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范文第1篇

民族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社会的强制。人的社会属性使得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某个社会群体之中,成为该社会的一员,并在这个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且毫无选择的将这种文化传统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这才形成今天形形的各种民族。在这个固有的社会群体中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信仰等,各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这种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反之则不会被该社会所接纳。

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民,摆脱落后贫穷的状态,早日跻身于世界超级大国的行列。然而,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民族文化的基石地位正受到严重的挑战。外来文化似乎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数千年来先辈们留下来灿烂的华夏文化,使得中国现今的民族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薄,民族传统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情人节风靡都市,玫瑰花造就无限浪漫,贺卡里情意绵绵,圣诞节隆重登场,教堂里人满为患,圣诞树目不暇接,圣诞老人笑开怀,另一方面,元宵佳节冷冷清清,花灯无处可见,春节庆贺,舞龙舞狮望眼欲穿。一方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风格紧追时代,另一方面,亭台楼阁孤单玉立,民俗风景逐年遭破坏。商品经济的深入,人们价值观念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对于正在受冲击的民族文化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措施,也没有一个可以鉴别、引导的社会机制,许多民族文化正面临丧失的危险,任其流失,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事实上民族文化的流失比经济的流失更为惨烈,道理很简单,文化属于意识范畴,而经济属于物质范畴。

任何一个在经济上繁荣的国家其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就越健全。很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同样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面对外来文化,他们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上了现代化和民族化齐头并进的光辉道路。在日本,人们将传统文化遗产称之为“文化财”,即所谓的“文化财富”,对于那些创造重要文化财的艺人们更是尊重有加,统称之为“人间国宝”。这些命名的提出,极大的提高了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那些一向为社会所忽略的民间艺人也由此获得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这种无形的激励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可悲的是在中国有位学者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举办了“2005年华夏年俗艺术活动月”,邀请一些酒店参与举办“送灶节”活动,不少酒店的经理竟无动于衷,表示不感兴趣,可是,他们对圣诞节的宣扬却不惜重金。

面对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必须借鉴社会主义建设中处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一看似矛盾之物时的方法,做到“现代化”和“民族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而中国特色的内在要求和客观依据又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

2设计人才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中流砥柱

怎样才能将民族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乍一看你也许会觉得奇怪,甚至会想,设计师有什么能耐将民族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其实这个问题早就被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证明,商朝的四羊方

尊、战国时的铜灯、汉代的云气纹、说唱俑、唐朝的青白瓷、明代的圈椅等不都凝聚了民族的灵魂,不都是当时的“设计师”在特定的时代设计出来的精品吗!它们不仅仅是一件赏心悦目的物品,而是成为了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象征。先辈门已不在,然而他们的设计却在,设计存在,民族的文化就在。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设计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无论你是走在繁华的街上,还是坐在电视机前,你都会发现设计的影子无处不再,设计的市场也越来越广泛。现在设计的概念已经不止是“设计”行为本身了。它正逐步形成一个产业,其价值也呈现出多元化,不仅包括技术设计,也包括软件,包括它的使用方式和功能等等。设计产业是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国家借助设计来复活和强调自己的经济链。在欧洲,设计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产品、环境、材料学,甚至万宝路油量设计;从平面设计到成本设计,成本管理……产品力求从设计上降低成本,可见设计可以强国。我们仍然以日本为例,起初日本的工业经济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然而,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的汽车、家电等工业经济却迅速崛起,并不是因为其技术水平领先于欧美国家。当时日本的核心技术多数还是引自国外,但是最后日本的产品,譬如汽车业反而后来居上,关键的环节之一是日本进行了这些产业、产品生产工艺、部件构造、外型、性能等的重新设计加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设计创造了经济。

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设计的根本依据。由德国主流汽车杂志AUTOMOTORANDSPORT及拥有德国最著名的汽车设计专业的PFORZHEIM大学共同主办的“2002国际设计竞赛”是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的汽车设计竞赛,设计主题是“设计具有本国特色的汽车品牌”,要求参赛者提出能反映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概念。可见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在世界各地都受到重视。

实践已经证明,将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将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过程。反过来说,一件设计作品如果没有该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必将被时代所抛弃。

