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训项目自评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总结和评估工作的报告
各县(区)卫生局:
《**市卫生局关于开展2009-2011年全市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总结和评估工作的通知》,为了贯彻落实卫生部办公厅《2009-2011年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精神,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做好2009-2011年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总结和评估工作的通知》(宁卫科教[2011]328号)要求,县卫生局决定,抽调人员组成督导评估组,从2011年9月14日开始,对全县(区)乡村两级卫生人员近三年来开展的内儿科、公共卫生、妇产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请各县(区)卫生局认真抓好培训总结和自评工作。
一、督导评估目的
按照自治区卫生厅2009-2011年度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实施方案,我市认真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相继完成了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开展的内儿科、公共卫生和妇产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培训,三年培训任务已基本完成,为了更好地总结培训工作经验、查找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制度,形成与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体制和机制,落实医改近期五项重点任务,组织开展本次总结和评估工作。
二、督导评估时间
2011年9月14日-20日。
三、督导评估范围
(一)查阅各县(区)卫生局2009-2011年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资料;
(二)每县(区)随即抽取1个乡镇卫生院和1个村卫生室查验培训资料和培训效果。
四、督导评估内容
(一)培训的组织管理。建立培训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培训实施方案或计划;管理制度落实;项目人员培训指标落实情况。
(二)培训实施情况。临床实践师资队伍情况;教学设施与场地;培训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记录。
(三)培训效果与督导考核情况。培训期间督导检查次数;培训前后的考试成绩对比。
(四)培训经费使用管理情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的建立;每年经费使用情况。
(五)培训工作的主要成绩和问题。重点总结近三年组织开展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主要做法和亮点工作;查找存在的问题;还有那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六)所辖乡、村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人员基本情况,完成培训人次。
五、督导评估过程
(一)自评。各县(区)卫生局应成立自评领导小组,尽快组织自评。自评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照《评估表》(总分100分),自评结果大于80分为合格,小于80分为不合格。
(二)复评。各县(区)自评结果合格后,向市卫生局申请进行复评。市卫生局将组织人员进行实地抽查,对自评结果进行复核。并对全市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价,将评估报告报自治区卫生厅。
六、要求
(一)要充分重视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总结和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扎实开展工作。
(二)要对照《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工作评估表》(附件),有效完成自评工作。
(三)请各县(区)卫生局于2011年9月30日前将总结和自评工作报告(加盖单位公章、含电子版)报自治区卫生厅科教处和市卫生局。
联系人:张仁祥 电话:0954-2088104
电子邮箱:gyzrx2009@163.com
附件:
1、**市2009-2011年农村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总结和评估工作领导小组
2、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培训工作评估表
3、村卫生室人员在岗培训工作评估表
**市卫生局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主题词:农村卫生 在职培训 总结和评估 通知
抄送:市委、人大、政府、政协,自治区卫生厅、科教处,本局各局长
附件1:
**市2009-2011年农村
卫生人员在职培训工作总结和评估领导小组
组 长:童全成 市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胡秉平 市卫生局副局长
成 员: 雷秉海 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
张 立 **区卫生局局长
朱宁政 **县卫生局局长
张忠相 **县卫生局局长
马德才 **源县卫生局局长
章建波 **县卫生局局长
张仁祥 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副主任医师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基妇科,雷秉海同志兼办公室主任,张仁祥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关键词]表现指标;新《纲要》;推行研究
与内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相比,香港的《表现指标》非常具体、详实,可操作性强。但香港教育当局及幼教界仍然认为,教师并不能将它拿来直接运用于实践。这就需要幼教界同仁和专家共同合作进行系列先导性、试用性研究,以探索各种推行经验和可行模式,并为最终大面积推广《表现指标》扫清障碍。因此,在有关方面资助下,我们用近三年半的时间走过了这一艰难但又充满乐趣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这里,我们简单总结两个研究阶段的经验,并分析一下香港经验对内地推行新《纲要》的启示。
一、第一阶段: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可行的桥梁(2001年至2003年6月)
这一阶段研究主要是帮助12所幼教机构尝试运用《表现指标》进行自我评估及自我完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多种可供运用的推行模式或可供借鉴的改善建议,然后出版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资源,以供参考使用。
该阶段共有两个方面的参与者,一是本研究的主持者,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学院七位学有专长的讲师组成的研究小组,为参与研究的幼教机构提供专业指导;二是12所各具代表性的本港幼教机构,分别在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个地区,其中有幼儿园和托儿中心,包括非营利性办学机构和独立办学机构等,并由各幼教机构委派本研究的学校发展专员(PreschoolDevelopment Officer,简称PDO)。
