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封建经济论文

封建经济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封建经济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封建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由于各项科学技术的限制以及人们意识水平的限制,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表面上的传承,不去思考更加深层次的含义,不去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感觉,这些存在的问题阻碍了我国的风景园林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使得设计的建筑和园林很突兀,忽视了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就通过对这些传统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且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这些方面,更好地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

一、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现状

在现阶段,在进行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仍然秉承着传统教育的理念,只注重表面的设计,将风景园林与建筑设计分割开来,没有整体意识。在这样的整体环境之下,学生都普遍缺乏创造力,没有很好地将传统的文化发扬光大,不能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将传统的文化与新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阻碍了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不能真正的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二、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总体设计意识

在当前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将园林与建筑分开来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没有一种整体意识,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不去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园林不能很好地融入环境,比较突兀。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老师进行总体设计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创造力,还可以让学生设计的园林更好地将风景与建筑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2.只注重传统园林建筑设计形式上的模仿

在当前阶段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者已经只对于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形式上的模仿,也就是说,完全的对一些传统的园林建筑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丝毫不去进行创新,不去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使得建筑的园林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相互映衬,而是单独的形成一个整体,这样对于发展我国的园林建筑设计行业是十分的不利的。但是,有很多的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完成了模仿这一项工作后就对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满足于现状,丝毫不去进行创新。所以说,在之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对于传统的园林的形式上的模仿只是一个基础,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各种深层次的内涵,更好地实现风景与建筑的结合。

3.空间的意识不强

随着我国的不断的发展,对空间等领域的理解能力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更是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好地将空间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工作中。但是,在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很多的涉及到空间的意识,也与当时的发展水平,空间意识不强是有关系的。但是,在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仍然忽视学生空间意识的培养。所以说,在之后的园林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实际的园林设计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城市园林,受到地区的限制,需要很好地结合空间的概念,将一些大自然内的美丽景色适当的“搬入”室内进行展示,并且更好的将园林的景色与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得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也让新设计的园林在新的环境中不会突兀,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好的突出其特点,实现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

4.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

色彩的运用与园林的建筑设计的风格、与其空间表现力以及其意境的表现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过程中,一般是运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仍然注重该种色系的运用。但是,园林事业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这种五色体系了,这只是基础,在现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发挥学生的色彩创造能力,培养整体意识。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传统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进行思考,进行反思,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空间意识不强,色彩的运用不够合理,缺乏整体意识等等,这些都是在以后的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地方,在之后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这几个方面,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具体的工作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增强视觉观赏价值,也在具体的工作中更好地将环境保护起来,顺应我国的时展潮流。

作者:侯永胜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利刚.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4,05:152-157.

封建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我们来看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不仅奠定了其在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史学界的权威地位,而且也表明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论述是从人性自由的角度出发。探究到人性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休谟的自由主义人性论,休谟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人的科学”,各门具体学科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经济学研究当然是人性的“自私”和“贪婪”的。人类的欲望是进行活动的前提,人类的多样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交换的需要,人类的欲望的无穷与自然界资源供给的有限造成了私人占有制度的产生,休谟认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私有制都是人类追求自然本性的结果。人们追求私利只有不损害他人的或公共的利益,法律就没有必要对其活动加以限制。斯密正是接受了休谟的这样的观点。坎南认为斯密在大学的讲义中大量引用休谟的经济论文。杜格尔特・斯图尔特是亚当・斯密的好朋友,他在《亚当・斯密的生平和著作》一书中称斯密是一个人性论者,“在进入牛津大学以后,他似乎就全力以赴的进行人类本性的研究”。在他的著作中经常从人性的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如论述分工时就是从人的自然倾向出发,得出人们的交易活动是从人类的最一般的自然本性出发延伸而来的结果,交换起源于人类需要的多样性,人们无法通过单个人的劳动产品来获得自己的需要,这就产生了物物交换和互通有无,是人类的自利性发展的结果。“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斯密还用人性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运行机制,得出人类的自利动机和公益相协调的结论。在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利益的最好判断者,因此他应该有选择自己行动方式的自由,假如他不受干涉的话,他不仅能使他自己获得想要的东西,而且能使整个社会的利益得到增加。支配人类行为的感情可以互相沟通且互为基础,如自爱和同情是相伴而生的,由此产生的行为导致结果必然是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使他人的利益得到维护。依据这个论点,亚当・斯密提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既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这段原话是:“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达到最大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加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另一个目标,而这一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正是这句话所引申出来的理论,成为经济学界引经据典的根据。成为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斯密的“手”理论可以分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看得见的手”指的是财政手段。下面我们来分析他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萌芽已广泛存在,重商主义成为封建政府的理论基石。为了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把资本从封建社会的缚束下解放出来,于是提出“看不见的手”理论等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斯密认为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有必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加强分工,分工可以提高效率;第二,要增加资本的数量,资本是从事生产的前提;第三,要改善资本的用途。