文化创新范文第2篇

大学文化和地方文化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所以它们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和个别的、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大学文化倾向于开放和多元,但其地理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地方文化比较保守,但相对大学而言,其地理边界又远超前者。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文化是其所在的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它至少是在地方文化的场域中存在和发展。两者既有冲突的成分,也有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因素。

就现实来看,大学和地方分别是各自文化的最重要的主体。然而,学校与地方双方常常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尚未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支持高校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更没有建立稳定的长效合作机制。这主要表现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与地方高校文化建设都缺少文化互动发展的整体规划,更缺少深度对接与融合协作;双方没有保持常态化交流,校地文化互动的频次、广度、深度都不够;校地没有充分发挥各自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尚未形成互补共进的局面;校地文化互动难以推出文化精品,难以形成品牌文化。为克服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具备一个明确的认识和态度。首先,地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瑕,它必需通过自我扬弃和兼收并蓄,充实和丰富大学文化的相关内容;其次,以地方文化为依托,主要是指用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去改革和消除大学文化创新面临的障碍;再次,在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更多地方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地方文化中的人、事、物、活动以及技术、资源、环境等,搭建起它与大学文化的共享平台和共享理念。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宏观上、在地方文化的场域空间内来倡导、宣传大学文化;二是针对不同的师生群体、组织利用地方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开展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强化地方文化的总体特征还是突出个别内容,无论是针对全体干部师生还是面向不同层次和性质的具体的校园人群,都需要严谨科学的调研和探索。

第二,把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特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是语义上的结合,就地方文化而言,即在文字表述方面,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用意义相似的词语进行阐释;其次是文化表征上的体现,即把大学文化渗透到地方的人文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再次是社会实践中的贯穿。无论是对个人善举、集体公益的宣扬还是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要积极发挥大学文化在重大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用大学的精神文化去塑造和影响地方文化中社会成员的价值信仰,也要注重社会成员原有观念和常识的思维定势,特别其固有观念对大学文化的反向影响。地方文化中的原有观念与常识所形成的心理与思维模式可能有助于其理解并接受大学文化,也有可能阻碍其接受大学文化。要提高认同的效果,就必须正视公众原有观念和常识的消极反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正向再造与变革。

第三,依托地方文化建立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机制。大学文化创新的过程,也是大学文化内聚外播的演进过程。它内含双重前提:一是大学文化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这是制约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理论务求正确、完整和科学;二是大学文化必须为其成员所需要。这是影响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内部因素,因此理论要便于人们理解并能为人们接受和信奉。在此前提下,在实践探索中,依托地方文化创新大学文化,要强化宣传推广,增强心理认同。大学要逐步由以往比较偏重意识形态的强制和灌输,向寻求社会成员广泛的价值认同过渡,并贯穿于理论解读、实践发展、教育培养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为大学文化的培育践行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素。第四,正确认识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想与社会理性之间的关系。大学文化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内在统一。如果仅着眼于社会现实理性,显然缺乏凝聚力和感召力;但脱离社会现实理性提出过高的价值理想追求,则会让其成员感到遥不可及,从而使大学文化形同虚设,产生信仰危机,加剧社会道德失范。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等导致各种结构性矛盾集中凸显并相互交织,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要弥合大学文化创新所需的理论条件与实际社会情形的失衡,即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差距,需要在事实陈述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需要认清现实,按部就班,否则欲速不达。

二、结语

文化创新范文第3篇

一、企业文化的创新的含义

第一,企业文化的创新反映了企业的核心精神。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的前提就是要正确把握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每一个企业都有自身的价值追求,并且将这种价值深入职工心中,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了指导企业及职工的的理想信念。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企业价值观的表现,推动着企业形成一种特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树立创新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企业的竞争基础的表现。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品牌竞争,是企业文化创新的竞争。事实上,企业文化的不仅仅是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生命力持久的重要保障。在建设企业文化之际,企业要始终保持文化就是竞争的核心意识,将文化创新融入到品牌创新之中,通过品牌向社会传达企业文化精神。

第三,企业文化创新是凝聚企业职工思想的核心保障。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广大职工要以企业为家,人在企业,心在企业。企业文化创新始终要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企业必须要积极探索,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鼓舞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的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职业技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文化的创新包括企业发展意识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创新。企业的创新精神是文化创新的直接影响因素,它关系着企业的生产发展的命脉。实践证明,一个企业发展的活力不是靠单纯的利益追求就能实现长远效益,需要企业具备开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一个长效的文化创新机制,企业就无法培育出创新文化。