(一)研究进程
我们(何琅莹、黄艾珍、黄蕙吟、林瑞瑛、李婉玲、李辉、胡婉珊,2003)发现幼教机构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的工作一般进程大致如下:
1.自我评估阶段
第一步:研究指标,澄清概念。在研究小组带领下,PDO及各幼教机构核心小组成员仔细研究并讨论《表现指标》的内容,对《表现指标》及什么是优质幼儿教育达成共识。然后各自通过专题会议及工作坊,向所有教师介绍《表现指标》的内容,让全体教职员有清晰的方向。
第二步:学会评估,掌握评估工具。研究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坊及专题讲座,向PDO及各幼教机构核心小组成员详细介绍系列的观察评估方法及评估工具:《教师投入程度评估量表》和《儿童参与程度观察量表》。然后各自通过专题会议及工作坊,向所有教师介绍评估工具及使用方法,并尝试进行小范围试评。
第三步:各幼教机构开始自评。这时,PDO与全体教职员深入商讨,拟定可行的工作时间表,商议搜集例证的途径。然后按照工作时间表,搜集所需的例证,并以清楚明确的方式报告评估结果,并附相关例证。
第四步:专家定期到幼教机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各园顾问每月定期到幼教机构与核心小组成员碰面,了解各幼教机构自评进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另外,研究小组也会针对新问题继续发放有关例证及信息,让教职员掌握整个自我评估过程的进展。 2.自我完善阶段 第一步:各幼教机构递交自我评估报告,由该园顾问审阅。
第二步:该园顾问与PDO及该幼教机构教职员商议,确认本幼教机构的强项弱项,并选定改善的重点。
第三步:由核心小组根据本幼教机构情况制定改善计划,并将自我完善计划书递交给各园顾问审阅。
第四步:研究小组召开12所幼教机构PDO及核心小组成员会议,各幼教机构汇报自评结果。通过这一会议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问题。
第五步:研究小组根据各幼教机构存在的共同问题举办系列的有针对性的讲座及工作坊。例如:大多数幼教机构发现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及评估工作仍有待提高,于是研究小组安排了四次培训工作坊,请有需要的幼教机构教师参加。
第六步:枪讨成效,二次评估。在改善计划开展数月后,各园顾问与各幼教机构共同检讨重点项目的改善成效;PDO及核心小组负责搜集例证,进行第二次评估。
(二)主要经验
1.专家到园指导是必需的
在整个自我评估及自我完善过程中,专家的适时介入和适当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2001552003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研究小组七位成员都做了幼教机构的顾问,与12所幼教机构共同协作,运用《表现指标》,评估各幼教机构的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各幼教机构找出强项弱项,并重点指导做好改善工作。
2.发展百花齐放的自评及改善方式
各个幼教机构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背景、历史和资源,在管理模式和自我评估及自我完善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各园顾问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背景和条件,有针对性地、持续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使这些幼教机构能从现有状态下迅速启动,尽快踏上有自己特色的自我评估和自我改善之路。
3.通过学校发展专员推动全机构改革
PDO是幼教机构和研究小组之间的桥梁。研究小组通过先行培训PDO,让他们熟悉《表现指标》并掌握自评方法,使其成为项目推行的“火种”。进而再通过PDO开展本机构的培训及推行工作,最终在所有参与研究幼教机构开展有效的自评和自我完善工作。这种“星火燎原”的推进方式令推行工作事半功倍。
4.建设园区网络,利用同侪支持
我们根据所属区域将12所参与机构划分成6个不同的园区。每区两所幼教机构结成伙伴关系,利用每月例会或其他时机,互相参观,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分享,充分发挥同侪和园区网络的支持作用,讨论解决自我评估和自我完善过程中遇到的共同性问题。
(三)主要成效
1.更新了管理者及教师对“学与教”的认识,改进了整个幼教机构“学与教”的效能,教师们对教学工作更有信心了。
2.园长管理方法亦有所改变:开始强调“从下而上”的方式,通过磋商去达成共识,取代了过去只由园长委派工作,下属只负责执行的“由上而下”的方式。
3.提升了机构文化,培养了团队精神,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有了较多的沟通和交流而形成了默契,教职员更积极主动关心孩子的反应,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4.初步建立园区网络,发展出互访互学的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伴关系,并为幼教机构接受教育统筹局(EMB)“质素保证视学”做好初步准备。事实上,研究期间就有参与机构顺利通过了教统局的视学。
二、第二阶段:通过大面积推广,验证第一阶段成果(2003年7月至2004年年底)
为促使本港所有幼教机构都懂得使用《资源套》,同时也为验证第一阶段研究成果,2003年我们又获优质教育基金资助,顺利进入第二阶段研究。在这个阶段中我们找了64所幼教机构,分成8个园区,每一组均配一名顾问,在专家有限度的支持下,幼教机构尝试运用《资源套》进行自我评估及自我完善。
(一)研究进程
整体来说,第二阶段的研究过程与第一阶段无异,只是时间上缩短了,顾问的支持减少了,而外部支持主要来自园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协调。
第二阶段的研究结果发现,本港幼教机构要运用《表现指标》进行自我评估与自我完善,一般会经历以下七个步骤(黄艾珍、李辉、容燕文,2004):
步骤一:组建工作小组,学习、理解《表现指标》。可尽量与现有组织(如园本课程发展小组)相结合,由园长或资深教师负责,既可以要求所有教师也可以选择部分教师参与。然后学习研究《表现指标》,理解有关评估的重要概念。工作小组成员要通过讨论形成共识,然后与教职员讨论评估重点,形成共识。
步骤二:拟定自评模式,选择自评策略。在自评时可采用的模式有以下三种:一是全园选取同一教学主题,在同一时段进行自评;二是每个年龄段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主题,在同一时段进行自评;三是每个年龄段选取不同的教学主题,在不同时段进行自评。
步骤三:确立自评重点及分工。选定自评策略后,就需要确立自评重点及各项分工。例如,《表现指标》之“学与教”范畴第一项是课程设计,其中又分为课程组织与课程管理两部分共五个要点。可将五个要点分给五个不同的参与班级。
步骤四:运用《应用指引》进行自评。《学前教育机构表现指标“学与教”范畴应用指引》(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学院,2003)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评估方法和工具。教师一般可以通过活动室观察和数据搜集两种手段来进行自评。活动室观察主要是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包括活动室观察或同侪观摩、录像技术等观察儿童投入程度等;数据搜集包括审视每日教学计划,检阅儿童习作,与儿童进行访谈等。通过这两个途径可以得到以下相关证据:教师观摩记录,教学录像记录,儿童观察记录,相片及说明,每日教学评估,儿童作品分析,儿童访谈记录,儿童出席记录。这些为工作小组进行全面分析和检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步骤五:确认强项弱项,制定行动计划书。首先根据自评结果总结本机构在各方面的强项弱项及亟需改善的项目,然后列出清晰的一览表,再据此撰写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书。行动计划书包括以下内容:长期计划、短期计划、行动、资源、职责、计划日程表、检核手段等。
