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动校园人物事迹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语文 职业味 《职业》 教学反思
职校语文,作为大语文的范畴,理应具备“语文味”的本真。但区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职校语文还应具备“职业味”。“职业味”的内容之一就是职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学生的思维现状,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教书与就业观、职业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职业》一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育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教材中的第四单元第十一课。作者是印度诗人和作家、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文中,诗人借助一个儿童在一天三个时间段的所见、所想和所愿,阐释了自己对于职业的思考:小贩、园丁和更夫,这些看似平庸的职业,在儿童的眼中,却意味着简单、纯真、快乐和自由的生活。这些职业同样也能成就一种诗意的生活。
在文章前面的小序中,泰戈尔运用了反问和设问句式鲜明地提出了自己对“职业”的思考:这孩子的理想一点也不远大,他只想做小贩、园丁和更夫,似乎很没有志气,很平庸,长大了这样活着似乎很没有价值。真是这样吗?职业对于一个人到底意味着什么?虽然这“泰氏思考”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但泰戈尔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尤其在普及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它可以帮助我们中职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为人们带来美好感受的区别;树立远大理想和职业贵贱,二者并不冲突。
如何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领悟泰戈尔的职业观,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呢?我想,如果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文章的字、词、句知识,和文章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实在有些浪费资源。如果将此文的学习与当今社会“嫌贫乐富”的现状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融合在一起,对中职学生准确领悟作者的观点是否会有一定的帮助呢?于是,我重新钻研课文,并收集了一些素材,精心设计了该文的教学。
我首先收集2008年-201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事迹材料,让学生在早自修上朗读了解,以做好上课前的心理准备。正式上课时,我又精选了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片断作为导入,先让他们的敬业精神感动每一个学生,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情绪激昂,朗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中,我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请学生对课文中提及的每一种职业补充一至两个事例材料。在巡视指导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阶段,各组都能借助合作学习的集体智慧,不仅疏通了文意,理清了课文的结构,还补充了大量当代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文章更充实、更富有现代感,我觉得这节课可以结束了。
这时突然有一位同学指出:老师和同学们讲的那些先进人物,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况且有些职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或着愿意去做的。就像《职业》这篇课文中的小孩子,他就没有那么崇高,也没有远大的追求,他只喜欢当小贩、园丁和更夫。那是不是说,我们不用把“业”看得那么重,也不用那么“敬业”?再有,怎么看待社会上那么多“自由职业人”的现象?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我沉思了一会后,首先肯定了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的学习精神,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了学生,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两个问题:(1)怎样理解“业”的概念?(2)怎样理解“职业”精神?
课后我与个别同学进行了交流,让我惊讶的是这种思想并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都有着类似的想法。于是我和学生们商量下周利用班队课围绕这个主题举行一次辩论。
第二周班队课,《我的职业我做主》辩论课如期开始。经过一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的辩论,同学们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我们前面学习过的课文《敬业与乐业》中,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所说的:“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梁启超先生所认为的“职业观”与泰戈尔《职业》一文中所要阐述的“职业观”其实是一致的,职业的概念不应只限于我们平日所说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也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我们作为学生,应该也有必要以最大的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学习。
在理解了“业”的概念后,同学们又出现了争论:当今社会轻贫乐富,从事《职业》一文中提到的那些:小贩、园丁、更夫等类似职业,不仅辛苦贫穷,而且还会让人看不起。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这时我点拨道:要准确领会泰戈尔在当时提倡“职业平等论”的良苦用心,需要结合印度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古印度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印度人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除这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我又以旧中国为例加以说明,旧中国也是等级森严的国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职业观,人们的读书目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在这种传统思想统治下,一般人都极度轻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寄希望于科举考试,把能出人头地、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因此,泰戈尔所提出的“做小贩、园丁、更夫,似乎很没有志气,很平庸,长大了这样活着似乎很没有价值”这一思考就很好地映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文中,泰戈尔所提出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感受”,这一职业观不仅在当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仍然具有进步意义。这时有同学们联系到了前面我们学习过老舍的《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一文中林冲、杨志的例子,还有同学举出了鲁迅的《故乡》、《孔乙己》例子,听着同学们积极思考,思维互相撞击的火花,我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对于从事那些底层职业就不需要“专业”“敬业”的思想,同学们也都给予了强烈地批评,他们纷纷说许多的英雄人物并不都是从事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和主流行业的重要人员,相反更多地是来自基层的普普通通大众,诸如提供的材料――“2009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中的: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最美”洗脚妹刘丽、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朱邦月、为留守儿童创办希望小学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等等,并且还有同学举出了学校厕所清洁工的例子,来说明敬业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
说到“自由职业者”,同学们经过辩论,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现今社会为体现个人价值而从事“自由职业”的现象。不少同学还结合自己职业学校学生的专业特点,谈了对未来职业的感受。他们说虽然自己将来从事的是技工技师行业,工作也许不稳定,但只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样能实现自身价值。就这样,在切身领会了作者观点的同时,同学们不知不觉地进行了一场职业观的自我教育,从而坚定了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责任心和兴趣。
最后,一位同学们的发言代表了绝大部分同学的心声:作为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敬重自己的“业”――学习,只有认真的学习,掌握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将来更好地 “就业”夯实基础;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我们也应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轻视普通职业,不嫌弃体力劳动。追求职业之平等,是一个现代社会高品位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应该追求的目标。最后,他还引用了总理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一言,说:“我想每一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都能由衷地产生一种敬意,那就会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并且会在做事中发现乐趣,这样的人生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
之后,我又趁热打铁,布置同学们完成一份以“我的职业我做主”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同时还提供了一些书刊、文章供同学们课后阅读思考,如陈凯元的《你在为谁工作》、唐朝的《用感恩的心去工作》、冯颂阳的《别让工作伤害你》、王兴权《职业定位决定你的人生》等等。
一周后看到同学们交上来的作文,我想: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再精心的预设,也比不上同学们思维地积极互动;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教好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外,更有必要大胆地拓展语文教学资源的时空,如果再能从精神和思想上给予学生以必要的思索,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从而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那么,当我们的这些中职生离开校园走上社会后,也许他们会忘记所学的具体知识时,但留在他们脑海中的,那做人的准则将是铭记在心、永不磨灭,这不正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莫大的功德吗!
参考文献:
1. 叶卫青.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 谢文新.中职语文教学应确定专业导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3. 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通讯,2000