二、创新企业文化的具体措施

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要创新发展理念。在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创新的首要条件是进行企业的发展理念的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经营机制、企业精神。企业的管理需要将这些企业文化因素融入到生产活动中,从而将企业文化根植于职工的工作意识之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但是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只有将丰富的企业文化运用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中,才能调动整个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并最终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不竭动力。

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要重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的创新也离不开人的因素。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体现了一个企业文化的人文关怀,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文化的创新不能忽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要以灵活的分配机制鼓励员工,以“平等的责权利”实施薪由岗定、同工同酬,工资随着员工的岗位变化而变化,坚决杜绝人情关系和论资排辈式的工资制度。在创新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者不但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还要尊重职工、关心职工,以事业和情感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的团体温暖,让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属感,建立“企业就是家”的感情关系。

创新企业文化就是要创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要创新,需要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支持。企业文化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传播到职工群众当中去,从而让企业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易于职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打下群众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企业文化知识有奖竞赛,在活动中提高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将企业文化理念传播到职工群众当中,使广大职工团结起来共同建设和创新企业文化。

创新企业文化就是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氛围。具体来说,一个缺少创新文化环境的企业,是不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就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企业创新文化环境的培育氛围,营造能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活力的良好环境,做好对市场变幻莫测局势的应对,引进先进的文化元素,创新企业文化。

三、结束语

文化创新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与此同时,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强,与全社会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与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新形势不相适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破解文化发展中的难题,提高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以文化创新推动文化发展。

为大力推动文化领域的理论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我国文化创新体系建设,文化部于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具体工作由文化科技司负责。

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是以国家力量推进的系统工程,以文化创新项目为对象,以文化创新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涵盖观念和理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文化创作形式创新、文化生产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文化管理创新、文化市场培育模式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人才创新等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培育资助和优化推广一批具有前景的创意设想和创新项目,增强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创新项目成长的文化氛围,加快构建有利于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

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2009年度立项内容

2009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遴选了七个项目作为试点,包括“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自助图书馆的研制与实施”、“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项目”、“区域文化联动项目”。(文化科技司)

(一)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

项目承担单位:

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项目背景和意义: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市在认真研究昆曲艺术历史发展规律和总结昆曲保护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五位一体”的保护思路,即:以节(中国昆曲艺术节和虎丘曲会)、馆(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苏州昆曲传习所)、院(苏州昆剧院)、场(一批固定的演出场所)五位为一体;中心(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学校(苏州昆曲学校)、曲社、媒体传播(昆曲电视专场和昆曲网站)及中介(海外交流中介机构)、法规五位为一体,形成了《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十年规划》。两个“五位一体”的实施,使苏州逐步形成了在昆曲遗产保护与继承、普及与提高,以及加快昆曲传统剧目抢救与人才培育传承等方面的整体资源优势。“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曾以整体保护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获首届文化部创新奖特等奖。

项目内容和目标:

纳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之后,该工程将进一步发挥苏州在昆曲遗产保护与继承、弘扬等方面的整体资源优势,使昆曲艺术和昆曲保护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融入苏州古城保护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力争把苏州建设成为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昆曲遗产的保护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使昆曲遗产在新世纪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

“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拟总结苏州昆曲遗产保护十多年来的经验,在先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如何发挥苏州在昆曲遗产保护中的“三原”特色与优势,如何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走出更适合昆曲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从而使“五位一体”的保护格局更为完善,优化昆曲遗产保护的生态环境。自2009年起,按照构筑两个“五位一体”的保护格局稳步推进:

一是继续承办中国昆剧艺术节与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不断扩大规模与影响,使苏州成为海内外昆曲保护工作者、演艺人员、研究人员的交流中心。期间将每年举办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举办第5届中国昆剧艺术节。

二是深入实施昆曲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培养观众与发现后备人才。采取动、静、送、传四方面的传播方法,扩大昆曲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动”是在昆曲沁兰厅每周一至周五下午一小时演出昆曲传统折子片断,并配合通俗易懂、有问有答的讲解,使普及活动上下互动,气氛活跃、生动活泼。“静”是组织学生观看昆曲博物馆陈列的平面展览知识。“送”是送戏进校。“传”是加强已建立小昆班的中小学的教育、传授工作,使这些已接触昆曲艺术表演的中小学生能活跃在舞台上,为成为专业昆曲人才打下基础。