步骤六:集中资源,改善重点项目。这一阶段需要外来资源和专家的介入、支持和帮助。必要时可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坊,例如,如何设计全面均衡的课程,课程模式比较,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儿童主导之间的平衡,等等。
步骤七:评估改善成效,撰写检讨报告。首先,检讨整个改善工作的成效,总结实际的改善重点,归纳实践改善的方法,分析幼教机构在自我完善前后发生的变化,回顾与反思教职员工、儿童及整个机构的得失。然后撰写总的检讨报告,为下一轮自评及自我完善做好准备。
(二)主要经验
1.建立自评文化很重要
受访者都认为本次计划帮助他们用《表现指标》去完成自评及自我完善计划,使他们了解了本机构的强项和弱项,从而加以改善,由此形成了一种自评文化。
2.建立同侪观摩文化
同侪观摩及观摩后的互相讨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中所有机构都借自评的机会尝试推行了观摩文化,初步认识到这一文化的“神奇力量”。
3.建立新型的“学与教文化”
通过第二阶段内的培训、工作坊、园与园之间的聚会、顾问支持等,教师们真正了解了如何在活动室落实“以学童为本”的教学理念,幼稚园也建立了以《表现指标》为指引的“学与教文化”。
4.培养团队精神,转变应对范式
通过自评与自我完善的磨砺,各机构内部团队精神得以加强,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平时很少发言的教师现在都主动提出问题或建议,从而建立了新型的学习团队。
三、香港经验的启示
通过四年的行动研究,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择其要者,总结如下:
1.先导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
要真正将《表现指标》落实到全港每一个幼教机构当中去,需要幼教界同仁和专家共同努力。系列先导性、试用性的研究计划,总结了经验,探索了可行模式,培养了种子学校,为最终大面积推广《表现指标》扫清了障碍。
2.政府提供经费是关键
无论是先导计划还是后续项目,都需要政府的经费支持。政府的经费支持是多样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资助我们研究项目的是香港优质教育基金,这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立的。
3.专家到园支持是保障
我们发现,在研究的不同阶段、不同园区,专家需提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园本的指导。专家为各机构提供的支持,可以有效地帮助各幼教机构解决实际推行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并以此为契机或突破口,推动园本发展(school-baseddevelopment)。
4.建立园区网络是大规模推行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本港各个园区培养种子学校,然后以此为核心,以点带面地在各园区建立起网络,发展出互访互学的伙伴关系,这种由点到线再到面最后到体的多元立体发展思路,能够较为快捷、全面和有效地推行《表现指标》。
5.教师素质是推行成败的关键
“提供专业培训”是幼教界当前之急需。在香港,目前已有培训机构或个人因应这种需求,提供在职培训及到园支持服务。
关键词:专业评估;模式;河海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54-03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包含了学生、教师、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实习基地、教学管理人员等相关要素。国内外高等教育专业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证明,专业评估是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为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应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构建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估制度。”因此,校内专业评估是强化高校自主意识,建立健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目的
第一,有利于各专业了解自身办学水平的现状。校内专业评估强调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全过程。通过“亮家底”“理思路”“促改进”的实践方式,为各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第二,有利于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通过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科学诊断和分析,高校能够准确判断专业设置与产业经济结构的适应度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区域和全国的竞争力,促使高校在“合理布局、整体优化,面向需求、强化特色,注重效益、科学定位”的原则下,开展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强化优势特色专业,培育新兴潜力专业,调整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有利于高校科学评估各项教学政策成效。通过分析全校专业自评数据、学情调查数据和相关满意度调查数据,高校能够有效检验各项教学政策的合理性和执行效果,明确政策的改进方向,并为合理调控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有利于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校内专业评估是高校内部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活高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高校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积极性[1],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国内外校内专业评估的经验
(一)学情调查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可的学情调查项目有: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项目、英国的全国大学生调查项目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课程体验调查项目[2]。以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SSE)为例,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水平;校园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引进NSSE项目,分析了清华大学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在5个一级指标的差异性[3]。大学生学情调查以学生学习投入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效为评价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丰富了专业评估内涵。
