对海洋事业探索而产生的,同时人类也是海洋文化活动的发生点、支撑点、生长点和归结点。人类的许多行为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人类的活动直接决定着海洋文化生态的态势,防止人类活动对海洋文化生态的不良影响成为维护海洋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要防止其不良影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类正常的文化需求取向,从而规范人类的活动,以适应和维护海洋文化生态。
1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探讨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协调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阐释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含义[1]。当前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文化生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引发海洋环境变迁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态成为学界关注的主题。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基于文化生态产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可进一步细化成3个层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第三,由各种海洋文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内部环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态体系。青岛韩家村作为一个海洋社区,具有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态,韩家村自古以渔盐生产为主,村内保留着古帆船、渔具、盐井、煮盐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当前仍以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教化后代;虔诚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内供奉着郎君爷、妈祖娘娘、盐宗、龙王等海洋神灵;每逢神灵诞辰或是传统节日,村民会举行各种信仰仪式,相关群体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着当地约定俗成的仪式规则、禁忌习惯和传统观念。这些海洋文化的相关器物、群体观念、制度习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与韩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态。
2韩家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是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3]。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成的。韩家村位于青岛原最大海岛红岛(现已与陆地连成半岛)的北部,濒临海洋,与即墨市隔海相望,气候温和,沙浅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韩家村较早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一体化。韩家村所处位置使其能躲避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又因其滩涂面积广阔,为其盐业生产提供了优势。适宜渔业及盐业生产的海洋及海岸带环境是成就韩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条件。韩氏在明朝初年自滇迁鲁,定居胶州湾阴岛北岸,随着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韩家村。1931年前,红岛未与陆地连成半岛,韩家村成为从事渔业与盐业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聚集与聚居之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部分村民在当地开设商号、店铺,吸引农耕群体、商人群体等从事起非渔盐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向此地趋近、汇聚,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渐使韩家村积淀形成了兼具农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环境——“渔、盐、耕、读”的文化环境。
3韩家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该村的“渔、盐、耕、读”文化环境由众多文化因子共同构成,总体上可从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这3方面来把握。
3.1渔文化
3.1.1渔宗信仰文化
韩家村以渔宗信仰文化为主。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当地先民将郎君奉为“渔宗”。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此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在近海捕鱼,并发明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使人们实现了远海捕鱼。为纪念郎君,先民将其出海捕鱼的港称作“郎君港”。韩氏迁入之后,形成的韩家村位于郎君港西侧,因濒临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将渔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韩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庙宇,称作“郎君庙”②。当时渔民出海捕捞或逢年过节时,都纷纷前来祭拜,香火极其旺盛。虽现今村中渔业群体规模逐年萎缩,但郎君信仰并未减弱。
除郎君信仰外,韩家村还有天后信仰、龙王信仰等多种海神信仰。“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即妈祖,村内至今流传着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传说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顺利。访谈时自村内长者了解到,出海遇险时,可心中呼唤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会来营救,使其平安脱险。在“龙王庙”、“龙母庙”,村民会在龙王、龙母诞辰之时供奉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祭拜,以求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虽如今祭拜信众已不再仅限于渔民,海神信仰功能随时间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海神信仰仍传承至今未曾断绝。
3.1.2渔谣文化
渔民在长期渔业活动中,探索出了许多与渔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他们将其编制成鱼谣、渔业禁忌、谚语、打油诗、鱼谜等来指导渔业生产活动和进行娱乐休闲。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描写特定时令的捕捞行为,如《除夕捕捞开凌梭》:“春节前后好天气,渔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带蛸》:“二月二日到惊蛰,群众习惯过此节。渔民积极张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惊蛰当天的渔捞、节庆行为;其二,也有对当地特有海产品的描述,如《鱼谣》:“清明蟹子谷雨虾,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鱼、小白鱼,……”其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渔民的方言文化载体;其三,对当地沿海地域的描绘,如《春汛东海捕鱼路程打油诗》:“春汛捕鱼海阳前,越过怀石崂山头。谷雨拔锚快开船,青山黄山在眼前,……”③对渔船的航行路线、操船技法有着生动的描述,歌谣本身就是一部当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画卷。正是韩家村村民在日常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丰富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些口口相传的渔业歌谣文化。#p#分页标题#e#
3.1.3渔具文化
渔具虽随着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有了很大改变,但因当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④,渔具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环境。韩家村的传人为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渔盐文化,建了渔盐史博物馆⑤,馆中以实物和壁画形式对近百年来渔民捕捞、运输、航海所用到的渔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渔具虽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诠释着该村特有的渔具文化⑥。
3.2盐文化
3.2.1盐宗信仰文化
据中国盐业史世本•作篇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炎黄时代(公元前26世纪),原始部落首领夙沙在胶州湾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明代,为纪念夙沙氏,韩家村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宰相管仲则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盐宗庙供奉3位神灵,感谢其赐予的制盐工艺,千年以来造福当地。
3.2.2制盐文化