三是深入开展昆曲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出版工作。

四是复排传统折子戏,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形成大部分传统折子戏的音像资料。

五是培养昆曲演艺的后继人才。加强对2006年以年苏州昆曲学校招收的三届昆曲表演专业大专班150名学生的培养。采取与苏州昆剧院院校合作的方式,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从中选拔一批拔尖人才,使之成为苏州昆曲演出的后继人才。

六是整修苏州昆曲传习所原址,恢复有关活动,使之成为复排传承昆剧传统折子戏的中心。

七是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继续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及《玉簪记》等经典名剧,继续推动青春版《牡丹亭》名校行与《长生殿》名城行的巡演活动,提高与境外演出机构的合作,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开展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演出,扩大经典名剧在海内外的影响。

八是通过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继续打造周庄等昆曲传承基地,使昆曲在苏州的基础更为坚实。

(二)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

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科院、《中国文化报》深圳记者站

项目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以深圳为代表的新兴城市,在文化建设中探索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克服了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不足,整体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管理等领域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推动这些新兴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深圳这种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其他城市,特别是新兴城市文化建设走向跨越式发展,推动全国文化建设走向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内容和目标:

“新兴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科技自觉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科技自觉的定义与分类。主要包括:科技自觉的概念与特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路径、科技自觉的表现形式和分类,以及深圳文化科技结合的典型机构。

二是深圳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深圳文化建设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文化管理中的科技发展现状、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科技的发展现状、文化产业中文化科技新兴业态的发展现状等。

三是重点领域新兴科技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文化领域的科技应用趋势特点,以及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下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数字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无线射频技术和CMMB等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是促进文化科技发展的思考。主要包括:深圳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政府在文化科技结合领域的工作建议。

五是深圳的经验和对其他城市的借鉴。主要包括:深圳经验的总结和对其他城市的启示。

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明确文化与科技结合的门类、路径,揭示科技自觉对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文化主管部门对文化科技结合领域的管理重点,以及促进文化科技结合发展的思路对策,从而为文化科技结合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实证依据和案例支持。

(三)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自助图书馆的研制与实施

项目承担单位:

深圳图书馆、东莞图书馆

项目背景和意义:

面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图书馆的整体布局不尽合理,辐射范围依然有限,服务配套和运营管理后劲不足,影响了图书馆及其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便利化、人性化服务目标的实现。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图书馆领域存在的问题,深圳图书馆和东莞图书馆分别开始研制自助图书馆的尝试。

深圳图书馆2004年确定在新馆引进RFID技术,全面推行自助服务,新馆开放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2006年10月提出“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建设构想;2007年6月被列为文化部科研项目;2008年4月研制出首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样机;2008年7月,10台自助图书馆服务机首次走进社区为市民提供服务;2009年4月,40台自助图书馆构成的网络遍布城市街区,全面提供服务;2009年6月,通过文化部组织的项目验收。

东莞图书馆2004年底初步形成以自助服务方式实现图书馆无间断服务的构思;2005年9月底,24小时服务的自助图书馆正式开放;2005年底,初步形成研发“图书馆ATM”的构思;2007年8月研制出首台图书馆ATM样机,12月正式与读者见面;2008年获美国图书馆协会(ALA)颁发的“国际创新奖”。

上述两个项目以读者需求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为引导,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来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不仅拓展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丰富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手段,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引发了图书馆建设、运营模式的大变革。由于效益显著,由东莞图书馆实施的“区域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协同发展模式”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由深圳图书馆实施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

目前,自助图书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如布点太少、管理软件不够完善等等,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

项目内容和目标:

项目主要内容:

一是完善自助图书馆设备。自助图书馆的核心设备集成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自动控制系统,配备了图书展示架、还书箱、读卡装置、发卡装置、身份证识别装置、收钞装置、打印装置、图书定位与传送装置、图书分拣装置、图书口等。自助图书馆设备具备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与中心系统实时数据交互,采取全自助模式,提供365天、24小时服务。