(二)专业认证与评估
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认证和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是我国工程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专业评估项目。如专业认证中水利类专业认证一级指标: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质量评价。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完全符合标准(P);合格,达到标准要求(P/C);合格,基本达到标准(P/W);不合格(F)。专业认证和评估的基本工作模式为找问题,找出专业的办学实际与评估标准的差距。专业认证和评估推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建立了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了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互认。
(三)专业等级排名榜
近年来社会评价机构对专业办学的影响力逐年增大,社会评价机构以一套或一组指标作为质量度量,各类指标通常都划分为投入指标、过程指标和产出指标三大类[4]。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专业评价的一级指标分为: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专业声誉。该中心将各大学的专业(类)分为五个等级,对高校各专业进行等级排名,受到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校内专业评估的内容
河海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5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一五”期间,学校制定并实施了《河海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实施方案》(简称“彩虹工程”),逐步建立起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河海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5]。2008年,学校实施了校内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6项校内专项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改革、创新校内教学评估的模式和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学校高度重视新一轮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多次组织教学院长、本科教学督导、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专家、教育学专家、管理学专家进行研讨。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专业评估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了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评价、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四大评估模块,保障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一)专家对专业自评报告的评价
专家全面审阅专业自评报告,系统总结专业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专业自评报告主要依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书》《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精神,开展教师发展、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现状,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教师发展包含教师培养和教学水平2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师资结构、教学培训、教学团队、评优评奖、教学满意度等。教学改革包含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改革、专业教育、课程规划、教材选用、教材编写、教改立项和获奖、教学研究论文等。实践教学包含实验(实践)项目、实习状况、毕业设计(论文)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实验开出率、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校外基地、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质量等。教学管理包含过程管理、质量保障、教研活动3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教学文件、教学组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院督导听课、学情调查、教研组织与成效等。培养质量包含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学习成效、社会声誉4个维度,主要观测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毕业率继续深造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竞赛获奖、论文专利、就业质量、社会评价等。
(二)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认识、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专业认识包含专业兴趣、前景期望2个维度;教学质量包含课程体系、课堂教学、课后指导、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5个维度;教学管理包含教学纪律、行政服务、班导师服务3个维度;教学保障包含师资配备、实验设备、教材及学习资源3个维度。
(三)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的评价
对毕业生开展培养过程、核心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推动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培养过程包含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实习效果、毕业设计(论文)、就业教育5个维度;核心课程包含课程重要性、课程有效性2个维度;专业技能包含多项特定专业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包含批判性思维、良好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10项综合能力。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的评价
