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教育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2号,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教师师资水平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乡村教师,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进程。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乡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而发现教师师资存在哪些障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并现场发放回收,样本来源于纯乡村小学(乡村镇以下中心小学包括教学点),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95.53%。根据以往文献,本次调查的指标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教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价值导向,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意味着教师自身外在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教师自身内在条件。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指在具备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教室内,乡村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已会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程度、是否已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等。1.目前教师已基本会掌握一种甚至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使用频率比较低。由表1结果可知,其中有54.65%的乡村小学教师已经会使用“投影+幕布”的简易多媒体该方式,73.26%的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技术,33.72%的教师会使用一体机,仅11.63%的教师会使用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为“黑板和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占比为38%,为“电子白板”的占比为35%,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以电子白板为主,交替使用黑板为辅;也会采用“投影+幕布”的简易方式进行教学。总体来说,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使用频率不高。2.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不够,尚未达到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程度。如表2所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处于“一般了解,大致领会”的教师人数约占90.59%。教师基本上都处在这个程度,能满足基本教育教学要求,成为一个简易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者。而更高水平的“非常熟悉,融会贯通”仅有8.24%,说明乡村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有限,课堂呈现效果简单重复缺乏创新,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上提升空间巨大。3.大部分教师借助免费资源平台,尚未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如表3所示:有39.53%的教师未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60.47%的教师已建立。由此观之,乡村小学教师已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授课的初步能力,但其熟练水平普遍不高,融合创新的能力也很缺乏。只是停留在对信息技术浅层的“会用”阶段,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1.培训次数较少和培训重点不符合实际需求。如图1所示,教师平均每年参加国家、市或者区县、学校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次数大多为1-2次,分别占比31%、43%,说明教师培训次数少,力度并不高,乡村小学能给予教师吸收新知识和提升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多。乡村小学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以“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为主,分别占比56%、60%,其他培训内容均不超过30%。学校主要以基础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为重点内容,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高层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较少。2.培训技术不足以满足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此题设为教师认为自己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落在何处。如图2所示:33%赞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35%赞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方面。乡村小学教师认为在培训重点应该是观念转变的与认为培训重点更应注重实际操作的比例为15:71。说明大部分教师的观念已经改变,技术上的不足使教师想从培训中得到有效的帮助,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3.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希望获得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最希望获得教学资源的供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一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建成,需要定期的维护与更新;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供应的不足使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上有所限制,需要学校资源供给和懂得如何借鉴与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自身能力的支持和拥有自己学校一支强有力队伍的不断指导和引领也很有必要。具体见表4。第12期LEARNINGWEEKLY信息技术培训是帮助乡村小学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学校方面,满足于解决教师基本的硬件设备使用问题,而忽略了培训内容缺乏深化整合意识;教师方面,从自我主观层面提出培训的重点为信息技术能力,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但其在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中所学习掌握的并不多,从每年参加的培训次数可见培训的资源很贫乏。因此,教师更需要培训来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指教师是否具有教育信息化思维。本部分调查的主要内容旨在了解教师是否有教育信息化意识,以及其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促进作用,教师是否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是否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是否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及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1.教师相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并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仅有一人表示不知道。教学资源库是指教师把各种与个人教学、学习相关的多类别的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成为方便存取和管理的数据库对象。95%的教师认为有必须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5%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2.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并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相互促进。91%的教师表示会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愿意不断更新理念、知识与技能,显示教师们积极性高。91%的教师表示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但是仍有9%的教师表示否定。说明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与同事进行研讨,相互促进,建立相互帮助的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沟通关系,但小部分教师仍固步自封。3.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团队力量不够,如PPT制作技术有限,信息化设备部分功能不会使用。(2)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一方面是教学中所需要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部分查找困难,如体育教学能应用的教学资源较少,另一方面是教育网络资源过于繁杂,筛选优质资源困难。(3)信息化专业培训次数少,信息技术提升不够;现代化教育技术更新太快,培训内容跟不上节奏。(4)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信息化与教学相分离。