二是完善计算机网络。自助图书馆不是一台孤立的设备,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中心相连,实时传递数据,联机处理各项业务;通过网络,中心掌控着自助图书馆网的运行状况,合理调配资源,组织自助图书馆的服务,并实施远程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完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是自助图书馆网技术核心、运营管理中心和服务中心,承担着自助图书馆网的布点规划和实施、资源调配、运营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及服务效果分析评估等工作。

四是建立物流中心。使图书馆的资源流动起来是自助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应该是图书馆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而资源流动的关键是科学、及时的物流配送,包括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物流中心之间的资源配送。

项目预期目标:

一是在深圳和东莞分别建成一定规模的自助图书馆网络。在现有实践、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通过充分调研制定出本地区自助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规划,形成辐射广泛、布局合理、协调统一的自助图书馆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优化服务组织,降低服务成本。

二是探索包括自助图书馆在内的全市公共图书馆统一服务模式。作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助图书馆将与基层图书馆功能互补,通过其灵活的部署进一步完善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使自助图书馆与已建成的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一起构建成虚实结合、网络互联的“图书馆之城”,为读者提供无层级、无差别、无障碍的统一服务。

三是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图书馆服务最重要的基础是资源,而资源的归属性是影响图书馆利用率的极大障碍。自助图书馆不是一台台孤立的机器,而是一个个资源流动的服务站。图书馆资源可随自助图书馆配送到城市的各个街区,实现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整合、延伸、流动和共享。通过自助图书馆融入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网,促进文献采购的统一规划、文献统一调配,减轻政府投入的压力。

四是推进区域自助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协作。借鉴自助图书馆在深圳市和东莞的经验及取得的良好服务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深莞惠地区、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与相邻地区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网络、数据传输等方面进行协作和系统对接,加强区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提高区域性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上海外高桥国际动漫游戏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项目背景和意义:

产权是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是各类资源配置的依据和出发点。为搭建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间的桥梁,2007年6月,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和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联合成立了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这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首个产权交易服务平台,是资本市场与动漫游戏产业的首度联姻,是通过产权市场推动动漫游戏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开创了多个业界先河。相比较传统领域的产权交易监管机构而言,产权交易中心内的可交易品种更为灵活多样,进入门槛更低,更加适合于动漫游戏产权交易的需要。截止2009年7月15日,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中心实现的各类动漫游戏成交项目总额达10.887亿人民币及2000万美金。

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国家动漫游戏产权交易中心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由于动漫游戏行业的特殊性,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一般的社会中介机构很难就此类项目出具符合客观实际的专业意见;目前国家尚无系统的专门的法律、法规规定动漫游戏行业的资产、项目转让应当遵循何种规则,接受哪个单位的监管等等。

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后,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将更加自觉地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律,整合配置全国范围内各类与动漫产业发展相关联的资源,以规范、完善产业链为突破口,通过信息、产权转让、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产权评估等服务,进一步整合国内有关动画和漫画创意、制作、传播和发行等资源,逐步形成产业配套,强化产业功能。中心将有力推动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产权化、资本化。

项目内容和目标:

国家动漫游戏产权交易中心拟在未来3年内对现有服务平台进行逐步优化。具体优化系统包括:开设交易项目网络申报系统,完善扩充动漫游戏交易项目信息库,增设第三方项目评估中心等方面。通过上述努力,使得产品内容的审核、交易信息的统计、版权的保护都在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上体现。

一、增设项目评估中心,培育第三方中介。交易中心将培养一批具有动漫行业相关经验的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对这些机构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培训和管理,使之能够真正为文化产业、动漫产业提供各种审计、评估、法律、经纪类服务。交易中心可以参照上海联交所的成熟做法,吸纳这些中介机构成为动漫产权交易中心的会员单位,交易中心所有场内交易涉及到的评估、审计、法律、咨询等事项均需由这些经过认定的会员单位出具,会员单位从事动漫产权中介服务的工作人员也应当经过交易中心认定备案。

创建时段拟为:2010年至2011年;2010年集中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吸纳试运作,2011年起试营业。

二、开设交易项目网络申报系统,加强监管力度。目前国内尚无一部系统全面的监管动漫游戏生产、交易、企业资质认定、外资或外国产品引进方面的法律规范。而事实上,以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的形式规范动漫类交易、审查的流程,规定进场企业交易门槛,便可实现初步监管。如将其与动漫企业认定及税收优惠等条件挂钩联动,则会有助于加大管控力度。对于外资投资国内动漫产业或外国动漫产品引进中国时,这种监管显得尤为必要。中心可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内容审核,引导其在中心挂牌,进一步提供项目推广、合作方引荐等服务。