对用人单位开展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工程(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了解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收集用人单位需求,鼓励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专业课程设置,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四、校内专业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一)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
校内专业评估涉及专业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专家等众多人员,操作流程复杂,只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实施。信息化平台应体现流程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特点:流程化是指系统能满足在线自评、在线调查、在线审核、在线评估等功能,保障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集成化是指系统能实现多角色数据共享功能,如在校生、毕业生调查模块中“本学期课程学习状态”“课外学习活动情况”“毕业生综合能力”等学情调查数据能够自动被专业自评模块读取;智能化是指系统能提供大数据挖掘、统计功能,提升专业评价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二)开展专业自评
一是专业负责人在学习、领会校内专业评估方案后,对照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支撑材料,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填写专业自评报告。二是学院审核专业自评报告数据的真实性。三是专业自评报告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在全校公示,接受广大教师、学生监督。专业负责人还需为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提供专业核心课程清单和相关专业技能明细。
(三)实施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
教务处组织开展在校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并与就业指导中心一起做好毕业生对专业培养满意度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评价工作,并最终提供各专业三类评价的调查数据。教务处还需汇总整理好校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成果奖、研究性示范课程、全英文课程、新生研讨课、学位率、毕业率、教师获奖等数据明细,进一步减轻专业自评工作负担。
(四)注重专家评估
专家遴选的标准为:一是专业相近。评估专家必须是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二是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评估专家必须是从事过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教学管理工作的专家。三是专家多元化。每个专业安排2―3名专家进行评估,其中至少1名为校外专家。教务处统一组织专家开展专业评估工作,专家通过网络查阅专业自评报告,依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逐项评价,并撰写专家评价意见。
(五)形成专业评估分报告
专业评估结果实施分类指导,学校将专业竞争力等级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强竞争力专业,是指获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的专业。强竞争力专业是学校的优势专业,是吸引考生和用人单位的“拳头”产品。强竞争力专业要能体现“领头羊”作用,应获得更多、更高等级的教学获奖和教学改革项目;应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高质量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的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应大力拓展国际化教育,开设了全英文课程、本科生中具有一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高;应有较高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率等。第二类为新办专业,是指毕业生不足三届的专业。新办专业应具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且执行良好;师资队伍结构应合理,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实验、实习条件应有保障;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好等。第三类为一般竞争力专业,是指除强竞争力专业和新办专业之外的专业。一般竞争力专业应有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能够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应有强化学生专业认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具体措施;专业建设应取得一定成效,有省级及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或奖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项教学培训,有一批教研成果;就业率达90%以上等。教务处与学院共同分析评估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依据各专业的竞争力等级,明确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对应对策,并最终形成单个专业评估分报告。
(六)形成专业评估总报告
学校从全校层面汇总专家、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对策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校内专业评估总报告。
五、校内专业评估的成效
2012年,河海大学组织57个本科专业开展了校内专业自评工作,3906名在校生、3610名毕业生、311家用人单位参与了问卷调查,邀请了校内外67位知名专家在线评审,了河海大学本科教学专业评估分报告和总报告白皮书。本次校内专业评估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协商共治的长效机制,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内容多样化;打破了评价结果唯分数论制约,而是根据专业竞争力不同等级给予专业相应指导,激发了专业在校内专业评估中的主动性,变“要我评”为“我要评”;建立了学校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使专业面向社会发展实际培养学生,提高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建立了循环评估和后继评估机制,完善了校内常态化监测的教学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宋彩萍.高校专业内涵建设自主评估框架维度甄别与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2]史秋衡.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2).