在教师信息化意识层面上,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也愿意与同事建立相关知识体系的交流互助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支持去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乡村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滞后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融合创新能力。而且,教师虽具有信息化意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缺少有效的行动。从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来看,乡村小学教师是“特殊”群体,他们迫切地需要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己有限的水平,可培训往往最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动机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事倍功半。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形式随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硬件不足作为曾经影响乡村小学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阻碍已日渐消解,而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过低成为国家推广信息化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质量。一方面,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师范教育应重视信息素养的实操训练,避免仅注重理论的局限,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避免单一的办公软件的学习,可适当学习实用性强、趣味性足、应用性广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重视职后培训。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质量较低,难以吸引优秀的小学教师留下任教,也难以请到相关人才进行培训指导,造成“多媒体闲置”的资源浪费现象,为解决这一现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如同行交流、现场指导、专家授课、优质课比赛、校际观摩等,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建设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资源库”。
(二)提升应用水平,融合学科教学问卷中第三个维度为教育信息化意识,从中均可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观念已经转变,但知易行难,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满足于操作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缺乏落实学科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行动,致使出现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克服实有条件的不足,开拓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如远程培训、连线专家、课堂实践等。教师还应该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学会有选择地掌握信息技术,最好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科内容来进行选择,这样更具有精确性和创造性。此外,应以年轻教师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带动学校整体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
G434
随着国家对西部教育的扶持,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国家也通过各种网络研修班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育。但是在各种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与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索。
一、中小学信息化现状
(一)设备与人员之间的矛盾
由于灾后重建等原因,中小学的教学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的中小学和教育信息化全面开展还有较大的差距。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有“等待论”、“多事论”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既然信息化的设备没有到位,那么先等待设备基本完善后,再全面开展信息化也不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给我们“找事”,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本来就忙了还要鼓捣新的信息化,这么多年没用信息化也教出了不少的人才,对信息化很有抵触情绪,相对于设备的可快速补充和发展,信息化师资的缺乏和培养乏力更是信息化发展的“拦路虎”。
(二)信息化与传统教法的矛盾
传统教法是以“教师授课”为核心,教师倾囊而出,将毕生所学“传功”给学生,是私塾式的教学。现代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更多起着“引导”的作用,更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
(三)信息化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的矛盾
由于学历层次和年龄的原因,更多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教师,较多为高学历或年轻教师,他们更能吸收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思维更开阔。但是农村中小学大多远离城市,这部分教师的因为生活条件和个人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流动性很大,使得信息化的可持续性与人员流动产生较大的矛盾。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出现某个中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果,但是由于核心骨干流失,信息化教学中途搁浅的情况。
(四)课堂教学“中心”的矛盾
关于课堂教学“中心”的争论已经展开了很多年,教师和学生,谁是中心?“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的“两主一线”教学原则目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学放任自流的现象。就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较多农村学生不具备完全独立的学习能力,还会出现差生放任自流,不参与的情况出现。在信息化教学中,如何加强注重主体,加强协作学习,重视课堂拓展和教育的全员化,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二、信息化建设与培养
(一)继续加强信息化硬件的持续投入,避免“无源之水”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由于农村的财力有限,信息化投入自主筹资能力较弱,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系统建成后往往因为“一锤子买卖”导致维护跟不上而造成闲置。如何保证信息化硬件的可持续是需要各个层面思考的问题。
(二)推进教学资源库形成网络,避免“各占一城”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网络化,使信息与知识共享。要保证信息流通的畅通无阻,则必须统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校之间信息化建设,不要造成新的信息壁垒与数字鸿沟。近些年来的教育硬件建设为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力量和标准,造成了资源的重复开发、利用率低下等现象:
1. 学习资源繁杂,通用性较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分布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这些资源没有通用的标准,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习惯组织,普通教师不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或找不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资源。
2. 教育资源库制作水平较低,更新缓慢。
目前的教育资源库形式一般为各种题库或者课件的集合,大多数为课本的电子化,表现形式为简单网页或者直接上传PPT,形式简单,缺乏交互。在教学实践中,这些数字化的资源不仅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还有相当一部分资源在开发后不再更新,缺乏后续的改善和服务。
3. 资源库的管理亟待加
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库来源途径一般包含“自建库”和“商业库”,“自建库”一般由学校或者教研机构开发,商业库来自于商业机构的开发。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自建库还是商业库,都只注重资源数量,不重视质量,资源库的规范和管理亟待加强。
(三)继续加强信息化师资培养,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信息化师资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要改革培训方式,积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远程培训、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
(四)加强中小学师资可持续发展,增强合理“流动性”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前农村中小学突出的问题,如何保证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
1.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编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的特点,调整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及师资结构,注意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为农村中小学配足、配齐教师。