建设时段拟为:2009年至2010年。2009年搭建网络后台,2010年上线试运作。

三、完善产业数据库功能。随着交易中心交易量的扩大,覆盖面的延伸,可以预见其在未来产业信息统计方面的巨大潜力和便利。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和网络数据库可以轻松地对从业单位、内容分类、项目种类、转化率、市场需求、市场价格等产业主要指标进行系统的采集,汇总,统计,分析。利用交易中心的平台建立国家级的动漫游戏交易数据库,将有效辅助统计机构的工作,更加有利于主管部门的产业监管及决策参考。动漫游戏产业信息库直接服务于决策层,对于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正确把握,为行政决策的计划、立项提供基础信息。通过提供统计信息,将在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反馈,便于掌握信息,预见趋势,从而及时调整策略。

建设时段拟为:2009年至2011年。于2010年完成数据库构建和测试,之后通过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等落地活动推广,丰富采集数据。

(五)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

贵州省文化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贵州省文物局

项目背景和意义:

贵州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资源丰厚、文化多样性丰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西部省份。为进一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精神,探索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式,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经过充分的沟通和研究,共同设立“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2006年,该项目开始前期的酝酿。2007年部分项目开始实施。2009年项目全面启动。

该项目选取贵州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不同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的若干村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有关工作,以“政府扶持、学术指导、科技应用、村民主导”的方式,推动村寨的全面发展,探索在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文化保护与农村发展的手段和模式。

项目所选村寨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涵盖了苗族、水族、侗族和汉族等民族。这些村寨都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在村寨发展类型上,既有传统稻作农业村寨,也有手工艺村落,还有与清水江木材贸易紧密联系的商业村寨。在发展水平上,既有人均GDP不足1500元的村寨,也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它们都面临着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难题: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状态堪忧;村寨公共文化活动逐渐萎缩;文化设施缺乏;村寨发展动力不足等。

“多民族地区村寨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示范项目”从理念到实施,都有别于一般文化建设或文化保护项目,而是一次将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和支撑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多次的沟通后,各项目点的官员、参与的学者和民众对项目理念高度认同,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之中,形成了良好的项目实施氛围。在执行过程中,该项目在村一级上将各类文化建设项目有效整合,通盘考虑,尝试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项目也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强调学校、企业、科研的结合,既提出适度商业化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又创造了社科研究的平台和对象。此外,项目强调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良性结合。

项目内容和目标:

项目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六类。不同项目点的项目内容有一定的不同,同时各类项目之间有一定的交集,互相影响,协同进行。

一是村寨自然文化景观的整治:民居的修缮和替代性建筑的开发、道路整修、自然文化景观恢复和保护等。

二是村寨文化传承中心的建设:集村民活动的公共空间、研究基地和接待站的功能于一体,整合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馆站建设的相关资源。

三是村寨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的制作:采取自下而上式的方法,制作村寨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四是村寨自然文化资源数据库及展示网站建设:运用数据库、网络等方式,对村寨自然文化资源进行管理、展示和传播。

五是村民能力培训:以提高村民发展能力为重点,通过建立村民合作组织,制定村寨发展规划,主导和管理项目在村寨的运行。

六是研究类:结合实践类项目的开展,进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等一系列的前沿课题研究。

具体到各分项目点,将在二到三年内,在各项目点开展以下工作:

1、锦屏县文斗村:以对文斗村所藏的锦屏文书和优质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切入点,发掘传统资源(锦屏文书、传统契约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村寨的发展能力和社会影响。主要包括:文斗村锦屏文书数据库;文斗村自然文化景观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中心;文斗村网站;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2、荔波县水利大寨:依托水利大寨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展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是水利大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的核心,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项目将人类发展、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旨在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社区的发展。主要包括:(1)村寨遗产名录: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与村民的互动,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出村寨的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使名录体制与社区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提升保护的自觉性。(2)水族文化传承中心:在村落中,以新的产权制度、管理模式、分配方式建设水族文化传承中心,使其成为村民所有的文化传承空间、学术研究平台和旅游接待中心,成为具备自身造血能力的农村“文化馆站”。(3)村寨环境整治与景观保护:村寨传统自然文化空间的整理,农村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替代性建筑的应用等。(4)村民主导的乡村旅游:培养村民旅游组织,进行村民发展能力的培训,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帮助,构建村民管理、村民受益的旅游发展模式。