[3]史静寰.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然而如何强化教师培训内涵发展,建立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及时监控培训质量,客观评估培训效益要以管理系统的设计为抓手。
一、系统需求分析
(一)系统总体需求
一个完整的专项培训管理流程涵盖了以下环节:申报项目――项目审核――获取管理后台账号――录入学员名单――开展培训――调查问卷――培训问卷填写――培训成绩登记――学员打印查询成绩――培训结束――项目自评――项目绩效评估――项目结束。
(二)系统角色分析
系统中分有5类用户组,拥有不同的权限。
1.超级管理员。超级管理员拥有最高管理权限,管理整个系统平台,对系统进行参数设置,进行学员学习管理、培训工作总结、项目绩效评价、专家管理、培训机构管理、问卷调查、培训统计、流程控制、模块管理和项目指派管理等。
2.业务管理员。业务管理员负责上级业务/行政机构的管理工作。在培训前,审核培训项目,下发培训机构的账号和密码;在培训期间,调查问卷和监察培训情况;培训结束后,组织项目绩效评估专家进行项目的绩效评估。
业务管理员需管理8个子栏目:项目审核,学员学习管理,绩效评价、培训工作管理,专家账号管理,培训机构账号管理,指标库管理,问卷管理。
3.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负责具体培训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培训前,申报专项培训项目,通过后登录专项培训机构管理平台熟悉平台功能,在平台录入参训学员名单;在培训期间,督促学员参加调查问卷,录入学员的培训学时和培训成绩;培训结束后,提交学员成绩信息,开展项目绩效评估自评,并提交自评表和自评报告。
4.评审专家。根据不同的审核内容,分配不同的权限,如项目审核、绩效审核、基地评审、教学督导等。
5.学员。参加项目培训的学员,可查看个人信息、学习成绩、填写提交调查问卷。
(三)系统的功能性分析
1.申报与审核管理
(1)项目指派管理
将不同的专项培训项目分配给对应的评审专家进行审核。需实现一个专家可以分配到多个项目,一个项目可以指派给多个专家,但绩效审核专家、项目审核专家、基地评审专家、督导专家各司其职,互不关联。
项目指派管理模块中的各项按钮需求如下:
查询:按项目罗列指派状态、指派数量、评审专家人数、绩效专家人数、基地专家人数、督导专家人数;点击项目列表中评审专家/绩效专家/基地专家/督导专家,新页面查询已指派专家。
项目指派:勾选N个项目,点“批量指派”/选择专家类型(评审专家、绩效专家、基地专家、督导专家)/勾选N个专家,点“指派”。
指派删除:可删除已指派专家。
(2)申报模版管理
每年的项目申报模板可能会存在变化,新增申报模板管理模块时,项目申报界面可自动匹配到当前模板。
可管理已有的模板,如选择模板类型、项目类型等。
也可创建新模板,复制或新建模板,以半透明覆盖层方式覆盖原页面。设有模板年度、选择模板类型、选择项目类型和填写模板名称。模板名称填写后,做重复性验证,不允许重复。选择复制方式,显示旧模板下拉框;选择新建方式,隐藏旧模板下拉框。
(3)申报审核管理
项目申报。由培训机构选择模板类型、项目类型,填写申报机构信息,进行项目申报。各功能按钮需求如下:
保存:在项目表中插一条记录,信息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编号、项目年度、通知邮箱、院校(机构)等,同时保存各模块的HTML片段。
预览:检查每个模块是否都关闭编辑。新页面预览当前填写状态的申报表,相当于申报表查看功能。
提交审核:检查每个模块是否都关闭编辑。改变项目审核状态(专家立项审核和上级立项审核状态都为待审核)。
自动保存:每隔5分钟自动保存一次。间隔时间在后台(XML文件中)可配置。
完善信息:编辑该项目的申报表,申报表页面的功能参照“项目申报”。
申报表查看:查看项目的申报表,申报表中的信息项只读。
打印:根据申报表的格式把申报表导出到word文档。
项目申报审核。包括立项审核和经费审核。立项审核包括两级审核:专家审核和上级审核。专家审核是专项项目审核专家进行审核,上级审核是上级业务/行政管理员进行审核。经费审核是上级财政局下拨经费后,由上级业务/行政管理员进行审核。申报单位提交审核后,专家未开始审核,申报单位可以撤回,修改申报表后再提交审核。专家立项审核完成后,上级立项审核未开展前可以撤回,重新审核。上级立项审核通过即立项审核通过。此时,上级经费审核状态为“待审核”。财政局下拨经费后,业务/行政管理员进行经费审核。
2.项目绩效管理
(1)培训过程管理
学员学习管理
培训机构在培训之初要导入学员名单;学员可在培训期间,通过学员平台参加问卷调查;培训结束后,学员完成调查问卷,培训机构可录入学员成绩,如学员没完成问卷,培训机构则不能顺利录入学员成绩。可查看一个项目的学员信息,包括所属区域、学校名称、姓名、学号、问卷完成状态、学时、分数。需设置同步学时数据、学员名单导入、学员成绩导人、学员名单导出和删除学员等操作按钮。增加实时统计学员人数合计、学员填写问卷人数合计、优秀学员人数统计等。
培训工作总结。项目培训结束后,专项培训机构必须先提交项目培训总结,才能录入学生成绩和培训课时。
调查问卷管理。录入调查问卷:当项目审核通过后,系统会自动录入一个新的调查问卷,无需人工操作。管理员可以针对某一个项目的调查问卷进行删除、新增的操作。可删除程序自动关联的调查问卷,如果删除,需要在辅导教师工作平台手工创建新的调查问卷来关联该项目。
培训问卷填写:填写人员为所有参训学员;线下培训一周内学员需上网参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学员获得成绩的必要步骤;若不参与问卷调查,则培训机构在登记成绩时提示该学员未参与问卷调查。上级业务管理员可查询、查看、删除问卷调查。
(2)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模块主要用于对应查看专项培训的学员调查问卷的情况,不同的用户分别完成不同的任务:
专项培训机构管理员:提交培训绩效总结、提交项目自评。
学员:做问卷调查。
绩效专家:进行专家评价。
上级业务/行政管理员、平台管理员:查看项目自评、学员评价、专家评价、培训绩效总结。
3.培训统计管理
各级管理员可根据需要查看各个项目的状态,按多种规格导出项目信息,包含年度、编号、名称、学时、申报单位、专家审核、上级审核、当前状态等。也可由业务单位根据需要勾选并导出培训项目信息,主要包括:培训机构、编号、项目名称、计划培训人数、学科(领域)、项目属性、培训经费预算、培训学时、培训时长、计划开班时间、项目负责人等信息。