韩家村有着悠久的制盐文化,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处古盐井遗址⑧,据记载,此地自远古先民时代起就开始孕育自己的制盐文化,从最初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到逐渐学会掘井煮盐,再到20世纪初的盐田晒盐⑨,直至解放初,韩家村成了拥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个的海盐村;1960年韩家周围盐田全部转为国营⑩,盐民转为国家职工。1966—1977年期间,老盐田逐步获得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3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产地。在韩家村,制盐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渔盐博物馆的壁画记录着当地制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有“盐业发展图”、“刮碱取盐图”、“盐田晒盐图”、“韩家村盐田分布图”等,这些壁画生动再现韩家村认识海盐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传统制盐文化。有些传统工艺虽已不再用于生产,但却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发现,现在传统制盐工艺虽已被取代,但韩家村盐民从未忘记过他们的制盐工艺和盐业文化,并仍旧关注着当前我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制盐文化是韩家村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3.3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虽在本质上属于农耕文化,但在韩家村这一海洋社区中却与渔盐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家村虽地处海岛,耕地面积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给,但仍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祷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祷来年鱼虾满仓的“龙王信仰”、祈祷农作物丰收的“麦子妈妈信仰”和“庄稼信仰”。这些信仰通常都以节庆祭祀的形式来予以表现,每逢节庆、神灵生日之际,村民便会自发进行聚集、拜祭。韩家村渔盐博物馆中的民俗区陈列着农具用品,有梨、镂、钯子、水车、马槽、石制油锤、铡刀、打地滚子、马车、石磨、志子(即石砝码)等,这些农具与其他制盐器具、渔捞器具一起,成为韩家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韩家村乘自然之便获渔盐之利的同时不忘劝勉后代读书求学。清朝同治年间韩家村的韩守全,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韩家村人为韩守全立下火池,树旗杆,当时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务实重教是韩家村村人的传统精神。韩家民俗文化村内建有“棂星门”、“魁星阁”、“大成殿”、“夫子庙”,并开办国学讲堂,都是在继承发扬韩家渔盐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旨在传达睿智的义理,让人学到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些都表现出韩家村人的劝学精神。这些庙宇建筑与郎君庙、盐宗庙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为当地信仰文化传播载体的一部分。
4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体系
韩家村的渔文化、盐文化、耕读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体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机组合的海洋文化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由可直观感知的表层次的器物文化、关于意识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层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构成。
4.1器物文化
无论是渔捞用具、制盐用具还是农耕用具,都代表了韩家村村民在适应红岛北部的海洋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文化。胶州湾免受季风影响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浅、气候温和、滩涂广阔的自然条件,既方便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的获取,又为大规模制盐创造了条件,风调雨顺的气候同时又使小规模的农耕得以实现,对韩家村村民来说,这些用具都是从先民时代以来涉海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是韩家村这个沿海村落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结晶。器物文化也体现在为数众多的庙宇建筑上。盐宗神庙、渔宗郎君庙、天后宫、龙王宫、夫子庙、魁星阁、火池旗杆等,虽然涉及神灵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对所赐恩惠的感谢,这些恩惠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郎君不仅教人“织网造船”,同样也授人以“掘井煮盐,植桑养蚕”的本领;天后和龙王不仅能为渔民带来出海航行的好天气,也为村民的农田耕作带来必不可少的风调雨顺;而勤学精进、养生修性也并非读书人独有,弄潮从商同样离不开磨练心性。村民愿意同时进出各色庙宇进行祭拜是对这个沿海村落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整体认同。庙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生态体系中许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韩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渔、盐、耕、读,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灵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渔捞丰收的庇护神;天后妈祖的功能早已涵盖平安、丰渔、天气等涉海活动的各方面;龙王、龙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麦子妈妈信仰、庄稼信仰也同样不偏离“祈祷丰收”、“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功能。时至今日,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拜的村民并没有群体之分,而是基于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谐”的共同祈愿。鱼谣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鱼谣文化涉及渔船航行、方言交流、渔捞活动,是韩家村渔业生产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韩家村的渔业发展史、盐业发展史和各种渔捞技术、制盐技术的传说、故事同样作为精神文化,成为韩家村海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页标题#e#
4.3制度文化
节庆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宗、盐宗和各种神灵生日、节庆之日,村民的庆祝习惯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现。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节日里对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祈祷,期待特定的恩赐,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体现。如今,韩家村建起民俗村,对村民在祭祀节日进行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的尝试,制度文化有机会获得更稳固的生存土壤。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特定的仪式安排,现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进行供奉。虽然这样的仪式有着日益简化的倾向,但却依然是韩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特征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海洋文化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群体性这四方面。
首先,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作为系统整体而存在的,整体对内在要素具有总体的制约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认识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该村海洋文化生态形成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种文化因子互为其它因子存在、发展的环境条件,造成相互的联系和影响。韩家村渔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渔盐生产自然条件便利的基础之上的,韩家村位于红岛的北部,濒临海洋,沙浅水深,鱼业资源丰富,滩涂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其渔盐生产、渔盐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韩家村渔盐文化体现着该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的优势又不断促进着韩家村渔盐产业相关社会群体的汇聚,积淀渔盐文化。