3、雷山县控拜村:雷山县控拜村是著名的苗族银匠村。本项目将以保护银匠诞生的文化土壤――控拜村落文化景观为重点,通过调查研究、社区扶助、村落文化景观建设和手工艺的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激活控拜村的传统文化记忆,探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控拜苗族银饰传承展示中心;苗族民居营造技艺延续与现代化适居性改造研究、实践;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村寨基础设施建设;村寨网站。

4、遵义:黔北地区是贵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地区。黔北地区的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本项目将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保护和文化重建的角度,丰富和提升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探索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文化的力量。主要包括:黔北民居现代化研究与实践;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模式探索;新农村建设多方参与模式探索;新农村旅游发展模式探索。

5、从江县银潭村:从江县银潭村是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侗族文化资源丰富,以稻作为核心的农业文化富有特色,自然风光秀丽。本项目将充分挖掘村落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的实践。主要包括:银潭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侗族文化传承中心;农业文化遗产登录与保护;村寨网站;侗族民居现代化适居性改造研究及实践。

(六)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

项目承担单位:

上海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上海市社区文化信息化综合服务工程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背景和意义:

东方社区信息苑是在全国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立项并全力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群众的新型互联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东方社区信息苑以个性化和丰富化相结合的服务平台,集成包括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工程、上海图书馆讲座、社区电子阅览室信息、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宣教资源,以及社区档案服务中心、社区青年中心、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中心、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社区服务点、社区网络青年宫、社区校外数字课堂等全国众多社会团体资源。

东方社区信息苑突破传统手段,坚持技术创新。首先,东方社区信息苑拥有宽带内容专网平台,实现海量文化内容向社区服务终端推送;其次,拥有终端营业管理系统,支持门店终端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用户认证、上机、下机、重启、关机、警告等),同时支持多种用户管理,并记录其身份信息与照片、上网行为等;再次,拥有运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运营网点的运营流程和运营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主要有进销存、资产、人力资源等三个管理模块。该系统可以实现门店终端计算机设备的配置信息采集与汇总,门店资产管理、报修管理与汇总分析,以及区域、门店人力资源管理及考勤管理等功能;最后,拥有信息苑网络安全管理平台,可对机房核心设备进行更新升级,对网络安全管理功能进行优化扩充,通过技术过滤确保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绿色的互联网内容服务。

该项目获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

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后,东方社区信息苑将在项目建设及内容服务上实现“三个延伸”,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好、更多、更新的文化信息服务。

一是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全覆盖。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和普惠大众的原则,今后将继续全力推进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国家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点、公共上网服务、有线电视“村村通”于一体的东方农村信息苑建设。将于2009年完成东方农村信息苑建设1600家,基本完成行政村全覆盖。同时,在服务拓展上,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化网络操作技能培训力度,扫清农民上网技术障碍,真正使网络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农村、惠及农民。2010年前,全面完成信息苑在上海的全境布局联网连锁,进一步释放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规模效应和普惠效应。

二是向家庭延伸,实现服务进家庭。随着电脑上网条件的日益普及,一部分社区居民对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的家庭依赖程度加强,与此同时社区居民也会有进一步的内容依赖和期待。因此,东方社区信息苑宽带专网内容集成平台,将计划以实名用户和公益原则为基础,向拥有信息苑公益卡的居民,提供进入家庭的专网文化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与东方网、东方有线网络在数字网络电视方面的资源整合,挖掘信息苑在社区的集成推送优势,探索向家庭推送网络视音频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内容,放大和提升信息苑的互联网文化服务覆盖、辐射和能级。

三是向纵横延伸,实现资源互动共享。东方社区信息苑本身就是互联网文化服务资源整合互动、共建共享的成果,今后,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息苑渠道和平台的可互动性和可扩展性,推进与东方网系统的网络资源互动共享;与上海其他宣传文化资源互动共享;与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社区学校等场地资源互动共享;与教委、科委、体委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等社会资源互动共享;与面向社区便民服务的互联网文化事业企业商业资源互动共享,尤其是不断推进与全国文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工程和长三角及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的资源形成互动共享,使东方社区信息苑成为最有互动价值的共建共享的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的服务渠道、便民平台和精神家园。