二、系统设计
(一)系统的逻辑架构设计
系统有各级业务管理单位、培训机构、专家和学员等众多角色参与,且功能较复杂。整个系统逻辑结构上分2层来构建:
1.整合开发基础支撑组件,以模块化、低耦合的方式设计,供业务模块调用,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度。
2.按专项培训项目开展的主体流程构建项目申报审核、专家管理、培训基地管理、参训管理、基地任务管理、项目绩效管理、基地绩效管理、培训机构绩效管理、成绩管理各业务模块,满足业务开展和管理的需要。
(二)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1.申报与审核管理
通过项目指派管理,业务管理员对不同的培训项目及其过程指派不同类型的专家;通过申报模板管理,业务管理员可管理现有的模板,通过创建新模板功能,业务管理员可以设计、创建和一个新的模板;通过项目申报功能,培训机构填写项目立项的相关信息,提交项目申请表,培训机构填写项目申请表并提交审核后,由业务管理员和指派的评审专家进行审核。
以评审专家为例,项目申报审核管理的执行步骤为:登录系统――选择项目审核――填写项目审核意见――提交。
2.项目绩效管理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全力保障督导自评工作顺利开展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责任分工到人
为了迎接各级各类督导评估检查,学校首先专门建立了迎检组织机构,即成立由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组成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组员由其他校级成员担任;工作小组组长由校级兼职督学担任,成员由中层主任及各相关负责教师担任。其次,召开工作布置会,按照各类检查指标体系从A级~C级指标分工负责,一般是领导小组成员承担A级指标、工作小组成员承担B级指标、其他教师及相关人员承担C级指标。最后,按照所承担的指标体系进行学习,并对照学校工作逐一准备迎检材料。
(二)建立自评机制,检验工作成效
建立“解读体系、分口自检、分口自评、阶段反馈、形成报告”五段式自评机制,我校的自评工作严格按照自评机制的步骤进行分口自评。
解读指标体系。首先各位校级主管领导要组织各自对口的成员认真学习省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说明,然后要求具体工作人员要对照指标体系认真解读,明确指标说明所代表的含义,以便于明确工作目标,内化以指导实际工作。
分口自检自查。对照指标说明分别自检材料,先进行自检自评,查缺补漏,以检验平时工作中的成效,我校在迎检时有一个硬性的规定:软件材料必须达标,如果在自检中发现自己缺材料,说明在常规工作中还存在漏洞,职责落实不到位,需要加强。
上交分口自检报告。在规定时间内各口都及时上交了每人所负责的二级指标的自检报告和材料目录,报告中要打分,对于扣分的项目要说明扣分原因。
召开阶段反馈会。在上级检查之前校内要先进行自检1~2遍,自检的依据一个是上级下发的评估细则,再一个就是他们各个口提供的材料目录,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相互借鉴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下一步工作的目标,保证迎检工作高质量的完成。
汇总并形成学校的自检报告。作为兼职督学的副校长,要汇总各分项的自检报告,形成学校的自检报告。
(三)按照指标体系整理资料,分类归档
我校无论是领导或其他工作人员,平时在工作中应特别注意文字材料形成、图片材料的积累,每一项工作完成后,都要按照规范的程序留下相关的记载,以便日后工作中有据可查。例如:我校在2009年参加省三A学校评选的工作中,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学校的材料很多,需要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重新理顺,对照指标体系要求按照C级指标分类装盒,有交叉部分也不能照抄照搬,要结合自己工作的特点重新整理,体现自己的特色。文件分类归档后还要按照指标体系的顺序排序,在文件封皮的右上角统一分类编号。
二、强化举措,分解责任,扎实促进督导自评工作有效落实
学校以督导评估作为促进学校制度建设的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基本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进入“十二五”学校又将督导评估作为“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将“以责育责,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作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力争通过“科研引领、课程开发、活动延伸、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将学校建成责任教育的特色学校。
(一)通过自评实现安全工作无事故
确立“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教育为主、预防为重”16字安全工作方针,在常规管理中,注重安全目标的落实与评估,如在每年的期初,校长与副校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副校长与中层主任签订责任书、中层主任与班主任及各个安全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在明确责任之后重在抓落实,如在安全教育中我们将责任分配到人,每次由学校组织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要求班主任及配班教师均到岗,然后学校通过主任包保年段及楼层的形式加以检评。再如:每周一的安全疏散演习,全校每一名教师具有责任岗。学校按岗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安全责任目标作为年终评先选优的一票否决目标。