对于分工而言,他是人类的自利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人经营一门专业所获得的收益总比他经营几门专业获得的收益要大,把自己的生产的产品与他人的产品进行交换也使他人的收益获得更大。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发展的规模和深度,政府无需对此干涉和控制;增加资本的数量,在斯密看来是节约的结果。一个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其自己必须时刻注意节俭。斯密认为每个人都有浪费的倾向,但最后还是节俭占了上风。因此,追求资本的增加也是个人自利倾向发展的结果,国家也无需对此干涉;对于第三项,改善资本的用途而言,斯密认为:“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地资本找到最有利地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同时斯密认为,只有个人才能知道资本用于哪一方面才最为有利,这无需国家和政府进行干涉,如果政府进行控制的话,可能会对社会是有危险的。综上所述,斯密认为,要使一个国家的财富增长,最好的经济政策便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必须在“自然秩序”的环境中,所谓“自然秩序”即指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要素才可以自由流动,“一切都听其自然,各个人都能自己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职业,并能随时自由改业。”在“自然秩序”的条件下,经济主体才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得到改善。“看不见的手”能够使社会资源的配置合理,即如斯密所说:“私人利益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投在农业上呢,投在工业上呢,投在批发商业上呢,或投在零售商业上呢?那要看什么用途的利润最大。”“个人的利害关系与,自然会使他们把资本投在通常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但若由于他们把过多资本用在此等用途,那么这些用途利润的降低,和其他用途利润的提高,将会立即使他们改变这种错误的分配。用不着法律干涉,个人的利害关系和,自然会引导人们把社会的资本,尽可能按照最适合社会利益关系的比例。分配到国内一切不同用途。”可见,市场机制的作用在于利用人们的趋利性,引导人们把社会资源分配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下面我们来分析斯密提出的“看的见的手”-财政政策,在凯恩斯看来,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应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所以,凯恩斯说:“我现在有点怀疑,仅仅用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就。・・・・・・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理由是:各种资本品之边际效率,在市场估计办法之下,・・・・・・可以变动甚大,而利率可能变动范围太狭,恐怕不能完全抵消前者之变动。”而这一点是否与斯密的财政政策相近,尚属于我个人观点。财政政策可以从支出和税收两个方面来考察,先来看斯密的财政支出理论,他认为政府支出应该在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以及私人财力达不到的领域。他说:“通航水道.运河以及供给城市自来水的各种必要工事,很明显的,不仅有很大很普遍的效用,同时,其所需巨大费用,亦常非个人财力所及。”“维持良好通道及交通机关,无疑是有利于社会全体,所以,其费用由社会的一般收入开支,并无不当。”“凡有利于全社会的各种设施或土木工程,如不能全有那些最直接受到收益的人维持,或不是全由他们维持,那么,在大多数场合下,不足之数,就不能不由全社会一般的贡献弥补。”从上面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密的经济思想中不全是政府对经济的自由放纵。另外,斯密有关财政支出的论述是有关教育支出,他说:“一国的教育设施及宗教设施,分明是对社会有益的,其费用由社会一般收入开支并无不当。”在教育的环节上,他更强调对普通人民的教育,“在文明的商业社会,普通人民的教育,恐怕比有身份有财产者的教育,更需要国家的注意・・・・・・因此,国家只有以极少的费用,就几乎能够便利全体人民,鼓励全体人民,强制全体人民使获得这最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