2.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缩小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加大针对农村校园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使所有农村校舍符合办学条件标准。
3.探索建立中小学城乡教育“区域联动,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合作联盟模式,按照“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捆绑考核、互动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教师交流和调配,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在交流与沟通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教学信息化建设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为基础和攻坚的部分,通过解决现有矛盾,加强信息化培训,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我们的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一定会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崔燕宁;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情况调查[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奚天玉;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师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7.5
前言:教师在教育活动层面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可以说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的影响到未来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中小学教育中要想提升信息化的进程就一定要重视起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从而促使教育得到完善。下面将对影响中小学教育新化进程的教师因素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一)年龄和性别
当前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人群普遍为女性居多,男性数量较少。同时教师的年龄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下,40岁以上年龄教师则能达到总人数的25%左右。这也充分的说明了当前阶段我国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起素质教育,并且将信息化教育手段逐渐的融入到了日常教育中去。教师的年龄对于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普遍在信息化教育能力上差一些。年轻的教师则因为我有着更多的精力和接收能力在教学中更愿意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加敢于创新。同时年轻教师由于在自己的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信息化内容,因此在操作能力上也普遍较强,在使用信息化教学中要比年长的教师更加有优势[1]。
(二)学历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教师普遍以本科学历为主,其次是专科。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明教师的能力受到学历方面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明显。学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但并不会影响他们在信息化方面的应用。但教师仍然需要重视起自我的不断提升,只有自身高度重视,才能将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不同学科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当前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使用中,相关数据显示,一般语文、数学和英语的科目中教师所使用的信息化方式比较普遍,在其他的学科上则参差不齐。尤其是美术、历史和体育等教学在信息化使用上普遍概率较低。这些研究结果中充分的显示了我国当前的教育状态。语文数学和英语一直都是教育中的重点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这些科目的信息化使用情况也比较好。同时在这一类的科目上网络资源也比较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直接下载资料,然后进行应用。而其他的学科由于本身资源限制,也就直接的影响了其信息化使用的情况。
二、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教师因素
(一)教师的态度与认识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教育方式的普及和应用,很多的教师都认为信息化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促进具有积极意义,但也有教师认为在这方面的应用仍然有待观察,甚至少数的教师会认为没有必要在教育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因此可以说教师们对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应用在态度上是不统一的。同时,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大多数的教师对此都持有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但真正面对信息技术的时候却只有少数的教师能应用有效,得心应手,可以说不少的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仍然有着一定的恐惧心理[2]。之所以教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是现代化产物,其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对此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自我提升,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化需要,但同时也有另外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会让自己丧失一些教学中的控制权,因此主观思想上是不愿意接受信息化的。
(二)实践应用中的惰性因素
对于我国来说有着一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教师,这些教师在面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往往态度要更低于城市教师,同时在教学态度上也远远不如城市教师。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教师的素质和所处的环境等都要远远的高于农村地区教师[3]。同时,农村地区教师由于接触到的信息化内容较少,因此对于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有所怀疑,面对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会显得更加谨慎。城市教师对于信息化应用之所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因为他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各种不同的因素促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中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教育规律因素以及内心的惰性因素。这种惰性的产生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教师认为造成心理惰性主要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影响,在面对考试的压力下教师更愿意选择使用一些传统保险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导致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受到了影响。农村教师则是因为在应用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打击而导致内心产生了压力和焦虑感,因此演变成为内心的惰性。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教师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重要性。首先,学校方面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改善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同时,学校方面要对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更加重视,提倡并鼓励教师采取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教学[4]。其次要重视起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素质培养,积极的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或者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促使教师的应用能力得到提升。此外,要引导教师重视起信息化应用方式,只有让教师本身的应用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才能更好的提升其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
结语: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进程中,只有采取全面性的措施,从环境、意识和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性的提升,才能促使信息化的应用性得到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使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得到推进,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谈福媛.基于SWOT分析的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3):65―69.
[2]许红平.影中小学信息化发展中的教师因素探究[J].新课程(下),2016,(05):45―48.