(二)通过自评促进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化建设
把学校的发展思路定位为:以科研为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把问题提升为课题,让学校和每一位教师都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提升学校的创新与发展。确定了从制度建设入手,提升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确定了制定管理制度的“四个原则”和“两个途径”,即人本性原则、校本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教育科研校本管理和借鉴各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的两个途径。经过几年来的深入探索和总结,本着规范与防范相结合的思想,我们分别从常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检查奖励制度、校刊管理制度等六方面相继制定了26项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框架,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科学规范。我校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科研室――教育科研课题组。即成立教育科研决策机构――校教科研领导小组,优化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建立科研室,制定教育科研组织制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组织机构不是摆设,而是要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档案资料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原始记录,是我们进行整理、归纳、概括抽象教育经验、教育规律的凭借,也是进行理论思考的重要源泉。
几年来,我们的档案管理得益于专门制定的《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此制度涵盖了对档案搜集、记录、打印、装订、归档等内容的具体规定,通过硬件与软件建设,文本与电子管理两个方面,逐渐实现了科研档案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首先,硬件规范是前提。我们建立了学校科研工作专柜、科研课题专盒、研究教师专袋,设立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负责人。每学期期中、期末都对教育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情况进行以课题为单位的评比。
其次,软件规范是核心。我们将档案划分为学校教科研工作档案和实验课题档案,制定了《教育科研工作档案资料管理体例》和《实验课题研究档案资料管理体例》。把学校科研工作档案管理设定为A类,项目按A1――A12的序号排列,针对组织机构、规划总结、队伍建设、培训活动、信息搜集、工作检查、成果统计、课题管理等常规工作进行设置;实验课题研究档案为B类,按照B1――B10十个大项排列,对开题资料、实验过程性资料、结题资料进行分项管理。尤其是课题实验过程性资料的管理,更是细化了项目,包括课题培训制、课题研讨制、课题阶段成果管理等小项,分设专盒存放资料。
(三)德育工作实效来源于准确的定位与评估
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漫长的工作过程才能显现,需要科学的定位,更需要准确的评价机制。我校德育工作的思路是“主渠道渗透、多渠道强化、全方位落实”即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目标;通过团队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目标;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落实德育目标。如,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挖掘德育素材适时进行教育,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一是在检查教案中对教师进行评价;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进行评价。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经过多年实践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以转变学生评价方式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中要求转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为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6年学校把《对学生评价形式的研究》作为小课题开始研究。第一阶段制作班级评比台,由任课教师为学生颁发红卡。(此阶段为班级评)。第二阶段将评比卡划分等级为四等一星级为红卡,二星级为绿卡,三星级为“校园之星”徽章,四星级为“形象大使”徽章。学生有突出表现,奖励一张红卡,当学生积累10张红卡时,可换同类绿卡1张,8张绿卡可换得1枚“校园之星”徽章。“形象大使”徽章是特色章中的四星级章,学生需要获得2枚“校园之星”徽章,换得1枚“形象大使”徽章,并由校领导颁发荣誉证书。
第三阶段形成评价导行手册。在实际研究中我们觉得以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应该集结成册,更加便于积累和汇总,同时也认识到评价应该多元化,随之我们又添加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第四阶段形成“两册四级四评”学生激励性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