同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这一体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庙宇作为器物文化,成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渔谣作为精神文化,又与渔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渔业生产的文化过程;没有特定的节庆、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将无以寄托,海神庙宇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此外,这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同一类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谐”的祈愿是跨越渔业神灵、盐业神灵和其他多种信仰的,在村民观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信仰体系;没有村民会觉得对孔庙的祭拜与对郎君庙、盐宗庙的祭拜行为有任何不和谐,渔盐耕读的传统文化在教导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其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这一文化生态并不是仅凭单一的文化因子构成的,而是由区域内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组成的,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由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等组成;从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表现为口头传承、民俗博物馆、文献资料等不同形式;从文化形态来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并且这些文化形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雕塑、壁画、用具、歌谣、传说、祭祀规范、民间习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体系,也可从功能上区分为保平安的妈祖信仰,保丰收的龙王信仰、麦子妈妈信仰,保渔盐生产兴隆的郎君信仰和盐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读书学习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种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荣的状态。
再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稳定的系统。系统内部整体性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变动是绝对的[4]。特定文化所处时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他文化因子相应发生调整,以适应彼此和新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中的群体文化意识在不断变化,访谈中了解到韩家村年长者对于本村渔盐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识明显高于年轻人。据村中长者说,由于渔业生产活动艰辛,本村内当前仍旧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村周围的区、市打工,已经没有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年轻人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渔盐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海神信仰会因信众减少、动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关庙宇会逐渐只剩下游客前来拜访,节庆文化也会最终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带动韩家村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韩家村处于红岛北岸,在红岛的北岸与陆地连接起来以后,韩家村就不再滨海,这就使得韩家村民渔业生产活动不能直接从本村原有的码头出发,随时间推移,村中原有码头渐遭废弃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轻人、儿童若要了解原有码头的形态需要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描述,相应的渔盐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群体性。海洋文化生态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各相关社会群体。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人。文化生态的呈现是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主要是通过韩家村村民这一群体共同来实现的。渔谣作为一种口头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渔捞作业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创作,离开了从事这些作业的渔民群体,很难想象这一文化将何以存续;海神信仰,无论是郎君信仰、盐宗信仰还是天后信仰、龙王信仰,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出于海上作业的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虽然信仰文化可以通过节庆、旅游、参观等方式加以传承,但相关群体的存在依然是这一文化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渔盐业从业群体规模的萎缩将使得渔盐业生产文化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韩家村出现年轻一代大量转产转业的状况时,该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实际上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6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影响因素
要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设,需要对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保护建设的因素有全面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首先是韩家村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既是一种自然意识、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系统综合、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进行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保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项都是极为有利的[5]。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及区域内其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关系着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提高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保障。调查中发现,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较低。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主要为村中的年长者,他们虽熟悉本地区的海洋文化,但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价值,更不会思考怎样对其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访谈中,当提及他们对本地区的海洋信仰、民俗节庆的认识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回答“没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也这样做了心里比较踏实”,“现在年轻人都不弄这些,他们也不了解”。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载主体越来越少,村中对其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会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p#分页标题#e#
其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度。如果说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备条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态中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备条件,只偏重某几种文化因子或是忽视某几种文化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韩家村既要注意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海洋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又要注意渔文化、盐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尤其是面对当前村内盐业产业消失、渔业生产从事者逐渐减少的局面,韩家村急需找出一条新的适合这种局面的海洋文化保护发展道路。
再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保护,也是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关于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规定所营造的政策环境,也包括韩家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整体文化环境。政策对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国家政策对某项建设给予倾斜时,此项建设便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显而易见,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上的政策倾斜还未见端倪,这也是韩家村海洋文化暂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的原因之一。韩家村周边的村落也曾多以渔业生产为主,随着周边城区发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渔业资源的减产等变化,当前韩家村周边村落从事渔业生产的群体逐渐萎缩,海洋文化的保护建设也随之陷入同样的困境。