关键词 欠发达 教育信息化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各级政府的文件也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存在硬件数量少、陈旧、缺乏管理和维修等普遍问题,而且购买硬件设备在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二是常用的应用系统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系统学习和领会,以致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思想观念落后。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贫乏,校本教育资源不但形式单一,而且质量不高。五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汕尾市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本地区发展的软肋,并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
2 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汕尾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完成建设汕尾市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以来,本着“把不需要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钱的规划做好”的宗旨,在经济上多方筹措资金,多部门联手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2.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像上课没有备课一样工作做不到点子上,在建设中就会产生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为此,汕尾市不但制定了《汕尾市“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汕尾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时间表。而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上,2011年12月汕尾市教育局与中国电信签订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协议》,在基础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建设和校园安全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由中国电信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基本需求。
2.2 注重实效,以用促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汕尾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把握“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应用,以用促建”为原则,把最需要装配的硬件、最需要使用的应用软件先建设好。例如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对2004年的基础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通过架设市-县-校三级环形网络结构,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同时实现学校网络全面光纤化,并由原来10兆网速全部升级为20兆,主干网络由100兆提升为1000兆。
2.2.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提升课堂效率
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来开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为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量”,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提高课堂教学“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大大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节省了教师板书等工作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教学“质”的方法,除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同样是讲解一个概念,通过文字描述与通过图像、视频等教育资源展现或演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大不一样。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汕尾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的工作:一是宣传和引导教师使用各类免费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资源,如“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名师网络课堂”等;二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通过收集本市教师的优质资源、购买其他优质资源等方法充实市级资源平台;三是发动和鼓励已经拥有教育资源库的学校免费、无障碍地向其它学校开放共享;四是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备工作。
2.2.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加强课题研究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汕尾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类的课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申报教育技术类课题中,国家级、省级课题将近二十项,课题成果丰硕,并且这些成果都得到了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不但继续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同时鼓励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申报市一级教育技术课题,仅2012年就有18个市级立项的教育技术课题。
2.2.3 以学校稳步发展为目标,提高建配实效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好的成绩,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反之,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又会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以“实效”为目标,用最经济的方法去实现最迫切的需要。例如,汕尾市陆河县(国家级贫困县)在2011年投入了资金16万元,为无经济能力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小学装备了5个移动式多媒体电教平台,使全县3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都基本上有了一个电教平台,不但使用方便,而且能够多课室共享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在建设和装配中真正体现投入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2.3 加大培训,更新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这一目标。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教育信息化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汕尾市从教育城域网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兴趣,发生了从原来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各级教育部门及时抓住各中小学教师渴望新知识的时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仅经常派遣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还专门聘请专家到市里开展培训,或者直接到县区、学校送教上门。但是,派遣人员外出培训的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学校仍然不堪重负,为此,汕尾市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和网上自学的办法。据统计,从2006年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以来,汕尾市通过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每年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数约2000人,经过六年的连续培训,基本完成了初级培训,并正在继续开展中级培训。在其它培训项目中,主要采取对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再通过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4 树立标杆,加强示范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学校同时开展,因此,采取“树立标杆,带头示范”的思路有其特殊意义。汕尾市积极鼓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市从第一批的2所到如今的24所,这些学校在探索和研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们对周边的中小学校也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传授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等方面也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大力帮助,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5 先有后优,资源共享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对教育而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地区中小学同样享有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汕尾市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使教师不但能使用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还能分享他们自己制作的优质资源;二是定期收集全市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质课例、优秀课件、教案等;三是从教案入手,落实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让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教案;四是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制作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只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一、健全组织,强化管理,确立目标,整体规划,是顺利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先决条件
教育信息化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要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益,体现价值,就必须健全组织领导,全面规划部署,明确目标,强化管理。首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确保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落实;其次,研究制定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制度,组织协调工程实施;第三,聘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家成立指导小组,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保障。
经过对学校实际的深入分析与专家论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步确定为四块内容:信息化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培训;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同时确立如下目标:验证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和适应度,依据教育发展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更新,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及时调整,提出可借鉴、可操作的经验。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渠道,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把教育信息化内化为思想上的需要,并外化为行动。培养一批思想观念新、业务能力强、能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为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保证。使全体教师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进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研究。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因素
首先,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学习。一方面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培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信息技术教育课的研究力度,使之与其它学科教学融在一起,培养教师教学的整合能力。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各种软件的使用技术培训。其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习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起来,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明确课改的方向、结构、目标,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切实把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再次,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习教育教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不断更新认知结构,以丰厚的知识功底和终身学习的态度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四是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深入把握教材,教学有深度。
三、建设功能齐全、方便实用、开放的信息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首先,建设集信息资源中心、课件制作中心于一体的多媒体控制中心;其次,建立学生微机室即信息技术课专用教室,正常上课达到每人一机;多功能微机室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用微机室,也可同时用作语音室和电子阅览室。设备完善,学习资源充足,学生阅览电子资料便利。其次,建设完善的校园广播系统,定时播出校园新闻和教学节目。上课、下课采用音乐铃声。校园电视系统采、录、编、播功能齐全,能自制、播出传播有关教学的电视节目。
四、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因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最为重要。
首先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储大量的教学软件和学习资源,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能很方便的查询及使用教学软件和资源;其次,教育教学信息平台(网站),具备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办公以及对外信息等功能。平台建设科学、合理、实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学校和家庭、社会相互沟通。各学科和班级都建有自己的网站,更新比较及时,信息比较丰富,有专职或兼职信息员负责收集、整理、下载信息,及时通过学校信息平台信息;再次,注意营造和建设信息环境,方便学生搜集信息,校园电子阅览室、图书馆有足够资料,经常向学生开放,供学生整合信息。四是鼓励教师开发信息资源,形成校本特色的学习资源。开发包括:自制、引进、下载、整合的各种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教学软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