(七)区域文化联动

项目承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 吴江市文化馆

项目背景和意义:

江苏省吴江市地处江苏的最南端,位于江、浙、沪交汇处,人口78万,面积1176平方公里。近年来,吴江经济成就日新月异,综合发展实力位列百强县第九名(2006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多,吴江市首先呈现出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需求总量激增,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的趋势,这迫使城市必须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水平。其次江、浙、沪周边地区同属于吴语地区,同质同根的渊源却又产生出不同的流派,形成差异的风格,各地群众在观看其他两地的艺术作品时,既熟悉又陌生,交流互补极为有利。三地的联动恰好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符合群众的艺术欣赏心理。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吴江市提出了以广场文艺演出为主要载体,旨在建立区域内文化交流、互动、共建、共创、共荣的机制和格局,以提升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服务力,促进区域内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目的的“区域文化联动”理念,并于2003年在全国同行中率先实施“区域文化联动”项目。

纳入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区域文化联动”项目,将在方法和手段上也有所创新,在政府文化投入力不足的情况下,集聚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共服务资源,丰富文化联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文化联动的范围,实现区域文化的共建、共创、共荣,大大降低和节约群众文化活动的运作成本;在机制和体制也有所创新,项目的实施采用了市场运作、财政扶持等多元化方式,逐步将公共文化服务由单纯“喂养式”转变为“自给式”。

项目的内容和目标:

一是通过联合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联合江浙沪周边区域同质文化资源,有效地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不断突破群众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最大程度地提升群众文化的创造力、文艺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力。二是通过区域文化联动,打破在现有体制下政府文化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瓶颈”,通过优势互补,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最大程度体现群众文化的市场化价值,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两个效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三是通过联动,创新载体,创设活动,创优作品,提升吴江乃至江浙沪区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吴地文化的独特品格,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市场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群众文化繁荣提高探索一条很好的借鉴途径。

进度计划:

一是组建机构。2010年建立由江苏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湖州、嘉兴南湖5地市委宣传部、文化管理部门牵头的,各地文化馆(群艺馆)、站参与组成的“长三角区域文化联动战略合作体”,旨在组织开展江浙沪区域间的各类文化活动的联动交流,丰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措施。各地文化馆为“战略合作体”的活动具体执行者,每年度轮流具体组织安排联动活动,制订互动的方案,实施联动区域的协调工作。

文化创新范文第5篇

标准一:看作者。欧美管理学、营销学、企业界大师写的书,一般来说这些书都有比较强的学术性,反映了一段时间的潮流,就象《追求卓越》、《第五项修炼》等,这些书都是购买的首选对象,但千万要记住,要认准名家,购买大作。其次是香港、台湾、日本的人写的书,这些地方比大陆早发展,接受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多管理实践,而且把西方的管理思想和东方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结合。因此这些地方作家出的书,就比较实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读性也比较强。

标准二:看薄厚。厚的书可以看到一个系统,就象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学》,因此购买超过400页的厚书,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一门学问,或知道一个系统,使你有更清晰和全面的认识。薄的书,可以讲透一个专题,因此购买不到200页的薄书,就非常实在。不厚不薄的书就比较难以取舍,可能即没有系统、也不只一个专题,可阅读性比较差,很可能有很多废话。

标准三:看内容。买书的时候,可能时间紧张,很难把感兴趣的都看完,也很难看完一章,所以靠内容选书比较难。但一般来说,好书的可阅读性都比较强,哪些东西代表可阅读性强呢?图片和表格!如果书中的图片比较多、表格比较多、强调的重点比较多、小结比较多,多半这本书的可阅读性就比较强,作者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在写书,就是好书。

标准四:看其它。看出版社,看印刷次数,看印刷数量。好出版社出的书也不错,印刷次数多的书也不错,印刷数量大的书也不错,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方面

因此到书店买书的时候,就可以先看标题,知道是不是感兴趣的方面;然后看作者,是哪里的;然后是看内容里面图片和表格等多不多;最后看薄厚,如果还不能确定,就看出版社、印刷数量等,一般来说你可以在10秒内判断出一本书的好坏,从而做出购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