最后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海洋文化的积淀源于海洋群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结构影响着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随着世迁,韩家村从事海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断萎缩,当前韩家村从事海洋事业者多为本村内40岁以上的男性,人数非常少,并不断递减。本村中并没有年轻人继承、学习当地海洋生产经验,随着当前从事海洋事业者的退休、离世,海洋实践经验很难在现实中流传,相应文化传承的中断也将难以幸免。
7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关社会群体规模缩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当前,韩家村海洋社会群体的后代大多不再从事海洋相关职业,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这种不适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使得文化生态环境恶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另外,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承载群体比较单一,随着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韩家海洋文化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又因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数未上过学,难以自行进行文字记录,加之当前村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仍然缺乏认识,韩家村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堪忧。
7.2区域社会对海洋文化生态关注度不够
虽然韩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岛地区很具典型意义,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对韩家村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却认识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渔盐文化,却一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近几年虽然有当地人士进行了初步开发,却并未带来足够的社会反响,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保护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韩家村对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可称为“日常——模糊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渗透在个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习惯与细节来使海洋文化生态得以存在、发展,用以发挥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处事方式。调查中发现,韩家村村民信仰仪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频繁化、简单化的特点。家庭化是指在节庆、神灵诞辰时,村民进行的祭祀等信仰仪式由村民在自家进行,或是几家共同进行;频繁化是因韩家村多元杂糅,佛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同时存在,故其信仰活动名目繁多;简单化是指信仰活动仪式简单易行,在节庆、神灵诞辰当天会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会在家中摆放的牌位前进行供奉,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韩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均采取这种方式。小型化容易减少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认同等社会功能;频繁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家庭化基础上的频繁化却容易使信仰仪式等文化符号轻易发生变化,很可能造成同样的仪式在各个家庭却各不相同;简单化虽然因为方便所以便于传承,但也容易使仪式逐渐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为之中。总之,通过这些非自觉的传承方式文化往往难以避免文化传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种可称为“馆藏——丰富式”。此种海洋文化传承方式是通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文旅游区等方式,将相关的海洋文化物质载体进行集中收藏、从而实现对其传承保护的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其是否产业化分为两类,一是地区档案馆、博物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韩家村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青岛档案馆等都有存档。另外,村内还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地方海洋文化进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学者,如韩家村的王某、韩某、刘某等,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过口头讲述、文字稿件对本村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文化旅游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此种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往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区主办方会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丰富化。韩家村民俗村的建设介于以上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形式之间,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民俗村节庆活动,形式太过单一,加上社会群体不断萎缩、周边地区关注度又难以迅速提升,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全面系统保护海洋文化生态。
8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现状、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保护建设的因素等的分析中归纳出4点关于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
8.1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
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保护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当今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意识所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政府应在加强自身此方面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唤起青岛整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p#分页标题#e#
8.2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7]。在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不能只偏重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着手,对渔文化、盐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建设。
8.3海洋自然环境的保护
海洋自然环境是渔文化、盐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础,必须从海洋环境、周边海岸带环境、村落区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适合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青岛整个区域内培养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娱乐文化、滨海城市文化。韩家村具有深厚的渔盐文化,在突出其渔盐古镇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突出特色,实现多领域发展,可加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本村草根学者的研究,吸引外来学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关社会群体的保护
维持当地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既包括对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维护、弘扬,也包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开辟新的海洋文化事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